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对香港的印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8 01:23:21 作文素材
对香港的印象作文素材

篇一:香港印象

香港印象——浅析香港城市设计

摘要:香港拥有独一无二的天际线——建筑紧密,高楼大厦一个挨着一个。不像一般的城市,高楼周围留出空地建造停车场之类的。地少人多,聪明的香港人将古老的技术与现代建筑结合,以创造更多向上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香港 城市设计 填海造田

提到香港,你会想到什么?没错,密集、效率、飞速、金融、现代??这些都是香港的代名词。香港,这个19世纪的小乡村,在

1839年,英国人来到这里之后,就开始了一

个世纪从未停止过的向金融重镇的蜕变。

香港的生活节奏之快居世界前端,甚至

比纽约的曼哈顿还要快,快到电影发行后几

个小时就会被盗版被复制,然后以超低的价

格被出售。所以香港人永远在打拼,因为他

们知道,不努力,你就会被淘汰。

香港,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

总人口数约700万人,相当于整个萨尔瓦多

的人口,但却都挤在一个仅与塔希提面积相

当的地方。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金融中心,亿万富翁密度居全球之冠的超级城市,香港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寻求其更高更远的发展前景的?

走近香港,走进香港。我们首先看到的便是零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城市在一片钢筋混凝土的密林里有秩序的运行着。正是因为土地面积的有限,所以香港人在所有可能的地方建房,在陡峭的山坡上,在填海得到的土地上??

香港人节约创新的精神,真切地反映到了他们的城市面貌当中。

1.港口城市

1839年,英国人通过贸易,把一个落后的渔港小村变为一颗耀眼的明珠。1898年,中英签署不平等条约,香港被租借给英国九十九年。1997年,中国提出了一国两制政策,香港回归。

现在的香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集装箱口

岸。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天然良港——维多利

亚港。维多利亚港简直是天然的生财之地——入

口宽出口窄,这象征着钱进得快出的慢;港口大

而蜿蜒,让香港有更多繁荣的空间,可以财源滚

滚。

港口的集装箱码头高负荷运转,为香港源源

不断的输送着财富。这些码头究竟有多繁忙?他

们的集装箱码头搬运公司从不休息!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码头起重机不停歇的工作着。重达900

吨的码头起重机,相当于自由女神像重量的四倍,它们靠岸上的铁轨运行。在

船只进港前,这些起重机就会到位。在这里,时间就是金钱,讲求效率,甚至做到每个集装箱的装运,都没有丝毫多余的动作——起重机驾驶员都不会把集装箱吊到最高处再移动。

2.地标性建筑——汇丰银行大厦

第四代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坐落在全香港风水最好的地段,它是建筑学中的典范,世界上最好的银行建筑,当然,也是香港的地标性建筑。

它由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设计,由构思到落成用时6年。整座建筑物高180米,共有46层楼面及4层地库,耗资达52亿港币,

当它在1985年落成的时候,是世界上最昂

贵的建筑。

建造之初,由于工地狭小,大厦的组成

部分全是在其他地方预先制造,零件由多国

制造,钢材来自英国、玻璃来自美国??然

后一件件地运回香港。整个工程不得有丝毫

差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确度。所有部件

的装嵌严丝合缝,有的甚至可以拆卸重组。

所有内部的墙体和地板表面均可拆卸,甚至

基础设施也是如此。比如想调整空调系统,

只要掀开地板,把通风管移到别处,把旧的

通风管堵上就行了。这样的技术,即使在今

天看来也是很先进的。

从外观结构上看,大楼外形上显著暴露

出钢柱和钢桁架,成为立面的主角。大楼底

部完全开敞,自动扶梯从二楼伸下来,人员

即由扶梯往上进入大楼,楼内空间也尽量开

通。这座大楼处处显示现代技术的成就,属

于“重技派”建筑风格。这些著名的高技术派建筑的共同特点是充分坦露结构,显示多种机电设备的本来形状,但又没让人有突兀的感觉。

整幢楼的外观丰富多变,与传统的摩天大楼迥然不同:八组参差的组合柱仿佛有贯穿苍穹的气魄,使人联想到哥特风格,而对称的格局却使它庄重典雅,具有古典主义的味道;不时从庭院平台上悬垂的绿叶则表现着自然的意趣,人文自然的气息于无声处浅浅滋润着原本有些刚硬的外部线条;它巍峨矗立,有大都市建筑的风度,又变幻多姿,不失乡土气息,与

香港这个充满着朝气与独特情怀的城市风情相得

益彰。

大厦内部,更是契合着一些领先世界的先进

设备。例如汇丰员工们引以为傲的“文件火车”

——它由一百二十节在单轨上运行的车厢组成,

每节车厢可装载20公斤文件,每天要运送约3000

份文件,沿着503米的轨道在摩天大楼中穿梭(这

个长度相当于埃菲尔铁塔的两倍),文件火车在轨

道上运行,靠轨道沟槽将车体牢牢固定住,这样

即使是车顶朝下运行都没有问题,可以快速平稳地运送银行的重要文件。

汇丰银行大厦可以说是一座完美的摩天大楼,而且它也必须如此。因为在一个土地如此稀缺的城市,没有失误的余地。

香港汇丰银行的成功设计,体现了这样一句至理名言:“

凡是技术达到最充分发挥的地方,

它必然达到艺术的境地。”

3.城市发展方向

风水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它研究阳光和行星运转对地球的影响,通过分析风水中天地的各元素,来确定房间、建筑甚至城市最有利的布置格局。

香港本来就是一处得天独厚的宝地。香港的山丘圆润丰满,在风水学中象征着财富的聚集;香港总是和风习习,它的气既不太盛也不太乱。

但归根结底,香港土地稀少,地产极其昂贵。在有限的空间中香港又想不断的扩张,除了在陆地上高密度的建设,香港也只能往海洋和空中发展。

3.1空中发展

香港拥有独一无二的天际线——建筑紧密,高楼大厦一个挨着一个。不像一般的城市,高楼周围留出空地建造停车场之类的。

地少人多,聪明的香港人将古老的技术与现代建筑结合,以创造更多向上发展的空间。 在建造一座座高楼时,他们用竹子搭脚手架。竹子相较于钢管,方便、便宜、施工快、效率高、韧性十足,整个结构用塑料绳就能固定。用竹子可以搭建更高的脚手架,而且又紧又牢固。香港人可以靠着这些竹子搭的脚手架在六十层高的地方作业,建造他们的高楼大厦。

3.2填海造田

香港三面环海,仅靠这有限的土地这个城市无法生存,所以香港人自己制造土地。 说到“填海造田”,最成功的案例便是香港的新地标、新象征性建筑物——国际金融中心的二期大厦。

金融中心二期(Two International FinanceCentre)(简称“国金二期”),是一项商业建设工程项目,是总投资共30亿美元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计划的重要工程项目之一。1996年香港地铁公司将项目发展权授予由多家建设及项目投资单位所组成的建设联合体,并随即开展设计优化工作。项目的原设计是两座46层建筑物,经过设计优化后的国金二期楼高420m(位列世界第四高),总层数88层,有1100扇窗户,62

部电梯,本身重达50万吨,另设6层地下室,埋深38m。

国金二期的施工期仅三年半,2003年下半年投入使

用。建造之初,工程师门“填海造田”——先在岩基上

筑防波堤,再用驳船将混凝土填进去,然后再把70万卡

车的沙子倒进防波堤,随着沙子堆高,海水渐渐退去,

接着把近三分之一的沙子和海床挖走,挖出深达6层的

地窖(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地窖),最后在稳固的岩床上

建造大厦。填海所得面积为20公顷,相当于梵蒂冈城的

一半。大厦的施工同样是高效的典范。

金融是香港的命脉,二期大厦是香港的枢纽。火车

从市中心直通大厦,从机场下飞机后只要短短20分钟就

可以来到世界的金融中心。

除了填海造田的工程亮点,二期大厦的各项设计均

考虑到了所有可能发生的意外,断电、火灾、台风等等,并作出了相应对策。就连小到电梯的壁罩,设计师们都故意选择了不透明的材质,以防人员在8m/s的电梯内会感到眩晕。

该设计还处处体现了设计者的眼光。西萨佩里设计的顶层外观,像手指一样指向天空,象征香港的永远向上,追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3连接未来的城市桥梁

建造一座四通八达的贸易桥梁是香港的规划远景之一。这座桥梁建设规模惊人,用一座巨大的“Y”型桥,将香港和工业重镇珠海、赌博圣地澳门相连接。总长29

公里的大桥,为

世界总长度第二,头尾相接可以环绕整个华盛顿特区两圈,建成后将是当今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大桥竣工后将连接香港周围的商业圈,成为香港贸易的枢纽。这是具有冒险性质的桥,但这也正印证了香港人的冒险精神。

香港的城市发展,是在成龙这一代才渐渐开始步入正轨的。成龙,可以说是香港的形象代表。他被香港人推举为奥运大使,香港大使。他是国际电影巨星,光在香港就开了26家餐厅,他还有自己的服饰品牌、电影公司、摄像器材出租行,他还做商品行销、电影制片人、电视节目等等。他身价过亿。

成龙的成功之道,正是香港的成功之道的缩影。“要想获得成功,你就必须走在前面,多学习,多做改变。”求变,与时俱进,使香港有了今天的成就。今天的香港,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经济贸易港口城市的设计蓝本!

参考文献:

[1]麦绮玲.《香港印象》.《南方论丛》.2011年03期

[2]吴焕加.《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建筑工人》.1997年06期

篇二:香港印象——秩序下的自由

香港印象——秩序下的自由

我们在香港带6天的时间很短,但却深深感受到香港是一个法制的社会,令行禁止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大家充分享受着秩序下的自由。

第一、全面禁烟。在香港最大的感触莫过于禁烟的威力,香港政府于2007年元月1日颁布并施行《禁烟令》,绝大部分的工作场所和公众场所(如餐厅食肆、办公室、学校、医院、街市、卡拉OK和酒吧)的室内区域,都不许吸烟。而包括医院、学校的室外区域,公园,公众泳滩,泳池,大球场,公共交通交汇处,湿地公园,扶手电梯,也在禁烟之列,违者会被检控,最高罚款5000港元。违者处罚一千五至五千港币,应该说香港的禁烟是成功的,令行禁止,禁烟标语和警示标贴随处可见,所有室内公共场所见不到弥漫的烟雾。比如香港理工大学全范围禁烟,烟民如想抽烟只能走过一排排高耸的教学楼,到香港大学外吸烟。

禁烟是文明的进步,还了不吸烟者一个自由,却并非完全剥夺了吸烟者的自由,想吸烟的人还是可以在禁烟场所以外的地方吸烟。香港政府为烟民考虑得也很是周到,酒店专设了吸烟楼层和房间,烟民要先申请这样的房间才能在房间内吸烟,否则烟雾报警器会响个不停。大街上每几十步便有一个垃圾桶,垃圾桶顶端有一个很大的内嵌式不锈钢烟灰缸,里面还盛了少量的水,烟灰缸旁还附有一块金属的文字说明牌,说明烟蒂只能扔在这里而不能扔入下面的垃圾口,以免

未熄灭的烟头燃着垃圾。大陆烟民一到大街上或其它见天的地方,就像苍蝇般的寻找垃圾桶,十几个人仍至几十个人围着垃圾桶喷云吐雾,前面的人猛吸,后面的人则越过前面人的头顶弹烟灰,偶有不慎也会烫到前面人的脸,大家就这样抽着,闹着,场面十分热闹有趣。我们观察到一位等车港人的吸烟方式很据代表性,手里捧着只精致的金属小盒,烟灰就弹落在里面,电车来了,迅速将烟头放进小盒,一切不留痕迹,手段之高明让我们又上了一课。

第二、人人排队。香港真的很小,道路狭窄,交通繁忙。与国内许多城市宽阔的街道相比,香港市区的街道只能用“寒碜”来形容,许多不到20米宽的车道上,跑着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私家轿车、小巴、出租车,厢式货车、甚至偶尔还能见到大型水泥搅拌车混杂其中。刚到的时候我们以为在交通高峰的时候一定会有堵车的情况,后来我们慢慢发现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里不论是多么小的路口都会有斑马线和信号灯,机动车都很规矩的按信号灯指示行驶。几乎没有看到行人闯红灯穿越马路,因为行人也是安安静静地排队:马路上坦然等候绿灯的路人,公交地铁站等车的乘客,商场里排着队等候电梯的人群,港口里耐心等候渡轮的乘客。每条队伍都是单人一队,队伍最前端也是一个人,每个人都是安静地排队,默默无语依次上车,绝对没有大陆一拥而上的情况,让我们来自内地的中国人暗自汗颜。

香港街道高峰期也时有堵车,但堵车也是一种有序的拥堵,大家都依次有序地挨着向前缓缓前行,完全没有国内常见的堵车频繁并线

的行为。路边的商贩不论是运输货物或是安置摊位,都不会占用道路资源。出租车一般是在指定的位置上下乘客,这样就不会与巴士等车辆行驶冲突。一个社会的素质也许就是在这张无言的自律中慢慢形成的吧。

排队——这一最简单的社会现象,深刻彰显了香港市民的秩序和自觉——排队既保证了公平原则,又保证了效率原则;既保障了个人的自由,又保证了群体的高效率。曾几何时,我们用中国人多、国情特殊、资源有限等理由麻醉自己:排队“速度”太慢、“效率”低,而且还有低素质的人乱插队,如果守规则排队可能会上不去车,甚至永远都挤不上去车。既然“举世皆醉”别人都插队,那我们也只好“哺其糟而啜其醨”,麻醉自己的同时欺骗自己,一面大声喊着别挤的同时去插队挤别人。最终大家集体作用的结果就是我们的公路和公交站点混乱不堪、拥挤不堪。即使一场小雨或者小事故,也会让北京比香港宽阔4倍的8车道堵得死死的,4小时不见动弹。

第三、发达的公交网络。香港1100平方公里,人口700万,而每年到香港旅游人数达2000多万人次,其人口密度可谓世界之最。高楼众多,车辆长龙,人流如潮,空间紧张,这就是香港的特点。然而香港人用科学周密的城市规划实现了紧而有序,密而不乱。一是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主次干道只设快车道和人行道,快车道与人行道用栅栏分开,没有“慢车道”(很少见到自行车和摩托车);快车道中主干道为双向4-6车道,中间加以隔离,次干道

大都设置为单向行驶道,同时利用山坡地势,设计立交、高架,错落行驶。二是确保有建筑、有人居的地方既有车道,也可行车,所有酒店、商场、居民楼之间都互通互连,在全境消除交通死角;三是交通标志全面覆盖,哪怕一条小巷与主次干道交叉,也设有红绿灯,标有斑马线。四是建筑物建设严格执行规划,无占道建筑,基本上每50米-100米一条街道,城市犹如一盘方型的棋盘。五是留足停车空间。每座高层建筑,底部都有相应面积的停车场、车库,车辆多,但停车并不十分困难。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拥挤的楼群之间,仍保留有一定数量的公园、运动场所和绿地,充分利用每一寸的空间。

我们在港乘坐地铁时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感觉,那就是乘客的流动性很强,很少有持续拥挤的情况。因为香港政府在铁路沿线地区进行城市密集发展,形成了多个中心区域,尽量使在这些地区居住和工作的市民不需其他交通工具接驳,步行10分钟以内就可到达铁路车站,从而减少交通流量。再加上香港的地铁换乘车站分布均匀,设计合理,比如“太子”、“旺角”、“油麻地”都属于比较繁华的地区,乘客流量大。于是地铁观塘线与荃湾线分别在这三个相邻的车站并线运行实现换乘,虽然加大了建设成本,却为合理分流乘客,将地铁作用最大化做足了文章。这也就回答了香港地铁上你可能很少会感觉拥挤这一问题。

第四、难忘的台风。天有不测风云,我们访港期间,正赶上台风纳沙过境,用香港当地的形容叫做“八号风球悬挂”。纳沙是香港2011

年遇到的第一次8级台风,八号风球相当于八级警报,结果是酒店和商铺门口早早准备好了沙袋等防汛物资以备不测,全港所有学校放假,商铺关门,地铁里,街道上,无不冷冷清清。而到了傍晚风力一减弱,所有店铺就按照香港天文台发布的信息,挂出三号风球(表示有6级以上强风),所有店面又重新开展,恢复平时的热闹,这一切无不彰显着香港政府和香港人的行动一致,关于台风法律规定和防汛休假制度的完善以及事前充分的准备。而就在香港北面的深圳市,气象部门虽然发布了台风黄色预警信号,教育部门也发布了停课通知。但由于恰逢上学时间,大多数学校均通过校讯通发出停课通知,由于同一时间使用的老师较多,导致出现网络信息塞车,许多学生家长未能及时收到短信,大部分直到早上8时多才接收到信息。加之相关部门在预警联动沟通方面存在不足,不少学生和家长顶风冒雨、淋成了“落汤鸡”赶到学校,才知道停课消息。而且企事业单位不放假、成年人不放假、学生孩子们谁来照顾也成为了新的问题。既缺乏统一部署和宣传教育,也没有真正协调一致统一行动。二者相比较,高下立判,社会秩序、人员素质以及社会管理水平不是靠高楼大厦、大量的资源投入就能快速提高的。

第五、随处可见的绿地。我觉得香港是个很美的地方,除了山环水绕,高楼前高架下见缝插针的绿化、或是大片规划设计合理的绿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香港随处可见清澈的海湾,抬头就是葱郁的青山,当地居民们在青山绿水旁晨练,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海滨公园大片的绿化和休闲区域基本上直接连到居民楼下,老人们在楼前绿

篇三:香港印象

香港印象

□翟河贵

香港岛,高楼幢幢,鳞次栉比,似乎维多利亚湾的海风都找不到缝隙吹过。

香港的高楼大厦有多少?据总部设在德国的全球房地产调查机构安利波斯(Emporis)2007年调查统计,共有大厦7600多幢,雄居全球100个大城市之首,美国纽约以5500幢位居其次。

高楼天下秀,风流知多少。香港中银大厦、香港中环广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曾经赢得过多少喝彩与目光,而今,由世界著名建筑

事务所Kohn Pedersen Fox Associates设计的香港环球贸易广场,稳稳当当地坐上了香港第一高楼的头把交椅, 它于2010年落成,118层,高484米,为全球第5高楼。

楼高,它的基础自然得硬。硬吗?确实硬,有钱作为基础,就是沙滩上也能建摩天大楼。

香港有的是票子,一个花花绿绿的钞票王国,一个金光灿烂的国际金融中心。说是钞票王国,一点不假,人口仅有七百余万的香港岛,就有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和中国银行三家分别发行法定货币,这在全球两百多个国家与地区也是绝无仅有。说是国际金融中心,那更是不争的事实,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榜(GFCI)显示,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仅次伦敦和纽约。

有钱,是香港的又一特征。著名的《福布斯》杂志今年3月发布全球亿万富豪榜,香港首富李嘉诚以255亿美元的资产,排名第9位。无论豪车,无论其他顶级奢侈品,只要地球上有的,在香港都能觅其身影。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买水中月,有钱能买镜中花。

“购物天堂”,是香港的美称。这不是针对有钱的豪门巨富面议,而是说香港是个自由港,世界各地运来的商品除了烟、烈酒和动力燃油外,统统免上关税。没有了关税,价格自然低了许多。购物天堂,其实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这里的正规商店,都讲求诚信,不卖假货。购物天堂,于是又有了“女人的天堂”一说。

人口稠密的香港,也有其优美的环境。太平山和浅水湾,便是最有代表性的两处。有趣的是,居住在太平山上的,多为达官政要,住

在浅水湾的,多为富商或艺界明星。有什么讲究吗?不得而知。倒是中国有句老话,叫“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还不知这能否附会其意。

香港岛的大道,实在太窄,根本无法与当今大陆城市的宽敞大道相提并论。然而,香港塞车的情况却相当少。为避免堵塞,大街上是不能长时间停车的,车上的人上下完毕便必须开走。要想等人一小时,那就只有开着车在路上跑一小时。守规矩,真的很值得人推崇。人行道上亮着红灯,而车道上并没有车辆,这人居然傻傻地等待着绿灯亮了才走。这人很愚,也很迂,我顿时却肃然起敬。

看过香港不少暴力片,总以为香港遍地都是警察。八年前赴港,出发前被叮嘱,随身带好护照,街上的警察可能随时要查看证件。到香港几天,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仅仅有一次看到过警察的身影。这次又是两天,除了在海关看到验证的警察,居然没有看到一个警察的身影,无论在大街上在商场里还是在景区。我纳闷了,甚至感到惊讶。

这是不是一种文明的程度?说文明,秩序固然是一个方面,但香港的洁净,我从心底里欣羡。大街上干干净净;从街上回来,进入家门,就是不换鞋,地板上也见不到鞋印。

维多利亚,美丽的海湾。湛蓝的海水里,可以清晰的看到小鱼在自由的游动。我有些怀疑,这是不是在梦里,这城市化程度如此高的香港,居然还能保有这样洁净的海湾。

这是香港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香港到底是什么样的?百度百科有这样的文字:

香港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地方,同时为全球最安全、富裕、繁荣和

生活高水平的城市之一,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香港把华人的智慧与西方社会制度的优势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

篇四:香港印象

香港印象

这个夏天,有幸到了香港,和印象中还是有些不同。

印象中的香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夜城,到处都该是高楼大厦,寸土寸金。但到了香港才发现了不同。现在,我就用我的笔,描绘一个我眼中的香港。

绿色香港

飞机还有10分钟就要着陆了,穿过洁白的云层,香港的一角已经铺开在眼前。很意外,脑海中的高楼大厦并没有出现,眼前看到了却仿佛是江南之景,眼前是不知名的水塘,两岸的小山被绿色覆盖,小山并不高,但十分秀美。外面正下着小雨,将树色洗的格外鲜亮,水中的小船的帆,像绿地中绽放的白花。“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本来以为香港有的是拥挤和喧闹,不想香港竟也有如此美景。

下了飞机坐大巴从机场到市区,路的两边的绿都没有断过,看的人心情也好了许多。香港雨水很丰富,基本上每天都要下雨,这也可能是香港树木生长如此之好的原因吧。香港是由很多小岛组成的,最知名的就是九龙,香港本岛,新界了。这些岛都是很长的桥连起来的,青马大桥就是代表,导游开玩笑说香港的吊桥的绳索也能绕地球几圈呢。

香港真的多雨,几秒钟就可以完成从大晴天到大暴雨的转变,云在哪里,雨就下到哪里。在香港的几天,我经常看天上的云的移动,以消磨车上的空闲时间,我都能判断出哪里有雨。最好玩的是香港人的早上好音译成普通话说“走伞”。是啊,天亮了,伞也走了。 香港的夜

到香港的第一天晚上便上了太平山看香港夜景,一个大多数人想象的香港就在眼前。 香港夜景是世界三大夜景之一,而太平山上看到的夜景和维多利亚港的夜景最为特色。山上有些薄雾,给香港也添了几分神秘感,鸟瞰香港全景,高楼大厦满布,灯火璀璨,居民楼的灯,商业街的灯,大厦上霓虹灯,相互交映,可谓美不胜收。

在维多利亚湾中乘船夜游又和太平山上的夜景有所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岸上的大厦,岸上的灯和水中的倒影合为一体,坐在船甲板上,吹着海风看着夜景,真有一种穿越感。大城市也可以与自然如此和谐。

香港是一个注重夜生活的地方,香港的人生活很悠闲,注重自由和享受。晚上窗外一直是灯火通明,早上8点,在国内都是上班高峰期了,可香港街道上人流量还是不多,倒有人穿着短裤在街边散步晨练。

梦幻迪士尼

其实本来说香港,就该说些香港特色的东西,迪士尼是美国人建的,本不想提起,但是香港迪士尼也很有名气,也是香港地标之一了。便也不得不提。

形容迪士尼只能用两个字就是“梦幻”,走进迪士尼就像走进了童话世界,城堡,花草摆成的米奇头像,各种动画中的人物这里都能见到,还有各种游乐设施。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米奇狂想曲”了,4D电影,唐老鸭在掉入漩涡,我也能感受到风,它在打开香槟,也有水滴滴落在我身上,最神奇的是唐老鸭吃蛋糕,我也能闻到淡淡的蛋糕的香。视觉的震撼和真实的感官让我在童话世界中不忍离去。

资本主义的香港

香港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就是尊重资本和财产为私人所有,任何人都不得非法侵占,和国内不同香港是以法文本。在路上常常看到有个小牌上写着“私家地方,请勿在此逗留”,香港的物价也是让人望而生畏,真是贵的离谱。景区的方便面都要100港币。

但香港也有许多优于国内的方面,不知是由于高额的罚款,还是由于香港人素质高,香港人不会乱扔烟头纸屑,不会闯红灯,还有香港的环境真的很好。

盛开的紫荆花

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香港人把紫荆花看做他们的福气花,健康花。

在维多利亚港湾的一旁紫荆花广场上,中共人民共和国赠送的青铜铸造的紫荆花也是香港地标,象征着中央政府希望内地与香港,就像紫荆花一样和睦、骨肉情深,永久地在一起,不被任何困难分离。

旅行结束了,心中满是美好的回忆。香港魅力之都,果然不同凡响。

篇五:香港特区城市交通印象

管理有方 公交优先

——香港特区城市交通印象

李道鹏1 陈振寿2 邹成伟3 李吉斌4

摘 要: 根据在香港考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介绍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城市交通和公共交通管理的情况,阐述了香港特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以及政府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的调控管理,总结了香港特区在城市交通发展上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改善与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网络效能与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交通;公共交通;公交优先;轨道交通

香港位处中国的东南端,由香港岛、大屿山、九龙半岛以及新界(包括262个离岛)组成,面积1104平方公里。2009年年中总人口700.83万人,其中华人占95%,外籍人士占5%(主要为印尼人、菲律宾人、美国人)。位于香港岛和九龙半岛之间的维多利亚港,是举世知名的深水海港。香港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也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口密度为6348人/每平方公里。香港约80%的地域属丘陵山地,唯一较广阔的平地位于新界西北部,主要建成区位于维多利亚港狭长的南北面。由于可供发展的土地严重缺乏,香港无法照搬国外经验,自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规划体系、建设模式和城市交通体系。

1. 香港城市交通概况

香港尽管高楼林立、人多地少,街道狭窄,车水马龙,却始终运行顺畅。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香港发达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作为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城市之一,这种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香港的城市交通只能选择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发展形式。同时,和其他国际大城市一样,香港也经历了交通拥堵、车流量过大、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的阶段。这个70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会,人流物流量极大,但即使在上下班高峰也看不到国内常见堵车现象。香港的城市道路及公共交通体系十分发达,2008年道路总里程数达2040公里,领有牌照的汽车57.5万辆,其中私家车38.3万辆,的士1.8万辆,巴士(含私家)1.9万辆。 2008年公共运输总载客量达41.81亿人次,每天公共运输载客量约1145万人次,九成的市民出行选用公交。香港巴士路线覆盖全香港大部分地区,发车班次频繁,车站密集;除各类巴士外,还有地铁、电车、渡轮、九广铁路、山顶缆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市民可根据自己需要“择优选用”。

香港路窄车多,但香港每天的交通基本上能做到运行顺畅、“良性循环”,呈现“滞塞”和事故较少、污染较轻的特点。由7条线路编织成的地铁网全长91公里,设53个车站,基本覆盖香港岛及九龙市区,每天提供19个小时的服务,高峰时每天客流量达240万人次,34%的香港市民出门靠地铁。香港的专营大巴、专线小巴、红巴、居民社区巴士,占全港交通客运量的52.1%。俗称“叮当车”的有轨电车已投入服务102年,成人全程票价仅2港元,是观光客浏览港岛市容的上佳选择。香港的火车有从九龙尖沙咀直达深圳罗湖口岸的“东铁”,以及从九龙贯穿新界的 1、李道鹏 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规划处 处长 2、陈振寿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

3、邹成伟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所 所长 4、李吉斌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工程师

“西铁”,还有从(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对香港的印象)大屿山国际机场到市中心和贯通新界西北的“轻轨”。从港岛到九龙有三条海底隧道及数条轮渡航线过海,还有数十条海上客轮。

香港政府把改善市民的出行环境作为重点工程,大量建设天桥、地道、空中走廊。港岛核心区域从湾仔到中环,有长达数公里的空中走廊,将许多政府部门、高级酒店、写字楼和大型商业中心连接成网,行人可自由通行。由于人车分流,解决了混合交通的争道问题。一些过街天桥有专为残疾人服务的升降梯,盲人和坐轮椅的残疾人只要按电铃,就有专人为他们服务。地铁环境整洁,车体宽敞,车内扶杆和拉手多,同时使用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进行广播。地铁车站的站台与轨道间全部设有屏蔽门,非常安全。7条地铁线相互之间的转换站多,如荃湾线与观塘线在油麻地、旺角和太子三个相邻的车站都可转换。

2. 香港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香港特区政府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是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高效和环保的交通运输系统,保障香港可持续发展。采取的策略与措施主要有:

2.1. 优先发展铁路(地铁)

香港地狭人稠,能用来建设道路的土地资源有限。铁路(地铁)是既环保又具效率的高容量集体运输工具,香港政府将兴建铁路(地铁)系统处于城市交通最优先发展的地位,成为香港交通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铁路(地铁)已是香港交通的主动脉,日载客量390万人次,占香港公交日载客总量的34.3%。从2008年至2016年,香港还将在现有7条铁路的基础上建设6条新的铁路,新铁路全部建成后,全香港约70%的人口以及80%的就业纳入铁路车站1公里范围内,住处与铁路车站之间的一小段路,步行几分钟即可。预期到2016年,铁路在公共交通系统所占的比例由2000年的31%上升到43%。

2.2. 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网络。

除了广泛拓展铁路网络,香港政府还在主要的交通走廊兴建新道路设施。香港的城市道路,总体上看,虽然宽度不大,多显狭窄,但城市路网密度较大,支路和步行系统发达,使城市交通流能快速就近疏散。香港城市道路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在港岛,二是在九龙半岛及观塘与将军澳新市镇,三是连接新界各新市镇。目前,香港共有全长1943公里的道路、1087座道路构筑物、3条沉管式过海隧道、9条行车隧道和3座主要桥梁,逐步形成了由海港、空港、高速公路、快速干道和地铁、轻铁、铁路以及城市道路构成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的海、陆、空及地下铁路交通网,共同织成了香港城市交通的生命线。为解决中环金融区密集的人流,由巴马丹拿事务所专门设计了干诺道人行天桥,主线一公里多,当时是亚洲最长。人行天桥与支线、自动扶梯等组成立交网络与主要建筑物和地铁站口联系一起。后期兴建的港澳中心、恒生大厦延续了优势,并接通上山的自动扶持长廊,行人十分方便。中环的上山自动扶梯高架廊建成于90年代,从皇后大道中开始,经士丹利街、威灵顿街、荷里活道、坚道、罗便臣道等到达干德道,共跨越11街道全长约700m,高度约200m。极大地缓解该区街道狭小密集带来车人混流的状态,给居民极大的方便。

2.3. 适度发展公共汽车(巴士)。

巴士被定性为“中容量交通工具”。在铁路(地铁)优先的框架下,巴士主要为铁路(地铁)提供接驳服务,并为没有铁路(地铁)的地点提供服务。为了避免路线重叠,政府在合适的地方建有巴士交汇站。在香港,公共汽车主要由专营巴士公司营运,专营巴士公司须有政府颁发的专营权。除专营巴士外,还有公共小巴提供特殊的线路服务,这是巴士的必要补充。另有居民小巴,

其功能是补充公共巴士在繁忙时间的不足及提供特别市场需要的服务。上述各种巴士共占全港公交载客量的52.1%。尽管占有绝对高的比重,但香港政府并不优先发展巴士,相反采取了限制巴士的数目增长,不鼓励巴士提供长程服务,减少行走在繁忙市区道路的巴士班次等措施;鼓励巴士为铁路提供接驳服务,鼓励发展巴士(铁路)转乘计划。

2.4. 兼顾其他运输方式。

香港城市交通以铁路和巴士为主,但也兼顾其他运输方式。一是出租车(的士),被定性为“个人化公共交通服务”,占全港公交日载客量的9.4%;二是电车,被定性为“历史性的交通工具”,只在港岛北岸行走,占全港公交日载客量的2.0%;三是渡轮,主要往返港岛、九龙及离岛区,提供便宜又方便的辅助服务,占全港公交日载客量的1.4%;此外,还有山顶缆车,行走在港岛北岸至太平山顶,供参观游览用,占全港公交日载客量的0.1%。

2.5. 严格控制私家车的使用。

为保证交通畅行,香港对私家车实施严格控制(主要是提高使用成本,比如香港是世界少有的零关税地区,任何地区的货物运到这里不用纳税,因此汽车在这里最便宜。香港地区政府仅对三样东西征收收消费税,汽油、香烟和酒,而汽油的课税率高达300%。)。香港由于停车费用高(一般每小时停车收费在20至30元,租用车位每个月一般要交2500—4000港元),首次登记税、燃油税和车牌年照费昂贵,油价及车辆年检等各种费用均较高,申请牌照也不易,在香港一辆车辆每天正常使用,其费用一年在10万元至15万元之间;同时,由于土地资源及城市立体空间的严重缺乏,香港地区政府限制建筑物停车场的配建,许多公共建筑均不设或是设置极小的停车场地,政府部门亦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方便、舒适、便宜的公共交通工具自然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有车一族纷纷弃“私”从“公”。

2.6. 运用先进科技管理城市交通。

香港交通运输部门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的“智能运输系统”(含区域交通控制系统、交通控制及监察系统、行车时间显示系统、冲红灯及侦速系统、运输资讯系统、汽车导航系统和电子缴费系统等)管理城市交通,做到适时监控和调度。比如,通过运输部门的智能运输系统,市民可从互联网得知最新的交通资讯,包括道路的封路安排以及闭路电视拍摄到的主要道路的即时交通状况等。香港特区政府的运输署,有一个先进的“交通控制中心”,这个系统在全港百多个交通重点加装了摄像机,24小时不断地把所有交通资料的影像传到系统的总控制中心。而总控制中心内的工作人员会因不同的交通情况,调节各组交通灯系统,有条理地疏导各区交通。现在,香港驾驶者在各主要干线挤塞时,可以看到路牌用文字显示最新交通消息和预计阻塞的时间,很是方便。目前,香港运输署正考虑装设更多闭路电视摄影机,扩大资讯系统的覆盖范围。还在过海隧道和陆地各隧道陆续装设自动收费系统,让驾车人士无须停车缴费即可通过收费站,减少人为造成的拥堵。

2.7. 加强政府对城市交通的规划和政策调控

一是将城市规划与交通运输的有机结合。城市规划先行,在做城市规划时优先考虑道路设施配建,使得规划居住人口尚未到位时,新市镇的交通基础设施和部分巴士线路都已经到位。同时,在铁路沿线地区进行密集发展,尽量使在这些地区居住和工作的市民不需其他交通工具接驳,步行就可至铁路车站,从而减少交通流量。香港繁华地段主要街道上每隔二、三百米就有一座人行天桥,有的人行立交桥甚至跨越几个街区,不与机动车道平面交叉。而且这些设施不是等到车流量很大后才兴建,而是早已在城市规划中作了超前安排的。

二是通过降低车站密度、设置单行道改善城市交通。一方面在一些传统的旧大街,如九龙

的弥敦道,政府和各巴士公司合作,把全段路的车站密度减低,以减少巴士在路面上停车的时间来减少阻塞交通。在道路设计上也有很多沿用十多年的老方法,例如在弥敦道,只有在数个大十字路口,在如佐敦道、窝打老道和亚皆老街等才可以转右。两旁的小街都有系统地改成单程路,在每个小区只设一出口和一入口,在最热闹的旺角也只有山东街入口,登打士街出口。在很多大的路口,车子都不可直接左转入弥敦道,如在柯士甸道西行去弥敦道,就必须先转入山林道。这样可分流转左的车子,在行人横过弥敦道之同时,好让车子转左。

三是提供更完善的公共交通服务和设施。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配合需求情况重整服务和加强各种服务之间的协调,减少恶性竞争和服务路线重叠;鼓励各公共交通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并维持合理的收费;维持各交通机构之间的竞争,以确保乘客有选择机会。

四是对铁路和巴士给予一定鼓励政策。香港政府在公共交通上的介入很深,包括给予一些隐性补贴,如香港原油税贵,但巴士公司使用的柴油却是免税的;另外,政府鼓励铁路公司新建铁路,将地批给铁路公司时,没有将将地下有铁路算进去,地铁公司则可增加因修铁路土地增值获得的收益(如地铁上盖物业和广告租金等收益)。并且还有一些倾斜政策,东区走廊路面上基本没有巴士站,避免了巴士和地铁的竞争。

五是推行更环保的运输措施。为了香港的可持续发展,运输部门的目标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提供运输基础设施和服务。在交通运输的范畴内,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减低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为此,运输部门力主优先发展既具效率又环保的铁路等交通工具,同时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如规定所有2001年以后新登记的出租车必须使用清洁能源天然气;巴士2001年开始必须使用超低含硫量柴油;弃用非欧盟标准引擎巴士;改装车队内之巴士引擎必须符合欧盟排放标准;鼓励停车时关掉引擎;尽可能为现有道路铺设低噪音路面和安装隔音屏障等,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

2.8. 做好人口、人流稠密点的交通结合

a、交通设施与新市镇建设良好结合,香港新市镇计划是1972年港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的一项庞大决策,目的在于分散市区的人口,对新市镇的公屋、商业、文化、教育、医疗、工业、交通等设施统一规划建设。按计划先进行的三个最大新市镇是荃湾(70万人)、沙田(50万人)、屯门(40万人);稍后是元朗、大埔、粉岭;还有将军澳、西贡与离岛区。新市镇建设有资金计划的支持;公共交通设施,包括地铁、铁路、公路均同步完成;生活、生产就业、公共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等同步建设;居民就地工作生活为主要目标,不同于市区上班,郊区休息那种渡假别墅。因此计划得一顺利实现。目前九广西铁的兴建,港九地区与大屿山的地铁、机场快线、快速公路的完成,对新界西及大屿山的发展将起到交通保证与促进作用。

b、地铁站与房屋开发的结合。与地铁站联合修建的住宅、商业区,由于具有极为优越的交通特征,深受市民欢迎。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荃湾绿杨新邨(22万平方米)、太古城(80万平方米)、康颐花园(67万平方米)都是与地铁站密切结合的大型住宅区。有些地铁站用地困难,上部建造房屋后达到极高的容积率,如湾仔与天后站上的商住建筑容积率分别达到16.5和14.3。

3. 政府监管、政策调控的城市公共交通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香港,政府一般不干预市场运作,公交服务都是由私营或公共机构经营的,政府不直接介入,也不提供资助。但公交公司的董事局里必须有政府部门的两个代表,每月参加董事局会议,随时掌握公司的财政状况和经营状况。公司每有重大决定,政府的代表都会提出政府的意见。运输署还定期与巴士公司举行会议,向他们介绍运输部门的未来发展计划和设想。

3.1. 通过政策和法律的调整来实现对整个公交服务的监管。

香港巴士从区域专营到线路专营的变化以及中华巴士不获续约就是最好的例子。香港是从1933年起追随英国实行公交专利权制度的,港岛的公共巴士服务由历史最悠久的中华巴士公司专营,九龙及新界区则由九龙巴士公司专营。1973年,政府又把大屿山的公共巴士专利权交给了新成立的新大屿山巴士有限公司。直到1992年,当时的中华巴士公司由于经营不善,服务质量不断下降,车厢脏乱不堪,经常“误点”,乘客大排长龙,监管机构收到大量投诉。虽几次监管机构“红牌警告”,但改观不大。政府遂决定将原属“中华巴士”经营的26条巴士线路交给新成立的城巴有限公司经营。这是自1933年香港实行专利权制度以来,首次有两家巴士公司在同一地区服务。1998年,港府行政会议作出决定,不再批准中华巴士公司的新专营权或延续现有专营权申请,同时将以区域为单位的巴士专利权改为以路线为单位,责令政府有关部门重整“中巴”营运的巴士路线网络,先后将其中100条路线公开招标。招标线路最后全部被“城巴”及新成立的新世界第一巴士公司夺得。

3.2. 加强各种公共交通服务之间的协调,同时维持一定的竞争,为公众提供多种选择。

香港政府对现有城市交通发展格局的分析和未来发展方向:在铁路(地铁)优先的框架下,巴士将主要为铁路提供接驳服务,为了避免路线重叠,当局会在合适的地方建立巴士交汇站;并根据需求量随时调整或取消某些路线。“的士”虽然能提供直达目的地的个人服务,但对路面的利用率不高,政府只会在有充分的乘客需求和道路空间时,签发新的“的士”牌照。电车、渡轮提供便宜又方便的辅助服务,但其服务必须与时俱进,以满足乘客的要求,并应付来自其他运输机构的竞争。鼓励私家车使用者转用公共交通工具,为此会尽量在主要交通交汇处提供泊车转乘设施。公共小巴提供特殊的线路服务,是巴士的必要补充,其数目和角色将维持不变。

4. 经验教训总结

在对香港交通运输的整体架构和运作模式有了大致的了解以后,本文认为香港的经验是多方面的,从操作层面上说,以下几点可供我们学习借鉴:

4.1. 公共交通优先,限制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

与国内许多城市采取的多建道路发展城市交通的思路不同,香港顺应城区地域狭窄,拓宽城市道路空间很小的现实情况下,着眼于发展人均占有道路面积少、载客量大的公共交通,把铁路(地铁)又作为优先发展的项目;通过提高燃油税、轮胎税、停车费和昂贵的首次登记税、车牌年照费等措施限制私人汽车的使用;同时在中心区禁止非机动车辆通行,减少非机动车对机动车辆的干扰。

4.2. 注重支路网的建设,对路网实行小间距、高密度规划建设。

香港特别行政区道路用地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4.89%,应该说道路面积率并不高,但路网密度则高达7.88km/km2,港岛、九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中心区域,道路网则更为密集。高密度、低宽度的道路如同丰富的毛细血管,延伸至各地块边沿,使得香港特区交通微循环十分发达,单向交通组织便利,众多的单行道让香港特区城市交通具有了“绕而不堵”的特点。

4.3. 城市规划建设首先考虑解决好交通问题,公交先行或同行。

例如,无论新国际机场或迪斯尼乐园建设,都与相应的地铁或地铁支线的开通同时完成。铁路站点设置与商业设施布局紧密结合。发展新市镇和大型住宅区,基本选择在铁路(地铁)沿线地区进行密集开发,尽量使在这些地区居住和工作的市民不需转乘其他交通工具,步行就可至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