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苏东坡传》15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3:29:27 字数作文
精选作文:跋《苏东坡传》1500字作文
纵览古今几多光阴,明明灭灭,沉沉浮浮,流俗终至于湮没,故今之观者,非贤即能者是也。然品苏于是也,尤感其奇伟非比常人,堪称翘楚,渎至情深,心生共鸣,不禁落泪。想其平生,古人之所以仰慕,令人之所崇拜,溢美之词数不胜数,今亦心动,跋《苏东坡传》谨寄敬爱之情,望锦书以传。
苏轼,号东坡居士,字子瞻,谥文忠。盖其一生,唯“文忠”二字险以微表。文,则经纬天地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圣漠丕显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则事君尽节曰忠,盛衰纯固曰忠。苏之于当时,居庙堂之高则争谏,不顾己利一心为国,处江湖之远则怀民鞠躬尽瘁两袖清风,实为君子所慕,小人所妒也;其于当世,虽不可见其形,然其音容笑貌尚得以于书典窥知一二,悟之于心则若脱胎换骨,影响之深远,弗能尽述,今之国人,概有东坡,虽陌生之人而可以谈笑风生,状如亲友,当为极誉!
东坡前时少年,聪颖好学,胸怀壮志,始欲拟以范滂,既承望于老父,又乞欢于老母。及至科举,作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其间言及皋陶,自有一番大胆创新,不禁惊异间有古之身而载今之神韵,更有欧阳修叹为弗如。后始仕,不图功业立就,无念衣锦还乡,但求顺己之心。随己之意,激浊扬清,宦海沉浮而独行其是,诸恶付之悠悠。其后调为湖州而复为知州也,书有《湖州谢表》,徒有满篇真情畅快,元气淋漓,尽付与牢狱之灾,是曰“乌台诗案”。知其为官意不在功名,仍不免怨新党之冤词“愚弄朝,妄自尊大”,愤哉!亦喟叹其浩然之气、英雄本色,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道与义,尽融于真性情,快哉!
东坡仕途,盛衰虽曰命,岂非其心性也哉!苏信佛,本自知在者短暂,失者永恒,来时如露,去时如电,无所物以凭借终生,故无所畏,似风随性,畅言无忌,信人无疑,心胸宽广则眼无狭隘之人,观其人为佛则自为佛。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游走于万千深沉而独自清明,行云于几多羁绊而全生养性,纯然淳朴,不染污秽,不拘于诋尽流俗,不止于私心雠隙。甫言于弟:“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是故庙堂之浊难染其光风霁月,狗苟蝇营莫改其行云流水,正谓之“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爝然泥而不滓者。”然又非能比于陶潜之属,一入世,一出世,一迎世,一弃世,自然之本性可见一斑而从人之所无以望其项背。
命焉,清者知其本原,或长也,或短也,或顺也,或险也,或乐业,或戚也,无有定法,然持命则在于心也。命虽有定,而性豁达,而心清明,而情淳朴,岂非人事哉?读苏子如椽之笔,无加矫饰,淡如儿戏,纵有万丈豪情,业已余淡然矣。傲而妄不与狂相随,静而冷不与凝相依,悟而魂不与心相接,旦有郁事,尤觉“如蝇在喉,吐之方快”。然反观今人,甚至哀其弗如先人之通明,更无有超脱之意,或囿于功名禄饵,或羁于业次世俗。纯然易以极端,广博易以狭隘,虽囊中沉沉,尚不比心中轻轻。浓处味短,淡中趣长。静则神藏,躁则神天,以身外之物夺至珍之德,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度人之言“累”,由不逾“气”。是人也,大气者,方不累于轻浮俗套。气着,可增而强,可消而衰。强,则至大至刚,守本原,不移以外物,持自然之道;衰,则至弱至懦,失本心,同其流,合其污,弃自然之道而复之所弃矣。曷以习“气”,尽言以效苏子之状也。
高一:赵晓迪
作文素材——苏轼专题
苏轼专题
——整合 、 迁移训练
教学目的:
学习系统整合、迁移所学知识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名句、文言、作文)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合,补充。
1、走近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祐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
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2、名家声音。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
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陶潜比,苏轼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与韩柳比,苏轼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黄玉峰《说苏轼》
3、苏轼作品
读一读,背一背,划出名句,概括各自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没学的自己查找资料):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二、激活,应用。
1补写出下列苏轼作品中的空缺部分。
1.人有悲欢离合,
2.欲把西湖比西子, 。
3.大江东去,浪淘尽, 。
4.谁道人生无再少?!
5.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6.竹外桃花三两枝, 。
。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
2、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有高歌“不肯过江东”的豪气;我喜欢意气豪迈而又沉郁冷峭的陆游,虽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才是他的初衷;我更喜欢 的苏轼,虽 ,但 。
(学生写后交流、修改,教师指导。)
示例:
我更喜欢 命途多舛却不失洒脱 的苏轼,虽 “高处不胜寒” ,但 依然能够“淡妆浓抹总相宜”,把生活打理得有滋有味。
三、迁移,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
1反复朗读,赏析美文。
一蓑烟雨任平生
泡一杯清茶,翻开《苏轼诗词选》,大江的涛声在我耳边回响,一个身影缓缓向我走来……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迈,他的豪迈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的一生。
苏轼似水,温柔多情。“点点是离人泪。”他毫不掩饰内心的伤感,甚至有时还会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经历。天人永隔的离别,刻骨铭心的思念,肝肠寸断的痛苦,宛若小溪般静静地流淌,一直流到天尽头。一位至情文人,不在乎“男儿流血不流泪”的名言,不理会“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劝谏,他诉说着他灵魂深处浅浅的相思,淡淡的哀愁。他大笔一挥,在纸上留下了自己的相思苦。
苏轼似江,奔腾豪迈。他曾在波涛汹涌的赤壁下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正合他意。他不拘泥于小节,只爱如画的江山。他有博大的胸怀,冲天的豪气,造就磅礴的诗篇,气势好似一落千丈的瀑布,慷慨激昂。真是“人如其词,词如其人。”滔滔江水流不尽的是他的豪情壮志…… 可是生活总会有很多无奈,愿望不可能总会实现。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他的政治身涯坎坷,虽多次被召入朝,但又多次遭贬,甚至一贬再贬。他的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频频往返于庙堂与江湖之间,还曾坐过130天的监牢,至于罪名,真正称得上“莫须有”。然而,无论他身在何处,他的名字都在那里的人们心中留下烙印。世道扭曲如何?孤独一生又如何?“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淡的一笑,接受住所有的打击。“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他把豁达铺洒,让它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似酒般爽快。“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把乐观宣扬,将被贬的痛苦转化为理性的思索,不让自己在名利场中迷失了方向……
一旦进入政坛,卷入这污浊的洪流中,有思想的人便会难以立足。难得的是你当一身抱负,仕途不顺时,在辗转漂泊中,你仍能保持一颗清澈、豁达、豪迈的心。在密州马背高唱“老夫聊发少年狂”;在赤壁之畔他吼出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给后人留下的是绝唱,是豪健。
读着他那婉约的诗词,感觉如沐春风,微风拂面时那一阵全身舒爽的感觉。
读着他那毫放的诗词,感觉如涛涛江水,以迅雷之势,东流赴洋,如万马奔腾,在草原上齐啸而过。
读着他的诗词的同时,读懂了他。读懂了他处事达观的态度,读懂了他面对逆境时豁达,你的生活是多么的充实。最让人佩服的是你超然物外,不计得失,能尽情享受自然赋予的山间明月和大江波涛,这又是怎样的心境?而我又何其有幸,能在千年之后细吟你的诗词,留下满口余香;能在悲观寂寞时,膜拜你的豁达,寻找一湾心中的清泉;能在失意落魄时与你对话,寻找一份面对挫折与困难的坦然和从容。
合起书页,我闭上眼回味着。一个豪迈、豁达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写一篇作文,题目:喜欢苏轼
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等。在政治上属旧党。
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年 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年 举家前往京都
1061年 任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 任职史馆
1065年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闰之
1069年 返京;任职史馆
1071年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任密州太守
1076年 任徐州太守
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年 谪居黄州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年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年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他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学士。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他以“讥刺先朝”罪名,贬为惠州安置、再贬为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别驾、昌化军安置。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享年六十六岁。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释德洪《跋东坡(左忄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黄、秦、晁、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
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 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
高考作文素材集锦(一)
高考作文素材(一)
人物素材整理示例——林语堂
一、人物印象
林语堂简介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1895年生
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
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
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
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
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
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
享年80岁。
在写作成就上,林语堂一生著作众多,特别是讽喻犀利的“语丝体”散文,成就极高,
而林语堂本人也被称为“幽默大师”。同时,林语堂在英文写作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国
近代学人中,单就英文文笔而论,林语堂虽算不上空前绝后,但绝对是”两脚跨中西文化的
破了。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谁知道,
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
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
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
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
2.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吾国吾民》
3.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吾
国吾民》
4.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
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一夕话》
5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
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生活的艺术》
6.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
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
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苏东坡传》
7. “坦率、诚恳、乐观、风趣;怀着一颗未泯的童心,保持一份我行我素的矜式,是现实主
义的理想家,也是满腔热情的达观者。”——语堂自画像
二、多维解读
立意角度1:从【相面打分】的故事中,可以立意“客观公正”“过程与结果”“能力与责
任”。
立意角度2:从【最好的职业是婚嫁】来看,可以立意为“职业与理想”“选择”。
立意角度3:从【长生果】的故事中,可以立意“教育的艺术”“靠/借助”。
立意角度4:从【母语情节】的故事中,可以立意“传统”“文化”“责任”“传承”“信
仰”“坚持”。
立意角度5:从【幸福美满的婚姻】来看,可以立意为“宽容”“信赖”“欣赏”。
立意角度6:从【幽默与深刻】的故事中,可以立意“人生智慧”“幽默”“细节与深刻”。
三、经典范例
1、话题:平衡
林语堂是对鲁迅最好的平衡。鲁迅是一位很激烈的大师,他能把五千年的封建礼教,总
结为两个字:吃人,没有人比他更熟悉中国人的“劣根性”。而林语堂则比他乐观,他能看
到陶渊明的洒脱和庄子的不羁,苏轼的才华和孟子的勇气,他是最了解我们这个民族“优根
性”的一个作家。鲁迅是一个斗士,林语堂则是要我们去做一个绅士。一个人去做一个批评
者并不是多大的难事,如今被封作或自封为“当代鲁迅”的人不少,可你见过谁被称为“当
代林语堂”?知道了“劣根性”与解决“劣根性”是两码事。林语堂则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的
思路,他鼓励人们在各个方面去修炼,做一个越来越文明礼貌的人。
经典素材与话题的契合点:林语堂的乐观能平衡鲁迅的辛辣。
2、话题: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把吾国吾民,看得何其之“艺术”!他说:“我觉得艺术、诗歌和宗教的存在,其目
的,是辅助我们恢复新鲜的视觉、富于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种更健全的人生意识。”林语堂作
为主流价值之外的边缘“智者”,其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启示着人文领域的现代知识分子与世
界“对话”的方式。林语堂引领着我们在儒、道、佛、基督教世界中游历跋涉,在物质、精神、
科学、人文的海洋中沉浮,智慧之火花频频闪烁,妙语叠出,精彩纷呈。
经典素材与话题的契合点:用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
3、话题:独特
他,没有张爱玲浓郁的小资情调,也不是鲁迅先生笔杆下的化身。在那个时代,他独处
着做自己的文章,也关切着“吾民”之生计。儒家,道家,佛家,在他的笔下都成了自己的
宗教。关于《吾国吾民》,他没有鲁迅先生的尖锐,却也不失小资的儒雅与本性的深沉。他
不会天花乱坠的谈吾国,也不会矛头直对的看吾民,他笔下有的,是何为《吾国吾民》,怎
么是《吾国吾民》,一种关切,透出笔墨,成为激励吾国吾民向前的精神食粮。
经典素材与话题的契合点:与其他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给了林语堂独特的“阅世”视角。
4、话题:超然的心态
你恍惚看到了,一位温润如玉的君子,一位谦虚谨慎的学者,与你辩论该如何逍遥自在地
做人、心无芥蒂地处世,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
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
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
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正因有了这种超然的心态,作为新文
化运动时期两派不同阵营中的代表人物,唯政见不同,林语堂多次被鲁迅辱骂,但其事后仍能
在《鲁迅之死》中满怀真情地说出:“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
无悔。”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却能一笑置之,轻松下来,这种胸襟,何其坦
荡!
经典素材与话题的契合点:面对生活中的苦难、质疑等,学会坦然对待。
5、话题:回忆与现实
笔耕之余,林语堂喜欢作画,他画中的女子从来都是一个模样:留长发,再用一个宽长
的夹子将长发挽起。孩子询问父亲,林语堂也不掩饰,抚摸着画纸上的人像,说:“锦端的
头发是这样梳的。” 没什么好隐瞒的,他不过是在怀念少年时爱过的姑娘。人人都知道他一
直都在念着陈锦端,但是,他的智慧在于,不和生活较劲,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旧情人再
好,往事多美妙,不过都是过往,最要紧的是怜取眼前人。
经典素材与话题的契合点:回忆固然有很多美好,但活在当下才更值得珍惜。
四、主体段写作
运用林语堂的作文素材,自选一个话题,写一个完整的议论文主体段落。作者:微软拥护
(观点句)+(阐释句)+(例证句)+(分析句)+(结论句)
高考作文素材集锦(四)
高考作文素材(四)
人物素材整理示例——林语堂
一、人物印象
林语堂简介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1895年生
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早年留学
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
学、厦门大学任教。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
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
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
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在香港逝世,
享年80岁。
在写作成就上,林语堂一生著作众多,特别是讽喻犀利的“语丝体”散文,成就极高,
而林语堂本人也被称为“幽默大师”。同时,林语堂在英文写作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中国
近代学人中,单就英文文笔而论,林语堂虽算不上空前绝后,但绝对是”两脚跨中西文化的
破了。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谁知道,
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
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
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
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
2.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吾国吾民》
3.人类之足引以自傲者总是极为稀少,而这个世界上所能予人生以满足者亦属罕有。──《吾
国吾民》
4.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
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一夕话》
5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
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生活的艺术》
6.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
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
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苏东坡传》
7. “坦率、诚恳、乐观、风趣;怀着一颗未泯的童心,保持一份我行我素的矜式,是现实主
义的理想家,也是满腔热情的达观者。”——语堂自画像
二、多维解读
立意角度1:从【相面打分】的故事中,可以立意“客观公正”“过程与结果”“能力与责
任”。
立意角度2:从【最好的职业是婚嫁】来看,可以立意为“职业与理想”“选择”。
立意角度3:从【长生果】的故事中,可以立意“教育的艺术”“靠/借助”。
立意角度4:从【母语情节】的故事中,可以立意“传统”“文化”“责任”“传承”“信
仰”“坚持”。
立意角度5:从【幸福美满的婚姻】来看,可以立意为“宽容”“信赖”“欣赏”。
立意角度6:从【幽默与深刻】的故事中,可以立意“人生智慧”“幽默”“细节与深刻”。
三、经典范例
1、话题:平衡
林语堂是对鲁迅最好的平衡。鲁迅是一位很激烈的大师,他能把五千年的封建礼教,总
结为两个字:吃人,没有人比他更熟悉中国人的“劣根性”。而林语堂则比他乐观,他能看
到陶渊明的洒脱和庄子的不羁,苏轼的才华和孟子的勇气,他是最了解我们这个民族“优根
性”的一个作家。鲁迅是一个斗士,林语堂则是要我们去做一个绅士。一个人去做一个批评
者并不是多大的难事,如今被封作或自封为“当代鲁迅”的人不少,可你见过谁被称为“当
代林语堂”?知道了“劣根性”与解决“劣根性”是两码事。林语堂则为我们提供了解决的
思路,他鼓励人们在各个方面去修炼,做一个越来越文明礼貌的人。
经典素材与话题的契合点:林语堂的乐观能平衡鲁迅的辛辣。
2、话题: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把吾国吾民,看得何其之“艺术”!他说:“我觉得艺术、诗歌和宗教的存在,其目
的,是辅助我们恢复新鲜的视觉、富于感情的吸引力和一种更健全的人生意识。”林语堂作
为主流价值之外的边缘“智者”,其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启示着人文领域的现代知识分子与世
界“对话”的方式。林语堂引领着我们在儒、道、佛、基督教世界中游历跋涉,在物质、精神、
科学、人文的海洋中沉浮,智慧之火花频频闪烁,妙语叠出,精彩纷呈。
经典素材与话题的契合点:用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
3、话题:独特
他,没有张爱玲浓郁的小资情调,也不是鲁迅先生笔杆下的化身。在那个时代,他独处
着做自己的文章,也关切着“吾民”之生计。儒家,道家,佛家,在他的笔下都成了自己的
宗教。关于《吾国吾民》,他没有鲁迅先生的尖锐,却也不失小资的儒雅与本性的深沉。他
不会天花乱坠的谈吾国,也不会矛头直对的看吾民,他笔下有的,是何为《吾国吾民》,怎
么是《吾国吾民》,一种关切,透出笔墨,成为激励吾国吾民向前的精神食粮。
经典素材与话题的契合点:与其他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给了林语堂独特的“阅世”视角。
4、话题:超然的心态
你恍惚看到了,一位温润如玉的君子,一位谦虚谨慎的学者,与你辩论该如何逍遥自在地
做人、心无芥蒂地处世,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
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地表达自己,
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去计较真与伪,得与失,名与利,贵与贱,富与贫,
而是如何好好地快乐地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正因有了这种超然的心态,作为新文
化运动时期两派不同阵营中的代表人物,唯政见不同,林语堂多次被鲁迅辱骂,但其事后仍能
在《鲁迅之死》中满怀真情地说出:“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
无悔。”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却能一笑置之,轻松下来,这种胸襟,何其坦
荡!
经典素材与话题的契合点:面对生活中的苦难、质疑等,学会坦然对待。
5、话题:回忆与现实
笔耕之余,林语堂喜欢作画,他画中的女子从来都是一个模样:留长发,再用一个宽长
的夹子将长发挽起。孩子询问父亲,林语堂也不掩饰,抚摸着画纸上的人像,说:“锦端的
头发是这样梳的。” 没什么好隐瞒的,他不过是在怀念少年时爱过的姑娘。人人都知道他一
直都在念着陈锦端,但是,他的智慧在于,不和生活较劲,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旧情人再
好,往事多美妙,不过都是过往,最要紧的是怜取眼前人。
经典素材与话题的契合点:回忆固然有很多美好,但活在当下才更值得珍惜。
四、主体段写作
运用林语堂的作文素材,自选一个话题,写一个完整的议论文主体段落。作者:微软拥护
(观点句)+(阐释句)+(例证句)+(分析句)+(结论句)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