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补习高二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4:41:39 高中作文
补习高二作文高中作文

篇一:高二语文水平测试“补习班”作文范文

“补习班”作文范文

题目:按要求作文。(60分)

我们身边不少同学都参加过各种各样的校外补习;公交车上、广告栏里,报纸、电视、网络……到处都能看到补习班的广告,校外补习越演越烈。面对这一现象,你有何感受,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要求:题目自拟;700字以上。

附:下面是某记者的采访记录,供你提炼观点时参考(可用也可不用)。

(一)“很多朋友都送他们的孩子去补习,我孩子基础差,学习跟不上,就更应该去补习了。”廖女士打算让她十六岁的儿子利用暑假时间去一家教育机构补习。

(二)某中学高一女生赵欣艺说:“我想两年后考上理想中的大学,我成绩不稳定,所以参加了校外补习。”

(三)“学校是班级授课,老师对着全班几十个学生讲课,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我们却能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设计补习进度。”一家补习机构的李老师对前来咨询的人如是说。

疯狂补习折射社会教育缺陷

越来越多的老师推荐补习机构,越来越多的家长逼迫孩子进行课外补习,越来越多的学生学习压力因补习增大。“补习”的背后,藏匿中国教育的严重缺陷。

补习的本质是强化课堂知识来获得更好的成绩,实际上反映了如今的学生、家长将教育等同于分数的观念。先进的教育过分注重成绩,成绩效应引发了补习泛滥现象。但成绩并不等同于知识,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成绩效应”就导致了对教育认识的片面性,使教育成为单一课本知识的反复强调,偏离了教育给予学生丰富多样知识技能的本真。

补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选拔性考试对高分数的要求导致血色很难干疯狂补习。当今中国教育升学制度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只有考试,这是教育的一大缺陷。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从古流传至今,上至隋唐科举考试,下至高中生面临的压力巨大的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唯有考试这一条“独木桥”。选拔方式的口径小,导致校外补习现象泛滥,学生家长抓住一切机会提高分数以求“顺利闯关”。正是这类选拔性考试的沉重压力,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虎妈”、“鹰爸”,一个又一个游离在考试边缘的行尸走肉般的学生。

补习是为了获得专门指导,这反映了把教育当灌输的错误教育观。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如今的教育把教师定错了位,老师并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习不应当是单纯的获取和接受。正是学生家长产生了只有老师给予关注,学生才能学到知识的盲点,造就了补习中的“一对一辅导”。中国教育观中的“填鸭”、“灌输”的缺陷必须根治,应当将老师的位置摆正,使老师“解其惑”而非“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以培养学生自主求索的精神,使教育走上正轨。

补习,只能提高知识素养,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这又是中国教育的误区。二战期间,许多纳粹军官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知识素养并没有阻止他们走上血腥残酷的法西斯道路,最终他们被称为“会拉小提琴的刽子手”。这反映了仅仅提高知识素质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必须涉及到人文素养的终极关怀。但这种道德精神层面的终极关怀是补习这种单一的知识强化远不能给予的。

爱因斯坦曾说:“还孩子们以蓝天,还孩子们以童年。”在不堪重负的中国压迫式教育下,补习只会将孩子逼上绝路,致使中国教育没有出路。

居高声自远

犹记得2009年的高考理科状元曾在采访时说:“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这个各类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疯狂增长的时候,大家好奇的焦点聚集在了状元从不参加补习班上,而未发理(现),她那句淡淡的“居高声自远”中早已悠然道出个中道理。

居高,是让满腔的自信把自己托举到不受外物扰乱的那个高度。而如今,穿行于各种补习班的学生们之所以对补习班有着如此大的依赖,其根本原因在于心中缺失了那份应有的自信,只能倚靠不断地补习来补他们心中的不踏实,不自信。“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无点墨腹中空”,补习就像自行车旁边多加的两个轮子,其实很多的学生没有发现,让自己平稳前进的是心中的自信,并不是多加的那两个轮子。

居高,来源于一步一个脚印的点滴积累,而不是一味地倾倒般地填补。少年王勃在滕王阁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滕王阁序”不但令在场的人刮目相看,更是流传百世,令后人赞叹不已,细读斯文,旁征博引,各种典故信手拈来,辞藻华丽,抱负不凡,此等壮美瑰丽之词又岂是补习能够补来的?再看《红楼梦》中一心学诗的香菱,也是在通读了宝钗推荐的杜甫等大家的千百名篇后,方有所领悟。古人之语“书中自有颜如玉”虽有片面之处,但其蕴含道理亦耐人寻味。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滴水也能藏海,每个人心中的所思,所悟只有体会和积累方能体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积水成渊的细水长流,带来的领悟,也远非补习所能企及。

声远,在于分清本末,而不是盲目地舍本逐末,剖腹藏珠。有很多学生把学习的重心放在了补习上,学校学习反而漫不经心。战国时期,群雄争霸,而居西北的“夷狄”之地(的)秦国却最终成为霸主,一统天下,是什么使它国力强盛?且不说“重农抑商”在千百年后逐渐暴露的弊端,这样的政策,在那个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至少教会了大家要分清本末的道理,食不果腹何经商?如今亦然,课堂基础都没掌握好,补习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本末倒置,花再多的精力也只是隔靴搔痒。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而要使你发出的声响不被淹没有(于)呼啸的风中,只有居于高处。

补习只是一阵“秋风”,真正让你发出的声音悠然长远,只有居高,而不是指望秋风是你远航千里。

看着越来越多的补习班,耳畔仍回荡着那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校外补习,适度而行

当欧美的同学忙着将别国的小国旗插在自己的社交版图时,中国的同学们还在纠结于一个问题,校外补习,补,还是不补?

人生中一大快事便是“金榜题名时”,为了进入理想的学府,一些学生选择校外补习,参加补习班的确让某些学生圆梦,与此同时,它也是另一批学生的恶梦。久而久之,是否发现,劳碌奔波于各类补习班不得不说是学生们在寒暑假期间的特别活动了?

在物理学中有一条胡克定律,是指弹簧的弹力与它的伸长量成正比,但人们时常忘记,这条定律有一个前提条件,是弹簧受力在一定限度,否则就会失去弹性。科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竟是如此契合:我们如果沉溺在学习中,不但不能帮助我们更快地提升,反而使我们陷入“只学习却学不好”的困境。所以适当的校外补习是助我们成功的奠基石,而过度的校外补习应该适可而止。清代小品文大家所著《闲情寄偶》中记载了自己修建一座亭,为它取名曰“且停亭”。李渔懂得读圣贤书,也懂得不只读圣贤书。这才放纵自己于山水之间,并筑此亭以谓世人“且停”。寒来暑往,日月如梭,周末清晨早起的同学赶集似的奔往补习班时,不妨在心中念一念“且停”。丢失的分数通过努力可以下回争取回来,但社会体验的缺失真似那快马一鞭,难以追及。

读过一本关于大学生的书,里面提到大学生在他们考上大学后感到迷茫,不知未来。当时他们若只是埋头读书,周末也只有校外补习这类特色活动,如今他们已然站在胜利终点朝我们挥手,但他们的迷茫告诉我们,校外补习并不是青春的全部。

多年来中国青少年参与国际比赛,文理科目的优越成绩让人咋舌,但在拓展课外,综合素质方面仍是差人一截,其部分原因亦可归咎于此。

综上所述,校外补习是对我们大有裨益,还是桎梏我们,关键是看其程度“弦绷弓易断”,亦是这个道理。

中国特色的竞争循环

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比世上其他国家的都要刻苦用功。说明这一点并最具“中国特色”的一个人群理当是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这群忧难当头的年轻人正在度过一生中最悲惨的生涯:他们咬着面包做题,他们打着手电筒苦读,他们狂奔着上学,同样他们还狂奔着上补习班??

华罗庚说:“一个人是否成功,在于他的努力程度,更在于利用好闲散的时间。”中国学生,便是这句真理的践行者,以狂热的姿态要求自己要在无时不(无)刻不学习中成就自己,以致于催生了“周末补习班”“晚修补习班”。他们更是“促生”了这些补习班。这几年来,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陆各处,有“疯长”的势头,更有“卓越”等品牌在各地开张连锁店,俨然一个家喻户晓的大企业??无疑,这些补习班的仅有的消费者便是庞大的学生团体,补习班的数目,从根本上反映了学生“博(搏)命学习”的需要。

学生之所以“博(搏)命学习”,是与中国当下国情须臾不可分离。地少人多,阶级固化,这在中国已是一个不能再侧眼避开的事实。大多数学生来自底层人民家庭,父辈的不济使他们明白生存的艰难,而现实更是使这个意识在他们脑海中根深蒂固。如何打赢这场生存战争,自古华山一条路——高考。迫于无奈地学生们只好踏上这条路。而补习班,也只是这条路上的一个食堂,一个驿站罢了。

是高考催生了补习班,补习班的越演越烈就是高考越演越烈。竞争越烈,补习班将越多。 补习班的初衷是让学生能利用好休假的闲散时间,而如今却快成学生考上理想大学的必经之路了。“很多朋友都送他们的孩子去补习,我孩子基础差,学习跟不上,就更该去了。”一位接受电视采访的女士说。竞争如此激烈,而补习班能加强学习,焉有不上之理?况且其他

补习高二作文

人都上了,我家孩子不上岂不会落后人家?如此便会演变成“全民补习”的风气了。这说明越演越烈的补习还会加剧竞争。

如此便会形成一个难以终止的循环,即使这个循环走到极端无法再进行下去,也会有老师家长想出新方法使自家孩子从人群中脱颖而出,那么,谁能说不会出现另一个新的循环?且不说这个加剧人类竞争的循环是否对社会有利,以我一个学生的见识,只能说:让社会去验证吧。这是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需则补之,不需则加勉

当补习班风靡于校园、街道,同学中不报补习班的少之又少时,人们仿佛把“补习班”看作提升成绩录入名校的罗马大道时,他们是否曾想过,补习班是否的确被需要?这个需要,是家长心理安慰的需要,或真的是孩子提升学习能力的需要?我个人认为,补习班不失为一种学习渠道,但不应成为一种风尚而受人推崇。

补习补习,补充学习,意思是在学校学习的基础之上拓展加深知识。但补习却容易变质,成为一种“再学习”的方式,殊不知,这将带来危害。当学生多次“再学习”时,便容易依赖补习而丢弃自主复习。而这种依赖性将会带到今后的学习中,依赖“专业老师”为自己归纳整理,自己守着一本“大纲”,“高分”唾手可得。但是,进了大学入了社会后,谁会为你补习呢?自主能力尽丧失。反例譬如美国教育。孩子的周末、假期十分自由,一直到高中的生活都较为轻松,学校坚持让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而到了忙碌的大学,学生们依旧独立自主,各大图书馆常年满满学生。毫无疑问,美国是一个成功地“自主”案例。自主的国家,从自主的教育开始。教育自主,则学生自主;学生自主,则国家自主,仍如少年强则国家强,若仍坚持替学生学习,则自主能力不再也。

那么难道说补习是不被需要的吗?当然不。这里所不赞成的是替学生消化知识,而使学生消化能力衰退的补习,而不是提高学生个人能力的补习班。比如奥数、奥物等高强度的补习班,学生也应量力而行,不应过度。需不需要补习班,应从根源讲起。

现代社会发展快速,竞争激烈,于是更注重于教育;教育分高下,于是出现了成绩和各所学校的门槛,由此延伸了新的阶梯——补习班。补习的目的是获得更好的成绩,制胜于高考。但许多家长却视之如救命稻草,近乎疯狂地用各种补习班塞满孩子的周末和假期。这样做无异于阻断孩子的快乐,也降低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失了兴趣,便容易产生厌烦感,由此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学不好便补习,越补习越厌烦,越厌烦越学不好;徒徒浪费了许多时间,而哪个家长又愿意如此,只是每个父母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问题。所以,越是竞争激烈,家长应越是谨慎,切勿失财又失学习之心。补习,需则补之,不需则加勉。不如放手,让学生自主翱翔,别被线绳缠住了脚。

智者不“盲补”

当下出现了一句有趣的流行语:“今天,你补习了吗?”补习俨然成为了学生的一个攀比项目。关于补习的对话中补的科目越多语气就愈骄傲。补习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种“补习成绩会变好,不补习会跟不上”的社会意识来势汹汹,大多数学生都招架不住,拜倒在“补习”的石榴裙下。

但其中真正享受到补习所带来丰硕成果的却少之又少。

补习,最原始的动机就是提高学习效率,为自己补充课堂中未提及的营养,把自己的知识库养肥。可惜,盲目跟风加入补习队伍的人很容易得不偿失。“别人补我也补”,完全不多考虑自己是否需要,不顾及大脑是否会过于疲乏,而花费高价买得一堂两堂甚至一个学期的“补眠课”或者与校内学习重复的课。长期下来,不仅会渐渐磨去对该科目原有的好感,而且会有被其束缚失去自由的消极感受。盲目选择补习班而附赠的这种疲怠感是学习效率的杀手。一旦兴趣丧失,想再燃起动力就难了。

以上所提的这种人往往是缺乏对自身深层的认识,而成为补习的“牺牲品”。正是盲目跟风补习的诸位助长了补习机构的嚣张气焰,把补习定价抬、抬、抬!

看看那些在补习机构里七嘴八舌,争先恐后的身影,想起前阵子为“抗核辐射”的抢盐现象,简直如出一辙。你抢我也不服输,抢购回来数量不匪的盐,自以为聪明。尔后专家出面辟谣,盐从珍宝一下子变得一文不值,值得怎么着?欲哭无泪呗!

真正的智者往往是那小众,深刻认知自己的实际水平,实事求是,即便是家长软硬兼施地逼迫也坚定己见。脑海中“理智”的小舟始终不渝航行,与盲目、跟风背道而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话说的虽朴实,但却是一道犀利的长鞭,欲把在盲目跟风补习大流中的愚钝之人一举鞭醒。

没有人愿意花钱买难受,没有人愿意任由自己沦为愚人,等社会上被跟风迷惑了的大众清醒过来,补习也就会回到正常的轨道。智者不“盲补”,此话假不假,就看“你”的了!

篇二:高中作文专题辅导

高中作文专题辅导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也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为了在这场事关重大的选拔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许多考生绞尽脑汁在自己的写作中求新求异,表现出可贵的独立思考精神。但需要注意的是,创新也有创新的规范,超越了这一规范,就有可能走进误区,适得其反。

一、主要失误:

1.内容真实,但善恶不辨,缺乏是非观念;或缺乏辨证的思考,观点偏激。

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而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之一的作文,决不能为作文而作文,高考作文更是要旗帜鲜明地发挥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的功能,任何在立意上超越了道德底线的作文都只能遭遇“红灯”。举例:

(1)话题:幸福;

立意:有权有钱就是幸福,流露出对权与钱的向往与追求;

(2)话题:读书

立意之一:读书可以做“人上人”;可以光宗耀祖;以免受劳役之苦;

立意之二:现在舍弃享乐,将来就会多一些享乐。

(3)话题:感受高三

立意:

——写学校生活,把学习写得像服苦役,把老师写得面目可憎,把考试制度说得一无是处。如:生活像地狱,学习像一张网;

——写家庭生活,父母成了唠叨、专制、保守等的代名词,对父母缺乏宽容和理解,流露出对父母的极浓的厌弃情绪。

(4)话题:可贵的平凡

立意之一:做一个平凡的人才能随心所欲;

立意之二:我们不能像伟人那样有改变生活的誓言,也不能像古人那样去忍受耻辱卧薪尝胆。 准则:作文题材无禁区,但价值取向有禁区。

2. 张扬个性,但或顾影自怜,或孤芳自赏,缺乏对自我的深刻高远的超越,缺乏对更高的精神、价值的追求。

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真情实感,其根本目的在于根治大话套话充斥全文的“顽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但此类作文有三种倾向值得注意:

其一,局限于个人的狭小天地,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上,缺乏对更高的精神价值的追求。例如:

话题:失落

立意:情感的失落;追求(主要是学习)的失落;写一次情感或考试的失败后的感受,写自己的伤心、痛苦、绝望,大有一蹶不振之势。

其二、孤芳自赏、高人一等、盛气凌人、漠视万物。例如:

话题:感受高三

内容摘录:看看周围的同学吧,他们对时间的利用真可谓淋漓尽致,见缝插针。他们整天在各科的题海中挣扎,瞪着空洞无神的双眼,几近毙命,还在追求着所谓的“理想”;再看看我们的先生们,他们今天“提醒”,明天“注意”,后天又来一条“规律”,似乎他的话都是金科玉律,他就是这个行当的“龙头老大”。其实,在我看来,他们就好比是那没上过战场而又缺乏实战训练的士兵和将军,在临战之前,早慌了手脚。他们只懂得有备无患,哪里还记得劳逸结合、以逸待劳、重点突破等作战法则呢?

其三、随心所欲,无视公众法则。如有的学生在《感受高三》中用赞美的笔调描写他所欣赏的个性:着前卫的服装,哼时尚的歌曲,嚼着口香糖招摇过市,或旁若无人地进进出出,全不管他人诧异的目光??作者把诸如此类的行为视为“潇洒”,而完全忽略了当事人外在表象之下的精神实质。刘国正先生说:“把培养无私奉献的精神同培养独立思考与发展个性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两者完全可以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那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张扬个性,展示才华与灵气,与尊重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利益与价值并不矛盾。

准则:海阔凭鱼跃,但鱼跃只能在大海。

3.想象丰富,但或不合情理,或细节失真,或格调低下。

丰富的想象,是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条件。但需要说明的是,想象也不是天马行空,任意发挥,必须要符合生活的真实——运用推测想象,要注意合乎生活常理和逻辑,要让人相信(教材第一册116页)。脱离生活真实的想象,只能是胡思乱想,或胡编乱造。例如:

——2002年高考作文:一辆火车开过来,轨道上有一群孩子在玩耍,而另一条废弃的轨道上只有一个孩子。你是扳道工,这时你会选择扳向哪一方?答案是扳向轨道外,让火车出轨。还有一篇《雨殇》,写的是洪水来了,主人公驾船去救人,最后只剩两家,一家是女友一大家人,另一家是一个妇女和一个小孩。结果主人公去救了另一家,女友一大家则被洪水吞噬。

——2002年高考作文:一个医生给肿瘤病人开刀,打开腹腔,居然是一个婴儿。一个人冒着烈火拼命去救人,救出来的竟是一个塑料模特。还有一篇《心灵的选择》,写家境贫寒的“我”考上高中的时候,家中无力供“我”上学,父亲让“我”到山里看玉米,自己去挣钱。第二天晚上,一个黑影摸了上来,“我”上前一棒,打死了,原来是父亲。

——我有一支魔笔:拥有这支魔笔后,平时可以放胆地玩,笔记由魔笔记,作业由魔笔做,考试可以轻而易举地得高分;还有,嫌父母土气,拿起魔笔,轻轻几笔,潇洒有钱的父亲,年轻漂亮的母亲,便相伴左右;还有,魔笔是万能的,可以变别墅,变汽车??

准则:想象既要丰富,又要合情合理。

4.形式新颖,但或漏洞百出,或内容贫乏,或语言苍白。

作文创新,在思想内容的新颖独特之外,形式上的创新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部分考生大胆创新作文形式,将小标题、题记、分镜头组合、广告、病历诊断书等形式引进作文,给作文教学带来全新的感受。而部分考生在打破一些常规模式的同时,又忽略了新形式的规范,或者是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例如:

——文体不明;《在这0.1秒钟》,前一半记述一个家庭会议,是记叙文;后一半展开议论,是议论文。《孙悟空找吴承恩算帐》,前半部分采用魔幻式的手法,写孙悟空为了过上一种平凡的生活,先上天庭,后入地府,寻找他的生活的设计者吴承恩算帐;后半部分则展开大段的议论,显得不伦不类。

——文体错误;采用书信体,主人公是一位空姐,在飞机遇到寒流,降落伞不够时,主人公和机组全体人员都选择了献出降落伞。本文无论是内容、主旨,还是语言、结构,均属一等偏上,但由于书信格式有错误,又没有标题,最后只评为一等偏下。

——重形式轻内容;《曹操、陈宫的选择》,只是将三国故事再版,没有任何加工创造;《生存》,以独幕剧的形式,写警察与小偷的对话,所反映的主旨是:警察抓小偷,小偷偷东西,都是“生存”的选择。

准则:定势模式要打破,文质皆美要追求。

二、应对策略:

1.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把握生活的主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在比较中认识生活,客观地分析生活中的“不尽如人意”;对一些表面上看来极具魅力的生活现象,要善于认识其内在实质。

①要善于辨证地分析生活,还要善于把握主要矛盾。

——学校生活:对课业负担的评价;对考试制度的评价;

——家庭生活:对父母的唠叨甚至武断的评价;

——社会生活:对腐败的看法。

②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包括中学生的服饰);

——对早恋的看法;

③学会逆向思维和多角度思维。

2.掌握一些比较常见的文体形式。如:

日记体和书信体。这是抒发情感,刻画内心世界的最好形式,可以将复杂的情节演化成具体的时间流程,也可以借助第二人称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2001年《黑色七月日记(山东)》写自己在高考几日的见闻感受,表达一个诚实的考生对作弊现象的忧患意识;《给陈至立部长的一封信(江苏)》写一个中学生对有的学校只重知识教育不重品德培养,导致有些青年道德品质低下的现实的忧患意识。)

章节体。便于表达多重情感、多层论点,叙写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使许多复杂的故事和情感变得条理有序。(《女孩,I am sorry!(福建)》四个章节,追忆一个男孩一段不成熟的感情经历,表达了对没有诚意的昨天的歉意。)

剧本体。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将故事情节压缩在几个人物、几个场景和几段对话中表现独特的主题。(《门的变迁[江西]》以门为线索,设计了三幕短剧:原始时代,面对危险,人们渴望一扇木门;唐代,人们害怕强盗,渴望一扇铁门;现代,经济繁荣,但邻里之间人情的淡漠,信任的失落,使小儿子渴望没有那扇防盗门。

童话、寓言和科学幻想。有利于发挥想象,通过对大自然和未来世间的描摹,写出生动、神奇的故事。(《另类童话[浙江]》想象希腊神话里丘比特等神灵,叙述讲诚信的缪斯吃不饱饭,造假货的丘比特发大财的故事。)

调查报告。便于客观地叙述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事实,并进行概括性评价。(2001年“诚信”山东一考生的《乞丐的故事》,写作者亲自调查了趵突泉公园门口、天地坛街、大明湖西南门、火车站和大观园等地的形形色色的乞丐,通过对他们的观察和与他们的交流,表现了现实生活中最典型的缺少诚信的群体的生存状态。)

此外,小小说、演说辞、个人计划总结、会议记录和故事新编等我们非常熟悉而可操作性很强的文体,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3.把握三个原则。

创新只是对传统作文模式的突破,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借鉴甚至模仿一些成功的范例。在借鉴、模仿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取其旨,叙自己的事。看到他人的某种思想、感悟,自己也曾有过,但说不出来,或说得不够准确。这时,就可以借他人的主旨,表达自己的感受。但内容必须是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这样才能给人真实自然的感受。例如,习作《穷,并快乐着》其题目借鉴了白岩松散文

集的书名《痛,并快乐着》而主旨则来源于他所读过的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贫穷的生活赋予我坚韧、淳朴、勤奋的品质,并会使我成为一棵松树。花总有凋谢的时候,松树却可以常青。”正文分两个小标题,“幼时贫穷是块宝”和“穷且益坚”,叙述贫穷的家境使他养成的不怕苦、不服输的性格和使他感受到的种种幸福。虽然主旨及语言都有借鉴他人之处,但叙述的却是自己的真实的经历,所以文章并不给人以生搬硬套的感觉。

——摹其思,写自己的话。“思”,即构思。巧妙的构思,以他的新颖、独特令人叹服,聪明的读者总会在自觉不自觉中去模仿、学习。如面对话题“放弃”,有位学生就模仿2002年河南的一篇高考优秀作文《我选择善良》。河南考生在他的作文中采用梦幻手法虚拟了权力、金钱、善良三扇门,通过引导者的介绍形成对比,从而展示“心灵的选择”。这位学生就模仿其构思,也采用梦幻手法虚拟了金钱、权力、亲情三个山谷,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三个山谷里人们不同的生活状态,在对比中表现自己的取舍。这样,既脱胎于他文,又突破了原文,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因而也就写出了新意,有了创新。

——仿其形,立自己的意。这是借用现成的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写作意图的写作方法。在第二个问题中所谈的几个方面都属于这种方法。

4.归纳一些语言运用的技巧。

在语言运用的复习中,同学们进行了大量的仿写、续写的训练,把这类训练的成果运用于写作,一定会使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三、“故事新编”类作文写作指要:

1.吃透原作。

故事新编,对原作的准确把握是基础。没有对原作的主题、情节、人物、环境甚至文中细节的准确把握,是不可能写出佳作的。以2001年佳作《赤兔之死》为例,文中赤兔马所述关羽虎牢关之英勇,白门楼之义气,无不来自原作。赤兔马的自述之词“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其实是反映了关羽的为人。文章的语言风格也与原作相扣甚紧。

2.紧扣话题。

故事新编不是任意编造,必须紧扣话题的要求。仅仅复述原作情节的“就地打滚”,或以原作的某一人物为由头敷衍一个故事的“膨胀”式炮制,是难以写出高质量的文章的。故事新编,一在“新”,二在“编”。要做到“新”,就不能仅止于复述原作;必须紧扣话题要求,抓住与话题关系密切之处进行放大。只有这样,才能选准原材,合理安排,写出佳作。2002年江苏考生的《华容道》一文,以赤壁之战后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这一故事为基本情节。作者

篇三:上海杨浦补习班,杨浦新王牌2015高二语文-作文谋篇结构

语文辅导讲义

1

2

3

4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