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你是佛教徒吗(5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1 15:21:48 高中作文
你是佛教徒吗(500字)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你是佛教徒吗(500字)作文

  众所周知,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根深蒂固,很多人都皈衣佛门,成为了佛祖的弟子,剃度为僧人,虔诚习佛法。在他们的心中,佛祖是至高无上的,能够保佑一切。

  在我们身边,虽然很多没有落发为僧,但你敢说你不是佛教徒吗?当你遇到一些万幸的事儿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的说:“万幸阿!菩萨保佑,阿弥陀佛,善哉善哉!”这“菩萨”“阿弥陀佛”“善哉”都是佛教用语,你看不自觉中,你也成了佛教信徒了!特别是当我们遇到一个新朋友,就会说是缘分让彼此相识,这“缘分”也是佛教最常用的随缘。

  这么看来,我们身边随时都有佛教的影子,我们也随时在运用佛教知识,那么我们是不是就是虔诚的佛教徒呢?让我们再来看看身边其它事儿,比如说墓葬。我们在老了人的时候,都会为死者选择最好的墓地进行厚葬,以表尊敬。但在佛教里面一般不讲究厚葬,而是强调“轮回”,在人死后,直接把尸守放在大自然中,让野兽去啃食,以此获得轮回重生。就像是《西游记》中八戒投胎为猪一个样。

  这么来看,又称不上佛教徒了。特别是我们去求佛时,总会捐款给寺庙,以表诚心,让其修膳寺庙。其实,佛教在最初是不能与金钱挂钩的,也不能沾一点钱的晦气,所有僧人是不能有自己的私人财产的,来拜佛的都是赤手而来,诚心之至。怎么可能像现在,做什么都离不开钱,钱多钱少才能表达心诚多诚少了,完全不是佛教徒。

  通过以上分析,再来对照自身,你是佛教徒吗?

篇一:佛教的真谛

星云大师《佛教的真谛》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星云法师 发布时间:2010-11-18 0:14:10 繁體版 各位同学:

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来向各位讲说佛法。黑板上写的题目是‘佛教的真谛’,真谛就是真理的意思。有时候我们说三法印是佛教的真谛,十二因缘是佛教的真谛,空是佛教的真谛,四圣谛也是佛教的真谛。那么佛教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呢?其实三法印、十二缘起、性空、四圣谛等,都是佛教的根本真理,都是佛教的真谛。

佛陀成道以后,

我个人一向提倡人生要追求快乐,人人应该乐观进取,不要老是把‘苦’挂在嘴边,终日愁眉苦脸,过着消沉颓废的灰色生活。有人也许会奇怪地反问:人生既然要追求快乐,那么佛教为什么还要谈苦呢?

佛教之所以讲苦,其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了解,这个世间充满了各式各样的苦,知道了苦的实相,进一步去寻找灭苦的方法。因此了解苦的存在,只是一个过程,而如何灭除痛苦,获得解脱,才是佛教讲苦的最终目的。

有人也许又会提出问题说:‘我既不贪爱名利,也不恋眷爱情,我的人生充满了快乐,怎么佛教说人生是痛苦的呢?’根据佛教经典的说法,苦有三苦、八苦、一百八苦,乃至无量无数的苦,归纳之不外身苦和心苦。生命终了时如风刀割刃般的风刀苦。有的人虽然对物质非常淡泊,能够忍受冷热、贫饿的痛苦;有的人对感情能够超然,忍受得了爱别离、怨憎会的痛苦,但是每一个人都无法脱离生命结束时的五取蕴苦,因此人在一生之中,没有不尝受痛苦的,不管我们谈不谈苦,每一个人都会有痛苦的经验,只是痛苦的对象不同罢了。假如我们能够彻底了解苦的形成原因,找到对治的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远离痛苦的渊薮,享受真正快乐的人生。形成痛苦的原因,究竟有那一些呢?

一.苦的原因

(一)我与物的关系不调和

苦的来源,

人我关系的不调和,是苦恼的最大因素。譬如自己喜爱的人,偏偏无法厮守在一起,而自己讨厌的人,却又冤家路窄,躲避不了。这就是佛教所谓的‘爱别离苦’和‘怨憎会苦’。

有时由于个人的见解不同,办事方法千差万别,彼此引起冲突磨擦,产生痛苦。有时自己小心翼翼地做事,深怕得罪了人,但是看到一群人,背着自己窃窃私语,心中就感到惶惶不安,以为一定是在批评自己。由于人我关系的不能协调,因此虽然在一起共事,却事事不称心,处处不如意,影响了工作效率。人我关系的不协调,足以挫折一个人的雄心大志,而陷于萎缩颓丧的痛苦之中。因此人我关系的调和,是我们立身处世,非常重要的功课。

(三)我与身的关系不调和

有人说:‘健康是

(五)我与欲的关系不调和

人不可能没有丝毫的欲望,欲望有善欲和恶欲之别。好的欲望譬如希望成圣希贤、成佛作祖,或者希望创一番的事业,服务乡梓社会,造福人群国家,所谓立功、立德、立言等三不朽,佛教称这些向上求进的欲望为善法欲。另外如贪图物质的享受,觊觎官运的显赫,眷恋爱情的甜蜜等等,佛教称这些可能使我们堕落的欲望为恶法欲。善法欲如果调御不当,会形成精神上的重大负担,产生很多的痛苦。更何况恶法欲,如果无法善加驾驭,和我们的心保持良好的关系,其所带来的痛苦,更是不堪负荷。培养超然于物欲的见识,是我们创业的基本要素。

(六)我与见的关系不调和

见,指的是思想、见解。物质上的匮乏、欠缺,还能够忍受,最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思想上的寂寞、精神上的孤独,古来多少真理的追求者,都是孤独地行于于真理的道路上。因此陈子昂乃有‘独怆然而泪下’之悲叹,而释尊方有入涅槃之念。而令我们感到痛苦的思想是似是而非的邪知邪见。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些邪见外道,主张修持种种的苦行;或者倒立于林间,或者在火边烧烤、或者在水里浸泡,有的人绝食不饮,有的人裸形不穿,极尽能事使身体受苦,企图借着苦行以获得解脱。但是由于这些外道的思想不纯正、见解欠适当,徒然使身体受到折磨,增加许多无谓的痛苦。邪知邪见是陷我们于痛苦之中,障碍我们追求真理的最大绊脚石。

(七)我与自然的关系不调和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人类最初的活动,就是和自然的一连串战争记录。自古以来,自然界带给我们的痛苦,真是不胜枚举。拿近的例子来说,譬如贵校文化大学每到台风季节,由于阳明山上地势高,受风面大,因此门窗都要装上硬厚的防风板,以防止风灾。风患是解决了,但是也因此遮蔽了光线,看书时难免产生视线不足的苦感,并且门窗虽然关得很紧密,但是刺骨的冷风,仍然如利箭一般咻咻地从细缝中钻进来,扰乱读书的情绪,令人难过。而这种难过烦躁,还是有限的痛苦,强烈的台风带给人类的灾害,远胜于此,财产的损失,人命的伤亡,住在宝岛的大家,想必都深受其害。

除了风灾之外,地震、水灾等等,也会带给我们严重的灾害,譬如水量过多,泛滥成灾,平夷变成汪洋,无处安身;反之水量太少,干旱成灾,大地龟裂,无

法耕作,都足以危害生存。前不久,南部地方开始恐慌起来,如果再不下雨,恐怕无法下种。自然界的不调和,所带给我们的苦恼,是显著且直接的。

苦,不管是来自于物、自然等外在因素,或者是心、见等内在因素,归究其根本来源,皆缘由于我执、我见。老子说:‘我有大患,为吾我身。’根据佛教的说法,一切痛苦的来源,在于有五蕴和合的假我。所谓五蕴和合,是说我们的生命,由物质的色和精神的识,加上心识活动所产生的作用──受、想、行三者,所积聚而成。而这五者只不过是条件的组合,暂时的存在而已,如果因缘不具足的话,一切则归于幻灭。而在一般人的观念上,以为由五蕴和合的色身是永远不灭的,将它执着为真实的自己,产生种种的贪爱,而流转于痛苦的长夜。假如我们能够洞察我的虚妄性,证悟本来无所得的性空妙理,自然能超越一切的痛苦。因此般若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怎么样才能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呢?无我就能空去五蕴,五蕴空了之后,痛苦自然灭除。为了便于大家的了解,我举一个浅近的例子来说明。

欧美各国,盛行踢足球的运动,每次比赛,皆有十万以上的人观览,蔚为风气。有一位先生,一边抽烟,一边观看球赛。由于全神贯注忘了手上的香烟,不小心中烟屑燃烧到隔壁一位先生的衣服。‘嗳哟!好痛!’抽烟的人一看,不得了!我的香烟烧到别人了,赶忙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被烧的人也聚精会神地看着激烈的比赛说:‘不要紧,回去再买一件。’这是什么心理呢?这是‘无我’的境地,‘我’已经全神投注在‘球’的上面,此时此刻,看球比挂心衣服更要紧,因此衣服被烧破了,也不计较争吵。

彼此说完话,又继续看比赛,抽烟的人马上被精彩、紧张的比赛所吸引,不知不觉中,烟灰又烧到前面一位小姐的头发上,‘嗳哟!好痛!’小姐抚摸着秀发,娇呼了一声,抽烟的人一听,糟糕,自己又闯祸了,忙不迭的地道歉:‘对不起,我的香烟烧坏了你的头发。’小姐不假思索地脱口说:‘没关系,回去再买一个就是了。’说完又全神贯注地看起球来了。

为了看球,头发烧了都不介意,甚至回去再一个也不计较。如果不是看球看得着迷了,不要说衣服被烧了,头发被烧了,只要烟灰不小心掉在我们的身上,一定要和对方理论到底,甚至闹到派出所。但是当观看球赛入迷时,全部的精神都集中于球赛,球赛的胜负重要,‘我’遭受到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像这样,一场小小的球赛,就能够牵引我们的注意力,浑然忘我,而不知道灼伤的痛苦。如果能够照见五蕴皆空的话,必定能远离一切的痛苦。

下页

篇二:谈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散文

谈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散文

作者:青平 [2001-12-15 8:53:09]

中国佛教文学的渊源流长,繁荣不衰是与佛教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相关的。宋、元、明各代的理学家们,如周、程、张、朱、陆、王诸大家,在青少年时期都有“出入佛老”的治学经历,他们的著作都带有佛教思想的痕迹。自佛教创立时起,文学就成为佛佗随缘说法的方便之门,从而产生了伟大富丽的佛教文学。在近代,佛教文化不仅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近代文化的发展,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梁启超在他的《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曾说过:“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他们有的以佛学思想作为变法、变革的思想武器,有的以佛教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有的则以之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有的则以佛学思想作为文艺的创作思想或重要题材。由于认识到或相信佛教的根本精神在于指导人们破妄显真、出迷还觉、转识成智,因而,佛学复兴思潮的中坚人物章太炎和梁启超等,无论政见如何不一致,他们却都将佛学的振兴当作改造国民精神的必要途径;由于章、梁等人大师身份的影响,他们从启蒙主义的立场所掀起的佛学复兴思潮给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它带给了现代作家们对佛教的一种比较普遍的亲近心态,老舍、叶圣陶、郑振铎、郁达夫、许地山等就是这样。它还启发了现代作家们注意以佛教文化为基点之一来思考中国新文化建构的多元途径。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散文便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开出了灿烂的奇葩。如敬安的《纪梦》,梁启超的《惟心》,杨度的《菩提三偈序》、《江亭词序》、高鹤年的《名山游访记》,弘一的《人生之最后》、《最后之忏悔》、《南闽十年的梦影》,郁达夫的《花坞》,郑振铎的《大佛寺》、《大同》、《云冈》,夏丐尊的《弘一法师之出家》,丰子恺的《告缘缘堂在天之灵》、《还我缘缘堂》、《无常之恸》,叶圣陶的《两法师》,老舍的《宗月大师》,俞平伯的《独语》,冯至的《沾泥残絮》,何世光的《健康随想》,黄靖雅的《你将如何穿越死亡的门限》,林新居的《独坐一炉香》,林清玄的《悲欣交集》〔1〕等等。这些散文,记人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析物、 谈天说地,尽管作者与佛教之关系有密有疏、或近或远,但他们大都对佛教怀有一种亲近、敬仰的心态。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亲切地体味到佛教文化的影响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带来的那种别致的情趣、那种别致的韵味与那种别致的境界,比读禅诗、变异故事更贴近心灵,它随和、自然、清新。

一、阐释佛理,强调要摒除物欲,哀乐全无

梁启超在《惟心》这篇散文中,直陈并发挥他的“三界唯心”说,“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唯心所造之境为真实”。认为面对同一客观境物,各人的心境不同,看法就不相同:“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劳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因此,世界上没有物境,“但有心境而已”。他还认为事物的一切属性都不是事物所固有的,而是人的生观感觉的产物,以颜色为例说:“戴绿眼镜所见物一切皆绿,戴黄眼镜者所见物一切皆黄”。因此事物之绿和黄“其分别不在物而在我,故曰‘三界唯心’。”文中,他还对禅宗六祖慧能关于“风幡之议”的一段话“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自动”特别欣赏。因此,梁启超要求人们不要产生什么乐、忧、惊、喜,否则就是“知有物而不知有我,谓之我为物役。亦名曰心中之奴隶”;号召人们“明三界唯心之真理”、“除心中之奴隶”。这种哲学思想必然在人的世界观中排除物欲、物境起积极的作用,它与欧阳修《秋声赋》要人们免除“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的自安自足思想,和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的旷达、随遇而适的自我解脱精神相吻合,全文即在告示人们:人人要平心静虑,快乐不在外界,幸福在自我心中,唯有经过静思熟虑,少欲知足,克己为人,自己才快乐,一切苦恼从此熄灭。

中国近代史上的怪杰杨度,一生思想以多变著称,曾是臭名昭著的帝制祸首、“复辟余孽”,到晚年成为共产党人。对如此跌宕起伏的奇特经历,他在1927年春的《江亭词序》中开首即言:“盖人生哀乐全由心境,境既生心,心复生境。于境若有爱憎,于心即有哀乐。实则,哀即是乐,乐即是哀,境即是心,心即是境,对待相消,了无一物,自非圣人,不能悟此!”他总结自己一生政治生涯和思想上的三次变化,认为皆出于心境的转变。在《菩提三偈序》中,提出“菩提三偈”说,禅宗历史相传,五祖弘忍为选嗣法弟子,曾命大家各作一偈。时神秀作偈,弘忍认为“未见本性”。慧能也作一偈,得到了弘忍认可,并秘密传授衣法,为

的谐和、安适:中堂是弘一大师的一幅对联,文为华严经句“欲为诸法本,心如工画师”;一架风琴的上方又挂有弘一大师长对,文为“真观真净观,广大智慧观,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因此文中写道:“我给你赋形,非常注意你全体的调和”,“故你是灵肉完全调和的一件艺术品”。然后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春夏秋冬缘缘堂的景致,于是发出呼喊:“你是我安息之所,你是我的归宿之处。我正想在你的怀里度我的晚年,我准备在你的正寝里寿终,谁知你的年龄还不满六岁,忽被暴敌所摧残,使我流离失所,从此不得与你再见!”末了,以宽大胸怀、深切的爱国情义、必胜的信念收束全篇:“我们为欲歼灭暴敌,以维护世界人类的和平幸福,我们不惜焦土。你做了焦土抗战的先锋,这真是何等光荣的事。最后的胜利快到了,你不久一定会复活!”在另一篇散文《佛无灵》中,丰子恺阐述了佛教戒律中戒杀护生的思想,并以不完全超脱于尘世之外地将他的戒杀护生的观点,运用于反抗侵略和维护和平。文中明示他心中的佛教不是那些与民间迷信混同在一起的佛教。相反,他对佛教中一些自私自利的人深恶痛绝,表示“不屑与他们为伍”,认为“这班人多数自私自利、丑态可掬,非但完全不解佛的广大慈悲精神,其我利自私之欲且比所谓不信佛的人深得多!他们的念佛吃素,全为求私人的幸福,好比商人拿本钱去求利。”又说:“信佛为求人生幸福,我绝对不反对。但是,只求自己一人一家的幸福而不顾他人,我瞧他不起!”

三、崇仰大师伟大的人格,抒发虔敬仰慕之情

这类散文,当首推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散文写得声情并茂,感人至深。文中老舍对宗月和尚满怀虔敬怀念之情,并感谢他以佛心引领自己向善。自幼家境贫困的老舍,颇得这位出家前曾是侠肝义胆的满清贵族的无私帮助与栽培,“他(出家前的宗月大师)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文中记叙了就是这样一个视财物如空无、热心帮助穷困人们、好善乐施的“刘大叔”,真诚地给予老舍和周围人们许许多多帮助,一个“金子里长起来的阔少爷”在日渐行善、修持、念诵佛经之后成了一座大寺的方丈,但又由于他的乐善好施,一心救苦救难,大庙容不了他,他便奔忙于无任何产业的小庙,个人精进修持,解人之迷觉,继续为人作善事,老舍不无崇敬地写道:“他是坐化的,火葬后,人们在他身上发现许多舍利”;“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到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私塾那样!”在老舍心中,佛便是像宗月大师这样德高心善、无私自持的人。

叶圣陶先生以对佛教的亲近心理和对法师仰慕之情写下了真挚感人的《两法师》,两法师的外貌形态、神情、学问的渊博、精进的高深一一活现在文中,可叹叶老的大家手笔。散文从写叶老准备去会见弘一法师(李叔同)写起:“在到功德林去会见弘一法师的路上,怀着似乎从来不曾有过的洁净的心情,也可以说带着渴望”;接着插叙对弘一法师出家前后的一些了解,追叙自己向丰子恺先生提出见一见法师的希求和在一星期以前亲睹了坐在人力车上一闪即过的弘一法师:“

文中写道:“他(弘一)从包袱里取出大袖僧衣来,恭而敬之地穿上身,眉宇间异样的静穆”,然后对印光法师“屈膝拜伏,动作严谨且安详”,叶老倍受感染:“我心里肃然”。两位法师已俱在眼前,叶老对他们合写,说:“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并肩而坐,正好绝好的对比,一个是水样的秀美、飘逸;一个是山样的浑朴、凝重。”两位法师在叶老的心中,弘一法师是那种“春原上一株小树,毫不愧怍地欣欣向荣,却没有凌驾旁的卉木而上之的气概”,印光法师是“一般信徒用意想来装塑成功的偶像”。

台湾作家林清玄(1953—)作品有菩提系列散文十种,以文艺弘扬人间佛教精神,在台湾出版两年即重印四十余版,声名远播台湾及海外,是台湾写作佛理散文的代表人物,他的《悲欣交集》以六个短篇赞扬和评价了弘一法师的伟大高尚的人格,抒发敬拜仰慕之情,文字清丽,像一串串带露的鲜果以飨读者。

四、发愿行脚,遍游名山,参访知识,开拓心胸

在发愿行脚、身体力行、遍游名山以此作为散文写作题材的二十世纪佛教散文当首推高鹤年的《名山游访记》。高鹤年在他的散文集《名山游访记》中,详细记述了他游历名山的整个过程和他的真实行历感受,把一路所见千奇百状的山景、庄严肃穆的古刹、与僧人的缘遇、交情和对佛理的不断参悟、心胸的不断开拓,全都一一详尽道来,最有名的篇目是《南岳游访记》、《普陀山游访记》《九华山游访记》,文中表现了一个不以忧患动其心,不以寒暑易其志、栉风沐雨、劳瘁不辞的行者形象——高鹤年本人。我们不得不为他那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

郑振铎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文史家,他对中国佛教名刹古寺是不惜脚力尽行参访,然后写下经过和感受体验,其间表现出的思想深度和强闻博识不免使人读后惊叹,叹后又读。他在游历了大佛寺后写下的《大佛寺》,在描写了佛寺的构筑摆布后,他的体验是:“你是被围抱在神秘的伟大的空气中了。你将觉得你自己的空虚,你自己的渺小,你自己的无能力;在那里你是与不可知的运动、大自然、宇宙相遇了。你将茫然自失,你将不再嗤笑了。”他慨叹:“那些信仰者是有福了,呵,我们那些无信仰者,终将如浪子似的,似秋叶似的萎落飘流在外么?”于是,他带着“庄严的佛地送来的压迫”的心情去瞻仰了古佛,最后感叹:“呵,怕吃辣的人,尝到一点辣味已经足够了。”他的《大同》、《云冈》记载他游访佛教圣地的经过,所到之处,每一山、每一窟、每一洞、每一寺、每一龛都进行了详尽的描绘,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熟悉文史之程度,让人折服。他是带着对祖国艺术文化宝库的无限珍爱和佛地的向往以及对佛教文化景观的仰视之情写了这么多优秀的散文的。

郁达夫少年时酷爱龚自珍诗,并由此接近禅学,曾被日本诗人誉为“仙佛才兼古亦稀”,其游记散文对佛教文化景观多有描绘,在他的《花坞》中,以清丽的笔触介绍描述花坞的得名及周围的景致,突出花坞的特色:“竹木萧疏,清溪蜿绕,庵堂错落。尼媪翩翩,更是花坞独有迷人风韵!”文中追叙十年前留给他很深印象的一位带发修行的老比丘尼,对她的洒脱、超俗的风度尤生敬心,念念不忘,说是“这老尼的风度,和这一次逛花坞的情趣,我在十年后的现在,还在津津地感到回味。”随后叹息十余年来的变革,花坞再不是处女时期的模样,她的神韵有所破坏。为此,他略表叹惋。不难看出,郁达夫追求寻觅的理想的洁净之地该是一番什么境地。

篇三:最新佛教经典语录150句

1、学佛就是学做人,真正学佛的慈悲、学佛的智慧。

2、佛法就是我们生活的方法,轻松、自在、完美的活法叫佛法。

3、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放下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4、面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烦恼,这叫看破。你要知道,没有恒常,没有长久。顺境,要安心,逆境还是要安心。

5、要放下,但不是放弃,不舍弃一个众生,这叫慈悲,放下一切众生,这叫智慧。

6、当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高处。当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低处。

7、真正的慈悲在于爱别人,不是爱自己。

8、念佛、持咒,嘴上念,心里不念,有什么用呢?修行的圆满不在于表相的改变,不在于形式,主要是心的改变。

9、愚者为自己,因此烦恼、痛苦。智者为别人,因此幸福、快乐。

10、要把修行放在

17、心的转变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想解脱,希望活得快乐,死的安心,一切功夫都要下在心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念时念心,观时观心,这就是修行。

18、智慧是没有烦恼的,慈悲是没有敌人的。

19、佛法是成佛的方法,有了真正的佛法,就有了办法。只要认真修,坚持修,就一定会解脱,一定能成佛。

20、只有得到暇满的人身才能解脱,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千万不要虚度此生。

21、真正的快乐不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的少。

22、欲望越高,失望越大。不要怕失去,真正地放下了就什么都有了,一切如梦如幻,有什么可执着的。

23、一切境都是由内心呈现的,不要跟着跑,跟着境转就是奴才,没有自由,把握住自己的心,让一切境随心转,这叫大自在。

24、如理如法的好好修行,这才是真正地供养上师三宝,布施父母众生。

25、一切痛苦的根源是自私自利,我执我爱。饶益一切众生,承办众生的利益才是快乐的源泉。

26、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27、寂静处不在山上,也不在庙里,只要有一颗清静的心,到处都有寂静处,到处都是净土。

28、真正想修行,在家修,在社会上修,修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对境。想逃避现实是不可能的,智慧是历炼出来的。

29、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最殊胜,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解脱。

30、除了你自己的心,哪里有净土呀!心净土净,不要向外找,什么也找不到,心就是土,土就是心。

31、内心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精神的享受是最大的享受。

32、弄明白自己的心叫明心,见到了自己的本性叫见性。

33、一切随缘就叫解脱。不执着、不攀缘,苦乐完全取决于自己。

34、自性就是一个完全自然的状态,完全放松,没有任何所求,来也自然,去也自然,顺其自然,不取不舍,无求无欲,保持一种安祥的状态。

35、佛法就是解脱的方法。佛法是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在哪都能修,行、住、坐、卧都是修行,工作、学习都是修行,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心,老老实实地认真修。

36、不依止善知识,就不能成就,没有上师就没有佛,一切诸佛都是依止上师而成佛的。

37、不知什么是佛,没有目标,盲目地念佛,念了好几年,还照样分别、执着。真正的佛在哪?清静心就是佛,清静心是什么?用智慧放下一切。

38、修行不在表面,就在心上,每个起心动念都是修行,真正有修行,谁也障碍不了你。

39、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

40、很多人因得不到而痛苦。得到了,又失去,还是痛苦。痛苦的原因,害怕得不到,害怕失去。你想得到就能得到吗?你不想失去就不失去吗?不攀任何缘,就能顺其自然,放下了不是没有,放下了才有。

41、为什么活得累?是因为你的心四处漂泊,没有归处,找不到家,没有休息的地方,所以心累。把他带回自己的家,让他好好休息,就轻松自在了。

42、整个宇宙是我家,所有的众生都是我的家人。

43、慈悲心是拔出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

44、菩提心是为度化一切众生而修持成佛。

45、无论做什么事,不要忘了正知正念,一切功夫下到心地上。形式上、表面上的东西都不是修行,除了修心,别的哪有什么可修的?

46、慈悲心、菩提心发出来了,无论做什么都有功德,都是为众生,说话

和念咒没有区别,说什么都是咒语,都是智慧。你自己就是佛。一切都是你,你就是一切。

47、发自内心的去为众生着想,为众生服务,所求的自然就有,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

48、缘分不同,所以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欢你,有的人不喜欢你,这都是正常的。你能左右别人吗?把自己的心管好,不要执着这些。

49、只有自己的心障碍自己,别的没有什么障碍。不相信不可思议的东西,就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50、有分别心念佛是杂修杂念,无分别心念佛是专修专念。

51、如果你想解脱,好好学佛。佛是大慈大悲,大觉大悟,念佛就是念心,把心放正、放平,每个起心动念都转换到正知正念,每个起心动念都是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菩提心。

52、读经固然好,读心更重要。

53、业力现前时,象洪水一样不可阻挡,到那时,谁也帮不了你,谁也救不了你,只有你自己一人承担。

54、有病不要怕,机会来了。有病是消业的机会,还债的机会,修慈悲心,菩提心的机会。有病时发大愿,发大心,观想和我一样的众生,他们的痛苦由我一人承担,很快就会好的。什么病都能好。

55、算什么命,能算出来吗?除了自己,谁也改变不了你的命运,上师告诉你的是改变命运的方法,你要按照他的要求去做,才能解脱。

56、菩提心发出来了,修什么法都能达到圆满,一切佛都是一体,念多少佛都是念一尊佛,都是自己的本尊。

57、我们现在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就是佛,不相信自己是佛。认识不到,就是迷,就是凡夫。当你相信了自己是佛,承认了自己是佛,没有丝毫的怀疑,你就成佛了。

58、很多人信佛,学佛都是形式上的,真正信佛了,相信因果,就不会有什么想不通的了。

59、正确地认识自己,这叫觉,很多人还没有认识自己,没有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认识不到,就是凡夫。

60、不要回忆过去,不要迎接未来,也不要执着现在。把心自然安住下来,不要控制他,不要跟随他,不要阻挡他,不要拒绝他。让他来去自由,放松、放下,放到本觉当中,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就成佛了。

61、为自己求解脱,还是没有忘掉“我”,真正想解脱的人,完全为众生,为度众生而成佛。

62、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谁都逃避不了,谁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科学家、哲学家解决不了,有钱有权也解决不了,只有用佛的智慧,用佛法的教育,面对现实,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63、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真正清楚了解脱的利益,你就会认识到修行的重要。

64、世人误将假我当真我,以无常当永恒,不知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的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活得很累。

65、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有的人不念心,念相。不观心、观相。追求形式,执着表相,不信真佛,不拜真佛,不供奉真佛,那你永远也成不了佛。

66、你真正从内心发出慈悲心、菩提心,才能改变命运,冤亲债主不会再找你,他知道你在修行,能度化他,他不会找麻烦,会喜欢你、保护你、帮助你,成为你的护法,这就是改变命运的方法。

67、所有的苦都源于寻求现世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找不到的,即使找到了,也不会长久,很快又会消失的。

68、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中,念念不忘上师三宝、念念不忘父母众生,念念不忘如法修行。

下页

篇四:佛教六字真言

“六字真言”又作“六字大明咒”

??密教重要咒语,又称观世音菩萨心咒。音译有?唵嘛呢叭吽?。意为?归命莲华上之宝珠?。依密教所传,此六字系阿弥陀佛见观世音菩萨而叹称之语,被视为一切福德、智慧及诸行的根本。为西藏地区家喻户晓之真言,在汉族佛教地区也相当盛行。????藏传佛教宝典∶《Mani Kambum》尝详述此六字的由来,谓昔有无量光佛,欲救济世界庶民,而现观自在菩萨之身,生于西方福德莲华国的王苑莲池。因生于莲华上,故称为莲华生菩萨。此菩萨在无量无边佛前发利益一切有情之大愿时,从身上发出六道光明,救济六欲界众生。后又为普度苦海,而现一面千手千眼之相。????

时无量光佛谓大慈悲者圣观音藉此真言,以关闭六道生死之门。即?唵?能闭诸天之门,以白色表示。?嘛?能闭修罗之门,以青色表示。?呢?能闭人间之门,以黄色表示。?叭?能闭畜生之门,以绿色表示。??能闭饿鬼之门,以红色表示。?吽?能闭地狱之门,以黑色表示。故此六字能令六道空虚;并谓若要了解此六字,须反复诵持。????

此外,北宋·天息灾译《大乘庄严宝王经》,也藉由除盖障菩萨之请问,而说此明咒之由来与功德。经云,此明咒系观音之微妙本心。释尊于过去世,为得此咒,遍历微尘数世界,供养无数百千万俱胝那臾多之如来,尚不能闻此明咒,后闻莲华上如来知此明咒,遂到彼如来处得闻之。????

该经又谓,持诵此明咒时,九十九恒河沙数如来、微尘数菩萨、三十三天、四大天王、娑哦啰龙王、无热恼龙王、地中药叉、虚空神等,皆来卫护。若得此如意摩尼之宝,则七代亲族皆得解脱。若持此明咒,可得无碍辩才,得清净智,得大慈悲。

????西藏人多将此六字大明咒刻于金石、木片等物之上,而立之于路傍,或写在布片上,挂在屋上,贴在水车、风车上,而令回转不绝,或装在小形圆筒上,一面持诵,一面回转。彼等相信旋转法轮之功德,得以了脱生死轮回之苦。????◎附∶诺门罕〈观世音菩萨心咒持诵法〉??

??(一)普通念诵法??此咒神妙殊胜,非可言喻。无论男女老幼富贵贫贱,皆可念诵,愈多愈妙,以满十万遍为最小限,每次至少须念一百零八遍,行止坐卧,皆可行之。念者须身心清净,忌葱蒜等荤,念时应发菩提心、大悲心,至诚皈依观音菩萨,心缘一境,不可散乱。久久行之祸乱悉免,所求无不如意。??

??(二)念诵特别观想法??念诵时,当观想?嗡?字成白色,?嘛?字成红色,?呢?字成黄色,?叭?字成绿色,??字成蓝灰色,?吽?字成黑色。密教主旨,须三密相应。何谓三密?身体清净,身密也;口念咒语,唇动而不出声,口密也;意中观想各字之色,意密也。行之日久,自然相应。行者能观梵字最善,若不能熟记,观汉字亦可。念诵而能作观想者,效力最大。若不能观想,普通念诵亦可。????

(三)表法之奥义??此六字顺次表法,以六道轮回言之。?嗡?表天道,?嘛?表阿修罗道,?呢?表人道,?叭?表畜生道,??表鬼道,?吽?表地狱道。念此六字,即能断轮回,出三界,证圣果。此六凡之表法也。又?嗡?字由菩提心发生,初入十信位,由是增进,?嘛?字入十住位,?呢?字入十行位,?叭?字入十回向位,??字入十地位,?吽?字入金刚乘至大觉位。故念此六字,即能立超十地,成无上正等正觉。此四圣之表法也。此咒经文博大,奥义甚多。此不过略举一二,使行者明此功效,增长信心也。

(四)救灾祈福法??发心念诵者,于所住之处,房屋宅院,分为东、南、西、北、中五方,每方屋顶,树旗一面,约七寸方形,上书此咒。东方白旗,持国天王镇护也。南方黄旗,增长天王镇护也。西方红旗,广目天王镇护也。北方绿旗,多闻天王镇护也。中央蓝旗,二十八宿及诸星宿天镇护也。如此镇设,旗帜受风飘摇,发扬咒方,自得诸天护持,获福无量。??????????

六字真言,源于梵文,由六个藏文字母组成,它不仅是藏传佛教密宗的祈祷心语,而且是一

种强身健体的发声公法。??六字真言的汉语音译为:唵(an)、 嘛(ma)、呢(ni)、叭(bei)、咪(mi)、哞 (hong)。佛教密宗认为这六字属于佛教密宗莲花部,其缘起即莲花生菩萨祁往极乐世界所唱的六字圣歌,后来藏传佛教将六字真言定为观世音菩萨的明咒。??对六字真言的意义可以作以下的解释:??“唵”表示佛部心,念此字时要身、语、意相应,与佛成为一体。??“嘛呢”二字是梵文,是如意宝的意思,表示宝部心,又叫“聚宝”。??“叭咪”二字是莲花的意思,表示莲花部心,比喻佛法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永远纯洁。??“哞 ”字表示金刚部心,是祈愿成就的意思,必须依靠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果,成就一切,普渡众生,最后达到佛的境界。??藏传佛教密宗又将这六字真言视为一切佛教经典的根源。

六字真言,一字一音,各有所属,针对人体相应的部位,从头到脚,层次分明。发音的大小,也有所不同,如精、气、神之声可大一点。而六字真言,一般要柔和,可取中等发音,有时也可默念或小声念。一般发声时间长,效果就好。总之,六字真言发声法从健身方面说,是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功法,同时也是开发人体特异功能的方法之一。

??有一大字大明剖释的藏文资料中提及。念“六字大明”,可使吃亏者赢得食物财富;妇女得投男身;念“大字大明”百遍至千遍,与读《甘珠尔》(大藏经之经藏)的福泽相同;念“六字大明”1万遍至7万遍,可消除积累了百千个万劫的孽障;念“六字大明”10万遍,可不再受生于三恶之道(即畜牲、饿鬼、地狱)。念“六字大明”百万遍,可获到达不灭谛土;念“六字真言”千万遍,可证现法身、报身、化身;菩提身着可成佛。

因人们为了追求多念诵“六字大明”,除了抓紧时间口诵,还制作“嘛呢”经筒,把“六字大明”经卷装于经筒内,用手摇转,表示反复念诵着成百倍千倍的“六字大明”。有的还用水力、灯火热能,制作了水转嘛呢筒、灯转嘛呢筒,代人念诵“六字大明”。同时,人们还用石片凿刻“大字大明”,堆放在圣地或路口山丫口,让其永远为人类持诵“六字大明”。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