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男人恋父情结小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8 05:34:47 体裁作文
男人恋父情结小说体裁作文

篇一:恋父情结

宝宝的恋父情结

女儿是父亲前世的情人

部分妈妈会发现,最近,女儿总喜欢和爸爸黏在一起。父女俩关系好,这值得高兴,但有时却让妈妈担心??

快睡觉了,女儿一定要爸爸给她讲故事,早晨起床,她非要让爸爸给她穿衣服,更让你无法忍受的是,你和她爸爸稍有一点亲密举动,她就会一把将你推开。她几乎把爸爸当成了情人,这正常吗?其实,这是女孩成长中必经的阶段,当妈妈的大可不必担心。

毫无疑问,在女儿的眼里,爸爸是世界上最强大、最英俊的人!其实,你可能也认同她的看法。不过,不要因此就让她独自占有爸爸。 那么妈妈们该如何应对呢?女儿开始能够稍稍地离开你,这是一个好兆头,说明她开始走出母女融合为一体的阶段,走向更广阔的外部世界了。她初次从你们母女独自相处的情景中走出来的时候,爸爸正好是离她最“近”的人,于是,她开始对爸爸产生了兴趣,她完全有理由喜欢爸爸,难道不是吗?有个好爸爸,作为妈妈,你应该为她高兴才是。

进入“恋父情结”阶段

温柔的目光、甜蜜的微笑、不断的亲吻??女儿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爸爸。这表明女儿开始进入“恋父情结”阶段了。她梦想能征服自己的爸爸,甚至想和爸爸结婚!因为在她的生活中,爸爸是第一个男性模式,所以她会试探一下自己对爸爸的吸引力到底有多大。 这是女孩建立自我的一个必经阶段。她想在爸爸面前展现自己的魅力,希望能够讨爸爸的欢心。而爸爸对她投以肯定的目光,则对她将来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具有决定性意义。爸爸爱她,而你们又能在她超越界限的时候及时提醒她,她将会逐渐放弃同爸爸结婚的念头,长大以后到外面寻找真正给她爱情的人。

她把你当成了竞争对手

每天晚上睡觉前,女儿总是要让爸爸讲故事,这一点你还可以接受。但是,当你和她爸爸一有亲密举动的时候,她就推开你,你可能就会觉得她的做法有些过分了。小心,她正在垂涎你的位置! 如何应对?

不要纵容她!你可以温柔地让她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你是她妈妈,她当然应该听你的话了。不过,如果在女儿面前表现出嫉妒的样子,那她也会学你的样子嫉妒你。所以,你要做一个从容和女儿喜爱的妈妈,给她树立一个好榜样。比如,可以对她说:“你不喜欢妈妈是吗?没关系,妈妈喜欢你就行了。”

只要采取恰当的方法,一定可以让宝宝正确地对待与父亲的相处。

篇二:论张爱玲创作中的恋父情结

论张爱玲创作中的恋父情结

摘要:张爱玲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海派女性作家,在她的小说中流露着一种微妙的恋父情结。本文通过分析张爱玲的《心经》等三部作品,结合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婚姻选择,证实并把这种情结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对张爱玲的创作有一个新的阅读视角。

关键词:张爱玲 恋父情结 文学创作 童年经历

张爱玲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海派女性作家。她创作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并把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命名为《传奇》。张爱玲用大胆的语言毫无忌惮地表现着人性中的自私、贪婪和对欲望的渴求。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会发现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心理上都有一种难以让人捉摸的情感,在恋情中难以摆脱父亲对自己的影响,甚至有一些女性形象对于男性的态度是模糊的,带有“父亲式”的幻想,介于亲情与爱情之间,让人一时难以分辨。通过对其童年经历的了解,我们得知张爱玲是缺失父爱的,也恰恰由于这种父爱的缺失,才造成了她对父爱的渴望,对父爱的向往。所以在她的内心里,早已镌刻了莫名的恋父情结,对父亲想爱却不得,因而开始自我压抑,这种情感便通过笔下的作品流露出来,从而填补她内心的那片空白。

一、张爱玲的人生经历与写作中恋父情结的形成

恋父情结,又名伊莱莎情结、爱列屈拉情结,也被称为伊拉克特拉情结。其名称来源于古希腊神话,爱列屈拉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男人恋父情结小说)她的父亲是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母亲是王后克吕涅斯特拉。特洛伊战争期间,母亲克吕涅斯特拉在阿伽门农外出的时候有了外遇,为了不让丑事败露,于是先发制人与情夫共同设计杀害了阿伽门农。爱列屈拉在得知真相后,即悲痛又气愤,便鼓舞弟弟俄瑞斯忒斯入宫复仇,最终她和弟弟的计划成功,成功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和情人,成功地为父报仇。弗洛伊德借用这段弑母为父报仇的故事,最初提出恋父情结的概念,比喻一些女孩子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对父亲所产生的异样情愫和微妙变化。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单亲家庭的孩子身上。一般来说,女孩子在3—5岁时常常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恋父倾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

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词典》中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

[1]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具有恋父情结的人,其性格

多半是内向的,并且多具有撒娇、任性、刁蛮等特点。大多数人表现为:女儿始终缠着父亲,喜欢和父亲聊天谈心,喜欢和父亲生活在一起,无法与父亲分离,甚至有的女孩子已经到了成年却还要求与父亲同床共枕,有的女孩子对大龄男子会产生特殊的亲切感和安全感。恋父情结是一种极不正常的心理情绪,不仅会影响女孩子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也会使夫妻感情难以维持和升华,而且还会妨碍父母的感情与婚姻,甚至极有可能为此酿成家庭悲剧,弄的曲终人散。 所以父

母一定要在孩子的心里发展时期进行积极、健康、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使其心里发展变得健康、纯洁。

张爱玲童年的不幸,深深的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有一种孤独的冷漠,和寂静的苍凉。她对父亲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矛盾的,想爱又不得爱,想恨又不能恨,一直到晚年她都没有摆脱失去父爱的痛苦。她的童年是痛苦的,是缺乏父爱的,然而正是由于这种父爱的缺失,才造成了她对父爱的渴望,对父爱的向往。

1920年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家世显赫的贵族大家庭里,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的曾孙女,朝廷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在津浦铁路局任英语秘书一职,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黄逸樊,是封建时期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时髦的新女性。张爱玲3岁时随父母来到了天津生活,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从小就开始学习四书五经,诗词创作。可以说,张爱玲拥有一段十分短暂幸福快乐的时光,但是好景不长,张爱玲的父亲开始败坏家业,抽大烟,逛妓院,开始了荒淫的糜烂生活。她的母亲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决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她比任何人更向往西方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这样,她与张爱玲父亲的婚姻彻底毁灭了,去了英国留学。从此,张爱玲从一个快乐、幸福的孩子变得不幸??

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时光是快乐的,是宝贵的,是幸福的。父亲一个人的时候,是喜

[2]欢她的。正如张爱玲曾说:“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我。”父亲鼓励

她作诗、写作,张爱玲在他父亲的指导下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碰见父亲满意的,就会对女儿大加赞扬,亲友来访时,也会拿给他们看,读给他们听,仿佛拥有这个优秀的女儿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骄傲似的。“在与女儿谈诗论文的时候,张廷重还是有耐性的,

[3]与女儿有了些思想交流。”张爱玲像个受宠的小姐,呆在父亲的房里可以是一整天,听

他讲些亲戚们的琐事,看他为自己批改作文,听他讲解古典诗词。有时候,父亲带她去喝咖啡,买香肠,吃糕点。多年后,当张爱玲在回忆这段父女相依为命的日子的时候依旧是幸福的,那时候他们是那么亲密,那么默契。“幼年的生活是温暖朦胧的,橙红色

[4]的岁月。”她骨子里是爱他父亲的,就像那时候他父亲爱她一样,张爱玲喜欢那时候的

生活,那时候虚渺的阳光,那时候纯净的天空??

好景不长,她父亲很快地再娶,继母的到来让张爱玲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张爱玲深爱她的父亲,她绝不允许有人和她共同分享她的父亲。“我只有一个迫切的感觉: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件事发生。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

[5]上推下去,一了百了。”由此可见,张爱玲是典型的“亲父反母”。继母的到来打乱了

家中原有的氛围,父亲不知道为什么竟神魂颠倒地迷上了她,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由继母做主,父亲竟也不再插手过问。慢慢的,父亲的性情更加变得与先前大相径庭,对儿女十分严厉、刻板,脾气也变得十分火爆。继母每天同父亲一样,一道躺在烟塌上,吞云吐雾,消耗时间。对于父亲的行为,张爱玲十分失望,很不愉快。有一种剥夺感和失落感在她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故意装作不在乎父亲的感情,掩饰内心深处的那忧伤的失落。

张爱玲中学毕业那年,母亲黄逸樊回国,张爱玲来到她母亲那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在与光明。她被母亲所处环境的气质所感染,西方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她,于是她向父亲提出了出国留学的要求。父亲的态度是坚决否定的,他对出国这件事心里有很深的芥蒂,花钱且不说,继母一定会百般阻挠。张爱玲的母亲就是因为出国留学才和自己分道扬镳的,她的父亲又如何会同意?于是这件事情就搁浅了??不久沪战爆发,张爱玲为了应对考试要去母亲家住两个礼拜,待到张爱玲回来的时候,继母脾气大发,没想到与继母的一次口角竟惹来父亲的一顿拳打脚踢,可见父亲的暴怒是多么的不可理喻!

从这以后,张爱玲就被关了起来,在父亲与继母的监管下开始了漫长而又黑暗的痛苦生活。张爱玲绝没有想到和继母的一场口角,竟演变成了个人命运的颠覆。直到后来,张爱玲在《大美晚报》上控诉父亲对她的软禁和暴力,并发表《what a life》来指责和报复父亲,张廷重看到后也只能欲罢不能了??对父亲是恨多一些?还是爱得太深?我们也无以考证了,但父亲对张爱玲来说,就像一件想得却得不到的东西,想爱却爱不成的回忆,恋父情结只能深深地烙印在心底??

父亲对待张爱玲的态度其实是很复杂、很矛盾的,他未必那般的心狠手辣,他也疼爱有才华、十分出色的女儿,怪只怪张爱玲的性格太像她的母亲了。于是父亲把对母亲的恨转嫁到了张爱玲的身上,父亲暴怒的一面,正是被伤害的投射,愈发的恨,就愈发的暴怒。张爱玲又何尝不懂得这些,所以她在潜意识里把自己所遭遇的不幸一部分归咎于母亲的离家出走,而对待自己的父亲,始终是抱有一丝丝的幻想的。在张爱玲的心中,她始终没有离开父亲的旧家,始终没有忘记父亲的模样,不管是爱也好,恨也罢,总之恨由爱生!所以张爱玲就像《心经》里的许小寒一样,想依赖父亲,但无奈父亲娶了其他的女人,所以最后的结局注定了只能是离家出走!张爱玲童年的不幸,深深的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有一种孤独的冷漠,和寂静的苍凉。一直到晚年她都没有摆脱失去父爱的痛苦。

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同时表现在她的择偶上,前夫胡兰成比自己大14岁,第二任丈夫赖雅比自己大29岁,在当时的社会,这是多么难以理解的一件事,在背后要受到好多人的冷眼和指指点点。而张爱玲,却从不在乎这些,大胆勇敢地秉承自己的为人处世风格。张爱玲选择的到底是男女之间纯粹的真爱?还是对父爱的留恋和补偿?我想不管是什么,多多少少都是恋父情结在她心中的延续吧??张爱玲从小缺乏父爱,因而很容易对大龄男性产生特别的感情,在她眼中年龄问题根本不是障碍。张爱玲曾经说过:“我

[6]一向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这正是因为张爱玲潜意识中的恋父情结导致

的,因为对父亲的爱无处释放,所以在心底进行自我压抑,从而转化成对大龄男人的特殊感情??亲切感。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结合的确是一段“传奇”,一个被赞美,一个被唾弃,外界对这样的结合一直众说纷纭。即便胡兰成才华横溢、风度翩翩,即便他与张爱玲的相知、相识、相恋是一场旷世才情的倾城之恋,但怪就怪在胡兰成给自己安了一个汉奸的名分,这也让张爱玲着实吃了不少苦头。但张爱玲依旧疯狂地迷恋他,甘愿放下一切,嫁为人妻。即使知道胡兰成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在外面沾花惹草,另娶妻室,张爱玲也从没后悔过,付出了自己最纯粹的爱,爱得那样超凡脱俗。而胡兰成的年龄大她那么多,我想这也是张爱玲深爱胡兰成的原因之一吧。胡兰成一直在扮演着父亲、长者的形象,而张爱玲也在他的身上找到了父亲的影子。张爱玲爱得如此痴迷疯狂、执迷不悟,归根结底就是“恋父”症结所在吧!终于,胡兰成的春心荡漾,四处留情,逐渐地消耗尽了与张爱玲之间的爱,伤害了张爱玲的心,沉重地击碎了那份最纯粹的爱情。1947年,他们离婚了,从此诀别在两个世界,天各一方,胡兰成依旧风流,张爱玲出国定居。直至1956年张爱玲遇到大她29岁的赖雅,俩人结为夫妻,开始了张爱玲的第二段婚姻。张爱玲那时候36岁,而赖雅已经60多岁了??所以从张爱玲的婚姻选择上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张爱玲倾向于年龄大她许多的男人,并产生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这就是张爱玲潜意识里的恋父情结所致的吧。

二、张爱玲作品中的恋父情结

在张爱玲众多的小说中表现“恋父情结”最大胆、最直接、最露骨的非《心经》莫

属了。弗洛伊德认为在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孩子总习惯从异性家长那里得到满足:女儿会特别崇拜自己的父亲,内心充满了十分矛盾的情感及非常复杂的微妙心理变化,过分依赖自己的父亲,利用撒娇、任性、刁蛮等手段来得到父亲的爱,从而和母亲产生距离感。《心经》中的小寒便是如此,她反感自己的亲生母亲,却恰恰爱上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许峰仪。许小寒对待许峰仪是一种超乎寻常的“关爱”,她能在一片喧嚣中分辨出父亲回来的声音,焦急的,像等待恋人似的期盼父亲的归来,甚至在朋友面前大开自己与父亲暧昧的玩笑。小寒倔强地坚持着自己所谓的爱情:“男人对于女人的怜悯,也许是近于爱。一个女人绝不会爱上一个她认为楚楚可怜的男人。

[7]女人对于男人的爱,总得带点崇拜性。”就这样许小寒对父亲的爱由最初的亲情转变成

一种对异性的崇拜、眷恋与爱慕。为了博得父亲的吃醋和内心的满足,她背叛了朋友,利用龚海立对她的一片真心去赢得父亲的关注,当看到父亲因此有些不愉快的时候她内心是那么的欢喜和雀跃。许小寒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龚海立正常的、健康的爱,而选择了对父亲自私的、错误的爱。也许每个女孩子在童年时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恋父情结,但更多的是对父亲的尊重与崇拜,而许小寒却把这份血肉至亲的亲情逐渐地转化成一种对异性的痴迷与眷恋,偏离了内心情感正常发展的轨道。由于许小寒对父亲的缱眷柔情直接导致了她对母亲的排斥与仇恨,她把母亲视为情敌,打趣母亲的着装,嘲讽母亲的打扮,无视母亲的存在,回避有关母亲所有的话题,把其推向自卑、痛苦的边缘。母亲后来回忆说:“我三十岁以后,偶尔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他稍微露一点感情,你就

[8]笑我??”由此可见许小寒是典型的亲父反母,在她心中许太太并不是一位母亲形象,

而是与自己争夺“恋人”的对手。这种畸形的家庭关系最终导致了这一幸福家庭的破裂,许小寒失去的不仅仅是纯洁的父爱,还有那正常的、健康的情爱。最终面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她才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原来母亲为了避免小寒受到伤害,早为她打算好了一切,安排好了去处。此时,面对无依无靠、孤独苍老的母亲,面对所剩无几、徒余苍白的家,许小寒最终还是幡然悔悟了:她犯了罪,她将她父母之间的爱慢吞吞的杀死了,一块一

[9]块割碎了——爱的凌迟!她伤害的不仅是母亲那爱她的真心,龚海立那纯洁的爱情,

还有波兰那真挚的友谊??但请原谅她,她只是个孩子,一个残忍的孩子??

作为父亲的许峰仪,在得知女儿以异性的情感深深地爱恋着自己的时候,他非但并不阻止,而且越发地纵容,让这份感情逐渐走向畸形、糜烂。而对于许小寒的情感,他是欣然接受的,并且是十分享受的,他享受异性对他的爱慕与眷恋,依赖与崇拜。“小寒——那可爱的大孩子,有着丰泽的,象牙黄的肉体的大孩子??峰仪猛力掣回他的手,

[10]仿佛给火烫了一下,脸色都变了,掉过身去,不看她。”显然,许峰仪也被自己内心

狂热的性欲着实吓了一跳,他对女儿的爱更多的是性爱,而不是亲情。而当这份感情威胁到了他正常生活的时候,他逃避了,他放弃了,最终选择了女儿的替代品——段绫卿,只因为她与女儿有几分相像,他对段绫卿的需要正是内心对小寒的补充。他伤害了许小寒,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更多的,更像是情人,卑鄙、自私;他不爱自己的太太,却荒诞的把原本对妻子的爱转移到了许小寒的身上,无视妻子的存在,消耗他们之间所剩无几的感情,并在最终遗弃了她,而余下的,徒有苍白;他还伤害了无辜的段绫卿,使其成为感情的附庸品、许小寒的替代品,不能给她一个温暖的家,一个正当的名分,使其逐渐变成了人尽可夫的女子。许峰仪对感情的逃避、不负责和最终情感的转移,同时伤害了三个女人,并且造成了三个女人的悲剧。

在作品中,许太太常常被置于一个让人忽视的位置,默默无闻,整天与厨房和花草相伴,毫不过问女儿与丈夫的事情,这也直接导致了悲剧的形成。许太太无疑是这场父女恋中最大的受害者,失去了与女儿之间的醇厚亲情,失去了与丈夫之间的美好爱情,

是个着实让读者疼惜可怜的角色。而许太太的失败在于她的一味容忍和自欺欺人似的自我催眠,她不愿意相信更不敢相信许小寒与许峰仪之间存在的异样情愫和暧昧关系,即便是相信了,也只是一再的纵容与忍耐,默默地承受这份沉重的打击。当看到女儿和自己的丈夫紧紧地抱在一起的时候,她全当无视,毫不理会,依旧微笑面对,也许她的内心是难过的、踌躇的,所以在最后与女儿摊牌时她承认:“你叫我怎么能够相信呢?”“我

[11]不许我自己那么想,可是我自己还是一样的难受。”许太太的一味妥协、容忍和纵容

加速了悲剧的形成与发展。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受害者,她得到的更多是读者的同情与怜惜,但作为一个母亲,许太太没有尽到一个做母亲的责任,教育好自己的女儿,及时阻止其心理的扭曲发展。作为一个妻子,她更没有取得一个做妻子应有的的地位,监督和管束自己的丈夫,容许其在外面过荒淫糜烂的生活。我想若是究其悲剧原因,许太太也是应当承担一部分责任的。

《茉莉香片》则是另一部体现张爱玲恋父情结的作品。《茉莉香片》中的聂传庆4岁便失去了母亲,生活在一个烟熏雾绕的环境中,经常受到父亲的毒打,从未感受过父爱的温暖。于是,他便开始寻找精神上的父亲,对父爱有了强烈的渴望和急切的向往之情。在得知母亲曾经的爱人竟是现在的中文老师言子夜时,内心突然明亮起来。聂传庆固执又执拗地认为自己本应是言子夜的儿子,于是便陷入了对这个儒雅、有内涵、有文化的男人的崇拜和眷恋之中。“言子夜进来了,走上了讲台。传庆仿佛觉得以前从来没

[12]有见过他一般。传庆这是第一次感觉到中国长袍的一种特殊的萧条的美。”每每上课

时,聂传庆总要仔细端详、欣赏这个时刻散发着魅力的“父亲”,全然不顾老师传授了什么新的知识,一心沉浸在脑海中那一厢情愿的、无尽的幻想之中。时间久了,聂传庆对言子夜父爱的渴求欲望越来越强烈,却时时得不到回报,于是便对那个拥有了言子夜全部父爱的女孩 ——丹朱,开始了无比的嫉妒与憎恨。正如作者所说“他对于丹朱的

[13]憎恨,正像他对言子夜畸形的倾慕,与日俱增。”最后,聂传庆因为言子夜的一次责

骂,使他对父爱的渴求彻底绝望了!“他父亲骂他为‘猪,狗,’再骂得厉害些也不打紧,因为他根本看不起他父亲。可是言子夜轻轻的一句话就是他痛心疾首,死也不能忘记。”

[14]想爱却爱不得,想被爱却得不到,到最后只能因爱生恨。聂传庆把对言子夜爱全部转化为了仇恨,并实施在了丹朱身上:“告诉你,我要你死!有了你,就没有我。有了我,

[15]就没有你,懂不懂?”就这样,又一个恋父悲剧在山里的一声长叫中戛然而止??爱

之深,恨之切,当一个人深爱他人却无法得到回馈的时候,这种强烈的爱便会转化成另一种情感——仇恨。从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恋父”已经不是单纯的、直接的依恋了,而是一种无法寄托的爱转化成的仇恨。当对父亲的爱无法通过情感途径而实现时,便通过暴力方式发泄出来,《茉莉香片》这部作品就是这种变异的、间接的恋父情结的最好体现。

心理学表明:“在童年时期失去父爱,会严重破坏儿童内心的安全感,使一些女孩成年期缺乏一种独立的自我力量。由于过早失去父亲,她们将对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父亲式的中年男性身上,渴望崇拜,取悦权威,在这样的男人身上完成对父亲的精神依恋。”

[16]这样形式的恋父情结表现在小说《殷宝滟送花楼会》中,描写了一段师生恋的故事。主人公殷宝滟是个年轻貌美的初中学生,罗潜之是年龄比她大很多的中文系教授。殷宝滟对罗潜之的感情源于对他的敬佩与崇拜,罗潜之“父亲式”的形象给了殷宝滟无限的安全感和依赖。罗教授也对宝滟进行了狂热的欣赏和追求,将其视为女儿、恋人??心理学表明:在女孩子童年时失去父爱,会对其心理产生严重的创伤,破坏内心的安全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择偶观上她们总是选择年龄大的男性,来寄托其对父亲的情感,填补内心的空白,这也是恋父情结的一种表现。而殷宝滟选择了人到中年的罗教授正是寻

篇三:《心经》中的恋父情节

《心经》是一篇家庭伦理悲剧,是一篇弗洛依得精神分析、恋父情结式的小说。

 对于每一个女孩子来说,父亲就是生命中第一个接触的异性。对父亲的感情,很容易影响到今后的择偶标准。

 小说中的许小寒,从小到大就一直象小鸟一样依恋着自己的爸爸。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心底的那种朦朦胧胧的依恋演变成为热烈的爱慕。

 许小寒知道爸爸妈妈之间早就没有一点爱情可言了。这个家庭,只不过是为了维护它的完整,为了在别人眼中表现得和谐,而勉强地凑合在一起而已。

 爸爸许峰一刚入中年,却依旧是富有魅力的成熟男子。而母亲却已红颜逝去,为了保有这个家,只得一切听凭丈夫放任自由,以为只要留住一个许太太的名义,其他的一切都是不重要的了。

 可谁又想到,许小寒这么一个从小看到大的小女儿,竟然会深深地爱上自己的父亲。  小寒二十岁生日那天,邀请了同学段绫卿,邝彩珠等一帮女孩子聚在家里,嘻嘻哈哈地庆祝生日。大家一起兴高采烈地谈论着电影、戏剧和男朋友的时候,许小寒挽着刚回家的许峰仪的胳膊,对大家骄傲地介绍说:“这是我爸爸,我要你们把他认清楚了,免得……”她吱吱一笑接下去道:“免得下次你们看见我跟他在一起,又要发生误会。”

 一个女孩不解,问:“什么误会?”

 许小寒道:“上次有个同学,巴巴地来问我,跟你去国泰看电影的那个高高的男人,是你的男朋友么?我笑了好几天--一提起来就好笑!这真是……哪儿想起来的事!”

 许峰仪开始只是以为女儿调皮,耍闹,便纵容地一笑置之。却不知道这是小寒潜意识的流露。

 随着事情的发展,许小寒藏在心底的恋父情结已经随着感情波动横溢而出。  她把一直爱着她的男同学推给段绫卿。她要许峰仪知道,这么做都是为了他,为了自己深爱着的爸爸。

 她在许峰仪的面前,扑簌簌地落下了两行眼泪。把脸靠在爸爸的肩膀上,一如儿时地拉住爸爸的衣袖,试着把手伸进袖口里去。幽幽地说:“我是一生一世不打算离开你的。有一天我老了,人家都要是问:她为什么不结婚?她根本没有过结婚的机会!没有人爱过她!谁都这样想——也许连你也会这样想。我不能不防到这一天,所以我要你记得这一切。”  许峰仪也是爱许小寒的。他几乎把自己的爱全部寄托在女儿身上。

 但他的爱只是天伦之爱,有了对女儿的爱,他才会觉得这个家并不寂寞。

 他的情感很复杂,连自己也理不出头绪。也许,在他的潜意识深处,也有些不易察觉的对许小寒的情爱成分。因为他对自己的妻子虽然没有感情可言,倒也没有怨言和别恋。是对女儿的感情把他拴在家里。

 看着女儿渐渐地长大,出落成亭亭玉立的美丽少女。他这才越来越发现事情的严重程度。

 ——搁着玻璃,峰仪将手按在小寒的胳膊上——象牙黄的圆圆的手臂,袍子是幻丽的花洋纱,朱漆似的红底子,上面印着青头白脸的孩子,无数的孩子在他的指头缝里蠕动。小寒——那可爱的大孩子,有着丰泽的,象牙黄的肉体的大孩子……峰仪猛力挚回他的手,仿佛给火烫了一下,脸色都变了,掉转身去,不看她。

 许峰仪得想办法制止自己感情的发展,他把小寒送到她舅母那去,或者自己离开家去莫干山过夏天。可是这一切都是徒劳,他依旧摆脱不了小寒对他以及他对小寒那种幻想的爱。终于,到了最后,他选择了一条令许小寒完全死心的路——爱上小寒的同学段绫卿。  段绫卿和许小寒不一样。她的父亲死得很早,只有和自己的寡母寡嫂生活在一起,从来都不知道拥有父爱的温暖。

 于是,她也和许小寒一样,渴望一个父亲般的男人的爱。所以,她也不爱被小寒推

给她的男同学,而选择了许峰仪。

 许峰仪在段绫卿身上却也得到了女儿的影子。

 许小寒哭、闹、劝说、阻止,却都不起作用了。她被送去天津。

 临走的时候,她伸出手臂,攀住她母亲的脖子,哭了。

 许太太成全了许峰仪和段绫卿,如释重负。对小寒说:“你放心……我……我……自己会保重的……等你回来。”

这个故事看来很浅显,主题却是晦涩的。

可能,许小寒这种畸形的感情从某种程度上是张爱玲的折射。不过,我总觉得段绫卿那种在没有父爱的环境下的畸形感情更是贴近于张爱玲。张爱玲从小的生活中就较少有父爱,这部作品恰恰是她渴望父爱的那种潜意识的折射吧。

张爱玲说过——“我一向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人稍微有点看不起,对于小孩则是尊重与恐惧,完全敬而远之。”

小寒对她父亲说:“男人对于女人的怜悯,也许是近于爱。一个女人决不会爱上一个她认为楚楚可怜的男人。女人对于男人的爱,总是带点崇拜性。”这也恰恰印证了张爱玲的那句“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快乐。”男人和女人的故事,被张爱玲的笔墨分析得精辟。而张却在自己的感情选择上犯了糊涂。

 正当她踌躇地想象着自己的感情该走向何处的时候,大她十五岁而且有家有室的胡兰成出现在她的眼前。于是她抛弃了一切的理智,如蛾扑火般地陷入了爱情当中。为了感情,盲目地爱恋和崇拜一个风流的薄心人。真的不禁使人恻然。

其实说来说去都不过是同一句话——这个世上,又有哪一件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这个与月亮有关的人在故事的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出悲剧,她嫁到了富贵人家,可是处处因自己的出身受到歧视;她结婚五年了,有了一对弱小的儿女,可是从未享受过婚姻的幸福;她自以为是地爱上了丈夫的弟弟--三少爷姜季泽,可是平日走马章台的三少爷对她却严叔嫂之防。张爱玲的小说里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只"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自己的文章》,张爱玲)。人活着,必须有各种欲望的支撑,对七巧而言,所有的欲望都不如金钱重要,确切地说她只有惟一的金钱欲。爱情和金钱相比,是可以舍弃不要的,人生的其余内容也是如此。当所有的欲望都遭到了破产,只剩下黄金的枷锁时,七巧就成了一出彻底的悲剧。

10年之后,七巧的丈夫和婆婆都死了。苦难熬出了头,她分到了家产,搬出姜府自立门户。过去冷淡七巧的姜季泽现在上门来向她倾诉爱情,精明的七巧在心旌摇荡之余发现所谓的爱情是假的,大怒之余把季泽赶出了家门。爱情的幻影消失了,淌着眼泪的七巧奔到窗前:

 "玻璃窗的上角隐隐约约反映出弄堂里一个巡警的缩小的影子,晃着膀子踱过去。一辆黄包车静静地在巡警身上辗过。小孩把袍子掖在裤腰里,一路踢着球,奔出玻璃的缘。绿色的邮差骑着自行车,复印在巡警身上,一溜烟掠过。都是些鬼,多年前的鬼,多年后的没投胎的鬼……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一出彻底的悲剧造就了一个彻底疯狂的人。七巧戳穿季泽的感情骗局时,她还有强烈的情感,她还能大怒。下半部中的七巧完全成了一个疯子,她压抑自己正当的情感,最终丧失人的情感变成了非人。

悲剧的延续性贯穿小说的全篇,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暗示。七巧、长安、芝寿都是悲剧,各自的悲剧有其来龙去脉,剧情不尽相同,悲哀和怨愤都是一样的,而悲剧又是延续不止的。

相比之下长安和芝寿的悲剧比较缓和,因为她们不是情欲很强的人,七巧则不同,情欲

作为一种生理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她的情欲被刺激得高涨,但是七巧却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无怪乎她被折磨的近乎甚至说已经变态。情欲的不能满足更加刺激了她的金钱欲,她对金钱的把持近乎残酷并且认为这是对她的唯一补偿。同时,压抑的情欲让她变态到要报复自己的子女,通过控制他们的情欲来让自己的变态心理感到些许平衡。苏童笔下《米》中的五龙也是类似的边缘人形象。

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曾解释张爱玲是两本书打天下,一本是《海上花列传》,一本是《红楼梦》,这可以说说出了张爱玲小说的的秘密,不过这个秘密是张爱玲自己揭开的,。这些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却不是解读重点,所以点到即止。



篇四: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

中译名为“厄勒克特拉情结”、“爱烈屈拉情结”、“依莱特接情结”,指女孩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相传古希腊神话,爱烈屈拉公主因母亲与其情人谋杀了她的父亲,故决心替父报仇与其兄弟最后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弗洛伊德借此来说明儿童性心理的特征。认为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潜意识中有一种取代母亲位置的愿望。特别是到了性器期发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故埋怨并妒忌母亲占有父亲的爱。

【概述】

1.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的含义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2.过度者的表现

这是大家听得最多的“情结”:一个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结果,与母亲的关系疏远不说,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乃至婚恋也常常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样的女孩总在有意无意寻找父亲式的恋人,但即使找到了,相处也会成为问题,因为恋父的女孩性格大多内向、娇气、任性,而且往往出现性的阻抗。

3.创伤体验

过早失去父爱的女孩,常常会将对于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现实中某个人物的身上,这个人物便会成为父亲的替代品,但他又不同于父亲。在父亲的光环效应下,“他”的形象往往更加高大起来,成为无可替代的“情圣”,供奉在女孩记忆的深处。因为“他”与特定的时期联系紧密,而那个时期对女孩子来说刻骨铭心,所以无形之中,后来者便始终会让女孩觉得缺少共鸣。

4.不安全感

在童年期失去双亲中的任何一方,都会严重破坏儿童内心的安全感。不安全感导致的最直接反应,是防御心理加重,常常拒绝或者回避一切不确定的因素

“情结”不等于“爱情”,但是懵懂的女孩分不清,所以,青春期里的特殊情感就变成了“沧海水”或者“巫山云”,令之后的感情黯然失色。正如桑妤所说,她并不是真的想固着在单身的状态里,但是爱情似乎打了结,总也理不顺,更不消说婚姻。要想“破茧而出”,只有先解开情结。 编辑本段【对恋父情结的几个建议】

1.将父亲还给母亲

恋父情节

首先要明白,“恋父”并非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它只是说明我们在心理上依恋父亲的时间比一般人更长一些、程度比一般人更深一些罢了。要让这种依恋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我们就必须让自己成长起来,明白家庭之间不同角色的分工和定位,然后,以一个成熟女儿的身份来看父母。实际上,家庭之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婚姻、而不是父女,相对于父母而言,

我们是配角、不是主角,所以我们必须“心理断乳”,不再像个小女孩那样将父亲当作神话来依附。

2.将老师还给历史

青春期的女孩子“爱”上老师,是常有

师生恋

的事,因为身心的发育需要一个寄托“异性崇拜”的对象,而年轻的男老师自然是“近水楼台”。青春期过去之后,大多数人会郝然一笑、然后释怀,继而开始真正的恋爱,但也有人会越来越将这段经历完美化、绝对化,以此来逃避真爱的繁琐。其实,我们始终看不到好风景的原因,正是因为我们不肯前行——放下孩子气的迷恋,我们才能得到爱情。

3.让爱做主

让爱做主

挣脱了自己吐的“丝”,我们接着要学会的是如何面对生活。爱情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从来都不会是完美的,都可能是磕磕碰碰的。能够领略爱的美妙的人,首先一定是一个接受不完美、愿意冒险并且能够为爱负责的人,恋爱之前,他或者她会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解开自己心中的“情结”,然后,让爱做主,引领自己的身心到达快乐和幸福的彼岸。彼岸有多远并不重要,因为风景其实早在旅途中。

“至于能不能找到像父亲或者老师的人,”结束咨询之前,我对桑妤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具备了真正去爱的能力??”

【恋父情结分析测试】

与你相撞的人,正是你内心深处希望的恋爱对象,那么,他多大?是什么样子的人呢?这个测试可以帮你检查你有没有“情结”。

1.同年龄的人

你所昐望的情人是跟你在思想或言语方面,没有代沟、能平等相处的人。例如:同事、同学或者同一个俱乐部的成员,都是适合你的对象。

2.大哥哥型

你是那种会被有信赖感的人所吸引的人。恋爱时,你希望对方疼爱,但还不至于到达恋父恋母的状态,所以,适合你的人选应该是家中的长男、长女,或者至少有点“老大”派头的。

3.叔叔型

你有恋父情结的可能性比较大。仔细想想,你与长辈的相处有没有影响到你的恋爱与择偶呢?如果有,就要马上调整了;如果没有,那么就在合适的大龄人群中寻找能够给你安全感的恋人吧,只要处理得当,任何模式的爱情都可以快乐幸福。

4. 比自己小的人

你属于那种想疼爱别人的人,容?#91;被别人的可爱或纯真所吸引,所以,排行老幺的人应该很适合你,让你的母性得到充分施展。换句话说,有点“恋母情结”的人,也许正是你的合适人选呢!

【“恋父情结”的心理分析】

这是一位近不惑之年的女士,一张清秀的长脸,布着过多的皱纹,忧郁的眼睛吐露着她内心的苦楚。咨询师给她沏了一杯茶。她出于礼貌,微微地呷了一口,便奏起她的心曲:“我的女儿今年12岁,小学就要毕业,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好,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老师说她很懂事,可是,她在家里却不时出现一些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就拿上星期她爸出门的事来说吧,她不让她爸离家,她爸刚一走,她就丧魂落魄,坐立不宁,茶饭不喝。我关心她,她冲我喊‘讨厌’。她爸一回来,她一切恢复正常。她爸给她买了东西,她高兴地跳了起来,搂着她爸亲个没完。当她发现她爸爸也给我买了东西,而且比给她的贵重时,她竟歇斯底里般地哭嚷,弄得我们夫妻俩目瞪口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是精神上出问题了?我们想带她到精神病院去看一下,又怕影响不好,所以先来心理咨询。”

在咨询师的启发与诱导下,这位女士又理出如下三条线索:

其一,亲父。对父亲言听计从,甚至违心地讨好父亲。“小时,她爸给她洗澡,她爸洗澡时也带她一道洗;后来,一年大一岁,仍坚持要她爸给她洗澡,她爸洗澡时她非进去不可。弄得现在她爸怎么也不敢在家洗澡,到她洗澡时她爸就得躲开。”

其二,反母。对母亲不怀好意,甚至贬而后快。“一次,家里来了朋友,她对朋友的小孩不够礼貌。客人走后,我批评她几句,她竟冲口而出:‘你有什么了不起,除了眼睛比我大,还有哪儿比我强?’你说这是什么话!”

其三,幸灾乐祸。“当我们夫妻争执,特别是她爸责斥我时,她就幸灾乐祸,扮鬼脸。”

问题至此,和盘托出,咨询师指出:

第一,该女的行为是“恋父情结”,与精神病风马牛不相干。所谓“恋父情结”,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第二,“恋父情结”的机制,《心理学大词典》释义“恋父情结”时指出:“??在性器期,她逐渐认识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因而埋怨母亲并妒忌母亲占有父亲。”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性心理的发展,经历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口腔期。从出生到l.5岁,动欲区是口,婴儿从吮吸吞咽中感到快感和满足。

第二阶段:肛门期。从1.5-3岁,动欲区是肛门,幼儿从排泄中得到快感和满足。

第三阶段:性器期。从3-6岁,动欲区是外生殖器,幼儿开始注意性别,出现好奇心。

第四阶段:潜伏期。从6-12岁,幼儿的性欲潜伏下来,避开异性,以同性为伍。

第五阶段:成熟期。与青春发育同步,男女均从与异性接触中寻求乐趣。

个性发展到“性器期”,混沌初开,开始注意起两性的差异。女孩发现男孩有小雀雀,站着小便,像只骄傲的公鸡,说有多神气就有多神气,而自己小便必须蹲着,无比委屈,感到矮人一等。从而埋怨起生她的母亲来;而母亲又是父亲的疼爱对象,于是,在埋怨的基础上又添了一层妒忌。据研究,女孩这种对母亲的埋怨与妒忌的交织情绪,发展成为反母亲父的“恋父情结”,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家庭里阳盛阴衰;二是父女相依为命,或父女亲近超过母女的亲近;三是女孩个性内向,心理稚嫩,富含“嗲”气。

篇五:恋父情结

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的含义

也称“爱烈屈拉情结”。指女孩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相传古希腊神话,爱烈屈拉公主因母亲与其情人谋杀了她的父亲,故决心替父报仇与其兄弟最后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弗洛伊德借此来说明儿童性心理的特征。认为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潜意识中有一种取代母亲位置的愿望。特别是到了性器期发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故埋怨并妒忌母亲占有父亲的爱。

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

2.过度者的表现

这是大家听得最多的“”:一个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结果,与母亲的关系疏远不说,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乃至婚恋也常常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样的女孩总在有意无意寻找父亲式的恋人,但即使找到了,相处也会成为问题,因为恋父的女孩性格大多内向、娇气、任性,而且往往出现性的阻抗。

3.创伤体验

过早失去父爱的女孩,常常会将对于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现实中某个人物的身上,这个人物便会成为父亲的替代品,但他又不同于父亲。在父亲的光环效应下,“他”的形象往往更加高大起来,成为无可替代的“情圣”,供奉在女孩记忆的深处。因为“他”与特定的时期联系紧密,而那个时期对女孩子来说刻骨铭心,所以无形之中,后来者便始终会让女孩觉得缺少共鸣。

4.不安全感

在童年期失去双亲中的任何一方,都会严重破坏儿童内心的安全感。不安全感导致的最直接反应,是防御心理加重,常常拒绝或者回避一切不确定的因素

“情结”不等于“爱情”,但是懵懂的女孩分不清,所以,青春期里的特殊情感就变成了“沧海水”或者“巫山云”,令之后的感情黯然失色。正如桑妤所说,她并不是真的想固着在单身的状态里,但是爱情似乎打了结,总也理不顺,更不消说婚姻。要想“破茧而出”,只有先解开情结。 青春期的女孩子“爱”上老师,是常有的事,因为身心的发育需要一个寄托“异性崇拜”的对象,而年轻的男老师自然是“近水楼台”。青春期过去之后,大多数人会郝然一笑、然后释怀,继而开始真正的恋爱,但也有人会越来越将这段经历完美化、绝对化,以此来逃避真爱的繁琐。其实,我们始终看不到好风景的原因,正是因为我们不肯前行——放下孩子气的迷恋,我们才能得到爱情。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也译作“俄狄浦斯情结”或“伊底帕斯情结”),是指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结。它是弗洛伊德主张的一种观点。这一名称来自希腊神话王子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无意中杀父娶了母亲。

弗洛伊德在神经症患者身上发现,对父母一方的强烈妒忌反应能够产生足够的破坏力

。这种破坏力能产生恐惧,并因此对人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产生永久性的困扰和影响。由于时常在神经症患者身上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因此弗洛伊德假定这样的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弗洛伊德不仅假定俄狄浦斯情结是神经症的核心,而且试图在此基础上来解释其它文化中的复杂现象。弗洛伊德1913年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提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对象是其母亲,他总想占据父亲的位置,与自己的父亲争夺母亲的爱情,也就是恋母情结。

恋母情结,又称俄底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通俗地讲是指男性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无论到什么年纪,都总是服从和依恋母亲,在心理上还没有断乳。所谓“情结“是指情感上的一种包袱。

来源

恋母情结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谕警告:如果他让新生儿长大,他的王位与生命就会发生危险。于是他让猎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但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丢弃的婴儿被一个农民发现并送给其主人养大。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个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年杀死。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被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后来底比斯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谕,才知道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罪行。俄底浦斯挖了双眼,离开底比斯,四处漂流。

本质

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以男孩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男孩与母亲不同性,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恋母和访父常常相互促进。父亲爱母亲,而男孩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恋母情结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情结的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我们把恋母情结及其变化进行编码,3-6岁出现的恋母情结是第一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恋母情结第二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两位长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相似作用表现为与一位替代父母认同,模仿他,学习他,崇拜他;互补作用表现为爱上一位年纪比自己大许多的异性,这种现象叫做“牛犊之恋”。

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编造“身世幻想”,其特点是想象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而是从小被领养的,“亲生”父母比现在的父母要高贵得多。身世幻想与英雄神话关系密切。于是告别养父母,踏上寻找亲生父母的征途,经过一番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不难看出,身世幻想和英雄神话实际上是第二恋母情结的

反映,知识亲生父母被换成了养父母,而父母的替代者被换成了“亲生”父母。摆脱父母,为自己寻找父母的替代者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如果过分强烈,就会被导致“非血统妄想”,既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恋母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终于被同龄人所取代。此时,相似作用表现为与同性的同龄人形成友谊,互补作用表现为与同龄异性相爱。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和爱情产生了。这就是第三恋母情结。为什么恋母情结的对象会越来越年轻呢?这是因为,恋母情结的对象虽然来源于父母,但又不是现实的父母,而是父母的意象。心中的意象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老,因此,个体在长大,而父母意象不长大。相对于个人的年龄,父母意象越来越年轻,恋母情结的对象也越来越年轻。

形式

第一恋母情结的相似作用表现为仿父和杀父两种相反的形式,第三恋母情结的相似作用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一种是对抗。开始的时候,合作和对抗分别指向不同的人,即与某些人合作而与另一些人对抗,把他人分为朋友和敌人,爱憎分明,美其名曰“忠诚”。互补作用也是如此,分为精神恋爱和性两种形式。分别指向不同的异性,把女人分为女神和妓女,把男人分为君子和色狼。随着人格的不断成熟,许多人都能够把敌和友统一起来,人际关系中既有合作又有对抗和竞争,同时也能够把爱和性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一辈子也完成不了这种统一。

第三恋母情结有两种特殊形式,分别称为“安提戈涅情结”和“该隐情结”。安提戈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深爱自己的哥哥波吕尼刻斯,哥哥死后,她不顾禁令埋葬了他的尸首,因此被活活地砌在陵墓中自杀而死。该隐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因为嫉妒而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亚伯。兄妹乱伦的主题见于许多神话故事,如中国的伏羲和女娲、埃及的奥西里斯和伊西斯、希腊的宙斯和赫拉。据说,埃及和日本的王室为了维持血统的纯洁而实行兄弟姐妹通婚。这种血缘婚姻是王室的特权,在民间是被禁止的。同胞相残的主题也到处可见,除了希伯来的该隐和亚伯,还有中国的象和舜、埃及的塞特和奥西里斯。另外,宫廷政变也总是伴随着同胞相残。 等待自己结了婚有了孩子,父母意象就被孩子取代了,恋母仿父变成了“恋女仿子”,这就是第四恋母情结。恋女情结也称“李尔王情结”。父亲偏爱女儿,母亲偏爱儿子,是普遍现象。“仿子”颠倒一下,变成了“子仿”,表现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自己的标准教育子女,让子女成为自己这样的人或自己理想中的人。不难看出,第四恋母情结与第一恋母情结是相呼应的。儿子恋母仿父,而母亲恋子,父亲为儿子做示范,希望儿子模仿自己。

跟第一恋母情结一样,第四恋母情结开始的时候,也是纯洁无瑕的,到了后期便掺杂进了性和暴力的成份。此时,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面对亭亭玉立的女儿,做父亲的将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身强力壮的儿子不再对父亲唯唯诺诺,父子之间经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对母亲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女儿成了对手,儿子则成了诱惑。于是,第四恋母情结受到压抑,进入第五恋母情结。

随着第四恋母情结的退场,子女之外的年轻人取代了亲生儿女。子女之外的年轻人范围很广,除了亲生子女都行。有些老人钟爱学生,有些老人喜欢认干儿子,有些老人爱人家的孩子胜过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些老人溺爱孙子,经常为了孙子而跟儿子闹矛盾,也是第五恋母情结的表现,因为孙子也是“子女之外的年轻人”。

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流传着一段传奇故事,叫做“赵氏孤儿”,说的是赵家被人所害,遭到灭门之灾,一对仆人为救赵家遗孤,把自己的儿子与赵家的孩子换了包。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救下了赵氏孤儿。这种“舍子救人”的行为其实就是第五恋母情结的表现。在“沉香救母”的神话中也有类似的情节:沉香杀了人,他的后妈王氏为了救他而让自己的儿子去抵命。

影响

许多人否认恋母情结的存在,因为他们没有发现自己有恋母情结。按弗洛伊德的说法,这是压抑的结果,没有发现不能作为不存在的依据。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虽然同意欧洲人有恋母情结,但不承认恋母情结的普遍性,原因是太平洋诸岛上的原始人没有恋母情结。这个结论是他在深入调查了原始人的生活以后得出的。他发现,在某些母系部落中,儿子从来不会与父亲发生矛盾,他们永远是好朋友,“杀父”的念头决不会发生。同时,他还发现,男孩对舅舅却是既敬又恨。显然,马林诺夫斯基误解了恋母情结。恋母情结中的父母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而是心理上的父母。如果一个小孩一出生就被人领养了,他的恋母情结不可能指向亲生父母,只能指向养父母。在母系社会里,父亲是族外人,在家里没有任何地位,倒是舅舅在母亲的家里行使男主任的权力。家中的男主人就是心理上的父亲。男孩恋母仿舅、亲母疏舅或杀舅娶母,正是母系社会的恋母情结的表现。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一定是非常早的。但是,母系社会的残余影响迄今为止仍然存在。例如,虽然舅舅是外姓人,但舅甥关系一般都比较密切,兄弟分家都要请舅舅来主持公道。中国人的恋母情结完全有可能表现为“恋母仿舅”。在“沉香救母”的神话中,沉香“抗舅救母”其实就是“杀舅娶母”的一种变形。由此可见,恋母情结是一种普遍现象。

有恋母情结的男性在和妻子的关系上往往不融洽,男性有恋母情结的,听到妻子说母亲的坏话,会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甚至自己也有种莫明其妙的罪恶感。为此,会常与妻子怄气,夫妻关系的裂痕会越来越大,最后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一半原因是男性本身不好,一半是男性的母亲不好,做母亲的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影响了儿子和妻子的关系。

有恋母情结的男性,很可能是一个没有主见,缺乏进取精神的男性,因为这种男人非常害怕失去母亲的爱,所以一直是窥测着母亲的脸色,抑制自己的主张,专门为了讨好母亲的满意而生活着的,由于过于依附母亲,其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都容易女性化。带着这种生活态度进入社会,也是一个懦弱的人,没有别人的指令,就不能行动,缺乏自主意识,精神容易慢性萎缩。

有恋母情结的男性,习惯于单方面获得,不懂得自己应主动地去为他人服务。有一个小伙子,到医院探望母亲时不但没给母亲带一点东西,反而竟把别人给母亲带去的点心和水果给吃光了,然后就倒在母亲的病床上呼噜呼噜地睡起觉来。在他心里,接受母亲的爱就等于爱母亲了。

要克服恋母情结,首先要改变对母亲的态度,即不把母亲作为依存和撒娇的对象,而是作为被照顾的对象,不是让母亲听自己诉苦,而是听母亲的诉苦;不是向母亲要零花钱,而是高兴地把自己的钱送给母亲花。总是被别人体贴、宽容,就永远长不大。

男子成年之后,如果有上述情绪和行为,都属于恋母情结,在心理上应努力克服。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