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消失的蒙克呐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17:34:30 高中作文
消失的蒙克呐喊高中作文

篇一:蒙克《呐喊》

对油画《呐喊》的赏析

一、蒙克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 (1863—1944)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先驱。童年父母双亡心理阴郁,使他早年作品多疾病与死亡主题。1892年起定居德国16年。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为“桥派”画家领袖。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的内心的心理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呈现了最能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这种安排让蒙克的画带来一种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霎刹那间凝固的感觉,那也许正是人物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瞬间

1890年,他开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油画作品“生命组画”。基本主题为讴歌“生

消失的蒙克呐喊

命、爱情和死亡”,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蒙克的母亲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过世后年幼的蒙克由父亲单独抚养。其父患有精神疾病,他向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观念,他一再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父亲在蒙克青年期去世(1889年),另一个兄弟和蒙克最喜欢的姐姐苏菲在1877年也死了。蒙克的一个妹妹在小时候就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蒙克自己也是体弱多病。在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兄弟安德烈结过婚,但婚后不过数月也过世了。眼见双亲和手足接二连三地死去,严重打击了蒙克的精神与情绪,接踵而至的悲伤对其是深度的精神折磨。因此,死亡烙印在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深处,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蒙克的作品呈现压抑且悲观的原因。蒙克在晚年说到:“病魔、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天使,且持续的伴随我一生。”

二、对《呐喊》的解读

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蒙克的名作《呐喊》是精神的焦虑以图式显现的最杰出的代表。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人类充满焦虑的现实,而又无法摆脱这一现实的永恒象征。从绘画的技艺而言,蒙克充分地使用动荡的弯曲的倾斜的线条,将桥梁、天空和大地联系在一起,强烈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触动,把那个瘦骨嶙峋、双手捂着耳朵呐喊的人物置于画面的前景,道路直接伸向观众,呐喊直接面向观众,使整个画面产生一种强烈的节律感,从而滋生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表现手法:在这《呐喊》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

反映韵意思想:《呐喊》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和其他作品的惯例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篇二:蒙克《呐喊》欣赏课教案

《呐喊》欣赏课教案

一、意义:《呐喊》是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品,而蒙克被誉为是西方表现主义绘画派的先驱,正是《呐喊》等一系列画作开辟了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毕加索、马蒂斯都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 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2012年5月2日早上7点(北京时间) ,蒙克的《呐喊》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以1.199亿美元成交,一举创造了艺术品公开拍卖的最高纪录!

二、格式:

(1)课题:世界名画《呐喊》——欣赏课

(2)年级班次:高二(3)班

(3)教科书:《蒙克画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4)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创作背景;2、了解表现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创作手法;3、领会布面油画《呐喊》所表现的思想和对后世的意义。

(5)教学时间:一课时

(6)课型:单一课,欣赏课

(7)教学重点与难度:

1、重点:探究作者的所处的时代与创作背景、作品表现的思想之间的关系;

2、难点:对表现主义手法的鉴赏与掌握。

(8)教学方法: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学

(9)教具与学具:多媒体、粉笔、黑板

(10)教材分析:本教材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进行阐述,《呐喊》是蒙克的代表作,也是书中的重点章节,其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值得我们去赏析和探究。

(11)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下午好,上节课我们对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位画家的杰作——《呐喊》,让我们听听,这位不幸的画家到底要“呐喊”些什么??

2、讲授新课:

<1> 作者简介: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于1863年12月12日出生在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使得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他曾在克里斯蒂安尼(今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学习,1885年第一次旅法,学习印象派的画风,后又受到高更、劳特累克及“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导致了其画风的重大变革。1892年他应邀参加柏林艺术家协会的展览,由于形象怪异,其作品在德国引起激烈反响,画展只开了一周即关闭了。为此,以利伯曼为首的自由派退出艺术家协会,成立了柏林分离派。这一行动使蒙克大受鼓舞,从此在德国定居下来,直到1908年。这16年是蒙克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其艺术臻于成熟的时期。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他的绘画,对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他成了“桥派”画家的精神领袖。

<2>创作背景:1890年爱德华·蒙克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

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 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

他还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和两名友人在落日余晖中散步,心中感到一股淡淡的哀愁,突然天空变得一片血红,我停下脚步,疲惫地靠在栏杆上,凝视着像剑尖鲜血般悬挂在阴暗峡湾和城市上空的云彩,我的朋友已经走了,我全身颤抖的站在原处,仿佛听到一声尖锐的呐喊,划破寂静。”

<3>画面内容及主题:这幅画的英文原名其实叫做Scream,一直翻译成“呐喊”,实际应译作“尖叫”, 画面描绘了一个面容近似骷髅的人,双手捂住耳朵,站在一条看不见首尾的公路桥上,似乎由于惊吓而大声呐喊。那扭曲的桥上人,目光无着,脸和嘴巴都被拉长,继而融入天空暮色的大旋涡里,他完全是恐惶恐的,因为存在的迷失境地而惊骇。然而尖叫者身后有两个衣冠楚楚的人走过,对他毫无同情,甚至好像听不到任何叫喊??

画家以版画的方式,把红、蓝、绿、赭石的色线,组成流动的河水与天空的形状,造成—种游动与飘忽的动态,给人以不安感,似乎是一场“恶梦”的再现。它象征着“世纪末”人们的彷徨情绪。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疯子画的”,蒙克在该画的草图上曾这样写道。

《呐喊》是精神的焦虑以图式显现的最杰出的代表。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人类充满焦虑的现实,而又无法摆脱这一现实的永恒象征。它反映了存在主义者对人类自身孤独和焦虑的呐喊:表现出在工业社会潮流的席卷下,对个人的渺小、心灵的机械化、理性的泛滥和科学主义的霸权等严重的不安和反抗,试图从这种现代性笼罩的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表达了他绝望与逃亡的路。这不仅是蒙克自身灵魂的“呐喊”,也是他对工业社会中人的命运的关切。

<4>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表现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在于“借夸张与扭曲的色彩、线条,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在印象主义中得到充分表现的自然主义被放弃,而取其简化的手法,并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加以发挥”。正是蒙克的《呐喊》等一系列画作开辟了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具体来看《呐喊》的表现手法:

首先,抽象化的人物直接而且震撼地传达内心深切的绝望。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脑袋上毛发全无,脸形像个骷髅,双眼和张着的嘴都大如空洞,身材瘦削嶙峋,衣着不清。他捂着耳朵,似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已被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他就像一个尖叫的鬼魂,让观赏者恐惧,不自觉得也想要尖叫呐喊。他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只是一个被抽象了的代表恐惧的形象。

其次,压抑与鲜艳的色彩的同时运用表达情绪的恐惧与不安。在这幅画上,

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同时,他在此基础上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比如奇特的造型和动荡不安的线条。一方面,画中的天空颜色十分刺眼,就像滚动着的血红色波浪,令人感到震颤和恐怖,仿佛整个自然都在流血。另一方面,全画的色彩又是郁闷的:画面中的色彩混浊压抑,除了天空,其它景物的颜色中都参入了黑色,给人以不祥的预感。海面阴暗处的紫色伸向远处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燃烧的血红色彩以及象征死亡的黑色,表现了一种极度恐惧的情感。

最后,画面的构图与绘画技巧滋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幅画长一米,宽75厘米,构图比较垂直,将焦点集中在画中人身上,为呐喊的声音创作了更多的空间。蒙克充分地使用动荡的、弯曲的、倾斜的线条,将桥梁、天空和大地联系在一起,把那个瘦骨嶙峋、双手捂着耳朵呐喊的人物置于画面的前景,道路直接伸向观众,呐喊直接面向观众,使整个画面产生一种强烈的节律感。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的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这幅画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这种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整个画面充溢着一种躁动,也通过那个极度恐惧的人物使画面充满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它留给人们的不是宁静和美丽,而是扭动和不安。

<5> 作品的意义:《呐喊》是蒙克的代表作品,而蒙克被誉为是西方表现主义绘画派的先驱,所以这幅画之于后世有很大的意义。表现主义绘画的主要特征在于“借夸张与扭曲的色彩、线条,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在印象主义中得到充分表现的自然主义被放弃,而取其简化的手法,并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加以发挥”。正是《呐喊》等一系列画作开辟了表现主义的表现手法。《呐喊》是精神的焦虑以图式显现的最杰出的代表。这幅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人类充满焦虑的现实,而又无法摆脱这一现实的永恒象征。如今,《呐喊》中那个捂着脸扭曲着的人物形象被广泛的应用到商业、娱乐业中,人们用它来表达某种讽刺或恐慌的情绪。然而,《呐喊》最大的意义可能是它让人们找到了宣泄焦虑恐惧情感的出口,找到了人与人灵魂的孤独的相互映照。

<.6>作品最新信息:蒙克的《呐喊》是被偷窃次数最多的画作,曾在1994年和2004年被盗过两次。2012年5月2日早上7点(北京时间),纽约苏富比拍卖上,爱德华·蒙克的《呐喊》作为第20件拍品在众人瞩目中登场。现场共有8位竞标者,从4000万美元开始起价后便引起激烈竞争,很快竞价便飙升至8000万美元。最终,一电话竞标者以1.199亿美元拍走该幅作品(1.07亿美元落槌,加上佣金为1.199亿美元)。

<7> 作者其他作品展示:1、蒙克《病中的孩子》

2、蒙克《 圣母玛利亚》

3、蒙克《生命之舞》

4、蒙克《病室里的死亡》、《桥和三个女人》

5、蒙克《卡尔约翰大家的傍晚》

6、蒙克《红葡萄藤》、《绝望》

<8>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世界名画爱德华·蒙克的《呐喊》,其夸张的色彩、扭曲的线条使视觉的符号传达出听觉的感受,让人恐惧、不安。下来后希望同学们进一步探究其表现主义的手法,并以此手法画一张自己的作品,下次课交。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篇三:蒙克《呐喊》

我们被上帝遗弃了

——谈蒙克《呐喊》

令人震颤的,色彩混淆的天与河,漫延到天际的无止境的道路,一个骷髅一般的人,双手放在耳朵上,声嘶力竭地大声尖叫,好像一个人的梦魇。这就是爱德华·蒙克的不朽名作《呐喊》。

蒙克——挪威伟大的画家和德国表现主义之父。在蒙克的孩提时代,他的母亲和姐姐死于肺结核。这种早期的对于疾病、痛苦和死亡的亲密接触为蒙克后来的画作提供了很多相关的主题。

当我看到这幅画时,给我最大震颤的就是整幅画变形的手法的运用,画上的一切都是非常态的变形。它们是混合的、颤动的、旋转的、盘绕着向上的,像一个人最疯狂的念头。画面上是一袭薄暮的夜空,由黄色的、红色的、橙色的和褐色的线条构成,手法粗糙却不失平滑,它们是不稳定的和波动的。加上仿佛动乱般的、深邃的、蓝色的水构成了这幅画的背景,站在背景前的男人正在尖叫,他仿佛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身体的刺痛和内心情感的煎熬,他的蜡黄的、消瘦的脸和弯曲的身体是如此完美地和背景结合在一起。我几乎要想,他悲哀的、尖锐的叫喊正在充斥整个夜空,正在震颤整个世界。

事实上,那些用来描绘天空和河流的线条与色块也好像正在编织着他的无助,那些较为明亮的色彩,如红色和黄色,就好像一个人的激情在无助地燃烧;那些暗色调,则是每一个人最深沉的叹息和无尽的哀伤,每一种色彩都在燃烧,如同一个人也在燃烧。那一声呐喊就像音质最好的小提琴上拉出的令人心碎的弦音,刺激着每个聆听它的人的脆弱的神经。

人们都说,这幅画象征着现代人的焦虑、恐惧和孤独的心态,然而我认为这更像人类自身命运悲剧隐喻。为什么这么说呢?蒙克时代正是19世纪和20世纪交替之时,时代见证了人类科学和社会的大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人类也必须忍受"上帝已死"——尼采,大胆地预测,他把人类从信仰和宗教的城堡里放逐了。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剥夺了人自认为万物之灵长的理由,人们突然发现自己处在一个两难的生存境地。“我是谁?”、“为了什么活着?”,这些古老的问题又重新摆在了人类面前。它们是如此的沉重和令人生畏,并且没有答案。人们开始意识到地下没有地狱,有的只是头上的星空。他们也没有永久的家园,在他们死后,等待他们的只有无尽的黑暗和虚无。即使他活着,他也不是自己的主人,他要被自己的“身份”和“超自我”,也就是他的理性和意识,不断地折磨。他不能从他失控的情绪、无理的感情和无尽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上帝不会来救他,理智不会来救他。出生、成长、疾病和死亡,这就是每一个人生命的循环,人类毁灭性的命运和生命自身的悲剧。

古老的价值和规则都重新受到挑战,人们找不到经验的依靠。旧的事物瓦解,可是新的事物还没有诞生,每一种价值都需要被重估。出生在这样一个如此荒诞和虚无的世界,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面对残酷的事实,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向着全宇宙作无效的尖叫。没有上帝会出来安慰你,你只能得到自己的回声,在天际久久的回荡。

对于蒙克来说,他尖锐地抓住了他那个时代的精神和人类命运的困境,那些常规的画法很难描绘如此丰满的思想感情,只有用这种抽象的、夸张的、极端的方式才能表现出他的内心真实的痛苦,非如此不可。

篇四:爱德华·蒙克《呐喊》

爱德华·蒙克《呐喊》

文章摘要:《呐喊》是挪威印象派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其作者,色彩,构图等方面进行赏析。

关键词:爱德华·蒙克 印象派 存在主义 呐喊

导语:《呐喊》是挪威印象派画家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之一。画面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1944年1月23日)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出生于挪威洛顿,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这种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存在主义(英语: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认为人存在的意义是无法经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以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其最著名和最明确的倡议是萨特的格言:“存在先于本质。”他的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灵魂。在20世纪中它流传非常广泛,其哲学思想还延续到了6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

《呐喊》描绘了一个面容近似骷髅的人,他双手捂住耳朵,站在一条看不见首尾的公路桥上,似乎由于惊吓而大声呐喊。画中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啦卡托火山爆发,画中的地点是挪威的奥斯陆峡湾。画家以版画的方式,把红、蓝、绿、赭石的色线,组成流动的河水与天空的形状,造成—种游动与飘忽的动态,给人以不安感,似乎是一场“恶梦”的再现。它象征着“世纪末”人们的彷徨情绪。

在这幅画中,蒙克主要运用的色彩有蓝色、红色、黄色、墨绿色。

蓝色在颜色系中是最为沉静的颜色,具有镇静的效果,运用在这种恐慌气氛的画

中是一种反衬;其次,蓝色表现的是一种忧郁、压抑的气质,更加贴合这种主题。

而在自然界中,红色则是一种警示色,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因此许多警告标记都用红色的文字或图像来表示,例如在红绿灯中红色表示停止;第二,红色还被看成流血,危险,恐怖的象征色,给人视觉上一种迫近感和扩张感,抑制人们思维的活跃性,容易引发兴奋、激动、紧张的情绪。

黄色是性格非常不稳定、容易发生偏差的颜色,稍添加别的色彩就容易失去本来的面貌。黄色过于明亮,被认为轻薄,冷淡;而在英语中“Yellow-bellied”就是“胆子很小”的意思,这也会联系到懦弱和欺骗。

另外,在这幅画上,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蓝色相冲突;这一蓝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蓝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绘画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称为构图。作为协众OA员工我认为,《呐喊》采用的构图方法是三角形构图法,两个角在画面上方,一个角在下方人物的位置。这种构图法使人的第一注意力集中在人物上,能够仔细观察到人物的夸张面容,但又不会忽略画面上方的天空,糅合进了环境的气氛烘托,给人视觉上的锐角刺激。

画面中,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凡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第一次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我还没有成为协众OA的员工,一开始只是觉得人物面部扭曲很有趣,喜欢模仿着好玩。在艺术鉴赏课上听老师讲过一次,对《呐喊》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初步地感受到了它所表达的恐慌等负面能量,但我并没有被这种负面吞噬,反而是更喜爱这幅画了,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这幅画作为论文的原因。

在这幅画上,爱德华·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在画面上却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

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从我们身边走过,将要转向那伸向远处的栏杆。他捂着耳朵,几乎听不见那两个远去的行人的脚步声,也看不见远方的两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则,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或许能稍稍地得以削减。这一完全与现实隔离了的孤独者,似已被他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

我像喜爱着协众OA一样喜欢蒙克的这幅作品,所描绘的现实对象的细节被简单线条简化,成为一种要表现的情绪的载体,而情绪则被夸张,强烈地传达了恐怖的感觉和情绪。这幅画具有永恒的震慑心灵的力量,在这一切的背后,似乎还可以看见“世纪末”的景象,那种迷途的欲望深渊和无法逃脱的死亡阴影的怪圈,生命的焦躁和无奈交织在一起。这种力量,是来自于对艺术家内心世界不加掩饰的忠实表达,是用整个心灵在创作的。

正如蒙克所记述的:“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我呆呆地伫立在栏杆旁。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我觉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

篇五:蒙克的呐喊

08科教

蒙克的呐喊,心灵的呐喊

第一次接触到《呐喊》时是在高一的美术课本上,印象特深刻的是,一看到这幅画,还真吓到了,“鬼啊”,这是当时的想法,可是,今天认真地查找资料了解蒙克后,才发现,这幅画背后还真有“鬼”!

为什么蒙克绘出这样一幅在现代人看来是极其变态的画呢?莫非蒙克本人就是变态的?当时到底是什么在支配着他绘画的意志?他究竟要向世人表达什么???我想,要看懂蒙克的《呐喊》,体会他心灵的呐喊,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创作背景

这与他的生活处境有关。家境不宽裕,幼年丧母,姐姐死于肺病,妹妹又患精神病,自身又受病魔的侵害,童年时代的不幸对其一生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他终生未能摆脱那些忧伤的记忆,一直处于一种敏感而忧郁的心态当中。

哲学中,精神思想对行为动作起着决定作用。那我就敢猜想,正是这种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他寻找到了一种反常规的绘画手法——以扭曲的线型图式来表现出压抑在他心中的悲惨人生!创造出了表现主义(反对客观地再现自然和现实,追求自我和心灵的主观表现)的绘画手法,成为20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蒙克的艺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表现技法及特色

从整体上看画面,我觉得这颜色像是一潭污水,流动着的线条似乎是污浊的黄河水!再加上背景后面血红色的天空,咋一看,让人联想到了电影里面的血流成河的场景,还有就是有人仰头往上喷了血,那血的痕迹还久久弥漫在空中的景象??阴森惨淡的氛围啊!

而仔细辨别,画面中的水还是蓝色的,地面依然是棕色的,树仍然保持着自然的颜色并没有失去色彩的真实性,只是这一切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整幅画面色彩都被郁闷、惊恐笼罩着!一种不祥的预感油然从中涌出!

我想用“流动着的惶恐”来描述《呐喊》,因为画面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和恐慌!大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在天空与流水的扭动曲线的衬托下也富有动感!这集中表现在了主人公身上,睁得有三华李那么大的眼睛,可以塞得下一个苹果的嘴巴,蜡黄而瘦弱凹陷的脸,不禁让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更是一个在尖叫的鬼魂!他极度恐惧地捂着耳朵,没有理会那两个行人,在我看来,那股尖叫声萦绕着整个画面,主人公的世界里也只有涡旋的叫喊声!而这一尖叫加强了画面的流动性,使得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感,如此看来,画面所有形式都似乎在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魔鬼般恐怖的声音,从而滋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看到这幅画面,我想到了《荷塘月色》中的表现手法——通感,我认为,蒙克也是在运用这样的表现手法,他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着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振动!这种手法可以更好将人的各种感觉联系在一起,并且很好的引起世人的想象和思考!

●思想内涵

据了解,蒙克曾在该画的草图上写到:只能是疯子画的。的确,这幅画将作者的内心情感强烈地表达了出来,任何人看到这画,必然会受到渲染——内心的苦闷,生活的孤独,人生的恐惧,精神的崩溃??

这是必然的,生活的处境给他磨难和打击,也难怪蒙克会这样说:我的一生都在一个无底的深渊边行走,从一块岩石跳到另一块岩石,有时我试着离开我的狭窄的小路,加入那涌起漩涡的生活主流,但我总是发现自己被无情地推到深渊 边上,我将在那里行走,直到我终于落入无底深渊的那一天??

我想他只有通过大胆地将他自已甚至是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以自已独有的风格方式宣泄出来,或许这样,才可以将那紧紧缠绕他的整个孤独埋藏吧!那么,这就注定是被视为后工业现代化的极度痛苦的象征了。

佩服蒙克,因为他将生活之丑转化成了艺术之美,他通过作品告诉人们:美并不是漂亮和优美的同义词;丑,也可以被表现得非常精美。我想,蒙克的《呐喊》应该代表着所有被压抑在社会底层的人向这不平的社会发出的呐喊,这是一种心灵的呐喊!

●我的联想

混沌的流动,混沌的思想,混沌的蒙克,甚至混沌的我,铭记住这幅画不仅仅是因为当初它引起我的惊恐,而是我觉得蒙克能够毫不掩饰地展示内心感想,可以说是有着疯子般胡来的伟大精神!

虽然说混沌的画面传达着消极悲闷的思想,乃至可以无形中影响到欣赏此画的人们,会出现混沌的读者,但是,蒙克很真实,呐喊得很实际!甚至有时候,我觉得,这同样是我内心深处的另一面,偶尔遇事伤心时,这主人公的呐喊,就是我此时的尖叫,既是伤心,也是宣泄!同时,我认为,不仅仅是我,还有很多人在某些时候内心都充满着蒙克的呐喊声,只是表露的形式不同罢了!

都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那么,疯子是上帝隐藏了的天才!蒙克真的是疯子吗?是的,蒙克就是这种特殊的疯子!

“疯子”的呐喊,心灵的呐喊,这才是一种内在力量的迸发!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