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马克思主义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2:41:11 体裁作文
马克思主义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见诗句

“辩证法篇” 辩证法篇”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 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奢靡之始, 危亡之渐; 十年磨一剑; 二句三年得;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自古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事 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量变引起质变。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沉舟侧畔千 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长江东流去,来者 方不息;——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祸兮福之所;福兮祸之所伏;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曲则全,枉则直,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乱 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任何矛盾都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双方,矛 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辩证否定即“扬弃”。

1、联系的观点 、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 指上听"? 【哲理】 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 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 思想感情,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2、发展的观点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哲理】世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 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3、矛盾的观点 、 “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梅花虽然不如雪花那样洁白,而雪花则缺少梅花那种扑鼻的芳 香,却深刻说明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世界 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的矛盾,人们只有具 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有可能区分事物。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哲理】说明办事要抓住重点,寻找到突破口,解决矛盾要分清主次, 主要矛盾解决好了,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1.瑞雪兆丰年: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2.竭泽而渔,杀鸡取卵: 无视联系的客观性

3.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4.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联系具有普遍性

5.舍卒保车: 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联系的普遍性和有条件性。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互 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 转移 方法论:尊重事物的客观联系,反对忽视或割裂事物的固有联系

3.联系的条件性 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以及事物的联系是千差万别的 方法论:必须对各种不同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

5.联系的可改变性 :联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 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6.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 到整体的功能。整体统率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称其为部分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 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7.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原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 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 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重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 化趋向。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断章取义: 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联系具有普遍性

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解读: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主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

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解读:花落燕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无可奈何花落去”,其寓意为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人们无法改变。

3.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解读: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有时并不是一致的。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人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有意栽花花不发”是指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是指

人的行为顺应了客观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解读:混乱和有序,胆怯和勇敢,弱小和强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乱和治、怯和勇、

弱和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解读:要想治好心头之病,必须用治心病的药;要想把铃铛解掉,还要请来拴铃铛的人。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各有其特点,即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

法。该名句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道理。

6.贤士徇名,贪夫死利

解读:道德高尚的人为名节而牺牲,贪婪的人为私利而亡。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

7.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解读:国家每一代都有才华出众的人出现,他们都可以凭自己卓越的才能名扬数百年。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

看问题。“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正是发展观点的体现。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解读: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它们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

努力促进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9.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读:有和无相伴相生,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互相对照,高和低互相依附,音和

声互相应和,前和后互相跟随。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又互为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统一体中,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该句中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

都是矛盾的双方,它们既对立又统一。

10.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解读:提起渔网上的总绳一撒,网眼就全部张开;解释清楚一卷的内容,其余篇目的意

思也就明白了。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为次要矛盾,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举

一纲”、“解一卷”就是抓主要矛盾。

1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读: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与曲折,不能灰

心丧气。“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1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解读:其寓意在赞扬那种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哲理分析: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反映的是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

向。

13.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解读:堆积九仞高的土堆,就是差一筐土也不能成功。

哲理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从量变开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该句寓示人们,量变只有

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14.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解读:君主就像船一样,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水能够承载船,也能够打翻船。

哲理分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荀子把君王和老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船和水的关系,意在告诫统治者,要想坐稳江山,就要对老百姓施行仁政,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只有这样,才能得民心,老百姓这片水才能承载君王

这只船。反之,横征暴敛,严刑峻法,鱼肉百姓,老百姓就会打翻君王这只船。

15.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解读:过去我看人,听了他们的言辞就相信了他们的行动;现在我看人,不仅听他们的

言辞,也观察他们的行动。

哲理分析:“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认识应当和实践相结合,也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6.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解读:宇大得没边没沿,宙长得无始无终。

哲理分析:天与地是统一的物质世界,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或神居住的天国。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解读: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会有差别。 哲理分析: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18.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解读:面对干旱的天气,种田人焦急万分,吹打着乐器到龙王庙去祈雨。而那些朱门富户却在家中欣赏歌舞,还害怕真的春阴下起雨来使乐器受潮,发不出清脆的声音。 哲理分析: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评价也会不同。

1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读: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物质实体乃产生精

神的基础,气是变化的物质实体,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哲理分析: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上述两句话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20.“吾日三省吾身”“人贵有自知之明”

解读:一个人对自己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作

出正确的选择。

哲理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就要敢于面对

自己的现实状况,反思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用正确的认识指导行动。

篇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歌汇编与解析

(1)名言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解析:这句话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解析:这句话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①实践是 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土的 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5、“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解析:这句话是形而上学否定观,这种观点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这就割断了事物的联系,使发展中断。

6、“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 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③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④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 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则是不同的。

7、“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①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

1

8、“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9、“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模式,如逻辑格式等。

10、“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 掘成的。”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主要说明了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11、“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启膀上。” 解析:牛顿的这句话表明了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1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了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13、“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实践锻炼和提高主体的认识能力。

1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①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在实践的前头来指 导实践的进程;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③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创新。

15、“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解析:这句话表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这句话里的“基础” 指的就是实践。

16、“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 2

口,其内涵是不同 的。”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 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丰富的经验积累能加深我们 对事物的认识。

17、“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说明了积极的情感、情绪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量。 这句话体现了非理性因素的动力作用。

18、“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意志对人的认识的发展也是一种重要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这句话 体现了非理性因素的动力作用。

19、“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 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 解析:这句话主要说明了非理性因素的诱导作用。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会使人产生 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中的极可贵的品质。

20、“从历史的观点来看??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 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的认识受实 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21、“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 解析:这种命题的是错误的,因为它否定真理的客观性。又如,“有用即真理”、“被社会公认的就 是真理。”等都是主观真理论。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22、“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 确定者──包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实践是检验价值评价结果的标准。

23、“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24、“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 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 3

会关系的指示器。”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说明了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

2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了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6、“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 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 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在现实社会中,每一种社会形态在 不同的民族那里都有自己的特殊表现形式。

27、“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辩证

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解析:列宁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形态更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曲折前进是历史的普遍规律。

28、“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体现了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①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 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②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③革命能改 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④革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9、“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表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30、“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 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解析:马克思的这话说明了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 会历史条件(包括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制约。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他 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 4

和基础。

31、“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 解析: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古尔德纳的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抹杀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否认革 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 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 识的活动实现的。革命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32、“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 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解析:马克思的这句话表明了:①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②人的自觉选择 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③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33、“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解析:恩格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宗教观念仍然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 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34、“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 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这表明任何一个时代 的真理既有确定性、绝对性、又有不确定性、相对性,因此对一定时代来说不可能的事情对以后的时代来说往往就是可能的,因此真理需要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35、“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解析: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36、“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 解析:这句话表明:①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②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 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37、“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解析:黑格尔的这句话体现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统一的关系。

38、“元气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解析:这句话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 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 5

篇三:诗歌

沁园春·长沙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示范教案】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 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2:板书设计:

万山 峥嵘岁月

意象湘江 看 作者:“立”于“寒秋” 忆 同学少年 战斗万类 附3:参考资料

周汝昌《次的欣赏》 曹雄飞《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

雨巷

【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设想】

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年夏天有一个很明显的天气特征,是什么? 生答:“多雨!”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 。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二、作者简介

“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

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三,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师配乐朗诵。

2、欣赏完了这首诗,我们不约而同地感受到了《雨巷》的魅力,那麽,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 有好几个男生脱口而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美!”(生笑)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板书:丁香)丁香是什麽样的呢,有同学见过吗(展示丁香图片)?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来自:WwW.ZW2.CN 爱作文 网)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4、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

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 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

生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教师点拨)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

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再别康桥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

“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四。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串讲诗句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B、第一节:借代 第二节:暗喻 第三节:拟人 第四节:移就、夸张 第五节:照应开头 第六节:暗喻、拟人、移情 第八节:重叠复唱

C、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当神游或忘我到达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

D、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