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望天门山古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7:12:45 优秀作文
望天门山古诗优秀作文

篇一:望天门山古诗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 天门 。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 楚江 。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 天门 即由此得 名。诗题中的 望 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 望 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 江 与 山 的关系着笔。第一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 ,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 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 天门 ,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 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 海。 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 碧水东流至此回 ,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 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 至此回 作 直北回 ,解者以为指 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西岳峥嵘何壮 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盘涡毂转 也就是 碧水东流至此回 ,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 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 望 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 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 望 的立脚点便是从 日边来 的 一片孤帆 。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 两岸青山相对出 的 出 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 相对出 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 望天门山 ,那大概只会产生 两岸青山相对立 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 两岸青山相对出 的感受就非常突出 了。 出 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 望天门山 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 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 ,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 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 舟行望天门山 。

篇二:望天门山古诗

1.标题格式:望天门山的作文:题目,如望天门山的作文:改写《望天门山》。

2.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文体,字数不限。

3.文章必须是作者原创,个人来稿不限数量,每一分来稿均有机会获得老师点评。

我要投稿

篇三:三年级上册古诗望天门山教学案例

三年级上册古诗《望天门山》教学案例

番禺区钟村镇中心小学 陈堞影

【教材理解】

《望天门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25岁时写下的千古佳作。李白的诗风一向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本诗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地描绘了东梁山和西梁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诗中用词精准,四个动词 “开”“回”“出”“来”写出了四个壮丽的画面: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一个“开”字,仿佛让人看到了滔滔江水呼啸而来,听到了江水拍击山石的怒吼声;次句 “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水波回旋,反过来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两岸青山相对出”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此时“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在这雄奇的山水中穿过,更给人开阔壮美之感。

【教学目标】

(一)学会诗中新词,会写“断、楚、孤、帆”等字,能背诵、默写本诗。

(二)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

河山的感情。

(三)指导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一般古诗学习方法,有感情朗读古诗。

难点:感悟古诗描绘的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诗人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学生准备:背诵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揭示本节学习内容,板书课题及诗人名:望天门山 唐 李白

2.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3.简介李白。

[教后评析:任何新知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课的伊始,让学生背李白的名诗,一是为新学古诗作铺垫,二是给学生树信心,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热情。孩子们已学过李白的多首名诗,再加上课前布置了准备,我特意请了平时成绩不太好,学习不太主动的学生回答,学生能顺利作答,学习的自信和热情都来了。]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感知大意。

1.从题入手,了解诗歌大意:

师:读了诗题,你知道这首诗要写什么?(学生可能会答:天门山的美景或李白游天门山等。)指导读诗题:望\天门山

2.自学古诗,初步感知

提示学习方法:★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了解诗句意思;

★借助注释,串讲诗句意思。

★同桌交流。

3.集体检查交流,把诗句读准、读通。(多种形式读)

(三)品读、理解、悟情。

1.以学生自主汇报形式,串讲诗意:

师:刚才大家通过看图和注释,读懂了哪句诗或哪个词?

2.结合学生汇报,师适时点拨,指导理解。

(1)了解山的雄奇:

出示天门山图,观察说话:东西梁山,夹江相对,像 (一扇门);天门一词可看出山很 (高、险??)。

(2)感受水的壮阔:

师:诗人李白大胆想象天门山本为一体,是被长江水从中冲断分开了。你能感受这江水是怎样的水?(浩瀚、汹涌、澎湃??)

诗人哪些词最能体现出来?(品味“开”和“回”)

(3)品味“出”的灵巧:

诗人在哪儿“望”天门山?(“日边来”的“孤帆”上。)

诗人看到的山是怎样的形态?

因孤帆顺流而下,远处的山逐渐扑入眼帘,愈显清晰;一个“出”把本来静态的山赋予动态的美。

3.多种形式诵读全读,感悟诗情

个别读,男女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诵读。

[教后评析:这两部分是整节课的重点所在,设计分三步走:第一步读通、读准古诗,第二步是读懂、理解诗意,第三步是读好、悟诗情。学生已有两年学习古诗的经验,多少掌握了一点方法,上三年级了,我自己设想应该放手让学生试试了,于是设计了以上自学(实际也是合作学习)的环节。虽然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还不太高,但在教师的方

法引导以及同伴的帮助下,能做到有所收获,效果还是叫人满意的。今后应多想想怎样指导使教学活动更有效。]

(四)拓展积累。

1.背诵默写古诗。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读——读准、读通;看——插图、注释;

想——词意、句意;说——诗意、作者情感。

3.拓展阅读: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五)板书设计。

雄奇爱大自然 爱祖国 壮阔 (六)作业布置

(一) 背诵默写古诗。

(二) 再找找李白的其它诗读读。

[教后评析:学习最终的目的不是学会一个知识,是学会一类知识。这里的设计意图是希望运用学习迁移的方法,巩固已习得的方法,提高能力。可惜的是课堂时间安排不够科学,未能有更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训练,今后当注意课堂调控。]

篇四:古诗---望天门山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谁会不认识你?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歌译文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 。 , 。

绝句(一)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绝句(二)

[唐] 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迢迢开来的船只。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