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窗口的诗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06:56:47 体裁作文
窗口的诗歌体裁作文

篇一:欣赏诗歌之美

欣赏诗歌之美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以唐诗宋词达到顶峰。诗歌辞赋之美,始终成为文学肥沃土壤中的一支奇葩,魅力无穷。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就是五颜六色,沉淀着,招摇着,渲染着,一首词,就是一支曲,缠绵着,飘浮着,萦绕着。一首令,就是一支萧,陶醉着,期待着,飞翔着。它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扛放射着诱人的光芒;她是中华文化百花园里绚丽奇葩,散发着迷人的馨香。 母乳的营养价值是最高的,让学生品味古诗词之美,实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人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让学生背诵古诗词,品味古诗词,收效甚好! 古诗词之美,美在多个方面,学习时不可不细细咀嚼。

第一、了解古典诗词的体式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体式虽然经过多次重大变化,但它的基本特点却被一直继承下来。这些特点是语言精练、词句优美,韵体和谐,句式整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它的精练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往往短短几行、二三十字,就能生动地表达出深厚的情感,而且含蕴无穷,意味深长,百读不厌。它的韵律和节奏,能够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加上整齐的句式,更便于记忆和传诵,因而能够广泛流传。学习它的这些长处,对丰富和发展现代新诗的艺术形式是大有益处的。这说明古典诗词的艺术形式,在一定的题材范围内还可以使用,老枝也可再放新蕾,古调新声仍动人。

第二、认识诗词中的形象美

翻开古典诗词,美不胜收的句子比比皆是,有的诗句像崇山峻崖,横绝太空;有的像大河横前,波涛汹涌;有的像迅雷疾电,走云连风;有的像大风卷水,林木衰摧;有的像壮士拂剑,浩然弥哀;有的像倒酒既尽,仗藜行歌;有的好像是行吟泽畔,饮恨吞声。这些鲜明的栩栩如生的形象,或诉诸视觉,或诉诸听觉,都给我们一种美感。这种美,能诱发读者更自由地去联想,想象。由此可见,形象的魅力在诗歌中是不可忽视的。在鉴赏时,值得细心去捕捉。

古典诗词的形象美,表现在对艺术形象的描写上已经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境地。诗词中的艺术形象可以具体分为事象、物象、意象三类。所谓事象,即在诗歌中不直接地描景写物,而是直抒其事,或是借助前人的作品、典故,使艺术形象蕴藏其后,需要读者仔细体会玩味,展开想象来丰富、补充、完善作品的艺术形象。如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本来月亮升高,喜鹊在夜间偶尔飞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但作者却以“别”和“惊”两个词,将两种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而且注入了无穷的情趣:明月似不忍离开枝头,树枝也依依不舍。正当它们难舍难分之际,不小心却惊动了栖息于枝头的喜鹊。本来极平常的

自然现象,在作者的笔下,却有着非自然的情趣,本来毫不相干的物象,作者却能有机的将其融为一体。

第三、品味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古典诗词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美的语言。其语言的美,首先表现在语言的凝练上。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古代的诗人呕心沥血。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古典诗词的语言美还表现在诗人除了通过炼字以增强语言的张力外,经常使用常用双声、叠韵、叠字、比喻、对偶等修辞方法来增强诗歌的意蕴。比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中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将无形的愁思化为三千丈的白发,使人真切地感到诗人愁思的深长。修辞方法用得好,丰富了诗歌的形象,加深了诗意的表达,获得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第四、欣赏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像音乐一样美妙,声调的和谐、音节的流畅等,都是音乐美的表现。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语言优美自然,声韵和谐流荡的绝唱。这首七言古诗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融入了诗人自己对美景常在而人生不再、明月常圆而人情难圆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和对游子思妇在明月今宵里天各一方的惋惜。尽管不无青春苦短的伤感,但叹息轻微,其中仍交织着对青春的珍惜和对“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然而写来柔婉似水,笔致缠绵,悠悠相思中饱和着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企盼。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让人回味无穷。我国的古典诗词中,音乐与文学高度完美结合的精品不胜枚举。将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美紧密结合,将无比生动的音乐形象、变化多端的音乐情节,极其细致地描摹出来,从而把读者带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美妙境界。

第五、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只有领略了诗词的意境,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

我国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就像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这从很多古代诗人词家的作品里面都可以得到体现。王维是唐代著名的田园山水派的诗人,他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他的诗里充满了自然的生趣和田园的风光,每一首诗里面都隐藏着一幅山水画。《山居秋暝》中写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寥寥四句,就把秋天雨后的深山及山中的松树、泉水、石溪在月光下的景致刻画得栩

栩如生、活灵活现,活脱脱的一幅山水画,你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山水情怀和文字工夫。

再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饮酒》(其五)这首诗,是陶渊明著名的诗篇之一,之所以能千古激动人心,就在于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陶渊明用平淡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平凡朴实的农村生活,将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思有机交融统一,创造了一种平淡自然、深邃、浑融、完整的意境,开拓了一个以冲淡为美的天地,创造出一个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这首诗能让人看到一幅由人、山川、飞鸟这些平淡之物构成的画面和一位身处菊花之中,悠然于终南山之下的高雅之士怡然自乐的情态,能让人体会到陶渊明田园诗意境中平淡而有无限的丰采和简练之中有深厚的韵味,能让读者从画面开拓的意境里,间接地领略到诗人欢欣的情绪和开朗胸怀。

第六、体验古典诗词的情感美

我国的古典诗词之所以长期深入人心,在于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发挥了 “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虽然古典诗词抒发的是古人在彼时彼地的情志,但大多与后世以及今时今地的人们在思想感情上有相通或相似之处。如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简单的情节,描绘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将最伟大的母爱浓缩在一个简单的画面里和瞬间的思想状态中,让我们反复回味隽永的却是人性最自然、最真切的亲情之爱。 第七、领悟古典诗词的哲理美

古典诗词是古典文学长廊中的精华,许多诗篇不仅展现了祖国山原湖川的秀丽雄伟,家乡春夏秋冬的千姿百态,故园晨昏夜午的奇趣,风雷云雨的壮观,松柏梅竹的高洁,虫鱼鸟兽的生气等等,也渗透着诗人的挚爱、依恋、深思与寄意,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人生哲理。细细品味,定能对人生有所启发。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一首有哲理的小诗。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该诗妙就妙在句句不说读书但句句形象地说读书,寓理于形象之中。

总之,我国的古典诗词既体现了诗人的才情,又体现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生活中有美,古诗教学中也有美。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学生近距离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诗歌的教学,重在品读诗之美,是我们的诗歌教学努力的方向。让每个学生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深切体会古诗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

篇二:现代诗歌鉴赏方法汇总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一、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了解题目背景

首先我让同学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

内容物,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象杨炯的《从军行》,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杜甫的《春夜喜雨》既交待了时间节令,又表明了事情、情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喜悦。

其次看“注释”。试卷中的短短一二句注释,却是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2、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是不同方式反复诵读。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然后我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大意,通过对字词句的解释来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

二、细读,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主要从表达技巧上鉴赏

1、寻找意象,体味意境。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

客观物象)。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想象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其实,无论写诗也好,写其他的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罢,都是离不开想象的。对于诗歌来讲,想象无疑是诗歌的特色之一,也是诗人写诗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谢冕老师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实际上,就是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应该从这些问题入手: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含义?诗歌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想象,离不开诗歌语言环境。

《我爱这土地》写了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核心是鸟,借此表达作者对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主旨。从诗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从修饰语可以看出,大地遭受着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这些结论的得出,无不是通过想象,依据诗歌本身的语境解读出来的。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2、分析写作手法,体味表达技巧。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 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感悟诗歌文字表达的技巧,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抒情小诗篇幅短小,内涵丰富,鉴赏时要从诗歌表达的

特点出发。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诗意的跳跃与哲理性,象征、比喻、铺排的运用,结构与用语的独特等,要靠我们不断地去进行赏读训练。

3.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诗歌往往借形象与形象的组合来传情表意。阅读时,先要辨别诗中所绘形象,再抓住关键词语,细细玩味,挖掘形象的内在意蕴。如《夜》一诗通过对静谧、美丽的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现代诗歌鉴赏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也包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包括诗词曲).新诗是"五四"新文学运 动的产儿,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的 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总的说来,一种讲究格律,谓之格律诗,一种比较自由,即自由诗.

自由诗形式自由,诗行可长可短,行数可多可少,可以押韵也可不押韵,可用标点也可不用 标点;格律诗在格律方面比较讲究,但不是像旧诗那样有固定的格式,大体说来,诗行要求 有比较整齐和谐的节拍,双数诗行的末一字要求押大致相同的韵;有的诗不分节,有的诗分 为若干节,分节的诗,各节的行数要大致相等.

诗歌的艺术概括力最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 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 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具体说来,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 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 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来说,新诗 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 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二)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有 些诗,通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借形象来抒发感情;有些诗,虽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也有些诗,既描绘了具体形象,也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诗歌刻画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鉴赏诗歌都必须把握诗歌描绘的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三)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 的实指性.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是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 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 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的认知活动。读者要借助诗歌的语言为媒介,把握艺术形象,感受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二)诗歌欣赏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捕捉诗歌深邃的意境美。意境被称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欣赏诗歌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世界的融合),也就是将诗的语言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进而唤起自己的情感。

二、品味诗歌含蓄之美。钱钟书先生曾说过:“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诗歌讲究的是曲折回环,不能把想说的全部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味,这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正是其含蓄的内涵,也是我们需用心体会的地方。

三、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因此,欣赏诗时要善于通过反复吟诵等手段,很好地感受诗的音韵之美,领略其节奏之感。古诗的节奏很有规律,一般说来,五言诗每句三顿。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含蓄美和音韵美,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三)现代诗歌欣赏

首先:应该先理解其表达的意思。

其次:斟酌其用词及句法构成。

再次:考虑“平仄”的分配是否合理,是否顺口或是通顺。

最后:以自己的观点及认知,综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及具体章法;逐一点评。 针对第三及第四点个人意见讲解如下:

如何考虑“平仄”,先总体考虑其整首诗歌是否蹩脚,是否读起来不顺畅,那么肯定是其用词或是句子构成间存在矛盾之处。然后再逐句进行斟酌,推敲具体是哪里存在问题。

注:一首好的诗歌,不仅是给人一种美丽的氛围和意境,更是读起来都让身心愉悦,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效应,给读者以新的视角及态度。

(四)如何鉴赏现代诗

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现代诗则反映了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包括了“五四”时期始创和发展起来的新诗和现代人写的旧体诗。阅读大量的现代优秀诗篇,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水平大有裨益。那么,如何鉴赏现代诗呢?

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见《语文读本》),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要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很重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

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99年高考阅读鉴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四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国母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一朵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一个“拧”,一个“掠”,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五要分析技巧。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雨中》运用拟人;《我爱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发丰富的情感的。

六要重视诵读。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离不开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地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情的形象。“意”即思想感情.“象”即形象物。这也就是说,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附着在一定的物象上,二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物是情感的载体。所以,通过诗中物象的分析.可以正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可以正确解答诗歌的一些鉴赏题。请看现代诗人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要分析这首诗的主题,我们就不能不重视所咏之物——礁石。礁石的特点是坚硬的,作者把它放到一个又一个的浪中,但礁石依然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礁石已不是一种简单的物,它已蕴涵了作者的情和志,象征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抓住了礁石这一物象,中华民族那种不向命运低头,对前途充满希望,百折不回的形象就突现出来了,诗歌的意境之美也就抓住了。同时,我们也可以概括出这首诗的主题,即本诗表现出了一种不怕厄运,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反抗精神。4.以理解诗。有些诗歌,我们可以从推敲作者所表达的哲理或事理方面来鉴赏。如阅读臧克家的<有的人)这一首诗,我们只要弄清为什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个问题,全诗的主旨就明确了。在高考现代诗歌鉴赏中,以理解诗也是一种方法。例如1999年第lO题,分析B这个备选项是否正确,就可以从抓事理方面人手。诗中作者用“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这几个字来修饰限制“土地”,可见诗人所写的“土地”并非和平时期的土地,而是正在遭受着磨难的土地。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生活在这样的土地上的人民.也就生活在苦难之中。挣扎在苦难中的人民能逆来顺受,一点都不愤恨吗?道理非常明确:他们一定又悲又恨。加上诗中用“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来象征这种情感,用“温柔的黎明”来象征对光明

的向往和追求,这样,我们就可以判定备选项B是恰当的。又如要判断这一题的C项是否正确,我们也只需弄清,作者为什么愿意“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一原因。通过下文的阅读,我们发现,作者之所以愿意这样,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既然爱得深沉,为她献身也是情理中的事,所以,我们可以判定C项也是恰当的。5.以文解诗。文学性强也是现代诗歌的主要特点。现代诗歌虽然在形式、押韵方面比古诗自由,但现代诗歌也同样具有语言委婉、概括,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色。所以,鉴赏现代诗歌.不得不注意它的文字特点。例如分析纪念与“四人帮”作坚决斗争而惨遭杀害的张志新烈士的<重量>一诗:“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到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分析这首诗,我们就要抓住这首诗的文学语言来看。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作者把英勇献身的烈士和“苟活者”进行了对比,表达出了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充分揭示出了革命者与“苟活者”生命价值的巨大反差,前者重如泰山,后者轻如鸿毛.从而达到了歌颂烈士的目的。又如判断1999年高考第lO题D项分析是否恰当,我们也要注意分析这首诗的文学特点。诗人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描绘出了一幅激情而又深沉的意境。所以,我们要抓住比喻手法的运用情况来分析。诗中诗人把自己比喻为一只鸟,表达出了要为土地歌唱.即使死了也要腐烂在土地里的深情。通观全诗,比喻句到“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为止,最后两句已不是比喻的内容,诗人回到了直抒胸臆上。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判定.D项的说法是不恰当的,D项是该题的答案。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现代诗歌的鉴赏是高考的一项新内容,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地探索和灵活地把握各种鉴赏方法,以达到现代诗歌的鉴赏和审美目的。

(一)测试要点 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阅读诗歌对提高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水平都有很大的好处,因此,高考十分重视有关诗歌鉴赏的测试。那么,鉴赏现代现代诗歌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背景。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在狱中写成的,艾青因参加革命而被捕,在铁窗内,他看到窗外雪花纷飞,想起了自己的保姆,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对有些诗歌背景了解得不特别细致也不会影响对其内容的理解,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第二,要把握诗歌的形象。现代诗歌总会在诗中塑造艺术形象,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从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如2000年试题诗歌鉴赏题,阅读郑敏的诗《金黄的稻束》。这首诗用象征的手法塑造了“金黄的稻束”这一艺术形象。“金黄”指稻束的成熟,那么,“金黄的稻束”就是指劳动的成果和结晶了。全诗由“金黄的稻束”这一中心形象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了探寻劳动的意义,表现了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主旨。

第三,要理解诗歌的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行间。所以必须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如99年高考试题阅读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第四,要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要求凝练而概括,用最恰当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共有四个小节,每节开头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国母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 高考现代诗歌鉴赏的考点主要也是设在以上几个方面的。

《双桅船》 作者: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篇三:题材是窥探古典诗歌思想感情与表达技巧的窗口

题材是窥探古典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窗口

刘干章(广西灵山县灵山中学)

摘要: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的统一体。我国的古代诗歌,更是这两者和谐结合的典范。其中诗歌题材的选取,与其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关系密切相连。以题材分类为切入点,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突破口,容易地寻找到古典诗歌内容与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之间结合的规律,窥探到古代诗歌思想感情与表达机巧的精华,领略古典诗歌形式美与内在美。

关键词:古诗题材 与思想及艺术 关系 规律

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无不是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的统一体。不同题材的内容需要不同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不同题材的诗歌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表现技巧、表达感情上也有不同的方法。久远的中华民族文化积淀,形成了承载本民族思想情感的特有的固有的文学形式。我国的古典诗歌,更是这两者和谐结合的典范。其中诗歌题材的类型,与其思想感情意蕴取向及艺术手法的选用,关系更加密切。如果我们以题材分类为切入点,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突破口,容易地抓住古典诗歌内容与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之间结合的规律,窥探到古代诗歌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领略古典诗歌形式美与内在美,能容易地解答诗歌鉴赏的问题。

一、咏物诗的写作技巧虽然不绝对程式化,但是千百年来的积淀也形成了一定的规律。 咏物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或批评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表达自己对某些社会人物或者某种社会现象进行抨击。其字面上是咏自然之物,其实所咏之物仅是用来承载情感的一个载体,往往是运用托物抒情、借物咏怀的艺术手法委婉曲折地言诗人之志、抒诗人之情。

咏物言志诗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是停留于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的层面,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出色的咏物诗人,就像高明的画家那样,他的笔触要深入到对象的灵魂,画出事物的神韵、品格,不但是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是曲尽其妙地写出物的特点。这就是古人对于咏物诗不成文的法则。

由于诗人的精神世界不同,所以即使是描摹同一事物,不同作者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寄托不同的感情表达出不同的意蕴。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发出的是“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慨叹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学宠臣虞世南“垂蕤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清高华贵者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称咏物诗的上乘之作。

从整体构思规律上看,咏物诗或如上述的咏蝉诗用拟人,或如贺知章的《咏柳》用比喻。 从具体描写方法看,对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的《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作背景烘托出白莲独特的气质和神韵来。

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字面上说的内容是石灰的出身、特征,实际上是用了借物咏怀的手法,委婉而巧妙地表现了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对养成高尚的品格的孜孜追求,表达了为保持美好品格而坚贞不渝的顽强意志。柳永的《卜算子·咏梅》表面上吟的是寒梅,写梅花落寞孤寂,饱受凡花的妒忌,即使是遭受践踏碾踩化作泥土,也要为人世间留下一缕清香,实际上却是通过梅花这一意象用借物咏怀的艺术手法来抒写诗人在浊世中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孤傲、坚贞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由此可见,咏物诗的写作技巧虽然不绝对程式化,但是千百年来的写作习惯的积淀也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一般常用象征、托物言志、比喻和比拟等艺术手法。

二、写景诗,结构形式与思想意蕴关系,常见的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前面部分的诗句是写景,后部分的诗句是抒情,这一般都是运用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有杜甫的《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首诗,前半部分写了诗人月夜所见的开旷的原野上萧瑟的野草,波涛汹涌的江面上孤零零的夜舟,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伤感。后半部分是触景生情想到天地寥廓自己渺小、漂泊和官场失意,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了怀才不遇、自伤飘零的凄苦感情。

(二)整首诗全部都是写景,这些诗歌一般都是运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也相当典型,“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全诗句句都是写景,它用了比喻的手法,用白虹比喻钱塘江水狂涛滚滚,从远及天边的江面上奔腾而来的壮阔景象。用想象的手法说了这浩大的水的来源以及水势浩大的原因。后两句分别用晴天和晚日来衬托潮水雄壮广阔浩淼和极盛的气势。诗歌寄托感情于写景,以景载情,表达了诗人此时此刻激越的情绪和喜悦的心情。

刘禹锡的《乌衣巷》表面是写今日乌衣巷的景象:昔日王公贵族住的地方,已经荒芜得长了野草,以前筑巢于王公贵族豪宅中的燕子因为那华堂已无,只好栖身于平凡百姓的家中。实际上是通过描绘这景象,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在写景诗中,时段与情感关系也有规律可寻。时段不同,表达的情感往往不同。一般来说,写初春景色多是表达喜悦之情,写晚春的景色多是表达时光易逝感叹人生易老的伤感,写秋天则多是表达悲凉忧伤的情感。

三、送别诗,基本规律是前面部分是写景,后面部分是抒情。所表达的往往是依依惜别的深厚感情。这类诗歌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厚情谊。常常用情景交融、以景衬情的手法。

这类诗歌中最典型要算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分手地点令人心中充满惆怅的景色,后两句是直接抒发诗人在此时此景中对老朋友的劝告:咱们再多喝一杯吧,出了这个关口,咱们老朋友再也不容易得见面了。

唐朝许浑的《谢亭送别》也相当明显地体现了这个规律:“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流急。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这首诗开头两句主要是写离别时的地点的景色,但是写景和送别的情景密切相关,其中的“红叶青山水流急”之景既呼应了上句的“解行舟”,也开启了下半部分的“人已远”(转 载于:wWw.zW2.cn 爱作文 网)之事,把不同于一时间的事情放在一起,蕴含了离别太急之意,强化了送别的伤感。最后一句虽然表面上是写景,但是它更着重于与第三句组合起来表达难分难舍、深感凄凉孤独的感情。

送别类诗在选用意象方面也有一定的规律:一是杨柳,因为“柳”和“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刘禹锡的《杨柳枝词》“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等;二是长亭,长亭作为陆上的送别之所,在古代送别诗词中屡见不鲜,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三是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等。除此外,“酒”、“阳关”等也常用来表送别。

四、怀古诗,往往前面部分的诗句是所凭吊的地方的景色,后部分的诗句是抒发希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或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或讽喻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感慨世事沧桑,这类题材的诗歌往往是运用借古讽今或直抒胸臆的写法。

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抒发诗人的怀古叹今之情,揭批统治阶级的昏庸荒淫,揭示历史变迁规律以警示今世。怀古诗常用的意象为“六朝”、“金陵”、“西都”、“赤壁”等和历史相关的名城、事件或者人物;常用对比以及借景抒情、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等写法,使作品内涵更加丰富、形象更加鲜明、感情更加强烈。

创作意图规律方面,诗人对早已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必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人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作赤鼻矶的地方,传闻那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这赤鼻矶就是触发了诗人感想的媒介。

诗人怀古咏史,在表达感情规律方面,有的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王安石清醒地认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有的是把史实与现实紧紧结合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歌前面部分写今日凭吊北固亭时所见之景色,后半部分写此时此景所触发的联想,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强敌,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以及自己报国无门,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讽喻当朝统治者要注意前车之鉴,不要像元嘉年间刘义隆那样空喊收复失地的口号,准备不周,反落得兵败导致敌人南侵的后果,也表达了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却怀才不遇的愤懑。有的只是抓住历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王安石对昭君出塞这一和亲故事,慨叹道“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其意图是借他人历史题材之酒,浇自己感慨块垒。

怀古诗在艺术手法上、构思上,主要习惯是(1)或以景衬情,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2)或议论引发,如清人刘献庭的《王昭君》“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是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咏史怀古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常引用一些其它典故,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六个典故。至于用典时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多用典故,是其常见艺术手法。

五、羁旅诗,多写游子在外漂泊的思乡怀亲之情及人生感伤,思想意蕴比较集中。基本格式也比较固定,前半部分多是写诗人在旅途中、驿道上或者旅舍、驿站、客船等羁旅滞留之地所见的景色,用的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后半部分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抒发思乡思亲的苦闷。

王安石的《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持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这首诗写游子在外漂泊的思乡怀亲之情及人生感伤。从其主旨上看,是以“乱”为诗眼,心中之情与眼前之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这些冷色调的、灰暗压抑的意象,暗写诗人心烦意乱,描绘了“驿站秋夜难眠图”。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及“归梦”这一意象点明的怀乡之愁。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此联将浓郁的乡思、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再借景色凄凉的天地含蓄而浓郁地表达出来,“凄凉”更是作者心境的直接表达。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进一步将诗人的烦乱心绪渲染到了极致。

羁旅诗中思乡思亲友类诗歌的意象比较固定,常用的一是月亮,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都颇有盛名。二是鸿雁。鸿雁每年秋季不远万里飞回故巢越冬,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发思乡情。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韦应物《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三是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为证。

这类题材和意蕴以及艺术手法关系的规律方面,极具代表性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词前面部分就是写行人踯躅在旅途上所见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夕阳等景物,借这些苍凉景色来抒发心中的愁苦;后两句是直接抒情,抒的是羁旅游子的孤独和思念亲人的伤感之情。

六、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反映边疆将士奋勇杀敌、誓死卫国、愁怨征戍、思乡思亲和诗人同情征戍将士为基本内容,思想意蕴多是表达渴望建功立业、赞扬将士爱国和忠勇精神、抨击统治者穷兵黩武、批评当局昏庸无能,或是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题材与艺术手法关系大致是,前面常用描写的方式写边塞风光,为后面抒情作铺垫,做到情与景交融。

杜甫的《兵车行》,就是通过描述老百姓被征发去服兵役与家人离别的悲痛欲绝的场面,通过描绘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以及古战场的惨状,控诉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倾诉了老百姓的痛苦,表达了人民厌战的情绪。沈诠期的《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就是控诉长年累月的战争造成了家人分离的痛苦,同时抨击了当权者的无能。唐朝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这首诗前两句写将士们极目所见和回望玉门关的景象,借以渲染战争的气氛,两句抒写身经百战铠甲磨穿的将士

们发出的誓言,表现了将士们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可见,边塞诗题材与思想意蕴以及艺术手法关系也有规律可寻。

中国古典诗歌,是题材内容与思想及表达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其关系当有规律可寻。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2.《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3.《文学理论基础》(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4.《唐诗通论》(刘开扬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1.)

5.《唐诗小札》(刘逸生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78.11.)

6. 《中国古代写作理论》(刘九洲 张声怡编 1982.7.)

7.《诗歌鉴赏指导·分题材鉴赏指导》(百度文库)

(作者简介:刘干章,男,1956年出生;广西灵山县灵山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注重古典诗歌鉴赏与校本课方向研究,其中负责的省级重点课题“利用刘永福的冯子材等本土文史资源开展校本课研究性学习”已经结题,作为主要设计者的另一省级A类重点课题“普通中学开展高雅艺术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已基本完成结题工作。邮编:535400;电话: 13977763016;邮箱:1264626615@qq.com)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