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自写,经典名著和读书润心灵为主题,写出来有追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6:34:42
求自写,经典名著和读书润心灵为主题,写出来有追加
求自写,经典名著和读书润心灵为主题,
写出来有追加
求自写,经典名著和读书润心灵为主题,写出来有追加
我自己以前的作业,不知道合你不!保证原创!
我对散文的一些想法
——读《民国名报撷珍丛书之七•闲情雅趣》有感
《民国名报撷珍丛书》这套书里我最喜欢的是第七卷闲情雅趣.或者是由于我本人就是一个闲散之人,慵懒之下藏着一颗闲情雅趣的心.甚至我有一种独特的想法,莫不以后创出一种只记闲情雅趣的文体,好叫我们这些疲沓的人多份寄托.
雷达曾经写过:散文的魅力说到底,乃是一种人格魅力的直呈.主体的境界决定着散文的境界.我也写散文,也想向我心仪的目标努力,却收效甚微.我写散文,完全是缘情而起,随兴所至,兴来弄笔,兴未尽而笔已歇,没有什么宏远目标,也没有什么刻意追求,于是零零落落,不成阵势.我写散文,创作的因素较弱,倾吐的欲望很强,如与友人雪夜盘膝对谈,如给情人写的信札,如郁闷日久、忽然冲喉而出的歌声,因而顾不上推敲,有时还把自己性格的弱点一并暴露了.蒙田的一段话,竟好像是为我而说的:“如果我希求世界的赞赏,我就会用心修饰自己,仔细打扮了才和世界相见.我要人们在这里看见我的平凡、纯朴和天然的生活,无拘束亦无造作,因为我所描画的就是我自己.”如果有一天,我远离了我的朋友,他们重新打开这些散文,将会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矛盾性格和一张顽皮的笑脸.
我感兴趣的散文,首先必须是活文、有生命之文,而非死文、呆文、繁缛之文、绮靡之文、矫饰之文.自从赫拉克利特说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素朴真理以来,人类对于自身在流转的大化中的感觉就重视起来,懂得运动感是一切有生命的活物的重要特征.我对散文也有依此而自设的标准,那就是看它是否来自运动着的现实,包含着多少生命的活性元素,那思维的浪花是否采撷于湍急的时间之流,是否实践主体的毛茸茸的鲜活感受.有些作家名重一时,甚至被尊为散文泰斗,其写作方式似乎是,写喝茶就搜罗关于茶的一切传说轶闻,写喝酒就陈述酒的历史和趣闻,然后加上一些自己的感受,知识可谓渊博,用语可谓典雅——不知为什么,对这种考究的文章我始终提不起兴趣,甚而推想它可在书斋中批量生产.对另一类矫饰、甜腻、充满夸张的热情的“抒情散文”我也兴趣不大,它们的特征是,语言工巧、纤秾、绮丽,但文藻背后的“情”,则往往苍白无力,似曾相识,是已有审美经验和图式的同义反复.它们没有属于自己独有的直觉和体悟,因而也无创造性可言.我真正喜爱的,是泼辣、鲜活的感受,是刚健清新的创造性生命的自然流淌,是决不重复的电光一闪.这当然只有丰富饱满的主体才可能生发得出来.
而这类散文的最强者,毫无疑问,是民国时期这一大批作家的作品……那数不清的星斗般的篇什,到处都会遇到直接导源于生命和实践的感悟,它们是一次性的,只有此人于此时此刻才能产生,因而反倒永远地新颖,历久而不褪色变味.所以,要论我的散文观,那就是:虽然承认那有如后花园蓊郁树林掩映下的一潭静静碧水似的散文也是一种美,甚至是渊博、静默、神秘的美,但我并不欣赏;我推崇并神往的,是那有如林中的响箭、雪地的萌芽、余焰中的刀光、大河里的喧腾浪花式的散文,那是满溢着生命活力和透示着鲜亮血色的美.这并非教人躁急、忙迫,去空洞地呐喊,而是平静下的汹涌,冷峻中的激活,无声处的紧张.我很是高兴我能在我人生这最明朗的时候读到这些文字,就像一为朋友向我述说他的故事,带着一种淡淡的优雅和妩媚.
我想散文就是这么一种意境:冬日的午后,阳光暖暖的照着,泡一壶茶,捧一本书,在太阳底下眯着眼看书;没有风,但思绪是飘着的.那种感觉很好.散文,是要有这意境的,当然更重要的是,有这样一种心情.
还有一篇我自认写得很好的,古文写的!你看能用不!依旧原创!
寄寓学林赋
华夏百年,西风朔雨,生灵倒悬,世变遽剧.人文学者既有“其命维新”之责,复负旧邦继绝之任.开新之学,沾溉后人,启迪来者,推排时浪,已如水中盐味虽形迹渐泯,实无处而不在;而存亡续绝之学,则如结晶矿物,贞刚而光辉,日久而弥新.
巨川殉清,观堂自沉,义宁陈氏推之为忧伤憔悴之志士仁人.其人之死,非为一朝之盛衰,一姓之兴亡,实自认文化托命,道统传承.于天崩地解之际,以一己之性命,维系纲纪之尊.其后东夷犯华,倭寇举不义兵,前有援庵、季豫著述于东北风尘之际,后有蠲叟、子真讲学于困厄之城.中华衣冠,元气虽伤,然性命犹存.
义宁陈寅恪守独立自由之说,史观不唯物,文化不趋新,以心中郁结寄托于钱柳姻缘之旧闻.无锡钱宾四依回于国门之下,开书院以传炎夏文化之火薪.其一盲,其一瞽,河汾讲学于夷洲炎方之地,铁函著史于岭表百越之城.中华文化,未以一姓兴亡而湮没,不因异族入侵而陆沉.其潜在之因,难以一概.而其有形之凭借,往往赖遗民以作断藕之丝,其气虽微,而前代所凝聚之精神价值、文献英华、制度精义,不但赖之谨守而勿失,潜行而不绝,更因斯人之沉忧悲愿,与世运相感激,益发彰显其潜德之幽深.此最见学者之文化担荷,亦一代学术之深沉.
吾观之当代,学林齐喑,续貂者横行.作书尚可,著书难精.学人设座立讼,袭前人之言,嚼鸡肋以为新.呜呼!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者今存几人?释读前朝,功业显赫,气象垂蕴,笔削刀斫,扪之尚温.而掩卷四顾,茫茫混沌,但觉繁华已逝,英雄不存,象牙无语,宝帐萧萧,独谯周称老,冯唐难成.残阳如血,风云过尽,钜子已逝,更无来人.庶几近于庾开府所谓“将军一去,大树凋零”.
千古江山,冉冉物华.前者书写不济,自有后者拟奇文.今朝风流人物,有鸿鹄之志,立壮志之言:昔人已乘黄鹤去,何不以吾等为将军,匡国学之继任,既而得我华夏之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