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余光中爱国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08:33:20 体裁作文
余光中爱国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低吟浅唱余光中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走过世纪,走过世界,走过家园——低吟浅唱余光中

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对于余光中,家国情怀不仅来自于血与火的时代,也来自民族伟大悠久的文化,来自脚下的乡土和身边的百姓。” ——摘自《余光中精选集》之序 五四运动激昂壮烈的旋律刚停弥耳,在高举自由民主打气的黄色大地上诞生了一颗世纪精灵。传统与现代交锋的烈火依然雄浑,东方与西方仍进行着无休止的辩论,交融的壮阔,酝酿了一坛坛美酒、一颗颗不安分的魂灵。他,余光中,就出生在那个不安分的彼时彼地。

多湖多雨多燕子和多风筝江南水乡总是让人心生幻想,在水样温柔的母亲臂弯中,一株幽雅纷披的兰草在孕育,山的清灵水的柔婉夜的温蔼是源源不断的胎盘供给,多么想世界就这么柔美,日子就这么安魂,淡淡的歌唱,度过此生。然而,这世界终究不是江南的,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它,就是这么静悄悄地走了,又气势汹汹地来了——这火的猛烈,逼近大江南北,蹄破你我家园。

所以,人生注定不能很太平。就像这日寇的铁蹄一样,总是要在他国土地上作践不休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强大。就这样,静谧的童年幻想被踏破被宣告提前终结。于是,只能逃离,带着仅有的一碰即碎的水样梦想满足饥渴的灵魂。南京,这生我但不能养我的母亲,我走了;咿呀魂曲啁啾不休的江南水乡,我走了,带着在你阡陌留下的足迹,在你湖泊咽下的淡水,在你天空沐浴的月光,我走了,只能走了。 走过烟雨朦胧的江南,走过烟雾缭绕的巴山,走过烟火弥漫的山城,走过响彻天地的涛声,走过风口浪尖的峡湾,走过波涛汹涌的大海,走过烽烟似火,走过枪林弹雨,走过孤魂野地,走过快要停息的脉搏,走过濒临窒息的呼吸,走过······于是,走到了遥远的只能对望的天和地,下面,有我静静守候着、祈祷着的灵魂与呐喊:我要回家!那生我养我的旧土地——温柔乡,蜀山蜀水,石板路,木架床,淳朴乡邻,青山绿水,还有那曾安顿我收留我在战火纷飞兵

荒马乱无时不刻被提起的灵魂的每一寸方田地每一掬清泉水每一缕让我死过去又活过来的暖暖空气。我走过了你们,我怀念着你们,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在近水近亲却不能归的孤岛,在跨越世纪的此时此地。走过的最感亲切,但我却不能回不能归。

于是,我只能大声呼喊,一堆堆雪白的宣纸,笔尖上最绚烂的舞步,仿佛一辈子都不能停止也不愿停止这声嘶力竭的呐喊——啊!大陆啊,我的母亲,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扬子江畔的高歌行吟,船夫无拘无束地紧握母亲的手,在碧波荡漾的水上摇篮中日复一日地生活,还骄傲地向世人宣告“一辈子在水上流浪,我的家最是宽广”。而我只能静静地聆听着,通过大气的传声筒,听船夫唱着——“我在扬子江的岸边歌唱/歌声响遍了岸的两旁/我抬起头来看一看东方/初升的太阳是何等的雄壮/嗨哟,嗨哟/初升的太阳是何等的雄壮!”是啊!船夫总是在离母亲太阳最近的地方,而我,只能静静地聆听,无声的呐喊,何时能归?

我总自比为一个诗人,一个像诗仙李白一样的诗人,踏遍铁鞋狂歌醉饮的疯子诗人。“莎士比亚说诗人和疯子/都不属红尘十丈的人间/诗人隐居在疯子的隔壁/疯子却闯进诗人的花园。”(《人》)难道这就是我不能归乡的原因么?如果诗人注定流浪,那么就让我再最后见见母亲慈祥的面孔吧。

相见不得,继续流浪,越洋跨海,大洋彼岸的景色很美,但无奈我是“一棵乡土观念很重的双叶科的被子植物,且有一定的花季。”(《呼吸的需要》)“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棵拒绝融化的冰——常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坚度/我本来也是很液体的/也很爱流动,很容易沸腾,很爱玩虹的滑梯/但中国的太阳距我太远/我结晶了,透明且硬,且无法自动还原。”(《我之固体化》)别人都说我一个固执的中国人,我说我本来就是土生土长的“五陵少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黄河太冷/需要渗大量的酒精/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喂!再来杯高粱。(《五陵少年》)还有那曾奋力攀爬过的“大武山”——唤

你的名字/故土/以日日潮起与潮落/以年年/除夕的鞭炮,端午的鼓···高粱是忧郁的特效药/安慰愁肠,断不了愁根/一条运河贯穿四肢和百骸/唱起/熊熊的赞美诗,赞美燧人氏···清明的雨帽,中秋的胡琴/我的乡思与韩愈很亲近/我的魂魄与苏轼等远。(《大武山》)

归不去的灵魂只能游荡,只能贴着地面将思乡的呓语通过大洋波涛振动的频率传送到祖国母亲的怀中。暖暖温室裹不住飘雪的季节,阳光普照的大地抚慰不了抽搐的躯体,特别在这个种子深埋土里暗暗蠕动的日子,我愈发想回到“旧土地”——回到那温馨闲逸的少年时代,回到饶具田园风味的乡居生活,回到那可以自由歌颂的母亲河旁,回到可以采桑可以捉蜻蜓的多湖多螃蟹的唐诗的江南,回到那春意盎然垂柳飘飘梅花漫漫的家乡的泥土地……这里的春天或者所谓春天“也不过是就在电话亭的那边/厦门街的那边有一些蠢蠢的记忆的那边/航空信就从那里开始/眼睛就从那里忍受/邮戳邮戳邮戳/各种文字的打击”,或者所谓春天,“最后也不过就是这样子:一些受伤的记忆/一些欲望和灰尘/一股开胃的葱味从那边的厨房/然后是淡淡的油墨从一份晚报/报导郊区的花讯”。(《或者所谓春天》)

一夜的雨声说些什么呢?窗外蒸腾的雾气迷糊了我的双眼。我问楼上的灯,窗外的树,巷口的车,远方的路,上游的桥,小时的伞,湿了的鞋,乱叫的蛙,四周的雾,灯下的人……雨还是不停,从来时落到现在,从菲菲落到了澎湃,从檐漏落到了江海,从大洋的天空落到了黄色土地,我想,比黯黯阴云更远的,是春回大地树梢上呢喃的燕子,是朦胧窗后的那双眼睛。

燕子啊!她看到了我被模糊的眼睛,衔着一株青黄的叶,在窗外逡巡徘徊,仿佛听到了我低垂的呐喊——我的母亲,我的祖国,我要回家,回家!我和燕子四目对望,她在外头,我在里头;我和大洋彼岸的母亲对望,她在东方,我在西方;我和滚滚长江对望,她在奔流,我在静止。疯狂的诗人再也按捺不住了,于是手舞足蹈唱着生命最后的赞歌,我想人终

有一死,我却只能做一叶轻轻的鸿毛了,哪怕将泰山移过来,我也只是鸿毛。比空气还轻的,可能连鸿毛也不是吧? 于是我想到了老庄,在其妻死之时鼓盆而歌,好不快活自在。那么我死时会是怎样的境况呢?是震天动地的吹笙唢呐?是亲人们的嚎啕大哭?是灵柩前堆满的华丽祭品?是浩浩荡荡送我西归的队伍?……一切的一切,我不得而知,因为我还在这他国异乡苟活着,还剩这最后一口残喘,为了生命将止的赞歌。

于是,我想到了死,真真切切地想到了——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

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瞭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好一支安魂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唱着,手舞足蹈地唱着,嚎啕大哭地唱着,撕心裂肺地唱着……唱着唱着,窗棂一角一颗垂悬而下的泪珠,是燕子嘴中青黄草的最后一滴体液,燕子告诉我说:我带你回家吧,我带你回家吧!我是多么想家啊!我是多么想跟你回家啊!但我知道不可能,至少此时此刻,不可能。于是我说:谢谢你,你走吧!窗户上的八爪印愈发深刻了,仿佛要把这玻璃都要刺破似的。真心的谢谢你,燕子,要不你回家带些母亲的东西给我吧。于是有了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芬

是乡土的芬芬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乡愁四韵》

当然,最后我没有死,我来到了21世纪,走过黑暗走过光明走过痛苦走过快乐走过世纪走过世界我回到了家园。我喝到了长江水,得到了海棠红,看到了雪花白,闻到了腊梅香,心想原来归家的路并不长。

此刻,坐在淡淡幽幽的西湖水旁,听燕子呢喃细语,看细雨拍打着水花,垂柳在扶风中你依我侬,耳边仿佛又想起了激昂壮烈的旋律,那是五四的号角?细目望去,原来是放学归家的小精灵们的歌唱。

我想,是时候重走一遍家园路了。

篇二:余光中与诗歌

余光中与诗歌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而余光中先生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称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技巧多姿,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诗中出现的“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 ”、“浅浅的海峡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了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座短短

的坟墓却成了生与死之间无法逾越的长城,一座短短的“坟墓”却成了数不尽的思念。

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灵的殿堂里。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

余光中真的带给我们太多别样的清新,别样的感受。他一直就像一个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等你,在雨中》诗作名曰“等你”,但全诗只字未提“等你”的焦急和无奈,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等你”的幻觉和美感。“我”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每朵莲都像你”。莲象征美丽与圣洁,诗中的莲既是具体的实物,又是美与理想的综合。因此诗人把约会的地点安排在黄昏的莲池边。写“我”望着姗姗而来的美人,仿佛看到了一朵红莲?? 诗歌至此嘎然而止,但又余音袅袅,留给人们无限想象的余地,使读者久久找不到走出诗境的途径。 对于爱情,余光中是这样看待的:“人如果太绝情,老是理性地慧剑情丝,也未免不乏味了,像是不良的导体;但若是太自作多情,次发生爱情就闹得天翻地覆,酿成悲剧,又太天真了。爱和美不一样:爱发生于

美却要靠恰好的距离。水中倒影总比岸上的实景令人着迷。”

余光中的诗歌语言清丽,声韵柔婉,具有东方古典美的空灵境界,同时,从诗句的排列上,也充分体现出诗人对现代诗歌的刻意追求。在回归传统时他并不抛弃“现代”,他寻求的是一种有深厚传统背景的“现代”,或者说是一种受过“现代”洗礼的“古典”。诗歌运用多种现代写作手法,把现代人的感情际生活,

与古典美揉合到一起,把现代诗和古代词熔为一体,使得诗歌达到了一种清纯精致的境界。

在读余光中的诗歌中我们会发现他诗歌文字朴实自如,通俗易懂;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1。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乡愁和爱情总是永远的,余光中将台湾的命运与整个大陆连接在一起,在丰富的联想中,从时代的变化写到永恒的乡愁和坚贞的爱情,他从朴实的语言中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情感,他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怀一直在他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对待爱情的眼光也在虚虚实实之间

1 选自《大学语文》

篇三:余光中诗歌精神浅谈

余光中诗歌精神浅谈

张XX 509030XXXX F0903014班

摘要:提起余光中,作为一个工科生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家喻户晓的诗歌。当然,通过他的平生介绍我了解到,余老不仅仅在诗歌上造诣颇丰,在文学评论和翻译上也有着大师级的地位。然而,我觉得诗歌作为一种文字凝练、抒情性极强的文体,应该是能够更好的反映出余老的文学精神和其文学追求的一种形式。所以,我就从余老诗歌的精神和内涵入手,力求通过本文对余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鉴于本人文学功底和能力的浅薄,错误和不准确的地方还请指正。 关键字:诗歌、意象、文化、乡愁

我在初高中也从书本学习了大量的古、现代诗歌,诗歌给我本人的印象一直是凝练甚至略带朦胧的文字下映射的及其丰富的感情,余老的诗歌也不例外。当然,一首好诗需要细细去品,需要不同角度的观察,我在这里仅仅是从自己认识的角度,从余老诗歌的意象、文化两方面浅析他的精神,最后选取他诗歌中最被我们关注的乡愁思想上,从典型的诗歌,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乡愁》这首诗,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一、余光中诗歌中的意象

在高中时,语文老师就说一首诗中需要有特定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感情,比如古诗中“柳”代表留别时的挽留,“月”则寄托思念等等,在余老的诗歌中,也有其特定的意象。

1、典型的传统意象

传统意象,即从古代今诗人们普遍采用的一些表情达意的意象。

我首先选取了余老的诗歌《月光光》里的月。“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月如砒/月如霜/在谁的心口上”,诗歌的首句开始,余光中先生以“月是冰过的砒霜”这一突兀又新奇的意象开始,展开了思绪的表达,无疑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个读者的心。月在中国人传统心目中是温柔、多情、相思的化身,而余光中先生以“月是冰过的砒霜”做比喻,是有其深刻含义的。“今夜/黑猫在瓦上诵经/苍白的美妇人/大眼睛的脸,贴在窗上/”,作者并没有给出“苍白的美妇人”是谁,

这样一个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此刻,作者的心已经跟海平线那边的“苍白的美妇人”紧紧贴在一起了:“大眼睛的脸,贴在窗上”。在读者心中勾画出一幅凄惨、淡白的海景月色的图画,诗歌在此刻的画面感达到了深刻的凝固。

除了月,余老还在《莲的联想》里用到了莲这个意象。“是以东方甚远,东方甚近/心中有神/则莲合为座,莲叠如台/诺,叶何田田,莲何翩翩/你可能想象/美在其中,神在其上/我在其侧,我在其间,我是蜻蜓/风中有尘/火药味,需要拭泪,我的眼睛” 在诗人委婉、温柔的笔调中,我们看到了一朵极为飘逸、富于灵气的“莲”在诗人看来,莲更是美、爱和神的象征物。这样,一幅东方美妙与气质的莲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2、特定感情的特别意象

余老的诗歌也有那些充满幽默、风趣和俏皮的意象,比如在《小褐斑》中,诗中的“我”——一位有几分傻气的男青年,正在对一位女孩子(即“小褐斑”),絮絮叨叨地倾吐情话。满嘴甜言蜜语,说得天花乱坠——“为了无端端那斑斑点点??天上有一颗星管你脸上那汗斑”。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们,总是喜欢讲一些毫无道理的毫无意义的不合逻辑的可爱的话语。通过特别的意象,这首诗歌可爱而富有情趣的感情立刻体现的淋漓精致。

又如在《蛛网》这首诗里,诗人巧妙的运用蜘蛛网这个意象,“渡海来袭的暮色是一只蜘蛛/复脚暗暗地起落/平静的水面却不见行踪” 渡海采袭、复脚起落、登陆、被擒等等动态,都是无声无息的,照应了暮色的暗暗行踪。这个“蛛网”太大了,笼罩海天。诗人敏感其海天已晚,有不快之意,故有落进灰网之感。可见诗人的心情,总有大自然的景色变幻予以对应。

3、具有强烈民族情结的意象

上面两点意象,仅仅是余老作为文学大家的一点我们所谓的“雕虫小技”罢了,而具有强烈民族情节的意象才是余老真正为我们所喜爱的一个方面,在余光中的诗中,我们常常能被那些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意象所吸引、所打动。事实上,浓厚的中国意识与情结在全体华人心中产生强烈共鸣是其最深层的心理成因。首先,余光中自开始新诗创作以来,一直没有舍弃过民族意识,即便是在台湾诗坛被西化得最为厉害的五、六十年代,也是如此。这可以归结为几点原因:自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留美期间因东西方文化冲突所带来的影响、借用现代派诗歌理

论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首先来看《风铃》这首诗,乍一看也许只是一首普通的意象的抒情诗,实则不然。这首诗是余光中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期间写的。此时,他已年逾五旬。对故乡对大陆对祖国的牵挂和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诗人主要运用了象征。以高塔上悬挂着的不断鸣响的风铃,象征自己那颗日夜思念祖国的心。抒写了自己对祖国的刻骨镂心绵绵不尽的思念之情。而在风铃这个意象上,又反复运用拟声词“叮咛叮咛咛”和动词“敲叩”,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感。把诗人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再来看《民歌》这首,这首诗题为“民歌”,但显然它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民歌。在这里,它指的是中华民族那种传统的文化精神,那种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诗歌的意象同样很典型的表达民族灵魂——黄河、长江。黄河长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们哺育着滋润着中国文化的灵魂。诗文中,即使黄河长江“冻成了冰河”,“我的血也结冰”,还我们广大的同胞,我们的子子孙孙,为之拚搏为之创造。同时,又层层递进。由黄河长江到“我你他”,从自然环境到中国社会。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当然,这首诗还是以其壮美为主。如“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等句子,无不充满了质感、力度和豪迈之气。

二、余光中诗歌的文化内涵

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灵魂,代表了一种历史条件下所能延续和传承的精髓。余老诗歌的文化传承与播撒,让我们不论是身在大陆还是台湾的人们,都能产生共鸣,因为我们都是华夏子孙,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和发扬者。下面我主要谈一点余老诗歌中的“家”文化的构建,这里的“家”,自然是指广义的家。

1、亲情感动人心

余老诗里不乏感人的亲情诗,道出了所有读者的对家的思念和对亲人的回忆。 最典型的恐怕要数余老《母难日》三部曲了。在《今生今世》中,余老开篇“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让我们顿时便一同融入这样一位历经波折的作家的细腻而真实的感情世界。《矛盾世界》中,三句“快乐的世界啊”“悲哀的世界啊”“矛盾的世界啊”,道出了与母亲分别的矛盾、复杂却难以承受的心情,“哭世界始于你一笑/而幸福终于你闭目”,母亲的音容笑貌映衬着余老作为儿女们的悲伤

与快乐。在《天国地府》中,诗文内容更(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为直白,然而表情达意却更加真挚,“每年到母难日/总握着电话筒/很想拨一个电话/给久别的母亲/只为了再听一次/一次也好/催眠的磁性母音”,这不正是全天下作为儿女的我们对母亲思念不断、永远不愿母亲离去的最直白却最感人的愿望吗?哪怕是一个梦境,能够听到母亲的一句话语也此生无憾了。

三首诗的诗句用词浅显、通俗,却能引起读者对于天下最朴素也最真挚的母爱子哀的共鸣。风格上让我想起李白的《静夜思》。清新的诗风一直是余光中的特色,也是有很多人能读懂能欣赏,喜欢他诗的一个重要原因。

初生是哭,亡后是哭,在生逢死别之际,子总是哭。一哭尚有母亲的微笑宽解,二哭则天人远隔,只觉天昏地暗,世界不再是以前的世界。一句“幸福终于你闭目”点出了二哭的缘由。哭对笑,哭对一生幸福的满足,难道不是矛盾吗?可就在这矛盾中体现了子思母爱的痛楚。

2、漂泊者对家的思念

余光中笔下的飘泊者对家的认同.是以台湾这一中国特定区域为参照射象的。尽管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尽管台湾人也是炎黄子孙,但无可置疑,当几百万大陆人飘泊至台湾时,从一开始,他们却被土生土长的台湾人视为外来的闯入者加以看待。因而。如果说现代文学史上许多诗人、作家,由农村迁往都市时曾满怀着憧憬和希望,那么。余光中诗中的飘泊者由大陆迁往台湾时,一开始就充满着失落和无奈。狭小、封闭的生存空间。陌生、有限的孤岛环境,对这些习惯于广大、辽阔的大陆环境的飘泊者的刺激是致命的,他们的苦恼、不满、抑郁.常常直接源于他们对这种空间的无与伦比的敏感。

在《天狼星》这首诗中,飘泊者就不能不“告别盗版的书和生命/告别台北,这食蚁兽/告别我的雨帽和雨衣”。因为,只有在对现实空间的逃离中,余光中的飘泊者才能在想象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实现自己对更为博大的大陆空间的亲近。

在《与海为邻》中,“与海为邻/住在无尽蓝的隔壁/却无壁可隔”,余老与海为邻,海的对面就是自己的故居,然而余老却说无壁可邻,为什么?这是漂泊者的无奈,无奈仅有一海之隔却遥不可及,无奈所有像他一样的人像一片枯黄的秋叶。在历史风暴的裹挟下飘进了茫茫大海,流落到了孤岛台湾。

3、强烈的民族情结与文化气息

吟唱对中国的爱是余老诗歌的一个恒定主题。

《万圣节》《敲打乐》二集是余老两度赴美时所作,此中爱国情感明显地表现在做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在《三棱镜》中,诗人宣称:“骑一匹黑骊马于咸阳古道/听落日的喇叭吹醒汉家陵阙的/五陵少年,是我”,古典的感伤已被诗人“吹醒”,底气十足,又豪情荡漾。而在《我之固体化》中:“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溶化的冰/当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坚度”中国人的矜持乃至骄傲溢于言表。《我的年轮》更坚决地表白了诗人的态度:“即使在爱奥华的沃土上/也无法觅食一朵/首阳山之薇。我无法作横的移植,/无法连根拔起”,行走在异国的土地,“我”却仍是一个现代的“伯夷、叔齐”,无法亦不愿做根本的改变。

而正是这样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激情,让余老不论是身在异国他乡还是在台湾,都心系祖国、心系中华民族。

三、乡愁与祖国民族浅析

在余老的诗作里,可能大家最熟悉不过的要数《乡愁》了,那小小的邮票、矮矮的坟墓所寄托的乡思之情,打动了无数中华子孙。对于余老这方面诗歌的评析和鉴赏更是数不胜数,本人也没有过多新鲜的观点,仅就大众的观点做一简单的总结。、

这里我就不再多说《乡愁》了,而是着眼另一首乡愁题材的诗作《乡愁四韵》。“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本诗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

随后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也使全诗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对祖国母亲般的感情也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诗作的文法技巧我也不过多赘述,我只是觉得:一首好诗,不应该仅仅有抒情的意象,不仅仅有强烈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要有民族的清洁。余老做到了,他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