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可恶的妇产科医生小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8 03:29:50 体裁作文
可恶的妇产科医生小说体裁作文

篇一: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阅读答案

(一)(6分)

7.(2分) (1)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消停下来,它们进入了梦乡。夜渐渐深了,秋露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2分)

(2) (2分)全诗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身处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2分)

(3) (2分) “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

一起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2分) (二)(14分)

8.(4分)(1)①跟着,跟随 ②同“返”,返回,回家 ③这(是) ④于是,就(4分)

(2)D(2分)

9.其 子 / 随 之 而 泣(2分) 10.(1)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如果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就是不能教育好孩子的原因。(或“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啊”;或“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不能把它作为教育孩子的

正确方法啊”。)(2分)

(2)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2分)

11.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2分,言之有

理即可)

5. 示例:现在是上课时间,我们还是认真自习吧,有什么事情我们下课再讨论好吗?

6.C7.D8.1)小狼渐渐长大,也很温顺,主人竟然忘记了它们是狼。(2)便(发现)两

只狼等到他没有察觉,要咬他的喉咙9.因为童年的作者能定目细视,观之入神,用儿童

的眼光观察事物。并能小中见大,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联想和想象。10.对主人

不识狼的阴险本性表示嘲讽。

谁能润泽我们的生命阅读答案

15、“如蚁附膻”“蚕吞桑叶”“蜂儿采蜜”运用比喻手法,把“我”读书时如饥

似渴的情态刻画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

16、神态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灯火下读书美丽的样子(1

分),体现出母亲的入迷(痴迷,快乐,对我的巨大影响)(1分)。

17、我因为没有买到朝思暮想的《大地》而感到失落。(1分)表达了“我”

对书的钟爱之情(1分)。

18、“我”觉得能通过自己的影响,让孩子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1分),

在阅读中受到浸润(或“形成隽永可贵的价值观与人生观”)(1分),开发

出巨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1分),获得快乐并受用终生(1分)。这便是

“我”最大的成就。

栀子花阅读答案

16、外貌描写(1分),神态描写(1分)表现了父亲的苍老(1分)和内心的忧伤之情。

(1分)

17、结构上前后照应(1分);内容上渲染了凄美的气氛(1分)寄托了“我”对母亲的思

念之情。(1分)

18、“再三叮嘱”写出了父亲对栀子花生长的关切之情,希望栀子树开花(2分),表达了

父亲对母亲的怀念之情(2分)。

19、“温暖”因为栀子花的芳香充盈了整个房间,我似乎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2

分)。 “黯然”既因为栀子花的花瓣有些黄了,又因想起了去逝的母亲和苍老孤独的父亲。

(2分

12. 因为我的原因,母亲已精疲力竭,再无力照顾花. (意对即可)

13. 母亲不希望我看到外面叶落的情景而感伤. (意对即可)

14. 因为母亲看到了希望,这是“我”第一次答应跟她一起去看花。(意对即可)

15. 前文的“好好活”是母亲希望我能够顽强的活下去,后文的“好好活”是我知道母亲

的良苦用心,决定好好活着,活出精彩;前后呼应。

16. 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17. 50年前读幼儿园时,他在作文中设计自己奇特的梦想;50年后给老师的信中,他谈

及自己梦想实现后的感想。

18.他一直未放弃自己儿时的梦想;围绕“坚持”即可。

19.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20.作文批改参照中考要求,但不能太苛求。建议21分切入。

母亲的目光 参考答案:

15.(2分)前句讲我的感觉,母亲没有再看过我;(1分)后句讲母亲对我的爱抚并未因

我的烦怪而停止,只要做得更隐蔽。(1分)

16.(5分) (1)(4分,每空1分) 天空 礁石 河床 执着和深情

(2)(1分)既有失去母亲的哀伤,又有不解母亲深情的懊悔。

17.(3分)你躺在母亲的爱抚里,你是幸福的;(1分)母亲欣赏并爱抚着自己的孩从,

也是一种享受和幸福。(2分)(意思对即可)

18.(4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题干提示的思考方向;①养子才知父母恩,只有体验过

的事情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②当你拥有某种东西的时候,却不懂得珍惜它;当你失去它

时,才倍感它的珍贵。③理解并珍惜亲情等其他言之成理的说法(以上三个方面,只要答

对一个方面即可得2分,剩下2分根据表达的流畅程度,酌情给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 题。(11分)

生日里的康乃馨

朱晓军

①有一次,我去老家沈阳出差,早晨,母亲用毛巾包着几个煮鸡蛋进来说:“今天是

你的生日,来,妈给你滚滚运。”我犹若回到童年,转过身去,让母亲给滚运。

②小时候,不论家里多么窘迫,每当过生日的时候,母亲都要给我们煮一个红皮鸡

蛋。然后,母亲手握温热的鸡蛋给我们滚运,让鸡蛋在我们的头顶、后背、四肢和手心统

统滚一遍。母亲说,这是滚红运,滚过运之后,这一年也就顺畅了。少不谙事,母亲滚运

时,我往往会感到不耐烦。母亲滚完运,把鸡蛋交给我时,我急忙磕破,剥皮,吃掉,似

乎滚运是母亲的事,鸡蛋是属于我的。

③鸡蛋从我白发斑驳的头顶缓缓滚下时,突然一股暖流流过我的后颈、脊背,又流上

肩膀、手臂……我想回头看看,瘦小的母亲已年过古稀,背驼了,腿弯了,是怎样够到我

的头顶,又怎样让鸡蛋有力地在我的躯体上滚动的。我想弯一下腰,让母亲不那么吃力,可是不能弯下,站着滚运不仅流畅,而且如同奔流的江水一泻千里。我知道,只有昂首挺胸地站着才不辜负母亲的这份厚爱。

母亲滚得十分认真细致,生怕有疏漏。她那双曾像丝绸般柔软而细腻的手已变得枯枝似的僵硬粗糙,可在滚运的那一刻却遒劲有力。母爱是纯粹的、执着的、坚定的,像脐带里的热血在我的脉管里流淌着,汇向心脏。我两眼蒙蒙,泪盈满眶。我不相信滚过运后会走红

运,我想母亲也不会相信。她出生于大户人家,外祖父是清朝的二品官。母亲有文化,当

过妇产科医生,她用那双手不知将多少生命迎接到这个世界。母亲坚持数十年给我们滚

运,那是坚持着那种母亲特有的祝福。

⑤又逢生日时,我在距母亲500多公里的哈尔滨,自从大学毕业以后,我已在这个城

市打拼了20多年。早起,我看着餐桌上的一盘鸡蛋,不由得站了起来,一股暖流在血液中

涌动,似乎母亲就站在我的身后,踮着脚在给我滚运。暖流顺着我的头顶流向身体,流到

四肢。我突然想道,48年了,每逢生日母亲都想着给我煮鸡蛋和滚运,我怎么就没想到表

达我对母亲的感恩呢?我想送给母亲一个礼物,感谢母亲在48年前的这一天,冒着生命危

险把我带到这个世上,感谢48年来母亲给我的呵护和祝福。

⑥我拨通了沈阳一位朋友的电话,恳请他帮我买一束康乃馨,给母亲送去。

⑦傍晚,朋友打电话说,母亲接到鲜花时目光流泻着幸福,欢喜得像个孩子。母亲

说,这是她这辈子收到的第一束鲜花。这一年母亲已79岁了。为什么我早没想到给母亲送

花?原来,让母亲欢喜和幸福是这么简单。

(摘自《读者》2011年第7期)

17.文章标题是“生日里的康乃馨”,请说说你对标题的理解。(2分)

18.文章一共写了两次母亲为我“滚运”,请仿照示例,概括另一次。(2分)

示例:“小时候”,母亲用丝绸般柔软而细腻的手给我“滚运”,我不以为意。

19.文中多次提到滚鸡蛋,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

20.品析文章两处划线句,按要求答题。(4分)

(1)赏析下面句子。(2分)

母爱是纯粹的、执着的、坚定地,像脐带里的热血在我的脉管里流淌着,汇向心脏。

(2)说说下面句子含义。(2分)

我知道,只有昂首挺胸地站着才不辜负母亲的这份厚爱。

17.(2分)“生日里的康乃馨”是指“我”在自己生日那天送给母亲的礼物是一束康乃馨

(1分),意喻“我”对母爱的感恩(1分)。(答出一点得给1分)

18.(2分)长大后,母亲用枯枝似的僵硬粗糙的手给我“滚运”,我泪盈满眶。(内容1

分,格式1分)

19.(3分)“滚鸡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1分);“滚鸡蛋”是母爱的表达方式,象征着母

亲对我的爱(1分);“滚鸡蛋”的情节为下文第⑤节“我”看到鸡蛋触景生情作铺垫(1

分,笼统答“作铺垫”不得分)。

20.(4分)(1)(2分)用比喻手法(1分)形象隽永地表达了母亲和“我”血脉相连,心

心相通或表达了母爱的源源不断,生生不息(1分)。

(2)(2分)站着滚运不仅流畅,而且如同奔流的江水一泻千里,效果更好,更对得起母

亲的辛苦劳动(1分);精神上站立,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才对得起母亲的付出(1分)。

下列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把修改后的语句写在横线上。(3分)

10月9日下午,佳和学校校园文化艺术节在精彩纷呈的文艺汇演中拉下帷幕。①通过这次校园文化艺术节,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②在艺术节上,同学们充分发扬了自己的特长,表演了很多歌舞节目。③活动结束后,同学们都说校园艺术节使他们的艺术才能极大地得到了提高。

①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作文片段,阅读后,你会发现有三处错误,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3

分)

①读罢小说,使我感触颇深,小说情节给了我异常深刻的印象。②我从中读出了两个

字,那就是“关爱”。 ③人间呼唤关爱,人间需要关爱。④因为关爱,我们的社会无时无

刻流淌着爱心灌注的暖流,处处播撒着爱心滋润的阳光。

(1)我选择 句。修改为:

(2)我选择 句。修改为:

(3)我选择 句。修改为: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2014-201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测试

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quán) ▲ 释 (chà) ▲ 异 危言(sǒng)__▲ 听 摇摇欲(zhuì)__ ▲_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深秋的天平山,枫叶正红。去天平山可以饱揽那五彩斑澜的美丽景色。一个小时后,我

3①心中的风雨来了,____▲___________。

②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

③谁道人生无再少? ▲ ,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 》)

④ ▲ ,自将磨洗认前朝。 ( ▲ <<赤壁>>)

⑤四面湖山归眼底, ▲ 。

⑥青山有幸埋忠骨, ▲ 。

⑦ ▲ ,无欲则刚。

⑧ ▲ ,人杰地灵。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成功的花》《嫩绿的芽儿》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在文革中,由于不堪忍受残酷的折磨,他便准备结束自己的生

命,他已经写好了遗书,只剩下一死了,但在游斗之后,他改变了主意。他发现那么残酷

的折磨都能忍受,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能让人不能接受呢?于是,他便不再自寻短见了。他

就这样坚持了下来,文革后,他在学术上又焕发了青春,他的两部字数最多的著作《糖

史》和《弥勒会见记剧本》译释,便完成于文革之后,1992年,他还写出了让人们赞不绝

口的《牛棚杂忆》。他是一个成功者,他的成就与他能战胜自己不无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他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

①互联网作为人们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新兴媒体,它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广大群众

的文化生活水平。②然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个别网站也存在着传播不健康、提

供不文明声讯服务等危害社会。③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

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第 ▲ 句,修改意见: ▲

第 ▲ 句,修改意见: ▲

二、阅读与理解(47分)

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6—8题。(7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分)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中“生”和“入”字用得极妙,试作分析。(3分)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

▲ 阅读《古代寓言二则》,完成9-12题。(10分)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

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

也。”

(《郑人买履》)

【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

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

剑》)

9.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或用法一样的两组(4分) ( ▲ )( ▲ )

A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B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C 而.

篇二:模拟题定稿

2014年河北省考申论模拟试题

满分:100分 时限:120分钟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考查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答卷8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4.考生可以在本试卷的空白位置或草稿纸上打草稿,但所有题目都要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作答,作答在其他位置一律无效!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资料1

“失独家庭”指的是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领养子女的夫妻,从广义上也包括独生子女伤、残后未再生育或合法领养子女的家庭。这些家庭由于失去独生子女或独生子女失去劳动能力后,面临的很可能是“老无所依”的处境,尤其是在养老设施、制度尚不完善的农村地区。

据资料统计,至2012年,全国的“失独”家庭已经超过了100万,并且每年新增加的15-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有7.6万之多,这就意味着每年约有7.6万个幸福家庭遭遇“失独”痛苦,有15万个新的“失独”者出现。

哈尔滨的刘芸8年前失去“正打算结婚”的25岁的儿子,之后开了一间小卖部。前门卖货,后面当床,“睡觉、做饭都在这10平方米里”。她停掉了手机,喜欢把门关上,“要买东西你就敲敲窗”。在阳光照不进来的屋里,为不让自己发愣,刘芸常撑着“一只视力快没了”的眼睛绣花。冬天,她抱回一只流浪狗作伴,这是趴在她脚边的唯一生灵。

王梓毅的儿子2011年9月在网吧突发晕厥,抢救无效去世之后。他习惯了出门戴墨镜。

“儿子走后,我不愿直接看到别人,尤其是别人家的孩子。”只有隔着墨镜看世界,他才觉得心里安稳一些。

莲花妈妈埋葬“秘密”的方式是搬家。15年里,她从武汉搬到过天津、山东,“一被别人知道了就搬家。”她低声说,“因为总觉得自己‘绝后’了,会被人瞧不起。”有时,刚搬到一个新地方,她会编个谎:“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国外呢。”但由于记性不好,不记得自己编的谎,“经常露馅儿”。久而久之,她只有再搬家,或者干脆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失独者的内心很难接近,他们白天可能像正常人一样,一到晚上会整夜睡不着。” 资料2

“现在能走能动还好一点,万一哪天躺床上了咋办?现在害怕老,害怕生病没有人照顾,手术没人签字,没人为我们养老送终。”老陈夫妇俩很不幸,年届50岁时失去独生儿子,“三四年过去了,仍走不出失子的阴影,为了今后有经济条件住进好点的养老院,现在只能疯狂工作。养老院两人每个月至少要付3000元以上。”

老陈的爱人在不断地寻找合适的养老院,“在市区要想找个环境优美、医疗条件好、住宿标准高的养老院可真难。”老陈的老家在福州郊县,他也曾想过年老后回老家去,但他看完村里的敬老院后,这个念头打消了,“由于医疗条件有限,敬老院一般只接收健康状况尚好的老年人,最需要照顾的行动不便、不能自理的老人反而难以入住。”

相对于老陈,老林的养老问题迫在眉睫。他6年前失去了独子,妻子也终因承受不起打击,4年前去世。“从去年10月到现在,没有一家养老院愿意接收,原因有很多。”据了解,按此前政策,任何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必须要有监护人签署相关协议担保。而监护担保人必须是直系亲属,没有直系亲属,需委托非直系亲属或老人原单位或居住地街道办事处指定担保人。今年,民政部提出,失独老人入住养老院无需“签字”后,这一问题虽然解决,但老林发现,多家养老机构还是以床位紧张为由拒绝了他。

在福州仓山区康乐养老院,记者看到,这里风景优美,四周常年绿树成荫、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共有158张床位,但床位基本供不应求。

据福建省政协委员杨银玉介绍,目前失独群体仍在扩大。如果不进行有效引导、管理与帮扶,其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将日趋严重。

目前,福建省对“失独家庭”救助政策是按《福建省计划生育条例》要求,女方49岁以上,每人每年获取4800元的补助(2012年标准)。“现在的救助手段单一,远远无法解决情感、经济、养老等问题。国家、政府以及全社会都应该正视这个群体的存在,对其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杨银玉说。

2013年12月30日,张友桂跟记者聊得最多的是“搬家”。虽然她已记不清那是房东第几次催她了,她更记不得搬过多少次家。她只知道每搬一次家,离市区就会更远些,房价就会便宜点??“住哪儿都是一样的,我进了家就不怎么出屋了。”

很早的时候张友桂便离了婚,带着儿子单过,闲散地打着零工。孩子十三四岁时跟着父亲住了段时间。那时孩子总会跑回去找她,她能做的就是多给孩子些零花钱。后来孩子得了肝癌,23岁时去世了。跟记者接触过的其他失独老人比起来,52岁的张友桂更封闭自己。 “过年都怎么过?去弟弟家吗?”

“一般不会去,我养了两只鸡,现在能下蛋了,我不舍得把它们放家里。”张友桂补充说,“以后能往哪儿搬呢?”

民进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孙海云告诉记者,在服务队关爱的失独老人中,像张友桂这般面临居住困境的不止一位。家庭养老对他们而言是不可能的奢望,最终入住养老机构差不多是唯一的选择。但如果入住普通养老院,就会经常面对其他老人的子女在节假日、老人生病期间的探望场面,此时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二次伤害。“他们普遍迫切地希望能入住只接收失独老人的养老院,因为处境相同的人聚在一起,心态会平和些。”孙海云说,“希望我市能有一所专门针对失独老人的公办养老机构,按普通公办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接收本市范围内有入住意向的失独老人。若有余力,可按照市场收费标准,接纳全国各地的失独老人入住养老。”

资料3

如何让“失独老人”走出心灵困境,回归正常生活?河北省社会工作促进会副秘书长、河北省民政厅干部刘卫东告诉记者,疏导老人心理是关键。可政府在这方面能力有限,社区“热心大妈”“爱心大爷”面对这种技术活儿也力不从心。有时候,“热心大妈”们甚至都进不了失独者家门。

今年,河北民政部门选择了近年来义务为“失独家庭”提供专业社工服务的社会组织——石家庄“恒爱家园”社工服务中心,通过政府提供专项资金购买社工专业服务的方式,来探索帮助“失独家庭”。

“恒爱家园”负责人王丛品说,社工服务中心有13名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身体好、没什么家庭负担又想为社会做事的50多岁女性,几乎都拥有社会工作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证。还发展了一批青年志愿者,主要为“失独老人”提供心理疏导、帮助体检、打扫卫生、购物、病时照料等服务。

“我们的理念是‘助人自助’,帮助失独者重拾生活信心。”毕业于贵州大学社会工作系的硕士研究生、“恒爱家园”专业社工杜娜说,她们千方百计走进失独者心里,用专业社工知识帮助其走出伤痛。春节期间,组织了10多名“失独老人”一起包饺子聚餐等活动,并联系了医疗服务公司,义务为老人挑医院、选专家提供信息咨询帮助。

经过社工疏导抚慰,一些失独者开始逐渐走出家门,与其他失独父母唠嗑交流,并参加打扑克、唱歌、打腰鼓等娱乐活动。一些人还成为义工,帮助遭遇同样不幸的失独者。 资料4

“在现阶段,要使关爱‘失独’人群不成为一句空话,国家亟须制定‘失独’家庭社会保障条例,从立法上提供保障。”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四川省委副主委杨建德强调,成年独生子女的患病,意外伤亡,严重威胁着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从权利义务对等的角度看,公民履行了计划生育义务,但由于意外和难以改变的各种因素,失去了独生子女,从制度层面获得特殊关爱,是他们理应享受的权利,也是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的有益补充机制。 杨建德表示,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充分考虑“失独”者的利益,完善社会化的养老机制,制定“失独”家庭保障条例,作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补充。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张礼慧也表示,应通过修正法律中定义模糊的条文,将扶助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的责任明晰。尽量将“失独”父母群体合理纳入养老保险体系中,解决其最大的担忧。同时应完善赡养办法,将“失独”父母群体赡养问题纳入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之中,并建立关爱扶助“失独”父母群体的帮扶、保障体系。

“应该说,目前针对‘失独’者还是有一些关怀的,只不过这些关怀多是自发的、碎片化的,并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失独’者解决养老、医疗等重大困难。”杨建德建议,应建立专门的“失独”家庭关怀基金,这样对“失独”者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生活保障才能有实质性扶助。

那么,关怀基金的资金从何而来?此前有学者称,从1980年到现在,平均每个超生人口实际被征收的超生罚款为一万元。由此可以计算得出:1.5亿至2亿超生人口的超生罚款总额是1.5万亿至2万亿元。“这个数据可能有些夸大,但不管其数据最终是多少,数额不少却是事实。国家完全可以出台政策,从社会抚养费中提取专门资金,建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帮助‘失独者’解决实际困难。”杨建德说。

张礼慧也建议,从现行的社会抚养费中提取两笔专门资金:一笔用于建立“失独”家庭社会保障基金;另外一笔用于建立“失独”家庭精神抚慰基金。

“扶助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对于‘失独’老人,心灵的抚慰也很重要。”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江苏省委主委朱晓进对“失独”老人的关怀有着自己的想法,提出了“文化养老”的理念。

“在给予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各种物质帮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他们的心理慰藉和精神关爱。”朱晓进特别强调提出,应该提倡“文化养老”的理念,调动社会资源,发动民间组织,动员全社会开展心理辅导、义务巡诊、免费体检、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让孤独的“失独”老人身有着落,心有依靠。同时,支持“失独”家庭领养,帮助他们再享天伦之乐。

“让失独者不孤独,考量着国家文明和国家责任。顶层设计和底层自觉互动,‘失独’者的孤独,才能得以抚慰。”朱晓进说。

资料5

经过一年的调研、思考,2014年全国两会,第二次上会的莫言委员带来了一份提案,这份关注独生子女和失独家庭的建议成了第一份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提交的提案。

莫言在政协分组讨论时说,看似跨界的提案的产生,源于他关注并反思的计划生育问题,“其实并不跨界”。

莫言2009年发表的作品《蛙》,就以山东农村为背景,反映了计划生育的主题。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姑姑”是一名妇产科医生,曾因为高超的接生技术被村人称为“菩萨再世”“送子娘娘”,也因为推行计划生育而亲手中止妊娠几千例而被当作“杀人魔”。书中还有叙述者“蝌蚪”为了政治上“不犯错误”而强迫妻子流产致其不幸丧生的情节。

莫言没有否认,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效缓解了人口的增长,缓解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多年过去,当年那些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人行列,一些失独家庭的父母晚景凄凉,在养老、医疗等实际问题上遇到很大困难。莫言建议,提高对这些家庭的补助标准。

莫言在政协分组会议上发言时提出,现阶段,在很多地区,独生子女家庭得到的补助仍然是上世纪80年代初定下的每月5元的标准,从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到孩子满14周岁,总额仅840元。

在一些农村地区实行的政策则是,如果一对夫妇生育的第一胎是男孩,则不能再生;如果第一胎是女孩,间隔四年以上可生育第二胎。莫言指出,农村真正的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并不多。像《蛙》一书中所反映的,由于一些行政上的限制和对应的惩罚措施,往往是那些响应国策、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人,为了作出表率而只生一胎。莫言呼吁对这部分人给予照顾、提高补助待遇。

莫言在提案中建议,将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全部纳入政府养老医疗体系,让他们优先入住养老院,优先享受医疗资源,给予减免托老费或者医疗费的待遇。同时提高对这些家庭的经济补助,比如“让他们在丧失了劳动能力以后,能够享受到跟国家的公职人员退休后一样的工资待遇”。

资料6

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出生人口性别比是118.06(即每出生100个女婴,相应平均有118.06个男婴)。此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1.78亿人,占比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长800万以上,总量将破2亿。据国家人口计生委预测,到2030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达3.55亿。

一国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

篇三:段琴娟:忘不了的痛

忘不了的痛

——读莫言《蛙》

无论多么刻骨铭心的痛,时间都可以安抚。撕心裂肺的痛不再了,可是疼痛留下来的伤痕却总也磨灭不掉。看到一道道伤痕时,心中不免还是会隐隐作痛。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历史以及横贯于两个三十年之间的计划生育,给多少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痛,已然不清楚。回首那段历史的我们都不觉心情沉重地去深思。《蛙》是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而且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以计划生育为题材,通过四部书信和一部九幕话剧来呈现东北乡六十年间发生的一个个生育悲剧。一系列的人物典型的塑造,将一出历时六十年的民间生育悲剧演绎得淋漓尽致。

姑姑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她的这一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她的可爱性、可恨性、可悲性。姑姑的可爱、可恨、可悲正是计划生育政策对人们带来的情感,是对计划生育这个特定事物进行了足称深入的辩证批判反思。

一、可爱之处

姑姑的经历不凡,有着一个黄金般璀璨的出身,而且她的容貌也是出类拔萃,年纪轻轻就成了高密东北乡具有影响力的重要人物。成功地为无数的婴儿接生,伴随着一阵阵婴孩的哭声,一个个新的生命诞生,在她看来娃娃的哭声就是一种美妙的音乐。她说英雄,是人们心目中最可爱的人。在蝌蚪家的母牛难产的时候,蝌蚪的母亲是这么评价姑姑的:“人家都说你是菩萨转世,菩萨普度众生,拯救万物,牛虽畜类,也是性命,你能见死不救吗?”姑姑跑到牛棚之后,“那母牛一见到姑姑,两条前腿一屈,跪下了。姑姑见母牛下跪,眼泪哗地留下来。”人之初,性本善。姑姑是一个妇科医生,医者大都怀着纯洁善良的心,双手为祖国带来新生命新气象。在实施新法接生前,村里的人们都是由村中的接生婆来接生,可以说她们接生的原则是秉着一个“适者生存”的原则,这种原始的接生法,不仅让每一位母亲尝尽痛苦,而且不知葬送了多少的妇女与婴儿。姑姑去给陈鼻的老婆接生的时候,看到村里“老娘婆”田桂花在给陈鼻老婆接生的场景时,她火冒三丈,甩开了老婆子。对田桂花如此“谋杀式”的接生法,她还要报酬,姑姑怒不可遏地打了她,这也是她平生第一次打人。“姑姑说想不到我这么会打人”,这里可以看出姑姑觉得被打的人是罪有应得。正是因为姑姑有一颗善良,菩萨般的心,才会对田桂花如此恨之入骨。姑姑曾提醒陈鼻,王胆不能再怀孕,否则会有生命危险,但是陈鼻为了要生一个儿子,不顾王胆的身体状况,最终因此结束了王胆的生命。相对于盲目的陈鼻,姑姑更关注的是妇女的生命。

医者父母心,姑姑在落实计划生育这一政策的时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县委书记杨林为求生而变节的情况下,姑姑依然那么坚定而崇高的捍卫自己的清白。“女红卫兵蹦了一个高,揪住姑姑的头发,使劲往下拉。”姑姑始终未因为眼前残酷的打压而屈服。进入晚年之后,姑姑对自己一直都身怀愧疚,认为自己有罪,罪大恶极,但是在面对这种无中生有的事,为求生出卖灵魂的行为,姑姑始终为自己留下一片净土。敢作敢当,可爱可敬。

陈鼻为了要生一个儿子,不顾王胆的身体状况,最终因此结束了王胆的生命。

二、可恨之处

姑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对党一直都是忠心耿耿,党决定的政策她不折不扣坚决执行。而且姑姑身为妇科医生,高密东北乡一带具体落实计划生育工作的重任,自然就落到她的肩上,从此姑姑由一个使用新法接生的救生菩萨变成一个

戕害新生生命的刽子手,高密东北乡的计划生育悲剧上演。

为了严格控制人口,为了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姑姑与村里的人,斗智斗勇。姑姑贯彻这项政策的土政策是“喝毒药不夺瓶!想上吊给根绳!”这简直叫野蛮。所以任何的寻死觅活在她这里都是行不通的。王仁美是蝌蚪的妻子,也就是姑姑的侄媳妇,都没有通行证,而是毫不留情地要王仁美去做引产手术,面对王仁美的抗拒,她采取的是带着民兵到王仁美娘家去,说“你顽抗到底,我们就用拖拉机,先把你娘家四邻的房子拉倒,然后再把你娘家的房子拉倒。邻居家的一切损失,均由你爹负担。即使这样,你还是要做人流。”几乎是没有商量的余地。陈鼻的妻子王胆为生个孩子东躲西藏,最终姑姑都没有放过,几乎没有谁可以逃避姑姑的掌心。可悲可恨的是王仁美和王胆等妇女都死在了姑姑的强制之下,好好的个人,就被她这样弄没了。正如蝌蚪的岳母娘所说“你姑姑不是人,是妖魔!”,“这些年来,她糟蹋了多少性命啊?她的双手上沾满了鲜血,她死后要被阎王爷千刀万剐!”曾经可爱的姑姑,如今成了人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是姑姑盲目地服从着党的政策,不论它是对是错,使得弥漫着血腥气息的关于计划生育场景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触目惊心。给人们的心理留下了一道道伤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痛与恨。

三、可悲之处

纵观中国人口的发展史,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官方的强制性力量,强有力地执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的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压制,正是因为有了像姑姑这样的人,才能使得这对中国乃至对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的计划生育政策得以实施。但是从人道主义上悲悯情怀上来看,这剥夺了作为人的一项基本的权利,为很多人的生活蒙上了阴影。姑姑虽说是造成许多人悲剧的罪魁祸首,但是她也是一个受害者。

中国是一个拥有祖先崇拜心理以及传宗接代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有多子多福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在这种严重的得子环境中,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难免会遭到抵触和反对,姑姑她们不得不那么强制性地去执行。在姑姑晚年,王仁美和王胆等人的死,一直是她内心沉重的枷锁。蛙,即娃,她唯一害怕的就是蛙,害怕向她复仇,曾经她喜欢听娃娃的哭声,但后来蛙的叫声让她产生恐惧。姑姑最后嫁给了郝大手,最主要原因就是看中他捏泥娃娃的技术。“姑姑将手中的泥娃娃,放置在最后一个空格里,然后,退后一步,在房间正中的一个小小的供桌前,点燃了三炷香,跪下,双手合掌,口中念念有词。”她要用捏出来的泥娃娃来平息内心的不安救赎自己的灵魂。在小说的最后,蝌蚪,小狮子,姑姑企图通过新的生命救赎自身的罪过,但是最终却给陈眉的人生带来了不尽的悲剧,让她在精神上,物质上,心理上都受到了更加严重的打击,继续着我们的罪恶。人的罪恶是无可救赎的,赎罪仅仅是一种徒劳,是一种虚妄的自我安慰。

小说主要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通过姑姑的人生经历展示了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以及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辩证批判的反思。这是一部对中国当代乡村的现实看得很深、思考得恨透的作品,回想起那个年代,隐隐的痛处还是避免不了。

篇四:【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练习:小说欣赏指津 叙述]

小说欣赏指津——(叙)(述)

一、叙述

叙述即是记叙和述说。它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它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叙述是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

二、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叫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我的叔叔于勒》中在讲故事时用第一人称,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以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的,是有限视角。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全知)。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三、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

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如《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小说家根据审美和预先设定的阅读效果选择人称。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既有利于交代背景,也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一、考向探究

高考中对叙述的直接考查常常从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方面赏题,常常和表达方式结合起来。

二、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保 护 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点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哪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呱呱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炉火前,然后伏案写道:“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力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仆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道。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热心的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恳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来,伏在珀蒂帕的桌上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地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话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集》,据郝运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主教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

篇五:【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人教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练习:小说欣赏指津 叙述]

小说欣赏指津——(叙)(述)

一、叙述

叙述即是记叙和述说。它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它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叙述是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

二、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叫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我的叔叔于勒》中在讲故事时用第一人称,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以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的,是有限视角。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全知)。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三、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

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如《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小说家根据审美和预先设定的阅读效果选择人称。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既有利于交代背景,也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一、考向探究

高考中对叙述的直接考查常常从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方面赏题,常常和表达方式结合起来。

二、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保 护 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可恶的妇产科医生小说)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制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点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哪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呱呱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炉火前,然后伏案写道:“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力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仆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道。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热心的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恳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来,伏在珀蒂帕的桌上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地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话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集》,据郝运译文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给总主教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

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