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无题四首,李商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09:28:36 体裁作文
无题四首,李商隐体裁作文

篇一:浅谈李商隐的无题诗

浅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宜春学院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

指导老师:张晓青老师

摘要:无题诗是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作品,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

关键词:李商隐 无题诗 思想主题 感伤情调 朦胧美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感时伤事”是李商隐无题诗重要的情感特征。无题诗中的悲剧性情致与诗人对于人生的体验、佛道的感悟分不开。正是这种“亦佛亦道”的个体情感,消融了诗人的痛苦,注入了诗歌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心态,并加大了无题诗解读的难度,使得无题诗增添了朦胧之美,悲怆之美,和生命之美。

一、无题诗的思想主题

李商隐生活在国事日衰,政治腐败的晚唐时期,目睹了种种黑暗悲惨的现实,自身又陷入了党争的夹缝中而终生不能一展抱负,尽管有远大的政治志向,却无法实现。所以李商隐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当时社会弊端给人们带来的不幸,从而才能在大多数作品中尖锐的揭露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反映唐王朝衰颓期危机四伏的时代面貌,表现那一时代被压抑的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的命运和心理,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但由于客观现实环境又不允许他大声疾呼、慷慨陈辞,宦官的淫威,党人的排挤,都给予他许多有形无形的压力,另外还加上生活的重荷,也影响到他的感情。因此他采取隐晦曲折、旁敲侧击的方式创作,或借古讽令,咏史寓慨;或“为香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谢河东公和诗启》;或写景抒情,即事抒怀。下面,就试着从李商隐所写的诗中,细细感悟诗歌中的思想主题。

1、凄婉动人的爱情主题

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历来为读者所关注。晚唐时,齐梁声色又渐渐潜回唐代诗苑,情爱和绮艳题材增长,加之这些诗以男女相思恋情为题面,意象精妙,情思婉转,声调优美,表达感情真挚深婉。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抒写的是交织着希望与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以及凄婉动人的爱情主题。如《无题二首》,两首诗从内容上看,是诗人在某个场合爱上了某个贵族家的女子,因复杂的原因不能聚合,表现出刻骨的相思。《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这首诗着重抒写昨夕相爱而又受到阻隔时对意中人的思念,表现出痛苦而又欣慰的复杂内心感受。又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不少人认为是写自己梦中与爱人相会,及醒后追想的恋情诗。

2、影射现实的政治主题

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还有很多脍炙人口、影射现实的政治讽刺诗。通过咏史或其他方式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他对晚唐政治的败坏,君主的荒淫,宦官的专横,表示不满,同时也表示对人民的同情和关怀。

李商隐的政治讽刺诗,借托史事,寄其吊古伤今之意,具有较深的讽刺性。如《初食笋呈座中》诗中用“凌云一片心”来表现他积极用世的理想;在《安定城楼》中又把忧念国事、抒写抱负、感慨身世、抨击腐败融为一体;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诗人又揭露唐王朝深重的社会危机,表现了他的济世之志、忧国之情。

3、无题诗的人生主题

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和那种恍惚不定,总有一种若有若失的情感,所以既可以理解为爱情诗,但又不仅仅是爱情诗,如《无题二首》其一,写一位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见而不得的心情,可能寄寓了作者仕进机缘稍纵即逝后落拓不遇的伤感,但又难以指明。又如《无题》(八月偷镜照)中写一个热爱生活又向往爱情的少女的成长过程及心理活动,被人认为带有自喻性质,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态,在对爱情的表达中时刻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世遭遇的伤感。

二、感伤情调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

感伤情调是中国文学作品情感抒发的一大传统,自宋玉《九辨》以来,历代不绝。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内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义山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诗人心灵细腻,多愁善感。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在这其中,诗人或融入人生体验,或注入自身幻想,或虚无,或泛化,“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将感伤的情绪倾于朦胧瑰丽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较之宋后诗人愈来愈多地追求诗作中的理念和趣味,晚唐诗人李义山则更喜欢、也更擅长于用独到的目光去审度人情、世情、时情,抒写自身的感怀情绪,展示出诗人独特的个性魅力。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渺落失望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了各种复杂思想情绪。单就一些具体的诗篇来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帏深下莫愁堂)道出了少女相思时的期待、自伤的心情;《无题》(照梁初有情)中的少女因爱情的失意而心中有怨恨之情;《无题》(八岁偷照镜)写出了姿容美丽、行高洁的少女愿望难成的苦闷之情,诗人借用忧愁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伤感人生的失意;《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中诗人嗟叹爱情今昔相隔,表达出诗人苦闷的衷肠,《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暮春时节的痛苦离别,表达了悠远而又执著的凄楚思念,融入诗人理想难成的人生感悟;而《无题四首》(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南细雨来;含情春宛晚;何处哀筝随急管)中的第一首写男子对远在一方的女子思念,如泣如诉,如梦如烟,孤寂难圆;第二首话尽了深闭闺门的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希望幻灭的痛苦,第四首则写出了东邻老女触景伤情无媒难嫁的彻夜长吧。而七绝《无题》(自道萦回)则蕴含着徒有姿颜、世无赏音的哀怨与感慨。

就李商隐个人来说,其自小几经离丧,饱受人生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情感细腻脆弱。受党争的影响,诗人“一生襟抱未曾开”、“古来才命两相妨”的不幸给诗人以毕生的怨恨;没落的时世,衰败的家世,仕途的多舛,爱情的失意,别人的误解,妻子的早逝,都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使得他只能用忧郁感伤的笔调,来叹惋时运的衰落,身世的飘零:身世,家世,佛道,从各个方面促成了诗人易于伤感的、内向的性格与心态。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和无助,也使他灵心多感,感情丰富,国事家事,

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起他如潮的感情活动,“瘐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送千牛李将军》),“多感”,“有情”,及所带的伤感色彩,在其创作中也很突出。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痛苦的经历,浓缩在一首首诗中,委婉曲折的道出了一个幽咽凄迷的内心世界,一幅哀感顽艳的心灵图景,为悲剧时代唱出了一曲曲凄清动人的挽歌。

凡此种种,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抒发爱情的不幸,表现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隔,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处处宣泄的是感伤的主导情感。这正如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所言,“他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其不幸”。

三、无题诗的朦胧美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之美,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李商隐政治上的坎坷,家庭的不幸,人生的悲苦,为无题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同时他的无题诗,也用精巧的比喻,缠绵的意象,展示出他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深远寄托,以及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

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他在感情方面的怅惘哀伤,文本中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无题诗意旨的含蓄朦胧,同时为解读作品白日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一个是他在表现方面的迷离恍惚,诗中所用形象常常是现实中没有的,但诗中有理性的结构和通顺的句法,以理性的结构组织非理性的形象。如《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起联写昨夜,次联回到今夕相隔的现境,颈联又转为对对方处境的想象,末联则再回到自身。结构安排上虽有“理”可循,但意象究竟不能实指,主题呈现多义。《无题四首》其二云:“飒飒东南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或可视为写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凄伤悲苦,但其中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爱情的失落与身世的坎坷之感。

四、无题诗产生的文学史意义

李商隐的无题诗对于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以男女之情为题材的无题诗,李商隐是首创,在诗歌中成为了一种富有特色的新体式。他着力于感情心态的把握和深远意象的构造,堪称是中国古代朦胧诗最杰出的代表。另外,诗中所运用的语言精美绝丽,韵味深长,在诗歌语言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晚唐的诗坛上,李商隐以其独特的视觉和细腻的情感方式,展开了多层次的艺术创造,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

五、无题诗的代表作简析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韧的执著精神,感情世界深微缅邈,极为丰富。

诗的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的意思,表明因“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造成了诗句的绵

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缅邈。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至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加的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光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出自然环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微妙的挈合。

诗的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诗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休无尽,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情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之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思念至深,就升腾起了会面的渴望,而会面又没有希望,就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诗的内容。“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化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样一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这首诗从首至尾都痛苦、失望而又缠绵着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有这种情感状态的反映,但又有所区别。它们从不同侧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反映了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连绵往复,深情缅邈。

六、结语

李商隐一生噌蹬,以游幕生涯为主,其诗有浓厚的感伤情绪,形成一种精丽而富于暗示的诗风,从而创造出以“无题”诗为代表的新型七律。他的诗,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开创了“无题”诗的先河,尽管他一生清寒,但他的确是继杜甫,韩愈和李贺之后,最富于创新的诗人,他的诗值得我们欣赏,他的艺术风格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洪 张峰屹.中国古代文学史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杨柳.李商隐评传[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葛兆光 戴燕. 晚唐风韵[M].江苏: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5]吴调公.李商隐研究[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篇二:浅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与佛学意境

浅析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与佛学意境

[摘要]:“感时伤事”是李商隐无题诗重要的情感特征。无题诗中的悲剧性情致

与诗人对于人生的体验、佛道的感悟分不开。这种“亦佛亦道”的个体

情感,消融了诗人的痛苦,注入了诗歌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

人的创作心态,使得无题诗增添了朦胧之美,悲怆美,和生命之美。无

题诗的感伤情调和佛学意境对诗歌的影响很大。

[关键词]:无题诗; 感伤; 佛学意境;蒙胧 ;悲美;

李商隐(813年—858年),唐朝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南人(今河南沁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李商隐的作品深情湎邈,内心沉积着对人生、政治、爱情的痛苦激情,形成意境朦胧,造旨精丽,富于暗示的诗风,创造性极为显著。在李商隐流传下来的六百多首诗中,无题诗是他的首创。其内容成因不便明言,因此难以用一个恰当的题目来表现,此类诗大都与爱情有关,但性质和内容并不单一,有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似有似无。用他的秀笔勾勒着无奈,具有深刻的感伤情调与佛学意境。

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深层研究,虽早就有人指出其诗歌感伤真挚的特征,然而多拘泥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摘撷发微,抑或固守在社会大背景中去考辨探觅,却尚未把诗人对于人生的体验、与佛道的理解加以综合起来进行阐发,也就很难以真正地体味到无题诗的情感体验与多义性。“感时伤事”是李商隐无题诗重要的情感特征。无题诗中的悲剧性情致与诗人对于人生的体验、佛道的感悟分不开。这种“亦佛亦道”的个体情感,消融了诗人的痛苦,注入了诗歌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心态,使得无题诗增添了朦胧之美,悲怆

之美,和生命之美。无题诗的感伤情调和佛学意境对诗歌的影响很大。

一、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的溯源

(1)李商隐的个人经历

就李商隐个人来说,其自小几经离丧,饱受人生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情感细腻脆弱。受党争的影响,诗人“一生襟抱未曾开”、“古来才命两相妨”的不幸给诗人以毕生的怨恨;没落的时世,衰败的家世,仕途的多舛,爱情的失意,别人的误解,妻子的早逝,都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使得他只能用忧郁感伤的笔调,来叹惋时运的衰落,身世的飘零:身世,家世,佛道,从各个方面促成了诗人易于伤感的、内向的性格与心态。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和无助,也使他灵心多感,感情丰富,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起他如潮的感情活动,“瘐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送千牛李将军》),“多感”,“有情”,及所带的伤感色彩,在其创作中也很突出。心灵的创伤、生活的磨难、痛苦的经历,浓缩在一首首诗中,委婉曲折的道出了一个幽咽凄迷的内心世界,一幅哀感顽艳的心灵图景,为悲剧时代唱出了一曲曲凄清动人的挽歌。

(2)李商隐的爱情

李商隐的爱情生活以《无题》为代表的诗歌中,表现出一种扑朔迷离而又精致婉转的感情,容易被人视为丰富的爱情体验的表达。李商隐的爱情,猜测的部分远远多于有实际证据的,下面这些女子被认为是与李商隐有过感情纠葛的:柳枝。柳枝的名字出现在李商隐写于开成元年(836)年的一组诗(《柳枝五首》)中。他还为在这组诗写

了一个长长的序言,用无限怀恋和痛惜而又无可奈何、只能自寻排解的口吻,唱出了内心的隐痛,讲述了柳枝的故事:她是一个洛阳富商的女儿,活泼可爱,开朗大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李商隐的诗(《燕台诗》),心生爱慕,于是主动与他约会。但李商隐失约了。他后来得知,柳枝被一个有权势的人收为妾。,他们终于没能见面,李商隐进京赶考离开了家乡。这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很可能就是他的初恋。宋华阳。李商隐在青年时期曾经在玉阳山修习道术,因此有人猜想他在这期间与女道士发生过恋情。李商隐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于是宋华阳就被认为是李商隐的恋人。还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李商隐曾经和宋华阳姐妹二人同时恋爱。锦瑟。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锦瑟》诗,刘攽在《中山诗话》中提到,有人猜测“锦瑟”是令狐楚家的一位侍儿,李商隐在令狐家受学期间,曾与她恋爱,但终于没有结果。荷花。民间传说他在与王氏结婚前,曾有一小名“荷花”的恋人,两人十分恩爱。在他进京赶考前一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陪伴荷花度过最后的时光。这段悲剧给他造成很大的打击,以后的诗中他常以荷花为题也是对旧情的眷恋。 王氏。王氏是李商隐的妻子。李商隐与王氏的感情非常好,在王氏去世后,他写下《房中曲》等悼亡诗篇,情感真挚,语意沉痛。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他离家赴蜀地宦游途中所作《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在这其中,诗人或融入人生体验,或注入自身幻想,或虚无,或泛化,

“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将感伤的情绪倾于朦胧瑰丽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其实我情愿相信李商隐是一个情根深种的才子,而不是善于炼词炼句的诗人。我从小便对“无题”的题目迷惑不解。就像现代有个评论家说《诗经》一样:“虽然不知道再说些什么,但感觉就是美”。我也一样,几首“无题”不知道读了多少遍,每一次感觉都不一样,随着我长大,我觉着:爱情,便是李商隐,无题中永恒的主题。

二、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情调

李商隐的另一类爱情诗,爱情对象不详,诗中抒情主人公未必是诗人本人。李商隐这类诗悲剧色彩较浓,爱情虽间阻但不作绝望之辞,因此愈显凄美。他的爱情诗大都是写失意的爱情,感情强烈,刻骨铭心。诗并非意无归着地泛咏爱情,而是以个人爱情生活体验为基础,精心创造特有的意境和细致刻画爱情心理,交织着希望、失望、绝望、追求、欢愉等复杂的爱情体验。这类爱情诗多写追求、怀恋女子的诗作。多以《无题》标示。无题诗歌为李商隐首创。无题标题的约二十首,大多因不便明言而命为无题。其中除“万里风波一叶舟”外,皆以男女幽思苦恋为题材,但有的是祖述《离骚》美人芳草之遗的,托喻痕迹较明显,显然非为纯粹的爱情诗。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这是一首熔铸着刻骨铭心的相思之苦和缠绵灼热的执着追求的爱情诗。其中颔联句从自身着笔,运用比兴手法表达别后缠绵执着的思念和至死不渝的忠贞。采用“春蚕”,“蜡炬”比喻,象征加上“丝”,“泪”二字一语双关,促使这种真挚深沉的感情表白,至死方休的爱

情誓言显得热烈而又委婉,含蓄而又鲜明。而颈联从对方着笔,设想对方无刻不沉浸在相思痛苦之中。晓妆揽镜,但愁青春消逝,凉夜(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无题四首,李商隐)吟诗,当感月光之清寒“诗从对面飞来”于细致入微的体贴中,更见爱情的深挚与专一。“言情至此,真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

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抒发一位痴情男子对身处天涯海角的情人的思念之情。情愫不通,故而望之切而怨之深,表现了爱情追求中希望与失望的交织。再如《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则更是一篇动人心弦的佳作。写一位贵族少女失恋的苦衷,表现了她对美好爱情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其中“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春心荡漾,情焰炽烈,但却相思无望,终归无心,此处的“春”字用的很巧妙,将少女热烈追求爱情的“春心”的萌动、滋长与春天的绽放的花朵一样是无法抑制的,而且是争相媲美。这两句虽然是女主人公自劝不再相思,却使人愈加感到她的相思的痛苦,听到失望至极的怨愤之声,也会随之酸鼻泪下,这种在绝望与悲哀自我戒饬中,又透出爱情之萦绕坚牢,难以抑止泯灭。对爱情的热烈向往和希望幻灭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其他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男女之心心相印。《无题》诗成为他诗歌中最富独创性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最能代表李商隐爱情诗歌的基本风格。

三,无题诗的佛道意境

(1)佛学意境的溯源

李商隐与佛道的关系,早年学仙,其诗受道教文化影响深远,晚

篇三:李商隐爱情诗浅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爱情诗浅论

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镇第二初级中学 张斌岐

【摘要】李商隐是晚唐抒写爱情的能手,他的爱情诗构思精妙,意韵丰富,深情绵邈,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本文主要从史的角度,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个性气质,以他的十多首爱情诗为例证,分析、探讨、揭示他的爱情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

【关键词】李商隐 爱情诗 思想内容 艺术成就

晚唐是唐朝走向衰败的时期,也是唐代文学发展趋向衰落的时期,晚唐时局的动荡不安阻滞了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晚唐诗文创作状况的最好写照。晚唐作家虽多,但并未出现成绩卓著的大家,只有“小李杜”的创作活动,才给晚唐文坛带来了几许生机,尤其是李商隐,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晚唐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

作为中晚唐之际诗歌的集大成者,李商隐的诗内容丰富,从题材来看,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政治诗,李商隐一生关注现实,关心国家命运、前途,所以他写了大量的直接触及社会现实的政治诗,反映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第二类是咏怀诗,这类诗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占的比例最大。由于社会的没落,时局的动荡,政治上的失意,一生沉沦下僚,使他徒有壮志,怀才不遇,所以他的咏怀诗主要抒写了他的各种复杂思想;第三类是爱情诗,李商隐是唐代抒写爱情的能手,爱情诗在他的诗中占有一定比例,数量虽然不多,但以无题诗为中心的爱情诗却代表了李诗的基本艺术风格,而且极富特色,创造了大量的爱情名句,为后人所广为传诵。下面就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李商隐的爱情诗。

一、李商隐爱情诗的思想内容。

纵观李商隐的爱情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表现他与妻子王氏之间的深切爱情。

如《赠荷花》中写道: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茶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几衰愁杀人。

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婚前对王氏的倾幕之情,诗中以荷花来比喻妻子王氏的美貌秀姿,以荷之花叶长盛不衰,表示对妻子王氏的倾幕和怜惜之情。而诗歌《春雨》、《漫成三章》则写的是诗人与王氏婚后的爱恋之情,我们来看《春雨》:

帐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畹晚,浅宵犹得梦依稀。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诗歌通过春雨抒发对妻子的爱怜思念之情。因春雨而引发出许多怀思的情愫——也像濛濛细雨一样的连绵,有追思、有梦境、有挚情、有画意,极尽怜惜思念之苦,以至最后连情书都无法寄出,更可知这种怜怜的无奈而义无穷。

抒写与妻子离别之情和相思之苦的,如《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又题为《夜雨寄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期将来,写得平易朴实,但令人一唱三叹,“巴山夜雨”(此夜)“剪烛西窗”(彼夜),

之凄苦,之甜蜜,都表现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这类诗还有《因书》和《夜意》等,都写得一往情深,表现了诗人与妻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李商隐写给妻子的诗中,悼念妻子王氏的诗更多,如《正月崇让里》、《暮秋独游曲江》、《悼伤后赵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均写得情真意切,悲戚动人,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悼念之情。

2、表现他与其他女子之间的情愫。

李商隐的爱情诗,除了表现他与妻子王氏之间的感情,还有许多是表现他追求、怀恋其他女子的,这些诗中,最著名的当推《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歌前两句就把恋绪离情写得感人肺腑,颔联更是成为绝唱,极形象地表达了忠贞不渝的爱情,极写爱情之珍贵难得和爱情之坚贞不渝,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知识分子的爱情心理,带有浓重的感伤色彩。表露了诗人对情人刻骨的相思和忠贞的爱情。

又如《无题》二“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男女之心心相印;还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四首),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失落的痛苦。再如“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无题》四首)写情人之间的离别之恨。

3、表现他人爱情。

李商隐的爱情诗中还有一小部分是写他人爱情的,如《无题二首》其一“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诗歌描绘的是一少女相思的怅惘和苦闷。开头写深夜难眠还在缝制罗帐,接着回忆起当时偶遇他的情景,第五、六句写渴望和惆怅的心情,结句是期待着有机缘能再相遇。

再如《无题二首》其二“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源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这首爱情诗,描写了女性的痴情和怅惘。诗歌写一位少女醒来后细细品味自己在梦中情景,而后又怅然若失,只有徒自伤感。第五、六句表示自己有蕙心而不愿听人摆布,决心追求幸福,结尾感叹相思了无益处,但又能甘愿为了爱而受折磨。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写与妻子之间深切感情的,还是写与其他女子之间恋情的,或是表现他人爱情的,李商隐的爱情诗都是以自己的爱情体验为基础,精心创造特有的意境,细致刻画爱情心理,交织着希望、失望、绝望、追求、欢乐、痛苦等复杂的爱情体验,意蕴丰富,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二、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成就。

1、生平遭遇为诗人奠定了创作的生活基础。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开成二年进士。他生

活在唐朝的衰败时期,幼年丧父,孤苦贫寒,加之瘦赢文弱,形成了他易于感伤的性格,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在“悬头苦学”中他获得了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也锻炼了他坚韧执着的追求精神。但在求仕途中又卷入了“牛李”两党之争,他中进士得恩于牛党,而娶的妻子王氏又是亲近李党的王茂元的小女,李商隐便处在了“牛李”两党斗争的夹缝中,成为党争的牺牲品。他有抱负、有才气,关心国家命运,关注人民疾苦。但由于党人的成见,加以李商隐个性孤介,不苟且攀附,使他一直沉沦下僚,仕途无大的起色,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始终不能实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动荡不安的晚唐社会局势,对他的思想性格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妻子王氏的不幸病故,又加重了他的精神痛苦。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复杂坎坷的人生遭遇奠定了李商隐诗歌创作的生活基础。时世、家世、身世,从各方面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的性格和心态。国事、家事、春去秋来,人情世态,以及与朋友、与异性的交往,均能引发他丰富的感情活动。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造就了他灵心善感、丰富细腻的感情。“庾信生多感,杨朱死有情”(《送千牛李将军》),“多感”、“有情”及其所带有的悲剧色彩为他的爱情诗的创作和其它抒情诗的写作定下了抒情基调。

2、李商隐的爱情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的爱情诗中最为杰出的是他的无题诗,这些诗在李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 代表了他诗歌的基本风格。他的爱情诗,构思缜密,情致深蕴,情挚意真,深厚缠绵,如《夜

篇四:论李商隐无题诗中多姿多彩的特色

论李商隐无题诗

01中文本二班 张艳玲

内容摘要:以李商隐为中心的缘情诗曾使晚唐诗坛呈现出一时的繁荣。而最能体现李商隐重神而轻形写意笔法的是其以《无题》为题的爱情抒情诗,感伤情调和佛学意趣是其无题诗的重要情感特征,正是这种“亦佛亦道”的个体情感,注入了诗歌的幻想,使得无题诗增添 了朦胧之美,悲怆之美和生命之美。

关键词:缘情诗 无题诗 感伤 佛道 悲美

晚唐本是唐诗的衰退期,然而,晚唐前期却出现了一批较优秀的诗人。以李商隐为代表的一派诗人,继承了南朝“诗缘情而绮靡”的传统,在中唐元白与韩孟两大诗派之后,自成一统,使晚唐诗坛曾呈现出一时的繁荣。对李商隐《无题》的研究,虽早就有人指出其诗歌感伤真挚的特征,然而多拘泥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摘撷发微,抑或固守在社会大背景中去考辩探觅,本文试图结合实际探讨无题诗的巨大魅力所在。

一 缘情诗与晚唐人格意识变态的释放

中唐文坛本来就存在着元白的“感事”与韩孟的“写意”两种表达方法,李商隐继承了“写意”传统而扬弃了“感事”传统。又将李白倾吐主观情感的自然表露,杜甫的沉郁情思及跌宕顿挫的章法也作为学习的对象,以图使其“意”不至于过分沾滞而令人一览无余。他用这样的笔触去表达他不可遏止的深深的爱和执著的追求,便使他的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表达效果。如果说,李白的“风骨”代表了盛唐个体人格意识的升华,杜甫与元白的“兴寄”代表了中唐群体人格意识的弘扬,那么以李商隐为中心而以杜牧、温庭筠为两翼的“缘情”诗作,则代表了晚唐人格意识变态的释放。 李商隐的个体人格意识表达,是在受传统礼教束缚及比兴手法局限下进行的,因而,其个体人格意识之表达是欠充分的,有时甚至是被扭曲了的。然而,如此产生的爱情诗,才会深情绵邈、含而不露,在艺术上才能调动朦胧诗所需要的各种手段。正是个体人格意识的被压抑扭曲与诗人又要挥笔抒真情这一矛盾,才造就了我国古代第一位朦胧诗大师。尽管是生活在个体人格意识受压抑,连恋爱也须偷偷摸摸进行的封建时代,但李商隐大胆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美好爱情的精神,仍闪耀着夺目光彩。他的以《无题》命名的爱情诗,后来成为封建社会青年男女追求美好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有力武器。

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缘情”诗作,其偏重于自我体验的情感内容特点,决定了此派诗人的感情只能是较细腻而又婉转的,较纤弱而又缠绵的,而最能体现这一表征的即是以感伤情调为主调的无题诗。

二 感伤情调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主调

感伤情调是中国文学作品情感抒发的一大传统,自宋玉《九辨》以来,历代不绝。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代,社会的衰落,民生的寥落,国家的动荡,使得人们对于外界的关注转到对个体心灵的审视和体味。因此,社会现实造就了义山忧郁哀婉的感伤诗美。就李商隐个人来说,其自小几经离丧,饱受人生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情感细腻脆弱。受党争的影响,诗人“一生襟抱未曾开”,“古来才命两相仿”的不幸给诗人以毕生的怨恨;没落的时世,衰败的家世,仕途的多坎,爱情的失意,别人的误解,

妻子的早逝,都加重了他的心理负担,使得他只能用忧郁感伤的笔调来叹惋时运的衰落,身世的飘零;身世,家世,佛道,从各个方面促成了诗人伤感的、内向的性格与心态。

诗人用精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感伤之情,将两情情境作为审美视角:或忧叹离怀之意,或哀婉异地之思,或缠绵两情之悦,往往于无望中带有执著、于迷惘中凝结清晰,似暗淡而不低迷,似茫然而愈固执。诗人心灵细腻,多愁善感,其以《无题》为代表的爱情诗,多传达的是一种没有确定感和目标感的、扑朔迷离的特殊爱情生活感受。在这其中,诗人或融入人生体验,或注入自身幻想,或虚无,或泛化,“已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无题》),将感伤的情绪倾于朦胧瑰丽诗境,融多方感触于沉博绝丽之中,形成凄艳之美。

较之宋后诗人愈来愈多地追求诗作中的理念和趣味,晚唐诗人李义山则更喜欢、也更擅长于用独到的目光去审度人情、世情、时情,抒写自身的感怀情绪,展示出诗人独特的个性魅力。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渺落失望而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表现出了各种复杂情绪。单就一些具体的诗篇来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重帏深下莫愁堂)道出了少女相思时的期待、自伤的心情;《无题》(照梁初有情)中的少女因爱情的失意而心中有怨恨之情;《无题》(八岁偷照镜)写出了姿容美丽、品行高洁的少女愿望难成的苦闷之情,诗人借用忧愁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伤感人生的失意;《无题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风)中诗人嗟叹爱情今昔相隔,表达出诗人苦闷的衷肠;《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写暮春时节的痛苦离别,表达了悠远而又执著的凄楚思念,融入诗人理想难成的人生感悟;而《无题四首》(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风细雨来;含情春晼晚;何处哀筝随急管)中的第一首写男子对远在一方的女子的思念,如泣如诉,如梦如烟,孤寂难圆;第二首话尽了深闭闺门的女子对爱情的向往和希望幻灭的痛苦,第四首则写出了东邻老女触景伤情无媒难嫁的彻夜长叹。而七绝《无题》(自道萦回)则蕴含着徒有姿颜、世无赏音的哀怨与感慨。

凡此种种,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抒发爱情的不幸,表现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阻隔,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处处宣泄的是感伤的主导情感。这正如余恕诚在《唐诗风貌》中所言,“他的无题诗几乎篇篇都在书写其不幸”。

三 人生的体验、佛道的感悟与无题诗的悲剧情致

(1)无常迅速,生死事大

与佛教对人生痛苦的深切感悟一样,李商隐对于生命的关注是基于其个人的人生际遇之上的。他的感悟力,他的洞察力,势必开掘其内心对美的追求与渴望。对于真善美的期待,对于灵动生命的依恋,李商隐的执着赢得的只是无常的流转,好景的成空,面对这一切,悲剧性的毁灭在诗人的心湖中留下了永久的震撼,并积淀在他的意识深层,和种种无常的体验一起,加重了诗人的悲剧性气质,深化了无常感的现实人生内涵。诗人在诗歌中反复咏叹的美好事物的凋零衰落,展现了花谢枝残,桂摧兰折,香消玉殒的惨烈图景:“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无题二首》),“露花终裒湿,风蝶强娇饶”(《无题二首》),在这时而小径低徊,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扼腕喟叹中,诗人对生命无常的迷惘,愤懑,无奈,得到了酣畅淋漓的抒发,人生的吟咏,爱情的感伤,痛苦的超越,浓缩了无题诗的意蕴。诗人对于生命的深刻理解,使他通晓命运难宰的道理。《无题》(八岁偷照镜)中的那位少女,才貌双全,精于女红,然而却被深闭在闺门之中,虚度青春,根本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种种情思只能泣向春风。少女怀春的幽怨苦闷正是才士渴求入世心情的写照。世事无常,能否担负重担,驰骋才情,个体丝毫不能自主。而诗人关注命运难宰的世人之时,认为世人就

如“万里风波一叶舟”,在无常之流中,飘摇无定,孤寂无助,漫无目的,只知离乡愈远,愈加落寞,亘古凄凉,因此从中能依稀听到绝望的心灵在哀吟:“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无题》(万里风波一叶舟)体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切感悟。

(2)求不得苦,爱别离苦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爱情为表象,通过爱情的悲剧气氛来烘托诗人一生苦苦追求但所得空空的人生巨痛。 身处晚唐,社会的衰落氛围,饱尝忧患的人生经历,使他看来,“社会现实,人事自然,一事一物,一草一木,都带有衰苦的情调并成为感伤衰苦的心象。”“春风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诗人将情思抽象为可及之物,关照至情至纯之物的产生与毁灭,于凄艳中萌发了人生无常的失落感。同时,诗人认同痛苦,传达痛苦,感受痛苦,认为欲求导致了痛苦,于是在对理想境界的挚烈追求和追求幻灭的怅惘之情“紫府仙人号莲灯,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风雪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中道出了理想的境界是如何可望而不可及的无奈,徒有一腔的追求向往,却因无常变化而难以追攀。别离爱恋的境界:在与所爱之人别离时,人们往往会感受到极大的痛苦,如果说“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还在绝望中依约看到一线希望的话,那么“刘郎已在蓬山外,更隔蓬山一万重”则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令人凄婉欲绝!

(3)心灵的整合,情感与佛道的沟通

李商隐善于营造幻境,却认幻成真,执迷不悟。他的心灵,拥挤着对至美情爱的渴望,他的心灵,又真充着对虚无幻灭的理解与体味:对于情爱,义山深为向往,既深感其虚幻,又坚韧不懈的追求;对于两情的相知相悦,“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道出了生死不渝的执着;对于两地相思,“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话尽了铭骨相思的沉迷。可见,纵使诗人只有那么一点对佛道的理解,平心而论,其内心深处仍旧灼射出诗人对于生命,对于感性的至死不变的依恋与痴迷。我们应该看到,诗人与佛道的密切交往使其身上处处流溢着虚无的宗教色彩。义山在更多的时候,借助佛道聊以自慰,寻求哲理以超脱,诗人或顿悟,或半解,或迷茫,或无奈,但至始至终,虚无、执着,伤感总是其感情的主调,成为诗人挥之不去的心头阴影。

四 感伤情调与佛道意趣的相互融入加深了无题诗的朦胧美与悲剧美

(1)佛道思想的交织影响了李商隐的创作心态

李商隐“沦贱艰虞”的坎坷经历,羁旅飘泊的孤孑身影和仕途难通的悲剧命运为无题诗准备了丰富的辛酸素材和凄凉的人生体验,诗人只能在佛道中追求慰藉。对于佛道的独到见解,使他的个人的意识灌注到佛道之中,因此他的诗歌契合的佛旨道玄,是在人生体验层面上契合,是精神感悟上的契合。商隐有匡世之心,有出世念头,也重视自身价值与创造,反对机械复古。而这种自主与自信的心态也与佛道不无关系。

(2)佛道相融之下,伤感心灵的指归。

李商隐以其独有的情感体验,领悟到有求皆苦,无常幻灭的佛教真谛,汲取了佛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痛苦,消融了痛苦,使其诗歌具有了佛学意趣,也使其诗歌增添了悲怆之美、超脱之美。但这只是局部的,不确定的,他青年时也受到了道家“以人为本”思想的熏陶,力图通过他“杜鹃般的歌喉,用泣血的歌吟,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存在价值的深刻反省,引起人们对生命、感性的深情眷恋”。他的创作目的绝不在于“先以诗句牵,后令入佛智”(白居易《题道宗上人十韵》),诗人本身没有透过情色牢关,仅仅达到了初入空门,却空不了对人生的爱,空不了作为其诗歌

灵魂的炽热情感。 诗人始终追求的是一种不受任何约束、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境界,因此佛学中“绝情弃欲”终究不可及。“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内心世界的迷茫无奈,这其中也充满了真挚之美。可以说,诗人正是在佛道相冲之下,透过了绝望与哀痛,高扬着可贵的个体价值。

(3)独立人格增添了无题诗的朦胧美。

诗人对于佛道的理解,源于自身的灵性与人格体验。沉郁、伤怀、吟咏、哀叹,处处触目惊心,愤恨哀靡,时时抑郁于对世间情物的伤感与期待。但是李商隐个人对佛的理解是基于其个人的人生体验的,是不彻底的。义山的内心深处的灵性压抑着他的个人情感,使他耻于直接表露自我的心声。但诗人又忍耐不住,不得不吐的情感,只能以曲折的表现手法,语意多岐的语言,朦胧迷茫的意境,来表达他不便言明的情怀。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拟用佛禅,升华禅趣,显出对两情相悦的支持与关注。基于佛道,超越佛道,主观情绪在哀肠寸断,渺然无声的无题诗中虚泛开来,给人以欲罢还休,欲言又止的迷茫感、幻灭感。

(4)心灵与佛道的交汇构建了无题诗的悲美。

李商隐写诗,往往虚无而不具体,重情而不重形,诗人多愁善感的心灵始终倾诉着感伤的情绪,亦道亦佛的宗教倾向时时浇灌着不灭的执着,种种思绪,在诗人身上将“爱情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乃至于对唐王朝的命运的忧思,化成哀感凄艳。可以说,正是心灵中的那份哀怨与佛道的交汇构建了无题之美。如《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细雨”,“芙蓉塘”,“香炉”,“香料”,辘轳井索,贾氏,韩寿,宓妃,魏王,枕头,春花,香灰等众多意象交杂在一处,景象苍凉孤寂,内心悲苦难书,无形之中就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哀痛。诗人在表达时有所期待而又幻成云烟,但又产生新的期待,把追求与幻灭两种主观心象,注入上述自然物象之中,融多方感悟于沉博绝丽中,形成凄艳之美。

五 体味感伤情调与佛道意趣

感伤是无题诗的重要特征,是解读无题的主线。人是感情的动物,而义山更是情感的尤物。其诗多义,往往给读者提供多种解读的可能,构成解读上的复义。但是始终弥漫于诗中的是怅惘,感伤,寂寞,向往与失望的情思,是郁结诗人呕心沥血的心象。因此,立于感伤情调来把握多义尤为重要。佛意难解,道趣难悟。佛道的博大精深,意趣的缤纷复杂,增添了无题诗的朦胧、悲怆,相应地,佛道的移入也加深了解读无题之难度。从另一方面来说,诗人笃信佛道,深得佛道婉曲微露之妙,又主用典,将佛道的“有求皆苦,无常幻灭,离情去欲”的精神演绎在无尽的哀叹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无题诗的诗旨。在《无题四首》(飒飒东风细雨来)中,诗人将比兴、象征、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融为一体,不留痕迹。首联就渲染了一种荡人春心的环境气氛;“轻雷”引用《长门赋》“雷隐隐而响起兮,声像君之车音”,“贾氏”句出自《世说新语》,“宓妃”句出自《洛神赋》中曹植感事;颈联以贾氏恋韩寿的历史传说与曹植遇洛神的神话故事象征马逢伯乐而鸣和士为知己而达的理想。在这首无题诗中,诗人将无尽的玄机掩映在有限的字句之中,其无题诗诗旨难求必然在所难免了。可以说,对于佛道的理解可以加强读者对无题的整体把握。感伤与佛道的融入是其心灵的外化物,是对其心灵的一种关照。因此这种郁结于心的佛道感悟也必然体现在其长久的莫名愁绪中,展现整个诗章的无题之苦。在《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中也同样运用象征、比兴手法,结合传说神话,描写自然景物等来抒情传恨,但也有所不同。“神女”句,用高唐赋襄五梦游遇神女事,“小姑”句,典出古乐府《青溪小姑曲》,多有所指。“菱枝”本“弱”,“风波”偏加摧残之时,“桂叶”已“香”,“月露”却降恩泽。诗人将无题诗在此扩展到了一个更为含蓄的高度,在更多的时候,

诗人更赋予佛道难求,伤感难平的境地中,对此,我们不得不有所启发。

如果说以李商隐为代表的缘情诗曾领晚唐之风骚,那么他的无题诗则开创了晚唐诗歌创作的新境界。一方面对心灵世界做出了亘古未有的深入拓展。其无题诗摆脱了以满足感官欲望为特征的庸俗情调,以其“深情绵邈”把这一诗境推向了高峰。而另一方面,开拓了全新的艺术表现领域,非逻辑的跳跃意象组合,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的创造,把诗境虚化,与重神轻形的心理意趣更易浑融,成为唐诗中达于深层次的一种新境界。再者,对感伤情绪做出了典型概括,其诗情感细腻深沉,削弱了诗歌的特定时代性,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普遍心声,突出了情感的时代跨越性。同时将情绪升华,沟通古今,执著追求,使无题诗具有不朽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叶葱奇《李商隐诗集蔬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第136页。

[2]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1467页。

[3]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第一版,第457页。

[4]钟铭钧《李商隐诗传》,中州书画出版社,1982年7月第一版,第173页。

[5]吴调公《李商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2月第一版,第118页。

[6]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第一版,第204页。

[7]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9月第一版,第12页。

[8]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9月第一版,第279页。

篇五:皆曰痴情,安知血泪———以《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为例浅探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意蕴

皆曰痴情,安知血泪———以《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为例浅探

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意蕴

【摘要】李商隐的无题诗向来以用典繁密、艰深晦涩著称。本文试图以《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为例,例举名家解读,结合其同时期诗作,从知人论世角度对其情感意蕴加以解读,来浅探李商隐无题诗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情感意蕴

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风格可以用“深情绵邈,绮丽精工”加以概括。①后人对其称颂异常,但多解为艳情诗作,误解了其深刻的情感意蕴和思想内涵。笔者才疏学浅笔力有限,故本文只以《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为例,加以探讨。

一、诗作的两种解读

对于《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一诗的解读,大致分为两派。其一以艳情之说解之。胡以梅:“此诗是席上有遇追忆之作。”(《唐诗贯珠串解》)赵臣媛:“此义山在王茂元家窃窥其闺人而为之。”(《山满楼唐诗七律笺注》)纪昀:“狭邪之作,了无可取。”(《玉谿生诗说》)刘学锴等人认为:“这是一首有诗人自己出场的赋体无题,抒写对昨夜一夕相值,旋成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怀想。”(《李商隐诗选》)②总之,该派认为此诗写的是李商隐在贵家宴席上得见某女子,“色授魂与而身不能接”。“身无”一联即描写了此种情状和心理,既有“申情不能遂之苦”,对心魂相通又感到庆幸、满足甚至得意。因夜间的欢宴和对此女的留恋,使他把天明上班应差看成负担和无聊。

另一种解法,以为此诗有寄托。冯班:“义山以畿赤高贤,失意蹉跎,出而从事诸侯幕府,此诗托词讽怀,以序其意。”(吴乔《西昆发微》引)张采田:“此初为(秘书省)正字,欲羡内省之寓言也。”(《玉谿生年谱会笺》)董乃斌:“全诗系用旁观者眼光写成,显示这类饮宴使义山深感压抑,他不是觉得快乐,而是有一种自外和疏离之感。‘身有’联不是他与某贵家姬妾的情意暗通,而是官场中人的勾结分派(当时朝中牛李党争正酣),语含讽意;“隔座”联正写醉生梦死之态。李商隐于此格格不入,最终怅然离去。”(《李商隐的心灵世界》)③概而言之,该派认为此诗的意蕴并非仅局限于情情爱爱,属于艳词靡句,应为有所寄托,托词讽怀,以序其意。笔者浅薄,私以为该种理解更接近李商隐作此诗的本心。

二、知人论世

解情应知其人,知人还需论世。

李商隐出生官宦世家,从高祖李涉到父亲李嗣都出仕为官,其父更曾任殿中侍御史。但李家从其曾祖父起,父系中一连几代都过早病故。李商隐十岁丧父,孤儿寡母“四海无可贵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其为家中长子,因此也背负着撑持门户的责任。

童年时期的李商隐受业于一位精通五经、恪守儒家忠孝之道的堂叔。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16岁时,他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得到了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的赏识。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迅速。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因牛李党争仕途受创后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从诗中“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来看,该诗应写于此时。(兰台,唐人多指代秘书省。白居易《秘书省中忆旧山》云:“犹喜兰台非傲吏,归时应免动移文。”)

出生官宦世家,父系几代早故,使李商隐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幼年早慧,天资聪颖,又得良师指导,使李商隐有在仕途上大展拳脚的能力;“兰台”时期是其仕途受创后得到的第一个机会,属于上升期。综上所述,李商隐在创作《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时期并不至为邂逅一貌美姬妾,就“色授魂与”,以致把天明上班应差看成负担和无聊。“嗟余”一联,不应只从字面理解。

三、同期诗作类比

解读李商隐的诗歌,不仅要深刻分析和理解该首诗作,还要结合其同时期的诗作,从整体风格上把握其情感意蕴和思想内涵。

开成元年(836年),李商隐跟随母亲住在济源县,在玉阳山学道。这年作了《有感二首》、《重有感》、《燕台》等诗作。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经令狐绹引荐,终于考中进士。十一月,令狐楚去世,李商隐代他写了遗嘱,并将灵柩送回长安。这年他写了《西南行却寄相送者》、《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等诗作。开成三年(838年),李商隐到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下工作,娶王女为妻。这年有《安定城楼》、《漫成三首》等作品。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后到弘农去作典狱官,作了该首《无题》和《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归京》等。开成五年(840年)李商隐因替死囚减刑(“活狱”)而受到责难,愤而辞去弘农之职,暂时在华州的周墀手下工作,作《赠刘司户蕡》、《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讌作》等。

其中《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诗,抨击了宦官的篡权乱政,表现了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长诗《行此西郊作一百韵》气势磅礴地纵向追溯了唐王朝衰弱的历史过程,又横向剖析了各种社会危机,不同程度上揭示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统治集团骄奢淫逸、边防力量削弱等社会问题。《安定城楼》以贾谊、王粲自比,反击了政敌的恶意中伤,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干一番扭转乾坤的大事业,然后归隐江湖的美好愿望。《赠刘司户蕡》揉合了同情知友和忧时愤世之情,表现了自己

对朝廷佞臣当道,自己与其他贤者空有满腔才情,而不得施展之苦。

结合上述同时期的诗作,不难看出此时的李商隐对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统治集团骄奢淫逸的唐王朝的命运深感忧虑,对于朝中佞臣当道,贤才不得任用,自己空有报国之心,却卷入牛李党争而仕途受阻,感到悲愤和无奈。此时的李商隐心里装的是家国天下的“大情大爱”,又怎会被一夜邂逅的“小情小爱”迷乱心智,而不愿天明应官?该诗表面在描写宴饮之欢乐、邂逅之美好、应官之无聊,实则讥讽了官场中人勾结分派,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情状,表达了李商隐对唐王朝命运的深切忧虑。

四、结语

人们习惯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当做描写爱情神力的佳句,其实是断章取义,引申借用,就如人们用“春蚕到死丝方尽”一联表达对祖国和事业的忠贞一般。李商隐的无题诗并非是仅局限于情情爱爱的艳词靡句,这些诗作多是有所寄托,抒情讽怀,以序其意的。

参考文献:

[1]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董乃斌.李商隐的心灵世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4]陆永品.李商隐诗选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5]董乃斌.古典诗词研究的叙事视角[M].文学评论,2010(01)

注释:

①刘熙载在《艺概》中将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风格概括为“深情绵邈,绮丽精工”

②转引自陆永品2011年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李商隐诗选注》第36页

③转引自董乃斌200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商隐诗》第92页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