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邶风,静女图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09:30:20 体裁作文
邶风,静女图片体裁作文

篇一:邶风。静女

——《邶风.静女》赏析

这首诗歌短小、精悍,写了一个千百年来无数青年男女神往的、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仅仅 50左右个字就成功地塑造两个男女主人公德形象,而且栩栩如生、跃然之上。反映我国古代一种原始的爱情方式,充满了浓郁的山野味道和淳美的情韵。表面上是夸奖小草,实际是夸奖送小草给他的人。原来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它是美人所赠,所以爱屋及乌,由此为小草平添了一份感情色彩,平常的小草,在他眼里自然而然变得美不甚收了。

爱情是人类永远的话题,爱情之诗历来颇多:有“执手相看泪眼”那般缠绵悱恻,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那般刻骨铭心,或直抒胸臆,或融情于景,各具特色。但如果让我们在古典文学的长河中找一首最纯最美的恋歌,我们要首推《邶风.静女》。

《邶风.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大胆直白的情歌,是一首纯美动人的恋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具体的说,《邶风.静女》的美表现在故事美、图画美、情感美。

先说《邶风.静女》的故事美。《邶风.静女》给我们叙述了一个很浪漫的爱情故事,一对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第一节首句“静女其姝”,初看不过是写一个少女的美丽,然而细细想来,“静”和“姝”两个字富有暗示性,它告诉我们:美丽的少女在这个美丽的季节一定会有美丽的故事。第一章用赋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于城角。姑娘先到,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因为迟到已经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在城头一晃,转眼之间竟然不见,不禁坐立不安,抓耳挠腮。这一段情节写得精彩极了,整个场面没有安排一点声音,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让人隐隐地听到两颗炽热的心在狂跳,火热的爱情在燃烧,真是无声胜有声。

第二章写男青年在等待中想起姑娘那么漂亮,送给自己的“彤管”那么好看,令自己陶醉。

第三章写男青年又想起姑娘送给他的“荑”,既好看又奇异,自己特别喜爱,因为其中蕴含姑娘相赠的情意。这荑草是美丽的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作者没有明写小伙子对姑娘的热恋,却通过对礼物的喜爱间接的表达了小伙子的感情。“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对礼物的喜欢是因为它是恋人赠与,拿到礼物就大喜过望,对人的爱慕就不言自明了。

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有的只是那种纯而又纯的两情相约,没有一点私欲,和现代人赠送爱人黄金首饰等相比,他们的爱情故事里的“荑”那么美,似乎闪耀着七彩的光芒。可以说,《邶风.静女》正是以它没有曲折而又感人的故事,塑造了那个热烈而淳朴的男青年形象,也向我们展示出了那个美丽纯洁的静女形象。

再说图画美。《邶风.静女》创设了三幅美丽的图画,一幅城角相会图,一幅欣赏彤管图,一幅爱物及乌重归荑图。三幅图画,两个背景。我们都知道,一个女子,当生命之花盛开时,,即使没有任何背景的陪衬,她已经很美丽了,而静女的背后有这么美的背景的陪衬。在第一幅画中,她背后的背景是一段古老的城墙,厚重的城墙在一个天真可爱的女孩子身后延伸,整幅画的光线似乎明亮了,线条似乎变的柔和了。“爱而不见”,静女像是和他开玩笑,又像是故意引诱他。我们读到这几句时,好像能看到静女顽皮而动人的笑容。在第二三幅画中,她背后的背景是郊外的田野,田野一望无际,无边无垠,碧绿的荑草在风的吹拂下左右摇摆,诗中有画,画中有人,有活动的人。茅盾先生说:“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

什么值得怀念?”那我要说,如果这幅画中没有对生活对未来对爱情充满向往的静女和男子的活动,这幅画也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当然,构成《邶风.静女》的美最主要的还是那种打动人心的爱情。大概这是我们迄今为止读到的最纯真的情歌之一。少男少女相的幽会,开个天真无邪的玩笑,献上一束真情的野花,把个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烂漫勾画得栩栩如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男女之间那种纯而又纯的爱情最能打动人。谁都有年轻的时候,当鲜花盛开,当爱情不期而至,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期待和激动。所以,爱情无价,青春同样无价,青春年少时的纯情不仅无价,也是唯一和永恒的。生命,因爱情而美丽。即使一个平凡的女人,也会因爱情的滋润而美丽,何况静女本来就很美丽,你看作者用“姝”和“娈”表现她的美好,我们想象一下,这个沉于爱情的少女的感情是那么纯洁、那么美好,需要一个人一生去呵护。一切都可以改变,青山会变老,大海会枯干,沧海变桑田,只有这初恋的情怀不会改变,当生命消失后,它仍会在你记忆的角落滋长着鲜活着。这些少男少女的纯真爱情,虽然没有成年人爱情的坚贞和厚重,没有中老年爱情历经沧桑之后的洗练与深沉,却以单纯、天真、无邪而永恒。这种单纯多么美好,这种纯洁弥足珍贵。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生活与美学》)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的《邶风.静女》,向我们展现它独特的美,它借故事来展现人物之情,又借人物之情展现画面之美,使整幅画洋溢着优美的诗情画意。《邶风.静女》是一出纯情的爱情剧,它和其它诗歌一样采用重章复唱的形式,巧妙地选用细节,给我们以美的享受。我们希望这个古老的恋歌能重唱下去,能像水木年华在《一生有你》中唱到的“一生有你,我都陪你在身边”。一生有你,静女一生足矣!

从《诗经》看《邶风?静女》

周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第一个繁荣的时代。其诗歌创作的成果则集中体现在《诗经》所收录的305篇诗歌之中。包括《国风》(分为十五国风)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40篇。《小雅》中另有6篇“笙诗”,仅存诗题,不在305之数。

《诗经》中绝大多数诗篇均为周代贵族所作,形象的表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内心世界:他们的个性与思想感情,他们与外在环境的和谐、矛盾与冲突,他们对人生与生活理想的追求;艺术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周人的艺术理想和较高的艺术修养。这些作品在塑造周代抒情主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周人感情的丰富性方面,或者在展现周人个性的历史性内涵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艺术高度。在诗歌意象的创造,文字语言的运用,各种文学表现手段的运用方面,《诗经》都成为中国文学早期发展成熟的标志,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贵族的作品,《诗经》中还包含了其他种类的诗篇。如商颂事商王朝的祭歌,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为早周诗篇,小雅中的《何草不黄》《我行其野》等少数作品以及国风中的部分作品属于下层劳动者的诗篇。还有一些作品,歌咏美丽多姿的爱情,反映出周人生活的一个侧面,其总不乏脍炙人口的佳品。如《郑风?溱洧》写春光明媚之日,青年男女徜徉水边,相约游嬉,自由表达爱慕之意。一些爱情诗表白男女的悦慕,直率、大胆而浪漫,如《召南?摽有梅》,写一位待嫁女子的咏唱,先是希望男子选好日子来求婚,继而盼望今天就来求婚,最后则说现在就可以成亲,把女子焦急待嫁的心情毫无掩饰的展露出来。再如《郑风?褰裳》,写一个女子的恋爱,明朗、爽快、泼辣 ,态度鲜明,毫无遮掩。与上述爽直的作品不同,另外一些诗作的表现风格,则呈现为温文尔雅,如以馈赠信物抒写纯真爱情,娴雅美好的《邶风?静女》,便是一首感情深挚,形象生动活泼,并极富风趣的爱情诗。

本诗市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的民歌,共三章,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幽会的情景。全诗以男子的口吻写出,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约会的过程,先写男子去赴约,后写女子向男子赠物来表达爱情,整篇诗充满着愉快而幽默的情趣。首章开头便用“静女其姝”来写那女子,表示了男子对女子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十分钦慕的感情,连同下面“俟我于城隅”一句,就生动地写出了那个男子在赴约会时的那种欢欣,愉快,幸福,以至不无得意地感情。但紧接下面突然一转,“爱而不见”,这位天真,活泼,调皮的姑娘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藏了起来,引的男子非常着急,不安,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可以说十分穷形尽相的写出了当时那个男子焦灼万状的情态。下面第二章,开始写他们会面后的情景。“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姑娘露面后,郑重地把一支彤管作为见面礼物送到男子面前。读到此,我们都会发出会心的微笑。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不妨说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指优势的特殊符号。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第三章结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既是第二章诗义的递进,也与第一章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典型动作刻划人物的恋爱心理可以首尾呼应,别具真率纯朴之美,大量借物喻人手法的使用则更为本诗添了几分灵性。读完此诗,对那位痴心小伙子的一腔真情,我们除了深受感动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呢?

这大概应该算是迄今为止最纯真的情

邶风 静女图片

歌之一。两个尚未成年的男女幽会,开一个小玩笑,献上一束小野花,就把天真烂漫的少男少女写的栩栩如生,青春年少,充满活力,之本身就是一种动人心魄的美。两心相许,相看不厌,物因人爱,爱屋及乌,于是少男少女的天空是一片清澈透明,碧蓝如洗。

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一个基本的审美原则:单纯的就是美好的,纯洁的就是珍贵的。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曾经赞叹:古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马克思也说:古希腊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而童年一去不复返,因而也是永恒的。

少男少女的纯真爱情亦是如此。它虽没有成年人爱情的坚贞和厚重,没有老年人爱情历经沧桑之后的洗练于沉思,却以单纯轻松、天真无邪而永恒。它同苦难一样,也是我们人生体验中的宝贵财富。当我们人老珠黄、垂垂老矣之时,再来重新咀嚼青春年少的滋味,定会怦然心动,魂萦梦牵。

爱情无价,青春无价,而青春年少时的纯情不仅无价,也是唯一和永恒。

篇二:邶风静女教案

第一单元 诗歌

邶风·静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 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赋”的表现手法和《静女》顶真、双关的修辞方法。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掌握生字词,理解诗意,能够把握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2) 通过诗歌的理解,能够分析人物形象。

(三)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静女》的学习,感受诗歌中表达的纯真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静女》的朗读技巧。

(二)教学难点:《诗经》的艺术特色。

《静女》人物艺术形象的把握。

三、授课方法

1) 朗读法

2) 讲授法

3) 提问法

4) 分析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授课步骤: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介绍《诗经》。

二、讲解《诗经》

(一)《诗经》名称的由来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二)《诗经》的作者

孔子删诗说、王者采诗说、周朝太师编定

(三)《诗经》的体例

1)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

同来划分的 , 分为风 、 雅、颂三类。《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 。即朝廷之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 ,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 ,《商颂》5篇 ,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2) 从内容上划分: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燕飨诗、 怨刺诗、 战争徭

役诗、 婚姻爱情诗(老师关键字词板书)

(四)《诗经》的艺术特点

1) 赋比兴(表现手法):《诗经》中赋、比、兴的解释,从来就有很多说法,这

里,我们只引用朱熹的话加以说明: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铺叙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

用今天的话说:“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赋、比、兴都是诗人用以构筑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的方法,一般说来,虽某些诗侧重用赋、或比、或兴,而多数则是交互运用。

2) 《诗经》的句式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

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 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史上永恒的母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子衿》)。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邶风?静女》(板书)

二、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文,注意以下字词读音。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踟蹰(chí chú) 娈(luán) 贻(yí)

彤(tóng)管 炜(wěi)怿(yì) 归(kuì)荑(tí) 洵(xún)

三、全班朗读(强调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

四、录音范读

五、全班再齐读一次,用3~5分钟背诵全诗。

六、具体讲解(采用提问教法):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板书:见面前,约会的场景)

1、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城墙上的角楼)

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又叫“连珠”、“蝉联”。

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板书)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板书:“彤管”“荑”的双关作用,

总结:

1、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2、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

“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3、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

附板书:

介绍约会地点:

回忆甜蜜时光:

表达纯真爱恋:

教学后记:

城墙上的角楼 爱情信物 彤管 茅草 双关 爱屋及乌

篇三:《邶风 静女》赏析

《诗经》中爱情婚恋诗赏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不少篇的作品歌咏美丽多姿的爱情,抒发恋情。婚姻的甜蜜、苦恼和伤心。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

就以其中一篇《静女》为例: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是一首描写男女幽会的情歌。这首诗反映了先秦纯朴的民风,真挚的爱情,娴雅美好。

诗的第一段是写有一位娴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小伙子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而姑娘却“爱而不见”,故意躲藏起来,让小伙子着急。所以小伙子只能抓耳挠腮,环顾四周,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通过平实的人物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姑娘的俏皮和小伙子的憨厚,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传神地表现了一对恋人初会时的情趣。

第二段中姑娘赠小伙子彤管,小伙子感到彤管鲜明而有光,是多么的美丽啊!小伙子又是多么的高兴!彤管代表了姑娘的一片情意,小伙子高兴的接受了,可见小伙子对姑娘的一片心意是十分理解的,乐意接受的。

第三段是是姑娘赠小伙子出生的荑草,小伙子觉得荑草异常的美丽。按常理来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比荑草美丽,但小伙子对于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小伙子只是欣赏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赞美“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因为荑草是心上人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也许这荑草并不美丽,但因为这荑草是心爱的姑娘送的,所以觉得这荑草非常美丽,有种爱

屋及乌的意味。而且这荑草是姑娘送给小伙子的,也是将自己的情意借荑草传达给小伙子,所以小伙子觉得荑草美丽。由此可见小伙子对姑娘的情意也是如痴如醉的。这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两个意思相近的情节放在一起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从而使这对年轻男女的热恋得到了生动的显现。

其中第二、第三两段,都是写姑娘赠送礼物和小伙子对礼物的反应。既而约会之时少女赠送彤管、荑草,男子欣喜若狂语带双关表达爱意的情态,又写得柔婉细腻,情意绵绵。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虽然都是通过男子表现对于爱情的甜蜜与酸涩,但是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当时女子对于爱情同样是有着美好期盼的。姑娘送的这初生的荑草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象征着姑娘希望他们的爱情有更深的发展,他们的感情也会越来越深。全诗清新活泼,生动有趣。

这首诗歌的成功是对人物性格的刻划,青年男女约会时的互动描写的非常真实。虽然只是几句简单的描写,但却将男主人公的憨厚实诚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刻划男子的同时,将女主人公机灵刁钻、调皮可爱的形象也生动的反映出来。这首诗本身虽然简单,但是为读者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空间,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复原当时的场景,整个诗篇就像一出戏剧的片段,风格雅致、情意悠长;整首诗也富有生活气息。《诗经》作品不同于唐宋文人诗词的显著特征之一,就在于戏剧化的场景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篇四:《诗经 邶风 静女》赏析

《诗经·邶风·静女》赏析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活泼的一篇,分明就是一幕小儿女约会情景的表演剧。可是历史上的学者并不这样认为,封建时代对这一篇作品的权威性解释是:卫国的国君和夫人道德大有问题,于是诗人写了这篇作品,歌颂静女贞洁守礼的美德,用来讽刺和鞭策卫国的国君和夫人。他们将“静女”的“静”字解释成“贞静”,把这“静女”塑造成一个深沉文静、做事情很有法度的淑女形象。“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际,胡适、周作人、俞平伯等大文学家对这篇作品有过热烈的讨论,一致的意见是这个“静女”一点儿也不静,所谓“贞静”之说根本就是瞎掰。

我们今天该如何阅读和欣赏这篇作品呢?关于《诗经》该如何读,闻一多曾经提出两个原则:一是带读者走进《诗经》时代,二是把《诗经》带到读者的时代。前一个原则是提醒大家注意《诗经》作品的民俗文化背景;后一个原则是要求大家介入作品,把《诗经》作品当成是自己参与或者目睹的事件。或许有些读者认为《诗经》离我们的时代过于久远,理解起来太难。其实不然。我们觉得《诗经》难,往往是因为存在文字上的障碍。但只要突破这一障碍,理解《诗经》便不难了。非但不难,反而要比唐宋的文人诗歌还要好懂。因为《诗经》作品更接近于生活的原生态,读懂之后,我们往往要惊讶于《诗经》作品何以如此接近我们自己的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介入作品。

实际上,《邶风·静女》是顶好介入的一篇作品,它的故事再简单不过,我们很可以把它当作“郭靖黄蓉初相识”的一幕场景。郭靖、黄蓉是大家顶熟悉的人物,郭靖憨厚实诚,黄蓉机灵刁钻,本篇的男女主人公恰是这样的性格。所以,大家很可以把作品的主人公置换成郭靖和黄蓉。这样来理解,会容易和有趣许多。

这篇无非是写“郭靖”(我)和“黄蓉”(“静女”)相约在城墙根儿见面以及见面的情形。叙述是从“郭靖”的角度。他们应该是第一次约会。约会之前,他们曾经邂逅,彼此有美好的印象。想那黄蓉是何等聪明之人,自然对人生有个很好的判断,郭靖那样憨厚老实,将来断不会欺负、背叛自己,而郭而郭靖的笨拙也未尝不在某一方面激起黄蓉内心潜藏的母爱关怀。这两个人真可以说是天作之合。黄蓉是心知肚明,早已做好终生相托的打算,郭靖未必有这样的智商,可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如此聪明、可爱的女子,又如何能无动于衷呢!这一次的约会应该是由“黄蓉”发起,他们两个人的世界,总是黄蓉掌握着主动权,郭靖的性格习惯于回应,然而这回应无比深沉。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且看这两句是何等地欢快和喜悦。“那个可爱的女孩子呦!她在城墙的拐角等着我!”(“姝”,漂亮。“俟”,等。)劈空来这两句,正是未经情事的郭靖口吻。试想:一个从未谈过恋爱的人,突然间就有了个可人儿来约会,心里可不是比“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还要美!估计自从上次邂逅黄蓉提出约会之后,郭靖满脑子想的便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了。

接下来两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一下子便有了戏剧效果。满心欢喜的“郭靖”扑了个空,那个大大方方提出约会的女孩子,居然没有来!以郭靖的为人,可以想见他一定是为这约会做了很多安排,一定是很笨拙地拾掇自己,一定是提前了大半天到约会现场的。他一定想过要给蓉儿妹妹一个惊喜:我老早就到这里,我收拾得精神又漂亮!估计离约好的时间还差半来个小时,郭靖就在东张西望了,他要看看可爱的蓉儿妹妹是从哪个方向来,他心里早有了主意,远远看见她就跑过去。可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蓉儿妹妹没有来。约会的时间到了,可怜的靖哥哥傻了眼:究竟怎么回事呢?蓉儿妹妹为什么不来呢?是不是她出事了不能来?会不会是自己把约会的时间和地点记错了?要是约了明天记成今天,还有希望;万一是约的昨天记成了今天,岂不是要玩完了!会不会说的是城墙南角儿自己记成了北角儿呢?傻傻的靖哥哥一定在这落空的等待中折腾坏了自己,他一定是不时拍打自己的脑袋,一会儿踮起脚尖伸长颈子,一会儿爬到城墙的高处看,还要朝蓉儿妹妹可能走过来的方向跑好远,看看蓉儿妹妹在不在路上。“搔首踟蹰”四个字,真是好!极形象地表现了“郭靖”着急的狼狈样。这个傻小子一定折腾了很久,把自己折腾得不行了,累瘫了,就着阳光,靠着城墙根儿打起瞌睡。

“黄蓉”当然没有失约,只是这鬼灵精太刁钻了,她存心要折磨傻郭靖。她或许比郭靖到得还要早,早抢占了有利地形在一边看热闹。人家可是铁了心要嫁你的,管你将来富贵也好,落魄也好,横竖是要跟定了你一辈子,是要好好侍侯你的,现在如何可以便宜了你呢?大凡聪明伶俐的女子婚后多半是贤妻良母,恋爱的时候却是要极力折腾人的。也只有把爱人折腾够了,将来才要死心塌地回报。“黄蓉”是伶俐中的伶俐,她存心要“郭靖”好看呢。我且躲起来,让你找不着,看看你这傻小子急成个什么样!四句之中,写“黄蓉”的只有一个“爱”字(通假字,同“薆”,躲藏的意思),可是我们可以做情境的还原,复原当事人的性格和心理。诗歌总是简约,《诗经》作品更是简之又简,无数的情境和空间,需要我们自己用想像去填补。只有我们介入到作品自身,参与和目睹作品的事件,才能真正做到“不隔”。

傻“郭靖”在城墙下呼呼睡了,或许正做美梦,幸福得流口水呢,“黄蓉”看在眼里,又是欢喜又是疼,她内心的母爱升腾,不顾一起地冲了过去。到了跟前,黄蓉又放慢了脚步,随手拔了根小草,在郭靖的鼻孔里挠了挠,郭靖打了个喷嚏,跳了起来。睁眼一看,蓉儿妹妹就在跟前,傻郭靖一定以为自己还在做梦,一定是狠命掐了自己一把知道不是做梦才放了心。见面之后,郭靖说了什么,作者没有交代;黄蓉说了什么,我们无从知道。“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娈”,美。“贻”,赠。“彤管”,说法不一,根据《诗经》的表达习惯,应该和下文的“荑”是一回事,理解成草根为宜。)我们所能知道的是,黄蓉把随手拔的小草送给了郭靖。“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炜”,有光泽。“说”,通悦,喜欢。“怿”,喜欢。“女”,通“汝”,你的意思,这里指代“彤管”。)

在郭靖的眼里,这小小的草根实在是太美了,闪着奕奕的光彩。

作者的高明,在于送小草之外,不对会面场景做任何的交代。只是写会面之后,而且只从“郭靖”一面写。“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牧”,野外。“归”,通“馈”,赠送的意思。“荑”,草根。“洵”,确实。)是对第二章的同义反复。“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女”,通“汝”,指代“荑”。)“小草啊小草,不是因为你美,只不过因为你是我可爱的蓉儿妹妹送的,我才觉得你这样美啊!”会面之后,两个人散了,各自回自己的地方,傻郭靖还沉浸在相会的幸福之中。其实很普通的一根小草,可是郭靖一直拿在手里,含情脉脉地看,看得小草熠熠生辉,光辉越来越大,整个变成了黄蓉的样子,对着郭靖说笑呢。傻郭靖大概是没有谈过恋爱,从没有这样幸福过。他把小草看了又看,临末了还要说上一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也只有郭靖这样实诚的人,才一定要这样实诚地把这话儿说出口。若是令狐冲那样的情商、智商双高的,打死他也不会说的。这便是作者的高妙。若主人公是令狐冲那样的人物,心有灵犀,还要来一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便是大煞了风景。但主人公偏偏是憨厚实诚的郭靖,他一定要这样说的,惟其这样说了,才是郭靖。

这篇作品的成功是对人物性格的刻划,虽则只是男主人公自言自语的几句话,可是把他的憨厚实诚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刻划男子的同时,女主人公机灵刁钻的形象也便呼之欲出了。作品本身虽然简约,但是为读者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空间,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复原当时的场景,而这一场景又是这样富有戏剧性和生活气息。《诗经》作品不同于唐宋文人诗词的显著特征之一,就在于戏剧化的场景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我这里再罗嗦几句:一是“静女”的“静”字怎么讲?读者诸君想必不能同意“贞静”的解释,安静和“黄蓉”实在是太没有缘分了。我太老师吴小如先生曾半开玩笑地说:这里的“静女”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靓女”。其实,《诗经》作品本身就有内证的。《郑风·女曰鸡鸣》里说“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静好”大约是同义反复,“静”便是“好”的意思。汉乐府《陌上桑》里说“秦氏有好女”,这个“好女”的“好”,大概也只是说模样儿长得好。以“靓女”译“静女”,再传神不过了。

再提一个问题:这篇作品大致发生在什么季节呢?我以为是在春天。理由便是“贻我彤管”和“自牧归荑”。汉代的学究们说“彤管”是女史用的红笔,整个是瞎掰。前面说过了,“彤管”即“荑”,也就是小草根,我小时候在家放牛,就时常拔了草根儿来嚼,春天的小草根儿,白里透红,看着欢喜,嚼来口里生津,拿来赠人,做爱情的信物,也正相宜。我们且看这篇作品,不着一个“春”字,却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分明是一副青春画卷。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便是如此了。

篇五:静女2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