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王维登高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8:19:51 体裁作文
王维登高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王维诗十首译注及赏析

王维诗十首译注及赏析

《辛夷坞》·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简析】

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这首《辛夷坞》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王维写辋川诗时是在晚年,即安史之乱以前。全诗用比的手法,有优美生动的形象和乐府民歌的韵味,诗意极其含蓄。宋人方回认为此诗是辋川诗中的佳篇,“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瀛奎律髓》)。我想,其妙不在“幽极”,应在它的精巧寓意。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

【赏析一】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

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王维的(转 载 于:wWW.zw2.Cn 爱作文网)《辋川集》给人的印象是对山川景物的流连,但其中也有一部分篇章表现诗人的心情并非那么宁静淡泊。这些诗集中在组诗的末尾,象《辛夷坞》下面一首《漆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就颇有些傲世。再下一首,也是组诗的末章《椒园》:“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就更含有《楚辞》香草美人的情味。裴迪在和诗中干脆用“幸堪调鼎用,愿君垂采摘”把它的意旨点破。因此,若将这些诗合看,《辛夷坞》在写景的同时也就不免带有寄托。屈原把辛夷作为香木,多次写进自己的诗篇,人们对它是并不陌生的。它每年迎着料峭的春寒,在那高高的枝条上绽葩吐芬。“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赏析二】

这是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这组诗全是五绝,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绘画小品,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树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

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裴迪《辋川集》和诗有“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的句子,可用来作为注脚。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发”。当春天来到人间,辛夷在生命力的催动下,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好似云蒸霞蔚,显示着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这山中的红萼,点缀着寂寞的涧户,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纷纷扬扬地向人间洒下片片落英,了结了它一年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王维的《辋川集》给人的印象是对山川景物的流连,但其中也有一部分篇章表现诗人的心情并非那么宁静淡泊。这些诗集中在组诗的末尾,象《辛夷坞》下面一首《漆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就颇有些傲世。再下一首,也是组诗的末章《椒园》:“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就更含有《楚辞》香草美人的情味。裴迪在和诗中干脆用“幸堪调鼎用,愿君垂采摘”把它的意旨点破。因此,若将这些诗合看,《辛夷坞》在写景的同时也就不免带有寄托。屈原把辛夷作为香木,多次写进自己的诗篇,人们对它是并不陌生的。它每年迎着料峭的春寒,在那高高的枝条上绽葩吐芬。“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赏析三】

这首诗描绘深山幽涧中辛夷花自开自落的自然景色。前两句,将辛夷花比作芙蓉花,写它开得那样猩红艳丽,而且盛开在高高的树梢,俯临深涧,显得那样的高标傲世。诗人化用了《楚辞》句意,选取美的喻象并敷彩着色,展示出辛夷花的勃勃生机。后两句,诗人笔锋一转,把辛夷花置于一个山深人寂的环境之中,写它热烈地开放,使山野一片火红;落时则毫无惋惜地谢落,令人想象花瓣如缤

纷红雨洒落深涧。它自开自落,顺应着自然的本性;它自满自足,无人欣赏,也不企求有人欣赏。这绝无人迹、亘古寂静的“涧户”,正是诗人以“空寂”的禅心观照世界的意象;然而,诗人又反对绝对的空无和死灭,因此他在这个空寂得发冷发白的涧户中,却又描绘出辛夷花猩红的色彩与开落的动态声息,使人感到空寂中仍有生命的存在。也许,他写辛夷花仅仅为了说明宇宙自然虽有色而实空、虽动而常静的佛禅义理,但我们却在这空寂之境中,感受到了大自然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生命脉博的跳动,还有一种甘于寂寞、冷落超然的感情。

同是以空寂之心观照山林,《鸟鸣涧》描写桂花落、明月出、山鸟鸣,捕捉的是特定的春山静夜之景,在空寂中透出生机,也透出一股恬美温馨迷人的气息,而这首《辛夷坞》仅写辛夷花寂寞地在亘古寂静的涧户中自开自落,却使人在这诗意的一瞬中仿佛经历了千载万世,诗中涵盖了无尽的时间,在空寂中更显得冷清。同是以动写静,《鸟鸣涧》侧重以声写静,主要从听觉感受方面捕捉自然界的声息音响借以反衬静境;《辛夷坞》则主要渲染视觉意象的花的色彩及其自开自落的动态。清人李锳《诗法简易录》称这首诗“幽淡已极,却饶远韵”。如同以动衬静一样,诗人也巧妙地偏以艳笔反衬出幽淡之境。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认为,在创造清幽绝俗意境的天然浑成方面,《鹿柴》、《竹里馆》与这首《辛夷坞》是王维辋川绝句中最妙的作品。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篇》说:“东坡《罗汉赞》:‘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世称妙语,亦即此诗之意境。”明人胡应麟《诗薮》把此诗同《鸟鸣涧》称作“入禅”之作,并说“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

【注释】

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⑷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翻译】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创作背景】

篇二:登高诗的文化解读

登高诗的文化解读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登高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登高诗指因登高临远而写景抒情的诗歌统称。登高就是登临高处,主要指登山、登楼、登台、登塔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登高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化蕴涵,然而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却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由一种日常习俗变为一种承载多层意蕴文化符号,具有指代功能、情感功能、表意功能,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千百年来被历代文人反复吟咏。古典登高诗,无论是登楼、登山,还是登台、登塔,在无数次具体的特殊的个性的诗歌情景中,都积累了多样情感蕴涵与深层文化心理。

登高本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别具特色的民俗现象,推其源一是来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是“重九登高”的节日习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古人有登高的情结,登高和古代文人有着不解之缘,孔子时代就有“君子登高必赋”的传统观念,登高在古代士大夫那里已经演变成日常生活中一种很普遍而高雅的文化活动,成为古代文人展示文才的重要舞台。诗人的登高,有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和情调,站得高必能卓然而立,身体的高举带来的是心灵的超脱,以有限之身面对无限时空,顿觉眼界开阔,能见前之所未曾见或不可见,如萧萧落木、滚滚逝水、迢迢客路、遥遥草色等,能起前之所未起之思、不起之愁,如荒烟蔓草、西风残照、宿鸟归飞、浮云漂泊等,从而获得一种博大的情感体验,更易产生创作的灵感。所以登高不独于重阳,文人往往因登高而“情满于山”,人生的感慨一起涌来,宇宙、人生、国事、家事,眼前景、心中情,喜怒哀乐竞相涌来,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游目骋怀的登高诗。登高诗生动记录了诗人辗转流离的生活经历和坎坷复杂的心路历程,是诗人们时不我待的生命紧迫感、舍我其谁的生命价值感以及忧国伤时的社会忧患感的具体呈现,包蕴其高尚气节和理想人格,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也正因为历代诗人广泛参与登高,从而不断丰富了登高的文化内涵。从创作时间看,登高诗既有登高时的即景之作,也有登高过后的有感生发和应命奉笔之作;既有重阳旧俗登高时的抒怀之作,也有四时登高的即兴之作。从创作地点看,登高临远之地既有高山叠嶂,也有亭台楼阁,只要地势高,视野开阔,适宜远眺赏景即可。登高诗几乎贯穿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在古典诗海里登高诗佳篇不断,名家辈出蔚为大观。

《诗经》305篇,直接描写到登高的就有近10篇。有的登高也就仅是登上高处,有的附著上诗人对父母的担忧之情,有的登高望所思,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想念和关切,有的思乡和思亲在登高中被统一起来。《楚辞》同《诗经》一样,多次出现登高这一意象,多仍用来表达思乡和怀人的感情,有的则用来比喻品德地位之高,展示诗人的政治抱负,以及理想破灭的痛苦,折射出诗人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强烈的政治热情。汉代登高诗基本上是沿袭了诗骚传统,多表思乡怀人之情,但有的写生死相隔,念之心悲,有的甚至发出忧时忧民的嗟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登高宴饮,文学创作的自觉意识增强了,吟诗作文成为一种时尚,登高诗亦开始兴起,登高诗抒情言志内涵更丰富,境界有所扩大,更加具有蕴涵性,涌现了一些优秀登高诗。如曹操的《观沧海》,谢灵运的《登池上楼》,谢朓的《晚登三山

还望京邑》等,使登高这种民俗现象逐渐演变成古代文人抒怀的重要方式。初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其随从武攸宜东征契丹时于燕地所作,诗中辽阔苍茫的时空境界,慨然独立的主体形象,孤高悲凉的情感格调,显现了唐代登高诗博大和壮观的气象。盛唐中唐时期。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崔颢的《黄鹤楼》是两首登高揽胜的千古名作。其中,《登高》、《登岳阳楼》可谓古代登高诗的压卷之作。《登高》是杜甫五十六岁,重九日在夔州登高时所作。前四句为登高所见,后四句为登高所感,沉郁顿挫。《登岳阳楼》是杜甫五十七岁,登岳阳名楼所写,寓家国身世之感,令人感叹唏嘘。杜甫之前的登高之作,主要拘囿于抒写个人的隐忧和愁绪,思想内容相对单薄,而杜甫的登高诗则把个人身世遭遇和忧国忧民之志紧密结合在一起,丰富了登高的文化内涵。中唐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是诗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诗中借登楼远眺,抒发了迭遭迫害的忧愤,同时表达了对志同道合的四位友人的怀念和聚会无期的惆怅之情,情感真切,语意沉绵。而在杜甫的一千多首诗作中,登高诗不下五十首。晚唐的登高诗也不乏力作,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李商隐的《登乐游园》、《安定城楼》,赵嘏的《江楼感旧》短短二十字,曲折迂回之中,见出诗人对生活的挚爱与挥之不去的愁绪,诗境苍凉悲壮,波澜起伏。宋词中的登高之作同样目不暇接,佳构迭出。元明清也有不少精彩的登高诗。

登高诗不是简单的登高写景、吟咏唱和,往往托物言志、观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关系对社会和人生作广泛而深沉思考的自觉或不自觉用心,其的主旋律主要表现家国之恨、身世之痛的历史与个人沧桑之感。因此诗歌中言愁叙悲的审美倾向尤为突出。‘悲’的气韵洇染了每首诗的内质外象。时间上,虽有以伤春为季节背景的登高诗,但更多的则是借摹写秋景来表现诗人心中的悲情;在空间上,由于登高而望所体现出的“荒原意识”,也使登高诗充满了“悲”的审美情感效果。这种悲情特征正是体现了中国文学以悲为美的悲情传统,也形象地诠释情绪化了忧患意识,表现为崇高美。

表达思念之情是在登高诗中重要的主旨之一,思念的情感又因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有亲情之思、男女之思、友情之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柳永的《八声甘州》:“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等,或单纯怀乡或有所寄托和隐喻,都真实流露了飘泊流离之愁和思念家乡的深情。赵嘏的《江楼感旧》则委婉曲折表达了对恋人的思念,透露内心隐秘的情感。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作品或有所寄托或单纯怀人。感怀伤时,表达个人的身世之悲是登高诗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古代失意的士人往往会借登高发壮志难酬之忧,表忧国忧民之志。诗歌将历史兴亡和哲理深思熔入苍茫雄阔之景中,气象宏大。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杜甫的《登高》,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发思古之幽情,感怀于时事也是登高诗的重要内容。登高是今古对话的最佳平台和途径,感怀历史沧桑,凭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讽今是“登高”主题诗歌的一大特征,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

北固亭有怀》。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2008年江苏卷)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中,感叹于六朝的繁华一去不返,同时为当今皇帝被奸邪所蔽而感到忧心不已。岳飞的《满江红》中英雄那一腔热血万斛壮志尽显,何其壮哉!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2009年江苏卷)则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晚唐高蟾的《金陵晚望》(2007年江西卷)咏史抒怀,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抒怀励志,鼓舞人心也是登高诗时有所见的重要内容。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情与哲理水乳交融,借形象启示人们要有向最高境界迈进的决心和意志,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则抒写了实现理想、坚持真理的一种信念、决心和对重重障碍的蔑视。追求自由个性,展现美好情怀也在登高诗中有所见。曹操的《观沧海》描写了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写的虽是秋天的大海,但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催人旷达。歌颂美好风物,赞美大好山河也是登高诗的重要内容。明·高启《黄氏延绿轩》(2007年天津卷)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王维的登高诗具有淡泊宁静之美。总之,游子思乡、思妇怀人,壮士悲歌、文士不遇等基本涵盖了我国古典登高诗诗歌的主旨。壮士登台、游子登楼(山、塔)、文士悲秋等可视为登高诗的一种范式,而其情感基调往往定格于登高必忧、登高必愁,慷慨多悲、凄婉哀伤。

从艺术表现手法而言,登高诗运用多种方式抒情言志。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借古寓怀,或托物言志等等,各种方式融会贯通,古今穿插,时空一体。情景互为表里,相互映衬,物我相生,多层次、多角度表达出丰厚复杂的思想感情。登高诗章法谨严有致,层次清晰而不失变化。写景抒怀是登高文学的主体。大多先叙事、写景,然后抒情言志。前者为后者蓄势、张本,后者彰显全诗意旨。摹景近观远眺,动静交织,声色并用。抒情由浅入深,抑扬起伏,收放自如。境界开合跌宕,情感博大深沉。登高诗工于造语,讲求炼字炼句。摹景状物以气韵为主,雄壮开阔,生动传神,想象高妙;抒情言志语淡情深,慷慨悲歌,力透纸背,寄寓遥深。登高怀古用典言简意丰,独具慧眼;象征语约意沉,发人深省,充分体现出创作者驾驭语言的技巧。

古典登高诗是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是遭遇理想与现实背离的诗人寂寞诗魂的精神见证,其丰富的主题意蕴和审美特质对中国文化人和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登高诗往往将自身经历与天下兴衰相融合,具有穿越历史时空的阅世意识;登高诗关注人生“壮怀凄凉”中的“壮心不已”,往往抒发“寒士幽独”中的“孤高寂寞”,折射的是观身意识;登高诗往往又对人生所遭遇的困惑与困境进行价值探询。文人历来是感性的动物,情感丰富饱满,极富理想化,因此,“登高而赋”实际上是一个“睹物兴情”的过程。通过登高远望,面对亘古不变的山川河流和浩淼无穷的宇宙苍穹,人的力量显得微弱渺小;面对自然,人的弱点和不足暴露无遗,韶光易逝、人生苦短、世事沧桑等情绪便自然产生。而相反的,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心理,自然的雄壮、天地的永恒又让人自然产生一系列豪迈感、雄壮感。

古典登高诗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取材源之一(上文已举了一些例子),而且不少名句名篇的默写也都取材于古典登高诗,如2009年全国卷2中的杜甫《登高》默写。因此,在进行“古诗文阅读”复习时,应重视古典登高诗这一类别,一旦对登高诗的特点了然于胸,则诗歌鉴赏的能力就一定很强,自己的文学修养、文化底蕴及语文素养就都会有新的提升。

篇三:杜甫登高诗的人文价值

目录

摘要?????????????????????????????2

ABSTRACT???????????????????????????2

前言?????????????????????????????3

一 登高的文化渊源???????????????????????3

二 杜甫的登高诗中的天下意识??????????????????3

三 杜甫的登高诗中的时间感和空间感???????????????4

3.1空间感???????????????????????????4

3.2 时间感??????????????????????????5

四 杜甫的登高诗中的自我关照意识????????????????5

五 杜甫的登高诗对自我存在的价值的质疑?????????????6

参考文献???????????????????????????8

致谢?????????????????????????????9

杜甫的登高诗的人文价值

黎坤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09级 指导老师:孙宝

摘 要: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歌多关注国家的命运,社会的矛盾和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他的传世诗歌约有1500首,题材多样。杜甫身世飘零,居无定所,他又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伟丈夫,所以注定他会对动荡的社会和飘摇的国家有着无限的感慨。而亭台楼阁,高峰叠嶂自古就是诗人们登高抒怀的代表场所,所以杜甫的众多诗歌中也不乏以登高为题材的。后世有很多学者对杜甫的登高诗做过相关研究,但多集中在典型著作的具体分析上,本文将从天下意识、空间感和时间感、自我关照意识、对存在价值的质疑几方面出发,从整体上对杜甫的登高诗所体现出的人文价值进行一下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登高诗;天下意识;空间感和时间感;自我关照;存在价值

The cultural value of Du Fu's poetry of view from a height

Abstract:Du Fu is great realistic poet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later regarded “poet”. His poetry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fate of the country, the social contradictions and the lower people’s sufferings of life. He’s poetry are about 1500, rich in content. Du Fu’s life fell and the no fixed abode, he is a great people who cares, so doomed his will of the society and country with infinite swaying. And pavilions, the mountainous peaks since ancient times is a representative people climb the feelings of the place, so there are many poems by Du Fu, depicting the ascent. Later there are a lot of scholars have done related research of the ascent of Du Fu’s poem, but more focused on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ypical works, this article will from the overall to the ascent of du fu’s poetry reflects the humanistic value of the shallow analysis.

Key Words:view from a height;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ld; space and time; take care of myself; existence value

前言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称为“诗圣”。虽然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尽管他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凋零,个人遭遇也极其不幸,仕途失意,穷困潦倒,四处飘零,与亲人离散,但他的诗歌没有停留在自怨自艾,自我哀叹的层面,更多的是关注国家的命运,社会的矛盾和下层人民的生活疾苦。他一生创作的诗歌众多,流传至今的约有1500首,题材多样,登高诗就是其中一种。后世也有很多学者对杜甫的登高诗做过相关研究,但多集中在典型著作的具体分析上,本文将从天下意识、空间感和时间感、自我关照意识、对存在价值的质疑几方面出发,从整体上对杜甫的登高诗所体现出的人文价值进行一下浅显的分析。

一、登高的文化渊源

登高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在我国古已有之,一是作为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来源已久;二是作为重阳节的一种习俗,沿袭至今。

追根溯源,在春秋时代,孔子时期就提倡“君子登高必赋”,所以登高赋诗是古代文人施展才华的重要媒介之一。在《诗经》和楚辞中就有生动的记载。如《魏风·陟岵》就是征人在登高望乡时的思家思亲之作。[1]此外,不得不提楚辞中的登高文学。首屈一指的就是屈原的一些作品,如《离骚》、《涉江》等,在屈原的作品中,登高的主题已经得到了延伸,开始触及到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层面。所以说,登高诗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吟咏美景,更多的是寄寓了登高文人的一定的思想倾向,如游子思想、登高抒怀、表现自身的坎坷经历、抒发国仇家恨、舒缓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等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登高文学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了,典型的代表有王粲的《登楼赋》,曹操的《观沧海》等;有很多文人都喜欢登高赋诗、登高怀远,比如魏晋时期的陶渊明最喜欢九月九日重阳佳节登高赏菊。

众所周知,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登高诗在唐代也呈现了空前的繁盛,典型的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此外,王维、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也有很多登高之作,“登高诗”已经被定型为一种特定的文学题材,已经发展到相对独立的程度,而杜甫身世飘零,居无定所,他又是一个心怀天下的伟丈夫,所以注定他会对动荡的社会和飘摇的国家有着无限的感慨。而亭台楼阁,高峰叠嶂自古就是诗人们登高抒怀的代表场所,所以杜甫的众多诗歌中也不乏以登高为题材的,如《望岳》、《登高》、《登楼》等。

二、杜甫的登高诗中的天下意识

众所周知,杜甫是个典型的忧国忧民的心怀天下的伟大诗人,无论是在朝还

是在野,他都非常关注国事民生,那么他的登高诗中自不可避免会融入一种关注天下的意识。较之一般的登高诗作而言,杜甫的登高诗的境界更高一层。原因在于杜甫将天下装在心中,他登高不是简单观景而已,而是在主动对天下之大势进行思考。可以说,这种思考对于杜甫来说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已经与他融为一体了。也就是说杜甫的登高诗中的景物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景物了,而是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因此意义更加深刻。

如《九日登梓州城》“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追欢筋力异,望远岁时同。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兵戈与关塞,此日意无穷。”[2]《西阁夜》“恍惚寒江暮,逶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在这些登高诗中,所体现的是诗人的广阔胸襟,面对国事的动荡,诗人更像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悲天悯人的大家。

再如《凤凰台》“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4]《九日》“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5][3]《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十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6]在这类诗歌中,杜甫在高远的地方看到平地上所无法了解的细微之处,看到了凤凰台上的嗷嗷待哺的雏鸟,看到了自己在乱世中的颠沛流离的处境,看到了战乱中的妇孺的可怜境地。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正体现着诗人的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

这些忧国忧民的胸怀天下的意识在杜甫的诗歌中不断出现,使他不愧为“诗圣”,他的诗歌不愧为“诗史”。

三、杜甫的登高诗中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一)空间感

763年杜甫创作了《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7]这首登高诗中所描写的空间境界之大,并非是简单地靠语言文字堆积起来的,也不是单一地描写平面的广阔,而是更加注重立体感的刻画,也更加注重语言的凝练性。“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写出了天地之大,而“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又点名了自身之小,但这种“小”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个人在天地之间的渺小,而是可以与天地对立的伟大,即使空间在大也无法埋没个人的存在,也就是说这里的小已经转换为了大;所以杜甫的登高诗中带有浓厚的空间感。

这种登高诗中的空间感并非是杜甫特有,唐代其他诗人也由此涉及,比如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元稹(《岳阳楼》)等。但是他们所表现出的空间

感都没有杜甫来的雄浑壮阔苍凉,这与杜甫的特殊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二)时间感

在杜甫的登高诗中,空间和时间不是孤立存在的,空间的广袤性常可和时间的久远性联系在一起,因此时间感也是杜甫诗歌的人文价值之所在。

杜甫的登高诗中所体现的时间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由时间的无穷而产生的怀古意识。比如《春日江村其五》是借古人的身世来映衬自身的处境,点名了自己身处乱世,居无定所的飘零身世,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要将诗作流传后世的信心与决心。再如《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是借古迹来抒发人生之不遇,壮志之未酬。金华山是陈子昂曾经读书的地方,杜甫看到光滑的石柱上长满了青苔,不由得想起陈子昂当年的豪情壮志到如今也只落得满眼荒芜,进而又联想到自己连施展才能的机会都没有,更是可悲可叹。又如《上白帝城》是借古人的功绩来感叹当今的政事,贬讽之意溢于言表。《滕王亭子》是借古迹的现状来感叹国家的盛衰之变,读后令人黯然神伤。

这类的登高怀古诗的目的不外乎以古鉴今或以古讽今。

其次是因时间的易逝而生发的对生命的感叹。如《宴戎州杨使君东楼》一波三折,写尽了人生衰老、欢宴无多之无奈。再如《西阁二首其一》表达了人之所以会哀叹人生的易逝、生命的衰老,归根结底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无法在流逝的时间里留下明显的印迹的思想。

杜甫的登高诗中表达人生苦短的时间感应该算是对之前文人的时间意识的继承和发扬。他们所表现的人生苦短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生存的孤独的哀叹。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的追求大多数都不能得以实现,所以感觉生活的不切实际,找不到存在的价值。这种思想在杜甫的诗歌中随处可见,可以把其看作是当时人们的时间观念的成熟,人们对于时间的流逝不再像从前那样充满的无尽恐惧和单一忧伤,而是学会从中进行独立思考,思索人生存在的意义何在,思索应该怎样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换句话说,就是由被动地接受时间的流逝转而到主动地充分利用时间。

由此可见,杜甫的登高诗中时间感既有消极的对人生苦短的哀叹,也有积极的对生存价值的探寻。

四、杜甫的登高诗中的自我关照意识

杜甫的诗歌根据经历的时期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创作阶段,也就是说从他的诗歌风格中可以看出他一生的发展轨迹。有人曾说过杜甫的三首《望岳》诗,写尽了其一生,这也是其登高诗中的自我关照意识的最好写照。

第一首《望岳》作于736年杜甫壮游齐赵时期,吟咏的是东岳泰山。(岱宗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