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美术教育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2:47:30 体裁作文
美术教育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小学美术教育读后感

儿童画——绘童心世界

读《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有感

每当我望着孩子们那明亮的眼睛,看着他们那一幅幅稚趣的图画,那变幻的线条、缤纷的色彩,我感动,我庆幸,我是一名美术老师!我将尽我所能,让他们的世界美丽如画……

近来,我阅读了《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一书,这本书是美国杰出的艺术家、教师、演说家和电视法制新闻制作人玛琳·林德曼所著的。书中详细地讲述了美术与儿童美术的概念,及儿童美术的发展。所有的艺术理念,指导程序以及教学实例,均来自调查研究,并已经过实践检验,带给我很大的启迪。 儿童画是孩子另一种语言形式,他们画画如说话,都体现了稚气和天真。让我们通过儿童画,走进孩子的心灵,去感受,去领悟!

(一)以“童真”学“童画”。

毕加索这样说:“当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可以像拉斐尔那样作画。后来我花费了很多年来学习如何像一个孩子那样画画。”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为他们纯真、自然,不加修饰,不懂避讳;不会刻意,不会做作,纷繁的大千世界在他们的眼中是那样迷人,他们画出来的物体夸张中变形,变形中夸张。看似混乱的色彩和线条,可在儿童眼里却是充满魅力!他会告诉你,“这是我在散步”,“那是一只蚱蜢,那是一团熊熊的烈火。”

儿童总是用坦率的画笔记录着生活,记录着自己的梦想。他们的作品呈现着艺术创作最初的、也是最纯粹的源泉,是众多艺术大师所毕生追求的。齐白石的艺术特点就是用童心去观察世界,他以“童真”学“童画”,开拓了艺术领域中全新的视野。“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正是白石老人的治学名言。

(二)以“童眼”看“童画”。

从某种意义上讲儿童的画都是在画自己!在一次美术课堂中,我看见一幅儿童画,描绘一个小朋友在吃水果,一颗颗的牙齿表现得非常清楚,而且牙齿被涂上了亮亮的柠檬画色。

我问孩子:“怎么画上那么多牙齿呀?”

“不用牙齿能吃水果吗,要吃东西所以必须画牙齿。”孩子答道。

“那为什么牙齿是黄色的?”

“水果很酸,黄色就是表示酸。”孩子肯定的回答。

而后,我陆续的发现了这一现象,为了表示在抓鱼,两只手被这样夸张,简直就是机器人的手呀!打篮球投篮时,一只手被拉得很长,自己伸到了篮筐等等。

儿童画就是了解儿童的一扇窗户,让我们透过这扇窗户,走近孩子。

(三)以“童心”教“童画”。

教学中,我们用“童心”去想儿童所想,看儿童所看,感儿童所感!以一颗“童心”,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纯真、自然的方式去感受儿童画。对儿童来说,画人是空洞的,画“我的一个朋友”是具体的。画树是空洞的,画“我家门前的那棵桔子树”才是具体的。有了具体的描绘对象,才有具体的情节和感情,才能使儿童画丰富起来。

对于思维的整体功能而言,感觉同时也是思考,推论同时也是直觉,观察同时也是创造。

——鲁道夫·阿恩海姆

比如:在一次画完《大气球飞呀飞》之后,我发现了这样一幅画:画面上的热气球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也张得圆圆的,看上去一幅惊讶的表情,可旁边密密麻麻的小点子是怎么回事呢?

孩子们就猜了起来:

“是小雨点吧?”“不对,是飞远了的热气球”,“不对,不对,那是地面上的房子”还有的说是装饰用的底色。这时,小作者很神气地站了起来,得意地说:“那是天下雪了!”孩子们和我都不禁惊叹起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异常活跃,发言也很积极,他们不光欣赏(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到了构思独特、想象丰富的作品,更增强了孩子们再次创作的信心和欲望。

如果生活是多元色,我们就是那充满生机的绿色,大树是我们的衣衫,蓝天是我们的笑脸,我们不断延伸、伸展,播撒无尽的绿色,带给孩子们一个美丽的春天!

老师朋友们,让我们蹲下身子去了解孩子的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吧,让我们融入他们之中,以满怀期待的“童眼”去看一颗天真浪漫的“童心”吧!

篇二:德国美术教育读后感

《德国美术教育》读后感

看过很多国内教育名家的专著,假期特别找了一本外国的教育书籍《德国美术教育》,书中介绍了在德国文化大背景中,德国的艺术教育既保留了本民族思辩性、有序性的特点,又吸收了宽容性、多元性等优点,形成了具有相当伸缩力的教学模式。从我们的美术教育的角度看德国的艺术教育,它具有很强的个性,深受启发:

一、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以启迪孩子的智慧。

在德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外,还得用2—3年的时间来专修教育理论,通过教学实践才能确定。这样决定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成具有相当伸缩性的艺术教育成为可能。在小学,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面对刚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孩子,学校对一、二年级实行包班,教师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和内容,不设日课表(但应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向一个学科内容为一课时过渡),教师所教内容可随机应变,如:课堂内突然出现了美丽的蝴蝶,孩子的注意力自然随蝴蝶而转,这时教师的教学内容随蝴蝶而变,让学生观察蝴蝶飞的动态、形状,介绍有关蝴蝶的种类、习性等常识,然后要用语言来描绘蝴蝶;用彩色笔画蝴蝶。把常识、语文、美术等课结合起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儿我体会到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学的灵活性,颇像我们的综合实践课,但在国内似乎缺少一个过渡的阶段,让教师从一个循规蹈矩的状态突然转变到一个随心所欲的状态,结果必然是混乱失败的。

二、重视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给孩子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独立地用不同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应首先注意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以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的。关于发散性思维,美国心理学家基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指的是重新组织观念,而产生新的结果,并且在面对一个对象时,做出各种选择的假设。”在德国艺术教学大纲中从小学到中学始终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着重研究创造的行为过程。与自己的教学相比,我似乎更注重学生的作业效果,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找到更好方法,既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又能有好的作品出现。

三、师生之间提倡“帮助我,让我自己来做”,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使教师由权

威变为顾问,创造平等对话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启发学生如何感受和发现,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本身美的潜在性,尊重学生对人和物的不同感受及表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根据不同对象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这一点与我们的教学观念不谋而合,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做朋友,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发现美,表现美。

四、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愉快中获得新的知识。

对于色彩的基本知识,在德国的美术教学中表现为有序而轻松,色彩以心爱的事物为对象来认识;色环通过色板的游戏找色彩之间的关系;色调的联系通过一些故事描述等方法来出现。如:“一座房间夜里着火了”,(既形成色调,又认识暗与亮的关系);“公主希望城市变成红色”;“绿色宫殿里的红色巫师”等。表现有兴趣的内容促成知识掌握,不至于太理论化。

组织参观当地的一些博物馆和参加一些传统节日,结合这些活动来表现印象最深、最喜欢的事。如参观汽车博物馆,画出不同时期汽车的风格;汽车比赛的场景;星期天的登山活动;为狂欢节制作脸谱等。这些对学生来说,有生活体验,丰富了知识,又能生动地在画面中体现。

这些灵活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方法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而让学生死记硬背,甚至加以考试,还要在他们人生第一次重大事件中记录上一笔,不是学生没兴趣不爱学,是我们硬把学生踢出了艺术的大门,不是老师们教不好,而是我们赤足站在烧得火红的石头上,只有快步奔跑保命,无力顾及其它。

除以上四大方面以外,德国艺术教育同时强调艺术教育的学科性,体系框架十分清晰,学科色彩很浓等等。总之,艺术教育始终是围绕最高教育目标,学生不仅是学会画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审美力、动手能力及个性的发展。努力使艺术教育与工业发展和科技发展相适应,把美术造型观念和能力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与一切领域的活动相联系。德国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及其观念,对我们的艺术教育深受启发,值得我们借鉴。

篇三:美术课标读后感

面对新时代的美术教育,我们该怎么做?

——读美术课标有感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小教大专部549班625号徐小翠

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是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世纪。因此美术教育者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新美术教育观念,使美术教育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的动手能力、抽象思维力得以真正的提高,使其内心的情感,渗透到艺术家所表现的丰富情感世界中去,在艺术的熏陶下,其身心不断地得到愉悦,从而使心灵得以升华,并由此逐步实现完美人格的创建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让美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在我们以前接触的传统的美术教育中,是把美术技能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从来都不会顾及所谓的“美育”。在以前的美术老师心中,美术技能的培养就是美术课标唯一的宗旨,“美术”被简称为“画画”。所谓的“美术课”就是“画画课”,这样的简称是空穴来风吗?不是的!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无疑是体现了当时美术教育的弊端。“美术”是一门具有生命的学科,绝不仅仅包含美术技巧。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不应该重视美术技能的培养,而忽略美育的教育,这样的美术教育是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的,这样的美术教育只会让孩子的审美能力极速下降! 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即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现在,学校的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近几年,学校加强艺术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美术教育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

势头,但其间也存在着某些令人思考的问题。如今,我国的绝大多数学校存在着旧的美术教育观念:片面追求专业技术的培养,只重视美术教育而忽视了知识文化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是高分低能型的,更有个别学校误认为搞几个活动就是素质教育。就是由于这些旧的教育观念,背离了全面发展的原理,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来。如今是知识化、信息化、快节奏的社会,社会需要的素质全面的专业化人才,因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观念的转变才是根本的转变,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逐步步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要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得到发展,就必须以知识技能来武装自己,护卫自己的视野,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真正地做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地把美术教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并真正认识到适应社会发展,必须转变美术教育观念。而作为未来准教师的我们在教育改革浪潮中又岂能随波逐流?

(一)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提高自身教育素质

在当前社会发展变化之快的21世纪,作为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工作者,首先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提高自身美术教育系统,特别是作为中小学美术教育者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标,而是以有组织地教具为材料,以审美为核心,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设施并独具特色的育人实践活动。而现代社会发展导致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内涵是双向的,它既是面向受教育者,又是面向教育者,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的素养包括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和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美术教师在如今高科技的时代,更应坚持学习,刻苦钻研,还应加强文化修养,如能准确地分析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艺术特点等再者要加强道德修养。试想一个生活懒散,不思进取的教师如何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如何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二)重视美育的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美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它是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美术课的开设,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的,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美术的多种技法单纯靠临摹,出示教师范作,这样做虽然使学生掌握得非常牢固,能积累许多素材。但是,长期以往的教学,会造成学生的创造力衰退,依赖别人已有的东西,造成儿童画的公式化。如:让学生临摹一只小鸟,如果教师不加引导只叫学生照着画,那么学生就会认为小鸟就是这样画的,这个形象被固定死,以后只要画小鸟,学生的头脑中就只会出现他临摹过的小鸟的样子,不会有大的创新。这就影响了儿童天性的发展,使孩子的童真被死板扼杀,想象被临摹褪化。教师的范画在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但是教师是以成人的眼光去绘画,可在学生眼中是最好的,他们会去盲目地模仿,失去了儿童画中的童真和创造。,为保证咱们未来的发展,在我们以后的美术教学中

绝对不能出现“依葫芦画瓢”这样的设计。

(三)欣赏学生的每一幅作品

美术与其他的学科不同,每个学生的想像力和表现能力不同,对同一题材的表现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求学生描绘一副春天的景物,在没有给学生做师范的前提下,学生画出来的肯定不一样,有画桃花朵朵开的,有画柳树发新芽的,有画冰水初融的,也有画小草冒尖的??,面对这些,难道我们能肯定桃花朵朵开而去否认柳树发新芽?难道我们能肯定冰水初融而否认小草冒尖???我们不能这样做!

每一个孩子的眼睛都不一样,他们观察的事务发现的事物也会不一样,人人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也是这样“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个春天”,作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我们无疑就要指引学生,如果我们不去肯定学生,不去欣赏学生,只是一味的去否认他们,这不仅仅会让他们对美术失去信心,而且还会在他们心中留下阴影。所以,在以后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绝对不能亲手捏造这样的悲剧。

要真正推行美术素质教育,就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各种能力与素质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培养和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的鼓励他们,指引他们。我们要把“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让他们学得开心、愉快”当做我们教育路上一个永恒的追求目标。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