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谋略议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20:16:37 体裁作文
谋略议论文体裁作文

篇一:议论文的材料积累与选择策略

议论文的材料积累与选择策略

作者:汤振洪

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3年第12期

议论文不能没有材料,而材料必须积累。说到积累,许多人往往把目光投注在课文上。这自然是对的,但不能满足于课文。尤其从高考的角度来看,一篇作文,如果其中只有来自课文的材料,即使思想达到很深刻的程度,就材料的新颖性来看,仍不能不说是一个欠缺。不过,放掉课文一概不用而另走新路,又无疑是一种损失。以课文为基点,向课外作适度的拓展,进而在自己的头脑里建立起一个小型的材料仓库,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这里讲四点,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以课文为基点,引进内容相关的新材料

新是相对而言的。在课文的基点上如何引入新材料,这值得探讨。这里不妨以苏轼为例。大家都知道苏轼旷达,而一说到旷达或主张旷达,就自然会想到苏轼《前赤壁赋》里那段关于“目遇耳得”的议论,这自然是好的,但遗憾在于不新。如果想做到新,下面两个材料就可以当此重任。

①《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②《在儋耳书》:“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日:?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元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

如果用这两个材料写苏轼的旷达和善于处穷,新鲜之外,更会让人感受到一种震撼。哲学家的头脑,无比开阔的视野,与生俱来的乐天气质,无与伦比的心理平衡能力,在一般人看来很难逾越的人生坎坷,到了苏轼这里,就这样被他轻轻地化解了,这是怎样的一种不同凡响,又是怎样一种卓尔不群!链接这类材料并不难,但对“新”“深”(内容上的深化)而言实属不可多得。

二、以课文为基点,注意内涵丰富的新材料

新鲜的材料如果意蕴相同或相近,只能就某个具体的角度用,选择内涵丰富的材料,用途就要广泛得多。仍以苏轼为例。

宋人笔记《高斋漫录》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轶事:苏轼任凤翔判官,章悼任商州令,两人出游至仙游潭,前面是悬崖峭壁,只有一根独木相通,独木下是万丈深渊。章悼提出让苏轼过桥,苏轼不敢。章悼平步过桥,用绳子把自己系在树上,上下摆动,神色平静,并在陡峭的石

壁上写下了“苏轼、章悼来此”几个字。苏轼抚着他的背长叹:“能自拼命者能杀人也。”果然,章悼后来当了宰相,手握大权,整治政敌毫不手软,杀人不眨眼,甚至提出掘开司马光的坟墓,暴骨鞭尸。后因与苏轼政见不合,他把苏轼贬到偏远的惠州,此后又听说苏轼能安时处顺,以苦为乐,于是再将其贬至儋州。

这个材料相对来说是新的,但更重要的是它内涵的丰富性。就苏轼而言,我们自然可以从他被章悼一贬再贬的事实中更进一步了解他作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林语堂语)个性特征,认识他安时处顺,以苦为乐的大能耐。但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他具有不同主题意蕴的内容:①看人既要察言更要观行;②见微可以知著;③小节与大德;④现象与本质。从章悼的角度说,我们从中不难看到隐藏在他心灵深处的置人死地而后快的阴暗心理(人性)以及待己和待人之间的深刻关系。换一个角度,从政治斗争上来说,这个材料还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

三、以课文为基点,留心具有典型价值的新材料

爱因斯坦是学生写作时乐于称引的一位科学家,有关他的名言和事迹都可以作为典型的材料。苏教版必修三读本第一个主题单元“爱因斯坦如是说”选用了他的《社会和个人》《论教育》《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三篇短文(片段),里边的好些内容我们都不妨作为材料来让学生学习积累,如:“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为

谋略议论文

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社会和个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该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论教育》)“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学生阅读这些内容,会被爱因斯坦深刻的思想、独到的眼光所折服。在此情况下,介绍一点相似或相关的言论让学生理解吸收是非常有价值的,如:“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可信任的。”“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看他取得什么。”

言论而外,我们不妨引入一些事件: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是在德国长大的犹太人,后来到美国定居,他曾经很幽默也很心酸地说过:“相对论究竟是不是科学的真理,要到我身后才能证明。如果我是对的,德国人会说我是德国人,而法国人会说我是犹太人。如果我错了,德国人会说我是犹太人,而法国人会说我是德国人。”当时德法两国有历史的积怨,大多数法国人都讨厌德国人,而纳粹德国又全力排挤犹太人,大家都愿意把失败加在不喜欢的对象身上,虽然明知跟事实未必符合,但也顾不得了。

这则材料的含义很深刻,它直揭了人性中属于深藏的并且很隐蔽的那个部分,可以引发我们对人的本质的有关思考,触发我们对人性的更多联想,它甚至破灭了我们对人的认识的许多幻象,使我们一下子变得成熟起来,冷峻起来。爱憎影响着评价,情感左右着理性,利益决定着公平,有时候情感会让我们不自觉地遮蔽住自己的双眼,我们这个世界在许多时候就是这样

不可思议,不可理解。如果以这个材料为论据来应对2003年全国卷作文题“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写_-?篇文章”,新鲜之外,也应该是极具说服力的。

确定材料的典型性,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一是典范性;二是深刻性;三是普遍性。在平时的阅读接触中,我们一定要随时引导学生留心这类性质的材料,看看是否是名家的,思考思考是否有很深刻的意蕴,想想在我们的生活里有没有相似的情形,是否能激起我们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四、以课文为基点。关注最切己用的材料

材料的积累当然是越多越好,涉及的领域按理也应以多为胜,但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不仅时间上不允许,精力也够不上,从阶段学习的要求上看也不必如此。我们经常看到—些优秀的作文,特别是一些高考的满分作文,他们使用材料时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贴切有说服力之外,分析论证也好像驾轻就熟,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和他们平时注意广泛积累固然不无关系,而个性化的积累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同的学生对各自面对的问题有着不同的爱好,有的问题是他们特别感兴趣的,有的是他们经常触及和经常思考的,有的则是平平而过,思考的脚步并没有做过多的停留。这些问题对具体的学生来说亲疏、生熟关系是不一样的。以课文为基点,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在广泛积累记忆的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特别在自己感兴趣有思考的问题上多作停留,则这样的积累在内部结构上就会更趋于合理,从整体上看,将来出现优秀作文的概率或许会大得多。

议论文材料的积累、“选择”很重要。但有选择,并不等于就有了积累,选择了,如何进行消化,乃是问题的关键。消化的方法很多,科学、有效、可操作是其核心,这个问题笔者将另文探讨。

篇二:浅谈学生议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学生议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作者:樊田峥

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02期

摘 要:高中议论文写作是高中语文的重头戏。高中生应通过议论文的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理解议论类文的写作要求,并运用多种写作技巧,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写作。笔者认为,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是高中语文写作中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议论文;问题;途径;策略

一﹑高中学生写好议论文的重要性

怎样学习写作议论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据北京专家程淑玲老师说,在她和命题组的老师交流的时候,命题组的老师说到作文这一块时如是说:虽然高考作文通常这样说“文体不限”,可是从本意来看还是有限制的,希望同学们写议论文,因为学生这个年龄适合写作议论文,而且议论文较散文、小说和戏剧更好写。所以,同学们写好议论文是学生在考场上拿高分的最佳选择。

二、写作议论文中存在的最明显的问题

1.不能围绕材料提炼观点

材料作文是高考作文的新潮流。纵观高考作文设计,多以材料作文为主。一般来讲,对于一则材料,首先要去认真解读,在读懂的基础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炼观点。应该说可提炼的观点很多,但同学们首先要把握主要观点,再理解材料的其它观点,这样同学们在写作时才能有所选择,才能发挥自己的写作优势。

可是我们在拿到一则材料时,大多会慌慌张张、囫囵吞枣的看一遍,似是而非的解读出一个模棱两可的很不明确的所谓的哲理或者是观点。因为没能很好的解读材料、读懂材料,所以导致悟出的哲理和观点自己也不甚明了,在后面的写作中就越来越偏离材料。拟写题目更是一塌糊涂,四不像,像雾像雨又像风其实什么也不是,最不像议论文。

2.材料奇缺,信息库储存的信息少得可怜

在写议论文时,正面论证总喜欢援引司马迁、陈景润、爱因斯坦和居里夫人的事例,一旦要用反例,又津津乐道于方仲永的幼年、牛顿的晚年。在说理的时候,常常结结巴巴,欲说还休,甚至顾左右而言他?究其原因,就是信息库缺乏写作议论文的必需的材料,事实的或理论的。这无形之中陷入了提取信息捉襟见肘的窘境,其结果轻则用例古板,重则知其不堪用而用之,以致材料不能为观点服务,说不出道理,为了凑足篇幅,只好写些不着边际的话。

3.论证无力,缺少分析、感悟的链条

信息的组合要按一定的关系,而这种“一定关系”是用某些符号来表示的。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当论点和论据按照一定关系组合成信息系统时,则要用一些文字来揭示其内在联系。换言之,就是要用文字来阐发论据所蕴含的意义,使之跟论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仅仅是两者简单地相加,而没有用分析的文字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那么尽管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也会给人缺乏逻辑力量,缺少说服力的感觉。反之,如果我们在论点和论据的组合中加以必要的分析,即让其显示“一定关系”的信息介入组合,那么就会产生“事实胜于雄辩”的论证效果。遗憾的是学生的议论文往往观点加材料,缺少分析的链条,因而论证显得干瘪无力。

4.转移论题,不具备正确评价的能力

我们从议论文写作的思维程序可以看出,当完成一篇议论文的时候,实际上意味着他已经确认自己对信息的组合加工是合理的,否则便会继续不断进行信息组合加工。可事实是,为什么明明是转移论题(如材料不能为观点服务,分析说理背离所要谈论的话题等)的作文,同学们还自以为是地认为已经成篇呢?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尚未完全具备对组合加工的结果进行正确评价的能力。所以当他们在对组合加工的结果进行评价、取舍的时候,无法淘汰无效思路,而误把它当作正确的设想加以肯定。这样,同学们津津乐道于离谱的话题而不自觉,“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便也不足为怪了。

诸如此类问题,导致议论文写作的结果是:①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用例古板、勉强,甚至不堪用而用之;至于理论的阐述更是无力展开。②在论证的过程中只是观点加材料,无法把两者联系起来进行有效的分析说理。③不能很好地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容易产生思维偏向,常常前后脱节,顾左右而言他。

三、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对症下药,事半功倍。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采取以下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问题:

1.关于论说性材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论说性的材料总是先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对于一则论说性材料,如果材料讲的是“是什么”的问题,那么这则材料的中心论点就是我们要提炼的主要观点;如果材料讲的是“为什么”的问题,我们不妨把材料当成论据,它所要证明的观点就是我们要提炼的观点;如果材料讲的是“怎么办”的问题,那么办法所依据的思想方法就是所要提炼的观点。下面是一则论说性的材料,让我们提炼出一个观点来。

材料是:2010年3月以来,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多次发生沙尘暴。全国约1500公里的铁路,3万公里的公路和5万多公里的灌渠遭到破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40多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2009年财政收入的3倍。

这则材料谈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它指出了2010年3月以来沙尘暴的严重危害,如果把它作为一则论据,这则材料证明的观点就是“保护环境,刻不容缓”,这就是我们所要提炼的观点。以上这些提炼观点的方法,大家不妨一试,在平时熟练操作它们,让它们为你的学生的阅读写作提供一点帮助。

2.学生建设信息库,解除“无米之炊”的苦恼

秦牧说,写文章“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比较容易”。我这里所说的信息库,主要指前两个仓库,即直接材料的仓库和间接材料的仓库。有了信息库,写起议论文提取材料如探囊取物,自然会顺手得多。然而,建设信息库却是一项看似平常实则艰巨的工程,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积腋成裘,才可能真正建成。

其实,议论文写作思路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牢牢打好基础,又需要宏观的构建能力,更需要微观的精雕细琢工夫。如果我们能把握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这个运动轨迹,深入社会实践,提高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就能打开思路的闸门,激活写作思路的灵感,就能不断创作出思路清晰、富有创新个性的议论文。

作者简介:

樊田峥(1997.7~ ),男,汉族,现为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高三学生。学习成绩优秀,独立撰写的学术论文曾多次获省、市级奖励。

篇三:作文素材日日新-33-谋略

作文素材日日新-33-谋略

作文天地

03-30 1652 : 谋略

(1)引言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要成其事,必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客观实际情况进行周密谋划,决定正确策略。寡谋蛮干,必败无疑。 让我们都来学会运用谋略,把各项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办得更好。

(2)事实论据

曹刿论战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齐国攻打鲁国,两军会战于鲁国的长勺。鲁庄公想先出击,他的军师曹刿立即制止说:"现在应该固守,不可击鼓进攻!"等到齐军领先击鼓进攻三次以后,曹刿才说:"现在可以下令击鼓进攻了!"结果齐军败退,狼狈而逃。庄公下令追杀,曹刿又立阻止说:"不可!"曹跳下战车,仔细察看地下齐军战车车轮辗过的痕迹,又爬到车顶上望齐军败逃情况后,才说:"可以追击!"结果齐军大败,鲁国大获全胜。

在庆功宴上,大伙纷纷议论这次获胜的原因,一致推崇曹刿指挥有方。鲁庄公询问曹刿指挥的密廖。曹刿说:打仗的胜负关键在士气,士气盛则胜的机会就大;士气衰则败的机会就大。击鼓进攻,通常是击第一遍鼓时,士气旺盛,大家一心想冲锋陷阵。如果第一遍鼓进攻没有奏效,又击第二遍鼓士气就弱了。如果第二遍鼓仍然未奏效,所以第三遍鼓,士气简直没有了。国此,我止住我方抢先击鼓进攻,是怕士气,直等到齐国击了三鼓以后,才请下令击鼓进军,这样以我们最旺盛的士气攻打齐军的最低士气,当然获胜。后来我所以阻止鲁莽追击。因为齐国是大国,恐其有诈,万一它设下圈套,我们匆匆追过去,中了它设的埋伏,岂不要上大当,不可不谨慎对待。所以我研他们败逃时战车轮走的痕迹,发现十分零乱,不象是有计划撤退,望他们的旗帜,发现东倒西歪,毫无秩序。断定齐军确是伧惶溃退。所以建议追击。

韩信决水破敌

韩信,汉初军事家。与张良,萧何合称"汉三杰"。他足智多谋。为汉王刘邦屡立奇勋。

有一次韩信奉刘邦之命伐齐。齐求救于楚。楚派龙且率兵救齐。有人劝谏龙且,因汉军接连破魏、胜齐士气高昂,不可硬拼,不如凭借深沟高垒,坚固防守。因汉军远道而来,补给比较困难,只要坚守,它久攻不下,等待他们粮

尽,必然军心涣散,不战自溃。龙且不听,自恃勇力过人,不把韩信放在眼里,因此就在潍水摆开阵势,准备与韩信一决雌雄。

韩信闻讯大喜。命令士兵准备一万个沙袋,在夜里装满沙子,铺在潍水上游,阻塞上游水流。

一切部署停当,韩信就率兵渡河击楚,佯装打败,滤河而走。龙且不知是计,于是率兵涉水渡河追击。韩信令拆掉拦水沙袋,汹涌的河水顷刻间淹死了不计其数的楚军。

海瑞纵火索印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明朝人。为官清廉,刚正不阿。

有一次奉皇上命令到江南赈济灾民。上元县令,承办赈灾之事不力,工作不负责任。被海瑞痛斥,因此怀恨在心,趁海瑞不注意窃取了海瑞的印信。后来海瑞发觉印信不翼而飞,回想在他临时的馆舍出入的人员,只有上元县令一人而已,可能对他的训斥怀恨在心,实施报复的恶作剧。假定当面质问他,没有抓住证据,他绝不肯承认的。于是心生一计,暗中吩咐古装房:"如此这般……" 上月县令盗印之后,装着若无其事地去海瑞行宫,坐定之后,柴房忽然起火,火光熊熊,仆役惊慌来报,说后舍失火,火势凶猛。海瑞佯装十分惊慌,赶紧拿起空印匣,交给上元县令:"这里头是我的官印,麻恩赐您暂时代为保管。"上元县令当然知道里面是空的,可又不能说破,只好拿着空匣回去;后来火救熄了,而上元县令照理不能将空匣交还海瑞,只得又将偷来的印放入匣中,归回还主。

杨杰施计痹敌克泸州

杨杰,字耿光,云南大理人,军事家。早年在日本陆军大学毕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曾参加北伐战争。

1917年8月,杨杰任靖国军中央军总指挥兼泸州卫戍司令,指挥了著名的忠州之役。当时四川军阀攻占泸州等地以后。杨杰亲临一线,督师反攻。川军败退到忠州,凭贷长江沿岸工事固守。杨杰亲往前沿视察,考虑到强行进攻,不仅要付出惨重代价,而且很难取胜,他想到,"兵不厌诈"何不用计战胜敌人,于是采用"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办法。他令警卫排秘密征用民船数十只划到兰田坝岸边停泊,扎草人200个,穿上军服,戴上军帽,黎明前,将装载草人的船顺流漂下。沿江敌军,以为杨军抢渡,立即向船队猛烈开火。如此三次。第三次,敌人识破是草船,不再射击。第四天夜里,杨指挥三支部队埋伏于江畔,街到东方发白,三方面同时发动攻击,迅速占领敌军江岸阵地,下午便攻克了泸州城。

杨杰曾在国民党军中任过许多要职。后因他积极参加反对蒋介石打内战的爱国活动。于1949年遭国民党特务暗杀。

(3)理论论据

智是谋之本,有智才有谋。--马南邨《燕山夜话·智谋是可靠的吗?》

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战略问题》

战略要寻找敌人的主力,战术要寻找敌人的弱点。--朱德《谈几个战术的基本

原则》

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优势。--毛泽东《论持久战》

制敌在谋不在众。--《唐宋文举要·尹师鲁〈叙燕〉》

谋先事者昌,事先谋则亡。--汉·刘向《说苑·说丛》

战阵之间,不厌诈伪。--《韩非子·说难一》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

一种策略,不是一服常用的百灵散。--张太雷《自动停止直接武装》 以计伐战一当万。--《晋书·羊祜杜预列传》

计谋欲密,攻敌欲疾。--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冶军》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三国志·蜀书》

有所恃而不恐。--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汉·桓宽《盐铁论·险固》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计篇》

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工非鲁班之目无以见其工巧,战非孙武之谋无以出其计运。--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军》

计未定而出兵于境,则战之自败,攻之自毁。--《管子·参患》 兵以计为本,故多算胜少算。--《汉书·赵充国传》

兵以诈立,以利动。--《孙子·军争篇》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唐·刘禹锡《为淮南杜相公论西戎表》 兵者,诡道也。--《孙子·计篇》

战捷之后,常苦轻敌。--《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三国志·魏书·陈泰传》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