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乐无异续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08:45:23 体裁作文
乐无异续写体裁作文

篇一:语文

九年级语文试卷

一、(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恣睢(suī) 惘然(mǎng) 廓然无累(lěi)

B.撅断(jué) 栈桥(zhàn) 涕泗横流(dì)

C.佝偻(lóu) 拮据(jù) 引吭高歌(háng)

D.喑哑(yīn) 抽噎(yē) 舐犊之情(s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端详 深邃 恼羞成怒 郑重其是

B.撩逗 暇想 与日俱增 恪尽职守

C.陨落 锤炼 书声琅琅 无与伦比

D.惯例 钮带 心无旁骛 言形相顾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家庭的熏染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

B.老校区遗留着一种旧时的氛围,参天的古木,平滑的石道,随处可见的老旧建筑……一切浓重得无需装饰就可做电影的背景。

C.如果不设法遏制碳排放过量的问题,那么必然会威胁人类的生存,爆发全球性大灾难势必指日可待。

D.现在的月饼卖的不是月饼,而是包装,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月饼应接不暇,这也许是商品经济时代的特点吧。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分别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刘向的《战国策》、陈寿的《隆中对》,这些史书的作者都是西汉时期史学家。

B.《敬业和乐业》的作者是梁启超,他是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在文中作者先后谈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问题,认为有业是做人之本。

C. 鲁迅的作品,有的深情怀念旧事故人,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有的则是无情揭露社会的病态,如《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D.《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莫泊桑,《最后一课》的作者是都德,《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作者是雨果,他们都是法国文学家。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钠硫电池具有容量大、体积小、能量储存和转换效率高、寿命长、不受地域限制等,是目前最经济实用的储能方法之一。

B.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但它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老人如何妥善地被赡养等社会问题。

C.有“雪域神鸟”之称的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历来备受藏族群众的喜爱。

D.近来韩国刮起了一阵强劲的“中国风”,追溯“中国热”的起因,大体在于同这几年中国综合国力的迅猛增长密切相关。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做四小题)(4分)

①更深月色半人家,今夜偏知春气暖。。(刘方平《月夜》)

②,。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

③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日长飞絮轻。(晏殊《破阵子》)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

·雪》)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2)两小题。(5)

年画是民间很常见的一种图画,大多于农历新年到来时张贴。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传统年画多为木版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机器印制则多为现代年画。年画的常见题材有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五谷丰登等……也有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多含有吉祥喜庆的意义。年画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相关记载;清代中期,年画尤为盛行;至今还深受人民群众欢喜。

(1)这段文字在用语得体、语言结构、标点使用上各有一处不当,请加以修改。(3分) ① ② ③

(2)请筛选、整合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拟写一条“年画”的定义,不超过35字。(2分)

8.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请你根据要求,在校园开展的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完成下列相关任务。(6分)

(1)表一是某同学搜集到的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请你从这些数据中得出两条结论。(2分)

(表

一) (图一)

结论①

结论②

(2)某同学在他的博客上上传了一张照片(见图一),引起了很多同学点击和跟帖。请你有感情地描述这一画面,不超过60个字。(2分)

(3)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6题。(30分)

(一)捡回蝉声

施龙惠

直到那天,窗前那棵桑树上传来声声蝉鸣,我才意识到,夏天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跨进了季节的门槛,啦啦队似的此起彼伏的蝉声太像一盒录音带,不禁让我想起童年,也让我把童年的声音又一一捡了回来。

那时,最兴奋的事不是听蝉而是捉蝉。小孩子总喜欢把令自己好奇的东西一一放在手掌中赏

玩一番,我也不例外,我上小学时有四条路可以走,其中一条沿着河,岸边高树浓荫,常常遮掉半个天空,虽然附近也有田园农舍,可是人迹罕至,让人觉得怕怕的,然而,一星期总有好多趟是从那儿经过的,尤其是夏天,我总会呼朋引伴地走那一条路,没有别的目的,只为了捉蝉。

你能想象一群小学生,书包搁在路边,不怕掉到河里,也不怕刺钩破衣服,更不怕破皮流血,就一脚上一脚下地直往树的怀里钻的那副样子吗?只因为树上有蝉。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了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了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捕那阵浪。“抓到了!”“抓到了!”有人在树上喊,树下有人赶快打开铅笔盒把蝉关了进去,不敢多看一眼,怕它飞走了,那种紧张就像《天方夜谭》里那个渔夫用计把巨魔骗进古坛之后,赶紧封好符咒再不敢碰它一般。

到了教室,大家互相炫耀铅笔盒里的小动物——蝉、天牛、金龟子,有的用蝉换天牛,有的用金龟子换蝉,大家互相交换也互相赠送,有的乞求几片叶子,喂他铅笔盒里的小宝贝。那时候打开铅笔盒就像打开保险柜一样小心,心里痒痒的,也只敢凑一只眼睛开一个小缝去瞄几眼。上课的时候,老师在前面呱啦呱啦地讲,我们眼睛瞪着老师,两只手却在抽屉里翻玩着“聚宝盒”,耳朵专心地听着金龟子在笔盒里拍翅膀的声音,愈听愈心花怒放,禁不住开个缝,把指头伸进去按一按金龟子,叫它安静些,或是摸一摸敛着翅膀的蝉,也拉一拉天牛的一对牛角,看是不是又多长一节。

夏天是声音的季节,有雨打,有雷响、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天。整个夏季,我们都兴高采烈地强迫蝉从枝头搬家到铅笔盒里来,但是铅笔盒却从来不会变成音乐盒,蝉依旧在河边高高的树上叫,我们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声,于是,上中学以后,我便听蝉而不再捉蝉。

听蝉,也是一种艺术。大自然的宽阔是最佳的音响设备,那一队一队的蝉敛翅居住在不同的树梢,像交响乐团的团员各自站在舞台上一般,只要有只蝉起个头,接着声音就会纷纷出笼,它们各以最美的音色献给你,句句来自丹田,字字都是真心话。它们有鲜明的节奏感,不同的韵律表示不同的心情,有时合唱有时齐唱,也有独唱,包括和音,高低分明,它们不需要指挥也毋须歌谱,它们是天生的歌者。

现在,我们常常抱怨世界愈来愈丑陋了,现代文明的噪音太多了,其实在一摊浊流之中,何尝没有一泓清泉?我们只是太忙罢了,忙得与美的事物擦肩而过都不知不觉。实际上,生活的镜头只摄取自我喜怒哀乐的大特写,其他种种,都是一派模糊的背影,所以,我以为变的不是图案本身,而是我们的视野,因此,偶尔放慢脚步,让眼眸在天地间随意游览一番,我们将会恍然大悟:世界还是时时在装扮着自己的!特别是在聆听一段蝉唱之后,也许你的心灵就会跟着透明澄净起来,平添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

让我们捡回蝉声。

9.孩提时作者最兴奋的事“不是听蝉而是捉蝉”,后来便“听蝉而不再捉蝉”。这是为什么?请联系上下文分点概括。(4分)

10.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了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了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捕那阵浪。

②那时候打开铅笔盒就像打开保险柜一样小心,心里痒痒的,也只敢凑一只眼睛开一个小缝去瞄几眼。

11.文章主要内容写捉蝉听蝉,但也写了金龟子、天牛等其它小动物,请简要分析。(3分)

12.结尾写道“让我们捡回蝉声”,请分析在文中的思想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5分)

(二)和谐诚为先

张真

时下,“不信”,似乎成了生活的主语:做好事,不信,认为是作秀;帮助人,不信,认为有企图;甚至有人遇险去解难也不信。媒体报道,广东肇庆一70多岁阿婆跌倒后被人扶起,闻讯赶来的阿婆女婿却对其恶语相加:“周围的人都不扶,就你来扶?不是你撞的你会扶她?”多亏有监控录像证明。这个故事真让人感慨。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和谐社会。要和谐,诚为先。诚,不仅是和谐的润滑剂,而且是和谐的奠基石。可以说,离开诚,谈和谐,无异于缘木求鱼。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人与人如果互不信,“话到嘴边留半句”;或者是互猜疑,“未肯全抛一片心”;或者是互防范,“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能和谐得了吗?

和谐诚为先,就是把诚视为做人的根本。常言道:“不信不立,不诚不行”。对于诚,我们的中华文化早有定论:唐代的李翱,把“诚”视为“人之性”;北宋的周敦颐,把“诚”看作“人之本”;普通的老百姓,更是把天行四时、地育万物当作“诚之源”。可以说,自古诚行天下,而今诚比金贵。然而, 。

和谐诚为先,就是为人处世要诚心诚意。诚者,“开心见诚,无所隐伏”之谓也(《后汉书·马援传》)。可以肯定,做事只图其表,不叫诚;干事只谋私利,更与诚风马牛不相及。诚,只能是以心待之,诚恳、诚挚;以实处之,实心、实意。喜欢上镜、热衷造势,蓄了一尺水,却掀一丈浪,尽管所为之事是好事,所干之事是实事,也难免让人疑窦丛生。毕竟,真诚,用不着表白。其心,人能感;其意,人能知。生活就是这样:人心自有一杆秤,心心相通可预知。

和谐诚为先,就是诚字当头,行在其中。诚,不是外衣,穿穿就行;而是行为,只有行动才行。这种行动,不是比谁说的动人,而是比谁行的扎实。这种扎实,自不妄语始:即便有天大本事,也决不说天大话语;自做小事始:见有难,帮一把;见有哭,问一声;自放身段始:处高,向低走;有根,向群众。相信,只要这样做了,说不上能感天地,泣鬼神,倒是可以天天心舒畅,夜夜入梦乡。毕竟,诚字当头,于人有相长之益;行在其中,于己无自辱之患。 和谐诚为先,既是一种道德追求,又是一种行动底线。是道德追求,就要宣传教育;是行动底线,就要法律约束。实践证明,一种好的行为形成,只靠教育、不靠法律是不成的。不能设想,人人都是雷锋。对信奉“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的,对有诚信不良记录的,就要靠法律与纪律,不仅使之得不到便宜,而且让其处处碰壁。如此,才能让“诚果”累累,才可使和谐满园。

13.第一段报道广东肇庆的新闻,有什么作用?(3分)

14.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和谐诚为先”这一中心论点的?(3分)

15.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①喜欢上镜、热衷造势,蓄了一尺水,却掀一丈浪,尽管所为之事是好事,所干之事是实事,也难免让人疑窦丛生。

②如此,才能让“诚果”累累,才可使和谐满园。

16.请联系故事听闻或者生活实际,在第三段中“然而”后面续写一个事实论据,从反面来论证本段观点。

(一)

唐临为万泉丞。县有囚十数人,皆因未内①赋而系。会暮春时雨,乃耕作假期。唐临白县令:“囚人亦有妻儿,无稼穑②何以活人?请出之。”令惧其逸,不许。唐临曰:“明公若有所疑,吾自当其罪。”令因告假归乡。临悉召囚令归家耕作,并与之约:农事毕,皆归系所。囚感恩,至时毕集县狱。临由是知名。

(二)

秦王坚③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④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馀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注释】①内:通“纳”,缴纳。 ②稼穑:耕种和收获。 ③秦王坚:前秦皇帝苻坚。 ④下车:官吏上任。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令惧其逸(逃跑) B. 至时毕集县狱(完毕)

C.坚驰使赦之(使……快马疾行) D. 疾恶纠案(憎恨)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皆因未内赋而系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B.乃耕作假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为(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百姓患 为坛而盟

D.已陈尸于市 欲信大义于天下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唐临白县令:“囚人亦有妻儿,无稼穑何以活人?请出之。”

②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20.唐临、王猛执法各有特点,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分)

2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

登盘山绝顶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衰,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①上吾谁与,故李将军②舞剑台。

【注释】①勒名峰:典故。《后汉书》记载窦宪打败侵边的匈奴,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而归。②李将军:指汉将李广,他与匈奴战,无不胜,匈奴畏服。

(1)前四句写了哪些寒秋景物?渲染出怎样的氛围?(2分)

篇二:语文魅力

语文魅力·读写功力·应试能力

——语文·暑假补课讲义

*导语:要提高语文复习的效率、优化语文复习的效果,首先需要知道语文是什么,语文又要考哪些内容?

语文是什么?

语文不是科学,这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差异;承认语文不是科学才是科学的态度。语文是与生活、生命紧密相关的学科;不宜分条析缕,以灌输专业术语或琐细方法的方式对待。这在复习的关键时刻尤为重要。

语文考什么?

一个“读”,一个“写”。《考试说明》规定的各项内容,只表明试卷的外在结构、表面形式。读,考查吸纳能力,即对语言文字理解、吸收、判断、鉴赏、评价的相关能力。写,考查释放能力,即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见解、主张的相关能力。读,包括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基表达题目等,可以说,试题中所有题目,都含有“读”的因素。写,以作文为主,事实上,试卷中除选择题之外的所有题目,也都含有“写”的因素。试卷中绝大多数题目,都是兼具“读”与“写”两项因素的,既考查吸纳能力,也考查释放能力。只是侧重有所差异而已。

吐纳风云是青山,出落日月汇大川。

千古文章多圣贤,人生风光乐无边。

读,基本上要突出一个“精”字,“精”才能准确吸纳判断; 写,基本上要体现一个“放”字,“放”才能充分展示特长。

第一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文彩,语言运用能力

第一节 文字是知识的载体,语言是才思的动力

一、学语文离不开语言

所谓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化;可是,许多同学不喜欢语言,不重视语言。读文章走马观花,只追求情节和意思,不去品味语言的韵味;写文章,只顾表达所谓的意思,而不斟酌词句。这样,不喜欢语言、不重视语言,是学不好语文的。好的语言的标准是什么? 语言的魅力在哪里? 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体味。

1.语言,孕育了人类: 动物和人的根本区别到底是什么?语言,只有语言! 动物和人类的根本区别应该以是否拥有自己的语言为标志。

语言到底是怎样改变和孕育人类的呢?

正是语言使人成为人,人是在语言中生成的。 ??决不能把语言仅仅看成是一种外在于人的工具, 它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语言的历史也就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历史。学习语言,同时也就是对沉淀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体验,对表现于语言中的人的生存、人的生命的认同, 也就是作为人类心声的语言的对具体的个别的心灵的同化。(王尚文:《语文教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

只有语言才能把人带入社会,带入文化,塑造出人所独有的心灵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人这个存在者正是以说

话的方式揭示世界也揭示自己”。这就是说人在言说着也就在生存着;生存着, 也就在言说着。没有语言,人类就不能存在, 就没有人类的文明, 就没有人类的一切, 人类就会和大大小小的动物一样, 连自己是什么都不知道。他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所以,是语言孕育了人类,孕育了人类文明 。

2.语言的力量:《易·系辞》说:“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德国伟大诗人海涅说:“言语之力,大到可以从坟墓里唤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变成巨无霸,把巨无霸彻底打垮。”(《法国的现状》)唐代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 骆宾王为其写了《讨武瞾檄》,写得文采斐然, 以至于武则天本人都被深深感染了。当她读到“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斥武则天在唐高宗死后废太子自立) 的句子时,心神一惊,忙问“作者是谁?”得知是骆宾王,武则天十分感叹地说:“当宰相的,怎么能失去此人呢?”

历史上凡是侵略和占领一个国家, 总是先运用语言这一武器。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说的就是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国之后,强迫法国人学普鲁士语言。他们知道,消灭法语,也就消灭了法国的文明,消灭了法国的国魂,改变了法国人的心灵,他们统治法国也就能一劳永逸了。韩麦尔先生最后对学生们语重心长地说:“一个做了亡国奴的民族,如果还记得自己的母语,就等于手里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说明,正义的势力为了争取主动,达到自己的目的,也注重舆论宣传,用语言来鼓舞人心,打击敌人。当年,日本侵略我国,打着“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他们占领我国一片地方之后就强迫学校里开设日语课,强迫中国人学日语、说日语。 在敌占区的墙壁上,日本鬼子写下了一幅标语:

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

过了一夜,这标语被人偷偷地改动了一下,变成一句宣传抗日的话。你能猜出这句话的内容吗?试一试,改一改。

有粮食不卖,给八路军吃!

“一言兴邦”、“一言辱国”说的就是语言的巨大力量。

3.语言,个体心灵的反映: 一年晚春, 大观园诗社又聚会了, 出的题目是柳絮, 让各人写一首词。林黛玉和薛宝钗写的各是这样的:

唐多令林黛玉

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一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 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两首词的情调绝然不同。林黛玉的一首缠绵悲戚、愁苦哀伤,柳絮的形象是个孤苦伶钉,随风飘泊,无人收留爱怜,凄凄惨惨的苦命人的形象。薛宝钗的一首则写得华贵雍容、情和意随,柳絮的形象是个知时随缘,又不乏乘机攀举的有心少女的写照。所以, 萨丕尔说:“可以把语言看作一架乐器,能奏出不同高度的心灵活动,语言的流动不只是和意识的内在内容相平行,并且是在不同的水平面上和它平行的??可见,语言只有外在的形式是不变的;它的内在意义,它的心灵价值或强度,随着注意或心灵选择的方向而自由变化,不消说还随着心灵的一般发展而发展。”(《语言论》第 13 页) “心生而言立”(刘勰),“心”(思维)、“言”(语言)之间相互平行,相互对应,历来如此。语言是人的意识的体现,是人的心灵的反映。

4.语言,个体本质力量的体现: 什么是“个体本质力量”?是指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智慧、兴趣、情感、意志、信念、气质等精神力量和人的体力的总和, 简而

言之, 是一个人精神力量和肉体力量的总和。世上的人有千千万万, 但每个人的本质力量是不同的。有的人本质力量特别大, 能够创造流传后世的辉煌业绩, 有的人本质力量很小, 有时连自己的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写诗作文是一个人素质、一个人本质力量的体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

盖夫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 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 寄身于翰墨, 见意于篇籍, 不假良史之辞, 不托飞驰之势, 而声名自传于后。

在中国文学史上,大诗人、大文学家都靠大量的诗文来表明自己的成就,可有不少人作品并不多,有时只靠一篇或有限的几篇诗文而留名后世。如唐初的张若虚仅留下两首诗,其中《春江花月夜》最为有名。这首诗被称为“孤篇盖全唐”。陈子昂只有一首诗《登幽州台歌》,一样名传千古。诗为什么这么重要? 《礼记·礼运》说:“人者,天地之心也。” “诗”恰是人心的结晶。日月星辰是“天文”, 山川草木是“地文”,人的性灵表达就是人之“文” ——“人文”。诗就是人文的精华。明清之际的大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唯诗人能结之于不散。”诗人能将“天文”、“地文”结之于“人文”而不散, 可见诗人也就能与天地同在了。

据《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记载: 一日晚唐诗人李涉在九江皖口夜行, 遇上了打劫的强盗,得缩成一团。强盗喝问:“何人?”同行者答:“是李涉博士。”强盗首领闻听后竟说:“若是李涉博士,就不用抢夺财物了。我久闻你的诗名,请题诗一首相赠就够了。”李涉松了一口气, 欣然命笔:

暮雨潇潇江上村, 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藏名姓, 世上如今半是君。

强盗大喜,不但不伤人掠物,反倒“以牛酒厚遗,再拜送之”。

身为中国人,是什么使我们能够知千年之事,观四海风云? 是什么使我们能够在与人交流时吐纳珠玉之声? 抒发感情时挥洒精美之词? 又是什么使我们能够自由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还有,是什么使我们的生命能够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使我们的意志磅礴于宇宙广阔的时空???

——汉语, 唯有汉语! 是汉语赋予我们表达意志的权利和自由,是汉语赋予我们超越时空的本领与才能。

汉语,奇妙的精神造物! 它们绝非是仅仅代表一定声音和意义的死的符号,它们分明是充满智慧和感情的活的精灵! 千万不要小看这说话的权利。舒婷说:“你表达了自己, 你才获得了生命。”

5.汉语语音的特点: 汉语音节的特点是每个音节都有声、韵、调。声、韵、调是否对表达的意义有影响? 近来有人做了研究, 认为有影响。声母由于发音部位和方法不同, 往往影响所表达的意义。韵母使发音响亮或低沉,发音响亮,气流畅通, 常用以表示欢快、活泼的情感状态。而发音低沉压抑,常与抑郁情调和阴晦的环境相联系。声调高低同样也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四声同意义的对应关系“平声高而安,上声盛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道远, 入声短促急收藏。

6.语音的停延:语音的停延,指说话或朗读时语音的中断和延连。它主要由音长、音空等因素构成,作用在于解决语言在语流中的分与合。停延是组成语音链的关键,是汉语节律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汉语停延有三类:

生理停延。这是由于话语较长, 一口气说不完, 得换口气。

语法停延。为清楚地表达语言的结构层次,便于听者领会语意而出现的停延。 心理停延。为了强调某一事物或突出表达某种感情,而改变语法停延位置或时值的突破语法停延常规的一种变式停延。

7.汉语的节律:汉语说起来清晰响亮,抑扬顿挫,极富音乐性,就像俗语说的“说的就像唱的那样”美。这种由长音和短音、重音和轻音、高音和低音、扬调和抑调,以及音素异同等形成的有规律的语音形式, 就叫语音的节奏。汉语的节律有如下几种:

音顿律。语音链上由“等音长 + 音空 + 等音长 + 音空”形成的节奏美。如格律诗五、七言的二、三节律与二、二、三节律,形成自然的陈述调与咏叹调。

平仄律。由声调阴阳上去(平仄)二元对立形成的周期性节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声调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声韵律。由声韵母的异同对立形成的周期性节奏美。声韵美最典型的是诗歌的押韵。其次如汉语的双声叠韵。对联、歌谣等皆本此。还有散文中的反复形式,只要句式整齐,都会产生声韵美。如:“她喜欢人间的生活: 跟爸爸一块儿干活,她喜欢;逗着兄妹俩玩, 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 她喜欢;听晓风轻轻地吹过树林, 她喜欢。”(《牛郎织女》)

长短律。由长音列和短音列有规则地交替出现形成的节奏美。语句“长短交错组合,整句散句交替出现。同时, 反复、排比、对偶也一个接一个, 读起来琅琅上口, 优美动听。

快慢律。由快慢语速交替出现形成的节奏美,语调有缓急,句意便有了情韵。 轻重律。由重音和轻音交替出现形成的节奏美,读音有轻重,表意自然不同。 抑扬律。由升扬调和降抑调有规律地相间交替形成的节奏美。语调升扬和降抑交替出现,便形成高低不平的节奏美。

8.学会朗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通过反复地吟诵和背诵,不仅可以逐步加深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理解,而且对汉语语音的特点也会了然于心。传统的语文教学历来重视读。过去的私塾总是先让学生读熟了,会背了,老师才“开讲”。这样的“讲”才有用。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一则关于《离骚》的议论:“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如夏釜撞瓮耳。”学者林焘也说:“默读体会到文章的三昧,只有放声读,才能对文章的整体,包括语音方面的特色, 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语音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读不仅能得文章的“雄伟之概”、“深远之韵”,而且对写作的作用也特别大。清代姚鼐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而自悟,若但能默读,即终身作外行也是。”

首先,要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所流露的真实情感。在此基础上,确定朗读的形式和基调,然后寻找作品语音链上的主旋律,进一步分析作品的节律,适度地运用语音技巧,来准确而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次,寻找作品的主旋律,即找到贯穿整个作品的思想情感主线 。

再次,分析作品的节律,即按照上文的音顿律、平仄律、声韵律、长短律、快慢律、轻重律、抑扬律,对作品进行仔细的分析。

最后,适度运用语音技巧,即把握感情要准,音高、音强、音长要有所控制,不要太造作,不要太夸张,不要像在舞台上表演一样, 语音变化太大。

二、无比美妙的汉字

以形表义,因义求音,字形和声音关系不大,而多靠字形来表示意义。大多数汉字一看字形就大体知道其意义,具有“一观即感”、“一感即觉”、“一觉即明”的特点。汉字的先进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实用性强。汉字简洁, 同样的文本, 中、日、英文字所占的篇幅之比为 1: 1.5:

2。汉字明晰、集中飞生动,望去一目了然,读汉文比读英文要快得多。汉字灵活,可横写也可竖写,横写可从左到右,也可从右到左。汉字稳定,今人可以读两千多年前的古籍, 其他文字则不可想象。

科学性强。以少胜多,构词能力强,如一两个汉字即可能是一个词, 而十个、百个汉字彼此搭配则可构成很多词,并可随时结字成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汉字有四声,抑扬顿挫,比英语更有乐感。汉字生动形象,可引起人的联想和想象。汉字适宜打字, 输入计算机要比拼音文字快得多。

艺术性强。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她像一幅画,一种形象的思辨和感悟。在其优美的形体和富于文化的笔触中,既有明亮的理性精神,又有丰富的感性体验;既是写实的表现,知觉的流淌,也是想象的驰骋和情感的宣泄。汉字本身的结构使它与书法艺术珠联璧合,成为一种绵延两千余年的艺术。

中英文比较,英语形体本身的繁难劣质,将注定其由扩张殖民地而取得的统治地位,必会在文化发展中逐步丧失;而汉字的优越功能将决定其统治地位。2005年,红豆制衣诗文征集大奖赛,甄秀荣以《送别》获20万元大奖:

南国春风路几千,离歌声里柳含烟。

夕阳一点如红豆,早把想思写满天。

汉字的美妙意味。汉字的形和意,不仅积淀了悠久的文化传统,还凝聚着丰富的民族心理、民俗风情,具有丰富的人文性。汉字形体方正,结构匀称,声韵结合,音调优美,又具有整齐的结构美和悦耳的音乐美。若论书法之妙和吟诵之美,其气象万千飞铿锵有致——实乃世界上其他任何语言文字所不能相与媲美的。在世界所有的文字中,只有汉字能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

汉字一个个写出来就像一幅画,有时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优美的传说,令人想象不尽。

认识汉字的过程就是以象见意的过程。这种方式长期使用,就使汉族人产生了不同于西方人的特有的思维方式——意会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注重对事物进行直观、整体、非逻辑的把握,有具象性的特点,讲求“观物取象”,具有很强的内省、联想、体验、感悟的色彩,不是像西方人那样长于进行理性的逻辑分析和概括。所以, 学习汉语一定要依据汉语的重感情、体验的特点,而不能一味地肢解课文,架空分析。杨振宁教授在香港作了《中国文化与科学》的演讲, 他说:

中国文字是单音象形文字,不是拼音文字,这一点当然是非常清楚的。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中国有许多方言,可是只有一种文字、一种语言,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中国为什么没有分裂成许多国家? 中国的版图比欧洲的版图还要大,中国的人口比欧洲人口要多许多倍,中国的民族传统,是许多民族混流起来的,不比西方不同民族的数目来得少,可是并没有像欧洲这样分裂成许多国家,或者像印度,虽然形成一个国家,可是里头有很多不同的宗教,很多不同的语言。这是什么缘故呢? 我觉得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因为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有一个很强的统一趋向,不是拼音文字,不必文随音转而增加分裂的可能。……中国语言文字与整个的文化特别注重精简, 我觉得直接与中国单音象形文字有密切的关系。

篇三:习作难 须探索

习作难 须探索

——习作研讨后的反思

2015年10月20日,于银川路小学,听取了全市精英教师的习作示范课,与同行一起探索了习作课的研讨。整体感受就是:习作难,须探索。

反观新课标呼唤作文教学改革。在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提倡写真实作文,在学生中开展诚信习作教育,做到“吾手写吾口,吾口表吾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发出过石破天惊的感慨:“儿童可以做成人的老师。”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儿童比成人更多地保留了人类灵性中的真、善、美。然而读读现在孩子的作文,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单调乏味的几近千篇一律的内容,模式化的框架,成人化的语言,矫揉造作的情感。“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叶圣陶语),如果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我们所处的环境真像小学生作文中描写的那样,那当然是举国欢庆的大好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是我们的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说假话、空话、套话。童言无忌本是儿童心灵和语言的真实写照,但是从他们的作文中很难看到应有的童真童趣,这种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教育应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朱自清先生曾说过:“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学生作文中缺少童真童趣,大量存在的假话、空话、套话现象,不仅仅是一个写作技巧和水平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造成小学生习作中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

1、“苦口婆心”式。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惟恐学生弄不明白,反复细致地指导,导致学生的厌倦心理,何况这些简单的写作技巧,孩子从一开始写作入门时就充分领悟了,从文体到立意、选材、谋篇、行文等方面都受到了太多的限制与要求,以致教师的指导越悉心细致,学生的习作越小心谨慎;教师的关怀越无微不至,学生的作文越虚情假意。

2、“流水作业”式。受传统作文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写作教学时习惯于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导致学生的思维缺少尝试,

写出来的文章,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偶有标新立异者便以“跑题”定论,被打入万丈深渊。学生完全失去了写作的主动权,漠然于应有的主体意识和写作意识。

3、“放任自流”式。也有不少教师在写作教学时往往把题目往黑板上一写,稍作审题便让大家动手,美其名曰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和发挥空间,课堂上大多数学生抓耳挠腮,两节作文课也凑不了几百字,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把学生的习作不当一回事,无论好坏,一律漠然视之。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的态度就逐渐冷漠,缺少了作文的热情与激情。

4、“闭门造车”式。有这样的一些教师,要求学生写“观察、游览”一类的文章,可是课前不曾带学生参观游览过,学生乘着“思维列车”对游览的地方只有大概轮廓,写出来的文章必然呆板发涩,缺少儿童的童真、童趣,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选材单一”型。写“父母”不是选“父母送我上医院。”就是“父母自己舍不得买生活用品而给我买学习用品”;写“老师”不是“老师帮我补课”就是“夜深了,老师还在批改作业”,如此导致学生的作文除了篇幅长短不同外,“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水”,很难说作文的题材有多少扩展,作文水平有多大提高,选材有如何创意、新颖。

2、“囊中羞涩”型。作文并不是简单的词句堆砌,而是一个充满灵性的有血有肉的实体,仅靠课本的学习无异于沧海一粟,需要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而这群孩子早已对阅读产生了“抗体”,以致大脑的“储蓄库”里空洞无物,到“货主临门”时,何以“发货”呢?

3、“心理断乳”型。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学生们,由于心理上存在着过分依赖性,导致思维发展缓慢,写作时总想依赖别人,抄抄改改,勉强应付。时间久了,大脑就会像一台生锈的机器,运转不了,极大地妨碍了他们“知识链”的衔接,游离于那些简单乏味的“小知识构造”上,假话、空话、套话充盈习作。

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作文要真实!而且,真实出个性,个性是真实。文章要质朴自然,只有这样,方能使文章做到为文做人,教育学生去求真。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三、实施对策——“一二五”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当务之急,就是要在作文教学中,提倡写“真实作

文”,开展诚信习作教育,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让作文活起来,如此才能还学生“童心、童趣、童话、童真”之本色。所以我认为应将写作臵于“以人为本,面向生活”这一广阔的人文背景中,多给学生一些人文关怀,“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点理性,多点情趣”,突破惟写作方法、技巧为上之陋习,以鲜活的情感撞击学生的心灵,以亮丽的形式释放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愉悦的写作中丰富情感,增强语感,发展能力。

“一”即一个降低,习作初尝。

“一个降低”是指降低作文教学的门槛,摒弃“精品意识”,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模糊“作文的涵义,采取多种形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怎样降低门槛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淡化命题,让学生在大范围内自由表达;我们可以淡化文体,激发学生想像创新;我们可以不求章法,但使学生习作能强调自我;我们还可以有意识地把“作文”一词在课堂上消失,试着把作文课变成一个游戏,一次采访,一项观察实验,一场偶然事件、一次真心对话、一次内心表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快中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去观察、去研究、去发现、去想像、去感悟,想什么就说什么,说什么就写什么,没有字数、结构、文体、章法的限制,只要求观察须细,发现要多。当然,学生作文内容可能还很稚气,描述的语言也可能较为平淡,但它是学生创作的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师要精心呵护,切不可因此而包办代替,更不可简单、粗暴地否定。要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珍惜一切有创意的表达。当师生共同跨过门槛、心灵自由放飞时,我们会发现,作文天地该是多么绚丽多姿、色彩斑斓啊!

“二”即二种积累,感受生活,文本再现。

“二种积累”是指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只有丰富的积累才会有灵活的表达,情感的再现。

1、生活积累。生活积累靠观察。大千世界,五彩生活就是活的“多媒体”。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去实地观察,体验生活,积累习作素材。如观察自然界的风云雨雪、花鸟山水、名胜古迹、田野里的蔬菜瓜果,观察家中新添的设施和街道社区中一些重大建设,观察家人、邻居、朋友的工作生活表现……当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看、去听、去感受、去思考时,他们都会从司空见惯的材料中有所发现,成为写作的素材。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做成什么文章。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如组织学生开“教室里的运动会”、

举行“图画大赛”“钉钮扣比赛”……这些活泼有趣的活动,充盈了学生的头脑,丰富了他们的经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使他们获取了写作的感悟,提高了写作的水准,展示了独特的个性。这些新鲜深刻的、极富挑战性的直接体验,是教师、学校、家庭给予的快乐所无法比拟的,鲜活的写作素材是课堂里学不到、书本中读不出的。

2、语言积累。胸无点墨,何谈妙笔生花?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冰心在《再寄小读者》通读十四中,询问小读者是否“有话笔下写不出来”或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颜色、动作,笔下却形容不出来”,而只好以“好看极了”、“好玩极了”、“有意思极了”等等简单模糊的字句,轻轻带过就算了。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语言积累、词汇不丰富的缘故。我们可以采用课内课外双管齐下的方法帮助学生做好语言材料的积累工作。一是课内下功夫,及时摘录课文中的精彩片断,好词佳句、成语格言,进行分类整理,定期交流。指导学生背诵,除背诵课后要求的课文、段落外,还应挑选那些适宜背诵的重要段落、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熟读成诵,使作者的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成为他们语言仓库中宝贵的财富。二是加强课外辅导,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阅读,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把书里优美的、有力的字句和词汇,都摘记在一个“采蜜本”里,加以背诵;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积累词汇:广告影视作品中的语言,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歇后语、谚语、俗语等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中的语言,让它们成为学生语言宝库中闪亮的珍珠。以便在习作中厚积薄发,写起作文来就毫不费力,得心应手,学生的语言也就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色彩。

“五”即五项开放,情感互动,激情勃然。

习作要展示学生的真情个性,教师必须多一些开放,少一些指令,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

1、开放主题。课堂作文教学应当向生活开放,向大自然开放……我们应允许并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当学生有了生活、阅读等多方面的积累,一旦心灵被某件事、某个物、某个人所触动,立刻就能纵横驰骋,无需模式,自主写作。自主写作的方式很多,自主命题、续写扩写、瞬间接词想像写作等。这些方式,既有师生的情感互动,更有学生的独创感受。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情勃然而至,写作时会情能达,会景生心,体物得神,有了情感便自有灵通之句,真正达到“不吐不快”倾情写作的境界。如果教师一味逼作,学生憋写,主观上无意可达、无情可抒,没

有写作的蓄情准备,终究不能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界。因此,教师必须坚决摒弃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主题压真情”的强暴式教学。

2、开放情感抒发。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自我”,有独自的生活经历,有独特的感受、独特的表达习惯,因而对同一件事、同一处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作为教师,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叶”地表现出来,不强加给学生诸如“中心明确、立意深刻”之类的要求,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我们不该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语言,否则会束缚孩子的天性,抹杀孩子的童真。

3、开放表现形式。目前,我们的习作教学,程式化还比较严重:固定的观察顺序,固定的布局谋篇,固定的写作套路,固定的审美价值。孩子各种鲜活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思维受到压抑。因此,我们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顺应学生天性,引导学生力求构思的“别具一格”。曾经有位老师执教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习作课上,教师组织了一次扳手腕比赛,然后允许学生在写实的基础上,提示他们可以换换角度来描述这次比赛,可以将自己想像成比赛用的那张课桌,或想像成得冠军的同学的那只手,也可以是记录成绩的那支笔……思路打开了,作文也就充满了生气,表现在习作题目异彩纷呈,有《板凳的见闻》、《我为主人立功劳》、《谁是冠军》、《我一不小心失败了》、《争》等;表现形式自由构建;语言也充满了主观情绪,读来童趣盎然,耳目一新。这位老师的成功,在于使不同阅历、不同思维的活生生的个体,选择了最能抒发内心独特感受的表现形式演绎习作,使他们的个性自由,能得心应手地展示出来。

4、开放评价方式。“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学生作文在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时,不像数学那样答案是唯一的。学生写什么样的作文都是正常的,言为心声,只要是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全的人格。”因此,作文评价应摒弃“一支红笔、一个分数(等级)、几句评语”的传统评价。开放评价的方式,可以是自评,在自评过程中,学生重新感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探究,自我提高。可以互评,人本主义教学思想认为,互动是提高实效性的主要途径之

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互评更能发现写得好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这样大家在互评中合作相长,共同进步。也可以是老师评,在学生的心里老师还是最有权威性的,他们最想听老师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对学生有激励性、指导性、启迪性和独创性,且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