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议论文大器晚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15:26:02 体裁作文
议论文大器晚成体裁作文

篇一:大器晚成事例

1. 一个大器晚成的故事. 哈伦德.山德士,肯得基的创始人

他5岁是就失去了父亲.

他14岁时从格林伍得学校逃学开始了流浪生涯.

他在农场干活,赶得很不开心.

他当过电车售票员,也很不开心.

16岁时他谎报年龄参了军,但是也不顺心.

一年服役期满后,他去了阿拉巴马州,在那里他开了个铁匠铺,但不久就倒闭了.

随后他在南方铁路公司当上了机车司炉工.他很喜欢这份工作,他以为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他在18岁时结了婚,仅仅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在得知太太怀孕的同一天,他又被解雇了.接下来,当他在外面忙着找工作时,太太卖掉了他们所有财产,逃回娘家.

随后大萧条开始了.他没有因为总是失败而放弃,别人也是这么说的,他确实非常努力.他曾通过函授学习法律,但后来因生计所迫,不的不放弃.

他卖过保险,也卖过轮胎.

他经营过一条渡船,也开过一家加油站.

但这些都失败了.

有人对他说:"认命吧,你永远也成功不了.’’

有一次,他躲在沸吉尼亚州若阿诺克郊外的草丛中,谋划着一次绑架行动.他观察过以为小女孩的习惯,知道她下午什么时候会出来玩.他静静地埋藏在草丛里,思索着,他知道她会在下午两三点钟从外公的家里出来玩.

尽管日子过得一塌糊涂,可他从来没有过绑架这种残酷的念头.然而此刻他却借着屋外草丛的掩护,躲在草丛中,等待着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

可是,这一天,那为小女孩没出来玩.因此他没有突破一连串的失败.

后来他成了考宾一家餐馆的主厨.要不是那条新的公路刚好穿过那家餐馆,他会在那里去得一些成就.

接着到了他退休年龄.

他并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到了晚年还无以为荣的人.

时光飞逝,眼看一辈子都过去了,而他却一无所有.

要不是有一天邮递员给他送来了他的第一份社会保险支票,他还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那天,他身上的什么东西愤怒了,觉醒了,爆发了.

**很同情他.**说:"轮到你击球时你都没打中,不用再打;饿,该是放弃,退休的时候了.他们寄给他一张退休金支票.说他老了.

他说:呸

他收下了那105美元的支票,并用它开创了新的事业.

而今,他事业欣欣向荣.

而他,也终于在88岁高龄时大获成功.

这个到该结束时才开始的人就是哈伦德.山德士,肯得基的创始人.他用他的第一笔社会保险金创办的崭新事业正是肯德基家乡鸡.

2. 苏洵(1009~1066)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

《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3、唐代诗人陈子昂,早年没有用心读书,以至“年十八未知书”,都18岁了,在学识上还一无所知,\要改弦易辙,要急起直追,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需要果断的抉择。果然,不久在父母教育下,他一旦悔悟,入乡校求学,便“慨然立志”,谢绝门客,专精文典。终于,数年攻读,一举成才。

4、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 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5、 东汉时,有一个名叫马援的人12岁就失去了父母,靠他哥哥抚养长大。马援少年有志,可天性并不聪明。当时,同村有个叫朱勃的人,与马援年纪相仿,却能口诵《诗经》《尚书》。马援见此,自愧不如,于是就向哥哥提出要去边疆放牧。哥哥十分了解弟弟,他安慰弟弟说:“你是很有才干的人,只要奋发努力,克服自卑,时间久了,定成大器。”马援听后,发奋学习,坚持不懈,终于在55岁时被封为伏波将军。在东汉建立的过程中,马援屡建奇功,成为了“大器晚成”的名将。

6、 姜子牙 八十为宰相

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东海海滨人。

相传姜尚的先世为贵族,在舜时为官,因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故为吕氏,名吕尚。 后来家道中落,至姜尚时已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80岁),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

诗云:

当年磨剑在昆仑,天钩直钓渭水滨。

成就帝师千古业,覆殷兴周更封神。

“百家宗师”姜子牙

姜子牙就是姜太公,是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道、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同时他还是一个大预言家,《乾坤万年歌》就是他留给后世的。 姜太公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静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兴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

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姜太公的故事

姜子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他在道教和民间的地位也较高。他出身贵族家庭,祖先的封地叫“吕”,所以他又被称为“吕尚”。姜子牙生于山东省的沿海地区,自幼聪慧。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太公被人当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

历史上流传下来许多关于姜太公的故事,有一个故事叫作“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故事是这样说的:

传说姜太公用直钩不挂鱼饵钓鱼,愿意上钩的鱼,就自己上钓。他在没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一个地方。那里是周族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统治的地区,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己的注意,建立功业。

太公常在番溪旁垂铃。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挂着有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他一边高高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己上钩吧!”

一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象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的!”

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为了钓到王与侯!” 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名士兵去叫他来。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把那名士兵比作是虾)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把那位官员比作是小鱼)

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于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番溪去聘请太公。太公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成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源于此。 民间传说,当年文王遇见太公,知道太公的道德很高,请太公上车推着他回去,但那里正好是沙地,文王推了八百步就推不动了,于是太公对文王说:你将享有八百年的江山。

另有这样的民间传说,当时姜子牙所在的王朝商朝的皇帝纣是一个残暴的人,他统治期间战争不断,为了躲避战乱,姜子牙到中国北方的辽宁隐居了40年,后来又来到西北陕西省的终南山。在那里,他经常到渭河去钓鱼,可是3年中他却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而且他的鱼钩还是直的。人们都嘲笑他,他却无动于衷,所以在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神奇的是,后来他果然钓到一条鱼,在鱼的肚子里有一本兵法书。更巧合的是,当天晚上,周王朝(公元前11世纪-8世纪)的皇帝文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高人。第二天,他就遇到了姜子牙。姜子牙向周文王讲述了自己的身世,文王当时正为了打败敌人建立

王朝而搜罗人才,所以就对他说:“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了。”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太公望”,在民间一般称他为“姜太公”。文王给他以极高的地位,并在他的帮助下,消灭了商朝。

在以后的中国各朝代都为他建立了神庙,而道家也传说他升天成仙了。

篇二: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的方瓜

我家口粮田边的沟被爸爸用铁锨翻了起来,50米长的沟,被我爸爸妈妈侍弄的像模像样,在地边挖沟种上了山药,沟底种上花生,沟塝种豇豆、豆角,虽然收成不多,却能够满足一家人需要。

沟塝上,春天种的豇豆不知被什么啃了苗,隔三差五的缺苗,看着心疼,麦前爸爸挪了方瓜苗补上,精心侍弄,划锄、薅草,压蔓、打头,每道工序都不敢懈怠。看着瓜苗一天天长大,爸爸心里美滋滋的。

快出伏了,该是方瓜开花结果了,可我家的方瓜根本没有坐瓜的样子,看它的瓜蔓,也没一个花骨朵,爸爸有些失望了。

仲秋节放假,我和爸爸去看看我们方瓜,远远看到地边沟里杂草丛生,走到地边一看,嗬!沟里虽然杂草丛生,却横七竖八躺着些绿油油、黄绿相间的大方瓜,有的浑身泛着白醭,我高兴地数起来,好家伙,竟然有二十多条方瓜躺在杂草丛中,像酣睡的婴儿,让人喜爱!

这些方瓜,原以为它们不会坐瓜,没想到,经历了酷暑、干旱的磨难,它们凭着顽强的毅力活了下来,执着的开花结果,给我家丰厚的回报。

其实给我们丰厚回报的,何止是方瓜。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如我家种方瓜一样,更多的是看重结果,总是希望有丰厚的回报,可对于产生结果的过程往往不在意,要知道,一个好的结果,必定是一个好的过程决定的,而这个好的过程,往往充满艰辛和坎坷,她包含酸甜苦辣,她是一个付出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完美的,结果也会是完美的。

感恩父母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李春波唱的一首《一封家书》,这首歌旋律单一,歌词简单,并且光从作词上来说,写的真不怎样,但尤于它所表达的感情是亲切,朴实的,所以很多人记住了《一封家书》。其实歌曲本身并不令人难以忘怀,而令人动容的是那种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回想我们的童年,一直都生活在父母的爱河之中。从我们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父母就用他们全部的心血和爱抚育着我们。向我们展开了他们无私的胸怀,呵护着我们,爱护着我们,为我们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人总是要离开父母,背井离乡,去过一个人的生活的时候,难免会有些牵挂。有些人认为写信回家的价值要远远的高于打电话,但由于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写信以不在是表达思念的主(来自:WWw.zW2.CN 爱作文网)要方式,甚至被很多人渐渐淡忘了。不管选择哪种方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所表达的内容。

父母无时不在关心着你,你会有时觉得很厌烦,觉得父母总是唠叨个没完没了,认为自己长大了,有权利,有能力决定自己的一切了。离开了父母的我们就像翱翔在天边的风筝,不管你飞的再高再远,也无法摆脱系在父母心头的那根线。

如果我问一些人他们应该怎样报答父母对自己的恩情,有些人可能会回答:自己长大后回去怎么怎么感恩父母,而不去管顾一些日常的小事。缺乏感恩父母的具体行动,其实感恩父母并不需要去做什么

学校的牵牛花

初秋,篱笆上的牵牛花把我们学校点缀得格外美丽。秋风轻轻拂过,篱笆上的叶子就象一群群的蝴蝶扑打着翅膀,漾起一阵波纹,煞是好看。

牵牛花刚长出的叶子是绿色的,它绿得象碧玉,象翡翠,让人看了心醉。叶子越长越大,它就随着藤缠着篱笆往上长。藤要是没有缠着篱笆或者其他依附物,不几天就枯萎了。

到了八月份,牵牛花每天清晨伴着太阳开放,红色的、蓝色的、紫色的花就象一个个小喇叭,在告诉我们:金色的秋天来到了,所以人们又叫它“喇叭花”。我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秋天的使者”。太阳落山了,牵牛花也谢了。第二天的早晨,又有一些新的花随着太阳开放。

初冬,牵牛花全部开完了,叶子也黄了。这时在它的茎上长了一些象含苞未放的花骨朵一样的东西,那里面孕育着新的生命——种子。西北风一刮,花骨朵的外壳自动的裂开,黑色的种子落在泥土中。严寒的冬天过去了,在太阳雨露的滋润下,它们拼命地吮吸着养料。到了适当的时候,种子又破土而出。

篇三: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一鸣惊人

1971 年, 23 岁的他,一个“逃亡地主”兼“反动学术权威”的儿子,被录用为民办教师。 1980 年, 32 岁的他,被调入吉林省重点中学永吉县第五中学。让仅仅读过两年高中的他来教高中,这对他来说,不啻是莫大的赏识和信任。为了不辱使命,他便如饥似渴地学习函授大学课程。住在“地仅容膝,在昼犹昏,马舍为邻”的陋室里无法学习,他便投身于“两山夹水,沿水有路,景色绝佳”的天然大书房,春、夏、秋三季,“举手为案,漫步当椅”,忘情地享受着“《论语》温故知新,《离骚》背诵如流”的自学之乐。尽管捉襟见肘的语文教学、操心费力的班主任工作、排山倒海的函授作业,如三座大山压在他的肩头,但他依旧乐此不疲。“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年艰苦而亢奋的函授进修写就了一首豪迈的“边塞诗”: 40 岁的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988 年,学业初成的他,从永吉县调回故乡吉林市,开始了在吉林毓文中学长达 12 年的教书育人生活。 1990 年,他带的毕业班高考“一炮打响”,班主任工作经验又在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引起轰动。一夜之间,他成了“荣誉暴发户”:桂冠接踵而来,名声不胫而走。面对荣誉,四十而不惑的他自我反省道:遗憾的是,在最初从事语文教学的 13 年中,诗意盎然的语文学科却被我教得味同嚼蜡。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答题,讲题,唯考是图。——这样的教育怎能适应“三个面向”的需要 ? 这样的教学怎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

1993 年,他开始自觉地投身语文教改,先后进行了两轮教改实验。第一轮教改实验题为“扩展式语文教学”,于 1995 年 11 月通过省级鉴定;第二轮教改实验题为“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于 1998 年 11 月通过国家级专家小组鉴定,鉴定组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研究与实验,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探讨世纪之交语文教育的改革方向,在学科教育领域有前瞻性,处于当前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的领先地位。该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成果应予推广。

2000年8 月, 52 岁的他,在北京清华附中开启了教育生涯的崭新篇章。在这里,赵老师形成了“绿色语文”的教学理念。绿色语文就是诗意的语文。它以“绿色作文”、“绿色鉴赏”和“绿色文言”为基本建构。它是对语文学科“语文”与“人文”统一的本真属性的回归,因而是纯天然的;它是对急功近利、唯考是图的“灰色语文”的叛逆和挑战,因而是可持续发展的。这种“纯天然”和“可持续发展”的属性就构成了“绿色语文”的本质特征。让语文永远伴随人生、让人生永远离不开语文,就成为“绿色语文”的终极目的。

绿色语文。悟中启灵

面对一凑、二抄、三套的“灰色应试作文”流行的现实,他于 1996 年开创了《东方时空》感悟课。让学生从收看《早间新闻》《东方之子》《百姓故事》《时空报道》等节目中,自选题材,自定角度,自拟题目,书写个人感悟,努力

营造一种“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学习氛围,从而为“绿色作文”引来常流常新的活水。

他还开创了班会感悟课——一种将主题班会和写作训练结合起来的新课型。班会的主题,从学生的成长需要中提炼;班会的资料,由老师有的放矢地编选;至于班会的心得,则要体现在抒发班会感悟的文章之中。“学会自立”“学会生存”“感悟青苹果”“感悟清华精神”“感悟创业境界”等主题班会,一次次唤醒了学生们的自省意识,把他们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逐步提升到新的境界;而一篇篇绿色的班会感悟文章,则成了学生们“达材成德”道路上的一个个新路标。

以上两类“绿色作文”课皆取材于“无字书”,而“有字书”同样可以成为“绿色作文”的“源头活水”,那就是开创“创造性阅读课”。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课,只重视考察和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 这固然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 ;而创造性阅读课,则进一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激活自己的灵感,从而写出独抒己见的“绿色作文”来。例如,通过阅读苏东坡的诗文代表作和专家对苏轼的评论,这些审美尚浅、涉世未深的学子竟然也写出了异彩纷呈的独特感悟;通过阅读周国平的《性爱五题》大胆尝试“纸上谈爱”,花季学子也出人意料地写出了对爱情的许多真知灼见。

在古典诗歌鉴赏中,那种只注重给出现成答案,不注重展示解答过程,更不注重揭示美的规律的做法,被赵老师称为“灰色鉴赏”。他在教改实践中尝试了一种重在治本的“养”的方法。“养”在汉语中的本义是“生育”,其引申意义是 “教育”,大教育家朱熹注曰:“养,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文章大师韩愈在论及从内在修养入手培养写作能力时的精当比喻,用在鉴赏上也十分恰当: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这“根”与“膏”就是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习惯;这“实”与“光”就是学生的审美素养。“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烨。”只有素养丰厚了,才能在考场鉴赏时意到笔随,应付自如。审美之果,非养不丰,他把这种注重审美素养、催化诗意人生的鉴赏,称之为“绿色鉴赏”。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赵老师把“悟”提到了关键的位置。在他看来,“悟”乃“心”与“吾”的合成。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故从左往右看,乃“思之吾也”;从右往左看,乃“吾之思也”。“思之吾”,旨在做一个思想者;“吾之思”,旨在求一种独创性。总之,“悟”,乃追求个性鲜明的创造性思维之谓也。

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教书育人”的教育;而“绿色语文”,绿就绿在它是“以人为本”。他对“人”的理解,有歌诀一首:“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其内涵为:从总体构成来看,“人”的一撇是灵魂,一捺是肉体;从灵魂构成来看, “人”的一撇是情感,一捺是理智;从动态构成来看,“人”的一撇是言论,一捺是行动。总之,要造就一个大写的即人格健全的人,就必须在灵与肉的协调、情与理的均衡、言与行的统一处下工夫。这一切都有赖于“悟功”的砺炼。

“教”“育”合一,目中有人

在我看来,语文教育是赵老师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渠道,而班主任工作又拓展了他的语文教育视野。他的班主任工作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灵,而沟通心灵的渠道就是语文教学。关于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赵老师认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目中有‘人’——既要教学生学会作文,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既要教学生读有字之书 ( 课本与书籍 ) ,又要教学生读无字之书 ( 社会与人生 ) 。”《东方时空》感悟课和班会感悟课就是“教”“育”合一的实例。其目的正在于引导学生去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如果仅仅是看电视、开班会无论如何也算不得语文课,关键在于“观察”和“体悟”。这“观察”和“体悟”是要诉诸文字的,“观察”和“体悟”一诉诸文字,便成了“语文课”。即使从狭义的角度来看, 《东方时空》课是教材的扩充和语文课堂的扩展;班会感悟课则“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 叶圣陶语 ) ,是集听、说、写于一堂的语文课。

赵老师的教改实验的难能可贵之处是确立了学生在教改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关注着学生在教改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人,更成为教学改革的主人。

组建“课堂发言敢死队”。教改伊始,他便在班会上发表了题为《“课堂发言敢死队”宣言》,申明课堂发言的十大益处,以此敬请立志效法者报名入伍。此宣言一发表,全班“入伍”。

训练语文教改“过河卒”。赵老师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国教育的误区——乖孩子》、《东西方教育思想比较》等文章。在《自救须当过河卒》的主题班会后,学生发表“感悟”诗词者多达 84 人。 1998 年 5 月 22 日,吉林省教委领导及有关专家临时到实验班听课,学生争相登台发言,其独到的见解、真挚的感情、流利的口才令听课者为之惊叹不已。

在这里,我不能不讲一下赵老师的诗教。从周到 20 世纪之前,“诗教”的传统几乎没有中断过,诗歌与音乐水乳交融的教育方式传承了两千多年。赵老师说:“诗教何以有魅力 ? 给思想以形象,寓说理于深情。诗教的魅力何在 ? 可以励志,可以修德,可以陶情,可以劝学。”“学写旧体诗,有利于养成炼字、炼句,合辙压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功夫。当然,也是修养身心的好途径。优雅的笑之花,是降低高血压的特效药;清澈的泪之泉,是清除心灵污染的洗涤剂;真诚的思之果,是疏通脑血栓的万灵丹。让诗歌为我们的生活充实一点人情味儿、艺术味儿,冲淡一点功利味儿、金钱味儿吧 ! ”

赵老师自己读诗,背诗,写诗,同时也教学生诵诗,赏诗,作诗;在大型的教改验收公开课上赵老师即兴赋诗弟子和诗,在班会课上赵老师深情地朗诵自己写的诗篇,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点燃生命意趣。正是言志与歌咏这两扇翅膀,托举着他的诗歌创作活动不断上升到新鲜境地,融入他的“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的改革实验主流,使得古老的“诗教”传统焕发出新的青春,呈现出一种明媚鲜妍

的教学风景,走向令人欣喜的教育境界。用之于天下则秋肃春温泽被大江南北,用之于教学则一泓绿水滋润半亩方田,用之于同道则高山流水叩响知音心扉。

他是一个思想者,开启了学子悟性之门;他是一个创新者,把“教文”与“育人”融会贯通;他是一个快乐者,诗意地栖居在绿色语文的天地;他是一个实践者,孜孜不倦地埋头耕耘在杏坛底层。回首这段教改实践,可以这样说:尝试“扩展式语文教学”,是他的“变法”;实验“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是他的“革命”;探索“绿色语文”,则是他语文教改的“初级阶段”。

他所奉行的座右铭,是清华大学的著名教学理念:行胜于言。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