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柏林墙事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12:27:22 体裁作文
柏林墙事件体裁作文

篇一:柏林墙的倒塌观后感

柏林墙的倒塌观后感

南方学院风景园林系城市规划二班 n111002227 许恒玮

摘要: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

The Berlin wall, the official name for the anti fascist protective wall, is the system of 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establishedin its territory around WestBerlinborder, to free personnelexchanges between stop GermanDemocraticRepublicand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of West Berlin.

关键词:柏林墙(The Berlin wall) 二战(World War II) 明主德国(The main German) 今天城市法律法规这门课上,我们观看了“柏林墙的倒塌”这一纪录片。该记录片主要记录了柏林墙的由来,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含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以及后来在东德西德的同胞们不懈的努力到最后柏林墙的倒塌这一过程。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期间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以将西柏林与民主德国领土分割开来。[1]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柏林墙开始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2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民主德国政府称the

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或“强化边境”,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居民逃往西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原纳粹德国首都柏林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柏林墙的建立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之间冲突导致的,它是二战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了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的一个象征。

柏林墙修筑前,约有250万民主德国居民逃离民主德国,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西柏林前往联邦德国和其他西欧国家。民主德国政府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柏林墙。目的是制止民主德国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联邦德国。柏林墙修建后,[2]在1961至1989年间这类逃亡被大幅限制下来,约有5000人在此期间尝试翻越柏林墙。1960年起,民主德国边防军将其视为非法越境并向越境者开枪射击。1961年8月24日,发生第一次枪击逃亡者事件。1982年《开枪射击令》下达后,枪击穿越柏林墙者被合法化。截至1989年,共有61人因穿越柏林墙被民主德国边防哨兵枪杀。

1970年,虽然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之间关系有所改善,民主德国政府还是把柏林墙加高到3米以阻止居民外逃。1971年9月,美、苏、英、法四国签署《四国柏林协议》,允许放弃任何单方面改变柏林现状的尝试,给西柏林人一个自由出入城市和在东柏林探亲的国际法保证。1971年12月20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 签署《通行协议》,人员往来限制略有放宽。1972年5月,美、苏、英、法四国又签署《中转协议》,以缓解西柏林局势和方便东西柏林的居民通行。1980年,柏林墙的围墙、电网和堡垒总长达1369千米。

1989年,随着东欧剧变的发生,民主德国出现大批公民外逃的现象,政局发生动荡。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联邦德国以

及西柏林,当晚柏林墙在民主德国居民的压力下被迫开放。1990年6月,民主德国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分裂41年的两德统一。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两个德国的分裂对峙持续了41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为东西方两大阵营交锋的最前沿,各为其主,各不相让。这期间,柏林墙的出现,便具有了标志性意义,成为冷战的符号和象征。

1989年,受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宣布开放边境和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思想的影响,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1989年5月起,大批公民通过匈牙利外逃至联邦德国。

1989年10月18日,民主德国领导人、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埃里希·昂纳克宣布辞职。莱比锡等许多城市相继爆发了规模不等的示威游行,要求政府放宽出国旅行和对新闻媒体的限制等。新当选的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埃贡·克伦茨表示,民主德国要在世界开放的形势下革新社会主义,进行彻底改革。

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部长会议决定,在人民议院的有关新的旅游法规生效之前,私人旅游和关于公民移居国外的规定立即生效。

1990年5月18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1990年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和政府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行政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联邦德国,分裂40多年的德国重新统一。

同时,在柏林墙时期,也发生了许多著名的逃亡事件,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

隔离设施。民主德国政府通过广播发布紧急通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应华沙条约组织的请求决定从即日起对柏林内部和周边地区建立有效的控制??东柏林和西柏林之间81个路口均被封锁,剩余的也即将关闭,共和国与西柏林之间所有的交通线路全部切断,地铁和有轨电车也不再通行”。 柏林墙是沿着西柏林而建的,它可以分成两大段:第一大段是在柏林市内隔开东西柏林的,这段长约45公里,另一段是在柏林城边沿,把西柏林的其余地方也围起来的一段,长约120公里,两段总长165公里。 柏林墙是一道全面、立体的封锁线的统称,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堵墙,它是由两堵墙构成的宽约50米、极为复杂的军事禁区。就墙体而言,高约4米,为防人攀爬,墙头铺有光滑冰冷的铁管。 两墙中间,铺设苏制铁丝网,上有报警器,一旦被触动马上会自动发出刺耳的警笛声,附近配套的自动射击装备便会猛烈开火,置触动者于死地。最外面的那堵墙下,不仅有铁丝网,竟然还有另一重“死亡保险”——宽约4米到15米的浅色沙面地带。即使是在夜晚,上面的异样人体和物体,均会清晰地被哨兵发觉。万一侥幸没被发觉,松土带中埋设的70万颗地雷会随时引爆。 即便如此,柏林墙从建立那一天开始,就见证了偷渡与反偷渡的惨烈较量,给东西方冷战作了最生动的注解。自从柏林墙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自制潜水艇、热气球等方式翻越柏林墙,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

1961年8月15日,柏林墙已修建到最后一部分,还仅仅是铁蒺藜的路障。19岁的民主德国士兵康拉德·舒曼头戴钢盔、肩背长枪大步跃过铁蒺藜樊篱。这个瞬间被当时在场的摄影师彼得·雷宾拍了下来,震惊了世界。

1962年8月17日,18岁的民主德国公民彼得·费查试图攀越围墙,被民主德国士兵开枪射杀。当时,有西方记者在场,东西两边的人民都看到他中枪,但没有人施予援手,事件在冷战时期轰动一时。他成为第一个因试图攀墙而被射杀的人。1997年3月,两名开枪的东德士兵Rolf Friedrich和Erich Schreiber分别被判刑20和21个月。 柏林墙的倒塌,给联邦德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给民主德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并使民主德国的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改善。

柏林墙的倒塌,代表了一个统一的德国,作为欧洲经济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德国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德国的统一,是东欧剧变的一部分,也推动了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

不能否定柏林围墙倒塌的正面意义,但更应为二十多年来所付代价作反思。苏联集团解体诚是历史跃进,但若世界思维仍停在“敌消我长”这种战略利益窠臼中,那么历史跃进的意义会被抵消。

1989年11月9日,作为东西两大阵营对立的主要象征,柏林围墙被拆毁。 柏林围墙的建造始于1961年,它的兴建与倒塌都标志着近代历史的重大变化。它的兴建意味着二战之后东西对峙的冷战时代达到巅峰。苏联东欧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波兰“团结工会”运动、捷克斯洛伐克“七七宪章”运动,到柏林墙倒塌的第2年,即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而整个苏联也在1991年12月25日正式解体。

因此柏林墙倒塌,乃是欧洲及世界史的里程碑事件。它淘汰掉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专制封闭的政治形式,让全球统一进了以自由化、民主化和市场化为主导

篇二:柏林墙事件20年

历史回顾

————1989年的11月9日,柏林墙在东、西德人民的欢呼声中倒塌!

柏林墙,也叫反法西斯墙,(1961年建造,1989年拆除)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德(民主德国)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西德(联邦德国),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89年它那戏剧性的倒塌,成为了东西德统一的标志。20年过去了,情况怎么样了呢?

“柏林墙”依旧存在?!

-------人心中的高墙与现实的差距

据新华社报道,柏林自由大学2008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2%的前东德居民和11%的前西德居民表示,如果柏林墙没有被推倒,柏林的形象会更好些。柏林墙拆除20年后,许多前东德居民认为,前西德接管了他们的文化和政治;而前西德民众说,他们已经厌烦前东德人对前共产主义时代的缠绵怀念。

如果这项调查可信,那么说明20年后的今天,怀旧情绪依然浓郁。诚如记者访问过的原东德边防军上校刚特·雷奥所言,柏林墙早就倒了,但许多柏林人心里依然有一道“心墙”无法跨越。这种怀旧情绪,实际上在柏林墙倒下的20年中从未消失过。

《明镜》周刊的编辑们,在18年前的那时就发出更直率的预言:柏林墙一天之间拆除了,但要拆除思想上的柏林墙,恐怕还需一两代人的时间。直到如今,东德人与西德人依旧存在生活上思想上的差异。

东德人抱怨实行私有化,失业率大大增长了,西德人心疼掏腰包交纳“统一税”太多;东德人不习惯完全陌生的资本主义“规则”,不适应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和生活方式,认为东德被西德“殖民化”了,使东德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沦为“二等公民”;西德人则埋怨东德人太不知足,认为他们应当对西德人“感恩戴德”才对。两边的德国人都说“统一的代价太大了”。

我们必须得承认,这道人心深处的墙,有其现实和物质的基础。德国之音今年10月4日报道:1990年在东德(不包括东柏林)居住着大约1450万人,现在还剩不到1300万人。仅在2008年,从德国东部就迁出了5万人。从东部迁往西部的主要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留下的是老年人和社会弱势群体。

所以,20年并没有让东德人与西德人之间的“心墙”消失,柏林墙依旧存在!

两种社会性短视

一种是习惯于简化历史的社会性短视,一种是习惯于简化当下的社会性短视。

柏林墙推倒20周年之际,洛杉矶国立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名为“两个德国的艺术——冷战文化”的展览,展出了1945至1989年间120个东德和西德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将东德和西德的艺术家融合在一起。最近一期德国《时代周报》盛赞了这种做法,同时报道了莫里兹堡博物馆在收藏东德艺术家作品上偷工减料的做法。该报发表评论,担心重新统一后的德国人对历史的判断和修订太过草率,似乎大家一致认为东德艺术应该与整个时代一起被忘记。 《时代周报》称这种习惯于简化历史的现象为“社会性短视”。

需要指出的是,对我们而言,更需要警惕另一种习惯于简化当下的社会性短视,即将德国民族性格中短于自我表彰而长于指出问题的审慎悲观,理解为某种价值观的回归与颠覆。不理解这一点,就会误把德国社会和媒体20年来一直喋喋不休的提醒和警惕,解读为东德人民真的希望回到20年前的柏林墙时代。

事情就是这么吊诡,如果没有强大的西德,德国没有可能那么快统一,柏林墙推倒后也不可能这么快平稳过渡。与此同时,可依赖的朋友,同时也是被抱怨的对象。

德里希·绍勒莫曾说过一段非常精辟的话:“20年前欢欣鼓舞的时期过去后,现在就像酩酊大醉后醒来的抑郁,或是蜗牛爬行一样缓慢地走向磨合的正常状态。” 在这个世界上,拆除各种阻隔和限制交流的高墙的努力,在热爱自由的人们心里,永不停止。

柏林墙,勃兰登堡门的那端是东德

篇三:柏林墙倒塌目击记

李英:柏林墙倒塌目击记(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墙 川流不息 @ 2007-08-21 07:05

1989年秋天,我以自费留学生的身份远赴联邦德国。那个时候,世界上有两个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

德国和德国人给我上的第一课,不是怎样说话写字的语言课,不是如何找住房买东西的生活课,也不是各种科学知识的专业课,而是一堂社会大课:两德统一。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德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的前夜,两德统一的大幕徐徐拉开。我亲眼目睹了柏林墙怎样倒塌,两个德国怎样走向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又面临怎样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各种人物的不同心态和行为,旅德中国人在这种大背景下的生存状态……

毋庸置疑,两德统一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对于我来说,有幸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刻骨铭心,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宝贵人生经历。

第一章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墙

(一)大墙时代

长途跋涉来到德国,还未完全洗去旅途的征尘,就被身边发生的一切深深吸引住了。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柏林墙事件)

这是一个多事之秋,风暴的中心是柏林。

柏林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城市。二战结束后,根据有关协议,战败国德国被美苏英法划分为四个占领区。1949年8月14日,西部美英法占领区合为一体,宣布成 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同年10月7日,德国东部(苏占区)也组建了政府,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民德)”;两个德国就这

样形成 了。作为战前首都的柏林位于东德的中东部,它也被划为四个占领区,苏占区称为东柏林,是东德的首都,美英法占领区称为西柏林,是西德的一个州,它如同孤岛 一样处在东德的四面包围之中。

这个孤岛,曾经爆发过一场国际危机,把“冷战”演绎到了极致。

1948年,苏联切断了西柏林和西方国家之间的一切铁路、公路和水路交通运输线,企图迫使西方国家放弃他们在西柏林的权利。于是美国和英国从这一年6月 26日开始每天向西柏林空运生活必需品,持续达11个月,直到1949年5月4日苏联同意解除封锁。此后,空运又继续到9月30日,耗资共2·24亿美 元,运送食物、原料、机器和其它物资共232·3738万吨。而结束封锁的原因是,西方对东德的交通运输也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特别是西方禁止进口东欧 集团的全部重要出口物资。

在空运的日子里,流传着一个"摇翅膀叔叔"的故事,说的是美军飞行员霍尔沃森驾驶的运输机上,不仅有各种生活必需品,还特地给西柏林的孩子们带去了泡泡 糖。为了让孩子们在飞机短暂的停留期间尽快赶到机场,他约定了暗号,在无数的飞机中,摇晃着翅膀的那一架就是带来糖果的飞机。孩子们看见这架飞机,便喊着 “摇翅膀叔叔”的名字,欢呼雀跃地跑来。这个温馨的故事,给那些沉重的日子平添了几分欢乐。

封锁取消了,冷战还在升级,似乎柏林永远是风暴的发源地。

从德国被划分为不同的占领区时起,就不断有人从东德逃向西德,尽管1957年通过的东德法律规定,未经允许逃离东德者将被处以3年的监禁,但截止到1961年,陆续有近350万东德人逃亡西方,占东德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大多数是医生、教授、工程师和政府官员。

1961年8月12日晚上,100多万柏林人上床睡觉时,并没觉得和往常有什么不同。午夜过后,黑暗无人的大街上突然警笛狂鸣,坦克带领着满载东德军队的 卡车一直开到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线,头戴钢盔的东柏林警察乘车前往主要通道站岗,士兵从车上卸下木桩、铁丝网、水泥柱、石块、镐头、铁锹。 8月13日,一个阴郁的星期天。东柏林人一觉醒来,听到的第一条新闻是:"华沙条约国请求东德政府对柏林内部和周边地区建立有效的控制。"一个小时内,东 柏林和西柏林之间81个路口均被封锁,剩下的也随即关闭。东德与西柏林间所有的交通路线全部切断,地铁和有轨电车也不再通行。

更令人惊异的是,一道被称为“柏林墙”的东西一夜之间从天而降。

原东德领导人埃里希·昂纳克在他的回忆录《我的经历》中,对建立柏林墙的背景、经过及其影响作了详细介绍。他说:

从1949年到1961年,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是开放的(与西德的边界在不同程度上也是如此),既无安全措施,也不进行检查,边界线就蜿蜒在街道、住宅 区、树林或河道中,每天有50万人通过边界。那时在柏林西区至少有80个间谍机构和恐怖组织,对东德进行内部颠覆活动和货币投机,并且大量招募东德劳动 力。这些动态的发展引起了东德政府的高度警惕。1961年8月3日至5日,华沙成员国的第一书记在莫斯科举行会议时,东德统一社会党在同苏联共产党协商后 提出,应按一般主权国家的做法对东西德、东西柏林边界进行“有效控制”,与会者一致表示同意。昂纳克说,他当时任党中央书记和国防委员会书记,第一书记乌 布利希责成他采取行动。于是,8月11日由人民议院发表时局声明,指出欧洲和平面临严重威胁。8月12日部长会议通过对边界实现“有效控制”的协议,下午 4时乌布利希签署命令,8月13日(星期日)零

点开始行动,国家人民军战士和工人战斗队在短短几小时内就建起了一道“柏林墙”。

最初,“柏林墙”只是一道铁丝网,以后才用灰色水泥预制板和砖块砌成。全长166公里,其中46公里横穿柏林市,其余为西柏林同东德波茨坦专区和(奥德河 畔的)法兰克福专区的分界线,把整个西柏林环形包围,只留有9个过境通道。柏林墙并非只是一堵墙,而是两堵墙,靠西的那堵墙高3·5米至4米,墙头铺设有 一根直径为35厘米至40厘米的铁管,使人无法攀登翻越,靠东的墙大体差不多。两墙之间是一条宽窄不等(平均50米宽)的狭长地带,作为控制区,其中建有 一条宽6至7米的军用车辆通道,在108公里长的地段挖有拦截汽车的坑道,有的地方深达5米。沿着柏林墙总计有265个瞭望塔、137个碉堡和274个养 有警犬的设施,墙上普遍装有报警器和照明设备,一接触铁丝网就会发出警报声。

阻断来得太突然,8月13日白天,铁丝网两边已经站满了人,许多人泪如雨下,隔着铁丝网的手紧紧相握。一对中年夫妇用颤抖的手拉住铁丝网那边一个 男孩的手,他是他们的儿子,昨晚去朋友家聚会,因时间太晚了,就住在朋友家,打算第二天一早回来,谁知转眼间咫尺天涯,骨肉分离,从此儿女不能承欢膝下, 只留给父母无穷无尽的牵挂。父母对男孩说:“好好照顾自己,不要再回到东德来。”男孩抑制着眼泪:“爸,妈,你们多保重,不要牵挂我。”

13日一早,保罗醒来了,头天晚上睡得不踏实,梦中似乎听到外面有什么声响。他醒来后一直想着恋人英格,不知她在西柏林起床了没有。穿好衣服,跑 到街上去买吃的,想到一会要去见英格,于是也买了点她喜欢的东西。他往西柏林走,突然发现街道一片凄凉:“怎么了?人都哪儿去了?”他很纳闷。一会儿,看 见几个人在拼命往前跑,“准是发生什么大事了。”他想,马上也跟着往前跑。当他跑到通向西柏林的街口时,惊呆了,那里多了一道铁丝网,有士兵在把守,任何 人不准通过。保罗冲到前边,大声喊:“英格!我要过去见我的英格!”他不顾一切的往前冲, 却一次次被人群挤了回来,这时他发现,所有的人都在痛苦地呼喊、挣扎,他的声音完全被淹没了??保罗不知怎么回的家,他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不想吃。“英 格,你还好吗?我很想你,你想我吗?德国人是不是注定要被宰割了呢?我们是不是也注定要分开呢?”他在日记中写道。“早知如此,就不该让你到西柏林去工 作,或者咱们俩一起过去。唉!说什么都晚了??”

如此这般的家庭悲剧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在建柏林墙的同时,东德在与西德的整个边界上也拉起了铁丝网,挖掘了松土带,并逐步设立了严密的观察哨所和自动射击装置。(直到80年代,在西德 人的强烈抗议下,同时西德政府以两笔巨额贷款为交换条件,才使这些自动射击装置被清除。)1963年6月21日,东德国防部长签署了一条命令,对居住在距 离边境线30到100米范围内的东德居民进行严密控制,任何人企图进入这一区域都需要特殊许可,否则就要接受严厉的惩罚。在东西方关系最紧张的时候,边境 线一带还埋设了70多万颗地雷。

据说,这个柏林墙工程的代号,竟然是“中国长城第二”。

闻名天下的中国长城,修建在崇山峻岭大漠戈壁,绵延万里,古人建它是为了抵御外族入侵,不曾想竟成为后人引以为耀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没料到会有外国人拿它说事儿,借其美名,附加给功能涵义完全不同的另一道墙。

1979年,我国著名诗人艾青访问德国期间参观了柏林墙,写下一首诗《墙》,并当场朗诵,博得德国人的好评,这首诗里也提到了中国的长城:

一堵墙,像一把刀

把一个城市切成两半

一半在东方

一半在西方

墙有多高?

有多厚?

有多长?

再高、再厚、再长

也不可能比中国的长城

更高、更厚、更长

它也只是历史的陈迹

民族的创伤

谁也不喜欢这样的墙

三米高算得了什么

五十厘米厚算得了什么

四十五公里长算得了什么

再高一千倍

再厚一千倍

再长一千倍

又怎能阻挡

天上的云彩、风、雨和阳光?

又怎能阻挡

飞鸟的翅膀和夜莺的歌唱?

又怎能阻挡

流动的水和空气?

又怎能阻挡

千百万人的

比风更自由的思想?

比土地更深厚的意志?

比时间更漫长的愿望?

诗人从柏林墙联想到什么?也许他想到了台湾海峡,一道水墙,大陆在这边,台湾在那边;也许他想到了三八线,一道无形的墙,朝鲜在这边,韩国在那边?? “历史的陈迹,民族的创伤”,诗人百感交集。但是,政治家的思维绝对不会有诗人的浪漫和感伤,他们给这道墙下的定义硬如铁石,冷若冰霜。 “反法西斯的防护墙。”苏联和东德领导人如是说。

“人类历史上第一道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这样评论。

“冷战的标志”、“东西方对立的见证”、“国家分裂的界墙”??人们用各种政治词汇诠释着自己对这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物的理解。

柏林墙板着冰冷严峻的面孔,忠实而沉默地站在柏林市中心,任凭风吹雨打,暑往寒来,一站就是28年。我到柏林的时候,这道墙看似稳若泰山,牢不可破,其实已经岌岌可危,两个月后,它就倒了。

(二)初见柏林墙

我第一次看见柏林墙是在踏上德国的第一个夜晚,火车穿越东西柏林边界时。记得那晚天很黑,透过车窗,只能隐隐见到一条河在昏暗的路灯照射下闪着点点波光, 河边有一道长长的墙体的黑影。有人叫了一声:“看,柏林墙。”我把脸贴在玻璃上,瞪大眼睛,刚想仔细看看这个世界闻名的特殊建筑,火车已呼地从墙边穿过。

就这一瞬间,我从东方跨入了西方。

几天后,姐姐专门带我去看柏林墙,由于这道墙的特殊意义,它已经成了柏林的一大景观。

那天飘着细细的雨丝,整个柏林变成了一幅湿漉漉的水彩画。我们乘地铁来到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这里有柏林最大的火车站,我就是在这个站下的车;这里有全欧洲 最豪华的商场——KADAWE(卡达威),听姐姐说,凡是有卡达威标记的商品,身价都不菲;这里还有作为柏林象征的威廉一世纪念教堂,这座教堂已在二战中 被炸得残破不全,战后,西德人并没有把它修复原貌,而是就让它这样永久存在,它既是德国对全世界的忏悔,也是对后人的警示。

换乘另一辆公交车,在国会大厦那站下来,前行几步,柏林墙横在眼前。 我曾经无数次地想像过柏林墙究竟是什么样子:是像长城那样用巨大的墙砖垒起来的?是像古都北京西安的青灰色老城墙?还是像中南海紫禁城高大威严的黄瓦红墙?

当我站在柏林墙边,与它如此近距离接触时,心情很是异样。最初,我并没有激动震撼一类的感觉,反倒有一些失望:这就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柏林墙?不过就是 一道长长的望不见头的三四米高的钢筋水泥墙,平淡无奇,从建筑美学的观点看,错落、起伏、动感、曲线、变化、色彩、韵律……一样都不占,实在谈不上艺术价 值。但我仍然被触动了,因为我看到西德人民已经把这个平淡呆板的墙体变成了生动幽默的画廊,不知哪路高明的画家在这块巨幅画布上任意挥洒想像涂抹色彩,艳 丽的色块,抽象的图案,粗大的字母……它们要表达什么?宣泄什么?渴望什么?期待什么?这些匪夷所思的画面背后又有哪些意想不到故事?

我和姐姐默默地漫步在这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画廊里……

柏林墙两侧荟萃了柏林最著名的两座建筑。西侧,国会大厦庄重华丽,它于1884年6月9日由威廉一世皇帝亲自奠基,设计图出自当时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保 尔·瓦洛特,前后建了10年时间,1894年12月5日威廉二世亲手放上最后一块拱顶石,宣布整个大厦峻工。大厦正面门廊由六根粗大的圆形柱子支撑,门上 方镌刻的一行大字“为德意志人民服务”(dem Deutschen Volke)经长年风化已锈迹斑斑。这座象征德意志最高权力的建筑曾经发生过一桩天大丑闻,1933年2月27日,纳粹一手炮制了骇人听闻的国会纵火案, 嫁祸于共产国际驻德国代表季米特洛夫和德国共产党人,从此德国陷入白色恐怖,共产党人被逮捕,

篇四:柏林墙的故事

柏林墙的故事----缅怀为自由牺牲的德国人民

实验室一个德国同学和我聊天,问我对二战以后的德国知道些什么。我想了很久,回答说,德国足球,柏林墙。当这家伙发现我对德国足球确实知道不少以后,就问,你对柏林墙知道些什么?

柏林墙?我努力回忆着,恩,柏林墙是苏联和东德秘密计划修起来的,一夜之间,柏林墙就树立在柏林中心。此后,肯尼迪总统在柏林发表了着名的讲话。“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堵不是防范外敌,而是防范自己人民的墙。”“今天,我们都是柏林人”

“其它呢?”差不多了吧,柏林墙作为冷战的象征,意义不就在这里么?

德国同学摇头,你不了解柏林墙,你不知道柏林墙真正的故事和意义。对于德国人来说,柏林墙所代表的不是肯尼迪,冷战这样的大字眼,而是数以万计小人物的故事,这些小人物在这堵墙边,用自己的生命,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传说,这个传说的名字,叫做“自由”。 仅在此记录他所讲述的,自己在柏林墙博物馆主页读到的一些故事。常觉得,我国和西方的历史,记录很不一样。在我国的历史记录里,少有这样详尽,乃至繁琐的小人物的记录。所以读西方的历史,经常觉得过于平淡,过于拘泥细节而不见大方向。然而,却自有一种力量在。

柏林墙的故事,在西方历史里,感觉不但不惊天动地,或者剑拔弩张,反而竟然多有幽默。当然,是黑色幽默。

一、“中国长城”

万没有想到,在柏林墙纪念馆会读到我们中国的名字。柏林墙工程的代号,就是“中国长城第二”。

时1961年8月,一个沉闷的夏天。对于大量东德人经柏林逃往西方已经忍无可忍的东德人和苏联人搞了一个漂亮的偷袭。8月12日凌晨1点,2万多军队突然开到东西柏林边境,立刻开始了修筑柏林墙的工程。应该说,这个以我国长城命名的工程,准备还是很充分的,绝对不是豆腐渣,仅仅到13日凌晨,第一期工程全部完工,整个东西柏林被铁丝网全部分割,再加路障。柏林墙正式树立了起来。

然而上帝实在会开玩笑,就在柏林墙的修筑过程中,东德人就开始了翻越柏林墙,逃亡西德的“柏林墙传说”。东德人的争分夺秒,只争朝夕的精神,给柏林墙的历史研究留下了千古之迷,到底是先有柏林墙,再有翻越行动,还是未等墙树起来,就已经开始了翻越,竟然永远无法得到一个答案了。

历史记载,柏林墙初步完成,即东西柏林正式分割,在13日中午12点37分,最后一个路口宣布封锁为标志。但就在13日,最早明白过来的东德人已经开始用生命搏击柏林墙,当天,一位技工跨过正在树立的铁丝网跳进了西柏林,有人跳进运河游到了西柏林。然而,天意弄人,谁也没想到记录他们踏上西德领土的时间。

13日上午,西德人涌向柏林墙,向墙那边的同胞投掷自己的通行证、身份证件。到苏联军队能够阻止这一举动前,数以千计的证件已经被扔到了东德同胞手里。大批东德人借机混在返回西柏林的西德人中间偷渡逾越了柏林墙。

13日下午,柏林墙树立以后,第一个逾越柏林墙的人出现了。一个青年在光天化日之下,用百米冲刺的速度飞奔向铁丝网。但是,叁名警察追上了他,将他打倒在地,谁也没有想到,被打倒的他竟奇迹般又站了起来,夺过警察的枪,一边与警察对峙一边继续向西柏林飞奔。警察是尽职的,他们不顾这个年轻人的枪,冲上去和他又一次扭打成一团,并且一刀刺进青年人的膝盖。这次这个年轻人失去了奔跑的能力,面对叁个警察,结局已经注定。

然而,上天决心要给大家看一幕喜剧而不是悲剧。就在此刻,西柏林群众雷鸣般的怒吼

惊醒了叁名警察,他们已经越过了柏林墙,现在是在西德的土地上,他们不再是警察,而成了违法者。他们扔下青年跑回柏林墙的另一侧。这个青年拖着残废的腿,一边拼命呼救一边爬到了西柏林。

事后证明,这是一个大大的误会。事实上柏林墙并不是沿东德西德的边境修筑的,而是偏东德一侧,这是为了保证,即使你越过了柏林墙,你仍然在东德土地上,警察和军队仍然有权力和能力开枪将你击毙。当时那叁位警察并没有越界,他们大可以合法将那个青年绑回东德。然而,面对这柏林墙上的第一次交锋,他们误会了,害怕了,那个青年简直是奇迹般的竟然这样逃脱了已经笼罩住了自己的厄运。

这是第一个通过柏林墙的逃亡者。也许这第一个人就定下了逃亡柏林墙故事的基调。在柏林墙传说里,有眼泪,有悲壮,有无奈,但同样也有幽默,滑稽和令人含泪微笑的故事。

二、最可爱和最悲惨的(上)

要说最可爱的逃亡者,颇有几个竞争者,首先是两位大情圣,一个是阿根廷人,一个是澳大利亚人。大家看看他们逃亡的手段就可以知道,也就是他们能做出来,死脑筋的德国人就是再有几百万人逃亡,也做不出这么幽默的计划来。

柏林墙并不是铁板一块,总有那么几个门,几个交通站。于是情人被困在东柏林的两位gg就打起了交通站的主意。经调查研究,交通站是靠栏杆来封锁交通的,虽然栏杆结实,撞不断,但是栏杆比较高,如果汽车足够矮,可以从栏杆底下直接钻过去。

于是计划诞生了,把自己的mm放在行李箱里,趁警察不注意,开足马力,一下从栏杆下面钻到西柏林就行了。

说干就干,澳大利亚gg就这么把自己的新娘子接到了西柏林。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就不存在什么幽默了。但是这时候,阿根廷gg出场了,他充分表现了南美人民热血沸腾,但不爱动脑子的特点,他认为这个计划不错,决定自己也照办煮碗。所谓照办,真的是照办,他居然连车子都是直接找澳大利亚人借的同一辆车!说起来也是,这么矮的车本来就不好找。问题是,他一点伪装都没有做,连车牌都不换,就这么开了去。 阿根廷gg开着这辆已经被报纸报道得详细得不能再详细的车,大摇大摆开进东柏林。东德警察一看,这车怎么这么眼熟,但是谁也猜不到天下还真有这么大胆的人。警察问“这车,以前是不是来过东德?”阿根廷gg脸不红心不跳的回答,“当然没有啦”。警察自己也糊涂了,大手一挥,放行了!

结果是,在一个星期以后,同一辆车,把另一对情侣,用同样的方式带到了西柏林。在他们举行婚礼之际,悲愤的东德警察把栏杆下面装了无数垂直的铁条,别说是车,就是条蛇也休想从栏杆下面再钻出去!

另一位竞争者是五岁的小男孩。他经过地道从柏林墙的下面钻到了西柏林。这个地道挖了整整6个月。而且因为东柏林警察、便衣密布,地道不得不从西柏林挖掘。要求是绝对不许做地面测量,还必须正好挖到被接应者的厕所里。为了不被地面人员发现,地道深入地下12米!

这样庞大的工程,这样长的时间,真不知道逃亡者是如何承受这样的心理压力如此之久的。但这个孩子什么也不知道。当他从地道口出现在西柏林的时候,面对记者和救援者人群发表感想如下:

“这个大洞洞怪吓人的,不过没有野兽”

那一刻,我想到了法国着名的影片《美丽人生》。

二、最可爱和最悲惨的(下)

写可爱是容易的,面对冷酷的现实,人类用自己的信心,幽默来反抗,说起来即使是最

大的冷酷,也压不下那希望和温暖。然而要写悲惨,实在有些下不了笔。

在柏林墙的逃亡者中,那些“功败垂成”者无疑是悲惨的。1961年,18岁的彼得*菲西特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已经爬到了柏林墙的顶部,只需要再加最后一把劲,就可以达成目标,就在这个时候,枪声响了……

彼得滑落回柏林墙东侧。

悲剧还没有完,身中数弹的彼得倒在柏林墙下,血流如注,我不知道东德的警察是一时不敢承担责任,跑去请示上级,还是真的就已经下了杀心(我宁愿相信是前者)。彼得就这样在墙下躺了50分钟,没有一个东德警察来管他。

彼得的呼喊声一点一点的低下去了,低下去了。西柏林的人群爆发出愤怒的抗议声。“你们是杀人犯”“你们是法西斯!”上千群众怒吼着。西德的警察冒险跑到柏林墙边(前面已经说过,这是极其危险的,柏林墙西侧依然是东德的土地,警察已经“越界”,完全可能被枪击)把急救包扔向彼得。但是太晚了,彼得已经失去了自救的能力。

彼得终于停止了呼吸。他的血已经流尽了,在他蓝眼睛里最后映出的,依然是东柏林。50分钟以后,东德警察抬走了他的尸体。

如果说彼得最大的不幸在于他最终没有成功,我不知道下面这个最后“成功”的例子,是不是算幸运。

在柏林墙刚完成的那一年,由于墙还不是很坚固,有人就想出了办法,开重型车辆直接撞墙!直接冲开柏林墙进入西德。

1961年,这类事件多达14起。

逃亡者要面对的绝不仅仅是坚固的高墙,还有来自军队和警察的密集射击。

有军事常识的朋友都知道,对于穿透力极强的子弹,民用的车壁,车门根本就是nothing,香港电影里躲到小轿车后面就可以逃开对方射击的镜头完全是搞笑。所以,用这个办法冲击柏林墙的人,实际上等于完全不设防的穿行在枪林弹雨中,去争取一次严重交通事故的机会! 这里的故事太多,最悲惨的,一是在离墙最后一米处熄火的那辆装有数十人的大客车。二就是布鲁希克的故事。

布鲁希克和他的同拌是利用大客车冲击柏林墙,但是他们的行动从一开始就被发现了。军队和警察从多个方向向客车密集射击,客车起火燃烧,弹痕累累!还好,客车质量过硬,不但没有熄火,还在布鲁希克良好的驾驶下奋勇加速,一声巨响,柏林墙被撞开了一个大缺口,整个客车冲进了西柏林!

欢呼的人群拥上来迎接,却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驾驶座上的布鲁希克身中19弹,他是用生命的最后意志坚持加速,冲向柏林墙的。当客车冲进西柏林的那一刻,布鲁希克停止了呼吸。

柏林人展开了一场争论,布鲁希克究竟有没有看到他梦想看到的西柏林?最后是一个现场镜头宽慰了大家,从镜头上看,客车驾驶座位于西柏林之后,布鲁希克还有一个抬头的动作。是的,那时候他还活着!他的眼睛最后映出的,是他梦想中的迦南--西柏林!他是一个成功者。

这个镜头我也看了,说实话,在那样的动荡、混乱、和快速行使中,每个人都被颠簸得相当厉害,硬要说那个几乎无法注意到的动作是布鲁希克自己作出来的而不是别的原因,我感觉实在是勉强。但是,谁又愿意继续辩论下去呢?谁又不希望这个年轻人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够是快乐呢?

德国人如此不严谨的结论很少,却少得可爱,少得美丽。

柏林墙倒塌以后,新建成的文化宫,专门采用了很特殊的设计。建筑之间均用伞状结构连接,整个原来的柏林墙东侧“死亡开阔地”被全部笼罩在保护伞下。成为了伞下的广场。 我的德国同学说,这是因为,在这个广场上,无数逃亡者因为没有任何隐蔽物,只好强

行穿越在火力控制下的广场而失去生命。现在,德国终于可以为自己的公民提供隐蔽物了,尽管,已经太迟,太迟??

咱们德国人都是工程师

上面那篇太沉重了,来一点轻快的。

德国人的机械设计,制造能力举世闻名。在柏林墙逃亡中,那也是充份体现了德国人民的技术水平。要按现在流行的歌来唱,那就是:

“咱们这嘎都是德国人,咱们这嘎特产工程师,咱们这嘎香肠配啤酒,咱们这嘎都是活奔茨”(奔茨,即奔茨汽车创始人,德国工程师)。

1968年,一位东德青年利用河流潜水到达西德。大家心目中的潜水是什么样的?潜水服?潜水镜?总之他一个人能有多大本事,还一切都必须自己造,最多是一点粗糙的个人潜水工具罢?

非也,这位青年自己造的是潜水艇!他用的是摩托车马达,配上自己组装的钢板,还有导航,压缩气体等系统。

硬是在家造出了一个个人用的小潜水艇。质量如何?我看可以通过ISO9002国际认证。这潜水艇在水下航行了超过5个小时,才从西德那边冒出来,其中没有发生任何事故。有同学说了,5个小时是不是太长了一点,那是没办法的事情,你试试拿一个小摩托的马达去潜水看看。

这小潜水艇当然是一个奇迹,该青年的逃亡过程使他立刻在西德找到了工作,各大机械公司竞相聘用该青年为设计师。听说后来他还真在机械设计上大有成就。

不过小潜水艇也就算了,后面来了个更狠的,逃亡中一不小心,楞搞了个吉尼斯记录出来。

1979年某夜晚,从东德一个家庭的后院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气球下面的吊篮里装着两个家庭----两对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孩子。这个气球完全由这两个家庭手工制成,花了数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两个家庭自学成才,从材料学、工程学、气体动力学、气象学、热气球!

经调查,此热气球是欧洲历史上最大的热气球,被记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这个热气球在通过柏林墙的时候,被警察发现了。警察目瞪口呆之余,还算记得开枪射击。这一射击,该气球良好的工艺水准就发挥了出来。逃亡者操纵热气球一下升高到了2800米以上的高空,不但枪打不到,连探照灯都照不到!警察只好紧急呼叫空军支援“长江长江,我是黄河,你们赶快出动,寻找一个热气球,把它打下来,对,没错,是热气球,重复一遍,热--气--球!”

苏联空军“苏”,“米”战机立刻出动,但是热气球在28分钟的飞行以后,已经完成了使命,安全落地。

问题是,当气球被发现以后,两家人决定立刻降落,以避免被战机击落。这一“紧急降落”,就谁也摸不准方向了,降落的地点无法确定。到底是已经到了西德,还是被迫降在东德,谁也不知道。估计在他们数年的学习中没有心理学的功课,面对未知的前景,8个人都失去了验证的勇气。他们根本不敢走出这个气球,就这样躲在吊篮里长达24小时之久。他们已经没有勇气亲自揭晓自己的命运了。他们唯一能作的,就是祈祷。

降落整整24小时以后,军人来了,揭开了气球。他们对这8个逃亡者说出了他们盼望了多少年的话。

“你们自由了,这里是西德领土。”

四、世上无难事,只要肯钻研

下面这个故事,证明了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些事情,你是连想象都想象不出来的。

如果让你把一个人藏在小汽车里偷越柏林墙,你会把他藏在哪里?后箱?底盘?座位下面?

恐怕没有一个人会想象得出来,把人藏在汽车的引擎部份。不要说那里因为发动机的缘故温度高,废气多,人放那里多半不烫死也憋死,就算没这些问题,您随便掀开哪辆车的引擎盖看看,怎么可能放得下人?

然而事实证明,那里可以放下一个人,而且这个人可以在引擎旁边至少呆2个小时以上,还保持清醒。9个从引擎中逃亡柏林墙的东德人可以作证。他们的故事甚至连金庸先生描写的什么?缩骨功“也相形见绌。

据资料显示,他们都是把自己扭曲成,成?很难说他们把自己扭曲成什么形状了。总之他们就好象没有骨头,可以随便变形的橡皮泥一样,把自己一点一点的塞进了引擎与盖子之间的缝隙里。然后就这样逾越了柏林墙。到达西柏林以后,他们要用1- 2小时的时间,再一点一点把自己“还原”。先出来一条腿,再伸出一个头,逐渐的,一个人的形状硬是从引擎里升了起来。在录像上,一大群西德的热心人在旁边帮忙。但是很快,“不许帮忙”就成了规矩。因为逃亡者的姿势实在太古怪,只能由本人来逐渐恢复。没有经验的人只能是越帮越忙。 在香港电影里,警察,或者匪徒,经常从人行天桥上一跃而下,正好落在驶过的汽车顶上。这对于我们来说是电影,对于柏林人却是生活的一部份。

凡靠近柏林墙的高楼,都成了东德人“跳楼”的场所。不必担心,这里的跳楼可不是求死,而是求生。只要你爬到楼上,表现出逃亡的意图,西柏林的同胞们就抬着床单蜂拥前来接应。鼓足勇气,一跃而下,只要把握了方向,就可以在空中逾越柏林墙,落到床单上。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高的运动天份的。曾经有一家叁口一起跳楼。6岁的孩子成功了,父亲和母亲却摔到了地面,一个伤了内脏,一个伤了脊椎。在短短的跳楼时代,有4个人因跳楼而死亡。

年纪最大的跳楼者是一位77岁的老太太。她在跳下来之前,把自己吓得瘫倒在了地板上。无论大家怎么鼓励,怎么哀求也无法跳下来。就在西柏林人准备失望的散去的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东柏林的警察发现了情况,冲进了大楼。警察破门的声音给了老太太无穷的动力,她冲向窗口,果断的一跃而下……

再后来,由于柏林墙西侧仍属于东德,接应的西德人算侵犯了东德领土,跳楼者又改用汽车接应。顶部预先布置的汽车突然冲向柏林墙,跳楼者就把握这一刹那裹着被子飞跃而下,直扑汽车顶部。汽车又马上退回西柏林内部。

直到东德下了决心,把柏林墙东德一侧的高楼全部推平,空出一片几百米的“恐怖区”以后,居然还有人延续了这个跳楼逃亡法。这位德国工程师设计了一个强力弹射装置,从东柏林市内的高楼起跳,“弹”了数百米到达西柏林,然后利用自己制造的降落伞缓缓落地。

五、俱往矣

在30年的柏林墙前面,我只看见过柏林人两次泪水。

一是在1961年,柏林墙正在竖起,那个时候,柏林墙还是“透明”的铁丝网,就隔着那一道铁丝网,千万德国人交谈着,互相安慰着。我注意到很多这样的镜头,一对衣冠整洁的中年夫妇,镇定的安慰着对面的年轻人,而那青年已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问德国同学,回答是,那是一个个家庭,那一天,儿女或者因为工作,或者因为上学,或者只是一时的游玩,从东柏林走到了西柏林。而父母还在东柏林。

他们走到柏林墙边,来见对方最后一面。那对镇定的父母一定是在告诉儿女,从此你就要靠自己了,千万不要回东德来,你要在西德坚定的生活下去!

这样的父母一眼望去,竟然有那么多。

篇五:柏林墙

柏林墙

柏林墙(德语:Berliner Mauer)是德国分裂期间东德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以将其与东德领土分割开来。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最初以铁丝网和砖石为材料,后期加固为由瞭望塔、混凝土墙、开放地带以及反车辆壕沟组成的边防设施。东德政府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德语:Antifaschistischer Schutzwall)或“强化边境”(德语:Befestigte Staatsgrenze),其目的是阻止东德居民逃往西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德国首都柏林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柏林墙的建立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之间冲突导致的,它是二战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了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的一个象征。 柏林墙修筑前,约有250万东德居民逃离东德,他们中的许多人通过西柏林前往西德和其他西欧国家。柏林墙修建后在1961至1989年间这类逃亡被大幅限制下来,约有5000人在此期间尝试翻越柏林墙。1960年起东德边防军将其视为非法越境并向越境者开枪射击,1982年《开枪射击令》(Schie?befehl)下达后被合法化。据截止2009年的统计,死亡人数约在136至245人之间,确切数目则不得而知。

1989年东欧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政治变动,邻国波兰和匈牙利政府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在数周的抗议活动后,1989年11月9日东德政府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西德以及西柏林,当晚柏林墙因故在东德居民的压力下被迫开放。随后数周中欣喜的人群凿下柏林墙作为纪念品,1990年6月东德政府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柏林墙的倒塌为结束统一社会党专政以及两德统一铺平了道路,一年后的1990年10月3日两德最终统一。 历史意义

柏林墙的倒塌,给联邦德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给民主德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并使民主德国的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改善。

柏林墙的倒塌,代表了一个统一的德国,作为欧洲经济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德国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德国的统一,是东欧剧变的一部分,也推动了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

不能否定柏林围墙倒塌的正面意义,但更应为二十多年来所付代价作反思。苏联集团解体诚是历史跃进,但若世界思维仍停在“敌消我长”这种战略利益窠臼中,那么历史跃进的意义会被抵消。

1989年11月9日,作为东西两大阵营对立的主要象征,柏林围墙被拆毁。

柏林围墙的建造始于1961年,它的兴建与倒塌都标志着近代历史的重大变化。它的兴建意味着二战之后东西对峙的冷战时代达到巅峰。苏联东欧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波兰“团结工会”运动、捷克斯洛伐克“七七宪章”运动,到柏林墙倒塌的第2年,即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而整个苏联也在1991年12月25日正式解体。

因此柏林墙倒塌,乃是欧洲及世界史的里程碑事件。它淘汰掉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专制封闭的政治形式,让全球统一进了以自由化、民主化和市场化为主导的新秩序中。

名人评述

“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来防止他们分开我们。” “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约翰·肯尼迪(1963年6月26日) “世界上的围墙都是防止外面的人闯进来的,只有一种围墙是防止里面的人出去的,那是什么?那就是监狱的围墙!” ——约翰·肯尼迪

“戈尔巴乔夫先生,打开这扇门。”“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罗纳德·里根(1987年6月12日)

“柏林墙的倒塌是对暴政的谴责。”——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

“感谢柏林人在这个陷入困境的世界所作出的努力。非洲人还处于饥饿中,津巴布韦人留着眼泪在哭泣。那些处于痛苦中的人不必永远忍受。”——戈登·布朗

“这个纪念活动是号召大家反对压迫,拆除仍然分裂世界的所有围墙。这些围墙将城市、地区和国家分离。”——尼古拉·萨科齐

“对抗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应该建立一种独特的、新的、更好的世界。”——德米特里·阿纳托利耶维奇·梅德韦杰夫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