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俄罗斯浪漫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0:23:38 体裁作文
俄罗斯浪漫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俄国诗歌的太阳

俄国诗歌的太阳

系部:信息科学系 班级:10网络 姓名:陈文秀 学号:10532008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在俄国革命如火如荼的背景下,他被沙皇流放,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他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悲伤苦恼时想一想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让心里所有因为苦恼激起的波澜变得风平浪静。诗人心儿永远向着未来,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这首诗简短,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这首诗成为激励许多后人前进的座右铭。

他,就是普希金。

普希金,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莫斯科,1837年2月8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最伟大的诗人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始创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鲍里斯·戈都诺夫》、《黑桃皇后》、《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茨冈》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他,有着不凡的人生路。

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 ,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乡

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

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普希金写下《太阳沉没了》(1820)、《短剑》(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 、《强盗兄弟》 (1822)、《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茨冈》(1824)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这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824至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幽禁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钻研俄罗斯历史,思想更加成熟,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愈发明显。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在此期间,面对12月党人起义前后剧烈动荡的社会风云,普希金不仅同火热的斗争相隔绝,而且与众多亲密无间的挚友亲朋相分离。幸亏夜晚,有终生挚爱的奶妈相陪伴,讲故事为他消愁解闷;白天,到集市上去,与纯朴的农人为友,和他们谈话,听他们唱歌。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近庄园奥西波娃一家也给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就是为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姬姬所写的,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与普希金早期引吭高歌赞颂自由,嬉笑怒骂,讽刺权贵,批判专制的抒情诗不同,这首小诗,明显表现出诗人后期抒情诗创作趋向含蓄、富于哲理的特点。用普希金自己的话说:“从1825年开始,他走上了‘现实的诗人’的道路。”这首诗即是一个佐证。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为了笼络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普希金没有改变对十二月党人的态度,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创作政治抒情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

波尔金诺的秋天: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炉火纯青。

1831年普希金迁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职。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儿》(1836)。 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该刊物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学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仅37岁。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生活,是他创作的源泉。

普希金的作品被俄国著名的艺术家编成歌剧、舞剧,改编成话剧、儿童剧和摄成电影。他的诗歌被谱成歌曲,流传至今。在苏联,普希金的研究形成为“普希金学”。苏联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又名“普希金之家”)是收藏普希金的私人藏书、手稿和研究普希金的中心。多年来,如魏列萨耶夫(编有《普希金在生活中》两卷)、莫扎列夫斯基(著有《普希金》)、齐亚甫洛夫斯基(编有《普希金生活与创作年谱》)、托马舍夫斯基(著有《普希金》两卷)、勃拉戈依(著有《普希金的创作道路》两卷)、梅拉赫(著有《普希金及其时代》)等著名的普希金学者,对普希金研究都作出了很多贡献。俄罗斯文学研究所编辑了17卷本《普希金全集》(1937~1959)、《普希金研究与资料》、《普希金委员会会刊》(多册)和《普希金语言辞典》(4卷,1956~1961)等。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建有普希金博物馆,列宁格勒有普希金故居纪念馆。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和附近的三山村以及普希金安葬地圣山修道院,已改为普希金文物保护区。

1830年1月他曾请求沙皇当局,允许他随同派往中国的使团访问中国,但遭到拒绝。普希金在20世纪初即已被介绍到中国来。中国翻译的第一部俄国文学作品是普希金的代表作《上尉的女儿》,中译书名为《俄国情史》,《斯密士玛利传》,又名《花心蝶梦录》(1903)。普希金的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大部分已有中译,有些作品甚至有几种译本。

普希金还是一位美术家。只要翻阅普希金的手稿,就能发现稿纸上面画有许多草图和速写,令人眼花缭乱。这些图画的线条轻盈、急速、飞舞,完全符合诗人的气质和性格。

普希金的绘画有肖像、风景、奔马和花卉等,还有为自己作品所配的插图。普希金尤其擅长的是肖像画。他只需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人物典型的特征,往往比一些专业画家的肖像画还要真实。他的一系列肖像画中,有伟大的法国启蒙哲学家伏尔泰和狄德罗、英国诗人拜伦、俄国作家格里鲍耶陀夫、俄国诗人雷列耶夫等,肖像传神,栩栩如生。

从普希金画的另一些素描中,可以看到许多精巧优雅的妇女侧面像。公爵夫人叶·克·佛隆卓娃是当时非常迷人的女性之一,她的侧面像常在普希金的笔下出现。普希金用淡淡的几笔表现出美貌少妇安·彼·凯恩妩媚的形象。他画的年轻的卡坚卡·维里亚舍娃的肖像,仿佛是一首肖像诗,描写出这位美丽少女的“碧蓝的眼睛”和“可爱的面庞”。

在普希金的一大批手稿、札记和书籍的空白处,留下了他的许多自画像。尽管许多画家都曾试图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普希金的外部形象和神情,但现在看来,能够引起人们长久品味的还是诗人为自己作的自画像。

他,留下了不尽的财富。

他追求自由,“没有幸福,只有自由和平静”;他胸襟开阔,“比海洋阔大的是天空,比天空阔大的是人的心灵”;他信仰友谊,“不论是多情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他热爱学习, “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他思考人生,世界的设计创造应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谋取金钱,人并非以金钱为对象而生活,人的对象往往是人。

他是个多产的创作者。

他的短篇小说有:《彼得大帝的黑奴》、《书信小说》、《亡人伊凡?彼得洛维奇?别尔金小说集》、《射击》、《暴风雪》、《棺材老板》、《驿站长》、《村姑小姐》、《戈琉

辛诺村源流考》、《罗斯拉夫列夫》、《杜布罗夫斯基》、《黑桃皇后》、《基尔沙里》、《埃及之夜》、《上尉的女儿》、《宾客聚集别墅》、《我们在别墅里度过了一晚》;他的诗作有:《巴奇萨拉的喷泉》、《致大海》、《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迟开的花朵更可爱》、《十月十九日》、《枉然的赋与》、《枉然的馈赠》、《你和您》、《当我以臂膊》、《当我紧紧拥抱著》、《哀歌》、《茨岗》、《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够了,够了,我亲爱的》、《我的朋友,时不我待》、《假如生活骗了你》。

普希金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

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他,深受褒扬。

高尔基称他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普希金跨越了世纪的门槛,他是一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

普希金的重大贡献,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屠格涅夫说:毫无疑问,他创立了我们的诗的语言和我们的文学语言。普希金的同时代人和好友果戈理也曾说:“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马上就会突然想起这是一位俄罗斯民族诗人??他像一部辞书一样,包含着我们语言的全部宝藏、力量和灵活性??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反映得那样纯洁,那样美,就象在凸出的光学玻璃上反映出来的风景一样。”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普希金享有很高的地位。别林斯基在著名的《亚历山大?普希金作品集》一文中指出:“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赫尔岑则说,在尼古拉一世反动统治的“残酷的时代”,“只有普希金的响亮辽阔的歌声在奴役和苦难的山谷里鸣响着:这个歌声继承了过去的时代,用勇敢的声音充实了今天的日子,并且把它的声音送向那遥远的未来”。冈察洛夫称“普希金是俄罗斯艺术之父和始祖,正象罗蒙诺索夫是俄罗斯科学之父一样”。普列汉诺夫、卢纳察尔斯基、高尔基等人对普希金也有所论述。高尔基曾指出:“普希金的创作是一条诗歌与散文的辽阔

的光辉夺目的洪流。此外,他又是一个将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奠基人;这种结合??赋予俄罗斯文学以特有的色调和特有的面貌。”

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1837年1月29日,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当这一不幸的消息从莫伊卡12号传出来后,人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普希金怎么会死?但命运之神却大大地开了一个玩笑,把年仅37岁的天才诗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召回了天国,留给人们无限的悲痛和惋惜。

在悲伤的人群中,有一位特殊的人物,她就是普希金年轻漂亮的妻子,年仅24岁的娜达丽娅·冈察洛瓦·普希金娜。此刻,她不仅要承受失去丈夫的痛苦和打击,同时还要承受人们对她的恶语中伤。人们责备她,甚至咒骂她,正是由于她的轻佻行为导致了普希金与丹特士的决斗,以致于丈夫死在情敌的枪口之下。

他的婚姻不和谐。

普希金与娜达丽娅的结合,如果按照中国传统的观点,以〃郎才女貌〃的标准来衡量,可以说是天生的一对,非常般配。1830年,普希金诗人的声誉如日中天,此时,芳龄十八的娜达丽娅犹如刚刚开放的玫瑰,鲜艳欲滴,清香诱人,人人都想采摘,普希金被她迷住了。在此之前,有多少女孩迷恋他,但没有一位向娜达丽娅那样使他魂不守舍。恰如中国一句俗语所说:英雄难过美人关。普希金虽是一位大诗人,但却不得不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在1828年第一次求婚遭到拒绝之后,1830年他再次求婚,终于实现了梦想。

其实,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孕育着一颗不幸的种子,。按照现代人的解释,普希金与妻子之间根本就没有共同语言。对于普希金来说,诗歌是他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他的一切。除此之外,他一无所有。但对于娜达丽娅来说,诗歌如同乏味的公文一样,她根本不感兴趣,当然也不懂。每次,当普希金把他的新诗朗诵给她听时,她就大喊:普希金,你的诗歌我已经听够了。一次,几个朋友来到普希金家,他们在一起朗诵普希金的新作,娜达丽娅也在场,大家问她,朗诵是不是影响她时,她客气地说:朗诵你们的吧,反正我也不听。可见她对诗歌的索然寡味。

结婚之后,普希金陷入了困境。身边虽有一位美若天仙的妻子,这满足了他的占有欲和虚荣心。但要博得这位美人的欢心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需要大量的精力、时间和金钱。为了维持婚后的体面生活,普希金不得不靠借贷来度日。以致于跳舞到很晚才归来的娜达丽娅还睡在床上的时候,门口就传来了债主们前来讨债的门铃声。普希金欠所有人的债:木柴商人、卖牛奶的、卖面包的、修马车的,还有自己仆人的。他欠酒帐777卢布,裁缝450卢布,欠女时装师为娜达丽娅制作服装的费用3364卢布,欠书商也是同样的数目。在他结婚的头四年里,欠债已达6万卢布。在随后的两年里,不仅没有还掉以前的债务,反而越欠越多。临死前已达12万卢布。债务压得普希金抬不起头来,应酬使他丧失了宝贵的写作时间。他感到了精神的压力越来越大,精神陷入了困境。普希金在给好友纳肖金的信中痛苦地写道:〃对生活的操心使我没时间感到寂寞,我已经没有单身汉时的自由自在地用来写作的时间了。我的妻子非常时髦,这一切都需要钱。而钱我只能通过写作来获得。而写作需要幽静,单独一人??〃但是,作为家庭主妇的娜达丽娅对这些家庭生活经济上的困难一

篇二:透视俄罗斯诗人的美学宣言

透视俄罗斯诗人的“美学宣言”

朱宪生

2012-9-28 14:51:00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4期在世界诗歌中,俄罗斯诗歌占有重要的位置。不必一一列举俄罗斯大诗人的名字,单从俄罗斯文学两个辉煌的时期即“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都是借助诗歌的光芒而彪炳于世的这一事实,就可知道俄罗斯诗歌的非同凡响。在纯社会学研究占主导地位的年代,一些著名的俄罗斯诗人如普希金、莱蒙托夫、涅克拉索夫等,其创作的社会性或政治性大都被阐释或被发挥得过于充分,有时甚至淹没了他们作为诗人的人的个性和诗歌之所以为诗歌的艺术特性。譬如,普希金在大多数情况下被描述为一位政治诗人——所谓“政治抒情诗”的作者,殊不知在他800多首抒情诗中,“政治抒情诗”只占极少数。俄罗斯诗人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个问题不仅是饶有兴味的,而且对于学术界和创作界也是很有意义的。这里仅就几位俄罗斯诗人的“美学宣言”,从一个侧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般说来,所谓“美学宣言”是诗人和作家阐述自己艺术观的理论性的文字,在俄罗斯诗歌史上,有些诗人就诗歌创作的重要问题发表过自己的意见,作为创作者宝贵的艺术经验的总结,这些见解无疑是研究诗歌创作规律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研究该诗人创作特色的重要依据。可是,有不少诗人却几乎没有或很少以“理论化”方式发表自己的艺术见解,而常常在自己的创作中以形象化的诗句表明自己的美学思想和趣味,而这样一些诗意化的表述,作为诗人对生活和艺术的某些“奥秘”的领悟和发现,往往比那些抽象化的论述性文字更加真实,更加生动和更加深刻地表达诗人的艺术观念,我们在这里所涉及的主要是这样一种诗意化的“美学宣言”。

茹科夫斯基(1783—1852)是“俄罗斯第一个真正的抒情诗人”,俄罗斯抒情诗的“始作俑者”。别林斯基说:“如果没有茹科夫斯基,我们就不可能有普希金。”[1](13页)由此足见他在俄罗斯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今天看来,茹科夫斯基是一位抒情大师,在创作和理论上的贡献是很大的,特别是在浪漫主义诗学上。是他首先确定了俄罗斯诗歌的抒情方向,从而使俄罗斯诗歌摆脱了古典主义的陈规陋习,走上了真正的诗歌轨道;是他最早在俄罗斯发现和提出有关诗歌的本质和诗歌创作中的一些重要的问题,如直觉、预感、想像等,从而促进了俄罗斯诗歌的迅速发展。遗憾的是茹科夫斯基在诗学上的贡献,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神秘主义的,至今也没有受到重视。

1806年,茹科夫斯基创作了著名的抒情诗《黄昏》,这首诗可以说是俄罗斯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篇之作,茹科夫斯基在诗中写道:

歌唱造物主、友谊、爱情和幸福,

啊,诗歌,质朴心灵的纯洁的硕果,

只有用芦笛赋予短促人生以盎然生气,

才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

这四行诗可以认为是他的美学宣言,也可以说是俄罗斯浪漫主义的美学宣言。其核心在于它提出了诗歌写什么的问题,提出了诗歌的本质问题——诗歌是心灵的果实。顺便说说,过去有人根据“歌唱造物主”这一点对诗人大加批判,而现在一些人谈到俄罗斯文学时又“言必称宗教”。茹科夫斯基有2首著名的诗涉及诗歌创作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也可以说是“如何写”的问题,这就是《神秘的造访者》和《难以表述的》。在茹科夫斯基看来,“诗”也是一位神秘的造访者,它来自天国,是神圣的和不可捉摸的。这一说法的价值,不在于对诗歌来

源的解释,其实这只是一种比喻而已,而在于它道出了诗歌创作的某些重要的特点,因为诗意的萌发,“灵感”的降临,的确是人们无法预料的。当诗人谈到对大自然的美的表现时,提出了这样的见解:

灵感能把它们捕捉??

可有谁能将它们的神韵复活?

又有谁能用语言重建造物?

那无可名状的美,岂能是词语的从属???

惟有心灵方能渗透这里的神圣奥秘。[2](25页)而在茹科夫斯基看来,只有诗人才拥有这样“心灵”——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诗心”。

在诗人的创作过程中,预感也是常见的现象,其实它就是“心灵的直觉”的产物。茹科夫斯基十分形象地谈到了创作中的“预感”: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景:/仿佛有谁飞向我们,/她晶莹剔透,光彩照人,/掀开面纱,她在向我们召唤。换句话说,只有拥有一颗“诗心”的人,或者说具有浪漫主义精神和气质的人,才会常常感觉到来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召唤”。

另一位杰出的俄罗斯诗人丘特切夫(1803—1873)与茹科夫斯基、普希金是同时代人,可他作为一位古典诗人,却获得了“现代诗人”的称号。

丘特切夫成功的秘诀,首先在于他对诗歌本质的理解,和茹科夫斯基一样,他也把诗歌视为心灵的产物。他在10岁时就开始“求助”于“心灵”赐予他以诗情,写出献给父亲的诗作。他的全部创作本身及其创作过程较之于茹科夫斯基、

普希金等职业诗人更接近诗歌的真谛。他终身只是一个业余诗人,他之所以创作,仅因为要满足心灵的需求,而对诗人的桂冠毫不在意,甚至他的诗集也是别人编辑的,而他连校样也不愿读一遍。而茹科夫斯基作为宫廷诗人却要不断地“歌功颂德”,普希金也要靠稿费谋生,而且有时还不得不向书商出卖“手稿”。

丘特切夫拥有一个“预言家”的灵魂,他敏锐地关注着自然世界和人类的感情世界的种种现象,探索它们的奥秘。他在《“哦,我的未卜先知的灵魂”》一诗中这样描述:

哦,我的未卜先知的灵魂,

哦,我的充满惊恐的心,

好像是在两种生活的门槛上,

你是这样地跳个不停!

你是两个世界的居民,

你的白昼是病态的热情的,

你的幻梦是朦胧的预感,

好像是神灵的启迪??

这首诗可以视为诗人的创作自白,或者说是诗人的“美学宣言”。在今天看来,这种对创作的描述甚至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诗人是一种有特殊的气质和感觉的人,他对周围的物质世界和人心中的精神世界的认识和把握的方式也是与一般人不同的。丘特切夫在这里所说的“两个世

俄罗斯浪漫诗歌

界”其实就是白昼和黑夜,在诗人看来,白昼的喧嚣惊扰着诗人,会令他的举止和情感变得怪异甚至病态;而黑夜才是诗人的天堂,他的才思会有如神助,他的预感会未卜先知。其实,丘特切夫早就被人称为“夜的诗人”,不仅因为他喜欢描绘黑夜,也因为他的诗多半是

夜中写就。他在《幻象》一诗中这样描述了他创作过程:在一个万籁俱静的午夜,/有那么一个神奇的时分,/宇宙中有一辆灵巧的马车,/正朝着天庭的圣殿行进。//夜色正浓,如同水中的一片混沌,/人失去了知觉,仿佛阿特拉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笔者)压着大地,

充满预感和启示的梦里,

只有缪斯的心灵被神驾驭。

值得注意的是,丘特切夫所说的仿佛是“神灵的启迪”的诗人的“朦胧的预感”,颇有些柏拉图的意味,同时也是与茹科夫斯基的见解相通的。

以小说创作为俄罗斯文学赢得欧洲声誉的屠格涅夫(1818—1883),同时又被欧洲人誉为“抒情诗人的”的美称,在他的“天鹅之歌”《散文诗》中,以一首题名为《留住!》的散文诗,形象而又精炼地表达了他的艺术观。

据说,散文诗《留住!》是献给维亚尔多夫人的。从这篇作品的内容来看,屠格涅夫以其细腻的感受和精湛的技巧描绘了维亚尔多夫人的艺术天才及其魅力,描述了作者被艺术和美所唤起的激情和思考。可是《留住!》的意义远不止它字面上的这些内容,它含蓄地、然而又是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屠格涅夫的“美学宣言”。

“留住!我现在看你是怎样??请你就怎样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是艺术家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凝神观照,在这种观照中,艺术家发现了美。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首先来自艺术家的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美,一般人也许发现不了或难以

篇三:外国诗歌四首

6、《外国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西方诗歌的抒情方式和灵活的选材特点

2、 通过朗诵体悟诗歌情感

3、 通过讨论探究诗歌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握诗歌的感情,分析诗歌的抒情表意方式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外国诗歌的美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他们出生贵族,享受了良好的教育和生活,但最终却用自己的方式砸碎了华丽的镣铐,带着平等、自由和爱,赤脚走向了广阔的原野。他,是俄罗斯的太阳,金屑一样的诗句释放着灼目的热和狂傲的力,他歌颂大海,他呼唤利剑,他以高加索的囚徒为伴;他,是印度的泰戈尔,宁静的梵音似午后叶与花的私语,天空的飞鸟、秋天的落叶、水中的鹅卵石都在他的诗中找到休憩的家园。今天,让我们感受这两颗高贵而伟大的心灵,聆听他们风格迥异的歌唱。

二、诗人简介和诗歌背景(幻灯投影)

1、普希金(1799——1837),俄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俄国现实文学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提供了典范。他出生贵族家庭,一生向往并讴歌自由,他抨击了农奴制,揭露沙皇暴政,曾多次被流放。代表诗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致大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

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奉承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致大海》这首诗。

2、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小说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他的作品富有民族风格和特色,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见解,饱含了对生活、国家和人民的爱,风格清新,有神秘和感伤的情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1913年他凭借宗教抒情诗《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首个亚洲人)。代表诗作有《故事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边缘集》、《生辰集》等。

三、朗读——读出感情,读出疑难。

1、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致大海》、《我一无所求》,感受诗情和诗意。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朗读,然后请学生谈谈喜欢的饿理由。

3、听录音,然后请学生谈谈感触最深的一点或疑难点。

在学生可能谈到的体会或提出的疑问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提出的问题:

(1)大海的形象特点及其特征。

明确:大海广阔壮观,象征着自由,寄托了诗人对自由的赞美和向往。

(2)、诗人以第二人称“你”来代指大海,有何好处?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将大海人格化,“任性”、“忧郁”、“庄严”等词更生动地表现了大海的美、力量以及诗人对它的热爱之情;用第二人称表明诗人视大海为朋友、知音,第二人称的运用能更直接地倾诉诗人内心的苦闷和追求。

(3)、《致大海》中“大海”、“拿破仑”、“拜伦”、“我”之间的关系。

明确:前三者都是自由精神的化身,他们对暴政和压迫永不屈服,“我”歌颂他们,既有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彷徨和苦闷,有表达了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4)、《我一无所求》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我》描绘了乡村宁静、和谐的图景,表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朴素、纯真的感情。

(5)、“我”和“你”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我”是欣赏者,“你”是乡村和谐生活的一部分;“我”是仰慕者,“你”是“我”爱慕的女子等均可。

四、探究——分组讨论

1、怎样理解大海“深沉、有力、阴郁、倔强”的气质?

明确:诗中的大海是险恶天时下的大海,它如诗人一样,为险恶的天时、为暴君统治下的黑暗现实而忧郁,这种忧思是深沉的、广阔的。同时,大海汹涌澎湃的力量是无法压制、无法阻挡的,它是倔强的。它象征着对暴政的反抗和斗争,一旦这种力量迸发,它将摧枯拉朽,颠覆一切。

2、怎样理解“我一无所求”?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

明确:“我一无所求”可理解为“我”已经拥有了许多,对乡村宁静和谐的生活非常满足。现实生活中我们关注的是别人拥有的东西,而不懂珍惜自己所拥有,所以很难获得心灵的满足与宁静。这首诗启示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的美,珍惜拥有的一切。

“我一无所有”表明“我”对“她”的爱是无私的,“我”爱“她”,并不是以自私的占有为目的,而是给她充分的自由,默默关心她,爱她。这首诗启示我们:爱不是索取,而是给予,爱不是占有,而是尊重,只有懂得爱的人,才能拥有爱。

五、小结——比较归纳

《致大海》与《我一无所求》有何不同之处?试结合诗歌作比较分析。(幻灯片提示比较要素,要求学生自行分析归纳,而后教师提问、讲解)

《致大海》 《我一无所求》

选取的物象 大海:波澜壮阔,变化无常 乡村:宁静、和谐

抒情方式 呼告、直抒胸臆寓情于景

情感基调 激情澎湃恬静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苦闷、阴郁,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 平和、恬静、满足

小结:《致大海》是西方抒情诗的代表。诗人运用拟人、象征手法赋予大海人的性格,并赋予其自由象征。诗人运用呼告、直抒胸臆的方式直接表达了内心的苦闷、忧郁和渴望。《我一无所求》是东方抒情诗的代表,运用情景交融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情感。前者奔放、热烈,后者含蓄内敛,这不仅是这两首诗歌的不同,也代表着东西方审美的差异。这两种风格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各有不同的审美趣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会丰富自己的审美趣味,既能欣赏大气的阳刚美,也能欣赏恬静阴柔美。

六、拓展延伸

1、课内探讨

你还能列举出几位有海的气质的伟人吗?请选取其中一位,用凝练、优美的语言概述

他的事迹,并表达你的评价和敬意。(100字左右)

明确:伟人如鲁迅、贝多芬等。此题可在课堂利用10分钟的时间练笔,然后学生交流。如时间不够可在课后完成。

2、课外阅读

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自由颂》

泰戈尔《飞鸟集》、《园丁集》等诗集。

第二课时

一、导语

在《庄子·齐物论》里有这样的故事:有一天,庄子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两千多年过去了,人们还在思索着这个问题。“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什么才是生活的真实?该如何面对灰暗的日子?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有新的思考。

二、诗人简介和诗歌背景(幻灯投影)

希姆博姆斯卡,生于1925年,波兰女诗人。1945年波兰解放后,希姆博姆斯卡进入大学攻读波兰语言文学和社会学,同时开始写作,著有《向生活提问》、《桥上的人》等。由于希姆博姆斯卡在诗歌创作上的杰出成就,她先后获得波兰文化部颁发的国家文学二等奖,德国的歌德奖,获得199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其后期诗歌的主题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与历史的关系,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重要问题。《底片》是希姆博姆斯卡诗歌创作后期作品。

沃尔科特,生于1930年,圣卢西亚诗人,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有英国、非洲和荷兰血统。他在多种文化交叉错杂的环境下成长,他的诗歌也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上定位的。沃尔科特是传统诗与现代诗相结合的诗人,他不随俗,独树一帜地表现出丰富华美的诗风。

三 朗读——读出感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然后谈谈对诗歌的认识。(3-4人发言)

注:相对以前学过的诗歌,这两首诗风格特别。《底片》描绘的内容诡异,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底片的特点和用途,从而引出其象征意义。《黑八月》的比喻和想象奇特夸张,如把太阳比作姐妹,“抱窝不出”等,是一种西方式的幽默,需要引导学生去认识。

四 提问,思考——理解诗歌情感及其表现形式。

此部分主要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

1.《底片》描写的对象是一张底片,它是对现实的记录,跟现实有什么不同?诗人以此表达了怎样的思考?

明确:底片色彩单调,只有黑白两色,且黑白颠倒,现实却五光十色;底片左右互换,方位难辨,现实却能明确区分;底片中的人色彩黯淡,给人鬼魂的印象,而现实却真实生动。 思考:现实生活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可在底片上呈现出来的却是单调诡异的画面。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或者说我们认为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可它的本质有可能如底片一样乏味无意义?诗人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只有启发我们去思考。

2、《黑八月》对“雨季”、“阴暗的日子”态度有什么变化?结尾中“我将已学会爱黑暗的日子同光明的日子一样”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过去“只爱我的幸福和你”,即只热爱幸福和光明,厌“恶阴暗的日子”。而后“我将已学会爱黑暗的日子同光明日子一样”,学者去爱漫长的雨季,即接受人生的苦难和逆境,并积极进取面对,表达了对生活宽广深厚的接纳和热爱。

3、《黑八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效果?你喜欢这样的语言风格吗?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太阳拟人化,她像一个小姑娘。不管山岭冒烟,河流泛滥,她

还是任性地抱窝不出。这样的描写幽默风趣,表现了诗人在逆境不抱怨,且有点自我调侃的态度。第六节中,太阳出来了,诗人用体谅的眼、繁花的额等华丽温馨的字眼来描写太阳,从而表达了光明到来的欣喜。

运用了比喻,如“······山岭冒烟/像口大锅”“······雷/像一摞菜盘从天上摔下来”,想象新奇生动、风趣幽默。

是否喜欢,则仁者见仁。不过,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你不喜欢的分割也要有《黑八月》里宽厚的接纳精神,逐渐丰富自己的审美趣味。

五、探究——分组讨论

1、《底片》表达了对真实与虚假、表象与本质的思考。这首诗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黑八月》中对人生的“雨季”有种宽容的接受,你曾遇到过这样的“雨季”吗?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它?

注:以上两题没有标准的答案,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由诗歌及社会、个人,得出自己独特的思考。

六、小结

《底片》和《黑八月》都属于哲理诗,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对人生进行了思考。《底片》风格奇异严肃,以一张底片引发了关于表象和本质、真实与虚假的思考。《黑八月》幽默诙谐,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叙说阴暗的日子,表达了对生活宽厚的接纳。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对人生的思考有了更多角度,也启示了我们对生活的态度。

七、拓展延伸

课外练笔

请选取生活中的一景或一物,仿照四首外国诗歌其中一种风格,写一首表达某种情感或感悟的现代诗。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