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堕落的爱索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23:23:24 作文素材
堕落的爱索尔作文素材

篇一:外国文学综合基础知识测试题

1. 《神曲》的主要内容取材于(C)。

A. 历史 B. 神话传说 C. 圣经故事 D. 意大利现实生活

2. 但丁创作《神曲》的目的是(C )。

A.表现宗教思想 B.歌颂人类美好的感情

C.为人类指出一条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途径 D.宣传人文主义精神

3. 但丁创作《神曲》时使用的语言是(C )。2 m) s% l/ K4 V0 a! D& T

A.拉丁语 B.希腊语 C.意大利语 D.希伯来语

4. 在《神曲》中维吉尔象征的是(A )。

A.理性 B.信仰 C.神学 D.智慧

5. 除(C )外,其它均是但丁代表作《神曲》的组成部分。

A.《地狱》 B.《炼狱》 C.《人间》 D.《天堂》

6. 构成堂·吉诃德性格喜剧性的主要因素是(B )。

A.他对社会的冷嘲热讽

B.他企图恢复过时的骑士精神

C.他立志铲除人间罪恶却屡遭失败

D.他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伟大精神

7. 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巧妙地运用了除(A )以外的艺术手法。

A.写实 B.对比 C.嘲讽 D.夸张

8. 在《堂·吉诃德》主人公凭空想象的心上人是(A )。

A. 杜尔西内娅 B. 索菲利亚

C. 桃丽娜 D. 贝亚特里丝

9. 《堂·吉诃德》第二部中塞万提斯塑造的卡拉斯科这一人物,是一个(B )。

A. 哲学家 B. 文学士 C. 牧师 D. 医生

10. (D)是第一位从西班牙语翻译《堂·吉诃德》的译者。

A. 林纾 B. 陈家麟 C. 傅东华 D. 杨绛

11.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是一个(A )。

A.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

B.个人奋斗者形象

C.女冒险家

D.追求个性解放的妇女形象

12. 《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使用“布尔乔亚”一词具有的含义是(C )。

A. 资产阶级 B. 商人 C. 城镇居民、庸人 D. 革命者

13. 包法利夫人的丈夫是(A )。

A. 查理 B. 罗道尔弗 C. 玉斯旦 D. 赖昂

14. 《包法利夫人》第二卷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B )。

A. 鲁昂 B. 永镇 C. 巴黎 D. 道特

15. 《包法利夫人》的副标题是(A )。

A. 《外省风俗》 B. 《一个纯洁的女人》

C. 《风俗研究》 D. 《1830年纪事》

16. 歌德所说的:“像他那样的开场是现存最伟大的最好的开场”,是指莫里哀的作品是

(B )。

A.《吝啬鬼》 B.《伪君子》

C.《可笑的女才子》 D.《太太学堂》

17. 《伪君子》的主人公(C )是典型的宗教骗子。

A. 奥尔贡 B. 艾耳密尔 C. 达尔杜弗 D. 大密斯

18. 《伪君子》中的女仆(A )是反封建道德、揭露宗教伪善的主要人物。

A. 桃丽娜 B. 艾耳密尔 C. 白尔奈尔太太 D. 塞利曼娜

19. 《伪君子》中达尔杜弗的语言特点是(A )。

A.矫揉造作、堆砌词藻、玩弄教义

B. 犀利、明快

C. 生动、朴素

D. 简洁、清楚

20. 莫里哀呈递了三次陈情表后才获准公演的喜剧是(D )。

A. 《恨世者》 B. 《多情的医生》

C. 《吝啬鬼》 D. 《伪君子》

21.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从构思到脱稿,前后延续的时间是(D )。

A.20年 B.40年 C.50年 D.60年

22. 除(D )外,其它均是歌德晚年完成的重要作品。

A.《西方与东方合集》 B.《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

C. 《浮士德》第二部 D. 《汤姆·琼斯》

23.《浮士德》中肯定创造和劳动的名句是(C )。

A. 种我们的园地要紧。

B. 无论我们到哪里寻找快乐,快乐总在那儿等候。

C. 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有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D. 我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我们要向大自然索取。

24. 按照浮士德和魔鬼打赌的约定,语涉(A ),浮士德就失败了。

A. 停留 B. 快乐 C. 爱欲 D. 灵境

25. (D )的运用是贯穿《浮士德》全剧的主要特色。

A. 写实手法 B. 对比手法 C. 幽默讽刺 D. 象征手法

26.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塑造了一个仁爱的化身,即 B 主教。

A克洛德 B米里哀 C西朗 D丁梅斯代尔

27.雨果在作品 C 的序言中指出:“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沉沦,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那么,这一类作品就不会是无用的。” A《海上劳工》 B《巴黎圣母院》

C《悲惨世界》 D《九三年》

28.《悲惨世界》通过三个人物即 D 的遭遇,淋漓尽致地再现了一个人间地狱。 A冉·阿让、芳汀、沙威 B 冉·阿让、马德兰、芳汀

C冉·阿让、米里哀、沙威 D.冉·阿让、芳汀、珂赛特

29.冉·阿让因失业和饥饿偷了块面包,坐了 A 的监狱。

A19年 B20年 C16年 D15年

30.雨果说过:“但丁用诗歌造出一个地狱,而我试图用现实造出一个地狱。”在这种观点指导下,作品 C 写成了一幅历史壁画。

A《海上劳工》 B《九三年》 C《悲惨世界》 D《巴黎圣母院》

31.《红与黑》是19世纪 B 奠基作。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 D感伤主义

32.《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索黑尔是一个 B 的人物形象。

A.浪漫而富有幽默感 B.具有平等意识、反抗意识和进取精神

C.善良、天真、无知无畏 D.外表高傲、内心怯懦

33.法国19世纪作家在小说 D 中借人物之口提出了镜子说,指出:“小说是人们在路边来回移动的一面镜子。”

A.《死魂灵》 B.《艰难时世》 C.《高老头》 D.《红与黑》.

34.于连在花园中与 D 握手的哑剧,细腻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

A.玛特尔小姐 B.鲍赛昂夫人 C..爱玛 D.德瑞那夫人

35.《红与黑》的小说故事主要发生在三个地方,即 C 。

A. 维利埃尔、、巴黎德·拉穆尔侯爵府

B. 苏城、帕玛修道院、巴黎古物陈列室

C. 维利埃尔、贝尚松神学院、巴黎德·拉穆尔侯爵府

D. 维利埃尔、贝尚松神学院、巴黎金融交易所

36.《高老头》的故事发生在 A 的巴黎。

A.1819年末至1820年初 B.1819年末至1822年初

C.1819年底至1832年初 D.1819年至1830年

37.《高老头》中,高老头对女儿付出了全部感情,最后的结局是 C 。

A.得到女儿的侍奉颐养天年 B.认清女儿的面目断绝父女关系

C.被女儿抛弃中风惨死 D.原谅了女儿重享天伦之乐

38. D 是《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在巴黎遇到的“人生导师”。

A. 高老头和伏脱冷 B. 鲍赛昂夫人和高老头

C. 伏盖太太和伏脱冷 D. 鲍赛昂夫人和伏脱冷

39. 《高老头》中人物活动的主要环境是 B 。

A.伏盖公寓和拉丁贫民区 B.伏盖公寓和贵族府邸

C.贵族府邸和圣·日耳曼区 D.伏盖公寓和德·拉穆尔侯爵府

40.《高老头》通过四条线索的穿插来组织情节,其中的人物 A 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A.拉斯蒂涅 B.伏脱冷 C.高老头 D.鲍赛昂夫人

41.目前我们看到的《死魂灵》译本是它的 B 。

A. 第二部 B.第一部

C.第一部和第二部 D.不完整的第一部

42.对《死魂灵》书名的正确理解应是 D 。

A.死去的农奴/死去的地主 B.人死后的魂灵

C.死去的农奴 D死去的农奴/虽生犹死的地主

43.泼留希金是《死魂灵》中的 D 形象。

A.甜腻腻的梦想家 B.凶恶、顽固的旧式地主

C.地主恶少式无赖 D.吝啬到病态的守财奴

44.《死魂灵》中的乞乞科夫遍访四乡地主的目的是 A 。

A.收购死魂灵以牟取暴利 B.向四乡地主催缴欠债

C.探望老朋友巩固友谊 D.考察俄国农村庄园的现状 45. C 是《死魂灵》这部作品的主要艺术风格。

A.委婉含蓄 B.黑色幽默 C.含泪的笑 D.犀利的讽刺

46.十九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罪与罚》的作者是: B

A 托尔斯泰 B 陀思妥耶夫斯基 C 普希金 D 冈察洛夫 E 屠格涅夫

47.《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的中心内容是反映大学生 B 的犯罪与被惩罚。

篇二:电大外国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试题及答案

外国文学专题作业 电大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1

一、填空题

1、 在30年代欧洲文坛向左转的时期,英国出现了一批左翼进步作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剧

作家旭恩.奥凯西和小说家威斯坦.休.奥登。

2、 “愤怒的青年”得名于约翰.

3、 多丽丝.莱辛是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于60。

4、 罗曼.

5、曾多次来到中国。他著有两部描写中国工人罢工

和起义的作品:《制服者》和《人的状况》。

6、 。小说以客观的状态、生动细腻的笔法描写战争

的残酷场景,写年青的士兵的经历和感受,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7、 美国小说家德莱塞的主要作品有《嘉莉妹妹》、《珍妮姑娘》、悲哀。

8、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之一是菲兹杰拉德,他的代表作是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

9、 ,作品写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历史。

10、 20世纪美国在戏剧方面的主要成就除奥尼尔的作品外,还有阿瑟.之死》和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等名剧。

11、

12、 《赫索格》的作者是索尔.贝娄。

13、

14、 。

二、简答题

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有哪些基本特征?p11-14

首先,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20世纪上半叶,“罗兰主义”是现实主义作家的基本立场。他们猛烈抨击不人道的社会现实,批判社会对人的异化,谴责统治者的残忍和法西斯主义的暴行,同情受侮辱受损害的下层人民,同情无产阶级革命,向往没有人压迫人的美好未来。但由于把“博爱”当作出发点和终点,宣扬“爱能拯救一切”,视贫富均等为最终目标,因此在本质上因袭了19世纪的传统而没能达到新的高度。但其中也不乏探索精神,如 20、30年代就曾有一批作家用阶级斗争观点或社会主义思想去观察社会现实,试图站在崭新和时代高度去分析问题。50年代以后,现实主义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出现了革命倾向,作品中的劳动人民不再是受命运摆布的小人物,而成了敢于跟罪恶势力作斗争的“强者”。

其次,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以现实的、具体的、变化中的人的精神世界及生活遭遇为描写对象,从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探讨人生底蕴,进行真实的审美反映。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和批判的眼光审视复杂、残酷的现实,历史主义地表现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力图通过对人物的性格、命运和环境的艺术概括,回答“老是存在而又无法解决”的问题,令人信服地揭示旧制度、旧生活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的趋势。较之19世纪现实主义,叨世纪现实主义在反映现实的及时性和撷取题材的政治性上更进了一步。许多作品,往往在被描写的事件刚刚结束甚或还未结束时就写了出来。而且,在反映现实之中寄

托了改变现实的愿望,又使作品的政治色彩十分鲜明。有的还直接以重大政治事件为题材,展现著名政坛人物的政治活动。

第三,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向内心世纪掘进”是20世纪欧美文学和美学的一股潮流。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表现主观真实方面所造成的一次次轰动效应,使现实主义文学引起艺术上的自我省察和自我调整。20世纪的现实主义跟传统现实主义的较大差异,就在于突出了人物的主观感受和精神探索的描写。作家们在综合中不断创新,既融会了自然主义的客观写实手法,又汲取了象征主义手法、意识流手法等现代主义的艺术技巧。诸如内心独白、梦幻描写。潜意识表现、性心理描述、时序颠倒、荒诞变形、多角度的情节发展和多层次的结构形式等等,这些在传统现实主义中不被采用甚或遭到排斥的艺术手段,在二十世纪的现实主义作品中已是屡见不鲜、习以为常了。 第四,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理性信念的失落是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而现实主义作家素以直面人生为本色,面对20世纪复杂错综的社会生活和变幻莫测的世态人情,他们在考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强化了客观务实的立场,疏远或放弃了理想化、单一化的思维方式。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高大完美的英雄人物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主人公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人物,他们有对生活目标的执著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内心世界复杂,在具备某些闪光点的同时,并存着许多并不高尚甚至并不道德的思想品质。另一类是有缺陷有弱点的普通人,他们低能、笨拙、脆弱,有时还怯懦;对生活有点浑浑噩噩,或许还带点玩世不恭;但他们是好人,并不为非作歹,并不损人利己,而是实实在在地干了不少被人忽视、被人不屑却有益于社会的事,世界正是由他们组成的。

2、托马斯.曼的现实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有哪些不同?p35

曼在思想上继承了19世纪的人道主义传统,同时又深受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因此他既保持了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又吸取了20世纪初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观。既是积极的,又是悲观的。积极的一面是他对旧的社会持严厉的批判态度,悲观的一面是他对‘新世界’的出现始终持保留态度,这也是20世纪西方大多数知识分子共有的态度,而曼是其典型代表。

在艺术上,曼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基础调是现实主义的,但在手法上又融合了众多现代派的因素,如意识流、超现实主义、梦幻和反讽等。因此,他是个现代作家,而不是现代派作家。他的小说结构都是精心设计的,情节和人物经过细致安排,这是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遗风,但他的小说在局部和细节的处理上比19世纪的现实作品要丰富得多。此外,他讲究遣词造句,被公认为德国20世纪的语言大师。

3、布莱希特“叙事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叙事剧”在艺术上有什么特点?p39-40 在布莱希特看来诉戏剧强调戏剧冲突,强调戏剧性,这是一种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关于命运悲剧理论基础上的戏剧。也就是说通过模仿引起恐惧和怜悯的使观众的思想产生恐惧和怜悯,从而在道德上得到净化。而布莱希特倡导的叙事剧,却是要让观众产生思考的兴趣,激发观众变革现实的愿望,并使观众相信世纪是可变的,从而培养观众积极的处世态度。 叙事剧在艺术上的特点,包括“陌生化”的手法,使观众用新的眼光观察和理解司空见惯的事物。导演和演员借此有意识地在舞台与观众之间制造一种感情上的距离,使演员既是角色的扮演者,又是角色的裁判,使观众成为清醒的旁观者,用探讨和批判的态度对待舞

台上的事件。

4、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p61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在1934 年8 月召开的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制定的苏联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作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它既体现了现实主义在社会主义苏联时期的自我更新的机制,诞生了20 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独属于苏联的自己的方式,同时也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惟我独尊的地位而束缚了现实主义小说的空间。五、六十年代之后这种状况有所改观。

三、论述题

分析《静静的顿河》的主人公格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形象。P68

一、格利高里的性格特征

葛利高里是出生在美丽的大草原上的哥萨克,他热爱劳动, 淳朴热情, 心地善良, 割草时误伤一只小野鸭,“心里发生了一种突然袭来的非常怜悯的感情”。他本来过着宁静的生活, 可战争爆发了, 接踵而来的是大革命年代,“人都变得比狼还坏, 四周都是仇恨”, 然而, 葛利高里却努力保持着人的自尊和自信, 从未丧失良知和同情心, 没有堕落为野兽。他第一次砍死一名奥地利士兵, 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 深沉的痛苦使他“人都变得瘦了”。他同情惨死于战争的人, 尤其对被盲目的仇恨和偏狭心理所支配的滥杀俘虏和反人道行为感到气愤和痛心, 因此, 一个哥萨克残忍地劈砍俘虏时, 他气急之中朝他开了一枪;哥萨克士兵轮奸波兰姑娘, 他出于义愤挺身解救; 情敌司捷潘在战场上落马遇险, 他冒死救下这个几次蓄意杀害自己的人; 当红军军官波特捷尔柯夫不经审判枪杀白军军官时, 他大为震惊, 竟离开红军队伍。作为一名叛军首领, 他率队疯狂向红军冲杀, 心里却苦恼万分; 他不仅自己从不抢劫, 严禁部下抢劫, 连他的父亲要趁机捞一把, 也遭到他的斥责制止; 他公然违抗上级命令, 放走被囚的红军, 保护他们的妻儿老小, 骂杀死红军战士的嫂子是“好狠毒的娘们”。尽管生活的残酷一度让他迷惘, 与狼共舞, 但他并没有变成狼, 在人性泯灭的时代, 他人性依存,执着于真善美, 显示了他的人格魅力。他越来越感到屠杀红军是不可饶恕的罪恶行径, 发出了凄惨的呼喊:“砍死我吧! ”正是主人公身上那战争也不能摧毁的同情心和正义感, 使我们看到了葛利高里人性的光辉与做人的尊严。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葛利高里是复杂的、矛盾的, 既有反抗旧的传统观念的一面, 又有和哥萨克传统意识相妥协的一面。哥萨克, 这个帝俄时代特殊的军事农民阶层, 有着勤劳、勇敢、独立不羁的性格, 也有愚昧、保守、宗法制的特点。对葛利高里这个哥萨克无法单一地用美或丑、善或恶来界定, 他善良、正直,却又凶狠、暴烈, 酷爱自由, 向往正义, 勇于探索真理, 然而又左右摇摆。他大胆追求爱情, 忠于爱情, 但同时又屈从父命娶娜达莉亚为妻, 婚后对她冷酷无情, 在两性关系上也不无放荡行为。他既为革命效过力, 又屠杀过革命者, 他有着与普通劳动人民血肉相连的崇高人格。但是, 他的思想认识水平却停留在原始的层次上。

他性格的善恶美丑并不是简单的并列或彼此割裂、泾渭分明, 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互

相映衬的, 主人公的心灵是个战场, 上帝与魔鬼在此搏斗。葛利高里很羡慕坚定的革命者珂晒沃依和反动透顶的白军军官李斯特尼茨基“他们从一开头就什么都清清楚楚,, 可是我到如今还是什么都糊糊涂涂”, 其实, 这恰是他卓尔不群的地方。肖洛霍夫通过葛利高里形象揭示了人的多面性和丰富性, 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交织交融, 很难去判断它的是与非, 但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灵魂。这就是人格魅力所在。

二、格利高里的形象典型

格利高里是一个探索追求的典型。这个善良、勤劳、纯朴的哥萨克身上具有哥萨克劳动者的一切美好品质。他身上又带着哥萨克时代的种种偏见。

哥萨克是俄罗斯民族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形成热爱劳动、崇尚自由、粗犷善战的特质, 在沙皇愚民政策下哥萨克阶层又保留着许多中世纪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 一种盲目的优越感体现在葛利高里身上。一方面, 可以看到哥萨克中下层人民的优秀品质如勇敢善战、勤劳热情、诚实正直和富

有同情心。另一方面, 他又受到哥萨克落后传统和道德偏见的影响, 盲目崇拜军人荣誉, 把争取哥萨克人的生存权和自制权看得高于一切。葛利高里堕入匪帮, 是历史悲剧在葛利高里身上的体现, 是国内战争中哥萨克悲剧性曲折道路的延伸和深化, 而这种历史悲剧是带有历史的必然性的。葛利高里之所以毅然脱离匪帮,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正因为这样造成他认识真理和接受革命的艰难, 他寻找中间道路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一再碰壁, 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 葛利高里两次参加红军, 三次投入白军和叛军, 同各种社会力量代表人物都发生过冲突。葛利高里的矛盾和痛苦显然与他所属的那个特定群体不可分开。透过他的悲剧命运, 反映在苏维埃政权的建设中一部分哥萨克农民主义现实主义的框架的命运。

三、格利高里悲剧根源性

格利高里的悲剧根源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及社会根源和家庭根源。

格利高里在很大程度上想超越和反抗周围的环境,因为这个环境贬低生命的意义,漠视生命的尊严。他不停地追求,但他始终处于一种自我否定之中。对人的爱与恨,对他所做的事情的憎恶与疑惑,对历史事件的拥护与反抗,回避与投入,一道要求主宰着他的灵魂,揉碎着他的心。葛利高里作为生命个体,有着美好的个性,他的向往和探索体现了人的价值和意义。但是顿河地区独特的地位和军事生活形成的哥萨克强烈的自我意识、整体感、内聚力、优越感和排外性一直左右着他,使他不可能彻底超越。他在颠沛流离中一直试图将自己融入到时代斗争、人民大众的洪流当中去,但他顽固的个性主义和怀疑一切的立场,使他最终未能实现与人民的结合。他在奋斗与挣扎中最后失败,不仅仅反映出一个个性主义者的生命悲剧,更重要的是反映出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他有着对生命的无限热情和渴望,只是这种渴望无所着落。在经历了人生各种苦难之后,葛利高里将原始的激情消磨殆尽,也没有找到精神的归宿。

他在个人生活中,格利高里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婀克西妮亚之间,两次回到妻子身边,三次投入情人怀抱,使这两个都深爱他的女人为他死得异常悲惨——娜塔莉亚痛恨丈夫的不

忠,私自堕胎身亡,然而,她到临死前,仍然是原谅他了,仍然那样深刻的爱着他,但小说却没有安排格利高里和娜塔莉亚最后的诀别,没有爱,没有恨,然而却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悲伤;另一面在婀克西妮亚与葛利高里逃亡途中,原以为两个人可以度过难关,逃到另外一个地方好好生活,然而却被枪打死了。肖洛霍夫最终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这样的爱情结局确实让人心痛。

格利高里的悲剧,还在于他骨子里的那份善良之心。是的,曾经的他是一个十分冷淡,残酷无礼,冲动草率的哥萨克小伙子。然而他对人民却又爱得那样的深沉,这份感情直接导致着他悲剧的发生。小说中展示的战争是极端残酷的,而生活在战争中的哥萨克们更只能如此,为了生存,他们生活在生死之间,在仇恨与怜爱之间,在一次次放下武器,然而又一次次被当时环境而被迫重新拿起武器之间。诚然,他在如此独立而孤傲的世界中,结果只能是一个悲剧。

四、格利高里人性魅力

从1928 年《静静的顿河》第一部问世起, 人们对小说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兴趣经久不衰。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这一形象所具有的独特人格魅力。1957年, 肖洛霍夫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对于作家来说——他本身首先需要的是把人的心灵的运动表达出来。我在葛利高里·麦列霍夫身上就想表现出人的这种魅力。”

通读《静静的顿河》, 让我们意识到作家并不是单单想以浓重的手笔来描述一个小人物的悲剧人生, 更重要的是想通过主人公葛利高里这个人物来表现些什么, 我想这就是本文的核心主题; 通过人物的命运来体现人性的魅力,以小人物的悲剧人生来折射本文的主题。作者明确表示要通过这个形象的“心灵运动”来体现人的魅力, 人物的悲剧性和人格魅力有机交织, 构成这一形象特异的色彩。葛利高里的魅力就在于痛苦地抗挣战争对他的人性腐蚀和扭曲, 就在于他的人格力量超出其他人。这是因为在这里历史伦理标准被悬置, 代之以审美标准。

作业2

一、填空题

1、

2、德国的表现主义戏剧作品主要有格奥尔格.凯泽的;弗朗.魏德金德的情萌动》;恩斯特.托勒的《转变》等。

3、《审判》、《城堡》等。

4、故事。

5、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首先使用。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意识的“绵延说”、“直觉主义”和“心理时间观”。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和支柱是无意性和性本能的理论。

61914)1933)、写作时间持续16年之久的《为菲尼根守灵》。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尤利西斯》。

7、《到灯塔去》的作者是吴尔夫。

8、“约克纳帕塔法”其中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

篇三:英汉新闻标题中缩略词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的心理分析 浅论影视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老友记》为例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 论海明威《死在午后》的悲观主义色彩 Analyzing Rhett’s Character in Gone With The Wind----the Mixture of Fire and Ice Approaching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a Lexicological Perspective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自然会话中会话结构的分析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 《晚安,妈妈》中公共汽车和洗衣机的象征寓意 论《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 中西方对"死亡教育"之态度的对比研究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从文化角度看天津“五大道”景点翻译 人性的扭曲,堕落与回归——希刺克厉夫的人性简析 《快乐王子》中的唯美主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 《宠儿》女主人公赛斯人物形象分析 An Analysis of Hamlet’s Delay of Revenge in Hamlet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retation and Roles of Interpreters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从语言学角度探析新词 从《永别了,武器》看海明威的战争观 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的比较分析及发展趋势 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对中美商务交流的影响 迪斯尼动画《木兰》中的中美文化融合分析 论《宠儿》中的母爱 追求自然和谐的童真理想—解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差异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裘德悲剧成因的分析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xx大学英语专业四年级英语语言实践课程的调查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内涵比较 论英语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技巧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 ) 从“鱼”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英语新闻的用词和翻译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威廉布莱克的《经验之歌》中主题的多面性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成语翻译初探 爱丽斯沃克小说《紫色》的妇女主义话语 何以苦难——《荆棘鸟》中女性悲剧的缘由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复仇的异同——《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比较研究 中西颜色中“红”与“白”的文化差异对比 从常见的中英文名字比较中英两国命名文化差异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关于英语口语纠错的研究与建议 Emerson’s Ideas on Nature and Social Harmony 英语意识流小说汉译现状及对策研究 论《家》和《儿女一箩筐》中的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企业如何通过市场定位打开销售渠道 从语境视角看英译汉字幕翻译——以《梅林传奇》为例 Conversational Humor in American Sitcoms——A Case Study of The Big Bang Theory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主人公的成长危机 从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人物看克里斯蒂的反女权主义倾向 幽默元素在英语电影和电视剧中的翻译 存在主义视角下浅析《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和布莱特的爱情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对比研究 从《马拉喀什》和《射象》看乔治?奥威尔散文的艺术风格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 《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从功能对等论看中餐菜单的英译 《青春》中的孤独主题分析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沉默行为的解析 成都旅游定位和发展对策 十九世纪英国唯美主义的生成语境与基本特征 语用模糊及语用功能 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On the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 《大地》中赛珍珠女权主义分析 《老人与海》中马洛林形象的不可或缺性 论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英文化妆品说明书翻译 《红楼梦》委婉语翻译探究 西方文化中的吸血鬼形象与东方文化中的鬼形象之对比 广告翻译中功能对等的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Oral English Class of Junior School 美国电影中的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 英语导游词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87 从玛氏公司看英美文化对广告的影响

88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

89 迷失的童年——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蝴蝶》

90 On Hardy’s Meliorism: An Analysi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91 在异化社会里身份的迷失与精神上的顿悟--对索尔贝娄《晃来晃去的人》中主人公的剖析

92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93 《西游记》两英译本宗教用语翻译比较:读者接受论视角

94 《二十二条军规》中关于军规的控制及反控制

95 《愤怒的葡萄》中圣经的象征和隐喻

96 试析修辞技巧在英语广告中的应用

97 浅析英语颜色词的语义特征

98 会话原则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99 《洛丽塔》的悲剧分析

100 浅谈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词汇的学习方法

101 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看《红楼梦》中诗词的汉译英

102 中英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

103 《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

104 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105 On the Disillusion of Gatsby's American Dream

106 The Application of Free Association in Literature Creation—Artistic Styles Presented in Mrs. Dalloway

107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死亡情节成因

108 女性主义视角下《傲慢与偏见》的情态意义解读

109 The Seven-Eighth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n analysis of “Iceberg Theory”

110 中西方家庭观比较研究

111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

112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

113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

114 从现代性角度浅议商标名的改写技巧

115 欧?亨利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之善良特性

116 从操纵理论看儿童文学的复译

117 The Influences of RMB Appreci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118 还《失乐园》中撒旦的本来面目

119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

120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121 英语学习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122 论白鲸中的象征主义

123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124 中英文名词性后缀的比较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125 A Survey on Western Culture Learning among Non-English Majors

126 Comparative Study of Metapho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Words

127 从《热爱生命》看杰克?伦敦的生命观

128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

129 《小妇人》--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130 《远大前程》中的“远大”可以是“错误”的

131 社会因素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影响

132 The Revival of Benevolence Through Pip's Eyes in Great Expectations

133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

134 论狄更斯《雾都孤儿》中南希的人物性格

135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

136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

137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伊莱扎人物形象分析

138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

139 《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的性格简析

140 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41 《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

142 如何激发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143 唯美主义与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

144 英国喜剧电影和美国喜剧电影的不同特点分析

145 《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

146 文化差异对商标翻译的影响及翻译策略

147 中美文学作品中乌鸦意象的对比——以爱伦坡“乌鸦”与唐诗宋词为例

148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ourism Texts

149 论《爱玛》中的反讽

150 从《远眺》看翁达杰的立体主义叙事形式

151 《哈利?波特》系列里恐怖美的研究

152 浅析《飘》中的女性意识

153 美国牛仔形象演变和西部电影发展的研究

154 中医术语翻译方法研究

155 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56 中外服装品牌英文标签语言的跨文化研究

157 从文体风格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

158 A Brief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Philanthropists in Recent Ten Years

159 浅谈中国菜肴的英译

160 高中英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补差方法研究

161 Reconstructed Motherhood in Beloved

162 论美国总统新词

163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164 分析《基督山伯爵》爱德蒙的二重性格

165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166 杰克凯鲁亚克与垮掉的一代

167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

168 商务策略研究——论沃尔玛的营销策略

169 论尤金?奥尼尔《毛猿》中的悲剧根源

170 运用“第三空间”解析《女勇士》中的文化现象

171 《分期付款》中英语长句的分译策略

172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Senior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173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

174 显现的被动?隐现的自我——《看不见的人》中被动语态的身份建构功能研究 175 商标翻译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禁忌

176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177 从迷茫的玛尔特的悲剧看女性存在的社会价值

178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中的生与死

179 英语新词特点研究——词汇学习和了解文化的有效途径

180 Analysis of American Culture in Friends

181 论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182 透过霍尔顿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代际关系

183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84 中西方鬼怪比较研究

185 浅析《不存在的人》中主人公的觉醒

186 合作原则在电影《暮光之城》人物心理分析中的应用

187 中英动物习语的跨文化分析

188 《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主义

189 浅析文化差异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190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191 论英汉植物词语的文化附加义

192

193 英汉新闻标题中缩略词对比研究

194 南方时代变迁中的胜利者与失败者——《飘》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对比 195 李安电影中的文化融合现象

196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197 负迁移在词汇层面上对中国学生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写作的影响

198 View Chinese and Western Love from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and Romeo and Juliet 199 关联理论关照下文化缺省现象及其翻译应对策略

200 《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

篇四:2013年最新论文题目

中文系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文学概论、美学

1、 从语言看文学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2、 经验、体验与意义

3、 也说文学语言的陌生化

4、 文学形象的新变举隅

5、 典型理论在当下中国的状况

6、 当下小说中的荒诞性

7、 现代叙事学与传统叙事理论之异同

8、 人物理论辨析

9、 晚近作品中的人称问题

10、 我看文体的美学内涵

11、 由少年作家想到文学与生活

12、 网络文学利弊谈

13、 文学消费与文学功能

14、 现实主义的现状

15、 现代主义的现状

16、 自然美与山水游记

17、 也谈当代文学中的审丑现象

18、 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

19、 对我校校园文化的美学思考

20、 我看文学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21、 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22、 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23、 人们为什么爱看反腐作品

24、 锺嵘提出的“滋味说”之我见

25、 浅析“异质同构”

26、 “曲高和寡”的现代阐释(从接受理论来阐释)

27、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点评”的美学思想

28、 也谈“误读”

29、 “文以载道”与“文以贯道”的理论意义及区别

30、 从张贤亮小说看文学母题的运用

31、 中西思想家、文学家对文学本质的界定

32、 “话语蕴藉”在中国文治中的“原形”

33、 新时期文坛的价值滑落

34、 中国文学中叙事人称之变化

35、 韩寒作品的思想意义(可另命题)

36、 文学“模仿”之我见

37、 我看中国文学中的“复古”

38、 “兴”的手法在当代歌曲中之应用

39、 我看“文学自觉”

40、 “以意逆志”与文本细读

41、 “八○”后作家的写作情怀

42、 消费文化冲击下的经典作品之地位

43、 电影中的“色彩”叙述之研究

44、 《世说新语》的美学内蕴论析

45、 《╳╳╳╳》的文化阐释

46、 《╳╳╳╳》的意境美

47、 想象农民——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形象”试论

48、 文学作品中的身体写作

49、 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50、 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51、 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52、 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53、 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54、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55、 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56、 论审美变形

57、 论艺术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58、 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

59、 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60、 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61、 从时代和个人经历看李白的大众文化

62、 文艺的大众化

63、 从艺术构思论茅盾的创作心理

64、 从身体书写看90年代文学中人文关怀的丧失

65、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

66、 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发展史上的地位

67、 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68、 论朴素美

69、 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70、 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71、 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72、 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73、 身体写作研究

74、 茅盾文学奖与意识形态之关系

75、 诺贝尔文学奖与意识形态之关系

76、 读图时代的文学

77、 文学的泛化现象之研究

78、 谈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

79、

80、 浅谈普洛普的“功能”说 战争文学之我见

二、外国文学

1、 “狂飙突进”运动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比较

2、 试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与雪莱创作风格的异同

3、 分析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形象

4、 阿巴公、葛朗台、泼留希金形象比较

5、 试析巴尔扎克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之矛盾

6、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的宗教问题研究

7、 论欧洲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对中国现代诗人的影响

8、 试论新教伦理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9、 论卡夫卡的创作对欧洲文学中的荒诞意识的继承和发展

10、 肖洛霍夫《静静的顿诃》中的葛里高利与陈忠实《白鹿原》中的黑娃(鹿兆谦)形象比较

11、 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12、 论悲剧《李尔王》的艺术技巧

13、 王国维的“出入说”与华兹华斯的诗论

14、 浅析王尔德的文艺主张

15、 托马斯·哈代——一个传统主义者还是现代主义者

16、 殖民地时期美国文学的特点

17、 华盛·欧文——真正的美国文学之父

18、 论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

19、 美国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特点

20、 美国梦与美国噩梦——试析《了不起的盖茨比》

21、 《章鱼》:有的放矢的一本小说

22、 《红字》里的象征主义

23、 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诗的比较

24、 《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的对比研究

25、 尤金奥尼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26、 尤金奥尼尔戏剧艺术初探

27、 《看不见的人》中看得见的种族歧视

28、 野性与文明的冲突——《呼啸山庄》

29、 《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个人主义

30、 早期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初探

31、 自由之旅——试论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32、 海明威小说的叙述声音

33、 从嘉莉妹妹的形象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34、 《白鲸》的宗教意义透视

35、 《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命运新析

36、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37、 《喧哗与骚动》的象征意义

38、 哈代小说中的自然主义

39、 《太阳依旧升起》中“迷惘的一代”

40、 解读布莱克诗篇《老虎》的象征意义

41、 弥尔顿创作目的和结果的矛盾之我见

42、 华兹华斯诗歌的自然观

43、 简析《秋颂》的美学价值

44、 由《云雀颂》看雪莱的诗歌创作观

45、 论叶芝诗歌中的象征主义

46、 狄金森诗歌的现实意义

47、 解读《麦克白》的创作意义

48、 由海明威的《杀人者》理解客观叙述法

49、 解读福克纳的《干燥七月》

50、 哲学意义:论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

51、 但丁《神曲》的人文主义思想探究

52、 论理想主义典型唐吉诃德

53、 18世纪法国哲理小说中的乌托邦

54、 浮士德——人生过程的价值意义

55、 从“拜伦式英雄”看拜伦创作的思想意义

56、 论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创作

57、 论罗曼·罗兰的人道主义思想

58、 硬汉:海明威创作中的审美态度

59、 堕落与拯救:艾略特《荒原》的宗教意义

60、 简论意识流与传统现实主义写作的区别

61、 论《百年孤独》的史诗意识

62、 比较希腊神话和希伯来神话的异同

63、 论泰戈尔创作中的宗教思想

64、 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产生论

65、 论布莱希特的戏剧思想

66、 西方文学中“镜子”说渊源

67、 骑士文学对欧美文学的影响

68、 论堂·吉诃德的悲喜双重性

69、 世界各国造人神话比较

70、 论《伊利亚特》的战争观念

71、 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72、 评普希金的抒情诗

73、 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

74、 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

75、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76、 试论西方文学中的表现主义传统

77、 “乐园神话”与后代西方文学

78、 中西抒情诗的一点比较:“无我”与“有我”

79、 试论古代神话与现代科幻小说

80、 神话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

81、 中国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比较

82、 中国与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

83、 荷马式的比喻与古代人思维模式

84、 《俄狄浦斯王》――古代先民的生命密码

85、 《美狄亚》的女权主义重读

86、 荷马史诗种族主义倾向初探

87、 《波斯人》与东方主义

88、 从通俗到经典――中古城市文学的悲喜剧

89、 对列那狐形象的再认识

90、 西方文学中的骑士文学原型

91、 《十日谈》的狂欢化民俗特征

92、 《巨人传》与高卢气派

93、 哈姆莱特形象的接受与误读

94、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阴谋学类型揭密

95、 莎士比亚是种族歧视主义者吗

96、 女权主义批评视角下的莎士比亚

97、 《堂吉诃德》的想象性虚构与写作策略

98、 流浪汉小说结构模式论

99、 《奥赛罗》的后殖民重构

100、 简论拉辛笔下的女性世界

101、 试论莫里哀性格喜剧的类型化特征

102、 《熙德》的帝国意识

103、 菲尔丁小说美学初探

104、 再论“席勒式”

105、 欧洲狂欢文化平台上的《浮士德》

106、 “浮士德精神”的现代性

107、 《浮士德》与文化超人

108、 法国哲理小说的“非诗意化”特征

109、 18世纪英国文学的“海洋情结”(或“荒岛情结”)110、 《格列佛游记》的种族主义思想

111、 《鲁滨逊飘流记》与“成人仪式”

112、 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角度解读《鲁滨逊飘流记》 113、 欧洲抒情诗的发展与繁荣

114、 “湖畔派”诗人的历史功过

115、 自由主义――法国浪漫派的精神之母

116、 诗仙雪莱

117、 拜伦诗歌中的"世界悲哀"哲学

篇五: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精神力量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浅析Gossip Girl中禁忌语的一般功能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英汉词汇及文化差异研究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 解读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中的黑人女性文化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的生死观 论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外贸函电翻译中的适用性 论《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 幸福婚姻中爱情与金钱并重——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英汉“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比较研究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英文电影题目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研究 论《荆棘鸟》中德罗海达的寓意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以《京华烟云》为例 英汉习语翻译下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对比分析苔丝和蓓基--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和萨克雷《名利场》 汉英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浅谈礼貌策略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解析网络语言的变异 英汉颜色词隐喻的认知比较与研究 委婉语和礼貌原则 《鲁滨逊漂流记》中殖民文化对殖民地文化影响解读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地位问题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 浅析商务金钱语汇的翻译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从顺应论的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 《老友记》为例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关于数字在英语商务合同中的应用的讨论 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人性的堕落——解析《蝇王》人性恶的主题 Thackeray’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in Vanity Fair 中国和英国传统婚俗差异研究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广告翻译 《圣经》与人类文明起源 中国人和美国人特征的比较

43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

44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

45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46 论《野性的呼唤》的多重主题

47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新解读

48 图式理论分析中国网络流行词翻译

49 解析威廉布莱克《老虎》中的修辞运用及其对英语写作的启示

50 旅游宣传资料翻译中的语用因素

51 字幕中的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52 汽车商标词的翻译特征和方法

53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54 The Tragic Destiny of Brett Ashley in The Sun Also Rises

55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

56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57 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

堕落的爱索尔

58 论《汤姆琼斯》中流浪汉模式的继承与创新

59 The Effects of Family Education on Personalities in Little Women

60 中西婚礼风俗对比

61 不一样的颤栗—东西方恐怖片的比较

62 委婉语的跨文化交流及其语用功能

63 英语电影名的汉译艺术

64 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

65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66 《蒂凡尼的早餐》:从小说到电影

67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

68 A Research on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Non-English Majors in the CALL Environment

69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

70 Styl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Financial Reports

71 《尤利西斯》与《春之声》中意识流手法的不同

72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

73 论小说《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

74 [会计学]资产减值会计的应用研究

75 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分析

76 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

77 《高级英语》中某些修辞手法赏析

78 浅析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79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

80 《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对白之语用学分析

81 初中英语词汇的学习

82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

83 Analysis of The sound and the Fury

84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

85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的人格探析

86 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

87 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

88 交际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89 林语堂翻译思想探究——以《浮生六记》英译本为例

90 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

91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

92 英汉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93 中美文化交际中的礼仪文化差异研究

94 对《草叶集》两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

95 中西方婚礼习俗的差异

96 Feminism in To the Lighthouse

97 On Symbolism in Hemingway's Cat in the Rain

98 试析流行文化对美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99 全身反应教学法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00 Shaw and the Discussion Play

101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102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103 男女生英语学习差异比较研究

104 基于语料库对红楼梦两个英文版本中红色的翻译研究

105 浅析当今网络英语交流中的缩略语

106 On the Contradic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Religion and Love in The Thorn Birds

107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fusal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108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析《小王子》

109 论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批判精神

110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

111 论英文电影名翻译

112 论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113 从女性角度分析《喧哗与骚动》中的堕落与升华

114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追求和理想的分析

115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

116

117 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118 论查尔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风格

119 灰姑娘情结在《理智与情感》中的表现

120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

121 从中美非语言差异看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

122 论《小妇人》中的美国清教思想

123 浅析苔丝之死

124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

125 像滚石一般流浪:六十年代鲍勃迪伦歌曲中的旅行者意象

126 Growing Pains: An Analysis of the Hero in Catcher in the Rye

127 小说《珍珠》中象征主义的运用

128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谈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实现

129 论莎士比亚的宗教思想

130 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

131 中西方关于萨达姆之死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132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之比较

133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开题报告+论)

134 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的黑人文化

135 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36 A Probe into Assisting Func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Texts

137 道德与归属地的一致性--《曼斯菲尔德庄园》空间维度分析

138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

139 从自然主义角度解读《苔丝》的悲观主义

140 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影响因素分析

141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

142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

143 The Lexical Features of Black English in RAP Music and its Influence

144 英语新词特点研究——词汇学习和了解文化的有效途径

145 “省力原则”在口译过程中的应用

146 诸神形象折射中西方价值观不同

147 《纯真年代》中社会与个人的碰撞

148 An Analysis of the Heroine of the Scarlet Letter

149 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嘉莉妹妹》中的再现

150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151 浅析英语新词的构成与翻译

152 从传统消费观念看中美文化差异

153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商务索赔信函话语分析

154 中英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155 以迪士尼为例分析美国文化在全球扩展这一趋势对其本身影响

156 On China English as A Localized Variety of Englis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LT

157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Black English from Social Perspectives

158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

159 索尔贝娄《挂起来的人》的存在主义解读

160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

161 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ing Biao

162 《紫色》中“家”的解读

163 福克纳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士兵的报酬》为例

164 论中美商务谈判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冲突及对策

165 苔丝德蒙娜性格中的悲剧因素

166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

167 A New View of Feminism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River

168 绝望而不言败的抗争——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

169 从女性主义解读《芒果街上的小屋》

170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171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女主人公艾迪的形象探析

172 浅谈提高高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途径

173 Two Different Images of the Heroines in the Novel the Age of Innocence

174 英汉习语的差异及其翻译——对杨、霍译《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研究

175 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奥巴马推定总统候选人演讲

176 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 177 小学英语语音拼读教学

178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

179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

180 论《小镇畸人》中人物的怪诞性

181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

182 家乐福定价策略研究

183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84 超市价格策略的比较

185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86 从冲突到融合——从文化的角度看《喜福会》

187 An Analysis of Conflict Images in Invisible Man

188 听说法与交际法的区别

189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190 姚木兰和郝思嘉的女性意识对比分析

191 The Socio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of Euphemism

192 自然观的演变——《自然》与《走出去思考》之对比分析

193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 194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195 宗教文化与翻译

196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

197 On Instructional Designs for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Listen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198 英语习语学习策略的探究

199 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精神力量分析

200 科技英语中模糊数词的翻译策略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