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的”“地”“得”用法又被扣分了(6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2 05:32:10 小学作文
“的”“地”“得”用法又被扣分了(600字)作文小学作文

精选作文:“的”“地”“得”用法又被扣分了(600字)作文

  我的作文经常为“的”“地”“得”的用法扣分,已经扣了好几次了,可能是因为我上课不仔细听的原故。老师和妈妈似乎有些生气了,说下次如果再在这地方扣分的话,每天要写500字一篇的作文,这下我急了,要知道我最最讨厌的就是写作文,不是说我不会写,而是如果我每天等作文写好的话我玩的时间没了呀。

  我连忙到图书馆找相关的资料,偷偷上网查资料,看课外书等等,总于有点弄明白了,原来“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得”前面跟的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总结:

  1、“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

  2、“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

  3、“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的词语。

  虽然我看了很多有关于“的”“地”“得”用法,但我还是没把握下次作文会不会在这上面扣分了。

    绍兴北海小学教育集团三年级:刘珂炫

篇一:“的”“地”“得”用法又被扣分了

“的”“地”“得”用法又被扣分了

我的作文经常为“的”“地”“得”的用法扣分,已经扣了好几次了,可能是因为我上课不仔细听的原故。老师和妈妈似乎有些生气了,说下次如果再在这地方扣分的话,每天要写500字一篇的作文,这下我急了,要知道我最最讨厌的就是写作文,不是说我不会写,而是如果我每天等作文写好的话我玩的时间没了呀。

我连忙到图书馆找相关的资料,偷偷上网查资料,看课外书等等,总于有点弄明白了,原来“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得”前面跟的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总结:

1、“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

2、“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

3、“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的词语。

虽然我看了很多有关于“的”“地”“得”用法,但我还是没把握下次作文会不会在这上面扣分了。

绍兴北海小学教育集团三年级:刘珂炫

篇二:中考作文被扣分的五种硬伤

中考作文被扣分的五种硬伤

面对中考,大多数考生对“半壁江山”的作文在心理上总感觉到不踏实。笔者就多年阅卷的经验,谈一个中考作文被扣分的五种硬伤。

一、 内容硬伤

1、 任何真情实感都入文

有位考生以“这里有信任”为题,写为博得同学信任,自己绝不向老师提供抽烟学生姓名;有的为了哥们义气,在打饭的窗口大打出手。这尽管是真情实感,但具体的内容不健康,不积极向上,只顾宣泄个人感情,自然得分很低。因此,考生应努力提高自己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行文时还要推敲自己所写的真情实感能否入文。

2、 暴露身份

有些考生为了真实,作文中常把地名、校名、身边有知名度的人物、建筑物、父母职别等写出,或写出虽年少但饱经凄惨的遭遇,将自己不幸的出身或显赫的家世等故意暴露,这会使阅卷老师看成你是编造谎言或认为另有其他目的。

3、 言辞偏激

写作时将自己不熟悉、尚未真正理解的事物或观点语句,当作绝对正确的来写。把个别的特例当作普遍典型,写作内容要么无限拔高或过度夸张,要么片面、偏激,哗众取宠,刻意猎奇,岂不知阅卷老师的阅历比考生要丰富得多。

4、 联系有争议的热点

考生把“联系社会实际”往往偏激地理解为联系时事政治方面的实际,尤其是一些政治上的热点问题与热点人物。有些重大影响的人或事,往往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由于时间、空间或认识水平方面的原因,考生往往难以准确认识并把握其本质,考生的观点或看法往往与实际大相径庭,这势必和阅卷者难以达成共识。

5、 偏离话题或否定话题

把“这也是课堂”写成“这是课堂”,“课堂使人受教育”等。在以“学会索取”为话题的文章中说:“如果人人都学会索取,那么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简直不可思议,谁还敢无私奉献呢?”这些都是严重的偏离话题或否定话题。

6、 搬用抄袭

不少考生在紧张的考场上不仔细思考,就把自己背过的一两篇范文或课外阅读的文章,只要话题有关,统统搬到答卷上来,岂不知阅卷老师的阅读范围比考生要广泛得多,也绝不会放过“熟面孔”的文章。

二、 结构硬伤

1、 缺少文题

话题作文,多是自拟题目,缺题目,阅卷老师会认为你缺少了最基本的东西,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距离,也就不知不觉地加大了扣分。

2、 开头结尾过繁过简

重复角度切入造成叠床架屋,开头结尾十余行乃至几十行,或者不点题的一句话开头,或一句硬性结尾,有的干脆用上一串省略号。阅卷老师对不理想的开头结尾在心理上易先入为主,很难根据考生主体部分的“到位”、“上档次”而作出较为公正的判断。开头结尾导致硬伤,其失分远远超出考生的意料。

3、 结构布局不合理

忽视了“凤头、猪肚、豹尾”的写作箴言,一段到底或三段式。有的考生缺少通盘构思,提笔信马由缰地往前赶,占去了不少篇幅,而必须写的因字数限制无法尽述,只好草草点一下或干脆不顾及文章各部分布局。

三、 语言追求时髦

满卷子的港台用语:“长得酷毙了”、“帅呆了”、“好动人耶”……英文书写不断,再用中文翻译,流行歌曲中的歌词凑数,堆砌辞藻,华丽词语于炫耀文采,结果常弄巧成拙,言之无物,因文害义。

四、 文体不清

淡化文体,不是不要文体,放手写不是随便写,“放胆文”常被写成“四不像”。一些考生的作文,说是散文,却“形”没有且缺少“神”,是议论文却无集中的论证或缺少论点,是记叙文既无较完整的情节又无主题,写成了一个文体杂乱如“大杂烩”,这样的文章不可能受到评分老师的青睐。

五、 书写潦草难辨认

错别字满纸,字迹龙飞凤舞,繁体字异体字并用,圈点勾画涂等,只能触发阅卷老师的厌恶心理。阅卷老师在炎热的季节里,面对如山的卷堆,不可能静下心来仔细辨认。

虽然中考作文命题千变万化,但只要遵循中考作文命题的“积极性”“有意义”“贴近生活”“猜不着”“有话说”的原则,不碰扣分硬伤,抓住审题、立意、材料、语言等几个 主要方面,一篇高分作文不难完成。

不影响,中考改卷时间紧,老师反而喜欢篇幅小的精美文章,开头结尾好,语言美,对于每个老师来说都是种享受。祝你得高分!

每一个中考作文题,不论其题型如何,都有周密具体的写作要求。这些写作要求透露出来的,有很多是“警告性信息”,它们的作用,是提醒防止“技术犯规”,保护“少失分”。这些“警告性信息”告诉我们:

一、要注意保密。由于中考作文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所以中考作文卷中最容易透露的真实姓名、校名,或者让人从真实的地名中猜测到校名。这样就容易导致作文阅卷中的抬分或压分现象的出现,使中考作文在某种程度上失去竞争的公平性、严肃性,甚至造成阅卷工作的混乱。因此,中考作文题在要求中随时注意提醒对此予以充分的注意,作了甚为详尽、严格的要求。

其表述的形式主要为:

1.简单表述。如:不要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2.复杂表述。如:文中不得出现学校、班级名称和有关人名(包括本人、家长、亲属、老师、同学等)。

3.指令式表述。如:凡涉及真实校名、人名、地名,一律用**代替。

4.惩戒性表述:如:文中如需出现人名、校名,可用**代替,否则扣分。

5.警告式表述。如:文中不得出现校名、姓名、必要时可用**代替,否则试卷作废。又如:文中不得暴露自己所在的地区和学校,否则给零分。

如果忽略了这些规定中所隐含的“扣分”信息,往往会在不经意之中丢失了宝贵的分数。

二.要注意字数

好多不了解不按要求中的字数去完成考场作文,也要受到“扣分”的“处罚”,或者在写不出的时候马虎了事,结果篇幅不够;或者希望得到好的评价而尽情展示,超过规定的字数,糊里糊涂被扣了分还不知道。一般来讲,中考作文题中对字数的要求有如下几种表述。

(1)“左右式”。

如“写一篇字数在600字左右的文章”等。

这一“左”一“右”的含义就是500字以上、700字以下的文章不会扣“字数分”,如果是小作文,则“左右”的幅度不能超过50字。

(2)“不少于”式。

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字数不少于600字”等。

这“不少于”的含义就是“要超过”,超过的

与“不少于”相对,还有一种“不超过”、“以内”式的表述,字数的限定可按上例类推。

(3)“之间”式。

如“字数在400—500之间”、“字数在400—600之间”、“写一篇四、五百字的议论文”等。这时考场作文的字数一定要按规定办。

(4)综合式。如“字数500字左右,但不得少于400字”等,这也应该按规定办。

限定字数,首先是为了公平竞争的需要,其次是为了阅卷的方便。字数的限定合乎初中生的表达能力,所以每个都应该注意这个要求。

三.要注意表达方式的选用

作文题要求中对表达方式的限定也很严格。若不注意对此方面的规定,会造成两个方面的失误

一是没有综合地使用表达方式

二是写错文体

这方面的扣分将大大超过因字数不合要求的扣分,蒙受“重大损失”。所以,要千万注意准确选用表达方式。对于表达方式,文题中有两种“要求”。

一种为“硬要求”。

如以下四种,前三例要求很明确、很单纯。

篇三:考场作文被扣分的五种硬伤

考场作文被扣分的五种硬伤

面对考试,大多数考生对“半壁江山”的作文在心里上总感觉到不踏实。笔者就多年阅卷的经验,谈一下考场作文被扣分的五种硬伤,

一、内容硬伤

1.写真情实感,这历来是教者的口头禅,可是考生应试作文洋洋洒洒地抒写真实情感,却得分很低,是因为不懂得有些真情实感不能入文。如2001高考作文,有位同学写为守“诚信”,自己绝不向老师提供抽烟学生姓名;有的为了哥们义气,在学校的打饭窗口大打出手,所体现出的只有人的原始本能愚蠢,人的动物性曝光,德育的荒漠,但具体内容不健康,学雷锋的真空地带。这尽管是真实情感,但具体内容不健康,不积极向上,只顾宣泄个人感情,自然得分很低。因此,考生要努力提高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行文时还要推敲自己所写的真情实感能否入文。

2.暴露身份

有些考生为了真实,作文中常把地名、校名、身边有知名度的人物、建筑物、父亲职别等写出来,或写出虽年少饱经凄惨的遭遇,将自己的不幸的出身或显赫的家世等故意暴露,这会使阅读老师看成你是编造谎言或认为另有其他目的。

3.言辞偏激

考生都是正值年少气盛之时,考场作文有些难免言过其实,写作时将自己不熟悉、尚未真正理解的事物或观点语句,当做绝对正确的来写,把个别的特例当做普遍典型,写作内容要么无限拔高或过度夸张,要么片面、偏激,哗众取宠,刻意猎奇,岂不知阅卷老师的阅历比考生要丰富的多。

4.联系有争议的热点

考生把“联系社会实际”往往偏颇地理解为联系时事政治方面的实际,尤其是一些政治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人物。有些重大影响的人或事,往往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由于时间、空间或认识水平方面的原因,考生往往难以准确认识并把握其本质,考生的观点或看法往往与实际大相径庭,这势必和阅卷者难以达成共识。

5.偏离话题或否定话题

2000年话题作文中,许多考生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写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等。2001年高考老作文要求以“诚信”为话题。好多考生写成了“诚实,人类的优秀品质”、“谈信任”,甚至有些考生的作文通篇与“诚信”无关。严重偏离或干脆脱离话题,

话题作文最忌讳的就是否定话题。我们提倡逆向思维,反弹琵琶也不失为创新的构思,但绝不能用在否定话题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的作文,有的考生在文章中说“答案丰富多彩的固然正确,但如果真的这样,世界会出现无规则游戏,杂乱无章,那么,高考作文能统一答案吗?”,简直就是胡搅乱缠,一派胡言。

6、搬用抄袭

我们平时提倡借鉴,无论是仿写,还是改写,都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

利用,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但不少考生在紧张的考场上不仔细思考,就把自己背过的一两篇范文或外阅读过的,只要与话题有关,统统搬上考卷上来,认为“天下文章一大抄”只图自己抄的畅快,岂不知阅读老师的阅读范文范围比考生还要广泛的多,也绝不会放过“熟面孔”的文章。2001年高考作文中,有关“诚信”的事例论证及故事情节自然成了一些不知变通的考生抄袭首选,最终吃亏的还是考生自己。

二、结构硬伤

1缺少文题

话题作文,多是自拟题目,缺题目,阅卷老师会认为你缺少了最基本的东西,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距离,也就不知不觉地加大了扣分。

2.开头结尾过繁过简

许多考生未认真审题、列出提纲、打好腹稿,而仓促提笔从文,这样,要么离题万里,要么重复角度切入造成叠床架屋,开头结尾十余行乃至几十行,或者不点题旨的一句话开头,或一句硬性结尾,有的干脆点上一串省略号。阅卷老师对不理想的开头和结尾在心理上易先入为主,很难根据考生主体部分的“到位”、“上档次”而做出较为公平的判断。开头结尾导致硬伤,其失分远远超出考生的意料。

3.结构布局不合理

忽视了“凤头、猪肚、豹尾”的写作箴言,一段到底或三段式。有的考生缺少通盘构思,提笔信马由缰地往前赶,占去了不少篇幅,而必须写的因字数限制无法尽述,只好草草点一下或干脆不顾及文章各部分布局。

三、语言追求时髦

满卷子的港台用语;“长得酷毙了”、“帅呆了”、“好动人耶”等,英文书写不断,在用中文翻泽,流行歌曲中的歌词凑数,堆砌辞藻,华丽词语炫耀文采,结果常弄巧成拙,言之无物,因文害义。

四、文体不清

近年来中考作文淡化文体,常有文体不限的要求,这对考生创造力的发挥,对打破作文上的条条框框,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淡化文体,不是不要文体,放手写不是随便写,“放胆文”常被写成“四不像”。一些考生的作文,说是散文,却“形”没散开缺少“神”,是议论文却无集中的论证或缺少中心论点,是记叙文既无较完美的情节又无主题,写成了一个文体杂乱如“大杂烩”,这样的文章不可能受到评分老师的青睐。

五、书写潦草难辨认

错别字满纸,字迹龙飞凤舞,繁体字异体字并用,圈点勾画涂等,只能触发阅读老师的厌恶心理。尽管一篇文章观点鲜明,情节生动,语言通畅,文笔优美,颇有新意,但让人看了费力,阅读老师在炎热的季节里,面对如山的卷堆,不可能静下心来仔细辨认。

虽中考的作文命题千变万化,但只要遵循中考作文命题的“积极性”“有意义”“贴近生活”“猜不着”“有话说”的原则,不碰扣分硬伤,抓住审题、立意、材料、语言等几个主要方面,一篇高分作文不难完成。

篇四:的地得用法

一、“的、地、得”的基本概念

1、“的、地、得”的相同之处。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用;它们在普通话中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2、“的、地、得”的不同之处。

吕叔湘、朱德熙所著《语法修辞讲话》认为“的”兼职过多,负担过重,而力主“的、地、得”严格分工。50 年代以来的诸多现代汉语论著和教材,一般也持这一主张。从书面语中的使用情况看,“的”与“地”、“得”的分工日趋明确,特别是在逻辑性很强的论述性、说明性语言中,如法律条款、学术论著、外文译著、教科书等,更是将“的”与“地”、“得”分用。

“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在定语后面写作“的”,在状语后面写作“地”,在补语前写作“得”。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二、“的、地、得”的用法

1、的——定语的标记,一般用在主语和宾语的前面。“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名词(代词)+的+名词。如:

①颐和园(名词)的湖光山色(主语)美不胜收。

②她是一位性格开朗的女子(名词,宾语)。

2、地——状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动词、形容词)前面。“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形容词(副词)+地+动词(形容词)。如:

③她愉快(形容词)地接受(动词,谓语)了这件礼物。

④天渐渐(时间副词)地冷(形容词,谓语)起来。

3、得——补语的标记,一般用在谓语后面。“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形容词)+得+副词。如:

⑤他们玩(动词,谓语)得真痛快(补语)。

⑥她红(形容词,谓语)得发紫(补语)。

(三)“的、地、得”的用法

的,一般用在名词和形容词的后面,用在描述或限制人物、事物时,形容的词语与被形容的词语之间,表示一种描述的结果。如:“漂亮的衣服”、“辽阔的土地”、“高大的山脉”。结构一般为名词(代词或形容词)+的+名词。如,我的书、你的衣服、他的孩子,美丽的景色、动听的歌曲、灿烂的笑容。

地,用法简单些,用在描述或限制一种运动性质、状态时,形容的词语与被形容的词语之间。结构通常是形容词+地+动词。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后面的动作。一般“地”的后面只跟动词。比如高兴地跳、兴奋地叫喊、温和地说、“飞快地跑”;“匆匆地离开”;“慢慢地移动” .........

得,用在说明动作的情况或结果的程度时,说明的词语与被说明的词语之间,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和说明前面的情况。比如。跑得飞快、跳得很高、显得高雅、显得很壮、馋得直流口水、跑得快、飞得高、走得慢、红得很??得通常用在动词和形容词(动词之间)。结构为动词(或形容词)+得+形容词(动词或副词)。

“的、地、得”的用法可以简要地归纳为:

名词之前“白勺”的,形后动前“土也”地,动后形前“双人”得。

也有特殊情况。

比如:他高兴地(得)笑了。既可以用“地”,也可以用“得”。到底用哪一个?就要看句子所处的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用法可以改变句子的意思。

1、他高兴地笑了。是在表述一件事情。也即是说,你现在是要表述这件事,那就用“地”。

2、他高兴得笑了。是在说明一件事情。他为什么笑了。是因为高兴所以笑了。或这可以理解为,他高兴的结果是笑了。若你此时是要告诉读者,“他”高兴的程度或高兴的结果,就可以用“得”。

(四)“的地得”的用法

名词前面用“的”,动词前面用“地”,形容词前面用“得”。

使用时,只要分清“de”后面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就行了。

的,一般用来修饰名词 得,一般用来修饰形容词 地,一般用来修饰动词

修饰限制+的+名词 修饰限制+地+动词 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的+名词;例:美丽的花、我的衣服

“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方式一般为:副词+地+动词;例:紧张地进行

“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动词+得+副词。

例:痛苦得想哭

“的”、“地”、“得”附着在词或词组后面,在句子中起结构作用时,都读作“de”,在书写时却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所以非常容易发生混淆。用得对,意思表达就明确,用得不对,有时也会产生意思的变化。比如:

看了这场电影,她激动得哭了。

看了这场电影,她激动地哭了。

这两句话从表面看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不完全相同。前一句强调“激动”,“哭了”是对激动程度的补充说明。后一句主要是陈述“哭了”,“激动”是对哭的样子的修饰。因此两句用了不同的“de”。

“的”字一般用在修饰或限制人或事物的时候。“的”放在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词语之间。例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都在后面,都是名词性的,因此在修饰限制它们时,都用“的”。

描绘或限制某种动作、性状的时候,描绘和被描绘之间、限制和被限制之间,往往用“地”连接。例如:

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也在后面,而且都是动词性的,因此在描绘、限制他们时都用“地”。

有时需要被说明动作的情况和结果,或补充说明事物性质的程度和变化,往往补充说明的部分改在被补充说明的词语后面,这时两者之间用“得”连接。例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

(五)的地得的用法

暑假后,迎来了新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的、地、得”三个字的用法不明确,出错率太高。因此,特给学生整理了三个字的用法。

的,一般用来修饰名词

得,一般用来修饰形容词

地,一般用来修饰动词

“的”字一般用在修饰或限制人或事物的时候。“的”放在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词语之间。例如:

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都在后面,都是名词性的,因此在修饰限制它们时,都用“的”。

描绘或限制某种动作、性状的时候,描绘和被描绘之间、限制和被限制之间,往往用“地”连接。例如:

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也在后面,而且都是动词性的,因此在描绘、限制他们时都用“地”。

有时需要被说明动作的情况和结果,或补充说明事物性质的程度和变化,往往补充说明的部分改在被补充说明的词语后面,这时两者之间用“得”连接。例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

上面这些词组,中心词都在前边,而且都是表示动作或性状的词语,因此补充说明它们时,都用“得”。

以上几种用法,可以写成下面的公式:

修饰限制+的+名词 修饰限制+地+动词 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

看它们后面的词性,地+动词,的+名词。要注意“得”,比如:高兴得跳起来,后面是动词,但表程度,应该用“得”。

教你一个更简单的区别方法:的+什么,地+干什么,得+怎么样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