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过慢,又会产生什么问题?\农村的人迁移到城市来,有什么利与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6:53:34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过慢,又会产生什么问题?\农村的人迁移到城市来,有什么利与弊?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过慢,又会产生什么问题?\农村的人迁移到城市来,有什么利与弊?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过慢,又会产生什么问题?\农村的人迁移到城市来,有什么利与弊?
21、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22、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1、地图上的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在地图上确定方向: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3、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一般来说,所画范围大,内容简单,选用比例尺小,反之,所画范围小,内容详细,选用比例尺大.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4、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0°纬线又叫赤道,赤道就是0°纬线,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N和S表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E和W表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5、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以20°W和160°E为界把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6、纬度范围:0° 30°NS为低纬度;30° 60°NS为中纬度;60° 90°NS为高纬度.
  7、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名称 形 状 长 度 指示方向
  经线 半圆(弧形) 相等 南北方向
  纬线 都是圆(极点除外) 有长有短 东西方向
  8、地球表面,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9、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
  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上.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10、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1、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12、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3、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4、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平原:海拔较低,地面平坦;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峰峦起伏,坡度陡峻;
  丘陵:地面起伏,海拔不高,坡度和缓;
  盆地:周围高,中间低.
  15、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16、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有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17、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上.
  18、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超过60亿.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19、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20、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原因是这些地区处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温和多雨的平原和盆地,或是临海地带.
  21、人口增长过快、过慢都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难以解决等问题;
  人口增长过慢造成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22、人口的增长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3、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等.
  24、世界三大人种分别是: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
  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也属黄色人种.
  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
  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三大人种的具体分布到P46图3-8识记)
  25、目前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作语言的是: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
  26、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27、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8、天气和气候概念和区别:
  概念 特点
  天气 某个地方短时间内发生的阴、晴、冷热等变化 多变、不稳定
  气候 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相对稳定
  29、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和降水.
  30、在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7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
  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31、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由低纬度(赤道)地区向高纬度(两极)地区逐渐降低.
  32、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空气温度下降到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降水的主要类型有: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3、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中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降水多于东岸和内陆地区;
  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
  34、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纬度位置、洋流因素.
  七年级生物期末复习提纲(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 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 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 课本27页1题33页生物圈2号
  ▲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 P37-38 的图要掌握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3-44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注意课本52页图叫什么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 多莉羊的例子p55,
  ▲ 57页1题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P65题3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 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 课本57页最后一段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草履虫见课本70页图,71页2题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种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本84页表和85页图,课本88页2题
  ▲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植株的生长
  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花的结构(课本102)
  ▲传粉和受精(课本103-104)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课本105页1题
  ▲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P109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根的结构
  从外到里: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气孔
  ▲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最后)
  ▲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
  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如果将绿叶比做制造有机物的“工厂”,它的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条件是光和叶绿体.场所是叶绿体,具体部位是叶绿体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