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夜话,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3 23:34:03 优秀作文
夜话,文章优秀作文

篇一:夜话,文章

浣撹锛?a href="/xiaoxue/liunianji/zhuangwuzuowen/" target="_blank">鐘剁墿浣滄枃浣撹锛?a href="/xiaoxue/liunianji/xiejingzuowen/" target="_blank">鍐欐櫙浣滄枃浣撹锛?a href="/xiaoxue/wunianji/xiangxiang/" target="_blank">鎯宠薄浣滄枃浣撹锛?a href="/xiaoxue/sannianji/duhougan/" target="_blank">璇诲悗鎰?/a>浣撹锛?a href="/xiaoxue/ernianji/kantuzuowen/" target="_blank">鐪嬪浘鍐欒瘽

篇二:夜话,文章

《书的夜话》是现代着名作家叶圣陶写的。他通过三本书的不同经历讽刺了不同的藏书人或读书人。

紫皮书的主人是一个要看书而没有书、要看书而不看书的人。他很穷,想从这些书中吸取哪怕最小的一部分用以改善自己的处境。后来,他攒了点钱,买了几本书。最初,他看得很用心,把书里最细微的错误都校对出来了。后来,他认为把书从头看到尾是很愚蠢的,他发现了一个最简捷的办法,就是只看序文。他看了几本书的序文之后,写了一篇文章,投给报馆。这篇文章被刊登出来了,他得到了一笔稿费。于是,他继续写文章,材料不用愁,从许许多多的书的序文中找。钱财来了,名誉也来了。他成了 读书大家 、成了 博览群书 的人。对他而言,读书只是他的生财之道,只是他欺世盗名的工具而已。

红皮书的主人只买书,从来不去读书,而是凭借藏书来附庸风雅,把自己鼓吹成一个博学多才的 文人 。对他而言,藏书只是伪文人的一种外包装而已。

破书的主人们读破书耗尽心力,学成了,就去教学生。学生据此学成了,再去教学生的学生。书被他们吃进去,吐出来;再吃进去,再吐出来。除了吃和吐,他们没干别的。没对世界做出一点新的贡献。

叶老用童话故事的方式讽喻了形形色色的伪知识分子,读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们不得不为之慨叹,也会不由自主地以此和现实生活的某些人对号入座。慨叹之余,我们应当以此警醒自己:书只是我们的学习工具,而不是包装某种身份或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道具,同时,我们要讲究读书方法,切忌死读书、读死书,要用创造性的思维去读书,灵活掌握书本知识,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创造更多更有意义的价值。

 六年级:孙海琳曼

篇三:金山夜话脱口秀

風流——明白的活着【之一】

(2011-07-15 20:55:08)

转载

杂谈 ▼ 标签:一部最具预测潜力顿悟潜力表述潜力的人类智慧经典

風流明白的活着 【之一】

——《金山夜话》脱口秀系列之二

传统文化的返璞归真;误入歧途的灵魂救赎;纵横人生的智慧宝典;大彻大悟的超越时空!

想做风流人物吗?不读本书?您将错过一次宝贵的选择机遇!

金山解密人类文化经典系列——“简单”

我的写作“宣言”

写这部书,我的目的很简单,旨在颠覆现今人类对传统价值的错误观念,还原传统文化本色,像孔子所言要“正名”。如今被修正、颠覆、歪曲的“概念”“理念”可谓比比皆是,像“道德”一词,最早的内涵是“人类和平共处”。正所谓:“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方为“大德之为”!而今道德已完全被世俗化、庸俗化甚至低俗化,以至把“男女关系”也列入道德的范畴。而男欢女爱那是人之天性,乱搞男女关系是违法乱纪,和道德无缘。概念混乱是非就混淆,所以当务之急是“正名”,名正才言顺啊。

我体验到“上帝”握手写作的感觉啦,

上帝握金山的手,在还原人类传统文化本色

启示录:让人类不要在错误的理念中陷得太深走得太远??

言为心声!现代社会由于文言文的断弃,使语言文章的表述方式也走到了“尽头”,语言枯燥、文章失色、作品索然无味。

“问渠怎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寻回中国书面语言文化的根脉精髓,就要恢复文言文!

要说表述人类思想,没有比文言文更加细腻、贴切、到位、酣畅淋漓的,是当今世界任何一种书面语言文字都无法媲美的,“白话文”反倒滞后桎梏了人类思想情感的深度和丰富。

如今的

学问为嘛都成鸡肋?因为白话文表情达意的局限性

只有恢复文言文,才能达到读者欣赏与作者自我欣赏的互动。尤其文言文适宜朗读的特点,更使这一语言表达形式达到了声情并茂“信、达、雅”出神入化的优美境界。

中国的许多好玩意儿都是我们自己丢弃的,在文化上盲目追求西方,尤其是追求美国的结果,是邯郸学步、舍本逐末、误入歧途。

为何孔子成“圣人”

因为孔子的文化是原创!而原创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简单”。

老子比孔子长二十岁,孔子曾向老子求教。至于《周易》作者周文王,就更是孔子的前辈。为何他们都没成圣人?为何到了汉武帝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因为孔子的学说“简单”,通俗易懂便于普及。简单通俗就便于流行,按现今的说法,

孔子是文化“通俗唱法”的原创

和“大腕儿”,文化的渊源是简单通俗的。而且,纵观历史,所有能干成大事的人,也多是“简单”的人,或是具备“删繁就简”能力的人。

孔子是“开门办学”的鼻祖,是首倡“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家。广招弟子门人,因人因材施教,为儒家文化的形成普及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何为“智”?能用语言表述出的方为“智”

儒家经典《论语》皆为简单对话,通俗易懂、一目了然、易于传诵,“简单”,就是儒家文化的“创新”和“大智慧”,也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所以孔子的学说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即使秦始皇焚书坑儒,儒生们仅凭记忆就能还原儒家文化的“全貌”。

能用语言讲述知识为“智”,上升为“智”的语言,就不是单一的讲述概念啦。

口才不是无休止的喋喋不休,有时口才比的是“口讷”。祸患皆从口中出,是非皆因巧弄舌。

这就是“沉默是金”“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道理

也是道家的“无声”即为“有声”,“有声”反为“无声”的奥妙所在!战争不仅是舞刀弄棒,冷战也是战,中国画的空白之处都是表情达意、咏物言志的。

何为愚?把话都埋在心里谓愚

圣人所倡“敏于行讷于言”不是不让说话,是不让说废话!不具备口若悬河超凡的语言表达能力,奥巴马能当选美国总统吗?中国古代圣贤追求的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论语》就是教人们说话的,何谓《论语》?论语言表达的艺术!看来古今人类面临的是同一个问题:想的说不出来,说的写不出来??总之,就是一个词不达意啊!一部《论语》可以看出,孔子为开启人们自闭压抑的心智,可谓殚精竭虑费尽心血。

教育的贵族化不是孔子的初衷,它是后来封建统治者为奉行“愚民”统治强加给传统文化的。

现今

许多所谓现代的东西古已有之

只是今天的标准定位更低于古代而已。象“职称”“人气”等等,春秋以前就有啦,而且比现今公正、科学、规范,所以那会儿评定的职称、人气含金量高,可以万古流芳。不象现今,有些活动所谓的人气,纯属注水肉啊:假名字、假脸、假唱、假小子、伪娘??胡蹦乱跳“安能辨其是雄雌”?连性别都搞不清啦!总之,是一水儿的假啊!多是活动没结束,就属工商局重点查处对象啦。

而古代则不然,职称、人气的含金量之所以高,是因为评委都是“人民群众”。周幽王的“职称”是“天子”,“人气”是负数,所以周幽王闹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孔子的“职称”是“圣人”

人气指数“满天星”,知名度最高。由于孔子在教育领域所作出的特殊贡献,他还获得了终身成就奖“万世师表”,时至今日其后人还分享着这一“光荣称号”!

圣人的高瞻远瞩,也源自于他们的“替天行道”

故此,圣人们才能始终站在“巨人”的肩上,守候在“天堂“的门前。

而一些心术不正的小人的鼠目寸光,也源自他们受邪恶的引诱,离“天堂”的大门越来越远,在滑向地狱的深渊!

那个年代的机会均等,“职称”和“人气”并不挂钩

象孔子一介布衣,通过自身努力,照样可以成为明星大腕儿。所以才激励着孟子等后起之秀跃跃欲试,步入“通俗唱法”的行列。

可见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绝非出自孔子治国安邦的理念,因为孔子是讲“仁爱”的。

这里还需澄清的一点,孔子的“通俗”绝非现今的“庸俗”“低俗”,孔子是讲品位的,提倡“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当然,孔子的价值观,也是被历代统治者认可的。有意思的是儒家的“对既定秩序的认可”,和西方的“存在的即是合理的”的理念可谓不谋而合!可见东西方圣贤大师真是惺惺相惜,思想理念也是殊途同归!

“儒家”精髓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一理论旨在,建立一种存在的秩序和证明这一秩序的合理,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个王朝建立后需要这种稳定,所以就建立中国封建秩序而言,

孔子应当是首功

后来的以“论证、诠释” (“程朱理学”等)儒家经典为主,即被修正以后的“儒家文化”,就非孔子的初衷啦,因为孔子是奉行“事在人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法则的!

朝代的频繁更迭,统治者急功近利需要现成的统治理论和学说

于是众多封建文人就投其所好旧瓶装新酒,对儒家学说采取了拿来主义、修正主义??!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发展,一直沿用“暴力模式”下的改朝换代,而非“思想”改良的水到渠成。故其每每要推翻一个王朝时,首倡者便要“反孔”,旨在证明这一秩序的不合理性。而新王朝建立以后又急需稳定,可一种思想理论学说又非一日能建成。于是历代帝王便采用了这种急功近利的拿来主义政策,权利到手便又“尊孔”,用孔子的这颇为系统的实用主义学说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即

“认定”这种新的封建秩序的合理性

久而久之,人们也就情不自禁忽略了其内容,更在乎“儒家”这一名气和形式。儒家也成了一个任人梳理的“小姑娘”,头型的变化完全取决于那持梳者。也就是说,久而久之“儒家”已成为一个幌子,解释的权利在统治者。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旨在

强调“秩序”和“尊卑”

这一概括、通俗、简单的特点,正适于封建愚民政策的急功近利,也成了中国顺民的一种传统价值观,即使到和平年月里也没人提出质疑。长者们还将其作为一种“自悟”的认识财富,由家庭承传。长此以往,它就变成一种令人不容质疑的潜意识甚至无意识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成也孔丘,“败”也孔丘

赢得天下要靠武力整齐划一,稳定天下就得靠孔子,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由《圣经》上看,就连上帝也晓得这种“等级划分”的巨大威力,故此才用语言、贫富、种族、肤色等多种方式,把人类社会隔离的支离破碎。

孔子的“秩序”和“尊卑”,正适应了帝王稳定的需要。应当说,中国的封建秩序能延续几千年,与“儒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就终止中国的思想史发展而言,

“孔子”又是“含冤”的第一号“罪魁”

之所以说含冤,因为后续的儒家,早已被修正的面目全非。

哲学思想的家庭承传

在我国,“哲学”是由家庭自觉或不自觉的来承传的,因为在教育贵族化的封建社会,平民孕育点哲理感悟都是经过几代人零零碎碎积累起来的,所以便格外珍惜,

往往是作为一种“私人智慧财产”传递给下一代

要让其轻易放弃这种认识的财富,同让其放弃自己的“传家宝贝”一样困难,甚至更难一些。

因为中国的“儒学”经两千年的锤炼,已变得特别实用。象一粒寻找幸福的“仙丹”,又象一味摆脱痛苦的“妙药”,无时不在影响着百姓的行为规范。想让百姓们强行“断奶”,无异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阿信》这部片子,描述了当年日本人和传统“断奶”的痛苦涅槃经历,是

麦克阿瑟用枪强制日本人观念“杂交”,强行“移植”给日本人一个“洋乳房” 关键是,也只有作为第三者的麦克阿瑟才能理性的完成这次手术,他是强行把美国人的“洋乳房”“栽植”到日本人“胸脯”上的。

彻底根除了“三聚氰胺”的源头

使日本人的“制奶功能”从根上改变啦。尽管日本人有“武士道自残”的勇气,可要让日本人自行了断也指定很难下得去手。即使下手也“医不自治”,也只能是把张三的乳房换到李四身上,功能没变。

如同传宗接代靠的是“龟头”,多余的“包皮”得统统割掉;思考问题靠的是“人头”多余的“头发”得剃光 【主指:“附会”的学问!】,因为“头发长见识短”!象《红楼梦》里喜欢上贾宝玉的平民丫头妙玉,一旦剃度便满脑门子智慧迸发出来,还上榜金陵十三钗。

古代《三十六计》

是干嘛的?让人们用智慧“洗脑”的!

现今“鹦鹉学舌”“坑蒙拐骗”“人云亦云”“模仿克隆”之风大行其道,没文化太可怕啦,只能跟人腚后头模仿!

像如今以“80后”“90后”自诩的年青一代哪里晓得,这些所谓分类都是商人们玩儿的把戏,

商人把年龄分段对立,旨在让年青一代重复消费

二次“敛财”!

“80后”喜欢吃馒头,我们“90后”就不吃馒头改吃汉堡。其实都一样都是面做的,且都是熟食,谁都不是狼心狗肺,“口感”能差哪儿去?

可商人们制造这些概念和概念的对立,就可以造成无数次的重复消费。“80后”“90”后,包括所谓的“新新人类”,他们越当真、越自我、越另类、越较劲、越对立??,商人们就越高兴,越纵容由着他们挥霍的性子张扬。反正一帮败家的花的都是他们自己父母的辛苦钱,

商人们是挣钱,又不是搞慈善

傻小子们堕落倾家荡产和商人们没关系!

如今商人的忽悠都是海归们舶来的洋忽悠,“90后”若不标新立异吃汉堡,那谁还认识“麦当劳”“肯德基”啊?一准儿会像“80后”土包子,真把“麦当劳”当“麦当娜”她妹妹啦!

其实

中国人不适合吃“洋食儿”

因为中国人的肠子比老外多了一米,那些洋饭的高热量中国人没糟践一点全搁肚里啦。所以“一夜之间”中国人个头没怎么见长,“肚子”倒大起来啦。

据说“二战”后的日本人平均身高已超过中国,这是1964年日本人举办东京奥运会受启发,开始注重少年儿童营养配餐的结果。

再说“三十六计”说了归齐就一计:无中生有!若再加一计就是瞒天过海,也叫先斩后奏,不过这计得走仕途的人才用的上!

因为

“伴君如伴虎”

想在皇上手下干成点事真比登天还难!你只有瞒天过海拎着脑袋赌一把,成为皇上“坐享其成”的既成事实,或许才会被认可。其实即使皇上受益,功臣们也多落个鸟尽弓毁兔死狗烹的下场。

所以,聪明人智者要的是做主子的奴才,而不是求主子赐予“功名”,功高盖主大不幸,这个一般人尤其是“深陷其中者”是悟不到的。

任何时候功劳功名都是主子的,奴才们能捞个安全告老还乡结局的,都是祖上烧了高香啦!

所以,我才说“三十六计”真正

适用老百姓的就一计:“无中生有”

《三十六计》原著就是三十六个成语,圣贤思路不复杂!如今的“三十六计”越编越厚,已经被伪文人们祸害的面目全非啦!

所以

我“解密”传统文化所奉行的宗旨就是——“简单”

篇四:砚庄夜话-汪海权

砚庄夜话

创新与风格

第一次见到手岛右卿的书法作品《崩坏》时,我惊叹不已。虽然我知道,使文字内容和书法形式相统一的创作手法,手岛右卿并非始作俑者。后来买了一本《手岛右卿书迹》,发现其中几乎每一件作品都能给人以新的刺激。

时隔几日,突然思索起这样一些问题:什么叫创新?什么叫个人风格?创新与风格之间又如何统一?

手岛右卿的书法作品之间风格绝不雷同,而且书写之前大概还要经过长时间的构思,抑或是什么事物使他产生了灵感,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因而,手岛右卿是勇于创新的书家。但什么叫手岛右卿的个人风格呢?我就有点糊涂了。难道风格多变就是他的风格么?看来,手岛右卿真是个捉摸不透的人物。他每做一件事总是让你吃惊,而且你还不知道他下一步要做什么,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

如果说,手岛右卿的书法创作方式在日本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话,那么是否可以说“日本式”的书法创作方式是“不断地否定自我——在还来不及思索自我是什么的时侯”。相比之下,“中国式”的书法创作方式多属“先塑造自我,再不断完善自我,而不曾担心形成一种僵化的模式”。

这大约就是变与不变的两个极端吧。

然而,变与不变、创新与风格究竟应该如何统一起来呢?我倒倾

向于东坡先生的观点: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前赤壁赋》)

附图:手岛右卿《崩坏》

取形与取神

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

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这是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诗中的一首。

我最佩服白石先生此诗的后两句——写梅花不从正面着手,却能使人从款款飘来的暗香中想见梅花的神韵。东坡先生在《跋与可论草书后》中针对文与可见道上斗蛇而悟草书用笔之法说:

?留意于物往往成趣。昔人有好草书,夜梦则蚊龙纠结,后数年或昼日见之,草书则工矣,而所见亦可患。与可所见,岂真蛇子耶?抑草书之精也。?

我曾经在书法展览中见到一些“蛇”字和“龙”字的作品,真是躲之唯恐不及,生怕这些生灵跃出纸面扑我而来。同样是取法自然,而取神与取形真是天壤之别!

看来,对艺术家来说,还真要向“好龙”的“叶公”学习,现实生活中的龙可能是恐怖的,而艺术家心里的龙则是美好的。

书法形式的独立性价值

一件好的艺术品,应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直接打动人心,而不应以其它门类艺术形式来为之阐释,我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

常常有人说:“我无论如何也听不懂音乐,不知道里面都说了些什么。”我说:“你且细细地听那旋律,若是不美,自不是什么好音乐。”当电视连续剧《围城》播放后,有人就问:“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的画外音?难道不能通过演员的表演直接让观众看懂吗?”我想这样的批评是中肯的,至少也说明了钱钟书先生原著的文学艺术形式很难被其它门类艺术形式所替代,文学艺术形式的独立性价值就在于此。

我不由想起日本书家上田桑鸠标名为《爱》的那幅书作来了,它实际上是画了三个石块,就像汉字的“品”字。最初,我想一定是印刷方面出了什么问题,后来证实了印刷方面的无辜。就书法形式而言,我实在看不出桑鸠有多少高明之处,至少这件作品如此。不解的我只得寻求其创作动机。据说,是桑鸠观察儿童在地上爬行的可爱姿态,使他获得了灵感,因而创作了这件书法作品。这么一来,我算是勉强看懂了。然而遗憾的是,桑鸠并没有以书法艺术自身的形式直接与我

们沟通,“画外音”成了让人们理解的关键因素。

当然,这样的创作方式作为一种尝试亦无不可。但是,如果以此标立门派,恐怕会误入歧途。因为,这涉及到一些重要问题:书法艺术形式自身有无独立性?在书法作品中,其形式是主宰物还是附属物?书法艺术形式有无其特定的功能来决定其存在的价值?

附图:上田桑鸠《爱》

心理错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稼轩这几句词所写的是青少年故意装作大人的一种心理状态。然而,世上常常能看到大人故作小孩子行为的现象,书法中的“孩童体”当为一例。

诚然,儿童作书,笔画本身无做作气,但笔画之间的关系,他们是全然不顾的。更有甚者,有时连笔顺都不知道,而以初习者最为常见。所以,我常戏称儿童写字是“堆积木”。

“孩童体”如果专指儿童书法,则无可匪议。但如今书法界大有颠倒之势,孩子们动辄欧、颜、柳、赵,而大人们却“玩天真”去了,并且,总是为玩得没有孩子们那般的地道而苦恼。

常言道,孩子毕竟是孩子。儿童除了天真可爱的秉性之外,看问题免不了有片面、孤立和静止的倾向,他们对待逻辑问题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记得有一次和两个孩子在一起戏玩,我问稍大的男孩几岁了,答曰:“六岁。”又问那小些的女孩,答:“四岁半”,接着,她又好强地补充一句:“再过一年半,我就跟他一样大了。”

这样的话,出自儿童之口,我们听了会觉得非常有趣。倘若出自大人之口,诸位听了不知感觉如何?

也谈?意临?

临摹法书,有“意临”与“实临”之分,我听说上海书法家周慧珺先生就不太主张意临,而主张神形兼备的实临。

有人认为,形和神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完全形似,方可能神似。我则以为,临摹法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被动过程,要想穷尽原作几乎是不太可能的,往往是注意到某些方面而又忽视了另一些方面。因此,初临时大都是看着法帖“照葫芦画瓢”,有点描字的味道。这大约就是“取形”吧。待到掌握了一定规律,熟悉了原作者体现风格的基本技巧后,就可以用这些基本技巧来临摹,而不计较是否完全形似。这大约到了背临的阶段。当然,在这一阶段,原作的丰富性也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