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作文由远及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7:17:44 优秀作文
作文由远及近优秀作文

篇一:作文由远及近

东阳快乐四年级:报告喜讯,我儿子的那篇《雷雨》荣获浙江省课内作文大赛一等奖了。(就是上次老师点评的那篇。)另外还有一篇 《难忘的一次活动》,按照老师的六根六尘和对称法,荣获了全国三等奖。谢谢老师和转播们的辛勤付出!孩子们将以优异的成绩与喜讯来回报你们。谢谢!

46群玉妈:非常老师,分享一个我家孩子作文的好消息:单元考试作文第一次没扣分,并且当作范文当堂朗读。二个月的付出,大大的收获。想当初,她的作文只能写2-3句话,二个月后竟然能成范文。作文里 头身脚 、对称用得很好。

27群北京-姗妈:看到老师书上的那篇《小螃蟹》,我想到老师还讲过一篇关于鱼的文章,我教女儿仿写了一个《水蜗牛》,感觉很好,我们这次在 高思杯 作文赛中得了一等奖,作文满分!孩子很高兴。

上海-君:在这里,要谢谢老师!我家丫头的作文被他们语文老师推荐参加2012全国中小学作文大赛了!这是老师对小家伙的认可,也是孩子进步的表现。

下面来看一下《冬天的雪乡》的小作者妈妈感言:

老师,我是以前8群的虫妈,现在转到了48群了,从去年开始一直听您的课,和孩子坚持读课堂记录。

孩子本来就对语文比较感兴趣,也很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口头表达能力很强,语文老师总认为他口头能力强于书面,之前,我也很着急他的作文如何能提升档次,也着急他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看的那么多书里的东西都倒出来呢?

自从跟您学习,明白了:孩子读再多的书,关键是要学会如何读书、如何阅读;也明白了就因为孩子口水多,妈妈更应该学会引导孩子如何将 口水 变成 油水 ;要珍惜和孩子一起的时光, 扶上马,送一程 ,要当亲子妈妈,建立好的亲子关系,不能亲自作文、不能动不动就给孩子脸色看;知道要克服焦虑,要 坚持浇水、静等花开 ,不能做拔苗助长的妈妈,要做坚持浇水、施肥的花农,多关注孩子的成长。

感谢老师!感谢您教会我和孩子成长与做人的道理。

再来说作文。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明白了 头身脚 和 帽衣鞋 ,也知道在作文中主动用上 对称 和 六根六尘 了(作文八法,我们觉得目前还不能一一地体现在作文里,但我们会继续熏习、继续理解再运用的)。

孩子也越来越喜欢语文了。这个学期,班主任老师一直都表扬他,作文越来越好、表现越来越棒。

这篇文章是今年春节期间,我们去了雪乡后,回来作为寒假作业完成的,基本上都是孩子自己的原话。有些句子,我觉得很有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绿》的味道,应该是听经典、读经典、熏习经典的效果(之前我们虽然也听过,但真正分析和阅读朱自清的作品,还是看了您的分析讲解之后,我们还一起背了下来)。

文章大量用了色法和意法,中间关于孩子的玩乐部分用了借代法,整体来说,是孩子和非常老师学习之后,我认为这是体现他进步的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文。因为文章是开学就写了,这里我是今天补的,所以辅导的细节我就没有一一介绍了,希望能得到您的指导,也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从感言中也看到,这位妈妈是八群的 老人 ,一直坚持听课到现在,有如初心,很让人赞叹。特别是妈妈提到的认识:明白了:孩子读再多的书,关键是要学会如何读书、如何阅读;也明白了正因为孩子口水多,妈妈就更应该学会引导孩子如何将 口水 变成 油水 ;要珍惜和孩子一起的时光, 扶上马,送一程 ,要当亲子妈妈,建立好的亲子关系,不能亲自作文、不能动不动就给孩子脸色看;知道要克服焦虑,要 坚持浇水、静等花开 ,不能做拔苗助长的妈妈,要做坚持浇水、施肥的花农,多关注孩子的成长。

希望大家从这位妈妈的认识中,去体会亲子的意义,体会如何读书、如何积累的方法,体会如何克服急躁的心态,体会 坚持浇水、静等花开 的意义。在孩子学习作文之前,让孩子先感兴趣,很重要;在妈妈亲子之前,先调整好心态,很重要。有好的心态,才能有好的学态;有好的学态,才会有好的结果。

看一下孩子的原文:

冬天的雪乡

冬天的雪乡,最美丽的是皑皑的雪山,是屋顶上垂落的 白云 ,是雪地里孩子们的笑声

眺望雪山,只见在这幅极为珍贵的画卷中,作为背景的湛蓝的天空中照映着白而发亮的雪上,映衬着来往的洁白如雪的云,可是云已经比以往要显得暗灰了一些了。

走近雪山,我触摸了一下雪,只感觉雪粒 沙沙 的立即溶化了,像闪电般离去,像隐形般消失 。山上的雪色并不均匀,有的白得刺眼,有的白得明艳,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牛乳,又仿佛是一张张白纸。

走进雪山深处,我惊诧于雪山的白了,我看见过洁白如雪的白云,见过纯天然的牛奶,却从没看见过雪山的白,雪山的雪白如牛乳,雪山的白如墙壁,雪山的白甚至胜过白云。

继续前行,我们看见一座座坐落于环山中的村庄,这周村庄周围都是山,升起的袅袅炊烟,在雪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洁白。看那屋顶上的雪,有的飘悬在房檐边;有些干脆挂在屋顶上卷一个圈,像一大坨奶油,让人口水直下三千尺。

在雪地上,常常可以看见孩子们已经在雪地上大打出手,打成一团。 这片雪地给你,这片雪地归我们。 凭什么嘛?我们先看到的 我说的,你快来,这里有大雪地哦! 不、就不! 好啦、好啦,哎呀,大小姐,我让给你,不行吗? 这是一堆男生和一堆女生在争 白地 ,然后, 女首领 扬长而去, 男首领 扫兴而归,男生们一见,都挽起了袖子,亮起了胳膊在那里打雪仗。我心里想: 他们不怕冷吗? 在这冰冷的雪地上,孩子们的气息,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让冬天的雪乡增添了更多的欢笑声。

如果我再去雪山,我会抓一把雪山的雪粒,抓一捧雪乡的奶油,带一片孩子们的欢笑声,送给你

刚才大家在讨论中提到了对称,提到了相片相框、六根六尘、写黑以白,还提到了由远及近,提到了人动景移,提到了抬头收腹。可见,这一段时间的熏习,还是很有作用的。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孩子作文的亮点。

一是结构。关于结构的问题,我们基本上是每篇作文都在讲。因为结构就是思路,就是章法,就是表达的秩序。结构是孩子们学习作文,第一步需要实现的目标。《实战篇》中也一直在讲,孩子作文观的树立,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的作文观,就是结构观。孩子们有了作文观就能明白:一篇作文该如何表达,如何体现。有了作文观,也就加强了表达、沟通的能力。

本文的题目是《冬天的雪乡》,而本文的头是:

冬天的雪乡,最美丽的是皑皑的雪山,是屋顶上垂落的 白云 ,是雪地里孩子们的笑声

可见,本文的 头 是开门见 雪 的头,开得直接明了。作文的主题是 冬天的雪乡 ,如果头一个自然段中,没有 雪乡 出现,说不定就写成了 梦乡 。开门见山,能达到直接明了、直奔主题、言简意赅的作用;是保证作文不跑题、不偏离方向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 头 中,孩子运用了三个对称句:

最美丽的是皑皑的雪山,是屋顶上垂落的 白云 ,是雪地里孩子们的笑声

这三个对称句,与 身子 是相互呼应的。这也是我们一直讲的 头身脚 要保持一致、要步调一致的要求。

我们讲:读书、积累、写作是一回事。其实,当我们看到这个 头 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就可以对全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

比如我们学《中庸》,如果能把《中庸》的第一章学懂,可以说后面的内容就不用学了,就全懂了。《中庸》的第一章是: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同样,我们读《大学》,如果真能把《大学》的第一章读懂了,那后面的内容也就懂了。《大学》的第一章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的开头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 三纲八目 。

我们之所以讲这个,目的就是要让大家明白文章开头的 头 ,是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开卷有益之意。古人写文章,开头就把全文的主旨讲出来了。这是我们读书的一个方法,也是写作的一个方法,这是一回事。我们读书,一个是题目,一个是开头,格外重要。但有很多人,往往懒得看题目,开头随意看,直奔 身子 而去。如果直奔 身子 而去,表面上看似乎内容很多,看着很过瘾,但很难了解主旨,把书读薄。

大家如果有陈忠实的《白鹿原》,可以回去看一下第一页写的是什么?这本书,我在二十年前左右看过。记得扉页上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讲的是什么?讲的就是清末至文革的一部历史。

本文的开头,用三个对称、三个角度,提到了雪山、 白云 、笑声。这样,我们基本上就把全文的主旨,或者说把全文的线路摸清了。所以,孩子的这个 头 开得好,很有章法。不仅实现了开门见山,而且实现了开宗明义。通过以上的乱讲,大家理解开头的重要性了吗?

我们刚才讲到了本文的 头 写的是雪山、 白云 还有笑声。 身子 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写的。一脉相承、前呼后应,很有章法。

最后的 脚 写得也特别有味道 如果我再去雪山,我会抓一把雪山的雪粒,抓一捧雪乡的奶油,带一片孩子们的欢笑声,送给你

所以从结构上来看,小朋友的军姿站得很棒 头正、身挺、脚稳。

下面,我们再来讲第二个主题:顺序。在讲课前我让大家预习了《提高篇》中第一章 顺序的技法。在这一章中讲到写作的顺序有几个:一是时间变化的顺序;二是空间变化的顺序;三是故事变化的顺序。其它的顺序还有:人物出场的顺序、景物变化的顺序、情感变化的顺序、因果变化的顺序,以及由写景、抒情到议论的顺序。希望大家课后再去认真体会第一章的相关内容。

本文是一篇集写景与叙述为一体的作文。本文中时间的顺序、景物的顺序、空间的顺序,以及由写景到记事的顺序都十分到位。因为有了顺序,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结构,体现了思路,体现了章法。结构、思路、章法、对称,这四者是一回事。这是我们从理论上来讲的。

本文中的一个大顺序就是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从远处的高山写到稍近处的小村;再由小村写到了更近处的人物。最近反复讲的一首诗: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就是按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的顺序来写的。我们再来体会前不久讲过的一篇小学四年级的课文 《七月的天山》。大家来看看这两篇文章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月的天山(选自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

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却有鱼儿在跳跃。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磷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的生机。

再往里走,天山显得越来越优美。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这里溪水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水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锻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大家结合《七月的天山》与本文,体会从大到小从远及近的顺序。

因为时间的原因,今天只能讲到这里了。请大家做好如下的预习:《基础篇》87页的 文字游戏 ;《基础篇》133页的《冰雪北海》;《实战篇》114页的《海洋世界一日游》;还有《提高篇》中第一章 顺序的技法 、第四章 反差对比 的技法、第七章 移花接木 的技法,以及第八章 相片相框 的技法。

篇二:作文由远及近

眺望雪山,只见在这幅极为珍贵的画卷中,作为背景的湛蓝的天空中照映着白而发亮的雪上,映衬着来往的洁白如雪的云,可是云已经比以往要显得暗灰了一些了。

走进雪山,我触摸了一下雪,只感觉雪粒 沙沙 的立即溶化了,像闪电般离去,像隐形般消失 。山上的雪色并不均匀,有的白得刺眼,有的白得明艳,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牛乳,又仿佛是一张张白纸。

走进雪山深处,我惊诧于雪山的白了,我看见过洁白如雪的白云,见过纯天然的牛奶,却从没看见过雪山的白,雪山的雪白如牛乳,雪山的白如墙壁,雪山的白甚至胜过白云。

继续前行,我们看见一座座坐落于环山中的村庄,这座村庄周围都是山,升起的袅袅炊烟,在雪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洁白。看那屋顶上的雪,有的飘悬在房檐边;有些干脆挂在屋顶上卷一个圈,像一大坨奶油,让人口水直下三千尺。

在雪地上,常常可以看见孩子们已经在雪地上大打出手,打成一团。 这片雪地给你,这片雪地归我们。 凭什么嘛?我们先看到的 我说的,你快来,这里有大雪地哦! 不、就不! 好啦、好啦,哎呀,大小姐,我让给你,不行吗? 这是一堆男生和一堆女生在争 白地 ,然后, 女首领 扬长而去, 男首领 扫兴而归,男生们一见,都挽起了袖子,亮起了胳膊在那里打雪仗。我心里想: 他们不怕冷吗? 在这冰冷的雪地上,孩子们的气息,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让冬天的雪乡增添了更多的欢笑声。

如果我再去雪山,我会抓一把雪山的雪粒,抓一捧雪乡的奶油,带一片孩子们的欢笑声,送给你

昨天,我们分析了孩子的作文在结构与顺序方面的优点。总的来说,孩子在这篇作文中是通过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顺序来写的。因为有了顺序感,所以就体现出思路明确、有章有法。这是我们昨天下午讲的重点。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与介绍第二个方面,就是摆关系、讲意境。先来看原文:眺望雪山,只见在这幅极为珍贵的画卷中,作为背景的湛蓝的天空中照映着白而发亮的雪上,映衬着来往的洁白如雪的云,可是云已经比以往要显得暗灰了一些了。在本段中小朋友写得非常棒,用文字画出了一幅画。我们在《基础篇》的前言中提到过,作文就是用文字作画。那么怎么样用文字作画?这里就有一个基础的技法叫:摆关系、讲意境。摆关系、讲意境,再提高,就是相片相框的技法。换句话来讲,相片相框的技法,是摆关系、讲意境技法的进一步提高。这一个技法大家可以参考《提高篇》的第八章。我们在这里就讲摆关系、讲意境。

在《基础篇》中,我们曾经做过一段文字的游戏:

举个简单的例子:天是蓝色的,树是绿色的。这是两句话,一个是讲天,一个是讲树;一个是蓝色的,一个是绿色的。如果把这两句简单一放,还显得不够力。可以再摆一下这两者的关系。可以写成:天是蓝色的,树是绿色的。绿树在蓝天的映衬下,更显出那一份绿的生机。

好,我们再来看下一个例子

我们再来做两个文字游戏。描写下雨:天,打雷了。一个声法,一个色法。要是把这个关系再搭配一下,就可以这样写:天,打雷了,下雨了。雨丝催着雷声,雷声促着雨丝,好像一首交响曲。这样就成了三句话了。写马路上的景:马路上,一辆辆的车飞驰而过,自行车相互追逐,还有在便道上慢行着的人们。车的速度、自行车的穿梭与行人的悠闲,构成了一个城市道路上快慢交错的动感组合。这样辅导孩子,就有得可写,一句可以变两句,两句可以变四句。文字就是游戏。

所谓的摆关系、讲意境,就是一开始分别写两样东西。正如我们讲的第二个例子一样,写了两样东西,一个是雷,一个是雨。如果分别写,只是写到一半,但我们可以把这个关系再搭配一下。就可以写成:天,打雷了,下雨了。雨丝催着雷声,雷声促着雨丝。这样不仅增加了字数,且增加了画面感、意境美,与文字的立体性。

在《实战篇》中,很多小朋友就运用了这样的技法,在书中随处可见。我们来看一个小朋友写的《海洋世界一日游》。大家有书的,可以参考一下书中的114页。特别是大家要看到截图中划线的部分:小鱼儿一会儿游到我的左边,一会儿游到我的右边,一会儿又游到我的头顶。有的鱼一动不动地看着我,有的鱼慢条斯理地散着步,还有一些鱼忽而在我的眼前窜过。看到它们,我会想,我是不是水中的鱼?鱼是不是空中的我?是鱼在我身边动,还是我在鱼四周游?

在文中,小朋友写到了两样东西:一个是我,一个是鱼。这是分开来写的。而下划线的部分,小朋友就运用了摆关系的技法:我是不是水中的鱼?鱼是不是水中的我?是鱼在我身边动,还是我在鱼四周游?---

刚才有妈妈问: 这个技法,是不是好难?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学会? 可以说,这个技法与难度无关,而是与思维的习惯有关。这个技法,无处不在。再试举一例:就拿我们今天讲课来写 今天,我们在QQ群里讲课,我认真地讲,大家热情地听。大家表现得越热情,我就讲得越认真。我讲得越认真,大家就表现得越热情。

回到孩子的原文中来:

眺望雪山,只见在这幅极为珍贵的画卷中,作为背景的湛蓝的天空中照映着白而发亮的雪上,映衬着来往的洁白如雪的云,可是云已经比以往要显得暗灰了一些了。在本文中小朋友写到了这样的关系,我们稍作简化,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来:白雪在湛蓝的天空下显得更白,蓝天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更蓝。在本文中,小朋友还接着运用了一个相片相框的技法,把蓝天与白云重新组装在了一幅画中。

接下来看第二个自然段:走进雪山,我触摸了一下雪,只感觉雪粒 沙沙 的立即溶化了,像闪电般离去,像隐形般消失 山上的雪色并不均匀,有的白得刺眼,有的白得明艳,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牛乳,又仿佛是一张张白纸。

在本段生动从何而来?从六根六尘中而来。小朋友写得也极为生动。一是触法运用:我触摸了一下雪,只感觉雪粒 沙沙 的立即溶化了。二是意法的运用:像闪电般离去,像隐形般消失 同时也是一个对称句。山上的雪色并不均匀,有的白得刺眼,有的白得明艳 色法的运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牛乳,又仿佛是一张张白纸。 意法的运用。

所以概括来讲,在本段中关于雪的描写,运用了:色法、触法与意法。因此就实现了:色法 言之有物;触法 言之有觉;意法 言之有意。这样,就把雪的整体写了出来,让我们不仅看到了雪,感触到了雪,还想象到了雪。

好,我们接着再看几个孩子写的作文的片段:

云是一位本领高强的画家。有时,给自己涂上鲜艳的红色,远远望去就像火在燃烧,仔细一看还带着点太阳金黄的光芒,绚丽多彩。有时,给自己倒上浓浓的黑墨水,一瞬间,像天女散花似的雨点,乘着降落伞,飘飘摇摇地跳到地上,滋润了大地,带来了一份清香。当画家心血来潮的时候,把云涂成粉色,象征梦想;把云抹成青色,象征开端;也会把云画成紫色,象征高贵

雨一滴一滴地落下来,有的时候纯洁无瑕,像晶莹的珍珠,像一层透明的膜;觉得很冰爽,很凉快。有的时候,雨里面掺有一些灰尘,有点脏。原来是神奇的雨以自己一身之污,来荡涤自然,换来世间的干净清亮。

以上是两个小朋友写的,一个写的是《雨》。一个写的是《云》。大家去体会其中六根六尘的技法。

在本段中,我们还要重点讲一个问题,主要是对称句的运用。对于初学作文的小朋友来讲,并列型的关联词格外重要。不管是从本文中,还是《云》与《雨》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并列型的关联词:有的 有的 ;象什么 象什么 ;一边 一边 ;同时 同时

在《实战篇》中,我们教大家这样一个办法。先来看一个民国作文:动静结合:《中秋日》

今天是中秋节。

早上我们照常到学校里去。

下午放学回家,看到院子里放着一张桌子,上面排列着许多果品,像梨、柿子、苹果、月饼等。还有一支香斗,香烟正一缕缕向上吹着。

我想,晚上,还要同弟弟妹妹出去赏月呢。

这篇民国作文,我们可以加上关联词。大家来感受一下:

上面排列着许多果品。(不仅)有梨,有柿子,(还)有苹果、有月饼,还有一支香斗,(还有)一缕烟。这些对称的句子一下子就把文章的架构支撑了起来。因为有了这些对称的词、句、段,文章就有了逻辑、章法,同时也就有了深度与趣味。

低年级孩子写对称的 笨 办法:如果我们不知怎么跟孩子讲对称,我们就让孩子记住几个关联词:有的 有的 ,有 还有 ,有些 有些 ,一面 一面 ,有的 有的 ,一边 一边 。这些关联词,只是一个外在的表现,其内在,就是对称。由这些关联词组成的句子就是对称句。

有妈妈喊: 好难啊!好难啊! 您真的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吗?还是您真的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差不多都是喝那么一口水,吃那么一口饭,凭什么您说自己的孩子就学不会?刚才有一位妈妈说得好: 如果别的孩子能学会,而自己的孩子学不会,要追问的不是孩子,而是妈妈! 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前几天,我们讲了一课:为孩子输入正能量,在我们自己都觉得好难,不好懂、不好学的时候。如果这时候,我们都在作文面前皱着眉,苦着脸,大声叫喊难难难,难于上青天,那孩子还能跟着您学作文吗?您在喊: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作文难,难于上蜀道。 小朋友是不是更有理由对您说,作文写不好情有可原?

自信的孩子背后,必定有一个自信的妈妈。一个成天抱怨的孩子后面,也必定有一个抱怨的妈妈。我们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跟您讲作文,您还觉得难,那最好就是不学,或是去报别的作文班吧。

讲一个老掉牙的故事算是结尾:

非洲有一个地方人们都不穿鞋。有一个鞋厂的业务员来这里开拓业务,看到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就打电报回总部,说:此地没有市场,因为本地人没有穿鞋的习惯。另一个鞋厂的业务员来到此地,异常激动,打电报回总部: 此地市场巨大,潜力非常,因为此地还没有人开发鞋的市场,所有的人都没有鞋。

这就是正知正见正能量与偏知偏见负能量的对比。不穿鞋是事实,是客观。不同的是,有人愿意开拓市场主动积极,有的人却选择逃避,消极退后。作文的问题是事实,但有的妈妈愿意积极进取、努力学习。有的妈妈却选择怨声载道。TO BE OR NOT TO BE?

篇三:材料作文

一、材料作文如何述材阐理

写好高考材料作文的关键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正确地立意,在立意正确的基础上合理地阐发。

如果说分析材料是侧重解决材料作文的立意问题,那么阐发材料则是侧重解决材料作文的行文问题。很多同学作文的立意是正确的,但是往往或内容不够充实,或只是罗列同类的或对立的材料构成所谓的“对比论证”,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不会阐发材料。

什么是“阐发”?简单说就是讲道理。如果把这个概念切分一下,那么,“阐”是说理,而“发”则是发挥,是“把意思或道理充分表达出来”。如何做到充分表达?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由果溯因法。

看下面这道题。

1814年,美国人斯蒂芬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蒸汽火车,当时有人驾着它与马车赛跑,新生的火车丑陋笨重,走得很慢,漂亮的马车骄傲地跑在前面。如今200年过去了,马车仍按原来的速度转动轮子,可火车却在飞速前进。 分析这则材料,我们不难提出“新生事物最初也许很不完美,但只要方向正确,就会不断完善,社会因此而进步”的观点。现实中,火车速度远远超过马车是事实,是“果”,那么原因是什么呢?这是需要我们在行文中“发挥”的部分。从蒸汽车到内燃车再到电力火车、磁悬浮列车,显然,科技进步是火车速度不断提高的原因,这是我们在行文时必须挖掘并指出的,这就是“由果溯因”的阐发方法。

二是类比转化法。

这是当材料说的是虚拟故事(如寓言)或自然现象时通过类比联想去联系与

之在本质上有相似关系的社会现象,从而确立文章主旨的方法。如“树木、森林、气候”这个命题,首先是明白在自然界存在着当树木形成森林,森林就会影响气候的现象;其次是类比,树木和森林的关系实质上是个体和集体(或整

体)的关系,这样“气候”就可以类比为一个集体乃至社会的风气。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确立文章主旨了。

下面这篇《鸟的评说》就很好的运用了类比转化法。其材料及要求是—— 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例文】

鸟的评说

我很喜欢《鸟的评说》这则寓言,它寓意深刻,借“鸟语”讽喻了一些自我感觉良好而专事指责、挑剔别人缺点的“鸟人”。

我很欣赏一句古诗:“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它的神韵当属“输”、“逊”,道出了各自的短处,又赞颂了各自的长处“雪白梅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鸟儿们各有优缺点,世界的万事万物何尝不是如此呢?

松树潇洒挺拔,四季长青,却开不出美丽的花朵,牡丹天香国色,花中皇后,却不能四季长青;荷花娇艳欲滴,亭亭玉立,却不能种在陆地,昙花清新淡雅,超凡脱俗,却不能延长花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取松树的四季长青喻生命的永恒,取牡丹的天香国色喻华贵雍容,取荷花的生长环境喻出污泥而不染,取昙花一现喻瞬间的辉煌。这就是取长去短,物尽其用,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这比鸟儿们的互相挑剔岂不好得多?

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然,被誉为科学泰斗的牛顿晚年却信奉神学,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创始人马克思,在军事研究上又不及恩格斯。我们周围不也如此吗?张三学习成绩优异,可体育很糟,李四作文屡屡获奖,可数学不及格??凡此种种足以说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这也是寓言所揭示的寓意。申明此理并不是为了以此作为原谅自己缺点的挡箭牌,而是为了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从而取长补短。有了这种态度,对自己的长处才不会自骄自傲,

对别人的短处才不会指手画脚;有了这种态度,我们才能学长补短,不断地充实、丰富自己,以便使金渐渐足赤,使人渐渐完美。

总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要严于律己,宽

以待人,互相取长补短。这样人才会健康成长,集体才会团结向上,国家才会日益发展,社会才会飞速前进!

本文作者透析材料,深解题意,开门见山显露观点。作者巧妙地用一句古诗,恰到好处地证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本文第三、四段写得精彩,作者由鸟及花木,用类比法进一步扣题——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物尽其用。接下来一句过渡,“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亦然”。由远及近扩展到人类社会,扩展到身边周围,例证恰切,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例证后作者又作了简短中肯的分析,深化了全文的思想内容,指明了如何解决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总之,阐发极其充分。

三是定向述例法。

一般来说,议论文写作常常需要事实论证,故离不开必要的叙述。但是议论

文的事例叙述与记叙文的事实叙述是不同的。后者力求具体、生动,而前者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叙述力求简明,指向则必须明确——与证明论点无关的皆可从略,与证明论点有关的不妨展开。这个原则我们可以称之为定向述例法。下面我们以2009年安徽一篇优秀考场作文(片断)为例来作说明,

安徽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弯道超越”本是赛车运动中的一个常见用语,意思是指车手利用弯道超越对手。弯道是每个车手都必须面对的。相对于直道而言,弯道上困难大,变数多。过弯道时,原来领先的车手可能因为弯道而落后,而本来落后的车手也可能利用弯道超越对手。现在,这一用语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被广泛借用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的“弯道”一般被理解为社会进程中的某些变化期或人生道路上的一些关键点。这种特殊的阶段充满了各种变化的因素,极富风险与挑战,更蕴含着超越对手、超越自我的种种机遇。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例文】

不朽的昭君(片断)

当别人还在家中研习女红的时候,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一个弯道:登上雕花龙凤船,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来到长安。

当别人争先贿赂画工毛延寿时,你已拐出了人生第二个弯道:绝不贿赂画工,保持自己特立独行的禀性。尽管画布上的你平添了几颗黑痣。

面对和亲,当后宫嫔妃争着躲避时,你又一次拐出了人生第三个弯道:挺身而出,甘愿当和亲的使者。

三个弯道,你已将同时期,同时代的女子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三个弯道,你的人生已达到了新的境界。

别长安,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不知不觉,浩浩荡荡的和亲队伍已驶过了塞外。凛冽的寒风吹乱了你的秀发,更吹乱了你绵长的思绪。抱起心爱的琵琶,一曲思念,离别之歌悠远响起。大雁低飞,聆听你的心语;明月高照,欢送你的离去。诗人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来写你。我想你不会是这样的,除去淡淡的离别之苦,更多的则是会心一笑,因为你看到了“城门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场景。

??

昭君,你用智慧拐好了自己人生,更拐好了大汉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 美哉,那绝世的容貌;壮哉,那柔弱的双肩竟能扛住一个王朝的兴旺。 ??

说句实话,昭君出塞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选择它为事例来论证“弯道超越”是比较冒险的,弄不好给人事例陈旧感。这位考生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叙述事例时指向性非常明确,始终扣住昭君在人生“弯道”时的选择,最后归结为她是运用智慧实现了“超越”。一方面语言简明,另一方面又“把意思或道理充

分表达出来”,符合材料阐发的要求。

上面介绍的三种阐发方法,“由果溯因”侧重在开掘,“类比转化”是力求拓展,而“定向述例”则既是阐发的原则,也是阐发的技巧。好的文章开掘既深,拓展又广,中学生朋友或许很难一下子做到深刻和广博,但是在阐发材料时努力做到上述几点,却非一步登天的难事,如果做得比较好,就为作文的成功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二、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苹果”之父史蒂夫·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借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或“有人说??”等说法作为作文的材料,是近年新材料作文比较流行的样式,其类型大致包括单则或多则名言警句(看法)或“叙事+看法”等。

读书的意义何在?读书养性,改变人的内心世界,帮助我们发现前方,引导人走向前方。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将来甚至现在和过去的。阅读是一种优雅的姿态,天堂是一座图书馆,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照亮黑暗。演说最后的赠语: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甚是美感。显然此语由苏格拉底“未进省察的人生是毫无意义”而来,却因“凝视”一词的形象感而动人。与之相比,“漠视”、“无视”、“扫视”、“轻视”、“忽视”、“仰视”、“俯视”、“藐视”等等,全都黯然无光。(曹文轩)他认为,作文写不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你没有学会耐心地凝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需要凝视的,我们人都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其实一辈子就是两个基本动作,一个叫“扫视”,即“宏观”,还有一个叫“凝视”,即“微观”,无非就是这两个动作,我们为什么写不好作文呢?大部分人只完成了第一个动作,却没有很好地完成第二个动作。对写好文章来说,第二个动作才是最重要的。

篇四:2015年广东省高考作文优秀范文:这么近,那么远

这么近,那么远

佛山市顺德区乐从中学 谢植宣

喜欢顾城,喜欢顾城的诗,喜欢诗中用觉与纯真构建的自然世界,那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浪漫中的忧郁,散发着淡淡的哀愁。顾城笔下的自然,山川与草木、喷泉与河流、雪松与白桦??自然的一切,那么近,那么美,近的可以触摸脉搏、感受呼吸。

那是顾城心中的自然,而我们的自然呢?

推开窗,除了高楼还是高楼。触目所及,除了无尽的灰蒙还是灰蒙,一如那空洞的眼神。路边的小草小花不见了,因为车轮的碾压必然是不堪重负的,“春风吹又生”那只是美好的童话。天上的银河不见了,因为城市的璀璨灯火与那灰蒙的天幕早已消解了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正如顾城说:“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此时的自然,没有绿色,没有蓝色,没有红色??有的,只是灰色。看似很近,因为阳光、空气、流水、土地??依然在,依然近,但是,这是我们的自然吗?我们还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一望无垠的绿色土地上奔跑追逐吗?我们还可以弯下腰,用依然灵敏的鼻子去轻嗅那一抹淡淡的花香吗?甚至我们还可以自由地呼吸吗?自然,这么近,但也那么远。远在那青山白云间,远在那红花绿草间,远在那蝉噪蛙鸣中,远在那流逝的梦境中。

远去了,远去了,在不断前行的路上远去了!

曾经,李健在《向往》中深情地吟唱“当春风掠过山岗,依然能感觉寒冷,却无法阻挡对温暖的向往”,而今天的我们,春风不再掠过山岗,虽然不再寒冷,但也失去了对温暖的向往。阳光不再是我们获取温暖与希望的唯一途径,我们有电灯,我们还有各种取暖设备,更罔谈在清晨时分静待那从朝霞中透出的第一缕晨光,在暮色苍茫中依依惜别那海天一线处的最后一点微光。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对自然不再神秘,地理告诉我们阴晴雨雪只是大气的运动与反应,生物告诉我们飞鸟走兽大多属于哺乳类动物,物理告诉我们太阳只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人类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碰到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的无知孩童,我们用科学的标准把自然条分缕析,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理性,固然,理性并不是错,但是,我们却失去了那面对大千世界时的那一份最初的冲动,那一份弥足珍贵的感性。须知,科学固然需要理性,但是,感知自然的美,感性依然不能缺席,因为,人心本是敏感而柔软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对自然的了解,我们开始罔顾甚至无视自然,我们肆意的开山毁林,我们无节制的填海造田,我们希望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我们误解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即是万物的主宰,面对自然,我们开始侵占、践踏、破坏,结果,山林被推平、草地被铲平、江河被污染??所以,土地依然在,但花草远去了;江河依然在,但鱼虾远去了;天空依然在,但星星远去了,而飞鸟,只能在天空掠过,却永远找不到那曾经栖息的枝丫。

王开岭说: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是的,我们走得太快太远,却丢失了感知自然的初心。就让我们如顾城所言: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装好纽扣的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感知自然,需要一个敏感而纯真的内心。

自然,本来就很近,远的是人心!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