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高中作文立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09:29:23 高中作文
高中作文立意高中作文

篇一:高中作文立意方法浅析

让你的思想积淀迸发出撼人心魄的力量

——个性化作文立意四法

□安徽 鲍亚民

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等。人云亦云,一没有价值,二没有新意。立意创新,要求考生先要养成独立思考,有创造性地思考,善于从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要不为习以为常的看法所左右,不迷信权威,善于质疑。

立意创新,还要求考生要善于感受时代气息,从新鲜的现实生活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发现生活中新的矛盾,抓住生活中的焦点、热点、闪光点,运用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等方式,找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新办法。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在作文的立意上,我们只有尽量求异、求新,才能获得与众不同的高分。

立意创新,还要求考生必须做到正确审题,快速、准确地捕捉题目中的信息。小而巧的切入口,便于产生新的立意,也便于出彩。

下面举例说说个性化作文立意四法。

一、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是指写作时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发散思维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多角度思维。“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时、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

如2007年高考北京一考生《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一文,从诗句的品读中展开联想,表达了自己对诗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到感悟。文章抓住“用真心去感悟自然”来进行阐述,先说我们只要能听懂上天的倾诉和人间永恒不变的乐音,我们就可以无限靠近诗句中所传达出的那分永恒不朽的感动;又说静心读诗,我们同大自然灵与肉的亲密接触就能在不经意间实现;再说陶渊明和梭罗如果不是听从了上天的旨意,将自己的心脏贴近自然,是不能以其感悟自然的卓越作品彪炳千秋的。文章采用发散思维法,将感悟自然上升到一种态度、一种追求来充分论证,立意深远。

二、多角立体法

作文如何选择角度,对于其成败,常常是至关重要的。巧妙转换立意角度,会令人眼前一亮。转换立意角度、进行立体思维的方法很多,只要将其中一两种运用熟练,便能在考场上出奇制胜。常用立意法有顺向立意、逆向立意和辩证立意三法。顺向立意即根据材料的中心,联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是对原材料中心的具体化。逆向立意法,即以原材料的中心为对立面,提出与其相反的观点。辩证立意法,即换一种眼光,变换一个角度看原材料。这是一种辩证思维,它提醒我们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角度的审视。视角的广阔,会使作文闪现出夺人眼目的亮色。

如2007年高考湖南一考生《诗意地生活》一文,在议论时,作者先采用反向立意,以三个排比句的形式提出假设,再作出回答。接着采用顺向立意,用“手捧辞书”“水湿衣襟”“博客传情”这三种生活来阐述“诗意地生活,也就是要照顾我们的精神世界”这一观点。而在阐述“手捧辞书”“水湿衣襟”“博客传情”这三种生活时,文章采用的是辩证立意,“手捧辞书”,躁动中收获温馨与宁静,“水湿衣襟”得到了尽情狂欢,“博客传情”排忧解难。文章在立意上正是通过多角立体法,将自己对“诗意地生活”的理解阐释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大题小做法

大题小做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

虚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大题小做,有题材上的,也有立意和联想上的。题材上的化大为小,指从写作题材纷繁复杂的结构组成中,精选出容易被一般人忽视、看似平凡微末的事物作为角度,通过对这些“小”的扩写,来展示整体事物的万千气象之“大”。在这里,这些“小”要能体现原整体事物的神髓。立意上的化大为小,指从一个大主题中找出一个“小”意思来作为切入点,表现大主题。联想上的化大为小,指从联想中取其与此联想神晤的一端,拓展联想的空间。这里的“小”大多指细节性的。无论哪种类别上的化大为小,都是以“小”为角度写其“大”。

如2007年高考浙江一考生《回忆,遗忘》一文,作者将“行走在消逝中”这一话题来了一个大题小做。全文紧紧围绕着“回忆,遗忘”运转,选取“原野奔跑”“公园谈心”“冬天玩耍”这些具体的往事,抒发对过去生活的无限怀念,显示出考生对事物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四、避实就虚法

所谓“实”,指提供的题目、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和情理。实写,重在刻画事物的形象,或正面描写,或直接记叙,它总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实际面貌进行具体描写。“虚”指抽象地写。虚写,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抽象的表现,它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由真实的脚印联想到人生的足迹,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长的历程,由房屋的窗户联想到对外开放,由山涧的桥梁联想到感情的沟通,由竹之节联想到人的节操,由叶落归根的景象联想到思乡的情怀,由登高望远联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这种由眼前的实在事物、景象或具体的事情写起,水到渠成地揭示其寓意的手法,就叫避实就虚。

总之,只要我们善于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养成多质疑、多思考的习惯,写起文章来就会让你的思想在你的笔下纵横驰骋,定会迸发出撼人心魄的力量来。

篇二:高中作文立意训练

审 题 立 意 训 练 之 三

例1、试看这则材料《盲子过涸溪》:有盲子过涸溪,失坠,两手攀木盾,兢兢握固,自分必坠深渊。过者告曰:“无怖,第(只要)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木盾长号。久之,手惫,失手坠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译文:有个瞎子经过一条干涸的小溪,在桥上(突然)失手坠落。(他)两手攀住桥栏,胆战心惊地抓得紧紧的,自认为(一旦)失手,一定会坠入深渊。过路的人告诉他说:“别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实地了。”瞎子不相信,握紧桥栏大声呼号。过了很久,力气(渐渐)消失了,失手坠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说:“嘻!早知道(下面)就是实地,何必(让)自己辛苦这么久呢?”。)

本文的主角是盲子,作者对他的态度是讽刺,盲子“久自苦”的原因是不信忠告,兢兢握固,死不放手。在这样理解的基础就可以得出“第放下即实地”、“学会‘放手’”等立意及命题了。如果从“过者”的角度,得出“帮人要帮到底”的立意,或者从“盲子”的角度,得出“不能一意孤行”、“要善于听从劝告”等立意,就不大合适。前者虽然可以说通,但“过者”是次要人物,着眼于他就不得主旨,没有做到“整体把握”;后者从逻辑上讲属“推不出”,是没有“吃透材料”。

例2、萤火虫是肉食小甲虫,它的食物是蜗牛。蜗牛一旦有什么危险,就把头缩进硬壳里,很多天敌拿它无可奈何。小巧、柔弱和笨拙的萤火虫如何对付它呢?萤火虫的头顶有一对颚,那东西细得像头发,很尖利。萤火虫捉蜗牛时,先用颚在蜗牛身上轻轻敲打,而蜗牛根本不把萤火虫放在眼里,甚至觉得被敲打几下如同按摩一样很舒服。萤火虫的敲打,是向它注射一种毒液。蜗牛在毫无警觉中被麻痹,直到失去知觉。当蜗牛被毒倒后,萤火虫再注射另一种液体,使蜗牛的肉变成流质,然后用管状的嘴喝掉。

从蜗牛角度:贪图安逸享乐必酿成苦果;越是看似不堪一击的对手,越是不可掉以轻心。从萤火虫角度:某些短处,有时恰是成功的利器。

例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一名英国登山者因为极度缺氧倒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路上,这是一条登山者长走的登顶之路 ,几十个登山者从他身边走过,都不愿意耽误自己的登程。几个小时后,这个34岁的登山者就离开了人世。

这件事传开后,有人感到震惊,说以前只有经验最丰富的才能攀登到高

高中作文立意

的地方,不管认识不认识,除非会危及营救者的生命,濒临死亡的攀登者是不会不营救就被遗弃的。但也有人说:不管是公众还是登山者都要明白,人总是要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压力,要不,人们还以为这是花钱逛公园呢。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不同角度的评论就是问题所在。所提炼出来的问题是由事件引发出来的不同的见解,如“救不救”。例4、《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世界有了我们而更美丽/相互欣赏/营造共赢的风景/相映成趣的美丽(共同的风景)/你也是一道风景(欣赏你)

例5、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1)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只要耕耘,一定有收获;(2)没有收益、方向错误的苦劳,只是徒劳无功。做事有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材料二:(1)懂得愈多,找工作愈容易;(2)好工作有许多人竞相应征,学而专精的人才会得到。材料三:(1)美梦不要想,因为不可能成真;(2)美梦要去追寻,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以上三组材料,每一组都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在生活中,许多人只会用单一的思考方法,要么热情高涨,轰轰烈烈,大有咄咄逼人的气势,遇事则盲目乐观;要么心灰意冷,消极颓废,悲观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两种极端的思考方法都将给人生带来危害。任何事物我们都要从正反两个方向去思考,全面辩证地去看问题,这样才能获得比较清醒的认识。写作中,可以剖析单一思考方法的危害性,可以体现双向思考方法的优越性,可以观照生活,发表议论,可以记叙见闻、经历,可以讲述故事,畅谈体验、感受等。写成议论文,论述思考方法对生活的重要性,有什么样的思考方法就有什么样的状态。人们常常习惯于惯性思维,其实换个角度思维,世界就变了,生活就不一样了,从而证明灵活的思维是大地的创造者。

例6、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材料一 (1)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只要耕耘,一定有收获;(2)没有收益、方向错误的苦劳,只是徒劳无功。做事有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材料二:(1)懂得愈多,找工作愈容易;(2)好工作有许多人竞相应征,学而专精的人才会得到。材料三:(1)美梦不要想,因为不可能成真;(2)美梦要去追寻,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收获。

以上三组材料,每一组都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请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在生活中,许多人只会用单一的思考方法,要么热情高涨,轰轰烈烈,大有咄咄逼人的气势,遇事则盲目乐观;要么心灰意冷,消极颓废,悲观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两种极端的思考方法都将给人生带来危害。任何事物我们都要从正反两个方向去思考,全面辩证地去看问题,这样才能获得比较清醒的认识。写作中,可以剖析单一思考方法的危害性,可以体现双向思考方法的优越性,可以观照生活,发表议论,可以记叙见闻、经历,可以讲述故事,畅谈体验、感受等。写成议论文,论述思考方法对生活的重要性,有什么样的思考方法就有什么样的状态。人们常常习惯于惯性思维,其实换个角度思维,世界就变了,生活就不一样了,从而证明灵活的思维是大地的创造者。

7、

有人问罗丹:雕塑的技巧在哪里?回答是:把多余的石头去掉.

把多余的石头去掉,于是原本普通的石头便成了"思想者",成了“巴尔扎克”,同样的情形下,便成了“维纳斯”,成了“大卫”……

人的生命中也可能有多余的石头,如果能能像雕塑家去掉多余的石头那样把它去掉的话,那么,可以雕塑出美丽的生命来。 请以“雕塑生命”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体裁不限

8、器材:一个外观漂亮可已泄了气的篮球(把球放在讲台上时,把瘪了气的一面背着学生),一个外观有些耐眼但气体充足的足球。

演示:在学生不知道两个球气体足与不足的情况下,把气体充足的足球先在地下拍几下,让学生感觉可以借它在绿茵场一展风采,再拿起篮球向地下拍去,结果让学生大所失望,篮球在地上勉强地跳了跳就静止不动了。

作文要求:从两个球不同的外观和不同的表现中你是否得到一些启发?充分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请从篮球与足球给你的启示伸发开去,自拟题 目 ,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内容只要与演示有关即可

9、游戏:请数位同学上讲台完成游戏,先后向学生发出列队口令:立正、稍息、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向前一步走、向后一步走等。

要求:按常规作一遍,以后叫立正时稍息、稍息时立正、向左转时向右转、向右转时向左转、向前走时向后退。规则:凡出错的同学淘汰出去,看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预期结果:按常规作时,学生动作准确流畅,一般不会有误。按游戏规则作时,有多数人或多或少地会按固有习惯去作,,从而违反了游戏规则被先后淘汰出去。

看完游戏后,思考;

1、 为什么按常规完成动作轻而易举,按反向作时却极易出错?

2、 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别的地方也存在吗?

作文要求:请从游戏中引申出来,从生活中找到相似的现象,可讲述故事,可发表见解,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10、 一幢高楼大厦要有坚实的栋梁方能矗立地面;一座跨江大桥,要有牢固的桥墩,方能飞架两岸。一个民族要兴盛,一个国家要强大,一个集体要发达,乃至一个人要有所建树,是否也需要某种精神的东西起支撑作用呢? 请以“支柱”为话题,或叙事,或议论,或抒发感慨,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读下面的寓言,然后作文。

11、两人爬山

有两个人去爬山,其中一个说:“我比你更有经验,我走在前面,你在后面可以看我怎么做。”

于是他就走在前面,一不小心突然掉进了一个大约有两百五十英尺深的大洞,另外一个人向下面喊说:“你还好吗?”

“不!我的两只手都跌断了。” “那么,用你的脚爬上来。” “我的两只脚也跌断了。” “那么就用你的牙齿爬上来。” 终于,他就用他的牙齿爬了上来,那花了他非常长的时间。当他快爬到顶端的时候,另一个人又向下面喊说:“你还好吗?” 他回答说:“是…….”接着就又掉下去了。

作文要求: 寓言本身带有及大的虚构与夸张成份,但是,只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思量,就会发现在生活中不难找到与寓言类似的事情。那个用牙爬山的人,并非没有坚强的毅力与勇敢的精神,可他最终还是失败了。那么,他失败在哪里呢?他的教训给了你什么样的启迪呢?请以“?是?并非永远都是对的”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符合高考要求的作文。

第12则: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他们互相羡慕对方的自由和安逸,最后互换位置。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因饥饿而死,一只因没有自由而死。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的空间生活的心境。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看不到,而别人的幸福却很让他羡慕。没有想到别人的幸福也许对自己不合适,更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正是自己的坟墓。“自己的和别人的”是在工作中生活中每个人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要求:请以“自己的与别人的”为话题,以自己的以历、体验、见闻和认识为内容范围,写一篇符合中考要求的作文。 附:优秀作文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乌江静静的流,如凄切似幽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听到两个自言自语的声音,却同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那段末世英雄的绝唱。

一时间,江面泛起了些许波浪。声音变得不在唱歌,而是阵阵的叹息。

“都几千年了,你还恋恋不忘?”我问。

“怎么忘?我亲眼目睹了一颗饱经沧桑,曾经无坚不摧的心,低头向命运妥协的过程!”

“ 他不该妥协。”我说。

“对,人们说他放弃了自己,算不上真正的英雄。可我认为他是,他一生只犯了一个真正的无法挽回的错,就是在面对放纵的诱惑时,选择了?是?。”

我能体会他当时的心情。一直以来,他都在不断的努力,从来不敢休息,为的就是能达到自己心中的位置。他真的已经尽力了。然而,人为的破坏,命运的捉弄,让他辛辛苦苦建立的基业毁于一旦。但是,就算其他的都没有了,至少他还有生命,还有爱人啊。他可以为自己而活,为爱人而活,可他一辈子都在努力,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刻,选择了所谓一时的解脱”。

很多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很多错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懂得三思。而他,正是由于一念之差,放弃了一切。 我可以体谅他,却不可以原谅他!

一向平静的乌江,此刻竟也波浪起伏。末了,我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我说:“有一个人从山崖顶上摔了下去跌断了手脚,只好用牙爬上山来。他很费力的爬了很久,就在他快到山顶时,同伴问了一句:?你还好吗??,他刚一回答:?是---?,就又跌下山去了。你怎么看?”

“他们很相似,也很有毅力,也都努力过,却最终难逃惨败。不过,一个是倒霉,另一个却是悲哀。也怪他们自己,轻易的就选择了这个答案,而这个答案是错的”。

我想并不是答案的错。就向哪个爬山的人,不管选择哪个答案都难逃一劫。错的人是自己。

天已微亮。或许是我对着江水自问自答了一整夜,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连?是?都有可能变成?错?,所以任何答案都不能轻易说出口,凡是三思而行。

篇三:高中作文写作训练素材及立意分析

思维素材一

学无止境

有一个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就去向师傅辞行:“师傅,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什么叫够了?”师傅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徒弟答。“那么你装一大碗石子来。”

徒弟照办了。“满了吗?”师傅问。“满了。”徒弟十分自信。

师傅抓起一把细沙,掺入石中,沙一点没溢出来。“满了吗?”师傅又问。“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

师傅又抓来一把石灰,轻轻撒下,还是没有溢出来。“满了吗?”师傅又问。“满了。”徒弟似有所悟。

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一滴水也没有溢出。“满了吗?”师傅笑问。

徒弟:??

素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可能很多同学都曾经在某份报刊上读过。故事中的师傅利用向碗中盛物的方式含蓄巧妙地告诉急于出师的徒弟一个道理:“学无止境,切忌自满。”这个故事很有教育意义,也可以说饱含哲理,也许你的老师曾经用它来告诉你学无止境的道理,也许你已将它用到了写作中,作为论述学习切忌自满的事例。读了一个故事,理解了其中的含义,然后运用到现实中,看来顺理成章,完美无缺,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停步于此的话,不就“学有止境”了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再看下面这个故事。

思维素材二

哲学教授的实验课

年近花甲的哲学教授在上最后一课。课快结束时他拿出了一个大玻璃瓶,又先后拿出一袋核桃,一袋莲子。他说:“我今天给你们做一个实验,希望你们每个人能一辈子记住这个实验的结果。”

在座的同学当时都很奇怪,哲学课还能做出实验吗?

老教授把核桃倒进玻璃杯中,直到一个也塞不进去为止。这时候他问:“现在杯子满了吗?”学过哲学的同学已经有了几分辩证法的思维。“如果说装核桃的话,它已经装满了。”教授又拿出莲子,用莲子填充核桃还留下的空间。

老教授笑着问:“你们能从这个实验中概括出什么哲理吗?”

同学们一个个发言,有人说这说明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满,只有相对的满。有人说这说明了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想挤,总可以挤出来的。还有人说这说明了空间可以无限细分。最后,老教授说:“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不过还没有说出我想让大家领会的道理来。你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先装的是莲子而不是核桃,那么莲子装满后还能再装下核挑吗?你们想想看,人生有时候是不是也是如此,我们经常被许多无关紧要的小事困扰,看着人生就沉埋于这些琐细的事物之中。到了最后,却往往忽略了去做那些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事情。结果,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个实验,如果莲子先塞满了,就装不下核桃了。”

一片静默之中,同学们都陷入了沉思。

(选自《中国青年》2004年第3期)

素材分析:

虽然没有放那么多东西,但教授做的实验与第一个故事中师傅的举动很相似,对不对?文题已经点明,这是一堂哲学课,相似的事例对于一群钻研哲学的学生有哪些启发呢?我们

看到,有学生悟到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满,只有相对的满。”这可以说与学无止境的道理本质相通。有的学生悟出“时间像海绵里的水”,还有人悟出“空间可以无限细分”,这些你在读第一个故事的时候想到了吗?

再从大的方面来看,“学无止境,切忌自满”,“没有绝对的满,只有相对的满”,“时间像海绵里的水”,“空间可以无限细分”,这些道理其实都是遵循着同一条思路得出的;教授的思路则截然相反:先大后小才留下了空间,如果人生被小事困扰,那就有可能忽略真正重要的事情。这个道理你之前想到了吗?

想到或者没有想到都不要紧,所有悟出的道理都是思考的产物,所以,关键在于你是否积极主动地从多个角度来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比如说,读了这两个故事之后,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徒弟先盛一碗水呢?如果水中加点盐或者糖,你能悟到些什么?再看下面的两个故事,看看有没有新的启发。

思维素材三

才华的方向

1887年,美国南部一个小镇。一天,60岁左右、仪表不凡的绅士伊曼纽尔·尼戈先生在镇上一家杂货店里买香烟,他递给女店员一张20美元的钞票并等待找零钱。

女店员接过钞票,低头找零钱。突然,她无意中发现弄湿了的手上沾有钞票上的颜料。她大脑一片空白,惊讶地停了下来。经过几秒钟的短暂思考,她认为,作为她的老朋友、老邻居、老顾客——伊曼纽尔·尼戈先生一定不会给她一张假钞。于是她如数找出零钱,尼戈接过钱离开了杂货店。

过了几天,那个店员还是有些怀疑那张钞票的真伪,便把钞票送到了警察局。毕竟,在一百多年前的1887年,20美元还不是一个小数目。警察局里的一名警察坚持认为钞票是真的,而另一名警察则对被沾掉的颜料痕迹大为怀疑。他们怀着好奇心与责任心,来到了尼戈先生的家里。

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他们竟然在尼戈家里找到一架伪造钞票的机器,还有一张正在制作的20美元假钞!同时,他们也看到了尼戈已经绘制结束的三幅肖像画。调查结果是这样:尼戈先生是一名杰出的画家,他熟练地运用画家的手笔,一笔一笔描绘了那些20美元假钞。他的手法如此高超,几乎骗过了所有的人,包括银行里的职员,但最后却不幸暴露在女店员的湿手上。尼戈很快被捕了。他入狱后,他画的三张肖像画被拍卖了1.6万美元,每幅画均超过5000美元。

也许故事到这里应该结束了,但让无数人为之叹惋的是,尼戈几乎花费相同的时间来画一张20美元的假钞和一幅价值超过5000美元的肖像画。的确,有才华的人会比普通人更容易抵达成功的彼岸——如果方向正确的话,但很多时候,才华并不意味着成功。毕加索说过:“准确地选择,你的才华会得到更好地发挥。”才华非凡的人误入歧途,他的非凡才华只会成为其难以承受之重,加快他陨落的速度。(选自《郑州晚报》2008年4月22日) 素材分析:

手工绘制一张以假乱真的美钞,简直是匪夷所思。而这种非凡的才华导致个人锒铛入狱,又实在令人扼腕叹息。我们一再说到的思考,其实并不仅限于感悟道理,也包括对事件本身的探究。以本文为例,作者的感悟其实隐含了一个判断:尼戈绘制美元是为了钱。这固然很有道理,但你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其他的可能?比如,尼戈是否可能为了自己手绘的美元成功地骗过别人的眼睛而骄傲,所以一直继续这样的行为。或者,尼戈起初只是出于好奇的心理尝试了一次,而后便再难克制自己,最终落入法网。再或者,你还可以设想一下尼戈以后的人生路程。推断一种可能,再试着把这种推断放到尼戈身上,也许你也能创作

一个同样吸引人的故事。这就是对于材料的创造性运用,也可以说是再创作。请同学们再看看下面这个故事能否对你有所启发。

思维素材四

最好的老师

看到电视纪实节目中,警方一举捣毁印制假钞窝点,顺口问一旁印刷院校毕业的学生:这个假钞,你们做得出来吗?

他笑说:当然做不出,至少现在做不出。那个要求多高啊。

想起以前和一个考古专业的大学生谈天,他说起盗墓贼的技艺高超,比如使用起来事半功倍的考古工具洛阳铲,就是盗墓贼发明的。听起来不可思议,却是真的。他们读书时,还真请盗墓者来讲过课。他说那堂课,极其生动,极其管用,记忆极其深刻。

我就对那印刷学院的学生说:你们学校,为啥不请制假钞者来讲课呢?

那么,经济院校该找偷漏税者来上课?那么,政治院校该找非法传销者来上课?那么,美术院校该找疯子来上课?那么,戏剧院校该找街头行骗团伙来上课?那么,医学院校该找百病缠身者来上课?那么,军事院校该找本·拉登来上课???你一句我一句,说到大家笑倒。笑归笑,说法其实成立,最好的老师就是社会,对不对?

(选自《羊城晚报》2007年7月30日)

素材分析:

高超的印刷技术制假钞,先进的挖掘技术来盗墓??前文尼戈先生的事件经过作者的思考,得出的是“善用才华”的感慨;同样的制造假钞事件,经过本文作者的思考,产生的结论是:“最好的老师就是社会。”

这两个角度都有道理:技术就是技术,知识就是知识,它们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熟练的开锁技术在锁匠用来可以为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麻烦,但是如果用于盗窃那就是犯罪;核聚变与核裂变技术如果用于生活可以为我们带来方便,如果用于战争那后果就不堪设想??这是从“立德”的角度来考虑。

社会是复杂的,随着你的成长,你会越来越多地发现这一点,你会见识到许多负面的人与事,你当如何看待?从中发现其正面的因素,作为自己进步的动力,这是从学习的角度来考虑。你呢,你对这两个故事有着怎样的思考?

编者补语:

一篇好文章,一部好书,绝对不会只有单一的解读方式,它必然有着广阔的思考空间,多样化的思考角度。浅尝辄止,你的收获就微乎其微;含英咀华,你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本版文章可以说是对这一道理的再次诠释。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