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动物之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23:21:51 体裁作文
动物之爱体裁作文

篇一:感人的动物之爱

《感人的动物之爱》读后感

唐先小学 二(2)班 胡慧彬 “藏獒,是一种异常凶猛的动物,它们对人类赤胆忠心,哪怕你只喂养过它一天,它也会一辈子记住你的恩情。而且,豺狼虎豹都害怕它,害怕它奋战到底,永不退缩的强大精神。在藏獒的身上,集中了高原生灵最好的品质:勇猛、忠义、智慧、坚韧、责任、感恩……”————沈石溪《感人的动物之爱》

暑假里,在妈妈的陪伴下,我阅读了著名作家沈石溪写的《感人的动物之爱》。这本书是从各种动物中精选的感人故事,动人心弦。我深深的被感动了。从书中,我体会到了黄鳝为了救腹中的小黄鳝一头栽下油锅求保全小黄鳝性命的母爱;体会到了非洲山羊给小动物“看病”的友爱;还体会到了小狗在主人死后还坚持等主人的这种赤诚忠实的精神。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藏獒殊死战恶熊,这个故事让我感到震撼,现在我就详细的介绍一下这个故事。

在苍茫的青藏高原上,牧民们常年以牧羊为生,常年饲养猎犬来保护家园。其中有一个年老的牧羊人,他饲养了一只叫做“风”的藏獒。这只藏獒威风凛凛,体格健壮,高大凶悍,让人望而生畏。但它对主人却忠心耿耿,因此谁都不敢来侵犯它家的小羊。老牧民家条件贫苦,曾经有人花重金想买走风,可老牧民没舍得,因为他把风看成了自己的孩子。他说:“一个父亲怎么能卖掉自己的亲生儿子呢?”风也很懂事,不舍得离开自己的主人。

有一天深夜,当老牧民一家熟睡之时,一头经常袭击羊群的大野熊来到了老牧民家。大野熊的体格超过风两倍有余,但勇敢的风还是与那头凶猛的熊进行了殊死搏斗。由于家人阻止,老牧民只好躲在房间里,等他出来的时候,眼前的场景让他大声哭吼了出来。那只大野熊躺着一动不动,脖子上的皮肉被撕裂,露出了森森的白骨,血不断往外涌出。而风的肚子也被熊爪撕裂,血流了一地,它的一只前爪还死死地按着大野熊的脖子。熊已经死了,风奄奄一息,只是双眼还留恋地望着主人??

这个故事结束了。故事中的风很勇敢,对主人也很忠心,为了自己的主人可以搭上自己的性命。风,虽然是动物中的一员,但从它身上,我深深体会到动物

与人之间的感情原来是那么深厚,那么难舍难分,多值得我们人类学习呀!动物那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是多么可贵,更值得我们人类好好学习。

篇二:动物之间的爱

动物之间的爱

一天上午,烈日炎炎,太阳热烘烘的照着大地。大森林里的一位猎人,依旧跟往常一样,拿着猎枪独自上山去打猎,虽然是森林,但天气还是那么热,只能听见鸟儿和知了的叫声。猎人也毫不犹豫的把上衣脱掉,光着背打猎。

一会儿,猎人几乎就把这片森林整整的转了一圈,但失望的是,猎人没有看见一个猎物,他想:难道猎物都躲起来了吗?猎人一边走,一边想:那我还是先回去吧,下午再来也不迟。

就在猎人哼着小曲儿,走在回家的路上的时候,猎人突然看见远处蹦出来一只母狼,这下,猎人可高兴了,拿起猎枪,帮衣服往那儿一扔,大步的向前飞快的跑去,那只母狼也跑了起来,跑了一会儿,前面出现了灌木丛和一条光秃秃的山路,母狼毫不犹豫的跑向那条光秃秃的山路。

这时,猎人停住了脚步,猎人纳闷儿了,他想:母狼为什么不往灌木丛跑,而是选择了一条光秃秃的山路呢?猎人想探个究竟,便向灌木丛中走去,当他走到灌木丛中的时候,他看见了一窝幼狼,此时,猎人心里恍然大悟,原来,母狼是为了救小狼才跑向山路里,可见,动物之间也有爱,这种爱也许比我们的爱强大,也许比我们的爱弱小,但是,动物之间也有爱,也有感情,何况我们人类呢?

猎人想到这儿,便感觉到愧疚,此刻,猎人又想到他的父母为他做了这么多,难道我不能回去孝顺他们吗?想到这儿,猎人便放弃了猎人的工作,回到老家,孝顺了父母,他的父母为此感到高兴,感到

温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动物之间也有爱,它们之间的爱让我们感动,它们的爱也是最伟大的!

篇三:我爱的动物

动物之爱

“汪,汪,汪。”听到这声音你就知道我是喜欢什么动物。大家会问,这只狗为什么叫做乐乐?我来向大家说明:“乐乐是邻居家的一只狗,因为总是来我家,我就把它当成自家的狗。他总活蹦乱跳,很活跃,天天的很快乐,所以我叫他做乐乐!”

乐乐是一只狐狸小型犬,外表的颜色全是白色的,没一丝是别的颜色。虽然狗是色盲,但是我觉得他一点也不是色盲。他长着圆溜溜雪亮的眼睛,就是一只小蟑螂在它一米之外,它也能看得一清二楚。举个例子:“那次我在吃面包的时候,突然看见一只蟑螂从柜子下跑出来,趴在那休息的乐乐一见有只蟑螂,马上冲过来,把它脚上的肉垫中中他在蟑螂的上面,乐乐还用尖利的爪子,把蟑螂抓个粉身碎骨。”

乐乐喜欢别人摸它的头。当我摸它头的时候,两只耳朵垂下去,闭着眼睛,好像在享受着。只要它一生气,不停的叫的时候,你就摸它头,好像变魔术一样,立刻乐乐心情就平静下来了,就不生气了。

乐乐没饭吃的时候,他会一直跟着你,用可怜巴巴的眼神望着你,你没有给他吃它就死缠不放。直到你给他吃为止,他才不跟着你。你就像中了它的睡眠术一样,倒狗粮给他吃。

乐乐睡觉的样子,也是千奇百怪。刚睡的时候是两脚并拢,头趴在上面。谁着的时候是整个身体平躺着的。睡熟了之后是四脚朝天。进入梦乡时是身体斜着的。

不看怎么样乐乐还是受人喜欢。

我爱小金鱼

2002年时妈妈给我买了五条金鱼,它们十分可爱,在水中游来游去,我从表面看,眼睛都看花了,因为它们的颜色不同,再加上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觉的水里在发五颜六色的光芒,因为我的照顾不住,死了三条小金鱼,这使我感到莫大的痛苦,因为这三条小金鱼是我最喜欢的。

2002年12月时,我爸爸从家乡带回一只黑白相间的小狗,它很听话,我高兴地叫它“小花”。2003年时,它在我身边已经过了一个月,我已经对“小花”产生了浓厚的感情,但是,很令我伤心的是,它已经去世了。

我还养过一只小狮子狗,他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琪琪”。“琪琪”很听我的话,我让它趴在凳子上,它猛的一跳,跳在凳子上,轻轻地趴在凳子上,好像它已经安静地睡着了。他最喜欢吃火腿肠,每当我火腿肠一拿到手要吃时,它就张着嘴向我要,有时我还不给,它却等我做到沙发上时,猛扑上来,咬住火腿肠就跑,气得我火冒三丈,但舍不得打它,就只好眼睁睁地看着火腿肠被它津津有味的吃掉。我要回家乡时,把他送了回去。

虽然我家只剩下两条金鱼,但我十分爱它们。每天把它们喂的饱饱的。

我爱小白兔

我有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叫妹妹。

妹妹长得可漂亮了:一双红宝石似的眼睛,镶嵌在毛茸茸的头上;一双长长的大耳朵非常迷人。它最爱吃苦菜了,只要一见到苦菜,便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样子可爱极了,人见人爱。不过它也有调皮的时候。

有一次,妹妹把家里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我见了,气得抡起拳头就打它,只见妹妹连忙跑到我身边,用头蹭蹭我的腿,可怜巴巴地望着我这个小主人,我顿时心软了,抱起妹妹,心疼地对它说:“妹妹,以后不要再这样了。”说完,我把东西都收拾起来了,这是为了让妹妹脱出困境。妹妹高兴地在原地打转转,好像在说:“小主人,谢谢你呀!我今后一定不会再惹祸了。”

可是有一次,我和妹妹出去玩。不一会儿,妹妹跑到一个拐角处的草丛里,我怎么找也没找到它,以为妹妹失踪了,就伤心地大哭起来。妹妹听见我的哭声,马上跑了出来。我见了,立刻停止了哭声,抱起妹妹边哭边问:“妹妹,你跑到哪里去了?以后不要乱跑了。”妹妹点点头,好像在说:“对不起,小主人,让你担心了,我以后再也不乱跑了。”我和妹妹又出发了,妹妹在前 ,我紧跟在后,怕妹妹又走丢了,可又过了一个转弯,妹妹又不见了。我想:“完了,妹妹真的失踪了,怎么办?突然,我晕了过去。

从此,我再没有见到我那可爱的妹妹,我真想再抱抱你啊,妹妹!

篇四:《可爱的动物》说课稿

数字化资源应用教学设计模板

《可爱的动物》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凤泉区郭柳小学的美术教师张素芬,本节课我所执教的《可爱的动物》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九课课题。教材中的动物图片是学生熟知的动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认识各种可爱和美丽的动物。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教材以丰富生动、具示范性的图片与简明的文字提示等为主要教学内容,极具开放性、选择性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相貌特征,巧妙运用各种材料来表现动物的美。2、培养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体验合作、探究、发现的愉悦,激发自信心和美术学习的兴趣。3、通过对小动物的了解,学习各种制作方法,学会利用不同的材料,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欣赏、感知、探索、 自然界及艺术作品中的动物的形、色、动态之美,引发喜爱动物之情和环保意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巧妙运用各种材料、手法表现有创意的“可爱的动物”。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首先采用兴趣引入法,通过师生模仿动物的动态进行猜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回忆,探索、了解动物的各种活动特征。然后让学生欣赏动物图片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同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通过学生对动物的不断观察,趁机采用提问法,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动物的感受,引导学生谈自己对动物的喜爱和保护之情。接着通过演示法和实际操作法,教师讲解泥塑动物的步骤与注意事项,引导采用多种形式表现动物的可爱形象。辅助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欣赏不同材料不同形式做成的动物作品图片,增强学生创作的欲望。又运用讨论法、观察法、回忆法来引导学生了解制作动物的多种方法。最后运用知识巩固法,具体准确地提出作业要求,明确作业任务,给学生的作业创作指明了方向。在作业展评时,让学生把作品都放到桌子上,学生之间相互欣赏,体会创作成果带来的乐趣。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先让学生自己说创意,其他同学发表各自的意见,采用师生共同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个人综合素养较低的原因,还有许多有待提高的地方,今后一定努力学习,力争能够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使学生能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相貌特征,巧妙运用各种材料来表现动物的美。 情感目标

培养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体验合作、探究、发现的愉悦,激发自信心和美术学习的兴趣。 能力目标

通过对小动物的了解,学习各种制作方法,学会利用不同的材料,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动物图片是学生熟知的动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认识各种可爱和美丽的动物。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教材以丰富生动、具示范性的图片与简明的文字提示等为主要教学内容,极具开放性、选择性的特点。

可爱的动物

教学重点:

欣赏、感知、探索、 自然界及艺术作品中的动物的形、色、动态之美,引发喜爱动物之情和环保意识,探索用各种媒材自由创作动物的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和综合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

巧妙运用各种材料、手法表现有创意的“可爱的动物”。

课前准备:

1. 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各种动物的图片。

2. 教学器材:电脑、实物投影。

3. 教学课件:动物的影片、动画片连放、泥塑动物的制作方法。

篇五:狗之歌

狗之歌

叶赛宁

教学目标:1.体味诗中表现得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2..理解母狗的形象

3.寄托了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教学重点:母狗意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鉴赏、讨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关于叶赛宁

叶赛宁(1895—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生于梁赞州康斯坦丁诺沃村(现名叶赛宁诺村)一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对于十月革命,他表示欢迎。第一本诗集《扫墓日》于1916年出版,其中有优美的风景诗,也有带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诗。十月革命后曾创作过歌颂革命与革命领袖的诗篇,如《同志》(1917)、《宇宙的鼓手》(1918)、《列宁》(1924)、《大地的船长》(1925)等。他曾受到颓废文人的包围,迷恋过形式主义,一度成为意象派诗人。组诗《小酒馆的莫斯科》(1921~19

24)以莫斯科小酒馆为题材,美化流浪者与无赖汉的颓废情绪。1924至1925年是他创作上新的高潮时期。诗集《俄罗斯与革命》(1925)和《苏维埃俄罗斯》(1925)渗透着歌颂革命与共产主义建设的思想。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描写了农村革命的广阔图景,塑造了建设新生活的战士的鲜明形象。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叶赛宁的世界观是矛盾的。他未能从根本上了解革命和苏维埃制度,期望于革命的是建立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他歌颂革命,却没有投身于革命的决心;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在个人生活中又常常受感情的盲目驱使而不能自拔。最后在精神忧郁、感情极度矛盾下自杀。

二.新授

1.你能说说本诗写了什么内容吗?

解析: 叙述了母狗生子、失子和念子的一天。

2.第一二节写母狗得子之喜,联系起来看,两个表时间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解析:“早晨”“和黄昏”两个词语,突出母狗舔小狗的时间之长,充分表达母狗的爱子之情。 3诗中处处都能体现母狗对小狗的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01. 从早到晚母狗抚爱着它的小狗,用舌头舔疏它们的身上的茸毛。

解析:表示舔的认真周到,突出了母狗的爱子之情。

02. 母狗沿着雪堆奔跑,跟着主人的脚迹追踪……

解析:表示和主人的距离近,寸步不离,传神地表达出难以割舍的焦急之情。

03 .“踉踉跄跄”一词表达了母狗怎样的心情。

解析:表达了母狗失去狗崽的极度悲痛之情。

04.那牛栏上空悬挂的月牙,在它眼里也好像是自己的小宝贝。

解析:月牙儿是美的,自己的小狗也是美的。把思念小狗之情寄托于月牙儿,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05母狗望着高空,发出悲鸣时,月牙儿有怎样的表现?

解析:纤细的月牙儿“滑过去了,隐入小丘后田野的怀抱”。

月牙儿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06解析:“滑”和“隐”两个动作活画出深受感动的心情,十分传神。圣洁的母爱感天动地,月牙儿怎么忍心看下去呢?

07. 只有两只狗眼在无声地滚动,宛若闪亮的金星跌落雪面

解析:用金色的星星比作眼泪纯洁而晶莹,更加突出了思子之情的圣洁。

4.文中除了母狗,还出现了哪些形象?

解析:还有主人和人们。

5.主人和人们对母狗的态度是怎样的?

解析: 主人和人们都是:残忍,冷酷无情的。如:主人阴沉地走过来,把七只小狗统统装进了麻袋。 人们嘲弄地向它掷扔石头。

6.小结

写母狗的遭遇和悲痛,写人们的冷酷和残暴,实际上是写社会上人与人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诗人表现出对母狗的真挚的爱,也寄托了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第二课时

一.诗的艺术特点:

(1),诗人善用对比的方法而使对立的形象更加鲜明.母狗真挚的爱与人的残忍形成鲜明的对比.

(2),笔触细腻的刻画了母狗的形象,理解\'水面颤动,汗水,月牙,闪亮的金星\'等意境里的含义.

(3),巧妙插入两处景物描写,以哀景衬托哀情,把母狗的悲痛描写得十分凄美.

(4),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母狗对小狗的爱和母狗内心的凄凉.

二.总结:

(一)“抒情诗”的写作有多种方式,《狗之歌》就是一首通过“叙事”来完成“抒情”的作品,它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诗人没有介入故事之中,而是保持了一种情感的克制。阅读此诗,首先要把握这个故事的脉络:从早晨到晚上,一只母狗生下了一窝狗崽又失去了它们。

(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叙事,诗人并没有交代一切,比如“主人”为什么要丢弃小狗,小狗的命运如何等。这些故意省略的部分,读者可以从诗中的一些细节中猜想出来。主人“愁眉不展”,这或许暗示了生活的艰难;母狗一直追到“尚未结冻的水面”,则暗示

小狗已被主人溺死。诗人省略这些环节,为的是将笔墨集中在描摹母狗的情态上,像描写一个人那样,从心理层面展现它的深情和悲痛。

(三)在这首诗中,还应关注的是它精妙的意象。融成水滴的雪花,长久颤动的水面,还有接纳一切的雪地,营造出诗意的氛围,俄罗斯大地的寒冷、严酷和温情得到有效表达。至于“牛栏上空的月牙”,被母狗误认为自己的狗崽,更是传神的一笔。金色的弯月孤零零悬在半空,加上母狗哀伤的吠叫,构成了一幅凄清、哀婉的画面。

三.练习:

我们很多同学家中也养小动物,你可能也看到过小动物生子的过程.结合母狗\'用舌头舔遍它们的全身\'这个镜头,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种\'母爱\',以《—之歌》为题写一首小诗.

四.附板书: 狗之歌

狗:生子 ――爱:(抚爱,舔疏,温暖)

失子―――焦急:(奔跑,踉踉跄跄) 失子之痛(无精打采,舔着汗水)

念子―――怨恨:(幻想月牙,悲伤哀叫,无声 )

主人:残忍,冷酷 (阴沉,装)

人们:冷酷,冷漠 (嘲笑,扔掷)

参考资料

自然的人化,情思的物化

1922年5月17日,高尔基在柏林阿·托尔斯泰的寓所会见了正与邓肯在西欧度蜜月的叶赛宁。叶应高尔基的请求朗诵了自己在1915年写的抒情诗《狗之歌》。在他开始朗诵之前,高尔基在交谈中称他为“俄罗斯文学中头一个如此巧妙、而且能以如此真挚的爱来描写动物”的人。而当他朗诵完这首诗时,高尔基更“不由得想到,谢尔盖·叶赛宁与其说是一个人,毋宁说是造化特意为诗歌、为表达绵绵不绝的‘田野的悲哀’、表达对一切动物之爱和恻隐之心(人比万物更配领受它)而创造出来的一架管风琴”,甚至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仿佛“在这位风格独具、才华出众、造诣极深的俄罗斯诗人周围,一切都越发令人感到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谢尔盖·叶赛宁》)。一首短短的抒情诗,给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久久的回忆,自有其不同凡响的地方。但其中奥秘何在呢?

狗之歌如果说,勃洛克要以彼岸世界和此岸世界的重合(以“永恒女性”为象征)来拯救俄罗斯的灵魂,马雅可夫斯基想用革命与诗歌的联姻来改造俄罗斯的社会,阿赫玛托娃精微地捕捉自己身上作为俄罗斯人、女人和人的三重身份在多变的时代的灵魂律动,曼德尔施塔姆把诗歌视为负载历史内涵的语言的最高艺术,茨维塔耶娃认为“心灵的禀赋和语言的均衡就是诗人”,那么,叶赛宁则以故乡,俄罗斯和大自然为自己诗的灵感源泉,在“人与自然的主要结点”上营造美的意象,在诗化自然中净化心灵,在净化心灵中诗化自然。他出身于农民家庭,在农村长大,深得大自然的熏陶和民间文学的哺养,但又受到农民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大自然的陶醉使他写出大量风景诗的杰作,对淳朴的农民生活的挚爱使他创作出许

多真挚感人的抒情诗珍品,但对古老传统的迷恋却使他写过一些怀疑工农关系、消沉颓唐的诗。他早期的创作,虽思想不及晚期成熟,但才华横溢,格调清新,以家乡、祖国和大自然为基本主题。他写人,也写物;写无生命物,也写生物;写植物(如白桦、稠李、花楸树、风铃草??),也写动物(如马群、母牛、狐狸、狗??)。大量动、植物入诗,是叶诗在题材、主题以至手法上的一大特色。叶赛宁写草木虫兽的诗,既不同于以寄托生活哲理为宗旨的寓言诗,也有别于以情节取胜的叙事短诗,而是物我一体、情思邈远的真正的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更充分地表现他对诗歌艺术的执著追求:在人化自然(包括各种动、植物)和物化(物即指动、植、矿物)情思的基础上达到情景高度交融的艺术境界。在这个意义上,《狗之歌》是叶诗中一篇极好的代表作:诗人既用拟人化的手法细腻入微地表达一只母狗短短一天中从得子到失子的喜怒哀乐,又用拟物的手法将人(母亲)的情思委婉曲折地通过狗的象征吐露出来,使人在母爱的迷雾中难以分清:是情,是景?是狗,是人?对自然的人化或对情思的物化都不是什么新手法,但在一首诗中如此巧妙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则是叶赛宁诗的独到之处。这就要求诗人将极其丰富的意象寄寓在高度凝练的形式之中,使诗具有超凡出众的意象美和凝练美。对这种境界的追求使叶赛宁于1919年加入了意象派,并被拥为首领,只是由于他不同意“意象就是目的本身”的纲领,才于1921年退出该组织。意象派(不论是英美的,还是俄国的)都崇尚鲜明、准确、含蓄蕴藉而又高度凝练的意象,而绝对排斥议论入诗。《狗之歌》满篇都写哀愁,但都包孕在画面之中,没有一句言论,也没有一个直抒胸臆的表情性词语。

在俄国文学中,叶赛宁写动物既非空前,也不会是绝后。随便举屠格涅夫的著名中篇小说《木木》为例。那里也写了狗,而且也是母狗。木木(那条狗的名字)在屠格涅夫笔下写得相当成功,被他人格化为主人公盖拉新凄苦的农奴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乃至知音。木木被盖拉新救活又溺死的故事,从一个新的角度鞭挞了残酷的农奴制度。但就心理剖析而论,木木着墨并不多,仅仅起着烘托盖拉新悲惨命运的作用。而《狗之歌》中的狗则是诗人讴歌的对象,它被赋予类似于人的起伏不定的感情波澜。此诗不但饱含了诗人对这只狗乃至一切动物的挚爱,而且通过闷闷不乐的主人因不忍目睹而趁黑淹死这七只可爱的小狗的细节,表现了诗人对农民贫困生活的关注。此外,叶诗概括的深度已使母狗的情思得到升华,具有伟大的母爱的象征意义,使人读后在联想的大海里尽情浮沉,各自进入欣赏这一艺术再创造的广阔天地里去,使诗的容量得到扩大。

《狗之歌》从构思到手法、语言,都能使人读后充满新奇感。例如诗题选得颇为奇趣。《狗之歌》这个诗题表明了叶赛宁奇中求美的艺术追求,他要抒发对生活新鲜独特的感受,也想倾吐屠格涅夫称之为“自己的声音”的那种声音。

叶赛宁在《狗之歌》中所追求的“新”和“奇”,不是从空中楼阁中臆想出来的,而是从习以为常的事物中提炼而得的。在原文中,《狗之歌》的“歌”字是崇高体词,是用来赞颂高大形象之词,但诗中出现的并不是英雄豪杰。就动物世界来说,狗既没有牛的“任重”或马的“道远”,也没有云雀的“高翔”或海燕的“预见”,然而,诗人从狗的身上发现了诗──真正的诗。一只其貌不扬的狗,从清早到晚上的短短十几个小时之内,经历了悲欢离合,尝尽了甜酸苦辣,一切都源出于对下一代的爱,光这点精神就够催人泪下的了。诗人在这里成功地运用了小中见大,凡中见奇,丑中见美的艺术手法,给人以质朴意新的美的感受,使人情不自禁地落下同情的泪水。诗中还出色地运用了正反相衬的手法,以乐景写哀:七只小狗被主人淹死后,母狗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回走,这时不是月黑风高,一派肃杀的气氛,而是夜空挂着一钩弯月,大地一片宁静。然而清丽的美景更反衬出命运的险恶,环境的寂静愈激起内心的波澜,以致母狗想小狗想疯了,竟误把天上的月亮当做自己的小狗。这种心理刻画,真是入木三分。

诗中意象极其丰富,但并不叠床架屋,在组合上有详有略,出现跳动和飞跃。当主人背着装在麻袋里的七只小狗往前走时,母狗丧魂落魄地跟在后面紧追不舍,下面略去主人把口袋扔进河里的细节,只留下水面涟漪在颤抖的情景。下面又略去对主人的描述,只留下母狗踉踉跄跄往回走的画面。这种在意象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间跨度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想像余地,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诗的艺术魅力。河面“久久地、久久地颤抖”的镜头示意极其丰富:既可想像为小狗垂死挣扎的余波,也可设想为母狗、主人或诗人的内心和水波一齐颤抖;既可揣度母狗在河边久久地呆立的神态,又可描绘浮想联翩的诗人久久不能自已的情状。

诗中还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色彩的反衬、通感、隐喻、象征??如母狗丧子后“响亮地望着蓝空吠叫”(只能意译成“眼巴巴地望着”)听觉通于视觉、声态并作,使人印象加深。又如第二诗节用“刚刚消融的白雪”形容乳汁,结句用“从天陨落金色的星斗”描绘黯然神伤,不但设喻新颖,意象优美,而且富于象征意义,耐人玩味。

《狗之歌》用人化自然的手法淋漓尽致地抒发母狗在一天内得子之喜,失子之虑,丧子之哀以及误认月亮为子后的恼恨,同时用物化情思的手法,把为下一代操碎了心的母亲的爱通过动物的象征使人看得见,摸得着,这些也许是它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的奥秘所在。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