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优秀作文 > 教育资讯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19:15:13 优秀作文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优秀作文

篇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和译文

1、【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 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4、【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5、【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6、【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7、【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全人类和平友爱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

9、【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品质恶劣的人,忍受不了贫穷,享受不了快乐。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篇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导学案

编写:高海霞 审核:高二语文组 班级: 组名: 姓名: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的观点。

3. 联系生活实际,获得独到的感受。

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 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探讨“仁”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

1. 圈点批划,借助资料书和工具书在书上批示重点词意,能口头顺利翻译。

2. 充分预习,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文义,背诵积累,并能灵活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案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樊迟_______ 皋陶_______ 弘毅_______ 枉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 (2)为仁由己:

(3)请问其目: (4)回虽不敏:

(5)请事斯语矣: (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7)尧舜其犹病诸: (8)能近取譬:

(9)士不可以不弘毅: (10)死而后已:

(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12)克己复礼为仁: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子曰: “ 知人。” (2)举直错诸枉。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4)知者利仁。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非其鬼而祭之,陷也

以告者过也 君子义以为上

探究案

1、先秦诸子的很多学派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儒家也不例外。孔子的理想人格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具有仁德。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怎么理解?

3、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

训练案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承大祭(jì) 勿施(shī)于人 雍(yīnɡ)虽不敏

B.樊(fán)迟 错诸枉(wǎnɡ) 举皋陶(táo)

C.举伊(yī)尹 其恕(shù)乎 能济(jì)众

D.近取譬(bì) 弘毅(yì) 长处(chǔ)乐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问其目(条目) 回虽(虽然)不敏 在家(家庭)无怨

B.未达(明白) 何谓(说) 能济(帮助)

C.病(担忧) 取譬(比方) 弘毅(坚强)

D.处约(贫困) 处乐(安乐) 利(以??为利)仁

3.下列句子中的“请”字,和“请问其目”的“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B.仪封人请见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D.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4.下列句子中的“知”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樊迟)问知

B.子曰:“知人。”

C.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D.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5.下列句子中的“其”字,和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子曰:“其‘恕’乎”

A.请问其目

B.尧舜其犹病诸;

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D.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下列句子中的“方”字,当“方法”讲的一项是(

A.可谓仁之方也已。

B.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7.下列句子中的“博”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B.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 )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8.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4)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译文:

篇三:语文:1.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要点: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1、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

2、教学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二、结合注释,通读全文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樊迟 fán 皋陶gāo、yáo 弘毅hóng 枉 wǎng

学生集体诵读。(活跃课堂氛围)

其实,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读,然后大声读,就可以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疯狂语文”,让我们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疯狂,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我们的享受。

2、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1)天下归仁 ______________赞许

(2)为仁由己 ______________靠

(3)请问其目 ______________详情

(4)回虽不敏 ______________资质愚钝

(5)请事斯语矣______________实行

(6)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______________字

(7)尧舜其犹病诸 ______________担忧

(8)能近取譬 ______________比方

(9)士不可以不弘毅 ______________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10)死而后已 ______________停止

(1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______________贫困

(12)克己复礼为仁 _____________ 实现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问知。子曰:“知人。” “知”通“智”

(2)举直错诸枉 “错”通“措”

(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乡”通“向”

(4)知者利仁 “知”通“智”

4、明确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或者特殊用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达为使动用法。

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语,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仁”。

文言句式:(1)何谓也 宾语前置句

(2)选于众 状语后置句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定语后置句

(4)克己复礼为仁 判断句

5、注意特殊词语的用法。

诸、其

三、疏通文意,理解语句的大概意思。

1、【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 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4、【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5、【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6、【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7、【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全人类和平友爱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

9、【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品质恶劣的人,忍受不了贫穷,享受不了快乐。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四、文本解读:

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请大家结合我们找出来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施行仁后会怎么样。

1、什么是仁

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

2、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陈秀金老师,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总结:学以致用。

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这样,和谐校园又怎么可能建设不起来呢?

3、孔子的“仁”的学说蕴含着哪些值得弘扬的思想精华?

明确:第一,孔子仁的学说的第一个精华,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它的基本精

神在现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它意味着,我们不是在他人对我们好的情况下,才回报式地对他人好;我们对他人好,也根本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回报;我们无条件的对他人好,只根据自己的心来体贴他人的心。这凸显了孔子以及中华民族纯正而崇高的道德精神。

第二,“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不管什么时候,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须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考虑到社群的秩序,所以,也必须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加以合理的规范。因此,孔子宣扬的那套礼固然有不少需要扬弃的具体内容,但它严于律己的基本精神也有值得继承的方面。

总结: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再此,请让我们再一次用真诚来朗读这么几句话: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同学们,大家心中一定有这样的疑问:选修课应该如何读,应该读什么?这边,我想说:读好选修课,要靠手脑口;时间要用足,背诵要落实;习惯须养成,知识重迁移;开启青春门,迈好人生路。

五、作业

1、请同学们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内涵。

从自处的角度来看,孔子所说的“仁”就是克服一己私,而遵循礼的规定。具体地来谈,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仁”就是对他人的关怀,即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在孔子的语录里,“仁”的基本含义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常常被表述为“恕”,或者“忠恕”。

2、如何才能够实现“仁”呢?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实现“仁”关键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篇四:作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待人接物是有讲究的。请根据自己理解,写出你的故事,或写出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果需要,请用“XXX”代替。 提示:命题者倡导朴实的文风。

【答案】参考例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说:因为你有钱后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富人仔细体味着这句平淡无奇的话,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较小而已。但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是不受欢迎的。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 只有拥抱着才能飞翔,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辈子,其实就是与其他人沟通。要能够沟通,就必须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在许多人就如前面那个富人,一有些钱就目中无人,说话也变了味,这样的人浑身尽是铜臭味,他只愿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记了“达者兼济天下”这句话,别人在他眼里都是穷光蛋,说话不客气,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人是要吃大亏的。

陈世美一心只想荣华富贵,他攀龙附凤,杀妻灭子,终究是人才两空,死在包大人铡刀之下。

唐明皇宠信杨贵妃,不顾百姓劳顿,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则知道这个道理,他采纳魏征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自然国泰民安,历史上才有贞观之治的美誉。

孟子进言齐威王,以““齐桓晋文之事”晓之以理,阐述了要体谅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则天下可运于掌上,民之归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多为别人想想,世界将更加和平。想想那些医疗事故,那些残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战俘,那些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难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头、熊掌,难道动物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吗?这些太可怕了,可这却是一些人的所作所为,他们的行为将被人们唾弃,他们终有受到惩罚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一定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得更加和谐,充满快乐。

篇五: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要: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是治国从政、修身齐家的思想要求,仁道的实现要靠“克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对“仁”的实施方法的具体解说。孔子的这一思想虽然是对当时的执政者提出的政治规范和人格要求,但这一观念已成了我们民族的共同心理,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悠久的传统美德。

关键词::孔子 “仁” 民族心理 传统美德

孔子的伦理观念是围绕人己关系展开的,处理好人己关系也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目的。人们一般都承认,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按照《说文》的解释,“仁”字,是会意字,从人,从二,是亲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礼记·经解》说:“上下相亲谓之仁。”孔子自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就是说,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是“道”,而以德为学说的根本依据,以仁为处世为人的依归,而存身于六艺之中。可见“仁”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我们先来看看孔子对仁的解说。关于“仁者,爱人”是人人皆知的,此外《论语》中还有很多,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说明只有仁者能够坚持原则,“穷而不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说明仁者不是一味地追求施恩于人,还要有好恶的原则;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战?”说明仁德之心是由人的本心发出的,必须对自己的欲望加以克制,做事才能合乎礼的要求······

显而易见“仁”是治国从政、修身齐家的根本的思想要求,而仁道的实现要靠“克己”,这实际上就是对“仁”的实施方法的概括解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对其方法的更为具体的解说。孔子认为“仁”字说起来容易,但是“为之难”,有了这一解说就使得“仁道”具有了非常强的可行性,也可以说它架通了从现实到理想的桥梁,因此,它就具有了相当重要的意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两次出现。第一次是在《颜渊》中:“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焉。’”。孔子的回答包括三方面的实施仁的内容,一是要对人、对事恭敬和谨慎,诚心诚意。这是讲施仁所应采取的态度。二是莫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强加给别人。这是讲施仁所应采取的基本措施。三是说施行仁政可以使得家国无怨,(仕于卿大夫与仕于诸侯王皆使无怨)。这是说施仁之后的效果。第二次是在《卫灵公》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岂不正是“克己”之意吗?不过,这里孔子的话着重强调的是,“恕”是应该终生信守奉行的,是永恒的,而且是人人所应当遵循的。

因为孔子所创的儒家全称是“君子儒”,所以,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政治方面立言的,是其仁政学说的体现。也就是说,这是对执政者所提出的要求。历来人们都是从政治方面来理解孔子此言的。后来,孟子说:“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也正是从政治方面来说的。不过,孟子与孔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孔子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孟子强调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学说不仅仅是培养官僚,也是为了所有人的道德修养,所谓“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便可为证。??孔子之讲学,与其后别家不同。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孔

子学说正是全民性的一种学说,而没有把它看作贵族之学。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是所有人的修身、处世的原则,因此,它便成了做人的一个起码的准则,具有了一种普遍性的意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具有现代意义。其思想价值在于,首先,这承认了人的私欲的存在,亦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恶欲,这是人的自然人格。孔子对待个人的爱恶欲并非完全否定,而是一种客观承认的态度,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是肯定了“利”的客观存在,并且含有推利及民之意。其次,这表明儒家注重人的社会属性,也就是说个人的存在是不能也不可能脱离群体的,所以如何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就非常关键了。正是因为人是社会性的,所以个人的爱恶欲应当而且必须照顾到团体和他人的利益(不过,绝对不是完全放弃个人利益),这是维护人际关系的根本法则。其三,这种说法的本质是自尊、尊人,亦即把自我与众人同等看待,承认了人与自我相同的心理欲求(爱恶欲),儒家主张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当如此,执政者尤其应当如此。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非孔子首创,而是孔子的继承,因而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中悠久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经过孔子的大力提倡,再经过孟子及后世儒家的发展,因而可以说成了我们的民族的共同心理。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哲学史·68

2 朱熹 四书集注 长沙 岳麓书社, 1985(5)

3 刘宝楠 论语正义 北京 中华书局, 1990(3)

3 杨伯峻. 孟子译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60(1)

4 冯友兰 中国哲学 北京 中华书局, 196l(4)

创新观点:本意是自己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我就不要这样对待别人。

1、如果把这一观点广而言之到群体、民族、国家范围上,则应当理解为“我(国家、民族)不愿意别人剥夺我的生存与发展,我就不要去剥夺别人(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2、自己乐为的事情,别人未必乐为。

3、 从道德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较低的层次,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较高的层次,也是孔子追求的最高的精神境界。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施之于人

在人际关系中,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将心比心,与人为善。要人善待己,就必须善待人。要以善待他人的态度换取他人对自己的善待。所以,“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讲的是如何才能得到公平的得失回报,强调的是公平交换。“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却是一种以利益均衡为原则,以友善待人换取他人对自己对等的友好对待的方法。

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