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写出该句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在写一句该季节的诗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7 19:23:44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写出该句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在写一句该季节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写出该句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在写一句该季节的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写出该句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在写一句该季节的诗句).
夏季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春天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夏季
夏季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案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形式的形成。因此,我设计了一...
全部展开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语文新课程研究性学习案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形式的形成。因此,我设计了一堂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课,课堂实录如下:师:同学们,上次的田园诗赏读活动中,我们欣赏了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风光,领略了陆游的“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淳朴民风,也感受了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家乐趣,这一周,我们开展了古代送别诗的赏读活动,大家说一说,几天来你们都做了什么?
生:这一周我们收集了送别诗有100多首,从中筛选了20多首做了仔细品读,其中我们比较喜欢《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等几篇,因为我们觉得这样的诗读起来不那么让人难过。
生:我们共读了40多首送别诗,因为我们小组有好几个人会画画儿,所以我们把共同喜欢的送别诗配上了画。
生:我们也读了近40首送别诗,我们除了画画外,还把我们理解的诗和我们喜欢的歌联系了起来。
……
师:大家的积极性真高啊!有了上次赏读田园诗的基础,相信我们这次能做得更好,现在就把我们的学习成果交流一下。看看谁先来?
生:我先来!(展示一幅自己作的水彩画)我现在向大家介绍的这首诗是《送沈子福之江东》,作者王维。(朗读)我是这样理解这首诗的,在杨柳依依的渡口,行人特别的稀少,只有你我在这里依依惜别,看着你的船驶向遥远的天际,我只能孤零零的站在这里,如果我能像那无处不在的春色该有多好啊!无论你走到哪里,我对你的相思都会陪伴着你,我最喜欢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相思是我们谁也看不到的,但这无处不在的春色,却是我们最熟悉的,就像一首诗里所说的:“春色满园关不住”,只要季节一到,春天就会来,想拦也拦不住。即使两人天各一方,相思总会伴随友人身旁。
师:你真的很会读诗啊!同学们也一定听出了他能用过去学过的古诗作为桥梁来理解诗中那奇妙的比喻。确实啊,我不能陪你了,但是我的相思无处不在啊!
生:老师我觉得有一首歌和这首诗的意境很相象,这首歌的名字叫《送别》,我给大家唱一下!
师:唱的真不错!
生:我要向大家介绍另外一首诗《淮上与友人别》,我比较喜欢这首诗的前两句,在查找资料中我知道,古诗中常见的“柳”因为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在送别诗中,写到杨柳,此时诗人好像在对友人说:“老朋友别走了,留下来吧!”,表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生:我想为他补充一下,我这里有一幅自己做的粘贴画,我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让我们仿佛听到了很忧伤的曲子,我从资料中知道,那应该是《折杨柳曲》,分别的时间已到,不愿分别也得分别,真是难舍难分。
师:你们真会欣赏,能读一下吗?
生:(声情并茂的朗读)
师:读的真好!是啊!数声风笛,奏响的一定是哀婉的曲子,天色已晚,不得不别,那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思,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于漫漫征途上的无边寂寞,都在无言之中了。大家读诗的时候不只读了一首,你们有没有注意,同是送别诗,他们之间有哪些相通的地方呢?
生:我们觉得送别诗他们写的都很伤感,而其中写的最伤感的要数《送元二使安西》,我们现在是几个人合作,把这首诗介绍给大家,现在向大家声明一下,我们小组的研究成果中,还有老师的功劳,因为我们在查阅《送元二使安西》的资料中,发现很多资料中都提到了一首叫《阳关三叠》的曲子,我们没有找到,求助老师,老师不但帮我们找到这个曲子,还为我们配上了画面,请大家来欣赏一下(播放媒体画面、音乐,朗读,另两生在黑板上画粉笔画)我们这样来理解这首诗,渭城的早上刚刚下过一场小雨,雨水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柳条也显得格外的青翠,客栈里一对老朋友在举杯告别,因为有人要去的是荒凉的西域,不像李白送孟浩然时,要去繁花似锦的扬州,这一别也许就是永远的,所以诗人非常珍惜这最后的聚会,一再劝老朋友多喝几杯,因为出了阳关城就再也见不到友人了,我觉得整首诗没有太多惊人的言语,字里行间却透着诗人对友人的牵挂。
生:(同小组成员)其实诗人劝朋友喝完一杯再喝一杯,每喝一杯就可再多留一会儿,多看友人几眼,这首诗诗人把所有想说的话都融进一杯酒里,这杯酒的分量是很重的。
生:(小组中画黑板画成员)我想向大家解说一下我的黑板上画的内容,我同意刚才他的理解,这杯酒的分量是很重的,所以我画两人举杯惜别,我从他们高举的酒杯中,知道他们所要说的话都倒进一杯酒里,祝福啊,想念啊,等等……就像大人们在酒桌上常说的:“啥也别说了,话都在酒里呢!”(大家笑)
师:(笑)哦,原来酒嗑也是有诗源的啊!你能把古诗的欣赏,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很不错。刚才这三位同学真是一次成功又愉快的合作,一读一讲一画,确实品出了这首诗的妙处。
师:刚才大家欣赏的几首诗,都在感念友谊深厚的同时,表达了临别之际的惆怅与感伤,大家在研究时就问过老师,古代怎么有那么多的送别诗?诗人怎么又把送别看的那么重?那是因为古时候,没有四通八达的道路,没有汽车、火车,更别提飞机了,亲友远行,一去千里,关山万重,一路上不知道会有多少艰辛,而这一别也许再无消息,也许再没有相见的那一天,生离可不就仿佛死别嘛!南朝时的诗人江淹就曾慨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你们读过的送别诗都是这种感情基调的吗?
生:我欣赏的几首诗与他们的完全不同,也许因为我是一个男孩子,我不喜欢在离别的时候哭哭泣泣的,我喜欢十分旷达的诗句,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其中的代表之作,我先谈一下这首诗的大意:三秦之地辅佐着长安京城,遥望蜀州只能看见一片烟云,我与你在离别的时候都是同样的伤感,因为我们都是出门在外做官的人,但只要四海之内还有知心的朋友,就算是天隔一方,也好像近邻一样,分手时请您不要像小儿女一样哭泣着。我最喜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我想不管是哪一个人,在离别的时候,多少也会有一些伤感,而作者没有表现出这一点,是因为他不想让朋友为他担心,反而去安慰对方。他说只要你有朋友,在哪里我们都可以相见的。作者好像把二人的友情想做一条无限的细线,这细线可以传达两人的感情,不论在哪,都可以知道对方的心意,这也正是作者的巧妙心思所在。这首诗十分旷达,我还知道另外的一首诗也是十分旷达的那就是《别董大》(高适)他也是在朋友走时,掩饰着自己的悲伤,来安慰朋友,两首诗意境十分相象,也是名作中的佳品。
生:我不太同意他刚才说的后面几句话,我觉得《别董大》也有感伤的成份,不过是因为朋友是处境不好,要去的地方也不太好,所以才劝慰朋友,“莫愁前路无知己”,因为如果此时再说一些“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话,友人心情会更不好,所以鼓励朋友“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我觉得你理解也很深刻,而且敢于谈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大家各抒己见这很好。而且说的都有道理。“诗无达诂”嘛。谁还想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要给大家介绍的诗也是一首比较旷达的诗,王昌龄的《送柴侍御》(朗读)我最喜欢这里的“接”和“通”字,本来是相隔两地,一接一通就变成一处了。
生:就好像古诗中所说的,“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本来挺远的,可是同饮一江水,又变得很近了。
师:你们理解的真深刻!别人都说远,离愁渐远渐无穷嘛,而这首诗却化远为近,同云雨共明月,这开阔的意境中,让我们体会到,虽然人分两地,但情同一心,这感情多深啊!读诗就是要读出诗中的一种意一种情,通过刚才几首诗的品读,我们很深刻的感悟到诗人心中那份依依惜别情,那么在送别诗中诗人是怎么表达他们对亲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呢?
生:我认为,几乎在每一首送别诗中都有景物描写,他们是借景物来抒发他们心中的感情。
师:能就一首诗具体谈谈你的看法吗?
生:我先谈谈李白的《送友人》这首诗。我做了一个课件(展示电脑课件),大家请看。作者以青山白水为背景,用浮云落日表现友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用以马儿的鸣声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依依不舍,这就是借眼前的景色,抒发心中的离别之情。
师:你不但诗讲的好,而且你也是咱班用电脑做课件的第一人,相信会有很多同学向你学习,让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服务。
生:老师我还想帮她补充一下,毛泽东同志也很喜欢这首诗,我们在读诗的过程中发现,他的一首词《贺新郎?送友》开头的第一句就是“挥手从兹去”跟这首诗第一句很相似。
师:你的阅读面真广啊,不但读了古典诗词,还读了现代诗词。
正如刚才同学所说的,这首诗诗人把山、水、落日、班马都写的有情有意,在红日、白云、青山、绿水中无不透露着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从送别诗中我们看到,自然界的很多寻常事物,都承载着诗人很厚重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欣赏一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先出声读一下。
(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在音乐声中大声朗读)
师:这首诗在小学就学过并熟读成诵,在这次研究过程中,你们有没有新的体会?
生:老师,我有!我认为文中首句介绍了时间地点,而第二句用美丽迷人的景色也渲染了迷离的依依不舍的离别气氛,你看,季节这么好,花开的这么美,去的地方又是繁华的扬州城,这就说明了作者对友人的祝福。文中一个“孤”体现江上只有一只船,但事实也许不是如此,也许是因为作者实在太注意朋友的船了,而没有“发现”其他的船。而“尽”字也显出作者在极力远望友人。友人已远去,作者仍然痴痴的看着远方,希望他能早点回来,“唯见”“天际”两词突出了作者在已看不见诗人的情况下还在望着,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眼前景色抒发心中情感。
师:说的真好,同学们很富有想象力,把这首诗的意境品的很透,诗如画嘛,诗人创设的意境,有的是在画面中,有的是在画面外,在画面中的,我们可以根据诗人的描绘去把握,而画面外的境界,我们必须追寻作者的情思,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去揣摩,去想象,就像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做的那样,所以说,读诗,作者说的什么有时候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能从中读出什么。老师发现一个现象,你们赏读的都是唐诗,为什么?
生:我们手里的书就是《唐诗三百首》
师:哦,是这样!其实历代诗歌中都有感人肺腑的送别佳作,唐诗,还有唐代词呢!宋代的词,还有宋代的诗呢,还有元代的曲啊,以后再读到的时候,把它积累到我们的古诗词本上。
师:同学们,十一二岁的人生历程,你们也许还没有经历离别的伤痛,可几天来,沉浸在古诗人为我们营造的离别氛围中,我们也分明与诗人一道感受了一回回的悲欢离合,我们今天赏读的送别诗,也许只是诗海中几朵小小的浪花,但送别诗所焕发的亲情与友情的光辉,必将温暖并照亮我们每段的人生历程,而这次学习中我们体会到的探索、发现、合作的快乐,也将存贮于我们的内心,我们就带着这些收获,奔向我们下一个目标:唐代边塞诗赏读,到那时,我们再和诗人一起,去欣赏“大漠孤烟直”的边塞风光,去感悟“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壮士豪情!
(多媒体打出可参阅书目和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的网址)
[课后自我反思]
这是一堂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模式的古诗词赏读课,授课的对象是刚上初一仅三个月的学生,对于既无人生阅历,又无古文功底,更无系统的文学鉴赏知识的初一学生而言,欣赏古诗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节课,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教学成果:学生们自己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分类整理,品读感悟,小组合作,共同研究,使他们的古诗词欣赏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节课的成功给了我这样的启迪??
启迪之一:学生的能量不可低估。也许初一的学生他们还不能对古诗词做很精深的评论,但学生对材料都有自己的分析、比较、筛选,并能结合自己的经验谈出自己的体会,例如学生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画外意的理解,再如引起课堂笑声的对“劝君更尽一杯酒”与现实的联系,虽然还带着孩子的稚气,还显粗浅,但那是学生最真实的感悟和体验,其实读诗最难得的就是读者能够调动他自己的人生经验,去与诗人的情感发生共鸣与对接,学生们做到了这一点,这是最可喜的一步。
启迪之二: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素质与水平尤显重要。学生们自主而自由学习的一堂课,看似轻松而随意,其实教师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引导和帮助作用,这节课,学生们在课外下的功夫很多,课堂展示成果时,如果教者心中无数,引导不到位,便会使课堂出现散杂现象,这节课,教者在关键处的几次引导,使学生的欣赏一级级的上了台阶,先是由学生单一的欣赏伤感诗,引导到对豁达之美的欣赏,然后是引导学生进入到送别诗情景交融这一特点的发现和挖掘,使这堂课条分缕晰、层次分明。
总之,这堂课课内知识向课外延伸,功夫在课外,提高在课内,学习的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亲身实践,体会探索,积累了学习的经验,提高了学习能力,确实是收获颇丰。
[专家课后评点]
这堂课受到了专家、教师、学生们的一致认可,省骨干教师何淑萍老师曾做了如下评述
:这是一堂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模式的语文课,它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我国古代诗词中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赏析古代送别诗,它是宋娟老师"古代诗歌赏析"研究性学习尝试系列中的一部分。古代送别诗,学生们在小学时就有所接触,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而这堂研究性学习课,不是停留在一般的对某一首诗词的欣赏上,而是把送别诗作为一个专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投集、筛选资料,分类整理,品读感悟,然后将学生分为组,共同研究、解决个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最后在语文课上以自己所擅长把赏析的成果展示出来,相互交流、共同提高鉴赏水平。从课堂的效果看,学生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从中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申的情感感悟、知识积累、鉴赏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这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从选题看,它着眼于语文学科的整体,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上这堂课之前,教师就放手让全体学生做了大量的学习与研究,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并且想方设法通过自己所擅长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在搜集、整理的过程申,学习到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而且了解了古代的交通特点、人情往来方式,并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的表达情感方式同古人进行比较。尽管作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不很深刻,但他们充分调动了自己的人生体验去欣赏古诗、去理解古人,其收获是浅而易见的。
二、充分体现了自主性
可以看出,学生在这堂课上"当家作主"的地位。学生在课前的准备过程申,围专题,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为主选择展示内容;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可以争论,可以评古论今,体现其主体地位。而教师看似轻松,课堂上引导不多,实际上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上,让学生充分进入学习、研究的状态中,并围绕主题进行探索、研究,就足见教师的功力。
三、强调了学习的探究性
这堂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专题进行探究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前搜集了1OO多首送别诗,从中筛选,然后分组进行研究、讨论,在课堂上或朗读、或配画、或配乐,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评析,学生始终处在欣赏、分析、研究的过程之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培养。
总之,这堂课在探索学生学习语文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方面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收起
夏季
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