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是非,无愧(7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8 07:15:21 高中作文
是非,无愧(700字)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是非,无愧(700字)作文

  再多是非,怎敌心中无愧,

  再多对错,怎改心中无悔,

  再多徘徊,怎抵直面是非。

  凡尘俗世是非多,世俗凡尘多对错,作为一个人,你总得面对,但不要盲目,不要徘徊,想清楚你是谁,坚守自己的原则,哪管别人的眼色。然而,究竟有几人有自己的底线原则,又有谁能坚守的住?

  这是前段时间的新闻,说来也算是“旧闻”了,一名两岁女童被车碾压,过往十八名路人无人询问,更无人相救,最后,该女童抢救无效,丧生了。此报道一出,一片哗然,人们震撼了,我也震撼了,我没有料到人性会这么冷血,第一感觉,中国社会病了。若你去问他们,也许人家会回答你:“我没有那个义务去救,就算我不救,也总有别人去救。”听了这话,从心底感到冷。

  你救你的,与别人何干,为什么要等别人去救,那是在与死神抢时间,怎么能等,正义的心丢了么!

  这是一种旁观者效应,人越多,就会将责任推来推去,人们都在持一种观望的态度,也许有的人想去救,但又下不了决心,总要先在心中琢磨对自己的利弊,优柔寡断,难下决心,错失救人良机。说穿了,还是正义感抵不过利益心,没有正确的是非观。

  但很多事情,是没办法硬去计较的,每个人的观念是不同的,对于对错的定义是不同的,首先应该定义清楚的,是一个原则,是路见不平前去相助的使命感,把这作为一个底线,只要触及,就马上去做,不要犹豫,不要徘徊。是对的事情,就去做,有甚么顾虑,总胜过你没做而后悔!

  其实我也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做事总有诸多顾虑,在坚守原则与利害关系之间难以择定。很难设想,如果我在上述情景中,是否能站出来,我不知道。也许我会为了原则而义无反顾,也许不会。人为自己考虑,这是一种本能,谈不上对错,但真的对于一些事情不能犹豫,不能没有准则。

  再多是非,定要心中无愧,

  再多对错,定要心中无悔,

  再多徘徊,定要直面是非!

    平定县第一中学校高一:高璐

篇一:徐汇二模作文评析

徐汇二模作文题:

《汉书·艺文志》中有“安其所习,毁所不见”一语,大意是指:人往往安于自己所习惯、所熟悉的事物,对从没见过,或未能直接、间接经验过的事物,则常常予以否定。

对这种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⑴题目自拟;⑵全文不少于800字;⑶不要写成诗歌。

有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1.兼顾两者的立意:留其所习,纳所不见;有容乃大;新旧的碰撞

2.积极应对“不见”:

积极面对改变与未知;敢为人先;不做“套中人”; 破除思维定式;探所“不见”

3.宽容对待“不见”:

请宽容对待“不见”; 包容未知;

4.主动破除“所习”:

摆脱习惯的束缚;乐于尝试;走出无知山谷

附例文:

1\ 做事须谨慎

学无止境,我们知道的东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而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只有充分运用我们所学到的有用的,正确的东西,才能做出正确判断,然后做出正确的行为。反之,则会酿成大错。所以我们在面对不确定的事物时,不能盲目进行判断,要谨慎观察,谨慎思考,谨慎判断,才能正确的评价事物获得正确的结果。

所以,谨慎就是一块坚固的盾牌。当面对不确定的事物时,我们不知道他是好是坏,表面看上去华丽美好的东西,如果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判断,可能发现美的很简单,很纯真,但却有可能发现是一个诱人的陷阱,如若失足,便成千古恨。如若那些失足的人,当初判断之时,不自己为是,或是盲目判断,谨慎一点,或许会好得多。谨慎,会在灾难前守护我们。

而有些人们都厌恶的东西,你并不了解,这时,谨慎就是一把钥匙,拥有他,才会看到门的另一面。

在人口越来越密集的大城市中,诱惑让人们的心动摇,失去了很美好的想法,当你看到了一个孤儿时,你怀着的是对其同情与其父母无情的厌恶,而当你深入了解一下,若知道了他的父母因为救他而失去生命之时,你会觉得自己很愚蠢。这时谨慎会让你去发现,去寻找真理,而不是在人群中若有若无地抗议,指责或反对等。会让你在浮躁与未知中发现美。

所以,谨慎地行事对我们很重要,我们在时常生活中要养成这个好习惯。

首先要不断地学习,谨慎的判断源自于正确的世界观,是非观,价值观,而谨慎的行为取决于正确的思路,正确的方法等这些东西只能通过学习而获得。在生活中,我们要留意细节,这是学习的关键,因为学习这些细节使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自身的意识。

我们若想要自己的生活远离可避免的灾难与无知行为酿成的祸患,就必须养成做事谨慎的习惯,只有这样在面对未直接经历的事情不会盲目判断,根据自己所努力学习的知识进行裁决,做出让自己满意的决定与行为。

点评:文章看似从文题中引申出观点,但观点与文题的关联度不高,定为与文题内涵有偏移的类档四类文。围绕从“做事须谨慎”这一观点,从阐述其意义到论证如何谨慎这个层面,思路基本清晰。论证不很充分,语病不少。

2\

3\兽性

啊,没错,趋利避害是人类作为一种动物本能。没有见过的未知事物常常携带着未在的风险,故而人的

4\为有源头活水来

龙应台曾说:“当公民社会不再依靠君权、神权来巩固它的底座后,文化便是将公民联系起来的社会粘合剂。

多变的世界必将统摄多变的社会,进而繁衍出多变的文化。当新航路开辟前,我们也许还可以为各自国土文化的优越性而沾沾自喜,但当时代的潮流和种种客观因素将不同文化融汇到文化的风暴中心时,问题便产生了:在强有力的“冲击与挤压”下,各自的文化将如何蜕变找到新的出路?

当国人开始普通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们已滞后于时代的嬗变许多了。究其根源,就如同《汉书》中“安其所习,毁所不见”一语所言,国人秉持了千古遗留的毛病:死守所习惯的,排斥一切未曾经验过的。文化的归宿可想而知,中国尚未变革的文化躲在阴晦的角落里,逐步耗尽它的优越性,苟延残喘地带领迷失的国民仓皇怯惴地活着。

从某种程度上,中国旧有的框架式文化已经终结,它成了一潭“死水”,眼巴巴地看着他国交织、褪去繁冗教条的文化如激流般向前奔涌。当前,我们是真真切切地缺失了一切融合优化的文化----由于国人曾经的否定与排斥。文化不是挂在墙上已风干的油画,不能用鲜艳的画笔去涂沫,相反,文化是极具生命力、奔涌不止的大河,它需要干流、支流、逆流、漩涡,甚至是决堤的浪潮来不断地补给、交汇、冲击,若强行堵塞看似不必要的支流,那么文化的源头就相当于堵塞,文化就死了。

我们需要文化融合。就我们的邻邦来看,日本人身体壮,脑清目明,其国土文化是由东亚大陆文化、亚洲古典宗教及资本主义与欧美先进理念融合起来的一套“东瀛经验”,其优越性早已比先前照搬中国一套再略微修整的大和文化要优越得多。而我们,本就拥有文化的资本却不懂甚至是抗拒或不辩是非地整合。我们曾有文化融合的经验,但“融合”在我们眼中就如同“拼图”,这种拼贴文化的草率也就早已背离了文化融合的初衷,是变相的“否定”。石库门就是血淋淋的事实,它首先被清空,久栖其中的市民被“驱逐”,进而以欧式建筑美化,假意融合了欧美先进的文化风格,招徕了大批富人,石库门口却建起了售票窗口。这种“融合”不要也罢!

鲁迅死前曾言:“我谁也不会原谅”(原文是:我一个也不宽恕)。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鲁迅死前为何会说出如此触目惊心的话?恐怕他在众人皆睡我独醒的境界中体悟到了固有的腐朽文化对人性的荼毒:它压制了天才的诞生,让呆若木鸡的具有劣根性的人们面对不公平当起沉默的大多数,让社会在前进的步伐显得更加地步履蹒跚。我想鲁迅不会暝目了,只有当社会焕然一新,文化重振旗鼓时,他才会安息,但这需要世人的共同努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我们摒弃“安其所见,毁所不见”的陋习,使文化融合,一切的进步便水到渠成了。

点评:本文的亮点在立论的角度小且新。从文题引申出来的观点是:文化不能固步自封,应该吸纳各方文化,在“不断地补给、交汇、冲击”中吐故纳新。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对比说理,将几千年的守旧与日本大和文化的融合对比,将照搬与扬弃对比。引证不太精准,且有错别字。

且放笙歌

年岁更迭,墙角牵牛尝了几回四月天,江畔荞麦又望过多少次明月。大多数的我们,沉默地活着,任背着黄土大地的时空向前奔涌。我们正如这样——“安所习,毁不见”地生存着温厚地拥挤在时空中。

国人素来有“举止温厚”的文化个性,这是千年以来便被传承的。班固知我们的“安”,老普拉提尼也欣赏这样的“安”,却不知我们长久以来的自给自足中,耕耘出另一根深蒂固的劣性,便是畏于新。

苍茫大地中埋着我们的根,似乎成了一道背影。我们背着如此背影横跨了极盛的汉唐明清,却不闻大洋另一头蒸汽船的骄傲,或是航海时代热切的呼唤。当西方从中世纪黑暗中冲破,我们依旧乖巧随顺地拘囿于原本的熟悉。

每个人都会有影子。要是不愿意背负它,那只有躺下。

我们只是缺少破旧立新的胆。我们怯,怯于揭开那“半遮面”,怯于独上高楼,因为不知那尽收眼底的天涯路上砌着多少美好。可是我们也曾有过那样的胆啊。谁敢言秦皇汉武如匹夫之懦弱?谁敢言王莽一分汉室为二乏了胆量?又有谁敢言康乾盛世的万里疆界是信手拈来?我们不是没有过“毁习”之勇,只是那且放笙歌的精神之于普遍的安于习实在渺小。

也许,只有繁华似锦般的美好之景,才会让我们不心生畏怯吧,何妨将那些未知的谜染上一抹神秘而迷人,赋予它们亲切的力量?正如可可夏奈尔对内心那无知的美的追求,是寻那在水一方的佳人那般的,不止不休。

当建筑成为遗迹,当秋天散落黄叶,当老人结出白鬓??一切都不可阻挡地驶向历史洪流,安之若素的姿态不过是洪流之中的暗隅。文化的前进还会迎来此去经年的(愁)惆怅感怀,而所有“毁其不见”的所谓畏惧也终会沉入海底。万象更新,势不可挡,且行且珍惜。

我们无法拔出文化身之根,也无妨,何况那是令人自豪的根。我们唯一要做的,便是觉察、感受到心中萌动的胆量与气度。盲目之苦于心,不该属于敢于敢于在时空的奔涌的我们。且放笙歌,放一曲彰显我们美名之歌,更放出一曲向往新时代的歌。

下页 余下全文

篇二:作文

1、引用化用法

[1]引用古典名言: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如“月是故乡明”,引用杜甫名句作为标题,不仅紧扣“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作文话题,而且表达得更有韵味;“横看成岭侧成峰”,引用苏轼名句,形象点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2]引用、化用格言熟语:能让题目简洁而富含理趣。如“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勿以善小而不为”、“诚以养德信以修身”、“择善而从”,“忙兮忙兮奈若何”。

[3]引用流行歌词:能让题目收到到雅俗共赏或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如:“该出手时就出手”,引用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诙谐幽默;“一句话,一辈子”引用周华健《朋友》中的歌词,突出了朋友间的诚信。

[4]套用书名、篇名:如“一个人的战争”套用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的题目。

2、形象法

抓住材料与其他事物之间相关或相似的联系,通过联想、想像,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拟题,往往能够让题目具有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效果。

[1]比喻:如“人生也是一张答卷”,“感情不是保险绳”,“上帝的帐单”、“放下感情的叶片”、“宽容是阳光”、“友人如镜”等。

[2]夸张:如“那个障碍粉碎了我”,形象点出“挫折”的消极影响力。

[3]反问与设问:如“怎一个‘情’字了得”、“‘真我’何在”、“你选择了吗”、“感情乎?认识乎”、“哥,是捡来的吗”、“信他,抑或信己”等。

[4]借代:如“倾听自己的心跳”,“心跳”指代某次独特的自身经历;“雨中,那抹暗红”,“暗红”指代鲜血;“拾起那一枚贝壳”,“贝壳”借喻历史人物的“心灵的选择”。

[6]拟人:如“把爱吵醒”、“一颗心的选择”、“听取心灵的召唤”、“让心做主”等。

[7]谐音双关:如“生命‘诚’可贵”(“诚”指诚信)、“向‘前’看与向‘钱’看”、“前‘腐’后继?!”等。

[8]移就:将适用于甲事物的修饰语移用到乙事物,能激发想像、增加文采,如“五彩的记忆”、“血色的选择”,“歪曲的眼光”等。

[9]对仗:可以是宽对,如“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挥刀斩索,搭桥渡人”、“走出情感笼罩,正确认识事物”等。

3、对比法

通过多角度联想,将两种不同的事物加以对比,使读者一见便知正误、细读便明是非,言简意赅。如“扫一屋与扫天下”、“亲亲与明理”(即关心亲人朋友与明晓事理)、“保姆与家教”、“民族情感与世界”、“自信,但不能盲从”、“沉稳与灵动”等。

4、逆向反常法

即运用逆向思维,以生活常理的反面入手,可以使作文题目显得醒目新奇,较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如“忠言不妨顺耳”、“不诚不信不为过”、“珍惜你的痛

苦”、“谢谢你,对手”、“没有翅膀的飞翔”、“信任陌生人”、“众口岂能铄金”等。

5.词根扩展法

以话题为词根,前后扩展,快速,准确,不易离题,特别适合于有审题限制的应试作文。如以“诚信”为话题,可以这样拟题:“诚信无价”、“人生需要诚信”“感悟诚信”、“关于诚信的思考”、“把诚信留在心底”等。

6.其他

[1]短语组合式:将文章重点要写的内容提取出关键词,作为文章的题目,言简意赅。如:“诗人?明日?黄花”、“情感?理智?认知”、“菊?竹?民族”、“明镜?阳光?六月”。

[2]数学式、符号式:借鉴数学公式或符号表达观点,简洁、醒目。如“勤劳×高科技=致富”、“成绩≠素质”、“99+1=0”、“1+7≤8”、“生活——???”、“?!”等。

[3]倒装式:如“回来吧!诚信”、“茉莉,我也爱你”、“幽谷,我的所爱”等。

[4]描写式:如“菊花飘香的季节”、“那片洁白的羽毛轻轻飘落”、“站在幸福的枝上微笑”等,描写式的题目常常能给人以诗意的感觉。

[5]直抒胸臆法:如“我为自己的选择骄傲”、“守住你的诚信”、“要勇于跪倒在自己面前”、“无愧于天,无愧于心”等。

【拟题训练】

1、读下面《魂》这篇文章,分析它的标题妙在何处。

听老人讲,人是有魂的。但我不信世界上会有魂儿。可最近我却看到了。

我乘坐的火车呼啸着开出石家庄市。车厢里人挨人,人挤人,满满登登。

刚上车的一个小伙子,看到一座位上放着本又脏又破名叫《野女艳史》的书,抄起来,扔到茶几上,旁若无人地坐下。

邻座一位干部模样的人说:“对号入座,这儿有人。”

那小伙子眼一瞪,鼻子一抽,脸肌肉一抖,怪怕人地望着对面座位上一位穿红上衣的十来岁的小姑娘问:“是吗?”

小姑娘点点头说:“是。那也是一位大哥哥,他好像是去打开水了。”

话音刚落,那打水去的精壮的小伙子已经回来了,他凶煞(恶)地吼道:“狗杂种,滚起来!”坐着的小伙子连头也不抬,一只手在裤兜里摆弄着,那分明是一把匕首。一会儿,他眼睛往上翻,说:“少犯嘎!老子有票。座空着,就要坐,坐定了!”

火车的轰鸣声夹杂着不堪入耳的争吵与谩骂,像冰水一样灌入耳中,让人肌寒目凝,连心都凉了。我暗自想,假如人有魂儿的话,那些人大概仅只有一个躯壳了。四只手揪巴在一起,一场厮打近在眉睫,没有人劝,没有人去拉。

忽然,那个穿红色上衣的小姑娘站起来,眨眨有着双眼皮的又黑又亮的大眼睛,音儿像银铃似地说:

“别打架啦,我要下车了。你们过来一个人坐这儿吧。”

四只手松开了。一个小伙子坐在小姑娘让出的座位上。所有的人都松了一口气。这才把目光集中到那小姑娘身上。她胖乎乎的白净净的好看的脸刹那间红了,红

得跟苹果似的。她抿抿嘴,甩了一下脑后的油黑油黑的头发提着一个不大的旅行袋向车门走去。

车在保定站停了。我想,她肯定在这一站下车了。

这趟车终点站是北京。到站了,我下了车。在河样的人流中穿行。出了站口,我快步走向公共汽车站。

天啊!我忽然看到那个小姑娘:大眼睛、双眼皮儿、好看的脸、油黑油黑的头发、红上衣??

她不是三个小时前在保定站下车了吗?难道我看到了魂儿?我不信。难道是看花了眼?决不会!那么,她是躲在别的车厢,一直站到了北京?

我相信是她,真想对她说一声“你真好,我不如你”。可终于没有追上她,她提着那只不大的旅行袋挤上公共汽车,门关了,车开走了。

我久久地伫立着,目送那远去的汽车。心中又忽然想起,老人说,人是有魂儿的。

我想念了:人有魂,国有魂,民族有魂??读全诗,体会主题思想

篇三:关系型话题作文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讲评本)

一、关系型作文写作审题指导

1.首先要辨明关系

2.将关系转化为立意

3.围绕立意展开论证

4.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两个关系之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

5.话题间常见的几组关系

【并列关系】“相信自己与相信别人”既要??又要??

【是非选择关系】“讲空话与做实事”要??不要??

【非绝对关系】“关爱与幸福”能??,但??

【条件关系】“脚踏实地与振翅飞翔”只有??,才能??

【对立统一】“自由与纪律”没有?就没有? 或??是为了更好的??

6.审题举例

“合唱与独唱”→并列关系或主次关系(独唱重要,合唱更重要) “上场与下场”→并列关系(把握上场与下场的时机;上场要演好角色,下场要坦然面对)

二、关系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误区

【误区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既然是关系型话题作文,审题时就应当重点把握话题内部两个关系之间的关系,关涉两点,在两点之间寻找突破口。而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如浙江省2004年高考话题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内部存在一种条件关系--人文素养的高或低,制约着发展空间的大小。考生在审题时即要全面审视这种条件关系。但从考生作文来看,许多离题作文都没有能从两者关系入手,而是或空谈人文素养,或大侃发展,这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最后造成严重失分。

【误区二】泛论关系,不见重点。

有的考生在行文中泛论关系,最终使文章陷入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的泥潭。关系型话题作文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2004年高考全国卷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在审题时考生当然应准确把握两个关系肢间的关系,如果考生在审题时能以“遭遇挫折”为侧重点,能够从如何对待挫折这个角度切入去行文,而不是流于表面的于两者关系泛泛而谈,那么文章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有力的拓展。

【误区三】另起炉灶或偷换话题。

有些考生根本不了解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区别,彻底抛开了话题,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广东卷要求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作文,有考生由引出话题的那则冯妇的寓言推出一个结论——应该了解实际情况后再采取行动,做事不能太轻率。以为这样就符合题意,其实是完全理解错了。另外,注意偷换概念。换词也应尽量避免。即使是同义词也应尽量用话题中的词,以免产生曲解。

三、要从不同层面解读构成话题的各个要素

有些关系型话题比较复杂,从不同层面解读,其关系类型也就会随之变化。比如“冷与热”,若从待人态度冷漠与热情的角度思考,其关系就是典型的“是非取舍关系”;若从处事的冷静与待人待事的热情上看,其关系就成了“相容并存关系”;若从一般意义的天气温度或对人爱憎感情的角度理解,其关系又成了“对立统一关系”。另外,针对这个话题要素的本义和比喻义,其关系又可衍生出肉体的“冷(热)”与心理的“热(冷)”、过程忍辱负重、甘受清贫的“冷”与结果成就斐然、声名鹊起的“热”,等等。可见,面对关系型话题时一定要审慎解读,充分而合理地运用发散思维。

四、要选取最佳角度构思行文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虽然同一话题关系不定,多种多样,但考生在一篇考场作文中不可能也不允许同时关照话题要素间的几种关系。否则,极可能弄巧成拙,出力不讨好。因此作文时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选取最熟知、最易驾驭、最有把握、最有话可说的一种关系,精心构思以至成文。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解释附后。

五、要有符合文体基本思路的构思

假如选写记叙类文章,必须先将关系具体化,再将具体化的关系化为一个生动的故事进行描述,文章一定要注重以细节传情。假如选写议论性的文章,也要先将关系具体化,再把具体化了的关系作为论点展开论证,文章应符合“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模式,并注意论据的典型和论证的层次,切忌平面化展开。

总之,面对关系型话题作文,不管你怎么写,从哪个角度写,都要根据实际兼顾构成话题的各个概念,明确其间关系,千万不可因关系不清而改变话题,或只关照一方搞单打一;一定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科学解读,决不能将关系绝对化,以致表述过头,失之严密。

六、关系型高考作文

2004年全国卷

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化苦药为甘霖

湖南考生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市,而我嗷嗷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面对人生变故,丧妻之痛,庄子何其解脱.

伟大的骚客屈平,怀着对楚国无限的哀痛和热爱,自沉于汨罗江水.后人哀之敬之,推崇备至.我却不以为然,我热爱《楚辞》,每读到《涉江》《离骚》《九章》常感激涕零,感谢屈原将自己的苦痛花作艺术的瑰宝光耀千古.然而我常想,如果屈大夫不投身汨罗江,还会有怎样的华采篇章呢?我又设想当秦兵压境,楚国危难之际,屈大夫如果健在会否如田单般振臂一呼,击退强敌,保住云梦之地?然而这毕竟是我的空想,屈大夫在楚王昏庸,奸佞陷害下,不胜悲痛化为汨罗英魂,令我辈嗟叹.

下页

篇四:良知话题作文

良知,就是天赋的道德观念。王阳明所指的一种天赋的分别自己善的和恶的意向的道德意识。“良知”是伦理实践的出发点,修身的“功夫”就在于,用自己的“良知”去拒斥自己在意志行为中的恶的意向并实施或实现自己的善的意向。《孟子·尽心》:“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谢灵运《游南亭》:“我志谁与亮,赏心惟良知。”

基本解释

1、“致良知”作为阳明文化的核心思想有三层重要意义:

首先,大路方法写,就是写写什么是良知,良知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如何来培养我们的良知(比如加强传统教育啊,加强法律之类的)

可以谈谈我们中国5000年历史,良知其实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一开始的儒家认为男女之间不能有肌肤之亲。嫂子掉进河里,你不能伸手去救。但这显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良知。所以什么是良知,良知的定义同样需要与时俱进。那么我们现代社会应该去除哪些不好的"古代良知",又有哪些“古代良知”应该得到弘扬的,甚至有没有一些被我们遗忘的良知应该重新拾起来的。从这个角度也许能写出点新意。

范 文

良知,是人的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王阳明所说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如“人皆有之”、“非由外铄”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等等。愚以为,人性良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曰“知耻”。知耻,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知耻,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

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以后的长时期中,耻也都列为孝悌忠义廉耻八德之一。

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瞧不起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之皆宜。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二曰“知愧”。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西方古代格言说:“做坏事的人最受做坏事的苦。”所谓愧则有悔,愧则有疚,悔疚则伤及神明,内心的安宁从此遭到破坏,整日处于恐惧之中,这惩罚并不算轻。知愧而忏悔,知愧而努力,良心的安妥比任何物质利益都值得珍视。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四个大字:问心无愧?

三曰“知恩”。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朋们扶助着我们成长。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倘若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若非自大狂,便是愚陋不堪了。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当然,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叫恩,什么叫仇,这种分辩是非的能力的形成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靠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文革”破四旧,破除了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一些人也因之丧失了良知。国画大师齐白石有个弟子叫娄师白,从小在齐先生身边长大,后来批判白石老人,他就改了名字叫娄批白。一“师”一“批”,良知何存?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又改丢了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人的私欲刺激人的创劲和干劲的结果,使社会良知大面积坍塌。湖南娄底市中心医院,不愿参与医疗腐败、为患者节约每一分钱的医生胡卫民在医院被孤立得呆不下去,而被100多名职工举报的医院负责人却因为医院赚钱“业绩突出”,被当地政府委以重任。这是官场潜规则挑战社会良知的典型例证。

良知也许与生俱来,但保持良知要靠自觉磨练。归来吧,良知!

谈良知

孔子云:男女不可有肌肤之亲,那就是,一位女子落水,你却不能伸手去救。否则,违背了当时的“礼数”和“道德”。但是,不伸手,你的良心会不会受到谴

责?当时有人一定会说:“很正常,不救是应该的。”我就想问问,一个生命和区区的“礼数”哪个比较重要!

让我们来看下,古今中外的人们,满口说的礼仪道德是什么吧!镜头倒退到诸子百家的年代。

胶片开始缓慢的转动,孔子正带领着他的弟子们大论他的礼仪道德!一个荒唐的思想,却是从这位孔大圣人的口中而出——“男女不可有肌肤之亲”孔子儒家的思想,就好比“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一样,就是由于孔子的这个所谓的“礼仪”,让中华流出了多少惨淡故事。祝英台女扮男装,为什么的是什么,是去为汲取中华的精髓!为什么她不能穿着女装,就是因为孔子的所谓的“礼仪道德”禁锢的她的思想。

对,那是古代,让我们来看一下2009年的今天。胶片继续的转动,“救命,救命!”寂静的河边发出的叫喊声!一分钟的时间,一个黑影纵身跳了下去!

但水波很大,紧接着十几位大学生拉着手,坚强的组成了一条人链!一位二位三位??,他们咬紧牙关,站在生与死的“交界处”。一个个,如雕像一般,站在那河浪上。那死神的河浪拍打着他们的身躯,冲击着他们坚强但又脆弱的灵魂!为的只是两个幼小的生命。而组成的伟大的“人梯精神”。

下页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