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年夜饭听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3:24:27 优秀作文
年夜饭听歌优秀作文

篇一:年夜饭听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在这里向大家拜年了,祝大家幸福平安,年年有余,万事如意,快快乐乐。

晚上是除夕夜,自然少不了吃年夜饭,妈妈对我说: 今天是除夕夜,年夜饭很丰盛。 我听了,心里直痒痒,便问妈妈: 年夜饭都吃什么? 妈妈回答: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大姨喊: 吃饭了。 我心想:终于到吃饭的时候了。

我说: 我都饿的前心贴后背了,能让我先吃几个饺子吗? 妈妈说: 不行,要等大家都来才能开始吃。而且今天的每道菜都有自己的名字,一会儿我给你介绍介绍。 过了几分钟,开饭了。首先妈妈给我介绍的是 合家团圆蛋 ,其做法就是狮子头和虎皮鹌鹑蛋合二为一组成,这道菜表示中国人过节,最重要的就是一家人的团圆,什么山珍海味也比不上节日里亲人的团聚来的重要。然后妈妈给我介绍的是 辣炒年糕 ,年糕中加入了蟹棒和辣酱,给人红红火火、金灿灿的感觉,这道菜祝福大家来年步步高升。接着妈妈给我介绍的是 鲤鱼跃新年 ,中国自古有 鲤鱼跳龙门 之说,锦鲤是好运的象征,这道菜祝大家飞黄腾达,官运亨通,儿孙上进,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后来妈妈又给我介绍了好多菜肴

最后妈妈给我介绍的菜是我最喜欢的,它叫 幸运饺 。因为其中有一个饺子里有一块儿糖,表示甜甜蜜蜜,所以谁吃到它来年就幸福平安。大家开始争先恐后地吃起饺子来。最后是姥姥吃到了 糖饺子 ,我们纷纷向姥姥祝福。年夜饭就在大家的祝福声中结束了。

青岛初一:尹秀强

 

篇二:年夜饭听歌

过年啰!过大年啰!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将要迎来 兔 年,处处是一片喜气洋洋。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贴春联,爷爷和奶奶在厨房切菜剁肉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家中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我家的年夜饭分工合作,各司其责。奶奶是总设计师,负责人员调度和做菜。为了年夜饭奶奶会把柜子里的一套精美的新餐具拿出来用。爷爷帮奶奶打小工,负责买配菜、买调料、拿油盐酱醋、锅碗瓢盆。我嘛,就负责 偷吃 ,菜做好后,我总以尝尝菜的咸淡为借口,来偷吃做好的菜。

在奶奶的指挥和操持下,晚上六点整我们的年夜大餐正式开始,一盘盘色香味俱全、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桌来,我看得眼花缭乱。其中红烧鱼、安豆头、水芹菜是我们必吃的菜,寓意着年年有余,平平安安和路路通。今年还是我第一个出场,我端起酒杯祝愿爷爷奶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愿爸爸和妈妈身体健康,笑口常开,工作顺利;爷爷奶奶祝我学习进步,爸爸妈妈祝我身体健康,天天好心情, 干杯!干杯

正在大家都吃得高兴的时候,爷爷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问我说: 我们为什么要吃年夜饭呢? 我听了后,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答。奶奶见我回答不出来,就笑着说了一个传说: 传说高阳氏有三个儿子,死后都变成了疫鬼。两个居住在江边,一个却住在人家屋内的角落里,专门在除夕夜里出来吓唬小孩子。由于火可以驱邪,人们便在除夕夜里燃烧炉火,再加上家人团聚,疫鬼就不敢出来惊扰小孩子了。还有,一家人一面吃年夜饭,一面闲话家常,每人都谈谈自己在外面所遇到的难忘的事情,让家人共同分享。 哦,原来吃年夜饭还有这种说法呢。 我高兴的拍手叫好。

我家的年夜饭一直吃到晚上八点钟,奶奶说: 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春节联欢晚会了,我祝大家兔年交好运,健康又快乐,下面大家一起去看春节联欢晚会。

今年除夕,我们一家在温馨的气氛中,吃了一顿非常开心的年夜饭。

我家的年夜饭

过节,对我们孩子来说是很高兴的事,可以拿得到一份丰厚的压岁钱,可以玩,还能吃丰盛的年夜饭,当然我家也不例外。

吃年夜饭

过节,对我们孩子来说是很高兴的事,可以拿得到一份丰厚的压岁钱,可以玩,还能吃丰盛的年夜饭,当然我家也不例外。

今天是大年三十,爸爸妈妈邀请了许多客人来吃年夜饭,他们忙碌着准备菜肴 鸡鸭鱼肉样样齐全,还有各种蔬菜。快看,我家的烹饪大师 王大厨 (爸爸)来了。只见他右手拿着炒锅,左手拿着勺子,走进了厨房。先炒蒜末,然后放入木耳,最后把银耳放进去抄。顿时,厨房里传出噼噼啪啪的爆炒声,同时也飘散出了阵阵清香。爸爸把各种各样的肉变着花样做出各种各样的菜,我给这些凉菜、热菜分别取了好听的名字:百花争艳、芙蓉水上漂、莲子鸡汤、水果沙拉 光听这些名字你肯定也早就口水流了三千尺吧!这时屋外也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屋里屋外这热闹的景象混合在一起,像一首正在演奏的交响乐。过了一会儿,客人们陆续来了:有堂姐一家,有表弟一家,有表姐一家,还有外公外婆 我们立即向大人们拜年: 新年好! 大人们可高兴啦,连忙掏出红包。大约过了几十分钟,开始吃年夜饭了。于是大家围坐在桌子前,斟上满满的一杯酒,互相祝福。除了丰富的菜肴以外,而且还有一道传统的点心 饺子,这让我想起去年表弟为了吃到有硬币的饺子,吃坏了肚子,我可真担心他又吃坏了肚子,就吃不到其它好吃的了。

为什么要吃年夜饭呢? 表弟好奇地问我。

传说高阳氏有三个儿子,死后都变成了疫鬼。两个居住在江边,一个却住在人家屋内的角落里,专门在除夕夜里出来吓唬小孩子。由于火可以驱邪,人们便在除夕夜里燃烧炉火,再加上家人团聚,疫鬼就不敢出来惊扰小孩子了。还有,一家人一面吃年夜饭,一面闲话家常,每人去谈谈自己在外面所遇到得意的事情,让家人共同分享喜悦。 我告诉表弟。

没错,你表哥说得对,就是这个样子。 姨妈说。 对了这个给你。 姨妈递给我一个盒子,盒子上有一条红色的巨龙。打开盒子一看,里面躺着两个小巧的酒杯,酒杯上写着 茅台 二字,我想这杯子可以给小酒量的爸爸用。

接着我和堂姐、表弟、表姐一起端起酒杯说: 祝爸爸妈妈们笑口常开,工作顺利。 爸爸妈妈们说: 也祝愿你们身体健康,学习天天向上。 大家举杯异口同声: 干杯!

然后我和堂姐、表弟、表姐给大家表演了节目。第一个节目是合唱:新年快乐。指挥是我,我还担任了主持。随着我舞动的双手,堂姐和表姐一字一句的唱着新年快乐,表弟虽然不会唱,可他还是学着我们的样子咿咿呀呀地哼唱着,惹得的人们哈哈大笑。第二个节目是由我给大家猜字谜。谜面是一口咬掉牛尾巴。大家都猜不出来,过了一会儿,突然妈妈举起了手: 我知道了是 告 ! 我立刻拿出了奖品 一根巧克力。妈妈高兴地在我脸上的亲了一口。随后,我们比赛成语接龙。我先起了个头: 照明。 , 明,明星。 , 星,星光。 , 光,光,光 表弟好像一时想不出,这时他摸了摸自己的小光头: 光头! 大家捧腹大笑起来。

这时爸爸从厨房家里走了出来,手里端着一盘炒鱿鱼,对我们说: 别笑啦,快来尝尝炒鱿鱼吧! 我们刚要吃,表弟叫了起来: 别吃!吃了炒鱿鱼后真地会被炒鱿鱼的! 我们听了又一次大笑起来

应该说,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目中最大的节日,有其深远的意义。它是维系亲情的重要纽带,是应酬交际的黄金时段。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将不断更新,但愿今后 年 能越过越有滋味,越过越开心。

 

 巡一小六年级:孙圣

篇三:新年进行曲

新年进行曲----王运美

盼望着,盼望着,灶王爷上天(腊月二十四)后,新年也就近了。一切都像很忙碌的样子:杀年猪,结爆米糖,打糯米粑……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马路上的车渐渐多了,小小的乡村马路总是堵成了一条长龙。司机焦急地打着喇叭,有点埋怨。什么时候,家乡的路像城市里那样宽阔?他们千里迢迢赶回来,真可谓归心似箭啊。想不到大风浪已过,却在阴沟里受陷。有人玩起了手机,有人顺便上个厕所。最终车流疏通,各得其所。

大年三十,上午,上坟祭祖,下午,贴对联,做年夜饭。男女老少都忙碌着。小孩子帮忙拿对联,拿糨糊。妇女们洗菜,炒菜。锅里正炖着猪头,不,应该叫“神府”。白色的烟雾从厨房里飘出来,肉的香味也四处飘溢。奶奶守在灶门口,一根柴一根柴往里送。炉火红彤彤的,暖洋洋的。那只花猫就躺在灶门口,享受这天然暖气。这柴火,是爷爷到野外锄来的百年老树根,晒干后,一锄头一锄头地劈成一丝一丝的。小狗跑进跑出的,看着每个人喜气洋洋,它也高高地翘着尾巴。闻着那诱人的香气,它的口水只管流着。爸爸挑了满满一缸水。妈妈一直在洗菜,洗衣服。做最后的准备。

三点钟左右,把煮熟的“神府”,“元宝”(就是猪尾巴和一块肉)放在饭盆里,另外放鲤鱼,鸡,酒,刀,碗筷等物,带上一个大鞭炮。我和爸爸抬起来往村后那棵老樟树走去。这老樟树已有几百年历史了,相传是老祖宗刚到这里栽下的。如今枝繁叶茂,树身沟壑纵横,几个人都抱不过来。村民们在树下搭了个庙,里面坐着威风凛凛的尧王菩萨。它是全村人崇拜的偶像,逢年过节必定朝拜。

大年三十,祭拜的人排起了长队。鞭炮接二连三地燃放。吓得住在樟树上的小鸟们不敢归巢。可怜停在老远的树上观望。我们终于轮到了,爸爸点了蜡烛,插了三根香,弯腰礼拜。我则奉命点火放鞭炮。菩萨面前云雾缭绕,地下满是碎纸。爸爸叫我朝拜,说是菩萨会保佑我好好读书。这隆重的大礼行毕,我们再把这些东西放在厅堂祖先面前,恭恭敬敬地祭拜祖先。这时候还要放一个大鞭炮。妈妈总是一再交代我们,千万不要乱跑。按照古老的说法,别人家过年放鞭炮时,不能闯进去。据说这样会“撞破年”,不吉利。如果未来一年人家有什么不顺利,就全部怪那个跑到他家“撞破年”的人。所以放鞭炮时,一般会关紧门。不能让生人闯入。据说旧社会规矩更多。凡出了嫁的女儿,因夫妻不和种种原因回了娘家,过年时不能坐在厅堂,只能躲在厨房里。这是家法。

现在爷爷开始掰”神府”了,他把“神府”上的肉按不同类别,装在几块盘里,“神府”依然热气腾腾,那香气特别诱人!我们站在爷爷面前看爷爷把一个大“神府”切得七零八碎。

一双手油光发亮。爷爷这时候特别慈祥可爱,他知道我们的心事。从“神府”里挖出一块一块的精肉送到我们手上。我们就用手拿着吃。虽然有点咸,但鲜美无比。那时候,吃肉的机会少。只有过年时才能放开吃。大家都穷。那是物质贫乏的时代。我们一年一年地吃着爷爷赏赐的“神府”肉,不知不觉长大了。我们不再那么贪吃了。而爷爷己过世三十年了!后来爸爸掰“神府”,他还是切一些精肉给我们吃。我们都说,等会儿一起吃。如今吃肉不是稀罕事了。

“神府”掰好后,就开始炒了。一盘一盘上桌,大家团团围坐,最尊贵的位置,坐着爷爷和我最小的弟弟,那时他还小,坐在箩窠里。(当时小孩子天冷时都“坐箩”)把箩窠垫高些。他就和爷爷一样高了。我们家满满一桌还坐不下。奶奶总是最后来吃。她要做完手头的事。我们吃不了多少。一开始吃了爷爷切的“神府”肉,喝点水,肚子就饱了。一饱不思万物。奶奶又把菜收拾起来,一 一盖好。年夜饭是满满一罾,此后几天天天炒饭吃。现在这个老规矩也没了。

我们坐在家里,在静静地等待,这期待己久的礼物,那就是大人赏的压岁钱。爷爷笑呵呵的。他早己换了零钱,每人一块两块不等。连坐在箩窠里的弟弟也分一块钱。我们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奶奶此时己烧好了米酒。另外再放些糖。年底,奶奶就会准备糯米,先用冷水浸,然后放在锅里蒸。再放在盆等它凉了,再放酒曲,用破棉袄包紧。如果天气太冷,就放在有水的锅里,坐在饭罾上。灶里放些碎柴,慢慢燃烧,以便温水。使酒发酵。有时放在被窝里,用被窝的暖气催酒。这是冬天做酒的办法。三四天后,奶奶会看一看,闻一闻。一旦酒香四溢,奶奶就说:来酒了。我最喜欢吃米酒了,香喷喷的,甜滋滋的。吃了还想吃。米酒汁特别好喝,有点粘嘴。奶奶过世后,妈妈接着做。妈妈过世后,老婆接着做。她一开始做不来,就请教年老在行的人,现在也能做出香甜的美酒了。人,一个个老了。酒依然香甜。年年岁岁酒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喝过新年美酒,就要“辞岁”了。要带鞭炮,蜡烛到当年有人过世的人家拜年,对着灵屋作揖,三跪九叩。“死者为大”。对方则分烟,敬茶,寒喧。村子里每一条路上都走着拜年的人。正月初一,再一家家拜一次,女人也结伙成群去拜年。年纪大的人往往会惊叹:这是谁的儿子?这是谁的儿媳?年轻人不知不觉长大了,老年人还没反应过来呢。啊,又一代人长大了,我们真的老了。他们感慨地说。

下午,是所谓“回拜”,有人过世的人家则组织本家族男丁,穿着白褂子,一条条弄里走一趟,一边喊:“拜年哪”!有辈份高,年纪大的人站在路边,孝子马上走过去,扑通一声,三跪九叩。长辈则把他扶起来。这个古老的风俗流传了多少年,无从考证。曾有人提出把这

个规矩废掉。说大年初一,穿白衣行走不雅。但马上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大家说老祖宗的规矩不能改,尤其不能在我们手上改。改了就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就愧对列祖列宗。谁也不敢做这第一个改革者,所以到现在这古老的规矩还保留着。年轻人不以为然。他们漫不经心地跟着走,却一边听歌,一边玩着微信。在他们眼中,这样的老规矩是可笑的。

从初一到初二,不能乱说话,也不能打小孩。要图吉利,要讲口采。不能说“死”啊,“埋”啊这些不吉利的话。如果打破了碗,不能说真倒霉,而是说“岁岁(碎碎)平安”,或打发打发,越打越发。到了初三,名为“开架”,小孩犯了错就要挨打。各处点香,如井台旁,树下等。在村民心中,什么都有神的主宰。如水井就有水神。这太概是原始的宗教吧。人们特别重视正月初一早上开门,因为它是新年伊始。差不多晚上三点钟就有人放鞭炮开门了,有人会放一个大烟花,这叫“开门红”。人们祈求新的一年生意红火,大吉大利。

以前爸爸很早就起来开门,把我都吵醒了。爸爸会捡一些没有爆炸的小爆竹放在条几上,天亮了我就拿了在门口放。想法子逗乐。把爆炸点燃,扔到水里,水里冒出汽泡,突然爆炸,溅起水花。或者插在瓶子里,把瓶子炸开。插在烂泥里,把地上炸一个洞,特别开心。

从初二开始拜年。首先到的是外婆家。这一天穿上崭新的衣服,穿上妈妈做的布鞋,高高兴兴去了。外婆家人挤人,七大姑八大姨全到了。还有表兄表妹。老老少少一大堆。外婆早有准备。满满的两桌菜。而妈妈交待过,桌子上的肉,鸡,不能乱吃。那是物质匮乏的年代。肉,鸡是贵重之物,基本上放在桌上是“配相”的。万一不懂事,吃多了鸡块或吃鸡腿,回家就要挨骂。这是一件我记忆深刻的事。饭后重要的一个节目,就是发红包。外婆会因人而异。大一点的多一些,小一点的少一些。姨妈也会发。我们往往推来推去,妈妈说过,不能要。那时大家都穷!姨妈往往追着我们,硬是放在裤袋里才罢手。妈妈也给那些外甥分钱。这叫礼尚往来。回家后,我们乖乖地把钱交给妈妈。以做开学的学费。我们不能乱花一分钱。

到了初四初五以后,农村里暗潮涌动,许多事情提上议事日程。最忙的是媒婆了。她走东串西,穿针引线,多少孤男寡女,被她捉对成双。现在是打工时代,凡事讲个速度。一旦谈成,马上“看家”,马上“荡街”(由男的带女的上街买衣服定亲),而青年男女吃了定亲饭后,基本上就同居了。比闪电还快。然后双双对对出去打工,到年底抱个小孩回来办喜事。已成常态。若不这样,就说那个男的老实,女的也瞧不起他。过年时回家分手,算账,退亲。由于过于轻率地结合,每年离婚的也是一大群。

中年人则给年迈的父母做棺材,名为“寿料”,这也了却了老人心愿。而卖买屋场,房子定基也如火如荼。大家待在家里的时间少,要赶快把事情办落实。由于房子定基,难免与邻居发生地界纠纷,往往大打出手,群体械斗,两败俱伤。救护车,政法组也很忙。还有马

路上车流滚滚,你碰我撞,交警也忙得不亦乐乎。马路上经常看到救护车,警车呼啸而过。

正月初五抬菩萨,村长,族长,马脚,闲汉……簇拥着菩萨绕村游行。走到那里,那里就硝烟弥漫,礼炮轰震。人们目睹菩萨风采,虔诚下拜,祈求菩萨保佑本村人畜安康,风调雨顺。

正月初六,是游谱。长老们把藏着家谱的箱柜抬着游行。他们用这种方式强化人们房股宗族意识。

初七,村民上谱。刚来的媳妇,刚生的小孩都要到村里登入家谱。而此时,大型的客车已开到村里,该出门的己要岀门了。人流又往外涌。家里只剩些老弱残兵。

到正月十五元宵,村里很难再见到年轻人了。人已走得差不多了。到此刻,年也真的过了。

学校也贴出了开学通告,“招兵买马”。马路上的车明显少了。晚上又清清楚楚地传来了一阵阵狗叫。一年又一年,我们回家团圆,又劳燕分飞。希望与失望交织。过去和现在纠缠。

死的死了,生的生了。都在年关总结。一眨眼,该长大的不经意间长大了。不想老的不小心老了。这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它像汹涌澎湃的江水,把我们裹挟着冲向终点。无论你高兴还是难过,祝福还是诅咒。它的旋律似乎总在重复: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这就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

2016.1.24

篇四:草原文化之草原歌曲

草原文化之草原歌曲

草是人类最初的劳动对象之一,并一直伴随人类发展。如今,草的作用越来越大。弘扬草文化,意义重大,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发展,推动畜牧生产与进步,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引导资源扩大利用和持续利用,帮助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带动人居环境美化及丰富文化内容。草在伴随人类发展过程中,进入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草文化。其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浓郁民族特色的内蒙古当代草原歌曲,不仅是内蒙古地区非常重要的文娱形式,也是当代社会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内蒙古草原为题材的草原歌曲,是对我国当代边塞歌派的继承、细化、推进和发展。历史证明,英雄崇拜与自然崇拜作为草原文化的基本品格,以其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和延展性,一直是草原歌曲不可或缺的现实基础和创作资源。

[1]随着当代音乐艺术的快速发展,作为一种新生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类型,草原歌曲逐渐呈现出多样而复杂的形态,内蒙古当代草原歌曲受到了越来越多民众的喜爱,也带给我们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5]。

草原歌曲的发展

草原歌曲历史悠久,发展越来越成熟。20世纪中叶,边塞歌派曾是我国当代音乐史上一个令人骄傲的存在。其开篇之作,就是1951年蒙古族音乐家美丽其格作词作曲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2]。那熟悉的旋律与优美的歌声仍在铭记心中。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草原文化研究的兴起,草原历史的电视化传播,草原旅游带来的大自然诱惑,以内蒙古草原为题材的草原歌曲风靡大江南北。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不一而足。显然,这是对于边塞歌派的继承、细化、推进和发展。

内蒙古当代草原歌曲根植于内蒙古草原音乐文化的丰厚土壤,充分吸收了蒙古族传统音乐与现代西方音乐元素的营养从题材类型看,内蒙古当代草原歌曲主要是描写内蒙古草原风景和草原人民的风情;从创作方法看,大致可以划分为新创作的和对传统民歌进行改编的两种类型;从演唱风格看,包括艺术歌曲、通俗歌曲和新民歌等多种艺术风格;从演唱形式看,分为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形式。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内蒙古当代草原歌曲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独具特色的风格。

草原歌曲的传播

草原歌曲的传播方式也多种多样。通过对当代草原歌曲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草原歌曲其传播特征和发展情况是不一样的。21世纪是草原歌曲发展的鼎盛时期,草原歌曲借助现代传媒的辅助作用,迅速而广阔的传播于大江南北。草原歌曲从过去的曲谱传播、广播传播、磁带、CD传播;电视传播

发展为现在的网络传播,不难看出当它与现代的新媒体互联网结合之后,其发展势头才出现突飞猛进的趋势,网络的传播作用不容忽视,但是这与草原歌曲自身发展的时代特征也是不能相离的[3]。

媒体是市场经济社会的主要传播形式。随着广播电视和后来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及CD、VCD等载体在民众当中的普及,“草原歌曲”的传播空间极大地拓宽,市场运作能力大大地增强。尤其是,“草原歌曲”成功地转化成为大众化资源和市场文化资本,从而借助现代媒体,产生出大量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并迅速成为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地区最具标志性意义的音乐形式而得到全面的推广。以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为例,早在1956年的春节期间的节目上就由中央实验歌剧院表演歌剧《草原之歌》选段。1983年后,春节联欢晚会形式确立,并成为全中国人民的一道必备的年夜饭。自1983年至今的历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共演唱“草原歌曲”15个年份。

欣赏草原歌曲

一般的说,草原歌曲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民歌,一类是创作歌曲。我们这里要研究的主要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创作歌曲。

首先,听歌是要听音色的。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以听觉享受吸引大众的。音色多样,传达的情绪和情感就不会单一。因而,不同乐器的存在意义,就在于它们有各自独特的音色。即使木质琴箱的马头琴与大提琴在音色上颇为接近,但前者的存在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外部造型的马头雕塑,而是在于任何乐器都不可能拥有的那种略带深沉、苍凉、悲怆等特点的音色。因而,草原歌曲的广泛流传,首先就是由于有一大批出色的歌唱家以其与众不同的音色征服了听众。

其次,听歌是要听旋律的。

当我们细细品味草原歌曲的曲调时,是不能忽略对旋律走向的把握以及对旋律背后的情感把握的。所以,通过节奏把握歌曲的情感和情调,也是欣赏草原歌曲重要的途径。

继而,听歌还是要品味歌词的。

歌词不仅能反映草原上人民的一些生活习惯,还能描述一些草原上人民的精神层面的问题以及一些草原人民的情怀。歌词也是非常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蓝天”、“白云”、“骏马”、“毡包”、“篝火”、“奶酒”、“哈达”,作为一系列文化符号,衬托着“毛主席”、“共产党”、“天安门”、“和平”、“理想”等语汇,携带着“草原”人特有的自豪心理,是很有代表性和象征意味的。

情景交融的那份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自由,从而折射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幸福。这是草原先民反复体验并被传承下来的情感表达,它所凝聚的心理定势,

与来自外界的表象加以组合,并被后天意识所充满的时候,就转化成为艺术作品中那丰富多彩的确定的、具体的、可鉴的对象了[4]。

意境,就是艺术作品所产生的令人感觉美不胜收、留恋忘返、体味不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境界。显然,这些歌词所达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富有韵味的情感境界,是为广大听众创造了优美意境的。那么,这些吸引人、感染人的意境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这也是欣赏草原歌曲不可忽略的。从词作家的生活经历来看,凡是在草原上生活过的人,才能发现最普通、最细微的感人之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草原歌曲”将原本应属于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要素同时并存于其结构中,传统的和现代的各种曲调的、语言(歌词)的、创作手法的要素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并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使“草原歌曲”既要结合传统又必须进行创新;既要符合历史,又受到现代的、西方的等等多种因素的冲击和吸引,从而形成独特的,自成体系的一种文化艺术现象。

[1]李树榕.“文化认同”与“草原歌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37(2).

[2]梁茂春,陈秉义.中国音乐通史[M].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海全.从传播学角度看草原文学的发展与传播---以当代草原歌曲的网络传播为例

[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37(2).

[4]乌恩.论草原文化的价值系统[M].论草原文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

[5]乌兰杰.蒙古族音乐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