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离家出走的女孩到我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17:23:50 体裁作文
离家出走的女孩到我家体裁作文

篇一:致我从未离家出走的女孩

甜言蜜语是谈恋爱用的,是朋友同学之间表达友谊用的,小酸词是文青闺蜜用的。唯有至亲骨肉,一个眼神,或者几个字,就够。好比人类与太阳的关系,就三个字——晒太阳,就够。

致我从未离家出走的女孩

亦池考研成功,亲朋好友知道了纷纷恭喜和祝贺,都说你女儿太给你长脸了。是的,我的确是满心高兴,的确觉得脸面光彩,自己遭遇中的不顺心不公平,也都顿时无所谓了,出出进进在车马喧嚣烟尘飞扬的城市,也都只觉得是绿水青山带笑颜。我们社会就是这样的习俗文化,自家小孩,似乎唯有书读得越高,考的学校越有名气,才是最耀祖光宗的。是的,我也逃不出世俗,虚荣心也非常满足。然而,最让我由衷喜悦和深感欣慰的,却是亦池的这一把玩票。

文学不是亦池的专业,也算不上她的爱好。她从小跟随我,阅读量倒是不算小,但是并没有表现出对文学写作的酷爱。小说翻译更是新手。亦池一边做大学毕业论文,一边翻译这本美国小说,果真是当作论文之间的思维调剂和休息。后来,亦池快要翻译完毕的时候,我的担心实在忍不住,问她是否需要我亲自做一次她的责任编辑,是否愿意把文稿给我,让我看一看。这个时候的亦池,倒是蛮谦虚的,说:“当然要妈妈看看的。”

不久我就收到了亦池的翻译文稿,没有想到一读就被流畅而俏皮的文字吸引了,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可以说,我阅读了无数外国文学作品,有无数优秀的翻译大家,比如傅雷的“巴尔扎克”等等,可惜近年,翻译的外国文学越来越多,质量却江河日下,不忍卒读。翻译行当普遍浮躁,粗浅急就,遍体硬伤,毫无文学意味,更有许多外语学院学生分片包干,最后拼凑在一起,以老师的名字出版。在这种情形下,亦池的翻译文本,是如此惊艳。以至于我怕自己因为母爱糊涂,夸张了,便特意私底下求了一位朋友、文坛公认的文学作品鉴赏大家,请他看看一部翻译书稿,事先我并没有说是亦池的。他很快看完,大加赞赏,问是谁翻译的,把美国一个十六七岁女孩子的心态翻译得如此准确,并且特别能够传达这个年龄女孩子的青春气息,文字也特好。获得佐证,我放心了。我这才告诉她,这是我二十一岁的女儿翻译的。

我清醒地知道,我在夸孩子;我更清醒地知道,夸孩子是自己给自己挠痒痒——自己特舒服,别人看着不雅。但是我在讲孩子的故事,如果孩子真是值得一夸呢?那也要举贤不避亲了。我要举个例子,以供读者自己来判断我的判断。我要推荐亦池翻译的一首诗歌,我的确情不自禁要推荐,因为翻译得太精妙了,超过了我所读到的版本。在这本翻译小说里,原作者引用了一首诗歌,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诗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的诗:《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的情书》之《葡萄牙十四行诗》第43首。勃朗宁夫人的这本诗歌,在中国早有翻译出版,且有多种不同译本。我在网上看到白金汉英语官网上选录了这首诗歌,没有注明翻译者姓名和版本来源,我想它们应该会选择最好的版本在网上呈现。如下:

《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的情书》之《葡萄牙十四行诗》第43首:

我是怎样地爱你,让我细说端详。

我从心灵的最深、最广和最高处爱着你,

深到口力之极 ,广到存在的边缘,

高到上苍理想的荣光。

我爱你已成为我每日最平静的渴望,

如太阳和烛光那般轻无声息。

我无拘无束地爱你,像人类追求天生的权利,

我真心地爱着你,像他们一样不需要赞扬。

以我对陈伤旧痛的深情,

以我孩童时的虔诚和信仰,

我爱你,以我对失去圣徒的痴情,

我爱你,以我一生中所有的呼吸,所有欢笑和泪水!

而且,假如上帝的选择英明,

我死后必将更加爱你!

而我的孩子,亦池的翻译如下:

《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的情书》之《葡萄牙十四行诗》第43首:

让我来细数我对你的爱:

那是我竭尽了自己灵魂所能触及的深度、宽度和高度,

直至视线都到达不了,

直至生命的尽头,

直至完美的极限。

我对你的爱是每一天最基本的需求,

就像我需求太阳和烛光。

我对你的爱不由自主得就像人们对真理的追逐,

我对你的爱纯粹得无须称赞也不求回报。

我对你的爱充满激情,

这份激情只在从前悲痛万分的时刻

与儿时天真的信仰中才有过。

我对你的爱是我以为本已经失去的

和我渐渐流失的时间一起消失的那种爱。

我对你的爱是我生命里的每一次呼吸,

每一个微笑,

每一滴泪水。

如果上帝允许,

在我死后,只会更加爱你!

以上两个版本的翻译,对照比读,我相信读者是可以明鉴的。亦池翻译得太好了!自从亦池这本小说出版之后,网上再出现的这首勃朗宁夫人的情诗,就有许多读者都是使用亦池的版本了。

而诗歌又是最难翻译的,比小说难度更大。一般在小说翻译过程当中遇到引用诗歌,翻译者大多会选用一个现成的版本。亦池也是完全可以按照行业惯例去这么做的,那就省事多了。可是亦池对现有的翻译版本很不满意。以她在英国读到的《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的情书》英文原版,她觉得中文现有版本翻译误差太大,韵律也差,损失了许多激情深度。因此,亦池大胆地做了重新翻译。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诵读一遍,对比一下,就不难读出,不同的翻译带给我们的是不同水平的诗人。我的孩子,我作为一个热爱好诗的读者,我是如此感谢她。我很快就会背诵亦池翻译的这首诗了,它真美!

为这首诗歌,当时我很感动地给亦池写了一封电邮。现在我有点羞于发表出来,因为现在看来,我显得十分冲动和幼稚,与亦池的关系有点颠倒,像一个高中女生写给成名翻译家的信。不过,我还是再三地鼓起勇气,把这封信真实地拿出来了,否则,不足以证明我当时当刻的激动和喜悦。我写到:“亦池翻译得多好啊!亦池你一定还不知道,勃朗宁的整本诗歌44首已有中文翻译,我看过了不止一次,其中许多首诗歌很遗憾的匠气十足,毫无诗味。而你的翻译是如此传神,其激情充沛、美妙绝伦之感与历来世界上对于勃朗宁诗歌的评价完全吻合。你远远超过了原有的版本!你把妈妈看呆了!”

亦池怎么回我信的呢?我不记得了。也没有留下来。不是特别的信我不会留下来。可以肯定的是,亦池并没有上杆子,没有以同样的冲动和热情应和我,也没有随我的吹捧飘飘然或者感谢我。好像过了许多天,亦池才简单回邮几个字,很平实的那种,比如“知道了我在忙论文还看了一个狗狗选美赛”。诸如此类,前面没有称呼“妈妈”,后面也没有落款“亦池”。这是亦池多年如一日给我写信的基本模式:就事论事体。(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离家出走的女孩到我家)

就事论事体,我懂的。我喜欢。我是默默喜欢着,理解亦池的风格。只要她给我几个字就好。看她几个字,心里就妥帖了。我知道,孩子这样写信,正是因为妈妈太亲,亲到世上所有甜言蜜语都用不着,用了反而隔阂。甜言蜜语是谈恋爱用的,是朋友同学之间表达友谊用的,小酸词是文青闺蜜用的。唯有至亲骨肉,一个眼神,或者几个字,就够。好比人类与太阳的关系,就三个字——晒太阳,就够。不过,家族里却也有亲戚或前辈或老人,也有背后嘀咕的,以为亦池这孩子嘴巴不甜,不亲热人,不会奉承,觉得冷淡。我也不过多为亦池做辩护和解释,不要求人人都懂你,这一点世情,亦池应该从小就知道。反正有妈妈懂就好,我这个傻妈妈,只管热乎乎写我的信,只管夸我的孩子,随便亦池怎么回信都行。世上从来都是水往下流,我看重和恭维孩子很自然,要我孩子看重和恭维我,那倒是不自然了,我会不自在的。

我之所以如此看重亦池这一次玩票性质的小说翻译:首先是可以检验出她的语言水准,中文和英文的。同时可以考验她的契约精神,是否信守合同;是否按时完成每一道工作程序。再次,可以反映出她的合作能力。出版是一个集体行动,亦池要与责编、美编、发行、宣传等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合作得好不好,全看亦池是否善于沟通协调,是否尊重礼貌但又善于求同存异,一年多的合作过程最终结果是否达到理想目标,这都是课堂知识以外的知识,都是更加重要的知识,都是考试分数。如果这种社会能力考核及格,那么我孩子将来的立锥之地之稳固,立身之本之牢靠,才有可能。我孩子一辈子的健康、快乐和幸福,才有可能得到她自己能力的保证。

有一天,在图书馆尘封已久的资料堆里,我翻到了一些英国的哲学思想书籍,发现英国在16世纪就开始高度重视和研究孩子的教育。比如1511年,英国就出版了《论学习顺序》,该书具体到探讨如何建立圣保罗学校的课程设置模式。1531年《论教育》出版,这是对于孩子们教育目标和方法的思考。同年,一个名叫托马斯·埃利奥特的爵士,出版了《统治者之书》,这本书成为了划时代的指导著作,影响了整个16世纪英国的孩子教育。伊丽莎白女王的私人教师阿沙姆,在1548—1550年之间,教授未来的一代英豪女王伊丽莎白,后来出版了《教师》一书。他认为:诗歌、历史、哲学和雄辩术,是孩子们必须学习的“素材”类著作。英国要凭借这种教育“挽救和保存古代智慧形成”,而“古代智慧形式比任何现代世界所能够渴望得到的东西更为深厚”。他说:“如果通向智慧的小道被严重堵塞,孩子们就无法获得智慧和庄重。”

英国的教育家们的共识是,要“把人文主义教育理论的普遍原则应用到普通文法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去”,以便“使孩子们成为智慧、庄重、德才兼备、勇敢顽强的文雅之士”。

这就是说:让孩子们成为怎样的人,是教育的第一位。怎样的人才有怎样的智慧和庄重,他才能有怎样的出息。人的因素第一。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英国的教育极其成功。最典型的例子和楷模,就是在后来登上王位的伊丽莎白女王。这个女子,不仅被教育成为淑女,还同时被教育成为智者。正是她,带领英国一崛而起,并在她执政的几十年里,让英国逐步变成了世界强国。

吸收古今中外智者前贤的教导,永远是最好的启迪和帮助。我的孩子,尽管是平凡人家女孩儿,但与伊丽莎白女王同样需要智慧和庄重。或者反过来说,伊丽莎白女王个人也同样是一个女孩儿,她学习的东西首先也是要满足她作为一个女子的立身之本。治大国如烹小鲜,做女王与做自己,若要获得快乐、健康和幸福,需要学习的生存本领是一样的。

在翻译出版的整个过程当中,我看到亦池与译林出版社沟通和合作良好,最后新书出来,双方都是感觉十分圆满,皆大欢喜。这是大学毕业后的暑假了,亦池正好回国。译林出版社为亦池在上海书城举行了新书首发式,也正好与预期的美国出版社在美国同步推出新书。译林出版社非常高兴地看

到亦池翻译的书稿超过了他们的预期值。出版社一干人,从南京来到上海,与亦池见面,一起操办新书首发。译林出版社的编辑们,对亦池是人见人爱,好生喜欢她的恬静性格。

新书首发式那天,亦池不让我到现场。我当然要听她的。我也知道我的出现,可能会影响亦池的发挥:亦池要与记者和读者现场问答互动和签名售书。妈妈在场,会让孩子产生孩子感;妈妈不在现场,孩子会更自信地充满大人感。我理解。答应亦池不去现场。

可是,我怎么能够不去现场呢?我的孩子,第一次出书,如此隆重盛大的首发式,我怎么按捺得住自己的喜悦而不去分享呢?我当然还是去了上海书城,在外围闲逛,直到广播里公布亦池的新书首发会开始了,我才悄悄上楼,躲在会议室门外偷看和偷听。我看见著名作家叶兆言的女儿叶子,复旦大学的在读文学博士,是亦池的对谈嘉宾。我看见满场记者和读者,争相提问。我看见亦池不慌不忙,从容不迫,问答自如,还有幽默感,不时引起会场笑声。因为气氛热烈,大家不愿意散去,新书发布会延长了时间,外面天都快黑了。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了到会记者深夜发的微博,说:真希望新书发布会再长一点,就可以再多看看亦池,与她再多一点对话的机会,亦池真乃一大家闺秀啊。

有这样的好评,被人这样夸赞,亦池表现如此出色,我心真是甜如蜜,比亦池骄傲多了。发布会结束以后,我进门了。出版社朋友和记者朋友还有读者,纷纷祝贺我,祝贺我有亦池这么好一个女儿。我是太享受了。

晚饭是庆贺。在上海滩一个顶楼露天花园餐厅。这是亦池第一次隆重请客,用她的稿费,请我和朋友们吃饭。大家谈笑风生,频频举杯庆功。我则是百看不厌自己的孩子——我真就是一个溺爱孩子的庸常妈妈。整顿晚饭我只有一个念头,我对亦池教育方式的坚持,居然效果如此良好,我是太幸运了!中国老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完全是传统中国文化,亦池还吸收了英国式的诚信、真诚、宽容和做事注重细节与认真。让我觉得,亦池以后的饭碗是不用我发愁了。年轻人,只要能吃苦,能够把事情做好,能够招人喜欢,怎么都会有好工作。这孩子就算以后做翻译,也是可以糊口的了,我总算把孩子养大了,自立了。尽管还要继续读硕士,还要继续努力拿到硕士毕业证书,但是我不再有什么担心了。亦池不会留级或者论文通不过的,我相信我孩子一定会把握自己要做的事情。

亦池送了我一本她的新书,扉页上题记是:“送给从未离家出走的妈妈”。

我只偷偷瞧了一眼,热泪就涌出来了。我觉得孩子是在夸赞我离婚后独自抚养她,坚定不移地与她在一起,经历着严峻的一切。我又觉得孩子的意思是:妈妈就是家。但是又觉得我的理解都不太靠谱。就只是这句题记,就只是写得很漂亮的钢笔字,就只是我体内的一个小小胚胎到如今出版了一部翻译小说,足够让我激动、让我幸福、让我浮想联翩。

本文摘自池莉新书《立》

池莉,作家

篇二:博瑞智教育:因父母打骂,初中女生集体离家出走

因父母打骂,初中女生集体离家出走

陈先生没有想到,对女儿的一顿皮带抽打,产生了“连锁反应”:女儿和另外4名女同学,在深夜同时离家出走??

五家庭寻女记

陈先生是重庆人,在汽配厂工作,家住鲤城区常泰街道路边社区,女儿小丽14岁,在泉州市某中学念初一。由于女儿学习中等,又常和同年级的几个女孩玩在一块儿,有时会晚回家,陈先生认为女孩成群结队的,很容易学坏。事发前日晚上,他为此用皮带打了小丽。 “后来想想下手是太重了”。

等凌晨3点多,陈先生起床上厕所时,突然发现小丽房间房门虚掩,房间亮着灯,家中防盗门被砖头顶着未锁,而女儿已不知去向。“坏了,肯定是离家出走了,”陈先生开始打电话给女儿玩伴的家长,或者直接上门。可让他和另外几个家长意外的是,原本都在家安睡的女孩们,均已不知何时离家。

家长们一合计发现,半夜离家的女孩共有5人,分别是14岁的小丽、小花、小香、小云和15岁的小贝。5人同校同年级,家庭住址集中,平时十分要好。

孩子们的心声:“或许我不喜欢这种家庭吧”

苦寻无果时,女儿给陈先生发来短信,说和姐妹们一起,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小丽还通过一个陌生号码给陈先生发来短信:“爸妈,对不起!请不要担心我!或许我不喜欢这种家庭吧!对不起,请不要来找我!我不会回去!我会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请不要来找我!”

??

出走原因:源于父母打骂

幸运的事,经过警察的多方查找,5个孩子终于被寻回。但对于女孩们出走的真实原因,家长们对孩子的追问始终没有结果。后来直到孩子们情绪稍显稳定,确认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时,女孩们才断断续续说出了原因。

几个女孩在进入初一后互相熟稔,很快变得十分要好,常常结伴外出玩耍,因此有时放学后两三个小时,直至晚上七八点才回到家中。家长们都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女孩抱团肯定会学坏”,常常以女孩们贪玩的理由打骂她们。

“以前小云说她爸爸脾气不好,今天看到她被骂,总算见识了”,小贝说,大家都对家长们的打骂很不满,约一周前商议了要在暑假期间离家出走,并计划

去石狮打工。前日下午,陈先生撞见小丽在放学路上与两名男孩走在一起,他对此很反感,为此痛打了小丽。两名男孩听闻此事,提出要向陈先生“澄清关系”,并阻止女孩们出走,但小丽认为父亲不会听男孩们解释,出走之心十分坚定。而小云因父母离异,与父亲一起生活的她,屡遭父亲打骂,得知出走计划提前,也立刻应允。现场被父亲大骂一顿以后,她最终不愿跟父亲回去,选择跟母亲走了。

父母打骂孩子会有很多不良后果,那么,家长为何爱打骂?

亲子专家董进宇认为是因为父母对教育能力不自信,导致对孩子不信任。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正处青壮年,是生存焦躁最严重之时,来自工作的压力加剧了父母的不自信,促使他们将不信任感转嫁给了孩子,但达不到父母期望值的孩子们,其实表现都还不错。父母爱打骂孩子主要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社会流传的错误观点的影响。“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打是疼,骂是爱,气极了,拿脚踹”、“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等观点在民间广为流传。

其二,有些家长自己小时候就常常挨父母的打,于是在教育自己孩子中继承了打的传统。尽管这些家长小时候挨打也心里怨恨、反抗,但自己毕竟已成人,胡里胡涂地把打当成一种顺理成章的措施。

其三,一些家长教育无能,孩子有了问题,说骂、训斥都不管用,只好动手、动脚、动皮带、动棍棒,特别是脾气暴躁的家长,往往走这条路。

父母的打骂,为何又会导致女孩们选择离家出走,这种极端而缺乏成熟考虑的出路呢?其实孩子们的选择,正是对父母不信任的回应。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尊重、被信任的独立人格刚刚觉醒,父母给不了信任,就只好选择从同性朋友处获得群体认可。当父母长期对孩子施以打骂,青春期的孩子感觉到自己成为家庭中的一个负担,在想要独立的思想的怂恿下,很容易就会离家出走,并有了独立打工养活自己的想法。这在青春期孩子出走的案例中,十分常见。孩子本身不是想学坏,离家出走是想要打工挣钱养活自己,恰恰体现了这个孩子十分懂事,想要让家庭解脱自己这个负担的想法。

董进宇认为,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才的关键。要想避免孩子出现这样的心理,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是必需的,要相信孩子是对的,孩子迟回家了,要相信他的解释,只是贪玩,而不是去混社会学坏了。

但信任不是无底线的,为了防止孩子被纵容、溺爱的反作用,家长可以尝试与孩子作约定,“比如去玩耍,在充分尊重孩子想和朋友一起玩耍的正常需求下,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门禁时间。这样的约定可以多做,并且父母一定要首先遵守,以换取孩子的信任,形成良性循环。”

篇三:11岁女孩留书信离家出走 被找到时称遇到人贩(图)

2日,沙坪坝一家购物广场,小萍被家人发现时情绪很不稳定。

留下三封书信和一段视频,11岁的小女孩小萍(化名)在5月1日当天离家出走,而她要去的地方,则远在哈尔滨。

正当一家人急得四处寻找的时候,小萍却出现在沙坪坝一家购物广场内,而从她口中说出的经历让家人们都大吃一惊??

女童出走 给家人留下三封信

11岁的小萍在沙坪坝一所小学上四年级,和父母、姐姐一起住在沙坪坝小龙坎的一间出租屋内。

“当时回家就看到这张纸。”小萍的父亲来先生说,5月1日当天小萍一个人在家,他们下班后回到家并没有看到小萍,只在桌子上发现了这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出去耍去了”。

一开始,一家人并没有担心,可一直等到晚饭时,小萍依然没有回家,一家人这才着急起来。觉得不对劲的夫妻俩赶紧出门寻找,可一直到2日凌晨1点多钟,依然没有小萍的半点消息,夫妻俩赶紧到派出所报了警。

回到家中,夫妻俩注意到:原本随意挂在门上的围腰,被有意裹成了一卷,拆开裹紧的围腰,几张纸掉落到地上。

几张纸上都是小萍的笔迹,原来是小萍写的三封信,而读过其中的内容,一家人才知道原来小萍离家出走了。

通过信中的内容,一家人知道了小萍离家出走的真正原因:前几天在公交车上,小萍遇到了一位对她很好的姐姐,她这次就是跟着这位姐姐到哈尔滨去。

这还了得,自己的女儿跟着其他陌生人走了。正当一家人着急想办法的时候,小萍的姐姐在平板电脑中发现了更多的情况:小萍给家人录制了一段视频,视频中小萍神态镇定的与家人一一道别,并让家人不要担心她,也不要找她,并说自己此时应该已经在火车上了。

“她喊我们不要担心,不要去找她,我们怎么可能不担心嘛。”小萍的母亲清点了小萍房间内的物品后发现,小萍此次离家出走,只带了1块钱、一个水杯和几件衣服。

家人苦寻 时隔一天发现女儿

除了报警和自己寻找外,一家人也试着询问亲戚朋友以及孩子班上的老师。但每拨通一个电话,一家人的心就如同被浇了一盆凉水:没有人见过小萍。

正当一家人快要绝望时,2日下午,小萍的父母却接到了一个电话:有人发现小萍出现在沙坪坝某购物广场内。一家人急忙赶到,并确认被发现的就是小萍。可小萍神态有些惊慌,

并一直不断哭泣,显然是受到了很大的惊吓。

从小萍的描述中,一家人终于知道了小萍离家出走的真正原因,但事实却并不像小萍信中写的那样。

女儿回忆 遇到人贩子侥幸逃脱

小萍说,写好信、录好视频与家人道别后,却发现所谓的姐姐并没有像约定那样带她到哈尔滨,而是将她关在站西路一间小房子内,两个30多岁的中年妇女一直看着她。

她怀疑自己遇到了人贩子,但一直苦于没有机会逃离。1日晚上,小萍还听到两个妇女商量,要将她卖到其他地方去。

小萍回忆,2日早上,其中一人去上厕所,她趁另外一人不备,用木棒敲打其头部后逃出来。由于自己练过长跑,经过20多分钟的奔跑,她跑到了一家商店求助,这才逃过一劫。但由于害怕,所以一直没有和父母联系,而是到购物中心找自己认识的另一位姐姐。

虽然不知道小萍说的是真是假,但能够将女儿找到,一家人都喜极而泣。

“我们平时上班忙,基本上没有时间照顾女儿。”父亲来先生说,也许是因为这样才给女儿造成了关心、关爱不够的感觉,才会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记者 傅柃畅 报道

篇四:家长必看:一位离家出走的高三女生真实心态记录

家长必看:一位离家出走的高三女生真实心态记录

核心提示

中考严重失误,让吴海霞以“二等公民”的身份“屈辱”地留在这所重点高校借读。海霞暗下决心,放弃所有爱好,全力学习。高一高二两年,她经常是年级第一,但进入高三,状态却越来越差,夜里经常做梦,考试时大脑一片空白,交上白卷??同学们有说有笑地从她身边跑过,远远地抛下她??每次考试她都无法抑制焦虑和恐惧,手抖得无法写字?? 她决意不参加高考,给父母留了字条“我走了,不然我会疯??”,就离家出走了。 大考失败阴影挥之不去

漂亮的吴海霞满脸忧郁、局促地坐在我对面,这是一个推迟了三年的心理咨询。 三年前,中考冲刺阶段,海霞陷入强烈的焦虑之中,决意要放弃中考。身在天津却时刻牵挂远方侄女的小姑,希望将海霞从黑龙江接来接受心理辅导,海霞的母亲王倩知道后反应异常激烈,“孩子是我一手带大的,你们认为她需要心理辅导,就是说我的教育彻底失败了,以后凡是有关孩子的事情,我都不再过问,可以了吧?”小姑为自己唐突的建议而内疚,再也不敢提咨询的事了。

中考严重失误使海霞以“二等公民”的身份“屈辱”地留在这所重点校借读,看着原来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现在是重点班的正式学生,海霞暗下决心,放弃所有爱好,全力学习。 高一高二两年,海霞经常是年级第一,但她却丝毫没有安全感,神经总是紧绷绷的。进入高三,海霞的状态越来越差,夜里经常做梦,考试时大脑一片空白,交上白卷??同学们有说有笑地从她身边跑过,远远地抛下她??每次考试她都无法抑制焦虑和恐惧,手抖得无法写字??

3月份的月考,她已经排到年级300名了。试卷分析课使海霞崩溃,她给父母留了字条“我走了,不然我会疯??”,就离家出走了。

中考时有过考试焦虑经历,并造成“被剥夺”的感受,如果没有引起重视,及时调节,在高三出现考试焦虑的几率很高。中考失利使海霞沦为“二等公民”,她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感管理能力充满了质疑,高三备考的氛围,使她的负性感受全面被唤起。 我与自己的目标渐行渐远

正在全家都发愁之时,海霞到天津来找小姑。搁置已久的心理咨询,这才开始。 “我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了,本来我想通过高中三年的努力,洗刷中考的耻辱,现在却又成了这样,我坚决不去高考??”海霞表情冷漠,态度坚决。

“那你的目标是什么呢?”我决定不就事论事,把目光放远了谈。

“我对时尚特别敏感,打算去清华大学学化工,研制出最适合中国女性的化妆品来。”海霞对这个话题有了些兴趣。

“时尚和化工相差有些远,你能具体描述一下你理想的工作状态吗?”

“我喜欢给女性朋友讲如何使用化妆品,如何将自己打扮得更美丽,并从内到外获得幸福??”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你所说的应该是时尚顾问这样的职业,这个职业需要的是人文科学,而不是化工。”

我与海霞分享了大学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并建议她重新审视专业和大学的选择。海霞的脸明亮起来,“我完全弄扭了。”我让海霞全面评估自己目前各学科学习的现状,本着顺势而为、发挥优势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

对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中的高三学生,如果简单地就事论事,给他们做放松训练,不但没

有改善的可能,而且可能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无力感和无助感。生涯规划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明确前进的方向,拥有现实感,以达到减缓压力的目的。

身负家庭使命,我总是胡思乱想

第二次见面,海霞的状态明朗了些。

“我文科不用费劲成绩就能名列前茅,如果状态够好,考上不错的文科类大学是完全有可能的。”海霞无意中透露出她参加高考的可能。

在进一步的交流中,海霞告诉我,从小她就觉得妈妈很时尚,总能很妥帖地打扮自己,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遗憾的是妈妈总不那么优雅,经常在不经意间露出“狰狞的表情”。“我觉得女性只有心态好,才能达到真正的美丽,才能让周围的人舒服。”

海霞内心的纠结浮出水面。

海霞说,母亲王倩对周围人非常冷漠,和自己的姐姐、哥哥几乎都不来往。海霞奶奶家是个大家族,人与人亲密无间,无论是财富上还是精神上都不分彼此。每到节假日,大家会聚到一起,王倩的面无表情与整体气氛格格不入,大家都很关注她的情绪变化??海霞感觉,如果没有亲朋聚会,父母的关系也还和谐;只要聚会,父母就会很紧张,表情也变得虚假,每次过后就会陷入冷战。

海霞从小就很聪明,成绩一直特别优秀,王倩非常自豪,她告诉海霞,女人就要自立自强,将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考上好大学,才会有好工作。妈妈之所以继续留在吴家,只是为了把海霞培养成一流人才??

担负着家庭使命的海霞进入初三非常紧张,如果中考不成功,父母就会离婚吗?父亲真的会如妈妈所说要给她娶一个后妈吗?她越强迫自己不要胡思乱想,就越无法集中精力,成绩明显下滑。

“说句心里话,我才不在意他们是否离婚呢,这样低质量的生活太折磨人了。” “这么说来,你现在的压力要比初三时降低一些了?”

海霞坚定地点点头,不过她还是表示,有点儿担心回到学校如何面对同学。我们商量下次见面讨论回到学校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克服困难。

心航路教育心理机构在做家庭辅导时,一再强调认真审视双方的“原生家庭”。“新门当户对”除了双方家庭的经济状况、所处社会阶层之外,还要注意家人之间的黏合度、沟通模式、价值观等等。王倩的原生家庭属于松散型的,家人之间情感卷入度低,彼此保持相对的独立;而婆家属于紧密型的,家人之间情感卷入度高,相互介入彼此的生活。两家人的交往模式完全不同,就算王倩竭尽全力适应这个环境,也很难达到婆家的要求。王倩将自己的情感和存在的价值感全部寄托在海霞的成长上,她渴望通过海霞的成功来证明自己是对的,无意中给孩子施加了难以承受的压力。

理解母亲,让自己变得可爱

小姑风风火火地和我联系,说王倩从黑龙江赶过来接孩子,可海霞一听说妈妈来了,非常反感,“我不见她,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一个喘息的机会?”小姑很为难,不知道如何交代,王倩会不会多心?

我决定下次见面的时候,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回学校有哪些障碍;二、搭建母女感情的桥梁。

第三次见面,海霞头深深地垂着。

“遇到什么困难了?看你不太开心的样子。”

“一想到学校,我就特别郁闷,我不知道如何面对同学,这次离家出走,他们肯定会偷着高兴;我不知道如何面对老师,他们曾经都对我寄予很高的希望;我最不想回家,奶奶、爸爸与妈妈会是什么态度?他们之间会爆发怎样的战争?本来我希望自己能缓解他们的矛盾,这次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他们肯定相互埋怨??”

海霞把头扎进臂肘,我有点心痛,一个孩子肩负着家庭人际关系的协调,太难了。 海霞说自己在班里没有一个朋友,她像苦行僧一样学习。曾经有一位男生没经她允许把她的笔记本拿去复印,她知道后,血都要从脑门喷出来了,差点儿用头向对方撞去。自此,同学就远远地躲开她了??

“你觉得这件事情你处理的方式妥当吗?”

“我知道是小题大做,但我最受不了被别人侵犯、忽视,难道他不知道征求我的意见吗?难道在他们心中我如此微不足道,可以视而不见吗?”我此时能大概猜出海霞的情绪来自哪里,继续引导。

“不表达情绪就被他人忽视,你感受到愤怒;表达情绪又被周围人隔离、边缘化。我理解得对吗?”

“是的,就是这种感受,太难受了。”海霞的表情很纠结。

我建议海霞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谁体会过这样的感受??

“妈妈在家里的感受!”在海霞喊出妈妈的时候,我知道他们母女之间有了连接。 在海霞的心目中,母亲曾经像一个巫婆,总是让大家扫兴。比如一家人去郊游,出发前大家一起去超市买东西,爸爸经常会将妈妈选购的东西从购物车上拿下去,妈妈当时不会有任何抗议,但在途中,却坚定地说:“我要下车!”一次家庭郊游败兴而归。王倩在家面无表情,她只用眼神说话——幽怨、讽刺、蔑视??

我问海霞能够理解“热闹是你们的,与我无关”的感受吗?

“我在学校就是这种感觉!”海霞急切地应和着。

“在母亲的心目中,唯一有可能理解她的人是你,如果你也反对她,岂不让她生活在绝望之中?”

海霞终于流下了眼泪。我知道母女之间的冰山在逐渐融化??我问她是不是可以和母亲一起回家。海霞又开始拒绝,“能给我更多的时间适应吗?我希望自己先回去??” 从母亲的人际模式中走出来

后来,在交流回到学校后与同学如何相处的方案时,海霞的思维特别活跃,她积极地想办法缓和与大家的关系。在做高考分数预估时,她自觉地定出上限和下限,一切都很配合。一方面,她从情感层面认同了母亲,少了许多内心的纠结;另一方面又在现实层面卸下了此时此刻见母亲的思想包袱。

谈话结束的时候,海霞已经很明确要回去参加高考:“等我的好消息吧!”

大量的心理咨询案例一再证实心理动力学的理论:母亲的交往模式会深刻地植入孩子的内心,尤其是母亲在人际关系中的不良模式。孩子越是排斥母亲,就越会重演母亲的人际模式。理解母亲交往模式有其合理性,用善意的态度支持母亲,孩子才有机会选择更加适合主流社会、适合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

送走海霞,我单独见了王倩,她的确如海霞所说,装扮精致典雅,却非常拘谨。“我很紧张,多年来在婆家不怎么说话,我已经不知道如何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感受了??”

我向她描述了我和海霞商定的高考相关计划,也分析了海霞目前面临的困难,希望她能够理解,以更为宽松的方式与孩子相处。

慢慢地,王倩放松了,将自己多年来的痛苦和迷茫倾吐出来,表情也变得生动起来??她没有急着回黑龙江,一方面给海霞一个逐渐适应环境的机会,另一方面继续跟我进行婚姻指导和人际交往咨询。

高考结束,海霞考入了一所著名的外国语大学,海霞妈妈也正在为改变自己的家庭关系积极努力。

我的更多文章:

10个减压小方法摆脱心累(2011-08-02 14:14:07)高二学生如何减压(2011-08-02 14:08:13)

高三新生开学要备好三个本(2011-07-31 16:40:57)实现快乐只需简单十个窍门(2011-07-31 10:46:38)名校“借读”不应“拔苗助长”(2011-07-30 16:41:56)六大因素影响孩子智商(2011-07-30 16:35:32)适当的惩罚利于孩子成长(2011-07-29 17:03:57)助你缓解压力的五个“出气筒”(2011-07-29 16:57:17)清华新生:跟着老师的节奏走(2011-07-29 16:51:48)准高三生:语数外假期咋提高(2011-07-28 13:35:45)

篇五:河南16岁女孩离家出走到青岛看海 只因父母要生二胎

河南16岁女孩离家出走到青岛看海 只因父母要生二胎

2015年04月21日 07:28

来源:齐鲁网

原标题:河南16岁女孩离家出走到青岛看海只因父母要生二胎

齐鲁网4月20日讯16日晚上,青岛民警在火车站附近找到了一个女孩,女孩16岁,自己一个人从河南来到青岛,身无分文,急坏了家里人。

据青岛电视台《生活在线》报道,16号下午三点多,青岛所里接到了一个来自河南的求助电话。电话中称,自己家的侄女离家出走了,现在正在青岛,希望民警能帮忙寻找。 掌握了女孩的体貌特征以后,民警沿着火车站周边仔细寻找。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天晚上,女孩就被民警找到了。

在青岛火车站的派出所里,女孩的眼睛里写满了不安。面对询问,小女孩始终不做回答。 从交谈中民警得知,女孩今年16岁,今年上高一。因为父母生了二胎,自己觉得在家中受了冷落,再加上学业压力较大,女孩想到青岛散散心,看看大海。13号女孩从河南驻马店坐上火车,晚上便到了青岛。因为身上没钱,在便利店呆了一夜。白天,女孩又累又困,便给自己的叔叔打电话求助。

孩子找到后,民警赶紧跟家人取得了联系,晚上11点多,心急如焚的孩子父母坐着河南的出租车赶到了青岛。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