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李白牡丹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09:27:52 体裁作文
李白牡丹诗体裁作文

篇一:牡丹诗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功成后,辜负秾华过此身。

曹州红

裁下一缕太阳红,千年花色醉春风。

菏山泽水衔曹州,香透乾坤绽芳容。

如花似玉

白中透红凝心神,神仙竟相坠凡尘。

玉骨临风蝶恋花,芳香散尽再无春。

黄花魁

红绿黑白竟芳菲,春风无力送流云。

莫叹万花迷人眼,独恋墙角黄花魁。

百花丛笑

花瓣柔柔层层爱,芳蕊茸茸灼灼开。

百花丛中映日笑,一片春色尽揽怀。

金狸

红绿相衬笑日月,层层春光层层裹。

独占天下七分春,可怜仙女无颜色。

黄玉玺

凝风衔春带露开,墨绿颤珠动心怀。

天妒一朵黄玉玺,羞杀百花坠尘埃。

牡丹亭 汤显祖《牡丹亭》

问君何所欲,问君何所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君亦无所欲,君亦无所求,不让寂寞女,入帐解千愁!

咏牡丹四首 戴朝阳

其一

谷雨三朝香气摇,光华尤觉满云霄。

雪霜历尽精魂在,一夜春风吐二乔。

其二

如酥小雨近阶无,含蕊牡丹容自殊。

更待来年春色好,花开香气满新垆。

其三

春上牡丹花,迎风吐嫩芽。

天香时至起,今日到吾家。

其四

临水天涯望,长空雁又来。

春风吹雨绿,先引牡丹开。

《趣味复字诗*咏牡丹》

牡丹园中牡丹亭,牡丹花开牡丹浓。 牡丹园里赏牡丹,牡丹诗抒牡丹情。

——张志真

篇二:李白沉香亭咏牡丹

李白沉香亭咏牡丹

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沉香亭咏牡丹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说的是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子弟奏乐歌唱。唐玄宗对李龟年说:“赏名花,对艳妃,你们怎么演唱旧词?这样吧,你快召李白来写新词。”李龟年赶到长安大街有名的酒楼寻觅,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当李龟年向他传达圣旨时,他醉眼微睁,半理不睬地睡过去了。

圣旨是误不得的,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拖到马上,到了宫门前,又用几人左扶右持,推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见李白一醉如泥,便叫待臣搀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酒汤,杨贵妃叫人用冷水喷面解洒。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高力士无奈,只好憋着一肚子气蹲下来为他脱,忙乱一阵,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唐玄宗叫他快作诗助兴。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笔来,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经写成了《清平调》词三首: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客,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三首诗,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人,人即花,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帝恩。从结构上看,第一首从空间写,引入月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写,引入楚襄王阳台,汉成帝宫廷。第三首归到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以第一首春风与第三首春风,遥相呼应。

一首第一句,见了云便想起贵妃的霓裳羽衣,见了牡丹花便想起贵妃玉容。下句露华浓,进一步点染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他外娇艳,使花容人面更见精神。下两句想象升腾到王母娘娘住的群玉山、瑶台、月宫等仙人世界,这些景色只有那边才见,实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

第二首指出楚襄王为中神女断肠,那及眼前的绝代佳人。再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玉貌的杨妃,不须脂粉,全是天然绝色。这儿以压低神女和赵飞燕来抬高杨妃。

第三首一、二句把牡丹、杨妃、玄宗三位融合一体。倾国美人当指杨妃,第三句中“春风”二字即君王之代词。

唐玄宗对此诗很满意,后人编造说,高力士因李白命脱靴,认为受辱,乃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这是不可靠的。

李白的钓鱼诗

据说李白有一次上宰相府,自报家门道:“海上钓鳌客李白。”宰相笑问:“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钩线?”李白说:“以明月为钩,虹霓为线。”宰相又问:“用什么做钓饵呢?”李白高声道:“就用天下最无义气的士大夫作钓饵。”宰相闻言不禁毛骨悚然。千百年后苏东坡评价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一翻气壮山河、威慑群小的钓鱼高论把李白的侠肝义胆、高情逸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乐下凡尘的太白金星

金星在我国古代称为太白,早上出现在东方时又叫启明、晓星、明星,傍晚出现在西方时也叫长庚、黄昏星。由于它非常明亮,最能引起富于想象力的中国古人的幻想,因此我国有关它的传说也就特别多。 在我国本土宗教——道教中,太白金星可谓是核心成员之一,论地位仅在三清(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之下。最初道教的太白金星神是位穿着黄色裙子,戴着鸡冠,演奏琵琶的女神,明朝以后形象变化为一位童颜鹤发的老神仙,经常奉玉皇大帝之命监察人间善恶,被称为西方巡使。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多次出现太白金星的传奇故事,可见他的人气之旺。在脍炙人口的《西游记》中,太白金星就是个多次和孙悟空打交道的好老头。

在与金星相关的众多传说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应该算是关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事了。传说李白的出生不同寻常,乃是他的母亲梦见太白金星落入怀中而生,因此取名李白,字太白。长大后的李白也确有几分“仙气”,他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无人能及。李白在当朝就享有“谪仙”的美名,后来更被人们尊为“诗中之仙”。

、一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 玄宗即位后, 己有过多次狩猎, 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 耀武扬威, 以此震慑邻国.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玄宗又有一次狞猎, 正好李白也在西游, 因上《大猎赋》, 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 "大道匡君, 示物周博", 而 "圣朝园池遐荒, 殚穷六合", 幅员辽阔, 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 夸耀本朝远胜汉朝, 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 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 另外, 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 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 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 常登临终南山远眺. 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 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 因此颇有自豪之感. 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 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 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 最后两句说 "何时人少室, 王母应相逢", 是祝她入道成仙. 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 希望引荐, 愿为朝廷效劳. 由此, 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 李白有次去紫极宫, 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 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 这次相遇, 自然立刻上前拜见, 并呈上袖中的诗本. 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 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 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 李白仍然作客长安, 没有机会出任, 他的心情有些沮丧. 好友诚意相邀, 希望他同去青山之

阳的别业幽居, 但李白无意前往. 这次去长安, 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 却毫无着落, 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 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 也极不得意, 只有发出"行路难, 归去来"的感叹, 离开了长安.

四、翰林供奉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 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 对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 玄宗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于前, 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 胸有成竹, 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敏捷的诗才, 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 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 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 同僚不胜艳羡, 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初, 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 李白自然侍从同去, 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 歌颂圣朝威力, 深得玄宗赏识. 此时, 玄宗宠爱杨玉环, 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 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 谱人新曲歌唱. 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 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 竭尽才思采写这些诗.

在长安时,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 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 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 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 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 笼罩着中国, 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 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宠, 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 自己虽在长安, 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

朝政的腐败, 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 谁料就在此时, 倒被赐金放还, 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这次的归山, 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

篇三:李白经典诗句

李白的著名诗句(经典中的经典)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

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6、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菩萨蛮》

1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2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2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油天姥吟留别》

李白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早已不只是一个诗人那么简单。他变成一则如风的传奇,吹拂着我们,使我们拾不得睁开现实的眼睛。

念他的名字,四壁间便彷佛溢满酒香。

念他的名字,胸怀里便彷佛擂动着豪气的鼓。

念他的名字,尊贵的帝王御手调羹。

念他的名字,掌权的高傲奴才也为他脱革化。

低声,念他的名字,他们看见水月轻晃,连死亡也也因为他变得浪漫,柔美。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就请暂且放下一些琐事,让我们同天上谪仙人——李白,共醉一场绝美不似人间的酒宴。

2.生平梗概:

李白(七0一~七六二),字太白,出生在碎叶(唐朝时设北庭都护府管辖,今哈萨克境内),生于唐武后大足元年,卒于肃宗宝应元年,年六十二岁。大约五岁那年,李白随父迁居到蜀中的江油,年少;的李白博览群书,很快学会了写诗作文。那时,苏 为益州长史,对李白的才华相当讶异,他说:「是子天才奇特,稍益以学,可比相如」。大约二十五岁,李白开始漫游蜀中的名胜古迹,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春,李白告别四川,沿长江而下,漫游各地,他说自己年轻游扬州时,「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上安州裴长史书』),又曾在今湖北安陆住过相当长的时间,所谓「酒隐安陆」,在此期间,他既和友人元丹丘,元演在中原到处游览饮宴,更「学剑来山东」,寓家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等会徂徕山,酣饮纵酒,号竹溪六逸。可见其生活的一斑。李白的这段漫游时期,正当开元盛世,他的许多诗都已充份显示他的艺术才华。天宝初年,他应召八京,贺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唐玄宗对他很重视,让他供奉翰林院,起草诏诰。后来李白被高力士所谗,玄宗赐金让其还山,浮游四方,与杜甫成为莫逆之交。

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加入永王李璘的队伍,想协助他平乱,从来,肃宗忌之,杀李璘,李白因「从逆」被补,理当杀头,由于得到朝中大将郭子仪的营救,才免除死罪,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遇赦而还,开始了一生中最后一次漫游。这次漫游历时三年多,地点主要在今安徽省南部。相传他醉欲捞水中之月,因溺死。

3.代表著作:

春夜宴桃李园序:本文选自李太白集,虽名为序,但与序跋不同,应属杂记类古文。李白的散文虽然不多,但往往独辟蹊径,颇具特色。春夜宴桃李园序写的不过是日常生活中宴酒咏诗的寻常场景,但李白却下笔不凡,于诗情画意中别见一番豪迈之气。

文章开篇,既不写春,也不点宴,而是宕开一笔:「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两句整饰工丽的骈文,抒写天地之博大,光阴之永恒。「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写如梦之人生,面对着永恒的时空,不禁感叹起自己的渺小和脆弱。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以「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两句,将人们从悠悠的玄思拉入桃李芳园纵情欢娱的场景,召「群季」,集「俊秀」,把酒揽月,赏花咏诗,高谈畅饮之际,更当如惠连、康乐一般述志写情,一泄胸中奇才壮采。全文明快欢畅之音转为泪扬奔放。「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诗人们任兴所趋,尽情地诉说自己生命的美丽、信心和渴望。充满了对自我豪迈的肯定。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措写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反映出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长相思:

『长相思』,乐府『杂曲歌辞』旧题。题意取自古诗:「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李白这首诗描写思妇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深沉含蓄,韵律参差错落,艺术上很有创造性。同时,又采用典型景物的烘托、渲染,很好地表达了思妇的离别之苦。

【关山月】为乐府鼓角横吹十五曲之一,多写离别的感伤,李白此诗沿用乐府古题,反映战士们戍守边疆、思念家乡的心情。气象雄浑,令人赞赏。

赠孟浩然;孟浩然(六八九——七四O),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是盛唐著名诗人。隐居当地鹿门山,在四十岁时才出游京师,很受当时上层人物的赞誉,但终未出仕。这首诗赞扬孟浩然不愿仕宦、醉酒隐居、风流儒雅的个性和生活。从中二联看,本诗当是在孟浩浩然离开长安归襄阳后所作。

《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旧题。齐梁以来,诗人多以此题描写蜀道的艰险。李白此诗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远远超出了以往的同类作品。它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路线,抓住沿途各处的景色特点来展示蜀道之难和山势的高危;用泼墨山水式的笔力,酣畅淋漓地描绘出山川的壮丽;以丰富的想象,将神话、传说与现实融为一体。诗人还设想,万一有人据除险守关,便会为非作歹,从中寄寓了他对时局的关切。全诗句式长短错落,音节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豪迈奔放,堪为李白浪漫主义诗篇的代表作。

《清平调》是唐代大曲名。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有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赏牡丹花,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命写了这三首诗。诗的内容是歌咏名花与美人。第一首赞颂贵妃美如仙女。第二首写贵妃胜过巫山神女和赵飞燕。第三首说名花与美人为君王带

来了愉悦。全诗构思精巧,写得清丽自然,咏花咏人,难分难辨,表现出诗人极高的描绘能力。

行路难:李白的《行路难》共有三首,均写于天宝三载(七四四)李白离开长安以后,天宝元年(七四二),李白满怀豪情来到长安。唐玄宗叫他供奉翰林,诗人得到的不过是御用文人的待遇,宏大的理想和热切的期望都化为泡影。诗人又受才言离间,被迫离开长安。 独坐敬亭山: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风景幽美秀丽,山上旧有敬亭,是南齐诗人谢朓的吟咏处。此诗写得平淡如水,若秋云行空,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态度。

早发白帝城:干元二年(七五九),李白长流夜郎,行至 州奉节县白帝城,遇赦得释,回到江陵。本诗就是途中所作。诗中抒写了他遇赦后欣喜的心情。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东。

4.轶事:

皇帝「御床赐宴」

李白初到长安时,是十分荣耀的。据说,他面见皇帝那天,玄宗降辇步行迎接他的到来。一见面,玄宗就说:「你没有官职,而我竟能知道你的名字,可见你一定是个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在交谈中,玄宗见李白对答如流,写的诗篇绚丽多彩,人又长得仪表非凡,甚为高兴。他让李白坐在七宝御床上,设宴款待他,这叫做「御床赐宴」。由于有一碗汤太烫了,玄宗还亲自拿起汤匙,为他调凉点,这叫做「御手调羹」。

宠奴才脱靴

李自不仅看不惯宫中的生活,而且也看不起那些只顾谋求个人私利的权贵,甚至连皇帝及其身边受宠的「红人」都不放在眼里。时间一长,有些人便制造谣言,在皇上面前大讲李白的坏话。其中说李白坏话最多的两个人,是高力士和杨贵妃。

高力士是唐玄宗最宠信的太监,皇太子管他叫「阿哥」、王公大臣管他叫「阿爹」。朝中的许多大官都是靠拍他的马屁才爬上来的。然而,李白却十分鄙视他。有一天,皇上想让李白写些东西,正赶上李白喝得酩酊大醉,内侍们急忙把他弄醒,扶入宫中。李白坐下来,伸出脚,对高力士说:「脱靴!」由于玄宗在场,高力士只好耐着性子给他脱了。这件事可把高力士气坏了。因此,他伺机要对李白进行报复。有一天,他见杨贵妃正在兴冲冲地吟唱李白写的《清平调词》,她唱到「可怜飞燕倚新装」这句时,高力士乘机在一旁煽动说:「这李白真是胆大包天,他竟敢在词中将你比作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那赵飞燕虽然才貌出众,但后来由于作风放荡,被皇帝废黜了。李白的这种比喻,显然是别有用心的!」这样一来,杨贵妃也恨起李白了。从此以后,他们串通起来,经常在玄宗面前说李白如何如何不好。玄宗也慢慢对李白冷淡了。在这种情况下,李白深知,长安已不是他所能待的地方了。他上书皇帝,请求离去。玄宗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说了一些不痛不痒的话,送了他一些钱,就把他打发了。李白也不在乎,「高歌大笑」着走出了长安。

5.评价: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创造性地运用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抒发个人的种种感受,歌颂中国的壮美河山等等。正如一位诗歌史专家所说:在中国诗歌史上,还没有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像李白那样广阔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在艺术上,他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从而把浪漫主义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李白的诗歌成就对唐代及以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是中国人民最熟悉最热爱的诗人,也是世界人民喜爱的诗人。他的诗歌已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广泛流传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篇四:李白诗三首

李白诗三首

李白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卒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主要活动是在玄宗、肃宗两朝。他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好剑术”。在古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得到过“仙人”的评价:一个是李白,一个是苏东坡(坡仙)。

魏颢《李翰林集序》记载:“(玄宗)令(白)制《出师诏》,不草而成,许中书舍人。以张垍(jì)谗逐游海岱间。”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载:“天宝初,玄宗辟翰林待诏,因为《和蕃书》,并上《宣唐鸿猷》一篇,上重之,欲以纶诰之任委之。同列者所谤,诏令归山。”看来,李白如果在天宝初年不受权贵谗毁,在政治上得意,最多只能当上中书舍人(正五品官),做皇帝的最高秘书,而不可能做他向往的宰辅大臣。

从李白一生的政治活动看,从他现存的全部作品看,李白只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诗人,而不是有才能的政治家。

古风(齐有倜傥生)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翻译:

齐国有个倜傥洒脱的士人名叫鲁仲连,他的才气十分高明美妙。 他就像一颗夜明珠从海底升起,散发的光芒一下子照亮了天地。

他用雄辩游说赵、魏联合拒秦,逼退秦军建立莫大功勋。他的英名传遍天下,他的光辉照耀后世,让后人无限景仰。

他看轻那些功名富贵,回头笑着拒绝了平原君的千金馈赠。

我也是和他一样的放达之人啊,事了拂衣去、功成便身退是我们共同的志趣。

文本赏析: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

(鲁仲连是战国时代的高士。当时秦国包围了赵国,魏国不肯救赵,却派客将军新垣衍劝赵国奉秦为帝。鲁仲连正好在赵国,遂挺身而出,

往见赵相平原君,反对帝秦,和新垣衍展开激烈争辩,坚定了赵国抗秦的信心,因而鼓舞了赵国的士气,秦将为之退军五十里。适逢信陵君夺晋鄙军来救赵,打退了秦军。事后,赵相平原君以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不肯接受,说:“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因此后世钦佩他的不慕荣利,视之为高士的榜样。)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诗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史记》称鲁仲连“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诗人在此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这种极度的推崇,可见诗人对鲁仲连的景仰不同一般。鲁仲连一生大节,史传只举了反对帝秦和助收聊城二事。《古风》的这首则专书前一事。当初新垣衍劝赵帝秦以图缓颊,平原君已为之犹豫,若无鲁仲连雄辩坚拒,难免因一念之差铸成大错。在此关键时刻,鲁仲连起的作用无异挽澜于既倒。“却秦振英声”五字就是对这事的肯定和推崇。

而“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之景仰。这是其功业即画策的高妙所致。但鲁仲连的为人钦敬不仅如此,还在于他高尚的人品。

当平原君欲以官爵千金相酬时,他却笑道:“所谓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说罢辞去,终身没有再见平原君。“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直书其事,而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李白要求在政治上建功立业,但他并不重视和贪恋爵禄富贵,相反他主张功成身退。在李白心目中,鲁仲连却秦军而不受赵国赏赐的行为,正是功成身退的典范。

建功立业与隐居避世是矛盾的,李白用功成再退隐的办法将它们统一起来。他认为只有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以后,才能甘心退隐。他宣称“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这里体现了儒道思想的交汇。

李白的《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对他的生活理想有较详细的叙述:“达则兼济

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安能餐君紫霞,映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候,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

李白对孔子很尊重,他在诗文中称孔子为“圣人”、“大圣”。《古风》第一篇表示要学习孔子作《春秋》,有志于不朽的著述事业。《临终歌》结句云:“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更以孔子早已逝去、自己不遇知音为遗憾。但李白也有反对儒家传统的一面。儒家重视封建等级制度,强调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李白对此比较漠视甚至蔑视。他平交王侯,鄙夷权贵,“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

李白有很大的抱负,要求做帝王的辅弼大臣,在政治上有赫赫的建树;然后再像陶朱公范蠡、留候张良那样,舍弃卿相的荣华,隐遁山林湖海。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道路。李白不愿做小官,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按部就班地进入仕途,他的理想是受到帝王的赏识,自布衣一跃而至于卿相。(唐代前期的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出身底层而才能出众的人,常能不以出身加以擢用。如唐玄宗时张九龄。)他“用交游干谒(yè)、求仙访道、退隐山林等多管齐下的方式,希求一步登天”(陈贻焮《唐代某些知识分子隐逸求仙的政治目的》)。

李白通过道士司马承祯认识了出家学道的玉真公主,还认识一位很有名的道士吴筠。这些人在唐玄宗面前赞扬李白,于是唐玄宗召见了他。据说召见的时候天子“降辇步迎”,并且“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然后他就做了翰林待诏,即皇帝的御用秘书。唐玄宗任用李白,并非想向李白请教什么治国平天下的策略,只是在歌舞游乐的时候需要他写写助兴的诗文。比如,有一次沉香亭的牡丹花开了,玄宗带贵妃去赏花,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马上就把李白召来,要他写了三首清平调,由梨园弟子配乐演唱。李白很快就“恳请还山”,而玄宗也就“赐金放还”。此后不久就发生了安史之乱。李白在安史之乱(8年)期间写过很多诗,这些诗表明,李白的用世之志并没有消退。他说“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后来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被肃宗打败,因此获罪,被判长流夜郎,正好赶上肃宗立太子并因为旱灾而大赦(s(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李白牡丹诗)he)天下,他刚走到巫山就遇赦得归。

尽管遭受了这么大的挫折,李白的用世之心却至死未改。在他六十一岁的时候,李光弼率领大军出镇临淮,追击安史叛军的残余势力。李白还想做第三次尝试。他写过一首题目很长的诗叫作《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李白的意思是,自己虽然衰老,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家建功出力。可是这一次也失败了,他在半路上得病,只得返回。第二年,他就病死了。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对李白,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才是完整的。他有飞扬潇洒的一面,也有他悲哀的一面。他的这两面,也许在《行路难》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一般的人写悲哀就是悲哀,可李白不是的,他总是把他的悲哀寂寞写得飞扬潇洒。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金樽”是黄金做的酒杯,是十分贵重的东西。“清酒”是清醇的酒,有的本子作“美酒”,因为这里用了一个成句:曹植《名都篇》有“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由于是用成句,所以这“十千”不一定就是唐代的酒价,他只是说这酒是价钱最贵的好酒。“玉盘”是玉制的盘子,“珍羞”是珍美的菜肴。“直”在古代与“值”通用。“万钱”也不一定是实指,也是表示价钱很贵的意思。他罗列了很多好东西,美酒佳肴,若在一个普通人,有了这些享受早就满足了。因为普通人所追求的就是这种物质上的满足。然而李白不是,他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击柱心茫然。”有这么好的酒,有这么好的菜,可是我放下我的酒杯和筷子,没有心情享用这些好东西。在古代,拔剑,往往是和雄心壮志相联系的。李白说“拔剑击柱心茫然”,由于他的题目是《行路难》,所以这“茫然”是指找不到路的意思。而“拔剑”说的是他的才能,也就是他的雄心壮志。这“拔剑”和“茫然”结合得很好,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我不是一个没有才能和雄心壮志的人,我也有我的宝剑,可是我向哪里去施展我的才能?有谁用我的剑?前边哪一条路是我可以走的路?

那么为什么前边没有他走的路呢?因为每一条路都堵塞住了,都是走不通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他说我想要渡过黄河,可是黄河已经冰封了。既然水路走不通,那么就走陆路好了。可是,我要登上太行山,太行山上的路也完全被冰雪覆盖了。这两个形象并不一定是真的,而是比喻。比喻什么?比喻的就是行路难。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其文字的姿态和内容是相反的。他说,既然没有路,那么就不要走好了,舒舒服服过悠闲的日子岂不很好?我可以在美丽的溪水边钓鱼;有的时候我就梦见我坐着一只船飞上天去,飞过了太阳的旁边。他把他的悲哀失意写得非常飞扬、美丽!但是,如果你知道里面的两个典故,就会明白:潇洒飞扬只是它的外表,而它的内容实在是失意的悲哀。

姜子牙的故事大家都是知道的。他八十多岁还没有得到一个被任用的机会,所以

他就在渭水的磻溪垂钓,结果在那里遇到文王,文王任用了他,他才得到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辅佐武王推翻了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纣王,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后来他被封于齐,成为齐国的始祖。还用了伊尹的典故。伊尹辅佐商汤推翻了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夏桀,开创了商朝。据古代传说,伊尹在将要遇到商汤的时候曾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的旁边。所以,你看,李白他是在碧溪旁闲适地钓鱼吗?不是,他是用姜太公的典故,而下一句他用了伊尹的典故。他希望能够像姜太公遇到文王、伊尹遇到商汤一样得到一个仕用的机会,他相信自己也能像这两位古人一样建立不朽的功业。与此同时,这两句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说,让我过这种闲散的生活我是不甘心的,即使我在碧溪边垂钓的时候,我也会梦见乘船跑到天上去。“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忽复”两字用得非常好,所谓“忽复”是我想忘记都不能忘记,想摆脱都不能摆脱。我坐下来垂钓本来是想努力摆脱那种仕用的念头,可是我没有办法,我明知那种念头只能给我带来痛苦,可是我摆脱不掉。

所以后边他就发出重复的叹息:“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行路难”是乐府的诗题,它表面上是写旅途的艰难,实际上是写人生之途的艰难,这里尤其是写仕途的艰难。“岐路”是岔路的意思。世界上有这么多不同的道路,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很多人都安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在自己的路上走得很愉快。可是李白说,我的路在哪里呢?

李白是不甘心在悲哀失意中沉没的,他总是要飞起来。这两句结尾写得绝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不相信像他这样一个人会永远失意。他说,总有一天我会趁着强风,冲破大浪,升起我高高的帆,渡过那遥远的大海。“长风破浪”又是一个典故。南朝宗悫(què)少年时,他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李白自己也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他还以大鹏鸟自比,写过《大鹏赋》,说它“脱鬐鬣(qí liè)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当它飞起的时候“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李白深信,这样的机会总有一天会到来。

★艺术特色:

1、形象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2、奔放的激情和夸张的笔法。

3、大起大落的行文结构。

4、化用和典故。

影响:

李白的诗歌体现了开元时代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又反映了唐王朝处于极盛而衰的转折关头的社会现实。他以强烈的激情和豪迈的气魄歌唱自己远大的理想,憎恨和反抗封建政治中的不合理现象,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世界;

篇五:关于牡丹的诗词

关于牡丹的诗词 传说 文化

诗词

牡丹 薛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牡丹 李孝光 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画栏绣幄围红玉,云锦霞裳涓翠茵。 天是有各能盖世,国中无色可为邻。名花也自难培植,合费天工万斛春。 赏牡丹一首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清平调 李白(唐)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官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红妆。 题御笔牡丹 王国维(清) 摩罗西域竟时妆, 东海樱花侈国香。 阅尽大千春世界, 牡丹终古是花王。 白牡丹 韦庄(唐) 闺中莫妒新妆妇, 陌上面惭傅粉郎。 昨夜月照深似水, 入门唯觉一庭香。 惜牡丹 白居易(唐)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只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 栽牡丹 陆游(宋) 携锄庭下苍苔, 墨紫红手自栽。 老子龙钟逾八十, 死前犹见几回开。 牡 丹 唐·皮日休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牡丹诗 唐 李正凡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丹景春醉容, 明月问归期。 赏牡丹 唐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 红牡丹 唐 王维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赏牡丹 唐 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颖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传说

荷包牡丹的传说:古时,在洛阳城东南200来里路,有个州名叫汝州,州的西边有个小镇,名叫庙下。这里群山环绕,景色宜人,还有一个美妙的风俗习惯:男女青年一旦定亲,女方必须亲手给男的送去一个绣着鸳鸯的荷包,这其中的含意是不言而喻的。若是定的娃娃亲,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邻里过门的大姐们代绣一个送上,作为终身的信物。镇上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芳年十八,心灵手巧,天生聪慧,绣花织布技艺精湛,尤其是绣在荷包上的各种花卉图案,竟常招惹蜂蝶落之上面,可见功夫之深。这么好的姑娘,提亲者自是挤

破了门槛,但都被姑娘家人一一婉言谢绝。原来姑娘自有钟情的男子,家里也默认了。可惜,小伙在塞外充军已经两载,杳无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便每月绣一个荷包聊作思念之情,并一一挂在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变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荷包牡丹”了。 “刘师阁”的传说: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刘家馆。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出生于书香门弟,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备受亲邻的喜欢。随后父母相继过世,少女便随在长安作官的哥嫂来到长安定居。隋朝灭亡后,哥嫂相继谢世,独留她孤怜一人,无处可去,又兼看破红尘,竟出家作了尼姑。出家时,少女将原来家院里亲手种植的白牡丹带到庵中,以表献身佛教、洁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长得非常茂盛、美丽。一株着花千朵,花大盈尺,理拉起楼,白色微带红晕,晶莹润泽,如美人肌肤,童子玉面。观者无不赞其美,颂其佳,故每逢四月,众多信女纷纷前来此庵拜佛观花,且以花献佛为乐,香火愈旺。因此花出自“刘氏居之阁下”之手,故名为“刘氏阁”,又叫“刘师阁”。后来,此牡丹品种又传到四川天彭、山东菏泽等地,芳香远播。

武则天与牡丹的传说:至武则天当了皇帝,与一年冬天,至上苑饮酒赏雪,酒后在白绢上写了一首五言诗: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吹。写罢,她叫宫女拿到上苑焚烧,以报花神知晓。诏令焚烧以后,吓坏了百花仙子。第二天,除了牡丹外,其余花都开了。武则天见牡丹未开,大怒之下,一把火将众牡丹花烧为焦灰。并将别处牡丹连根拔出,贬出长安,仍至洛阳邙山。洛阳邙山沟壑交错,偏僻凄凉。武则天将牡丹扔到洛阳邙山,欲将牡丹绝种。谁知牡丹在洛阳邙山长势良好,人们纷纷来此观赏牡丹。

“万卷书”的传说:明代,安徽亳州有个书生,又名欧阳搏云,字苦书。本是出生官宦之家,后因家境日下,渐渐败落,十分贫寒。但是,书生不甘命运的安排,更不愿寄人篱下,决心考取“功名”,光耀列祖,哪知连年落榜。有位好心肠的先生告诉他:“后生功底太差,还需读万卷书,方能感招天地之神。于是他终日抄书习文不止。可是家中贫寒,纸又太贵,只得将一篇篇文章抄写在墙壁上和门板上。一日他在室中感到闷倦,便来到后院散心。只见后院那株多年未开花的牡丹丛,花繁叶茂,感到惊喜,于是突然心血来潮,返回室内,取秋笔砚,将文章抄写在牡丹花瓣上,以花代纸。那位好心的先生路过这里看到此景,称此牡丹为“万卷书”。这也许感动了“花神”,翌年,欧阳搏云果真中了“举人”。 “歹刘黄”的传说:古时候,洛阳附近有一个后生,姓刘名丹亭。他自小爱花如痴,种花成癖,在百卉之中,尤好牡丹,陆军前屋后种了许多花草和牡丹。然而正因为他花种得特别好,常遭顽童袭骚。他非常生气,每次凡被他捉住者,轻者罚劳作一晌,重则打板数下。因此,当地顽童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歹刘”。这样渐渐传开久而久之便取代了他的名字,成了“大名”。说起“歹刘”的种花技艺确实不凡,他种牡丹百余株,花大色艳品种多。一年他培育出一株黄金色的牡丹,其花色越过“姚黄”,众乡邻惊叹,富贵人家以金银相求。当时黄色的牡丹十分稀少,他便进行大量繁殖,一时远近争相苛种,成为一种时尚。以后,人们将这种花命名为“歹刘黄”,这品名被载入书中,流传下来。

牡丹文化

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的牡丹诗词文斌,遍布民间花乡的牡丹传说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屡见不鲜。

解放后,牡丹种植有长足地发展,牡丹文化被人逐渐重视,出现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专家。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牡丹文化有其:(一)较浓重的生物学特点(二)较浓重的药物学特点(三)较浓重的园艺学特点(四)较浓重的美学特点(五)较浓重的文学特点(六)较浓重的乡土气息(七)浓重的富贵之感(八)浓重的人生回味(九)浓重的生活氛围(十)浓重的旅游氛围等特点。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国运昌时花运昌”,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深刻的哲理。

历史上,古都洛阳的牡丹为最多、最好,有两个传统名种,一个开黄花的名姚黄,另一个开紫花的名魏紫,一直流传到今天。“洛阳牡丹天下无”,牡丹已被洛阳市定为市花,并确定每年4月15日——25日为“洛阳牡丹花会”。每当花会期间,中外游人群集,共赏花王。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