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写作基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05:25:46 优秀作文
写作基础优秀作文

篇一:写作基础

篇二:写作基础

审题就是分析文章的题目,弄清题目的意思。审题包括三方面内容(1)找出重点词,有些题目,有一个关键词,也叫 题眼 ,题眼就是写作的重点。如《一件难忘的事》中的 难忘 之类。(2)搞清写作的范围和要求,即时间、地点、人称、数量、内容等限制范围。(3)弄明白是写人的,是记事的,还是状物、写景的。

2、确定中心。

记叙文总要表达一个思想,说明一个道理或表现某一方面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要正确,对社会上正确的现象加以歌颂,错误的现象给予批评。中心正确,健康是文章的根本,对此必须首先要注意。中心还要求集中,一篇文章一般只能有一个中心,各方面内容都要紧紧围绕中心写。

3、选择材料。

作文的内容就是材料。写作文要紧扣中心选择材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或无关的,要少选或不选。所选的材料还要真实、具体,真实就是不凭空编造,不夸大也不缩小。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新颖、典型,不落俗套,要能够清楚地反映人或事的特点。

4、安排结构。

所谓安排文章的结构,指的是文章的材料的组织安排。如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以及怎样开头,结尾,过渡等。文章的材料,常用以下这些方法安排:(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2)按时间顺序;(3)按空间的顺序;(4)按事物的几个方面。

5、列提纲。

提纲,是结文章的总体设计,具体包括:(1)文章的题目;(2)中心思想;(3)写作的顺序;(4)详写,略写的提示。提纲不能太详细,也不能太简单。

6、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常见的开头有:(1)开门见山,直入正题;(2)概括全文,揭示中心;(3)提出问题,引起注意;(4)环境描写,渲染气氛;(5)说明情况,介绍背景;(6)先说结果,倒叙开头。结尾的方法有:(1)自然方式结尾;(2)总结式结尾;(3)含蓄式结尾;(4)启发式结尾。文章的过渡,应力求自然。照应,指的是文章中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最常见的是文章的首尾照应。

写事的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2、一般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3、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

4、环境描写对反映文章的中心很有作用,所以在叙事时,有时也要注意写清楚环境。

写人文章应请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并把人物所做的事具体地写出来,用最能反映人物精神风貌的典型事例去刻画人物;

2、注意写好人物的外貌(包括容貌、衣着、神情等),语言,动作,特别是能反映人物特点的语言和行动,更要准确、细致的描写;

3、心理活动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活动。恰当的心理、活动,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突出中心思想;

4、如果是通过几件事写人的,可以采用详写一件事,略写另几件事的写法,几件事需并列写的,则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

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抓住景和物的特征写。所谓特征就是同其他物体有区别的地方,抓住特征描写,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写景、状物要言之有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从中间到两边等。不能一下子说这,一下子说那,东拉西扯,没有顺序;

3、写景、状物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联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还要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描写的景物写生动,写形象;

4、状物要描写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做到写什么,像什么。写活动的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写活动一般是命题作文。

1、可以按活动的过程写,但也可先写结果,再写活动过程,总之要有顺序;

2、要突出重点,有详有略,特别要注意把活动的过程写清楚;

3、注意写好活动中人物的感受。

篇三:必须掌握的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章〓写作基础知识

第一节〓写作的意义

要学习写作,首先要明白写作对我们有什么意义,这样,我们才能够主动学习,培养兴趣,保持旺盛的写作热情,从而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

一〓思考的手段

很多人都误认为写作只是一种表达的工具,以为自己早把问题想明白了,只是借助一下写作这个工具,把思想表达出来而已。这是一种误解。

人善于幻想和联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黄帝升天”这些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表现了人类具有丰富的想像力。由鱼儿畅游大海联想到要造一种机器,里面装上人,这样人也可以遨游大海;由鸟儿自由飞翔而联想到要造一种东西,帮助人类展翅蓝天。由甲事物而联想到乙事物,这也是我们思维活动的一大优势。但是,怎样“奔月”,怎样“逐日”,怎样“升天”,怎样让人类遨游大海、飞翔蓝天,却不是想一想就能解决得了的。即使仅仅把自己的幻想和联想清理一个头绪出来,准确地告诉别人,让别人了解和理解,也需要借助写作这个思考的手段。

我们运用写作的手段,把我们思维活动的过程和在不同阶段的思考结果写出来,便于我们反复推敲,发现问题,弥补缺陷,从而使我们的思维更缜密,表达更清楚,读者更容易理解。许广平先生曾经回忆说,鲁迅先生即使写一篇很短的文章,也要思考很久,想好了,就一气呵成。我们现在看鲁迅先生的手稿,发现他写文章文气贯通,很少修改,那是他反复“打腹稿”的结果。初学写作的人,仅仅“打腹稿”恐怕不够,还需要把主要的材料、基本的观点、文章的思路等等写出来,以便反复推敲。而且,即使是“打腹稿”,那也是以心为笔,以腹为纸,反复琢磨,反复推敲,实际上也是在运用写作这一思考的手段。否则,即使是三五百字的短札也不可能写好。

如果我们要写比较长的文章,比方写上万字的论文、几十万字的论著或者是故事,那就更加需要运用写作这一思考的手段了。鲁迅生前曾经构思写作长篇小说,并且为此编写了详细的写作提纲,终因时局关系和身体关系而未能如愿。但我们从这一故事里仍然可以看出,要思考比较复杂的问题,写作人物较多、事件较复杂的故事,不借助写作这一思考的手段,那是不可想象的。

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很复杂的,当我们要真正弄清楚事物之间的联系,揭示客观事物之间的某种规律,从而推动社会前进时,仅靠“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是不行的。

因此,我们认为,写作首先是一种思考的手段,它可以帮助我们把飘忽不定的思想记录下来,防止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弥补我们自己的缺陷。

二〓表达的工具

当我们运用写作这个手段把故事和人物、观点和论据等复杂关系弄明白之后,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把我们的思想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了。一般公众理解的写作,仅从这个阶段算起,上文的介绍已经告诉我们,这样的看法是片面的。

肚子里有没有“货”是一回事,有了“货”能不能倒出来则是另外一回事。宋代大作家苏轼深知,“了然于心”固然不易,“了然于手与口”也绝非轻而易举。因而是否善于表达,就与写作水平的高低大有关系了。

人们常说“文无定法”,但并不是说全然无法,如果我们了解了写作的特点和规律,多读书,多练习,写作就可以成为我们表达思想的理想工具。

比方,如果我们要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就要大体讲清楚事情的起因、过程和结局。哪些事情重点讲,哪些人物重点介绍,哪些事情和人物一笔带过,这些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有时为了避免平铺直叙,我们会采取一些方法,如先讲结局的倒叙法,穿插介绍的评叙法,等等,那也是以“起因——过程——结局”的主线为基础的,否则就会语无伦次,让人无法理解。

假使我们要写一篇议论性的文字,那就要运用一些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说明,从而说服别人。怎样选择论据,运用什么方法来进行论证,怎样证明和反驳,这中间都有规律可循。

所以,学习一点写作知识,了解一点写作的特点和规律,对我们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很有意义的。

三〓进步的阶梯

在日常生活中,读书写作是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非常重要的生活内容。在我们的专业领域里,研究问题,不断创新,是我们理所当然的责任。

在大学学习期间,每一个同学都需要写家信、申请书、计划、总结等常用文书,此外,我们还需要写作读书笔记、学年论文、课程结业论文、毕业论文和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论文。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后,我们除了要承担一般的工作之外,还要承担艰巨的科研任务,要不断发现新问题,研究新课题,提出新结论,从而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从事简单劳动、重复劳动的人,因其创造力较弱,对社会的贡献相对较小,而从事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人,因其创造力较强,对社会的贡献相对较大。对那些正在接受和已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来说,充分运用写作这一思考的手段和表达的工具,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攀升新的发展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是我们个人甚至是社会进步的阶梯。

第二节〓写作的准备

写作知识要解决三个问题,即为什么写作,写什么以及怎样写作。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就要在平时作好准备工作。

人类的大脑只是一个加工厂,不可能不给它任何原材料而指望它生产出产品来。我们要写出像样的文章来,首先必须充分占有材料。

初学写作者最大的困难不是写作技巧方面的问题,而是不知道写什么。如果老师突然布置一个任务,要我们在很有限的时间里写出一篇专业论文,大多数同学都可能感到很茫然,不知写什么才好。这不是因为我们不会写文章,而是因为我们平时没有准备,没有发现问题,没有进行研究,没有积累材料,头脑空空,所以不知从哪里着手才好。如果老师只是要求我们写一篇回忆中学生活的文章,我们就会感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了。中学生活会像放电影一样在我们头脑里闪现,我们只要选好一个角度,选择好材料,拟一个提纲,很快就可以把文章写出来了。由此可见,能否充分地占有材料,是写作成败的关键。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地占有材料,从而为写作作好准备呢?

一〓勤观察

科学家发现,人类大脑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部分是专司观察的,可见观察是我们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 社会生活是一个真正的大百科全书,它无限繁复,有无数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花朵怎样开放,又怎样凋零;太阳怎样升起,又怎样落下;河水过去清澈见底,如今却浑浊不堪;父母对子女有大海一样的深情,子女对父母的感情却往往要浅得多;20年前我国吃、穿、用、住、行似乎什么都缺乏,20年后市场上又似乎什么都不好卖,等等。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研究。

对读书人来说,书本中的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书本是对社会生活的记录和解释。有些记录是全面的,有些却是片面的;有些解释是正确的或基本正确的,有些却是不尽正确甚至完全错误的。这样一些社会生活内容当然也应该纳入我们的视野。

要勤观察就要热爱生活,关注人生,关心国家和人民。眼睛只看着自己的人不会对社会生活有真正的兴趣,因此不容易发现社会生活中许多令人深思的现象。

二〓勤记录

很多作家和学者都说:“读书人记东西,主要的不是靠大脑,而是靠一支笔。”这话有一定道理。读书人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仅凭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习惯于用笔记本、卡片、电脑,勤做记录。

我们要勤做观察笔记,不管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不管是非专业领域的现象还是专业领域的现象,我们都要勤观察,勤记录。

我们还要勤作读书笔记。每一页书都有空白的地方,那不是留着好看的,是供我们读者写札记、做批注用的。如果问题很复杂,书上写不了,还要另外做读书笔记。我们读读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读读夏承焘先生的《学词日记》就会发现,他们的很多论文都是在读书笔记的基础上写成的,有一些甚至就是读书笔记。

电脑是一种非常方便的工具,具有存储量大,调用资料方便,文字图表均可处理等许多优点。我们要学会

使用电脑,让它为我们的读书写作和科研工作服务。

三〓勤思考

我们的大脑不是堆积杂物的仓库,而是一个具有无限创造力的奇妙无比的东西。当我们通过观察和记录获得了一定的材料之后,要经常分析研究这些材料,形成观察——记录——分析——再观察——再记录——再分析的良性循环。

比方我们观察并记录了花朵开放与凋零的情况,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出现暖冬,2002年春天,武汉、北京和日本的樱花全都提前1~2周开放。对生物学特别是植物学感兴趣的,就要分析暖冬或者全球变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对历史感兴趣的,就要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对待日本国花樱花的态度和心情;对民族学感兴趣的,就会研究日本人和中国人对骤然开放又旋即凋零的樱花的相同和不同反应;对文学艺术、宗教、哲学感兴趣的,则会研究为什么“男人悲秋,女人伤春”之类的问题,等等。

思考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三种:一是发现事物的相同相似点;二是发现事物不同甚至相反之处;三是研究客观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要而言之,无非是发现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发生这种内在联系的规律。

总之,只要我们勤观察,勤记录,勤思考,我们就会充分占有材料,为写作作好准备工作,并且会不断发现社会需求,不断激发创作灵感,因此就会有不竭的创作动力,有写不完的文章,做不完的研究课题。

第三节〓写作的步骤

不管写什么内容、什么形式的文章,都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但是创造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在我们动笔写作文章之前,先了解一下写作的步骤,对我们用较少的时间写出较好的文章,少走弯路,是有一定意义的。 一〓确定选题

对大学生和其他写作者来说,写作的选题大概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主选题,好比体操选手的“自选动作”;另一类是奉命选题,好比体操选手的“规定动作”。

自主选题。当我们为写作积累了一定的材料,有了一定的感触,发现了一定的问题,我们就会产生写作的冲动。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有才能,并且得到别人的承认,所以“表现欲”是人类正常的欲望,很多人就是这样走上写作的道路而成名成家的。

自主选题要注意的问题是不要无病呻吟,不要为写文章而写文章。文章总得有点积极意义,总得要为社会多少解决点问题。无病呻吟、低级趣味、黄色淫秽、政治反动的选题,当然是不能做的。

奉命选题。很多同学认为,老师布置题目,学生来作文,这种情况只有在学校才能见到,这是一种误解。社会上大多数读书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和我们一样做“规定动作”。2002年全国人大、全国政协闭幕以后,中国社科院发了一个通知,要求该院研究人员多研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来的议案,这就是做“规定动作”。代表、委员提出的问题,都是我们国家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我们不首先研究这些课题,当然不对。做科研工作是这样,做日常管理工作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做办公室的工作,就会常常“办文”,我们写的文章,全是“规定动作”。管理国家,一靠法律,二靠行政,行政机关不“办文”,国家管理就会出问题。

读书期间做点“规定动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对培养更广泛的写作兴趣和训练应变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是有利的。

二〓选择角度

不管是自主选题还是奉命选题,我们最开始只能确定一个大体的写作内容,划定一个讨论问题的范围。至于具体写什么内容,从哪个角度切入,那也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大题小作”比较困难,“小题大做”比较容易。

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写祥林嫂一生的故事,只写了祥林嫂的死、一到鲁镇、被卖贺家坳、再到鲁镇四个片断;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也只写了项羽一生中的几个主要片断。鲁迅选择的角度是祥林嫂“想做奴隶而不可得”,司马迁选择的角度是项羽是个有缺陷的英雄,这样的角度是选得比较好的。

写文章总得表达点新东西,不管是新观点,还是新材料,还是新方法,动手写文章前,先要分析一下:我的文章主要“新”在哪?然后以此为基础,构思写作。

比方假使我们做一篇研究魏晋文学的文章,你先得想一想哪些问题是别人早已解决了的,哪些问题是别人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而你又能解决的,想明白了,就应该抓住后者,集中笔墨,写出文章。如果我们写了10万字的文章,其中8万字是人家的东西,2万字是自己的,不如把那8万字全部删掉。所以,“小题大做”就是要抓住自己的“新”东西,把事情讲清楚,把道理讲明白,让读者确有所得。

三〓提炼主题

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告诉读者的主要意思。即使我们写一个请假条,也要说清楚向谁请假,为什么请假,请多长时间的假,请假人是谁等内容,但它的主题只能是请假。如果花很多文字详细描叙自己受伤、生病等方面的情况,即使你描写生动,叙述清楚,颇为动人,这样的请假条也是不合格的。可见文章无论长短,总得有个主要意思,这便是主题。文章怎么写,哪些多写,哪些少写,哪些不写,全都要由主题来决定。 一般文章的主题不像请假条那么简单,它需要发现,需要提炼,但这种发现和提炼的工作一点都不神秘。比方电影演员赵薇2001年为一家企业做广告时,穿上了印有日本海军军旗的服装,而且其照片作为一家杂志的封面印了出来,结果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围绕这件事我们可以做很多文章,比方从杂志社刊发照片这一事件里,我们可以看到某些新闻出版从业人员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之差;从赵薇的所作所为里,我们则可以看到她的无知,但尚不能说她无耻,等等。分析这一系列的材料所包含的意义,这个工作就是提炼主题的工作。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不适宜把这些意思全都写进去,我们可以运用上文讲到的确定角度的方法,集中力量讲清楚某一点意思,这就是文章的主题了。

主题之所以要提炼,是因为很多材料的意义往往隐藏在材料里头,不来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提炼工作,就不容易发现它们的意义。近年有些新闻出版单位一切向钱看,以致置国家民族大义于不顾,才会出现上文讲到的有辱国格的情况。娱乐圈中更是如此,有的人演了两部戏,便被商家包装、炒作成“明星”,“明星”们也往往得意洋洋,自以为了不得,他们的无知迟早就会露馅。对这些材料隐含的意义,我们要反复推敲。

四〓筛选材料

通过分析某个或某几个材料,我们常常会发现它们隐含着几个甚至更多方面的意义。写文章当然不能什么意思都说,否则就成了老太太的唠叨了。我们往往要选择某一个点,某一个主要意思来加以表达。

但要表达这个意思,我们常常会发现,早先准备的10条材料,9条没有用,只能用1条,这就是筛选材料的工作。于是我们又去搜集一些适合表达所定主题的材料,又对材料作一番筛选工作。如此这般,多次反复,只到最后选定材料。

选择材料有几个基本的要求,第一是围绕主题选择材料,但也绝对不能忽略与主题相矛盾的材料。假使我们要证明“天下乌鸦一般黑”,那么我们不仅要搜集支持主题的证据,更不能忽略史书上关于“白乌鸦”的记载,以及现代鸟类学家关于偶见白乌鸦原因的分析意见。如果只注意对自己有利的材料,不注意相反的材料,这是很不严谨的,我们的文章就会没有任何价值。

第二是材料要真实可靠。根据虚假的材料演绎的故事是假故事,抒发的感情是假感情,推出的结论是假结论,只有真实的材料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真故事、真感情、真结论,读者才会欢迎,对社会才有好处。 第三是材料要少而精。读者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文章的篇幅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篇幅里要表达比较多的意思,并且给读者留下比较深的印象,材料必须少而精。

五〓拟定提纲

有些人思路还没理清楚,就抑制不住创作的冲动,匆匆写出了文章。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容易成功。 正确的做法是,把思路先清理清楚:主要意思是什么;主要材料有哪些;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哪些根本不写;运用哪些方法来写;全文大约多少字,笔墨大体怎么分配,等等,全都要考虑清楚,并且把这些思考的结果写在纸上或电脑上,这便是写作提纲。

初步拟出提纲后,最好认真审查一下,找找毛病,从读者的角度看看有什么不足。如果有了,及时修改。修改提纲比较容易,修改文章比较困难。这不仅因为修改文章要花更多的时间,而且从结构上修改文章,好比把房子的构架拆了重盖,那是非常麻烦的。而且这样的修改往往容易引起我们思维的混乱,并有可能摧毁我们的自信,因此我们应该在动手写作之前拟好提纲。

六〓起草修改

提纲拟好后,实际上一篇文章就已经形成了,剩下的问题是把它写出来。

写那种比较短小的文章,最好一气呵成,免得文气不通。如果是很长的文章,虽然不能一气呵成,但因为有详细提纲起作用,即使在较长的时间里写出来,也无大碍。

在起草过程中,不要过分讲究辞句,要以表情达意为主,否则就会以文害义。初学写作的人一般喜欢华美的辞藻,这往往会妨碍起草工作。如果遇到不会写的字,也暂时不要去想,不要去查字典,那会影响我们的思路,这些工作都要放到最后去做。

文章写完了,如果是亟待发表的新闻类的稿子,恐怕只能读两遍,略加修改润色,便要发稿了。如果是学术性的稿件,最好先放几天,冷静一下,再细细研读,修改润色,方可拿出去。

第四节〓文章的分类

文章分类,古今不同,标准各异。

我国古人曾根据文章的语言声律把文章分为韵文、散文和骈文三大类。现代学者一般认为,给文章分类,标准要统一,以免发生混淆;粗细要合适,因为分得太粗不便于学习者了解掌握,分得太细,又有琐屑之嫌。所以现代大多数学者都主张,根据文章表达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四大类: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

一〓记叙文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间或议论和抒情。记叙文包括消息、通讯、散文、纪传等。

记叙文的主要特征是写人和写事。着重写人的要把这个人或这群人的故事讲清楚,突出他或他们的特征,不能面面俱到。着重写事的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但要突出重点,不能事无巨细一一写来,成了流水账。

记叙文写故事,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结果。但就某一篇具体文章而论,这六大要素中可能缺少某一项。如果一条消息报道以色列军队包围了巴勒斯坦总统阿拉法特的官邸,恐怕就一时无法交待结果,因为是以色列军队撤走,还是他们杀害阿拉法特,还是出现别的什么结局,我们都还无法知道。

记叙文写故事,一般要按照“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来写,因为这既符合故事发展的逻辑,也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有的文章把结局提到前面来写;有的从中间写起,前面的故事补充交待一下,再接着往下写。这些方法虽有不同,但仍然是符合以上介绍的模式的。当然这一模式并不是绝对的,如果写消息就不能写得这么细,只要抓住几个要点写就行了,因为受众没有时间听故事,写通讯则可以细一些,有时间的可以慢慢看。如果写散文一般不要求故事完整,这也是由散文的篇幅和读者的时间决定的,但写小说则一般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篇幅也较长,那些有时间阅读的可以慢慢地读。

二〓议论文

议论文的特征是证明、反驳,通过运用各种各样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别人的观点,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

议论文的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包括全文的中心论点和各部分的分论点。论据是证明观点的依据,包括理论论据、法律论据和事实论据。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观点的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和类比法等。

议论文的结构布局方式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也有一开始便表明观点的。 写议论文最要紧的是作者的见识,要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必须要有过人的见识。

写议论文最常见的毛病是观点与材料油水分离,这是因为作者对材料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没有真正弄清楚观点与材料内在的逻辑联系。

学术论文也是一种议论文,其不同之处是特别强调科学性和独创性,论证也要特别严密。

三〓说明文

根据有无文艺性的标准,我们可以把说明文分为科学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两大类。前者包括说明书、解说词、讲义等,后者一般指科学小品,有些解说词也属于文艺性说明文。

篇四:写作基础

《基础写作·主题》课程教学设计

一、教案头

步骤一:导入(0.5分钟)

写作除了选材外,整个阶段所要做的中心工作是提炼,并确立主题,它是构思过程中的中心任务和主要环节。这节课我们就给大家介绍关于主题的有关内容。

步骤二:讲授(6.5分钟)

第一节 什么是主题

在我国古代写作学的论著中,一直没有主题这个概念,但和主题这个概念的意思很相近,古人用的也比较多的一个概念是“意”。例如:“一意到底”,不能“二意两出”,使“意多乱文”等。后来主题取而代之。

主题一词源于德国,最初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中最具特征并取得优越地位的那一旋律,即“主旋律”,它表现了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是乐曲的核心。后来,这个术语才广泛的应用于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日本把这一概念译为“主题”。我们也就是从日本那里借用过来。

所谓主题,即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部文章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

也就是说,主题是一篇文章内容与形式共同集中表达的核心思想。

虽然“主题”这个外来术语,但在我国古代文论中,也有类似“主题”的说法。早在《庄子》一书中就有:“语之所贵者,意也。”是说语言文字之所以可贵,在于它表达的“意”。后来陆机在《文赋》中明确指出:“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这个“意”就是指文章的主题。到了唐宋以至清代的文论中有:“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出现了“意”、“旨”、“主意”、“主旨”、“主脑”等等说法,即是指文章的主题而言。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主题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区别。

1、主题与主题思想、中心思想、基本观点:

主题是个比较通用的写作概念,在不同场合,人们往往对它采用不同的称呼:在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及研究中,往往称之为“主题”或“主题思想”;而在一般文章的写作或教学中则叫“中心思想”;在议论文的研究中,又往往与“基本论点”、“论旨”等同起来。其实,这些术语的含义是一致的,都是主题的意思。

2、主题与课题、论题:

课题,是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如“写作学研究的新趋向”是个新的课题。同一课题,不同的写作者可以提取不同的主题。

论题,是写作者在文章中要论证的问题。它是写作者对某个研究课题进行分析、评价、证明的结果。议论文的主题,往往称之为论题。

3、主题与标题:

标题,是标举全篇文章名称的、它是文章的代表;所以说,主题与标题一般情况下,是内涵与外延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揭示主题的标题:以概括主题要点为标题的,如《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搞经济不讲综合平衡就寸步难移》等。这类标题以议论文为多。

暗示主题的标题:这种情况以文学作品或带文学色彩的文章为多,如《暴风骤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间接揭示主题,直接揭示课题的标题。标题直接提出所研究的问题或研究的方向,如《人与生物圈的研究》、《白居易贬谪江州的前因后果》等等。

步骤三:讲授(20分钟)

第二节 主题的作用与要求

主题在一篇文章中的作用和地位是很重要的,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统帅,它在文章的构筑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具体地说:

一、主题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调整材料先后顺序的作用。

清人刘溪载在《艺概-文概》中说:“古人意在笔先,故得举止闲暇。”是指执笔从容有序,哪些材料在前,哪些材料居中,哪些材料在后,随“意”的逐渐深入可一一安排妥当。

第二个作用是“以意役法”是明人袁中道《柯雪斋文集中郎先生全集》中说的。其中这“法”首先是个体式问题。思想材料确定了,紧跟着就是要定体了,文体定不下来,“法”也就谈不上了,因为不同文体的文章有不同的法,记叙性和议论性法就截然不同,其次,“法”还包括一些具体的写作技法。无论是记叙性文章,还是论说性文章总常用的“法”都需要用“意”而定。

因“意”运法,决不是说“文有定法”,而是从一般文章规律上说的,“文成而法立”,在具体写作中,还是应当在不违背认识规律、不违背表述规律、不违背读者接受规律的灵活处理,以“意”创法。

第三个作用是“意”能遣词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古来还有“辞为兵卫”、“ 辞为奴婢”说,这些无不说明了“意”与“辞”的关系。

“意”能遣词,“辞”能达意,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前者强调“辞”是为“意”服务的,“辞”要服从“意”的调遣,因此不可乱用,不可过于雕琢,虚浮。后者强调“辞”的功能,“辞”要完成“意”的表现。不同体系,不同风格的文章,对语言的要求也不同,要使自己掌握的语汇足以能接受“意”的支配与调遣,不仅要广泛地吸收书面语言中的妙语,警句,也要向生活学习,以适应写作的需要。

第四,主题制约着题目,即文章的名称。

文章的题目指示出了全篇的意旨,意向的,它虽然不是文章的主题,但它反映了文章主题的总趋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直接揭示主题。《绿叶》,是暗示主题。《我的一天》、《雨中登泰山》,标志主题产生的时间、背景、地点,《日出》明确写作对象。等。

可见,不管是什么题目,它都受主题的制约,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主题。

二、主题的基本要求:

1、正确

是指主题能够准确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符合正常的情理和道德规范。

正确,这是对主题的基本的要求,能不能确立正确的主题,根本问题还是作者的思想水平和认识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问题。

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观点有直接的关系,对同一事物不同观点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反映在文章里主题也就完全不同。因此,确立正确的主题,作者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只有这样,作者才能和时代、人民一起前进,在前进中不断地发现和确立时代需要的受人欢迎的主题。

2、深刻

主题光正确还不行,正确这是最起码的标准,自不待言,理应如此,我们所要求的是在正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深刻。

什么叫“深刻”?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这就叫做深刻。“见”和“发”相比,“见”更为重要,“见”就是发现,就是创造,如果你从平凡中发现了美,从普通事物中你洞见了本质意义,你比一般人观察的细,研究的深,你就会获得更深刻的主题。

分析例文:《让座,让座》主题具有深刻性,即写出一定深度来,那么在写作中就得采取强化的手段,即要求主题“集中”。

3、 集中

主题是文章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基本思想,而这个基本思想又是各个层次、段落思想的总和、集中,就是要求各个层次、段落的材料所蕴涵的思想都集中指向主题这个文章的基本思想。

也就是说,主题必须单一、明确,“主”就是主要的中心的东西,都重要就都不重要了,多中心就没有中心了,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须集中。一篇文章的每句话,每段话,都是有其思想的,所以说应该丰满,但主题只能有一个,它要统帅其他那些思想,驾驭其他那些思想,把它们都管束和笼罩起来。

日本小说家小林多喜二说过:“《小说写作法》需要注意的是,写“什么”这件事必须十分明确,一丝不苟的做出决定,第二点,在一篇作品里写什么必须是独一无二的,高度的集中,有一些文章当我们读了它以后,只觉得朦朦胧胧的如坠五里雾中,不知其所云,还有有些作品,它的要点此起彼伏,看不出作者的致力点何在,它究竟想说些什么,使人觉得混淆不清,这只能证明作者对上述两点没有搞清楚。(1、写什么要明确。2、这个‘什么’必须是独一无二的、集中的。) 所谓“致力点”,有的作家把它称为打击方向,其实也就是我们讲的主题,这是非高度“凝聚”不可的,就象放大镜,只有高度的聚焦(焦点)才能燃烧纸张一样,只有高度集中,才能燃烧读者的心。

4、新颖

这应该是一个基本要求。

主题的新颖和选择主题的角度很有关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以,照相、画画,是很注意选择角度的,写文章也是这样的。有些文章的主题之所以一般化,不新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家都那么看,都那么写,站的方位太一般化了,取得角度不新颖。

事物都具有多面性,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分析、提炼,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意义。你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开掘事物的一面,寻找它的特点,就能提炼出与众不同的新颖主题。

其实,所谓选择角度就是寻找事物的个性特征,都是树叶,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二片树叶,你通过横的、纵的比较,把它们各自的特点找出来,“角度”也就出来了。

步骤四:讲授(60分钟)

第三节 主题的形成与提炼

一、主题的形成:

主题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作者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孕育而成;一种是作者对掌握的材料分析、研究、归纳而成。这两种途径均是以占有材料为基础的。不占有材料,主题无法形成;占有材料但不掌握不熟悉材料,缺乏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主题也难以形成,即使形成了,也是经不起推敲,反映不了客观真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