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写作技巧 > 教育资讯

八股文写作技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1:43:48 写作技巧
八股文写作技巧写作技巧

篇一:明清八股文与当代写作教学

第 12 卷 第 3 期 2012 年 3 月

鸡西大学学报

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Vol. 12 No. 3 Mar. 2012

文章编号: 1672 - 6758( 2012) 03 - 0035 - 4

明清八股文与当代写作教学

摘 要: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八股文的评价褒贬不一。试从以下五 方面来探讨八股文在当代写作教学中的价值: 八股文的特定格式符合一般文章的“起承转合”章法结构,有利 于学生习得一定的章法结构; 对“代言”的严格限定,启示写作要读写结合,又要有一定的想象力; 对“尊题” 的严格要求,启示写作行文必须切合题旨; 作为一种议论文体,是训练理性思维的重要凭借; 分步、渐进的训 练过程,符合由简而繁、由易到难的学习心理。

关键词: 八股文; 写作; 教学 中图分类号: H193. 6

文献标识码: A

戴元枝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又称制艺( 或制

义) 、时艺( 或时文) ,因题目主要来源于《四书》》,又被称 为四书文。而八股文是就其文体结构特点而言的一种称 谓,《明史·选举制》云: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 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经义。”

八股文是以“四书”“五经”为依据的命题作文。其 内容要求“代圣人立言”,题目出自“四书”,材料来自“四 书”“五经”及其历代注疏,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其形 式要遵循所谓的“功令格式”,通常由“破题”“承题”“起 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和“结语”等部 分组成,“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为正式展开论述

的股对部分,又各自分为两个字数相等、虚实相对、句式 相同的小段落。

因为八股文的内容和形式有严格限定,所以多数士 子只读儒家经典而将其他经典束之不观,有些富人更是 雇人代笔而供其子弟背熟应考。结果,所选拔出来的多 是一些于现实社会无用的官员。为了改革八股取士的积 习,选拔适应现实需要的人才,1901 年清政府下令“以策 论试士禁用八股文程式”: “科举为抡才大典,我朝沿用 前明旧制,以八股文取士……乃行之二百余年,流弊日 深,士子但视为弋取科名之具,剿袭庸滥,于经史大义,无 所发明,急宜讲求实学,挽回积习。”八股文正式被废

除。八股文被废除的四年后,即 1905 年 9 月,清政府下 诏废止科举考试。至此,八股文伴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 失去了其现实功用,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八股文从明代产生到清末终结之后,批判之声一直 不绝于耳,如清代颜元认为: “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 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顾 炎武更是猛烈抨击八股文: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

八股文写作技巧

于焚书, 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 也。”今人王凯符在《八股文概说》中认为,八股文是阻 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社会在世界上由先 进逐步走向落后的原因之一,对桎梏人们的思想维护封 建统治起到了暴力镇压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八股文是中 国封建社会趋于没落时期的产物,是为统治阶级推行文 化专制政策服务的工具。统治阶级用臭名昭著的焚书坑 儒和文字狱对知识分子进行镇压,结果是压而不服。但 八股取士的推行,以功名为诱饵,却使千千万万的读书人 趋之若鹜,心甘情愿接受其束缚,其在束缚人们思想方面 所起到的作用,远远超过焚书坑儒和文字狱。”

[4]

[3]

[2]

[1]

当历史走到八股文终结一个多世纪之时,对八股文 的是非功过,应该有一个比较公允的评价。考察人们对 八股文的批判,则会发现主要集中在八股文和政治、文化 之间的关系上、和科举制度的联系上。在他们的批判中, 八股文不仅指文类,而且涵盖了八股取士的选拔制度和 八股文规训中的道统思想。如果人们把八股文与八股气 区别开来,撇开八股文与科举制度的联系,单看其文体, 就会发现它不过是一种格律文,和格律诗一样,是一种能 体现汉语文体特点的文体样式,本身并无什么罪过可言, 正如启功先生所说,“?八股?是一种文章形式的名称,本 身并无善恶可言,只是被明清统治者曾用它来做约束士 子思想的工具,同时他们又在这种文章形式中加上繁琐 而苛刻的要求。由积弊而引起的谑谥,不但这种文体不 负责,还可以说它是这种文体本身被人加上的冤案。” 客观地说,八股文自有其合理的一面: 八股文文体有着深 厚的文化渊源,其文体形式是汇集了古代各种文章技巧 逐渐整合而成的,是一种很注重写作技巧、体现汉语文体 特点的文体样式; 八股文训练分步、渐进的过程,符合人 们由简而繁、由易到难的学习心理。因此,就连一直对八 股文基本持否定态度的王凯符也承认: “就一些写作技巧 而言,对我们今天的作文写作还有某些值得借鉴之 处。”鉴此,本文试从八股文文体的优点和训练方面的 经验入手,探讨其在当代写作教学中的借鉴价值。

一 八股文的功令格式符合一般文章的“起承转 合”章法结构,有利于学生习得一定的章法结构

章法结构是对文章谋篇布局方面的规定和要求,涉 及文章各部分的组合以及各个段落层次的安排问题,对 写作者而言,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章法结构实质上是作 者主观思路和客观事物逻辑性的结合。八股文在形式上 讲究功令格式,文章的各个部分的安排都要按一定的程 式处理,可分为三大部分: 题前部分、正题部分和题尾部 分。题前部分为: 破题、承题、起讲、入题,主要是点明题 意,解释题目,说明题目所包含的内容; 正题部分是八股 文的主体,包括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要根据题意阐发 儒家的有关思想以及作者的见解、认识; 结语为题尾部 分,总结全篇,照应破题。这种功令格式只是其外在形 态,其深层结构则遵循着“起、承、转、合”的逻辑关系。 刘熙载在《艺概·经义概》中论述八股文布局一节时指 出: “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 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合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

[4]

[5]

作者简介: 戴元枝,硕士,讲师,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黄山。邮政编码: 245000

·35·

合也。”他没有过多地阐述“起、承、转、合”本身的意

蕴,而只是略谈了它们之间的联系。不过,根据引文我们 可以看出,刘熙载至少认为“起承转合”是一种布局方 法,也就是现代写作学中所说的章法结构。依据八股文 的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再来分析八股文的“起 承转合”: 破题是解释题意的,这是八股文的“起”; 承题、 起讲是进一步阐发题意,从而引出入题的文字,承题、起 讲、入题就是八股文的“承”; 用排比、对偶写的八个段落, 阐述发挥作者的认识,这是八股文的“转”; 文章末了的 结语收束全文,这就是八股文的“合”。八股文的这种章 法结构,并非是横空出世或古人臆想出来的,而是古人从 许许多多文章里总结出来的。启功先生在《说八股》一 文中分析完八股文的基本形式之后写道: “无论一百分钟 的?两节课?,三小时的?大报告?,小组会的即席发言,乃 至酒席之间评论一项菜肴的烹调做法,或运动场上解说 员对某项比赛的实况解说。假如有人给它录下一段一段 全部的原词,然后分出局部,各立一个名目,恐怕并不少 于?破承起讲,提比后比?之类。因为文体来自语言次序, 某种常见的次序又多是实践中选择来的。选择的标准又 常是由效果好而定的。”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导游者向旅游人介绍: ?今天游燕京八景?( 破) ,?八景 是本市的名胜古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承) ,?它们有 的在市内,有的在近郊,游起来都很方便?( 讲) 。A 景、B 景( 提比) ,?太液秋风不易见,金台夕照已迷失?( 小比) , C 景、D 景( 中比) ,?卢沟加了新桥,蓟门换了碑址?( 后 比) ,?今天天气很好,六景全都看了?( 收) 。哪个旅游人 会向这位导游抗议说他作了八股呢? ”

目前,在我们的写作教学中经常发现,虽然一些教师 会就文章层次等提醒学生注意,但学生习作的结构安排 的逻辑性常明显欠缺。究其原因,就是缺乏明确的、可操 作的的章法结构模型供参照。而八股文的这种“起、承、 转、合”章法结构法,则为写作者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思 维操作模型。

八股文的这种从许许多多文章里总结出来的“起、 承 、转、合”结构模式其实是文章深层结构的最优框架。 不仅文章如此,甚至是优秀诗词的内在结构框架也是如 此,如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结 构: 那株枯藤引发了作者内心的伤感,是“起”; 老树、昏 鸦、古道、西风、瘦马这一系列意境相同的凄苦事物进一 步重复和渲染了最初的悲凉感受,是“承”; “小桥流水人 家”则与以上事物形成鲜明对比,更加深了游子思乡之 苦,是“转”; 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结,点出游 子悲秋思乡的心境,揭示出本诗的题旨,则是“合”。这种 起承转合的框架,在重复和对比中,充分鲜明地突现了主 题。这种结构框架不仅存留在优秀古诗文中,甚至存在 于现代的很多优秀文章中,例如孔庆东对钱钟书的散文 《笑》进行分段解说时,把其五个段落分为“起”( 开门见 山) 、“承”( 草灰蛇线) 、“转”( 交代文眼) 、“合”( 挥洒自 如)、“补充( 首尾暗合) 来阐述其作品的幽默特点。

可见,借鉴八股文的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理论进行 的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对引导学生选择章 法结构、增强文章的逻辑性会有一定的益处。

二 八股文对“代言”的严格限定,启示写作要读写 结合,又要有一定的想象力

八股文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代言”,即“代圣贤立 言”,根据经文的语境、章旨,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代圣

[7]

[5]

[6]

贤立言。“代言”并不是八股文的首创,而是中国古代常 见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诸子散文以及史传文学中都 能找到其踪迹,如《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以思妇的 口吻追述与游子的离别、相会的困难、相思之苦,最后勉 强自我宽慰道: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全篇使用了 代言。《庄子·逍遥游》说鸠笑大鹏,代它说: “我决起而 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 为? ”不过这是古诗文创作过程中不自觉而形成的,算是 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艺术手法,然而八股文是人们最早有 意识明确规定的一种代言文体。如清代管世铭说: “前人 以传注解经终是离而二之,唯制义代言,直与圣贤一,不 得不逼入深细。”此处道出了八股文必须“代圣贤立 言”的硬性规定。

八股文在“代圣贤立言”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内容上 尊经守注,经是原文,注从朱注。既然写作的内容出自儒 家经典,那么士子们必须对“四书”“五经”以及“朱注”加 以反复地阅读和理解,要达到烂熟于心、成诵于口的程 度。否则,便不知道文题出于何处、原文的含义是什么, 最终必然无法“代圣贤立言”。特别是面对那些为防抄 袭而出的“截搭题”,如果经书不熟,便会茫然无措。清代 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云: “罗长源论字学云: ?胸中无数千卷书,日用无忠信之行,则虽趸尾银钩,八法 备举,求其落玉垂金,流奕清举者,乃至一点亦不可得。? 尝服膺此言,以为论文之善,莫过于是。”王夫之将作文 之法与书法类比,认为作八股文前必须要胸中有积累,否 则,即使技巧掌握地再全再好,也写不出优秀的八股文 章,他强调了前期的读对写的重要性。

虽然“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并不是专门的语 文教材,不过若从写作的角度看它们就是文章范本。学 习者在学习其内容的同时,自然会学到一些章句知识和 表达技巧,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无意识习得各种文章图 式,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一种内隐学习的过程。写作中 多数知识往往不是可以用言语、图示等外显方式存在的, 而是以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隐方式存在的,鲁迅先 生在《不应该那么写》中就提到了这种学习写作的原理: “创作并没有什么秘诀,能够交头接耳,一句话就传授给 另一个的,倘不然,只要有这秘诀,就真可以登广告,收学 费,开一个三天包成文豪学校了”,写作应该从名作中去 发掘、领悟,“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 说明着?应该怎样写?”。

除了阅读儒家经典,士子们还需要阅读和记诵大量 的古诗文名篇,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当然,为了写作 八股文,他们也需要阅读一些八股范文,直接学习和模仿 八股文的写作方法。不过,有的人因急功近利而只孜孜 于研读经书和坊间所刻的制艺时文,以致不知“《三通》 《四史》是何等文章,宋皇、汉祖是那一朝皇帝”,最终成 了学者的末流、被嘲笑的对象。即便这样,那些八股文出 身的饱学之士还是举不胜举的,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 常谈》中所说的,“明清两代的古文大家几乎没有一个不 是八股文出身的”。现代写作中几乎没有哪一本写作

教材在论述写作主体素养时,不提到阅读的重要,用现代 教育家叶圣陶的话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 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八股 文写作强调阅读内容和写作内容的一致性,开启了我国 现代写作教育中读写结合的基本做法。

另外,在“代圣贤立言”的过程中,八股文行文上要 求“入口气”,除了要应试者熟知被代圣贤的身份之外,

[10]

[9]

[8]

写作教学,将会使阐释理论、分析作品、指导写作等环节

·36·

还要能够追想前贤的处境,体会圣贤的心理,并用肖似之 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虚拟其实是对前贤形貌的再创造,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谈到: “八股古称?代言?,盖揣摩 古人口吻,设身处地,发为文章; 以俳优之道,抉圣贤之 心。……窃谓欲揣摩孔孟情事,须从明清两代佳八股文 求之,真能栩栩欲活,汉宋人《四书》注疏、清陶世徵《活 他对优秀八股文中对人物的虚拟 孔子》皆不足道也。”

塑造评价可谓高矣。正因为八股文“代圣贤立言”的必 然虚拟性,所以才被其他文学形态借鉴,如小说、戏剧等, 更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明清两代小说戏剧的繁荣。而要 做到代什么人像什么人,神、气、声、貌逼肖其人,就需要 写作者有相当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的培养一旦不再 受到八股文体外在形式的限制,进入到其他文本的创作 中,其正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明清两代众多的经典小 说、戏剧就是明证。

三 八股文对“尊题”的严格要求,启示写作行文必 须切合题旨

刘熙载云: “经者,题也; 先之后之依之错之者,文 也 。”[6]“文莫贵于尊题”[6]作文应围绕题目展开。刘熙 载在解释为什么强调“尊题”时认为,从客观层面而言, 文章的题目与其局势、柱法、句调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关 联,即“因题而为”,具体来说,“文无一定局势,因题为局 势; 无一定柱法,因题为柱法; 无一定句调,因题为句调。 不然,则所谓局势、柱法、句调者粗且外矣。”他又认为 从主观层面来言,为文者只有端正自己的写作态度,才能 “将题说的极有关系”,才会“文非苟作”。6]八股文是一

种命题作文,题目是八股文的灵魂,它决定了八股文基本 的写作内容。“尊题”是八股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凡题义 里有的,文章里必须有,否则就是“减题”; 凡题义里没有 的,文章里则不能有,不然就是“添题”。“减题”“添题” 都是不符合八股文的写作要求的,被认为是违式的。八 股文在破题时首先要明确中心,写出全文要点提纲,“凡 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言以蔽之。扩之则为千万 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脑既得,则 制动以静,治烦以简,一线到底,百变而不离其宗,如兵非 将御,射非鹄不志也。”即确定文章主脑后,要一线到

底,百变而不离其宗,就如同现在说一切围绕中心、主旨。

一般来说,文章的题目特别是具体明确的题目都有 其一定的范围、界域,因此写作时应力求在指定的范围内 发挥、探索。这种出新意于法度之中的要求,在选拔性考 试中是需要的。不过,自从 1999 年语文高考试卷中出现 “话题作文”以来,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的“三 自”原则深入人心,一时间,无论是初中还是小学的考试, 无论是其中平时还是升学考试,话题作文几乎一统天下。 话题作文在高考写作能力考查上有过贡献,它提供了一 种新的考查形式,给学生以广阔的展示才华的空间。不 过,由于话题的泛化,甚至消解了作文题目,造成了学生 审题的弱化,因为学生完全可以在偌大的范围内根据自 己的方便程度随意拈取一点来作文,在开头或结尾用超 级链接一下话题,什么文章都在话题范围之内了。既然 “话题作文是个筐,啥都能往里面装”,写作时就根本不 需要多动脑筋去审视题目,去领会命题意图了,导致学生 的审题能力急剧下降,宿构、抄袭之风愈演愈烈,以致 2002 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不得不加上“不得抄 袭”这一要求。

如果我们撇开八股文对“尊题”的死板僵化的限定、 拘于阐发圣贤之义的要求,就会发现,其对尊题的要求对

[6]

[6]

[]我们规避话题作文所带来的审题弱化现象有一定的借鉴 意义。这种围绕题旨进行选材组材,端正写作态度的要 求,既是写作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保证,也是现实所需要 的。

四 八股文作为一种议论文体,是训练理性思维的 重要凭借

八股文属议论文体。作为议论文体,其内容必须遵 循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事物、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其 章法结构安排也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关系。钱基博在 《现代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 “然就耳闻所睹记,语言文 清初的王 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愈八股文者也。”

士祯在《池北偶谈》卷十三中说: “予尝见一布衣有诗名 者,其诗多格格不达,以问汪钝翁。钝翁云: 此翁坐未尝 解为时文故耳; 时文虽无与诗古文,然不解八股,即理路 终不分明。”他认为通过后天的八股文练习,可以提高自 身思维的条理性,这对写诗是有益的。如上文所述,八股 文有一套严格的写作程式,明清士子们在长期的八股文 写作过程中,为了掌握八股文特定的破题、承题、起讲、入 题等格式,必须接受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如“破题”就 可以训练写作者思维的概括性、全面性、准确性等。八股 文的题目有小题也有大题,甚至有时是一百多字的连章 题,然而不论题目有多长、内容有多复杂,在万历中期以 后均要求写作者只能用两句话将题目破开,并准确地概 括出题意,如题目“子曰”被破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 而为天下法”,每句解释一个字,概括准确,分析全面,显 示出写作者极强的概括能力。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还必 须处理好“起伏”“开合”“直曲”“正反”“虚实”“急缓” “详略”“顺逆”等若干对辩证关系,处理好各个部分之间 的过渡衔接,这就更锻炼了士子们思维的辩证性、周密性 和条理性,提高了他们的理性思维水平。正如邓云乡所 说,“八股文的作用,是在于强化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在 范围和条件的严格限制下,训练思维能力的集中性、明锐 性、全面性、辩证性。先天的聪明才智,再加后天的八股 文教育对思维能力的特殊严格训练,这样明、清两代八股 文科举考试,仍能人才辈出的历史之谜,就完全可以作出 明清两代的文坛并 科学的解释,可以清楚的理解了。”

不寂寞,尤其是清代散文创作流派纵横,何以八股文天下 独尊,而被明清两代封建王朝钦定为选拔国家栋梁之材 的考试文体呢? 这只能说明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 自有它的合理性。科举所取之士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 社会的,所以这些人的思维应该有很强的严密性、逻辑 性,对待事物的态度是偏于理性的。八股文作为一种有 特定形式规范的议论性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写 作者思维的上述特点。所以以此作为考试文体自然能甑 别、筛选出社会管理所需要的思维类型的人才。有学者 提出当代的写作教学应以议论文为主时,就是从这种理 性思维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角度立论的,如称: “就现 实需求来说,议论性写作远甚于叙事性写作。一个人可 以拙于叙事,但不能不精于议论。……议论性写作关系 到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议论性写作的忽略,意味着理性 思辨这一人的最重要能力的缺失,这必将严重妨碍他们 现在 未来的学习与工作,降低全体公民的思想素养。”

的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写作,大概就是汲取了以八股文 作为考试文体的历史经验。

五 八股文分步、渐进的训练过程,符合由简而繁、 由易到难的学习心理

八股文的功令格式决定了其写作恪守渐进的分步训

[14][13][12]·37·

金”的态度,从八股文文体上的优点和训练的经验两大方 面入手,探讨了其在当代写作教学中的价值,希望能为写

练方式,写作时按照八股文的基本内容结构: 破题、承题、 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结语进行训练。先学 “破题”,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一看见题目就能熟练地 破题,然后再进行第二步,练习作承题,一步步下去,最后 学作全篇。这种方式符合由简而繁、由易到难的学习心 理,对写作者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有一定的作用。进士 出身的蔡元培先生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中就提出现 代写作教学可以吸收八股文“由简而繁”的训练方法,即 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由简而繁、由浅到深,由整体到局 部,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八股文的作法,先作破题,共 两句,先把题目的大意说一说。破题得及格了,乃试作承 题,约四五句。承题作得及格,乃试作起讲,大约十余句。 起讲作得合格了,乃作全篇。全篇的作法,是起讲后,先 作领题,其后作八股( 六股亦可) ,每两股是相对的。最后 在初步 作一结论。由简而繁,乃是一种学文的方法。”

写作练习中,适当地划分步骤是有效的,正如学画画的人 先练习基本的笔法,练习画山,练习画树,练习画石头,逐 步地练习画由山、石、树构成的整幅画。在当代写作教学 中,有些教师就借鉴了这种渐进的分步训练方式,如常青 的“写作分格训练”,就先训练说话、写话、片断写作再训 练篇章写作,从写人记事到写景状物,从审题立意到选材 组材,从语言表达到开头结尾,从培养能力到发展语言, 就是把众多的作文观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训练的“格”。 “格”可以用公式表示,如对话训练中有这样的公式: 人

+ 话; 人 + 动作 + 话; 人 + 动作 + 表情 + 话等。训练的进 程可按基本格→叠加格→强调格→综合格的次序,由简 到繁,由浅入深。这种分格训练法在当代写作教改实验 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分格训练到综合训练,循序渐 进,使学生“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大面 积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八股文,既不能忽视其对写 作者思维的限制、对写作个性的扼杀等消极影响,也不能 漠视这种诞生于中国土地上并以很强的生命力生存几个 世纪的文体中所含的合理成分及其对现代写作教学的借 鉴价值。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 论》一书中专门讨论八股文的问题时就提出要“以披沙 拣金的态度透过那些作法去挖掘一下,里面也还包含着

[15]作学研究者和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点参考。

参考文献

[1]朱有瓛.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

[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4. 版社,2000: 277.

[3]顾炎武,黄汝成,秦克诚.日知录集释[M].长沙: 岳麓书社,1994: 591.

[4]王凯符.八股文概说[M].北京: 中华书局,2002: 22,310.

[5]启功,等.说八股[M].北京: 中华书局,1994: 1, 1.

[6]刘熙载.艺概·卷六·经义概[M].上海: 上海古 籍出版社,1978: 177,172,173,182,173,172.

[7]温儒敏,姜涛.北大文学讲堂[M].北京: 中央编 译出版社,2005: 209 - 235.

[8]转引自汪小洋、孔庆茂.科举文体研究[M].天 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115.

[9]戴宏森.薑斋诗话笺注·夕堂永日绪论[M].北 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30.

[10]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80: 134.

[11]钱钟书.谈艺录 ( 补定本) [M].北京: 中华书 局,1984: 32.

[12]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M].北京: 中华书 局,1993: 230.

[13]邓云乡.清代八股文[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 版社,2004: 3.

[14]潘新和.写作教学应以议论文为重点———试论 写作教学的文体次序[J].语文学习,2010( 10) .

[15]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M].上海: 上海 教育出版社,1992: 133,134.

某些值得研究的东西”。因此,本文本着这种“披沙拣

[15]

The Role of Eight - part Essay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in the Contemporary Writing Instruction

Dai Yuanzhi

Abstract: The eight - part essay was one of special style for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values of the eight - part essay in contemporary writing instruction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namely ,the specific format of eight - part essays accorded with general article?s “starting,reinforcement,transition and con- clusion”The composition structure of the eight - part essay is the one students have to acquire. The restriction on “Speak for the Sage”reveals that writing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reading,and it is certain to have imagination; The requirement of “Zunti”means writing have to be tailored to the theme; As a discussion style,the eight - part essay is an important way of training rational thinking step by step,which is conformed with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learning.

Key words: eight - partessay; writing; instruction Class No. : H193. 6

Document Mark: A

( 责任编辑: 宋瑞斌)

·38·

篇二:从明清八股文中探求作文教学思维

明清八股文中的作文教学思维

郜冬艳

摘要: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八股文的评价褒贬不一。本文试从八股文“代圣贤立言”的要旨及其写作理论、技巧训练中体现出的作文教学思维入手,探讨八股文在当代写作教学中的价值。

关键词: 八股文 写作 教学

八股文原只是明清时实行科举取士的一门考课,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体的名称。

我国自隋唐时期,便开始有了经义取士制度。到了明清时期,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八股文逐渐形成了以讲究格律、步骤,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它要求考生以阐发圣贤义理为主旨,按照死板的八股形式去作文。而且愈到后来限制愈多,甚至连文章字数都做了严格要求,不允许自由发挥。 所谓八股,指的是文章的写作形式。“股”,是对偶之意。八股文最基本的写作形式就是将球股对。它自明成化年以后便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式:开头必须破题、承题、起讲,这三部分是文章的开篇,称作“冒子”。接着用一个过渡,便必须进入股对。它包括提比、中比、后比、束比四部分,称作“四比”。而每一比又必须有上下两股对称的文字,像两条腿一样,形成两扇立格,共八段,称作“八股”,也就是八条腿,这便是八股文称谓的由来。最后便是大结,以收束全文。 八股文自成型以来,关于它存废的争议,在康熙、乾隆之间,就一直没有间断过。时至今日,八股文更成了“僵化”“形式主义”的代名词。诚然,八股

文的弊端十分明显,但是八股文制度既然在历史上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客观来说,必然有其优点和积极作用。比如在此制度中体现出的作文教学思维上,就有许多需要我们注意和体会的地方。

一、“代圣贤立言”中体现出的作文教学思维

八股文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代圣贤立言”,其首先是要求肖题,刘熙载云:“肖题者,无所不肖也:肖其神,肖其气,肖其声,肖其貌,有题字处,切以肖之,无题字处,补以肖之。”其次,八股文作为代言文体还具有虚构色彩,对作者而言,“借八股文立言的过程,也就是化其身为代言对象的过程,传代言对象之神、刻画其形象的过程”,其实质是对经典文本的再创造。批评者认为,“代言”只是模拟圣人说话,学子丝毫不能发挥自己的思想,这造成学子们思想的僵化。从某种程度上,这些批评也不无道理。但是,如果站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立场上反观当时作为科举考试需要而产生的“代言”功用,进而联系古人读经、解经的传统经验和方法,我们会发现其实“代言”至少在以下几方面提现了语文教学上的启示意义。

有研究认为“八股文‘代圣贤立言’这一命题追求的目标之一是在理解中复原儒家经典的‘本意’;目标之二是实现主体心态向圣人心态的复归。合而观之,‘代圣贤立言’也即通过微妙传神的心理体验复原儒家经典的‘本意’,而复原儒家经典的‘本意’与体验圣人的心境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代圣贤立言”其实包涵了以心理体验为特征的经典阐释理论,这种理论可以推广到广泛的阅读阐释当中,不仅是经典的阅读和阐释需要心理体验,大多文本的阅读理解都需要心理体验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走进文本、走向作者,从而实现理解文本的深层意义,达到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交流、思想碰撞和心灵沟通。联系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有批评认为当下许多阅读教学走入了误解误读的怪圈,笔者认为这和阅读教学过程当中缺失了走进文本、走向作者的心理体验意识不无关系。朱熹在《学校贡举私议》中说:“其必使答义者,通贯经文,条陈众说。而断以己意者,其说已略具于家法之条矣。……但令直论圣贤本意与其施用之实。不必如今日经义,分段破题,对偶敷衍之体。”显然,其主要意图是力图引导应试者认真钻研儒家经典,体会圣贤本意,从而避免对经典的误解误读。当下也有许多人对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本有意无意地进行着误解误读,我们认为今人读经如若能够把握住“代圣贤立言”的主旨的话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对经典的误解误读,最大限度地接近经典的本义。

“代圣贤立言”的基本要求是肖题,所谓肖题就是要做到代什么人像什么人,神、气、声、貌毕肖其人,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说话的背景和语境等。有学者认为“代圣贤立言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八股文所代的并不都是圣贤的话……上自圣贤下至隐者、百姓,无论贤与不肖无所不有,因此这种所谓的代言,就是十分宽泛的说法。每一种人有每一种人的语言,代不同的人物,就须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或循循善诱,或滔滔雄辩,这其实也是一种创作。”笔者认为,肖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口语交际教学的某些因素,甚至可以认为这就是古代语文教育中口语交际教学的个别形态,尽管肖题的要求直接针对的是作八股文,但是在教与学的练习过程中包涵了由内在语言向外在语言的转化,并且“口语素养的提高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书面语素养的发展”,因此通过“代言”练习可以实现口语水平的逐步提高。因此笔者认为,“代圣贤立言”的肖题要求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在于,在口语交际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创设不同的交际情境,让学生以不同身份、不同需求、不同情绪体味与人交流所应具备的素质与技能,得体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

愿,从而提高表达交流的能力。

“代言”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表现手法,金克木先生认为“代笔之风是中国汉以后古典文学中一大发展。从‘拟’什么人作什么诗起,一直到八股文‘代圣人立言’,都是训练代笔的。……这一文风在八股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小说和戏剧是最能体现“代言”特点的文学形式,八股文的代言与其也有不少相同之处,区别在于,小说和戏剧的代言是生活的反映,是从现实生活入手,故其代言限制较少,能够自由灵活地表达,而八股文的代言则要以经义为准则,具体说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标准,虽然作者不大容易自由发挥,但由于代言体文字不同程度地带有虚构色彩,作者要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圣贤的意思,其过程实质是对经典文本的再创造。“所以,八股文虽然‘代圣贤立言’,但圣贤的原义其实是意义背景,更明确表现出来的是作者的意思。”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文体,其目的不在于检验记诵学问,而在于对经义的体会与认识,在于使学子达到修身的目的。由此,笔者认为这对语文教育的启示在于,应当在尊重文本原意的基础上提倡鼓励多元、个性的创造性阅读,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赞赏学生的不同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不应把学生局限于现有的理解范畴,限制学生视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二、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中体现出的作文教学思维

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讲到:“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单句题亦甚少。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弘治九年,会试《责难于君谓之恭》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责难于君,四股;中间过接二句,复讲谓之恭,四股;复收二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

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原注:‘亦有联属二句,四句为对,排比十数对成篇,而不止于八股者。’)其两扇立格,(原注:‘谓题本两对文,亦两大对。)则每扇之中各有四股,其次第文法亦复如之。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若长’

题则不拘此。嘉靖以后,文体日变,而问之儒生,皆不知八股之何谓矣!”又说:“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原注:‘曾子、子思、孟子皆然。’)为何发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间,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

用表格来表示的话,八股文的格式如下:

篇三:明清八股文欣赏

明清八股文欣赏

转贴前的话:仅供欣赏,无其他意义。不喜欢的可以不看。

八股文去世百年祭

在中国历史上,八股文曾是只文化恐龙。明洪武八年,朱元璋颁布开科取士,是年八月,京师及各省举行乡试,次年三月,在京师举行会试。由于所试的《四书》疑问及经义所采用的仍然是元代格式,考出的人才不符合朱元璋的要求,深感失望的朱元璋遂于洪武六年下令停考,开始思考科举考试的文体问题。之后十年,他与刘伯温经过反复的研究,创制了一种新的考试文体,这就是八股文。八股文自洪武十五年横空出世,明清500年间,绝对是思想文化界的霸王龙。读书人皓首穷经,无不竞奔于科举之途,若八股文作得不通,就百无一用。如蒲松龄这样的奇才,放在当今,至少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八股文写得不好,因此身逢康熙盛世,也只落得辗转沟渠,一辈子当一个三家村的教书先生。毫不夸张地说,八股文横行之时,上下五百年,方圆五万里,几乎所有的县处级以上干部都是由它而晋升的;几乎所有想当而未当成县处级干部的读书人,都是被它扼杀了的。1901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宣布废除以八股文取士时,神州大地竟是一片悲痛惊惶之声,读书人哀嚎,如丧考妣。但八股文终于被废除了,这只文化恐龙终于死掉了。

八股文死去一百余年了,没有人再对它感兴趣,没有人再去研究它。因为毛泽东同志《反对党八股》一文行世,“八股”这个词仅仅作为一个纯粹的贬义词存在与我们的语言中。城市里的孩子很容易说出许多恐龙的名字,也可以描绘这些恐龙的模样,但大学里的文科教授,很少能说出八股文的子丑寅卯,我们对八股文的摒弃,可谓完全彻底。

然而,这种现象是很不正常的。既然一篇博士论文可以研究几百年前某个小地方的米价,一本专著可以研究一种很少人使用且已消亡的文字,而对于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八股文为何如此不闻不问呢?明代十六帝,除开国之君太、成二祖外,大多昏庸乖戾,万历朝神宗竟数十年不上朝见大臣,天启朝熹宗放着国事不问,天天只醉心于干木匠活。在这样的状况下,明代的政权还持续了二百六十六年,而且,大部分的时段是太平之世。这就不能不归因于明代的取士制度,源源不断地为帝国的统治提供了大量的合格人才,即便在皇帝罢工的情形下,还维持着国家政权系统的正常运转。八股文考出的这些干部,绝大多数是合格的管理工作者。 1644年清军入关,对旧明实力犹如摧枯拉朽,清朝统治者对明末政治的腐朽,应该是有深刻的认识,但他们认为八股文是个好东西,于是在科举考试中承袭下来,直至清末。提到中国近代史,我们就会说落后挨打,但不要忘了,清代的版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广的疆界,康乾盛世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力。拔高一点说,中国这五百年间的辉煌,是

八股文造就的。

清代学者、散文名家也是八股文大家的方苞说:“制艺(即八股文)之兴七百余年,所以久而不废者,盖以诸经之精蕴,汇涵于四子之书,俾学童而习之,日以义理浸灌其心,庶几学识可以渐开而心术归于正也。”历史经验表明,儒家正统思想最适合于中国封建社会,以之为指导思想,并用以培养、选拔人才,最容易造成思想、文化的大一统。明成祖朱棣颁行《御制四书大全》后,书中传注只取程颐、朱熹两家,士子们习八股文就不得不对这些内容读得滚瓜烂熟,其中的思想内涵也就会深深地进入他们的心灵。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其格式有苛严的要求,由破题、承题、原题、起讲、入题、提二比、中二比、过接、后二比、束小二比、大结等部分组成,结构严谨,章法细密,因此,写作八股文是一种极严格的条理化训练,逻辑思路不严密的人是写不好八股文的。做事有条理,是一个管理者的重要能力。学习八股文是训练,考试八股文就是检验。经过检验的人才,委以事务,他总可能处理得八九不离十。简而言之,八股文的作用有二:其一,有效地向人们灌输了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其二,训练、检验了国家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八股文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保持社会的发展,功莫大耶。在任何时代,稳定不都是压倒一切的事情么?

八股文当然有弊端,那时的政治、社会模式也有弊端,这些弊端是体制中的原始病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病灶会慢慢地发生癌变,最后不可救药,但这不等于说八股文从一开始就不该存在。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指责那时为何不搞资本主义民主,为何不采用一种比八股文更好的考试手段,就好像五百年后的地球人责问我们这代人为什么不住到月球上去。

八股文自停科举之后,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偏激之词层出不穷,而且,八股文本藏书家不重,目录学家不讲,图书馆不收,曾经汗牛充栋的范文选本,百年间零落失散,已极难寻觅,因此,近现代以来,几乎没有人对八股文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以至一些颇有名望的专家、教授,讲到八股文时也笑话百出。今有龚笃清者,湖湘奇才,早年以小说名世,后入我国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之门,研习民俗学,近年致力于明代文化的研究,先有《冯梦龙新论》行世,颇得学问家好评。一次偶然的机缘,在旧书摊上购得一堆八股文选本,心中不由一动,于是悉心搜寻,积年而有成,自诩若论明清八股文古籍的收藏量,“鄙人虽不敢称第一,至少也要名列收藏最多者之列”。好火遇到好钢,就炼出一本《明代八股文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洋洋五十余万言,材料翔实,立论精辟,言前人所未能言,言今人所未敢言,即便对雄才大略朱元璋,亦有诛心之语。除了学理的探讨,书中还很多与八股文有关的名人逸事,读来饶有兴趣。笃清先生此书出,如同发掘了一具文化恐龙的化石,我们参观之余,定会赞叹:真大!真霸气!它的影响还在吗?也许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明代八股文欣赏

八股文的远源,一般地常追溯到北宋的王安石、苏辙诸家的“经义”,南宋陈傅良诸家的“奥论”内容也即是“经义”。还有从破题等技术方面,又追溯到“律赋”等文体。还有从明代篇后用“大结”,借发挥经义引到陈述、评论政治问题,又牵涉到“策问”等等。不过通常意义上的八股,就是始于明初的。为了更好的欣赏典型的明代制艺,这里只分析明中叶以后的标准八股文。

八股时文之设,本来就是为全面考察士子对经义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文辞的提炼能力,并进而选拔优秀的人才入仕朝廷,执掌政权,因而只求全面考察士子之功力,并不求其能够传扬文名。如此要求之下,制艺有许多苛刻的要求,其破题、承题、起讲、八股四比、大结都有一定的程式,且极为苛刻,以致清代以来一直有人谈八股色变。不过,由于明代文教千古第一,客观上,许多明代八股文即使在文学上也是上乘之作。本文只求把明代制艺佳作呈上,大家共同欣赏,品味这古今中外最妙不可言的文学奇葩。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明代先贤的文章奥妙,这里先将制艺的基本格式介绍一二:

制艺的题目,按规定只取自四书。考官任取四书的某一句或一段,这就是题目了,显然,接下去的正文自然就是考察学子们对该段经义的理解了。因而按规定,制艺的正文第一句必须是所谓的 “破题”,破题,通俗的理解就是分析题目:本文主要讲些什么。八股文的破题,规定只用两句。也有三句的,多半是有一个长句中有略顿处,像是三句的。这两句主要是概括题义、解释题义,但又不能直说题义,作得好的,常是既透彻又概括。很长很复杂的题目,要用简单的两句把它点明;短到一两个字的题目,也要用比题字多几倍字数的两句话把它说透。破题是作时文的首要,好的破题,往往有一种只可意会的妙处,如以“子曰”二字为题,破题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这是不露题目一字而把“子”(孔子,至圣先师)、“曰”(孔子所说,至理名言)二字说得不但非常透彻,而且绝对不能移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最标准的破题了。破题之后是承题,承题就是承接破题要点,再加以补充说明,使论点更加明暸、圆满。如题目“不以规矩”,破题云:“规矩而不以也,惟持此明与巧矣。”其承题则云:“夫规也、距也,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持此明与巧矣。”。承题一般以三句为标准。

接着就开始起讲了。正如《明史?选举》所言的“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其“代古人语气为之”,就是假设你就是孔子、孟子,人家问你这句经文怎么解?你怎么回答?有人比喻说这个就像演戏,其实也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也因为这个,八股文中不许出现孔孟以后发生的典故,这个是个附带要求了。一般可以“若曰”开头,“孔子就是像这么说得”,云云。也可以用意谓、且夫、今夫、尝思等字,看个人的风格了。“若曰”后面可以跟一段散文,多少句数并无定法,可以?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馍焖酢?/p>

起讲以后就是真正的八股四比。股、比,是专有名词,其实就是对联而已。一比就是一

对对联,而一段上联或下联就是所谓的一股了。也有的时文只有六股,不一定都是严格的八股。至于每一股的长短,原则上没有限制。不过,要讲清题目,还要以对联的形式写,这个难度就很大了。而且当你信手写完其中某一大段后(相对容易些),就要把上面这段文章当成上联,严格的配上一个下联,这就相当的困难了。明人说写四六文似难实易,而时文似易实难,就是这个道理。也因为这个,对联在明朝相当兴盛,并一直延续至今。而对联不就是八股的一部分吗?八股,就是四幅对联啊!从对联这个意义上看,假如我们并提唐诗宋词明八股,是很有道理的。

写完八股(就是四幅对联,当然,对联间也可以插入些过渡字句,谓之过接),然后就是收结了。可以简短几句话收结,也可以是长篇大论,就是所谓大结。如此,一篇优秀的制艺就写好了。

好了,现在我们掌握了明代制艺的写作方法,就可以真正欣赏明代先贤的时文佳作了。

王鳌《百姓足,孰与不足》(论语?颜渊)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间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

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

吾知

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

饔飨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费宏《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

而)

君子之于学,贵有其质而必尽其道也。

盖质非威重,所学必不能固也。然道或未尽,亦岂能有成哉?

昔圣人之意若曰:君子以自修为学,而必以威重为先。

若言动之间,浮薄轻佻,既不足于厚重;

则应酬之际,粗率慢易,亦不见其威严。

虽曰学以明善,吾知其若存若亡,未必服膺而勿失也;

虽曰学以复初,吾知其随得随失,未必力行以求至也。

盖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有其质者斯可以从事于学矣。

学之道奈何?

惟诚乃善之基也。存诸心者,必忠信是主,不矫伪而无物焉;

惟伪乃恶之门也,发于事者,必忠信是主,不欺诈而无实焉。

取友所以辅仁,友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矣,故所友必求其有益,岂可泥交而苟合乎?改过乃能入德,过而惮改,则恶长而善微矣,故有过必勇于自治,岂可畏难而苟安乎?此皆学问之道所当自尽,而威重之质所由以成者。君子其亦知所务哉!

圣人论学,内外相须,而其功不可缺;终始相因,而其序不可乱,可谓密矣。

王守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故言此以示之。

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植天下之大闲;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

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以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彼有所不屑也。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

彼之所为者,惟以

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当国家倾覆之徐,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

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体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

是其

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