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佛教的小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46:05 体裁作文
篇一:魏晋南北朝佛教小说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佛教小说的内容。在《幽明录》和《冥祥记》中[3]。冥祥记》[8])。
论文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佛教小说的内容,《幽明录》,《冥祥记》
后汉佛教向魏晋佛教发展,是从胡僧的神仙方术式佛教发展到道家哲学式、玄学式佛教。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这些故事中有不少是包含佛教思想或者佛教教义的。
佛教徒向广大社会民众宣讲佛教教义和佛经内容的时候,会遇到一些不易被大众理解的词汇,这些字词都是来自于佛经原文,例如:“空”“菩提”“涅槃”等等[1],他们就借用老庄的玄学术语来对其加以解释[2],这样一来,广大民众就可以通过这些故事来理解佛教教义了。
魏晋南北朝佛教小说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真佛实有、经像灵验;第二种是:神灵不灭、三世轮回[4];第三种是:因果报应、地狱之行[5];第四种是:佛教神奇、道巫无用。以下则分别详细讲述这四种故事内容并举例说明。
一 、真佛实有、经像灵验
在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中,是没有人见到过佛的。佛和神仙鬼怪这类奇异的事物,往往只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或者是想象之中,甚至在幻想之中,在梦境之中。佛教徒们弘扬佛教的首要任务就是必须让别人相信:佛是真实存在的。阅读、背诵、抄写、传播佛经是会获得善报的,是可以减轻甚至抵消一个人所犯的罪过的。反之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撕毁、玷污佛经和佛像的人则会遭到恶报,并且这些恶报相当严重,轻则身患重病,经久不愈;重则一命呜呼,甚至有时候还会连累家人跟着他一起命丧黄泉。不仅如此,而且任何医生都治不好这些病,这些病只有在本人大彻大悟,悔过自新,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接受佛教,尊重佛教,信仰佛教,阅读佛经,供养佛像之后才会彻底解除痛苦,病人的病才会无药而愈,平安无事。
例如真佛实有:
晋司空庐江何充,字次道,弱而信法,心业甚精。常于斋堂,置一空座,筵帐精华,络以珠宝;设之积年,庶降神异。后大会道俗,甚盛。坐次一僧,容服粗垢,神情低陋,出自众中,径升其座,拱默而已,无所言说。一堂怪骇,谓其谬僻。充亦不平,嫌于颜色。及行中食,此僧饭于高座;饭毕,提钵出堂,顾谓充曰:「何侯徒劳精进!」因掷钵空中,陵空而去。充及道俗,驰遽观之:光仪伟丽,极目乃没。追共惋恨,稽忏累日怎么写论文论文格式范文。(《幽明录》[6])
这个故事通过记叙一个人看见了佛祖显灵,并且浓墨重彩的描写了当时的情境,真佛的光辉形象,直到最后消失在空中的全过程。在佛消失了之后,依然有祥光照耀,芬芳弥漫,经久不散。这一类佛经故事的情节内容大致如此。
佛教徒们不仅宣传真佛实有,并且他们还认为佛经佛像法力无边。因此在这两本书中,也不乏那些描述佛经佛像十分灵验的佛教故事。例如:
晋董吉者,于潜人也。奉法三世,至吉尤精进。恒斋戒诵首楞严经。屯中有病,辄请吉读经;所救多愈。同县何晃者,亦奉法士也。咸和中,卒得山毒之病,守困。晃兄惶遽,驰往请吉。董何两舍,相去六七十里。复隔大溪,五月中,大雨。晃兄初渡时,水尚未至。吉与期设中食后。此字广记引有比往而山水暴涨,不复可涉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吉不能泅;迟回叹息;坐岸良久;欲下不敢渡。吉既信直。必欲赴期。乃恻然发心,自誓曰:「吾救人苦急,不计躯命。克冀如来大士,当照乃诚。」便脱衣,以囊经戴置头上,径入水中,量其深浅,乃应至颈。及吉渡,正着膝耳。既得上岸,失囊经,甚惋恨。进至晃家,三礼忏悔,流涕自责。俯仰之闲,便见经囊在高座上。吉悲喜取看,邑邑如有湿气。开囊视经,尚燥如故。于是屯人,一时奉法。吉所居西北,有一山,高峻,中多妖魅,犯害居民。吉以经戒之力,欲伐降之。于山际四五亩地,手伐林木,构造小屋,安设高座,转首楞严经。百余日中,寂然无闻。民害稍止。后有数人至吉所,语言良久。吉思惟此客言者,非于潜人;穹山幽绝,何因而来;疑是鬼神;乃谓之曰:「诸君得无是此中鬼耶?」答曰:「是也。闻君德行清肃,故来相观。并请一事,想必见听。吾世有此山,游居所托。
君既来止,虑相逆冒,恒怀不安。今欲更作界分,当杀树为断。」吉曰:「仆贪此静寂。读诵经典,不相干犯。方为卿比,广记引作方喜为此愿见佑助。」鬼答:「亦复凭君,不见侵克也。」言毕而去。经一宿,前芟地,四际之外,树皆枯死,如火烧状。吉年八十七亡。(《幽明录》)[7]
再如下面这篇作品:
晋竺长舒者,其先西域人也。世有资货,为富人。竺居晋元康中内徙洛阳。长舒奉法精至;尤好诵观世音经。其后邻比失火。长舒家悉草屋,又正下风,自计火已逼近,政复出物,所全无几,乃敕家人不得辇物。亦无灌救者怎么写论文论文格式范文。唯至心诵经。有顷,火烧其邻屋,与长舒隔篱,而风忽自回,火亦际屋而止。于时咸以为灵。里中有轻险少年四五人,共毁笑之,云风偶自转,此复何神。伺时燥夕,当爇其屋:能令不然者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可也。其后天甚早燥。风起亦驶,少年辈密共束炬掷其屋上。三掷三灭,乃大惊惧,各走还家。明晨,相率诣长舒自说昨事,稽颡辞谢。长舒答曰:「我了无神,政诵念观世音,当是威灵所佑。诸君但当洗心信向耳。」自是邻里乡党咸敬异焉。(《冥祥记》[8])
作品中主人公所居住的地方遭遇火灾,而主人公恰好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正在家中默念《观世音经》。本来他的家是在下风处的,可是离奇的事发生了:火随风势,本应烧到他的家,但是火却在还没有到达他家房子的地方突然停下来了,没有烧到他的房子,于是他认为这是菩萨护佑的结果。但是有几个年轻人不相信,他们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偶然或者是巧合罢了。他们等到一个月黑风高、天气干燥的晚上,带上火把,并且把点燃的火把扔到主人公的茅草屋上面去,扔了三次,然而三次火把都熄灭了,房屋一点儿也没有烧到。几个年轻人觉得又害怕又奇怪,于是都回家了。当时主人公也正好在家里念《观世音经》。第二天早上那几个年轻人来到主人公的家,如实说了昨晚的事。大家都认为是观世音显灵,护佑这些笃信佛教的人。于是当地很多人都开始相信佛教,并且供奉观世音。
二 神灵不灭三世轮回[9]
一切宗教都是相信灵魂不死和神灵存在的。中国佛教在中土固有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传播,实际上是以中国古代宗教的鬼神观为基础的。
所谓神不灭论,是中国佛教教徒将佛教轮回学说与中土传统宗教中的灵魂崇拜相结合的产物,它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分开的,不但精神不灭,更可恢复原形。
宣扬神不灭论和轮回之说,自然要反对神灭论乃至无鬼论[10],因此在佛教志怪故事中,经常有关于那些持神灭论和鬼神虚有的人进行反抗和辩论的故事。在《幽明录》中阮瞻的故事就是这类作品的一个典型代表。例如:
阮瞻素秉无鬼论,世莫能难,每自谓理足可以辨正幽明。忽有一鬼,通姓名作客诣阮,寒温毕,即谈名理。客甚有才情,末及鬼神事,反复甚苦,遂屈。乃作色曰:“鬼神,古今圣贤所共传,君何独言无耶?仆便是鬼!”于是忽変为异形,须臾消灭。阮默然,意色大恶。后年余病死。(《幽明录》[11])
在这个故事中,关键词穷,甘拜下风。但是实际上客人内心依旧不服气,于是为了证明鬼神实有,那位客人居然瞬间幻化为异形,不一会儿就消失了。阮瞻大吃一惊,觉得很害怕,又很讨厌鬼,一年多以后,阮瞻忧郁成疾,命丧黄泉。
这个故事的特别之处有很多,首先,阮瞻是西晋名士,是著名的无鬼论者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用他作为故事的主人公,那么这个故事的可信度会大大增强。其次,客人与主人辩论时,客人已经认输了,原本这个故事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但是却还没有结束,作者故意安排了一个让人始料不及的结局。再次,内心不服气的客人居然采取了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方式来证明鬼神实有,并且也是最直截了当,让人毫无反驳余地的方式,那就是现身说法,突然幻化为鬼来让主人公相信鬼神实有。对于这一亲眼所见的事实,主人公再也无力反驳。最后,主人公因为受到了惊吓,当然,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鬼在他面前突然现身这一事实完全颠覆了他多年以来一直坚守的无鬼论,个人信仰的崩溃和受到严重惊吓的双重打击,以至于主人公最后在病痛中死去。
佛教教义中认为人死之后,形沉于地,神归于天,因此认为灵魂存在,精神不灭。他们还认为生命是有轮回的,人是有前世、今生和来世的。因此在这两本书中,也有不少涉及到人的精神不灭,三世轮回的故事。例如:
宋王淮之字符曾,琅琊人也,世以儒专,不信佛法。常谓:身神俱灭,宁有三世?元嘉中,为丹阳令,十年,得病气绝,少时还复暂苏。时建康令贺道力省疾,下床会,淮之语力曰:「始知释教不虚,人死神存,信有征矣。」道力曰:「明府生平置论不尔,今何见而乃异之耶?」上二字及乃字并依广记引补淮之敛?答云:「神实不尽,佛教不得不信。」语卒而终。(《冥祥记》[12] )
三 因果报应 地狱之行[13]
中国人相信因果报应的信念古已有之。人们认为善恶终有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生中多做善事的人死后会到天堂,而那些作恶多端的人则会入地狱。升入天堂的人会快乐平安,进入地狱的人则痛不欲生,永坠苦海。佛教徒们不仅仅宣扬这些,他们所认为的行善并非单单是指普通意义上的行善,他们把信仰佛教、崇拜佛祖、抄写经文、传播教义也视为一种行善积德,并视之为莫大的善良。他们还宣称如果一个人信仰佛教,抄写佛经,传播教义就可以抵消他们之前做过的种种坏事,并且还会因为写经布道的功德而获得无上的善报,可以升入天堂,永享安乐。以下是这两本著作中反映因果报应和地域观的故事,笔者分别摘录其一以示之怎么写论文论文格式范文。
例如因果报应:
项县民姚牛,年十余岁,父为乡人所杀,常卖衣物市刀戟,图欲报仇。后在县署前相遇,手刃之于众中。吏捕得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官长深矜孝节,为推迁其事,会赦得免。又为州郡论救,遂得无他。令后出猎,逐鹿入草中,有古深井数处,马将趋之。忽见一公,举杖击马,马惊避,不得及鹿。令怒,引弓将射之。公曰:“此中有井,恐君坠尔。”令曰:“汝为何人?”翁跪曰:“民姚牛父也,感君活牛,故来谢恩。”因灭不见,令深感冥事,在官数年,多惠于民。(《幽明录》[14])
这是因果报应中的善报,下面一个故事则是因果报应中的恶报:
宋唐文伯,东海赣榆人也,弟好浦博,家资都尽;郡中有寺,经过人或以钱上佛,弟屡窃取。久后病癞,卜者云:“祟由盗佛钱。”父怒曰:“佛是何神,乃令我儿至此?吾当试更虐夺,若复能病,可也。”前县令何欣之妇上织成宝盖带四枚,乃取盗之,以为腰带。不盈百日,复得恶病,发疮之始,起腰带处。世时在元嘉年初尔。(《幽明录》[15])
在中国古代宗教中,就有冥府泰山和泰山府君的信仰[16]。佛教教义中则声明地狱存在,统治者是阎罗王[17]。随着佛教的逐渐发展和兴盛,地狱就和冥府泰山相互关联,其统治者称之为府君,因此二教合流的痕迹非常明显。故事中关于地狱的描写,则是极尽所能的描绘阴森恐怖的情状。 例如地狱之行:巴丘县有巫师舒礼,晋永昌元年病死,土地神将送诣太山。俗人常谓巫师为道人,路过冥司福舍前,土地神问吏:“此是何等舍?”吏曰:“道人舍。”土地神曰:“是人亦道人。”便以相付。礼入门,见千百间瓦屋,皆悬竹帘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自然床榻,男女异处。有念诵者,呗唱者,自然饮食者,快乐不可言。礼文书名已到送太山门,而身不至,推问土地神,神云:“道见数千间瓦屋,即问吏,言是道人,即以付之。”于是遣神更录取,礼观未遍,见有一人,八手四眼,提金杵,逐欲撞之,便怖走还,出门,神已在门迎,捉送太山。太山府君问礼:“卿在世间,皆何所为?”礼曰:“事三万六千神,为人解除祠祀,或杀牛犊猪羊鸡鸭。”府君曰:“汝佞神杀生,其罪应上热熬!”付吏牵著熬所,见一物,牛头人身,捉铁叉,叉礼著熬上,宛转,身体焦烂,求死不得。已经一宿二日,备极冤楚。府君问主者:“知礼寿应尽?为顿夺其命?”校录籍,余算八年。府君曰:“录来。”牛首人复以铁叉叉著熬边。府君曰:“今遣卿归,终毕余算;勿复杀生淫祀。”礼忽还活,遂不复作巫师。(《幽明录》[18])
四 佛教神奇 道巫无用
佛教在中国古代宗教鬼神观念的心理基础上进行传播,较之于中国古代宗教过早伦理化,政治化的态势,佛教以其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完整系统的宗教礼仪和地狱轮回神学体系而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学说,最终被中国人所接受。
佛教初入中土,被视为道术的一种,人们是将佛教置于黄老之学一类的[19],是作为祈求现世利益的神仙方术来看待的[20]。佛教初入中土,依附于中国古代宗教和道教而生存发展的。
随着佛教自身的逐渐发展壮大,佛教与中国古代宗教、道教之间就产生了矛盾。特别是佛道之争,道
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佛教史外来宗教,相形之下,佛教处于劣势,佛教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争取自己的根本利益,因此佛道之争尤为激烈。
北朝时期发生了大规模的灭佛运动[21],这些宗教方面的斗争,在这一时期的小说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佛教徒们运用大量的故事,宣传佛法胜于道巫。为了宣扬佛教的优秀和纯正,必须对其它的宗教进行打击和贬低。并且,佛教徒们还编造了一些故事,让道教徒遭遇地狱之苦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来说明佛教灵验,佛祖法力无边。
例如佛胜道巫:
宋魏世子者,梁郡人也,奉法精进,儿子遵修,唯妇迷闭,不信释教。元嘉初,女年十四病死,七日而苏。云可安施高座,并无量寿经。世子即为具设经座,女先虽斋戒礼拜,而未尝看经,今广记引有今字即升座转读,声句清利,下启父言:「儿死便往无量寿国,见父兄及己三人,池中已有芙蓉大华,后当化生其中;唯母独无,不胜此苦,乃心,故归启报。」语绝,复绝,母于是乃敬信法教。(《冥祥记》[22])这个故事讲的是梁郡的魏世子一家人,父亲和儿子笃信佛教,只有儿媳不信仰佛教。元嘉初年的时候,魏世子的孙女在十四岁的时候病死了,七天之后又复活了。那个小女孩说可以把《无量寿经》[23]摆放在高堂之上怎么写论文论文格式范文。魏世子于是按照孙女的话安放好了高座和《无量寿经》,孙女之前虽然接受了斋戒和礼拜,但是却从来没有看过佛经。现在孙女却坐在高座之上朗读佛经,声音特别清丽,然后她对她的父亲说:“我死了之后便前往了无量寿国,见到父亲兄弟和我自己三个人,在池塘之中已经有了美丽的芙蓉花,以后我们就会在芙蓉花中化身;只有母亲一个人没有化生,我忍受不了母亲受苦,因此回来禀报父亲。说完了这句话之后,小女孩又死了,她的母亲于是就开始敬信佛教了。
这个故事通过叙述一个事实,借用一个死去的小女孩之口,来说出信仰佛教的人和不信仰佛教的人死亡之后遭遇的差异。信仰佛教的人可以在美丽的芙蓉花之中化生,能够享受幸福,不信仰佛教的人则不能化生,并且会不断地受苦,女儿不忍心看见母亲遭受苦难,于是回来告知父亲。然后小女孩又死了。她的母亲听了她的话,就开始相信佛教。作者试图通过这个故事,借这个已经死去的小女孩之口,来说明佛教的神奇,佛教弟子的幸福,并且劝解以前并不相信佛教的母亲信仰佛教,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说明佛教灵验,佛祖法力无边的故事。
作者:李立文(1986.1.30——),女,湖北省武汉市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方向09级研究生。
[1]空:万物从因缘生,没有固定,虚幻不实。亦特指天台宗所立“空、假、中”三谛中的真谛。菩提:“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涅槃:涅槃翻译成中文为不生不灭意,乃指佛教之中心思想,若无涅盘佛教就形同生灭的世间法。
[2]老庄: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玄学: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3]《幽明录》:志怪小说集。南朝·宋刘义庆(403~444)撰。《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20卷(两《唐志》作30卷)﹐是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篇幅较大的一种。原书久已失传。鲁迅《古小说钩沉》辑集佚文 260多条。所记都是神鬼怪异故事﹐与《搜神记》同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冥祥记》:南齐之太子舍人王琰撰。本书为佛教故事集,收录有关观世音菩萨之灵验谭及轮回地狱、转生等故事。由本书可得知六朝时代之佛教信仰情形。本书并无完整之全本流传,仅有部分内容散见于法苑珠林、太平广记等。至民国,鲁迅收集《冥祥记》之片断,录于?古小说钩沈?一书之中。
[4]“六道轮回”。原是印度婆罗门教主要教义之一,佛教也承认。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不寻求“解脱”,就永远在“六道”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故称。
[5]因果:佛教语。谓因缘和果报。根据佛教轮回之说,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地狱:地狱,又称阴间,被一些人认为是人死后灵魂会到的地方。地狱的观念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宗教信仰观念中,如佛教、道教、印度教、现今的犹太教和基督宗教中的一些派别、伊斯兰教等,而原教旨主
义的犹太教和基督教派别则并不承认地狱的存在,认为其是受异教观念影响而产生的异端概念。地狱特指囚禁和惩罚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地,可以说是阴间的监狱和刑场。
[6]《古小说钩沉》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
[7]《古小说钩沉》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
[8]《古小说钩沉》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
[9]轮回:“六道轮回”。原是印度婆罗门教主要教义之一,佛教也承认。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不寻求“解脱”,就永远在“六道”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故称。虽然今天的科学还无法证实,但佛教认为这是有情生命的真实相状。如果要现量体证到轮回的真实性,一般要成就禅定,并触发宿命神通。《妙法莲花经》云:“入深禅定,得五神通”。在当今世界,能修成禅定的人如凤毛麟角。
[10]神灭论:范缜的《神灭论》,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名篇之一。《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11]《古小说钩沉》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
[12]《古小说钩沉》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
[13]因果:佛教语。谓因缘和果报。根据佛教轮回之说,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怎么写论文论文格式范文。《涅盘经·遗教品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梁书·范缜传》:“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说岳全传》第一回:“善哉,善哉!原来有此一段因果!”参见“ 因果报应 ”。报应:是指善恶之人,应得到的应有的因果报应(关联词),“善以善待,恶以恶待”。“天报”与“报应”是关联词语,应当告知坏人,对坏人报复(复仇)的时候到了,报仇(复仇)应得到的报复(恶人的因果报应关系)。善人应当有好报(善人以善待,应当得到好的报应)善待(善报)的时候到了。地狱:地狱,又称阴间,被一些人认为是人死后灵魂会到的地方。地狱的观念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宗教信仰观念中人文历史论文人文历史论文,如佛教、道教、印度教、现今的犹太教和基督宗教中的一些派别、伊斯兰教等,而原教旨主义的犹太教和基督教派别则并不承认地狱的存在,认为其是受异教观念影响而产生的异端概念。地狱特指囚禁和惩罚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地,可以说是阴间的监狱和刑场。
[14]《古小说钩沉》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
[15]《古小说钩沉》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
[16]泰山:泰山成为天下众鬼归属之处,作为冥府的泰山神也就有了具体的名称,被称为“天孙”或“泰山府君”,“主招人魂魄”,专门治理鬼,成为冥司之神,阴间的主宰。泰山府君的出现虽然并不一定能代表泰山治鬼说的最早形态,但却是泰山治鬼说的最初定型。
[17]阎罗王:阎罗王是民间传说中阴间的主宰,掌管人的生死和轮回。在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里面,人死后要去阴间报到,接受阎王的审判。
[18]《古小说钩沉》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
[19]黄老之学: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故名。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20]神仙方术:方术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古指关于治道的方法。《庄子·天下》:“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成玄英疏:“方,道也。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二是指中国古代用自然的变异现象和阴阳五行之说来推测、解释人和国家的吉凶祸福、气数命运的医卜星相、遁甲、堪舆和神仙之术等的总称。
[21]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那时,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四三八)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他还听信宰相崔浩的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
[22]《古小说钩沉》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版。
篇二: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 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彻底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它对中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曾产生深远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中国文化能不断发展和繁荣,佛教功不可没。本文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和讨论,详细讲述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 佛教 道家 儒家 文化 佛学
[正文]
一:前言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拥有悠远而灿烂的历史,中华自古以来,便是一个信奉佛、道的民族。东汉永平年间,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从天竺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国扎根、发展,并迅速成为中国各阶层人民信仰的宗教,而且长盛不衰。
期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历代高僧对佛教的弘扬,王侯将相、鸿儒雅士们也逐渐受到熏陶,加入这一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最终广大的贫苦百姓成为佛教最大的支持者,他们信仰佛教,终使佛教在中国成为常青之树。因为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和政治支持,佛教在中国空前兴盛,到了唐宋时期,已经达到鼎盛时期。
两千年来,群众基础深厚的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佛教的许多佛理都与中华文化中的儒家、道家文化相似,在不断地矛盾冲击和辩论结合下,佛教终于汇入了中华灿烂文化的长河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广,是无法估量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思想、文学、艺术、语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熏陶,有了积极的发展和进步。
二:佛教对中国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哲学
思想随着时代不断变迁,而佛教参与其中,并且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思想, 萌芽于周朝, 盛行于战国。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 中国哲学思想盛极一时。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致使儒学盛极,
道教日衰。魏晋南北朝时期, 佛教盛行, 而道教也开始中兴,佛、道经过冲突、论战、融合之后,中国哲学产生了新的景象:奉行老庄思想之士, 开始取义于佛经;而佛学者, 也经常引用老庄哲学思想和语句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至于儒家,因为帝王及名儒都对佛教产生了极大兴趣,所以,当时儒者终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译文学之优美,无不学佛。
唐宋时期,中国经济发达,而佛教哲学的发展也已达到了顶峰。中国各大佛教宗派雨后春笋般崛起,其中以华严宗哲学体系和禅宗哲学为哲学高峰。这一时期,儒、佛、道三种哲学成功合流,思想交融,各展所长,这种格局的出现是中国传统哲学对佛教哲学的回应,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哲学起到了推动与催化的作用。
至于宋朝之后,在中国文化中影响甚广的朱程理学、陆王心学,在思维模式、参悟方法等方面,受到佛教的极大影响,宋代以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几乎都从佛教哲学中吸取营养。朱程理学借用了华严宗的某些命题,而陆王心学则吸收了禅宗的某些思想。
至于现今,虽然封建社会已经不再,但是国人思想仍深受佛教思想影响。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修身养性、生死轮回等思想还深深影着这许多中国人。不少国人还保持“明心见性”的修行方法,追求内心的“极乐世界”,以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指导自己思想,有较深的境界追;以禅宗的善恶观指导自身言行。对于现在浮躁的世人,如果多加研究佛学,会让自己内心平和,处事得当。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之前的中国文学作品,偏重于写实,缺乏幻想力;而佛教不同,有着天马行空般的幻想力,带有浓烈的浪漫色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有言曰“不懂禅,不足以言诗;不懂禅,不足以论书画”,并非夸张之辞。
从艺术风格来看,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恬淡,在这种特点的影响下,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最杰出的代表,当属“诗佛”王维,王维的诗画深受佛学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的影响,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除王维外,李白、苏轼、白居易等人创作都在不同程度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他们的号中“居士”二字便是佛教用语,代表着恬淡安逸。
从佛学者的作品来看,许多佛教作品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维摩诘经》等,是经典的佛经,而文采也十分优雅恬淡;更不用说身为达赖喇嘛的浪漫诗人仓央嘉措的作品《十诫诗》等广为流传的作品。而佛教中的其他文人,如诗僧寒山、北宋文人佛印、近代苏曼殊等等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在佛学作品中或者佛学者的文学作品中,人们能领略到不一样的文学精髓。
而从和佛教有关的作品来看,最成功的,莫过于《西游记》。通过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故事,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释佛法渊博。故事本身,
使用了许多幻想、夸张的手法,这是佛学的特点;而作品本身,就是和佛教息息相关的;而且,作品所展示的思想,就是佛学的思想。近代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对佛教思想的描述也十分深刻而独到,书中八位主角暗合天龙八部各部的性格,告诫世人“贪、嗔、痴”的危害和因果循环的道理。至于其他作品,如描述了“因果报应”思想的《红楼梦》等优秀作品,都极大融入了佛学思想。鲁迅曾在《中国小说史略》说:“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语,几乎占了史上外来成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由此可见,唐宋之后,中国传统文学已经和佛学紧紧相连。
四: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佛教在艺术方面,尤其是美术、音乐、建筑方面,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留下了及其丰富而优秀的作品。
就美术而言,佛教典故常成为历代画家的创作源泉,观音、文殊、如来等佛教至高无上的被崇拜者总是画家们的绘画对象。吴道子、顾恺之等著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闻名于世,例如吴道子的《松子天王图》讲述了释迦摩尼降生的故事;敦煌石窟的壁画不仅画工优秀,而且反映了许多佛学道理。
就音乐方面,佛教音乐作为音乐这种娱乐形式,更容易进入封建时期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平民中,使其更易于推广。《大悲咒》等佛教音乐,传世至今,受到很多人喜爱,尤其是当下,对于许多白领、学生,这是一剂保持内心平静的良药。
至于建筑,受到佛教影响的甚多。各地的寺庙、石窟自然是佛教建筑的精华,寺庙多建于山中,因地制宜,浑然天成,给人一种极其自然的感觉,融入了佛教文化,给人极好的美感;石窟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石窟中的雕塑和笔画,都是及其珍贵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不仅给人美的享受,还给人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深刻感悟。
中国的艺术作品,深受佛教文化的渲染,佛教文化的融入,使中国的艺术作品内涵更加丰富,欣赏角度多样化,体会感受更加深刻。在佛教的影响下,历代艺术家给艺术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结语
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佛教在历经两千年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了极大地、有益的发展,同时也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还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化财富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上增加了浓重的一笔,成为了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佛教不会因为封建社会的过去和科技文明的发展而消逝,正相反,作为反省人的内心的深刻哲学思想,佛教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现代社会的人们,在了解佛家文化过程中,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有益的一面继承下来,进一步发展改善,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佛教与中国文化浅析》王莹,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4)
[2]《佛教与中原文化》赵凌宇,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
[3]《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中华书局,2010.1
[4]《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赵朴初,中国宗教,1995
[5]《仓央嘉措诗传》苗欣宇/马辉,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8
佛
教 对 中 国 文 学 的 影 响 姓名:xxxx 学号:XXXXXXXX
专业:xxxxxxxx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宗教是各民族都有的普遍现象。宗教对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很大。特别是佛教对中国的影响较大。佛教在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就如同那些典故、成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的民间传统风俗,很多都打上了佛教的印记。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石窟等,所以说佛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从中国文学方面说说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学里面可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自东晋起佛经在中国翻译流传后,中国文学的内容形式和思维理念受到了深远的影响。佛经中丰富的譬喻故事令中国文士大开眼界,而主要是佛教思想特别是唐以后兴起的禅宗思想开拓了文学家们的视野和思想境界。禅宗的语录(宋代程朱语录之模范)及宋代兴起的以说唱、诗歌合体的佛经变文(“唱导”)实为明清白话小说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文学著作。譬如家喻户晓的《西游记》就是以我国唐代高僧玄奘大师赴天竺取经的故事为原型构筑的。佛家讲求因果报应以及六道轮回。而在《西游记》中这种思想也其主旨之一。书中最主要的角色孙悟空乃天地所育,日月所生。得天独厚。但因大闹天宫,犯下弥天大错,最后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本来以为从此再无脱身之日。但因他上天入地的本领,以及聪明的头脑。观音菩萨叫他等待取经人来解救他并拜他为师护送他去西天取经,最后终成正果。而唐僧本为佛祖坐下弟子金蝉子,因其又一次没有认真听取佛祖讲法。结果被罚轮回转世,最后转世到了东土大唐成了玄奘大师。又因其是十世的好人,所以观音菩萨又要他去西天求取真经,也因为这样导致他的肉特别珍贵给他们取经带来了很多麻烦。另外还有猪八戒,沙僧,白龙马他们前世皆是天神,因犯天条被罚下界。最惨的是猪八戒。他投错了猪胎,沦为了六道中的畜牲道。但又因为他们心地纯良所以佛祖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让他们帮助唐僧西天取经。还有他们取经必须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这也是因为佛教中认为要传大道必须历经磨难。只有心智得到千锤百炼的人才能传承大道。总之是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则得恶果。
不只是《西游记》。还有像《红楼梦》描写荣华富贵、儿女情长,洋洋大观,最后以人亡家败为结局,也以一场大梦譬喻人生一世。《三国演义》虽是描写三国群雄战争,而开篇题词即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元曲中,《西厢记》以一场惊梦终结,《桃花扇》以“猛抬头,秣陵重到,残车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作余韵,皆是“人生无常”之观念。” 其他诸如《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三言二拍》等章回笔;记小说,无不以宣扬因果报应思想为主题。
不只是文学作品,对中国文人的思想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当然对文学的影响最终也是因为对文人的影响造成的。别的不必说。就说诗佛王维。他被称作诗佛就是因为他信奉佛教。他给自己取的字就是“摩诘”他的作品当中大多也表现了他的佛学思想。
篇三:佛教与六朝志怪小说
佛教与六朝志怪小说
——浅谈地狱魂游的现实意义
袁丽
摘 要:六朝的社会政治环境为佛教的酝酿和壮大提供了土壤,同时也为六朝地狱魂游志怪小说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中土先民固有的冥界观渐与佛教地狱观相融合,形成新的冥界地狱观。志怪小说的宣佛成分虽不乏其中,但更多的体现了佛教的生死轮回报应,以及在魂游地狱过程中反映民众对佛教的信仰。
关键词:中土冥界 佛教地狱 六朝社会背景 佛教轮回观
Abstract: The Six Dynasties socio-political environment for the gestation and growth of Buddhism provided the soil, but also for the soul of the Six Dynasties Hell Ghost Stories of travel of the development has provided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Underworld concept inherent in the Turkish ancestors gradually merged with the Buddhist concept of hell, to form a new concept of Underworld hell. Ghost Stories of the Buddha declared ingredients though there is no lack of them, but more a manifestation of the Buddhist life and death cycle of retribution, as well as the soul travels through hell in the process of reflecting people's belief in Buddhism.
Key words:Turkey Underworld social background of Buddhism, Buddhism, hell, reincarnation concept of the Six Dynasties
地狱魂游的志怪小说在六朝时期流光溢彩,不但在两汉地狱志怪小
说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地狱世界的描写,更是佛教的生死轮回观以及因果报应观对六朝文人和信徒的影响加入其中。在六朝地狱魂游的志怪小说中,佛教的出现成了志怪小说的新亮,这也为佛教的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中土冥界与佛教地狱的不同观念出发,探讨佛教对六朝志怪小说的创作的影响,以及魂游地狱的信众对佛教的传播。
一、 分析比较中土冥界与佛教地狱
人死后,灵魂的存在与否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很多人,由此便产生了地狱和天堂之说。对灵魂的探索也成为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探讨的话题之一。一般认为,早期人类梦境活动催生了灵魂观念,恩格斯对此分析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
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离开身体的灵魂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久没任何理由去设想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1]人一旦死亡,灵魂就会离开人的肉体以另外一种方式而存在,所以人们认为有灵魂存在的另一个世界,即中土所谓的冥界生活。而在佛教中则反映为地狱魂游。
在中土先民的眼中,灵魂以魂魄的形式而存在。“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2]并对魂魄做了进一步的分析,“附形之灵为魂,附灵之神为魄”,即精神的灵魂为“魂”,肉体的灵魂称之为“魄”。
当灵魂长久的离开肉体一去不复发不时就意味着人的死亡,这时灵魂就以另外一种方式而存在,灵魂升天或入地下冥界,而中土先民认为灵魂无处不在,就有了所谓的:“骨肉归附于土,命也。若魂则无不之也,无不之也。”因此,在本篇论文中,主要探讨地下冥界。
在此之前, 中国固有的文化之中只有冥界思想而无地狱观念。冥界思想的主要有“幽都”、“黄泉”、“蒿里”。在《郑伯克段于焉》一文里,姜氏偏爱共叔段,与共叔段密谋袭取郑庄公,后被郑庄公击败,那时郑庄公痛恨姜氏,“遂寘姜氏与城颖,而誓之约:‘不及黄泉,无相见也。’”[7]有称“幽都”的,《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兮,君无下此幽都些。”王逸注曰:“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称冥界为蒿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曰:“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命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9]可见,虽然冥界在中土有不同的称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人死后灵魂的的存在时毋庸置疑的,并且黄泉地府是所有人灵魂都可前往的归宿。也就是说当时的冥界观还处于相当原始的形态,还没有后世佛教中存在的善恶惩罚、道德审判的价值标准。而后世地狱观念中的地狱却是恶人接受惩罚的地方。
汉魏之际,中土先民亦有已有泰山地府的信仰,即人死后魂魄归赴太山之说。如曹植之“拊剑西南望,思欲赴太山。”如三国吴康僧会《六度集经》卷一“布施无极章”云:“天帝释化为地狱,现于菩萨前曰;‘布施济众,命终,魂灵入太山地狱,烧煮万毒。’”[11]吴支谦《大明度经·地狱品》云:“秋露子言:佛未说谤断经罪入大(太)山,其形类如受身大小,愿哀释之。”[12]上引诸经中或言“太山地狱”,或言“太山”,显系沿承中土固有名相而来。佛典初译,为避免中土人士初闻冥界地狱之说格格不入而生排斥之心,译经师遂往往以中土旧有术语相比附,以迎合中国原有的泰山信仰,便利弘传,地狱之说遂与泰山治鬼混合而难以分辨了。 [8][4][3]
“地狱”一词,梵语原称为niraya,或nara-ka,音译为“泥犁耶”、“泥犁”,或“那落迦”,意译为“苦器”、“苦具”、“不乐”、“可厌”等。本义是“无有”,系指无有喜乐之意。
自佛教地狱说传入中土,渐与中土泰山信仰相连,民间以泰山与地狱杂糅之传说亦广泛流传,唐五代小说中此类记载多见,如《冥报记》中之“大业客僧”条,叙述详尽,情节曲折生动。此时的冥界已由鬼世界之“泰山”转成“泰山地狱”;由无善恶价值分判的冥界山,转而为六道轮回中之最恶。由此,中西冥界,合二为
一。中土冥界渐与佛教地狱融合。
。
“十八地狱”是重狱,成为在现世作恶多端受到惩罚的一个标志性惩处。在这里有宣佛的成分。但这与佛教的本质是分不开的。佛教在宗教信仰中就有劝恶行善的现世目的。由此可见地狱魂游的观念以被民众所接受,成为他们摆脱现世痛苦的精神慰藉。造成佛典寺院的泛滥成灾。上至贵族王侯,下至黎民百姓,都信仰佛教的善恶有报的报应观。相信现世与来世的报应,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辰未到的精神信仰追求。
二、 佛教“地狱”观与六朝社会政治背景的契合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为时最久的一段分裂混乱的时期。在公元220~589年这长约四百年的时间里,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和经济发展停滞,中原的沦陷和人口的大规模的迁徙改变了整个社会旧的经济基础和组织结构,旧的经学体系和民间信仰也随之瓦解,这为佛教的传入提供了其发展和壮大的土壤。
六朝政治更迭频繁,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导致了黎民百姓的流离失所。在约四百年的历史长河里,有众多政权的更替。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群雄逐鹿中原,到三国鼎力局面的形成。这期间无不充满血腥的战争,和各国实力的较量,以致王朝更替频繁,士大夫们往往一生经历数朝,仕进不断,荣宠不衰。士大夫传统的品德节操在当时的达官贵人身上是难以找到踪影的。“政失准的”与“士无节操”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干宝在《晋纪·总论》“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 的概括,正揭示了这一时期政治集团的本质。整个社会政治黑暗,吏治腐败。无论是朝廷命官还是地方属员,大都只顾自己中饱私囊,惟利是图。一时贿赂公行,贪赃枉法,无法无天。这样的黑暗现实在当时文人的其他作品中是很少反映的,而在志怪小说的鬼故事中却有着多方面的揭示。《搜神记》中的《徐泰梦》、《黑衣客》与《甄异传》中的《张闿》三则故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鬼吏在执差中可以随心所欲,徇私舞弊,草菅人命,张冠李戴,赦免“应死者”,随
便抓一个与“应死者”面目相似或同名的无辜者去顶数。前两则由“应死者”自身或家人对鬼吏哀求得免,似乎充满了“人情味”,但是于彼有“情”于此却无“情”。而且是祸及无辜,使人感到鬼神地狱世界实在是混乱不堪。后一则旨在宣扬善有善报,在人心不古,寡情不义已经成为时代通病的当时,这则故事的产生自然有其现实意义。故事中的鬼吏似乎也有“人情味”,但其“人情味”并非来自“应死者”的哀求,而是来自“应死者”的宽厚。鬼吏赦免“应死者”也并非完全出于“人情味”,如果没有“该死者”毫无吝啬的款待,鬼吏便借口说自己是奉命而来,说了不算,但毕竟吃人嘴软,一番酹享之后,鬼吏便改口让随便找一个替身,回去竟然也能交差。这哪里是写鬼世界,这分明是现实世界的大写真。相对于前三则故事而言,《异苑》中的《乐安章沈》与《搜神后记》中的《李除》对鬼世界吏治腐败的揭露则更为深刻。如果前三则故事中还有一丁点儿“人情味“的话,这两则故事中就全是索贿徇私与受贿舞弊了。章沈命数已尽,已死数天,却死而复生,因为天曹主者是其外兄,所以得免死,由此可见,只要朝中有人,即使犯了死罪最终也可逍遥法外。如果朝中无人,也不必惊慌,只要家中有钱就行。与章沈同被捕的还有一名女子,这女子名秋英,聪明伶俐,见章沈得免,便将手腕上的金钏取下,托章沈送给主事者,结果也得免了。更可笑的是:《襄阳李除》中的李除被天曹抓去时身上不曾准备,但他却懂得怎样使自己起死回生,于是便向鬼吏许下金钏,鬼吏居然也同意让他回取,这样就出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妻子守在灵前,忽然见李除突然坐起,摘下妻子手腕上的金钏便又死了。鬼吏得到了财赂,便免了李除。这岂不是公然徇私舞弊与招财纳贿吗?从身居深闺的富家少女与平民百姓也眼见心知,可看出这种风气在当时蔓延范围很广。《搜神记》中的《蒋济亡儿》反映的又是另外的情形,没有亲属,无需钱财,只要有权势,事情依然好办。蒋济亡儿生时为卿相子孙,托父母的福荫,享尽了富贵荣华。死后因生死异路,成了憔悴困苦的泰山伍佰。后借迎新君上任之际,托梦于其母,泄露了“地机”, 让他父亲帮忙给自己尚在人世的“新君——孙阿”打通关节,孙阿当然照办了。蒋济亡儿虽在阴间,却能够继续安逸享乐。由此可以看出,地狱世界与人世界原来是相通的,权势显赫者不但可以在阳世横行不法,还可以将手伸到阴间地狱去干预,官僚的腐败达到了一种什么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由此可得,魏晋六朝的朝代频繁更替和官员的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给人世中最底衬的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他们由此幻想另一个不受迫害和压榨的世界,相信善恶有报。他们相信这样的人世他们倍受折磨和迫害,有另外一个世界在等着他们——阴间地狱世界。
地狱是佛教用自己极度丰富的形象思维构造的人间社会的翻版,是将人间世
界邪恶苦毒的一面发挥至极致之杰作。地狱是一种以因果报应、三世轮回为理论基础,以构想的多维空间结构的阴森恐怖的负责对一切罪业众生进行审判惩罚的地狱为基本内容,劝导众生领悟佛教所谓“罪业恶报”,乃至“四谛真理”的思想体系。本质上是以因果报应、三世轮回为理论基础的灵魂不灭思想的体现。一方面它以极度夸张幻想的情景极力“证明”因果报应的“合理逻辑和真实可信”;另一方面,它以平等公正、缜密残忍的死后审判,使信众谨守道德,潜心向善;充分利用人性趋利避害的特点,因势利导地将人性引向具有道德价值意义的趋善避恶,将人性导向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此佛教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思想便成为统治者安抚民心的一种手段。佛教的传播又为统治者所推崇,大肆渲染,使每一个身处灾难的人民都有一种宗教信仰,信仰使她们坚信现世的痛苦和磨难便是对前世的赎罪。三世因果论在功能上具有劝善的作用,利用人们的欣厌心理,希望和恐惧心理,教导人们趋善避恶,为善去恶,使人“畏后世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15]。如果人们对于后世的恶报不恐惧,那么就会失去对于自身行为的善的追求愿望,倾向于行恶,“不畏后世,无恶不作。”[16]要得善报,需要先作善业,而不是想得善报时临时行善,“当居前作之,在后作者不益人。”“有急乃作善者无益于身。”
[17]这种希望的伦理学对于现世生活有一个自洽的解释系统,但更倾向于一种来生幸福论
三、“地狱”与志怪小说
佛教的轮回观主要是指三世因果轮回报应,即人的轮回成为佛教六道轮回中的一种。三世论是将人生分为前后承续的三个不同的时间阶段,前世、现世和未来之世。世表示时间之迁流,“日夜常迁流,寿亦随损减,人命渐消亡,犹如小河水。”[18]过去世已经消逝,现在世在当下迁流,未来世还未来临。“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前世往前,无有涯际,后世往后,也无有穷尽。轮回的体现之一就是生命在时间的三世中从前往后的流淌,永无灭熄,但三世间的生命质量有差异。佛教认为,过去世之业因,会招致现在世之果报,现在世之业因,会招致未来世之果报,这构成三世因果。三世论和报应论的结合,强化了报应论的解释力,由于时间因素的加入,报应和时间就构成比较复杂的情形,即“时定报不定,报定时不定,俱定,俱不定。”[20]三世因果论在功能上具有劝善的作用,利用人们的欣厌心理,希望和恐惧心理,教导人们趋善避恶,为善去恶,使人“畏后世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21][19]。如果人们要得善报,需要先作善业,而不是想得善报时临时行善,“当居前作之,在后作者不益人。”“有急乃作善者无益于身。”[22]
“康阿得”条记康阿得入地狱,“复前行,见一城,其中有卧铁床上者,烧床正赤。凡见十狱,各有楚毒。狱名‘赤沙’、‘白沙’,如此七沙。有刀山剑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