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关雎小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07:28:51 优秀作文
关雎小作文优秀作文

篇一:关雎教学设计

关 雎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形式。

三、检查预习。

我们来了解一下《诗经》的相关知识。这里强调三点:

(一)《诗经》是我国的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 间 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二)《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三)《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四、精讲点拨

1、一读,读准字音。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关雎》,篇幅非常短小。我们先来读一下。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2、二读,注意停顿。

3、三读,把握文意。

请同学们在读的过程

关雎小作文

中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一下诗的大意,然后思考这个问题。本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情感?

同学们在理解诗歌大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我把一些需要注意的字整理了一下,理解的时候可以借助一下。需要整理的记在课本上。

明确:诗中写一个年轻小伙子爱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姑娘,他朝思暮想、执着追求,然而求之不得,进而相思成梦,梦中与这位姑娘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诗歌抒发了男子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4、四读,读出感情。

既然有痛苦,有喜悦,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就不能一种语气读到底,我们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感情读进去。现在请大家自己尝试着带着感情读一遍诗歌。或喜悦,或悲伤,要把它读出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见“淑女”,一见钟情,心中充满了喜悦和爱慕之情,心旷到难以自抑。(读出心旷、激动、难以自抑的情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反复咏唱,来说明淑女勤劳能干、心灵手巧。(读出淑女之美)

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一定是焦虑、苦闷、失望的,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可以看出来。(读出长夜漫漫的那种坐立不安的焦虑、苦闷的心情)

一个人得不到的东西,总是想象着拥有。“君子”追求不到“淑女”,情极生幻,梦中出现了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情景,君子陶醉在愉悦中,沉浸在幸福里。 (读出君子的喜悦之情)

5、五读,读出韵味

看着同学们在那里一本正经的读,我突然想到了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提到的那个教书的老先生,鲁迅先生在文中写到: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个时候的老先生,一定是和文章融为一体了。我现在看你们,面无表情,正襟危坐,读出来的东西硬邦邦的,一点让人陶醉的美感也没有。怎么样才能读出诗歌的那种美?要先认识到诗歌美在哪里,然后把自己融进去。这首《关雎》美在哪里?你先思考一下,然后我找同学起来说一说。

并不是说摇头晃脑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听听播音员的《关雎》。

五、拓展延伸

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千年后的今天,在空气中有着丁香花味的雨巷中,有一位诗人逢着了一个和丁香一样的女孩,清澈的双眸中含着淡淡愁怨,在擦肩而过的时候,驻足停留??他就是诗人戴望舒。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戴望舒的《雨巷》,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表现形式上,这首《雨巷》都有《关雎》的影子。

《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这一点对我们的写作也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完全可以在写作文的时候模仿这种写法,首尾呼应,回环往复,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六、课堂总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开阔、丰盈;是初生天地的源泉,简单、洁净。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用情去诵读,用心去传唱,让这古老的歌谣在祖国的大地上生生不息,熠熠闪光。

板书:

所闻:关关雎鸠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所见:在河之洲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所思: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所愿:君子好逑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所谓“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歌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篇二:关雎 蒹葭改写

(改写) 蒹葭

早晨,天空刚刚有一点熹微的白色。

深秋的晨露在瑟索的冷风中凝成了严霜,白茫茫的一片,分外萧条。

湖上,芦花飘荡,时而扬在秋风里,时而跌落水面上,激不起丝丝涟漪,却无奈地染白了秋水。

岸边,有一男子,独自立于严霜中,望着芦花掩映的湖水,神情漠然,无一丝流动的气息,只是孤独的站着,好似在守候着什么。

对岸,芦花丛外,隐隐约约有一座房屋,浅浅的瓦,淡淡的墙,在纷飞的芦花映衬下,也有了些许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或许这座房屋里住着一个风姿绰约娉婷玉立同样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而她,或许不知此刻在芦花飞舞,银霜凝成一片惨淡的时节,对岸有一个愿倾其一生来守护她的痴心人。

他与她,一个在岸边,一个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即呵......

芦苇依旧那么多,优雅地随风飘,舒展着纤细的腰肢。大片大片的白霜渐渐融成了浅露,雾气生起,他依旧是站在哪儿,没有别的神情,也无别的动作,眉宇之间,刻画着——坚定。 对岸的房屋,在一片朦胧中变得更加隐约,恍若是海市蜃楼一般,是真实的梦境。她在梦里,可是她是否知道呢?

他与她,一个在岸边,一个在水中坻,近了,但是仍然隔着一片湖。秋天,芦花飘荡,模糊了彼此的视线。

太阳已然露出了脸,芦苇在阳光下享受着温暖的抚摸,雾气渐散,晨露微干,水面上还氤氲着一片朦胧,他仍旧是那样站着,透亮澄澈的眼睛依旧是注视着对岸,那芦花掩映下娉婷的身影,似是闪过一丝黯然。

而她,立于秋风中,乌黑的长发和芦花一样飘荡,望着湖上宛如飞扬的雪海的芦花,那逐渐消散的水雾,却始终未看到那双眼睛,和那些许遗憾……

他和她,一个在岸上,一个在水中沚,相隔不远,却始终错过……

晚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他仍就是站在哪儿,对岸的影子却消失不见。

“夜了,看风景也该回了。”淡淡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蓦然回头,她转身,他未来得及倾诉自己的爱慕,她离开了……

望着她离去的背影,他怅然……

他与她,始终隔着一片湖啊!

他木然离去。

可是,他忘记带走他的心了,他的心始终在岸的那边啊。

她是他心头最美的景,芦花飞舞的季节,一颗心,破碎了……————————————————————————————————————————————————

篇三:关雎

《关雎》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

2 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1 在诵读中体会本诗的内涵。

2 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3 重点掌握词语:关雎、窈窕、参差、寤寐、辗转、悠哉悠哉、乐、友、荇菜

教学难点:

1 双关和叠韵

2 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讲解《关雎》。

1 老师范读课文,正音:

雎鸠 (jū jiū) 窈窕(yǎo tiǎo) 逑(qiú)参..

差(cēn cī) 荇(xìng)菜 寤寐(wù mèi) 芼(mào)之 乐(lè)之

2 教学生诵读的方法: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即每句四个字),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对于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雄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过。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

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3 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理想的对

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二、《关雎》简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全诗可分为三章。

第一章(前四句)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中间八句)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最后八句)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情中蕴景。

4 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老师点拨:首章从对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

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一、导入:

一提起古诗学习,大家都不免紧张,其实诗歌那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歌词能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说起《诗经》大家应该早已有了解的。那么现在呢,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回答问题: 1 《诗经》是什么的总称?

2 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距今有多少年了?

3 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

[注,所以又叫《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称为《诗经》] 4 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二.授新:

提一个问题,刚才的歌反映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是一位痴情的男子对所爱慕女子的热烈追求并因此心生惆怅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与这首歌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

现在请打开书本,一起学习《关雎》,看看到底哪里是同,哪里是异呢?

三. 学习课文。

1. 老师范读,正音。

2. 学生自读,依据课后注释,理解诗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

3. 请学生站起来翻译。(两三个为宜,小组比赛形式)

4. 老师再简要疏通大意,提重点。

第一节,开篇用比兴,从成双成对的鸠鸟的鸣叫联想到人间的爱情和婚姻;用雎鸠的忠贞比喻人间男女和谐恩爱、真诚专一的爱情。

第二节,通过描写所爱之人双手在水中灵动勤快地采摘荇菜的劳动情景,直白的表达自己的爱慕追求之情。

第三至第五节,在追求不得后并没有沉浸在愁苦的情绪中,而是想象总有一天会把那姑娘娶过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思考:对比歌与新课的异同。

(同处:都是痴情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异处:前者有惆怅迷茫之感,后者比较热烈积极)

5. 学生再次朗读,有感情地诵读。先自读,再齐读。

小结:爱情与友情亲情一样,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歌诵的主题。但应该是以相当成熟的年龄和心态为前提的,过早地去涉及它,那对自己和别人都是一种无情地伤害,就好比揠苗助长。而现在呢,我们聪明的做法或许就是来欣赏前人为我们留下的经验之谈,欣赏它的美好。当然了,并非每个人都把爱情描写得如此之好的,这需要相当的技巧。所谓技巧,就是写作特色。我们知道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

简介:

板书1:直接地陈述铺叙

比:以此喻彼地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兴:就是由此及彼,由物及情,触景生情。

2:表现手法之外还用了连绵词[双声(例辗转,声母同)和叠韵(例窈窕,

韵母同)]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体现“兴”的句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找出课文所采用的修饰手法(反复,顶真,双关)

3、作业:

A、 完成课后练习;

B、 扩展性训练:小作文,根据歌词与诗句,大胆想像写成一篇作文

一、作品概述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这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三、《蒹葭》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诗中写在一个深秋的清晨,秋露给霜,芦荻扬花,诗人来到迂曲的河岸上,寻找他(她)眷恋的情人。他(她)伫立河畔,面对萧索凄清、露华霜重的暮秋景色,禁不住发出了与“所谓伊人”已远隔的浩叹。接着诗

人逆流而上去寻找,道路是那样的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伊人似近而远,忽隐忽视。但他(她)含情脉脉地痴想着,直到太阳升起,把秋露晒干。至此,一个为寻找意中人而执著不舍的青年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全诗感情真挚热烈,写得哀婉清丽,情调缠绵,既有对意中人深情的寻访,又有未遇的惆怅。一再“溯洄”、“溯游”,几度寻踪求索,不避险阻,可谓情真意切。诗歌采用反复叠唱的章法,更显得韵味绵长,而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凄清萧飒、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更抒发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五、关于课文诵读的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三、总结、扩展

《关雎》是一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可补充阅读《静女》。

第二课时

一、学习《蒹葭》。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3.讨论分析本诗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