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文言文哲理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3:41:54 作文素材
文言文哲理故事作文素材

篇一:品经典古文 悟人生哲理

品经典古文 悟人生哲理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辛安下庄小学 五.一李育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快乐,寻找幸福。其实,快乐与幸福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生活里没有书籍,就(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读一本好书,可以让身心得到愉悦,灵魂得到超脱,精神得到鼓舞。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一篇好的作品,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一段名言警句,可以激励人干出一番事业。读一本好书,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激动;读一本好书,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感动。读书可以充实生活,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读书可以提升素质,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可以历练修为,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由此看来,读书是件好事,是件趣事,是件有意义的事。下面,我就用故事说话,用事实说理,来谈谈读书的体会。

品读古文如同进行一次灵魂洗涤,她告诉我们要认识自我、永远自信。先听两个故事:一个是中国版,一个是外国版。清朝雍正皇帝有三个儿子:三阿哥弘时、四阿哥弘历、五阿哥弘昼,三位阿哥中要数弘昼最聪慧,小时候兄弟三人

在一起读书,弘昼最不用功,而每次背书只有弘昼背得最快、最熟练,但三位阿哥中也数弘昼最软弱、最不自信。有一次,雍正皇帝下令要三位阿哥去抄八王爷、九王爷、十王爷的家,弘昼当时就借算命先生说他有血光之灾为名,请了一批和尚道士在家办法事。其实,办法事是假,不去抄家是真。弘昼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表面上看,他是明哲保身,但从深层次看,他是典型的不自信。历史总是和我们在开着玩笑:论聪明才智,弘历不及弘昼,但正是由于弘昼的不自信,才成就了弘历,让他成了大清王朝的皇帝,他就是乾隆。在国外,像这样不自信版本也有一个。尼克松是我们极为熟悉的美国总统,但就是这样一个大人物,却因为一个缺乏自信的错误而毁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然而,尼克松本人却很不自信,他走不出过去几次失败的心理阴影,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后悔终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本来稳操胜券的尼克松,因缺乏自信而导致惨败。“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确实,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角,只有自己找回了自信,把自己的人生

演绎好,人生才会精彩。提起自信,有两句话我们不得不提。一句是唐朝诗人李白《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写得多好啊!“有用”的前面还加了一个“必”字,这是何等的自信!简直是人的价值宣言,充分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心态。另一句是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中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能战胜别人,是有力量的人;能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我把它理解成胜人先胜己。《雍正王朝》中有一段说佛的话讲得特别好。一个求佛的人问观音菩萨:“别人都拜菩萨,不知您拜不拜菩萨?”菩萨说:“拜呀。”这个人又问:“您拜的是什么菩萨?”菩萨说:“我拜的是我自己。”这个人一时茫然,想不明白。观音菩萨最后告诉他:求人不如求自己。我始终认为,在生活中,别人能给你的只是些许力量,但真正摆脱困境、实现目标的还是我们自己。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晚饭后跟家人一起玩牌,一连几次他都抓了很臭的牌,于是就变得很不高兴,老是抱怨。他妈妈正色地对他说:“如果你要玩,就必须用你手中的牌玩下去,不管那些牌怎么样。人生也是如此,发牌的是上帝,努力的是自己,不管怎样的牌你都必须拿着,你能做的就是尽你全力,求得最好的结果。”艾森豪威尔一直牢记这话,最终成

为美国历史上第34任总统。现代社会充满竞争,同时也常有机遇,尝试成了现代人相当时髦的人生信条。拥有自信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工作中,我们要经常对自己说好,要时刻保持昂扬的信心,去驱散自卑的阴影,为生活增添亮丽的色彩。

要做一个勤奋学习、执着追求的人。古代人一般都特别爱学习,苏轼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下放到儋州(今海南岛)时已60岁,在这个病无药、食无肉的寒冬深夜里,他做梦都还在读书。“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可见读书对于苏轼来说是多么的刻骨铭心啊!像这样激励后人勤奋学习、执着追求的故事也很多。有一群青蛙在河边玩耍,河边有一个塔,突然其中的一只提议:到塔顶去玩去。于是所有青蛙一齐向塔顶爬去。爬了一会儿,突然其中的一只说,太难了,何必自己折磨自己呢?听到叹息声,大家又停了下来。惟独一只小青蛙没停,仍坚持一步一步往上爬,最后到达了塔顶。下来后,所有的青蛙都很羡慕,问它靠什么力量爬上去的。它没有回答,大家这才知道原来它是聋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人往往是有信仰,执着追求而又不太聪明的人。宋朝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一个人心灵要澄明,就得认真读书,要时时补充新知,不断充实自己。宋朝大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

中写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思是山路在曲折后出现开朗,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出现新的境界。陆游不但自己爱学习,而且还要求后代要勤奋学习,他在逝世的头一年,曾以诗“示儿”,诗的全文是“诗为六义一,岂用次狡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的大意是:他初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功夫,到中年才领悟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到今天,这句“功夫在诗外”含义得到了拓展,即在平常要多学习、多积累。如“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其实,“功夫在诗外”还阐释了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即量的充分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厚积薄发”。从哲学上来分析,它体现了两个辨证哲学思想:1、它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写材料的同志有一个感受,一篇好的文章一般是灵感一来,一挥而就,即古人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在日常的工作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就写好一篇文章,做好一件事在留心、在收集、在积累,有时还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一旦时机成熟就文思泉涌,所以说这也是必然。2、它是普通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我们写文章,咏梅也好、咏雪也好、咏山也好,这都是个体,具有特殊性。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要对所咏的对象作深入的了解、透彻的分析,另一方面要学习诗词格律,通晓

篇二:文言文小故事

1.掩耳盗铃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2.请君入瓮

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来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译 文】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 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 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 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 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 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 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 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 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 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 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 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 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1

3.高山流水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4.望梅止渴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这话,都流出口水,靠这种办法,使部队坚持走到前边有水源的地方。

5.盲人摸象

出 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洪进禅师》

原文:

《大般涅盘经》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 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译文: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

2

6.拔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意愿快长高,结果落得一个相反的下场。

7.入木三分 《书断?王羲之》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 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译文: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稳重的风格。”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3

8.闻鸡起舞 《晋书?祖逖传》

【原文】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译文: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9.望梅止渴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这话,都流出口水,靠这种办法,使部队坚持走到前边有水源的地方。

4

10.盲人摸象

出 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洪进禅师》 原文:

《大般涅盘经》三二:“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 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译文:

从前,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他大叫起来。“你们净瞎说,大象只是根大柱子。”原来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而那位年老的盲人呢,却嘟嚷:“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

11.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5

篇三: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

中考寓言哲理类之文言文阅读

例1 阅读下面[甲] [乙]两段文字,完成1—4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 鸿儒:

②人不堪其忧 不堪: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3.[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

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2008年济宁市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我们济宁市的“文言文阅读”采用课内与课外放在一起来比较考查的做法已经持续好几年了。我想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既能注意到课内,又能兼顾课外,便于比较,既可考查“异”,又可考查“同”,容量很大。

课标中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008年的试题设计,对这一要求做了完美的诠释。什么是“浅易”?一是篇幅上不宜长,消除学生考场上阅读的畏惧心理;二是选材上与课内学过的文章有相近之处,方便学生在“读法”上借鉴;三是所涉及到的文言词语大多是课内学过的,若没有学过一定要有注释,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选文的主要内容。用这样的标准来验证试题,试题的命制可说“中规中矩”。

第1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实词的掌握,一个课内,一个课外。“鸿儒”,可以运用“分解”的方法,“鸿”是大的意思,“儒”是儒家,借指做学问的人,合在一起就是指“博学的人”。“不堪”可以采用“成语验证”的方法,现代汉语中有“狼狈不堪”,这样一联想,答案就出来了。第2题考查句子翻译,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硬功夫。翻译的要求就是“信”“达”“雅”,即忠实于原文,准确通畅,尽量文字优美。在第①题中要抓住“斯”“惟”“馨”这三个重点词;第②题要抓住“省”“私”“发”这三个词。第3题考查的是“写法”和“内容”,切中了学习重点,“托物言志”的写法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也是课标中的阅读要求。第4题既是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

答案:1.①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②无法忍受。 2.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课余(我)考查颜回私下里的言行,(发现他)也算得上能够充分发挥(我课上讲的内容),他并不愚钝。(意思对即可) 3.托物言志倾听、思考、记忆(意思对即可) 4.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东施①效颦

西施②病心③而颦④其里⑤。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选自《庄子·天运》)

【注释】①东施:越国的丑女。②西施:越国的美女。③病心:心口疼。④颦:皱眉。⑤里:乡里。

【相关链接】 邯郸学步

寿陵馀子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选自《庄子·秋水》)

选文大意:有个寿陵人,听说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很好看,就赶去邯郸学习人家的步法。可是,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技巧,反而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方法也忘记了,结果只好爬着回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②挈妻子而去之走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译文:

3.阅读上文及链接材料,请针对东施和寿陵人失败的原因,给其中一位提一点建议。

,我想对你说:

(2008年广西南宁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这是一道单纯的课外文言文阅读题。选文符合课标“浅易文言文”的要求,选则的两则材料具有相同点,也是学生平时较为熟悉的,为学生在考场上能够顺利答题铺平了道路。凡是有“疑点”的地方,命题人都给予了人性化的指导,如“注释”和“选文大意”的提供等。

第1题的两个词语解释,一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一个是古今异义词,“考点”的选取可谓颇费了一番心思。第2题的句子翻译,里面含有的关键词是而”“所以”,又都是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再与第1题联系起来看,更佩服命题人的“匠心”,一个侧重实词解释,一个侧重虚词考查。第3题也是“一箭双雕”,结合语言运用来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答案:1.①认为……美 ②离开 2. 她(丑女)只知道(西施)皱眉很美,却不知道(西施)皱眉显得美的原因。 3.提示:建议对方从实际出发,取人之长,不可盲目效仿;语言中肯。(如有其他建议,言之有理也可)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

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

委:

去:

②亲戚畔之

畔: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含义:

事例: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