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彼岸之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21:22:28 体裁作文
彼岸之花体裁作文

篇一:彼岸之花与人间真情

彼岸之花与人间真情

彼岸之花

摘 要:《一句顶一万句》以睿智而幽默的笔触描摹了传统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作者一层层地把平庸大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近似残酷的解构,指出了平凡的劳苦大众陷入了无穷的孤独之中忍受煎熬的现实。作品在此在的现实世界与幻像的彼岸世界之间试图找到普通大众得以解救的途径,然而这一努力的最终答案却依然依稀模糊。本文试从对人物的关系分析中找寻普通民众摆脱孤独状态的路径。

关键词:宗教 人物关系 母爱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虚构与现实想象性结合的产物,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曾极为肯定的表述:“真正的小说一定是现实主义的”

[1]。他所表述的现实主义,其实更应该称之为“现实主义的幻觉”或“现实主义的感觉”。真正的小说是应该有现实主义的感觉的,这种感觉的强烈与否,是和作品的主题与技巧的平衡密切相关的。这是现实主义所包含的两个方面。过于强调作品主题的作品,可能会因为过于强调主题的目的,而牺牲环境的现实主义。另一方面,纯粹的“模仿的”或客观的作家,我们知道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不可能把即使是一个人的全部生活完完整整的表现在作品中。要达到现实主义的强烈感觉,需要在主题与表现技巧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在《一句顶一万句》中,运用多重的全知的变化视角,借鉴中国传统小说的语言表达,使作品尽可能在形式上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

感,作者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并不是特别的注重形式的真实感。如果我们非要在形式上斤斤计较,说作品中上部和下部中,人物分别在河南和山西。然而作品中杨百顺们和牛爱国们却说出了一种风味的方言。这种对于作品形式的真实与否的纠缠将使大部分文学作品包括那些世界与古典的名著也陷入这种无休止的争论中,然而,这种争论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一句顶一万句》以河南和山西的农村生活为背景,作品无意客观模仿人物的具体生活,而是通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物之间的交往关系,揭示了芸芸众生的生存状态。作品的人物看似与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密切的关联,但是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是人类社会所共有的关系。对于故事中人物走向孤独原因的揭示,有助于现实中人际关系的重构。

(一)庸众的自爱所设下的无可挽救的孤独陷阱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曾经阐述了平等关系的友爱———朋友、兄弟之间的友爱和公民之间的友爱,进而阐述了与之相对的不平等关系的友爱,包括父母与子女、君主与臣民、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友爱。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友爱是以德性为基础的友爱。这里的德性既是善。亚里士多德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为人们所爱,只有可爱的事物,也就是:善的、让人快乐的和有用的事物,才为人们所爱。由此,亚里士多德把友爱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德性为基础的友爱;第二种是以快乐为基础的友爱;第三种是以有用为基础的友爱。他认为,以快乐为基础的友爱,是为了

自己获得快乐。以有用为基础的友爱,同样也是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纯粹的快乐与利益如浮云般来去匆匆,当繁华逝去,歌舞不再时,人们的友爱便随之消失。这两种友爱其实是爱己,而非爱人。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以德性为基础的友爱才是真正的友爱,这种友爱是建立在德性相同的好人之间的,最稳固,最持久。

《一句顶一万句》中,所描写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几乎全是以快乐为基础的友爱关系,或是以有用为基础的友爱关系,我们找不到关于真正的以德性为基础的友爱。作者以极为冷酷的姿态揭示中国传统乡土的庸众以实利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网络。在作品中,这样描写传教士老詹与乡土民众之间的关系,老詹虽在延津熟人多,但不求人办事是熟人,一求人办事人就生了。[2]作者看似在写延津,实是以延津为视点,描写整个中国的乡土世界,延津只是乡土中国的缩影罢了。在作品中作者拆解了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者分别对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等各种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进行了冷酷的解构,还原了一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乡土世界。人与人之间全部都在围绕着自己的快乐与实利进行交往,对乡土中国的各种友爱关系进行了不留情面的解构,因为这种种友爱都不是出于对他者真正的友爱,呈现了一个个以友爱的姿态进行着自爱的交往的平凡民众。人们的这种自爱实质上是一种自私,作者在深层次上挖掘出了隐藏于民族心理深处的自私,由于这种自私,每个人必将不可挽救的陷入孤独之中不可自拔。那么在作品中,是否人们的关系真

的就陷入了孤独的绝望之中而不可挽救呢?我们认真地研读作品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留给我们摆脱孤独的微弱光芒:一是彼岸世界中宗教的博爱,二是现实世界中人间的母爱。

(二)在彼岸的世界中走出孤独的渺茫

在作品中,杨百顺因把蒋家的猴子弄丢后正愁无处可去时遇到传教士老詹,再加上出于对小赵的羡慕,使他答应信仰上帝基督。老詹为其改名为摩西,摩西在基督教文化中是作为拯救族人的英雄,他受神的启示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获得新生。杨百顺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村野之人,老詹给其改名为摩西,想图个吉利,希望借这个名字,能把深渊中的延津人,带出苦海。这其中带有几分戏谑,又饱含深意。

在这里传教士老詹作为宗教的象征,代表着对于宗教执着的信仰,杨百顺则象征着乡土中国的民众。在老詹而杨百顺老詹在延津传教三十余年,总共发展了八九个教徒,在传教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并非是民众有着别的什么信仰,不接受信仰上帝。而是以实利为标准衡量上帝的价值。在老詹去世之后,人们对他的评论是假如老詹不去传教,以他的热乎劲,干什么都比现在强。对于宗教的认识,普通的民众是站在有用的立场上看待的。杨百顺信教的目的是出于对小赵的羡慕--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卖葱,老詹每天以饱满的热情向杨百顺传授教义,但是却从来没有在他身上起到任何作用,讲求实利的中国普通民众对于这一虚设形象的兴趣还不如对睡一个好觉的兴趣大。

爱在《圣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整部新约的要旨,因而也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基督教中最基本也是最大的两条诫命就是爱主和爱人。[3]基督教的爱来自上帝,上帝将爱倾注在我们心中,这种圣爱使信徒生活在爱德中。因为爱是来自上帝的,所以爱是神圣的。友爱不再是基于自然习性的情感体验,不是基于德性的爱的行动,而是基于上主之爱的诫命。我们在接纳爱的同时,也要付出我们的爱,但重要的是,不仅爱天主,也爱所有天主所爱的人。所以基督教的爱是爱上帝、爱自己、爱邻人的三位一体,同时包括向上、向下两个维度。德里达曾经指出,兄弟关系的基督教化即无限化。“无限化就是饭依上帝,也不妨说,就是兄弟友爱关系模式的无限化。”[4]因而基督教的爱具有一种普世主义的普遍性,不仅要爱主,并且要爱邻人,甚至爱敌人。

传教士老詹就是在这种爱的驱使下进行传教的活动,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传授这种教义,并且在自己的蓝图中规划着一个美丽的教堂。在老詹死后,杨百顺在发现老詹的那副教堂的图纸,背面还刻有五个字:“恶魔的私语”,杨百顺如顿悟般被老詹执着的信念所感染,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信主,而是信了老詹,杨百顺的心里开了一扇窗。作品末尾,牛爱国寻找杨百顺,再次提到了那张图纸。图纸背后仍有:“恶魔的私语”,并多了一行:“不杀人我就放火”。并从杨百顺儿媳口中得知这是杨百顺最为珍藏的东西,并在临终时传给自己的儿子罗安江。杨百顺自从出走之后,他的生活在便成为一个空白。我们无从得知在这些图纸的陪伴下,他是否走出了内心的

篇二:彼岸之花

彼岸之花

有人曾说过:彼岸的风景总是最美的。

我也曾经以为,是的。

小时候,对邻家的小女孩总有点耿耿于怀:衣服是她的漂亮;玩具是她的新潮;妈妈是她的能干;爸爸是她的慈祥;就连月亮,似乎也是从她家的露台上看出去的比较圆比较亮。

上学之后,才有所安慰:看着我一张张满分的试卷和她红艳艳的叉叉满天飞的试卷,我才第一次感到自己似乎终于赢了。直到后来我搬家了,才发现这只不过是我幼稚的想法。虽然新小区更漂亮、房间也更宽敞了,可是我却有一种空虚感。是啊!连个能说说话的小伙伴,都没有了。

在小学的班级里,我似乎总有那么多不如意:这个比我漂亮、那个比我聪明、这个喜欢欺负我、那个和我要好过又和别人特别热乎了……..我总是抱怨自己不够优秀,不够完美。就这么抱怨着,没有好好珍惜有他们的时光。结果一晃,六年,已经过去了。

五年级暑假去日本游玩,出发之前的三四天已经兴奋得有点神经质了。到了日本,真的感到哪里都好呀!大阪窄窄的街道,雕花的石墙,默默诉说着这个城市的历史;富士山的峡谷,满眼望去是浓得化不开的绿;北海道的乡村里,风车奶牛和草原,云淡风轻,连新鲜的奶油冰淇淋都有股青草的香味;秋叶原的MP4小巧又精致;京都的和服真是华美,连我穿了都有点古典美女的韵味……..

可是几天下来,我不仅没有对这儿恋恋不舍,却是那么那么地想念我那个普通得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小城呢。难道只是因为,那是生我养我的家乡吗?

后来我慢慢懂得了,这只是每一个人走的路不同罢了。自己的路,是此岸,看得到脚下的坎坷;别人的路,是彼岸,只看到远处的诗情画意。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羡慕别人,同时也被别人羡慕着。不过无论如何,路是我自己选的,所以我会抱怨一下,然后微笑着继续走下去。

“彼岸的风景总是最美的”。我想这仍是对的。彼岸的美,在于它的虚幻、遥远、可望而不可及。这样的时候,欣赏和向往也都很美。而当你在这样做的同时,你也正被彼岸的人欣赏和向往着。

然而,彼岸天堂般的美丽,终究比不上此岸的脚踏实地。

此时此岸,面对彼岸花开独好的风景,我只想稍稍篡改下但丁的名句: 看一眼,就继续往前走吧!

篇三:彼岸之花与浮光掠影 ---------精神世界的帝王转载

“不要光做精神世界的帝王,这没意义。”

悚然惊醒。过去一些时候,有些过于沉溺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了。“每位先哲,都是他自己精神世界的帝王”。自从看到这句话后,便把它几乎提升的人生准则的地步。开始强迫自己不去在意几乎所有的事情,刻意的去追求“八风不动,坚若磐石”的境界。

然而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东西,底蕴。精神世界的真正强大,关乎自身底蕴的厚重与否。没有深厚的底蕴支持,所谓的精神世界的帝王,只不过是海市蜃楼。

接下来的一年,目标已经明确。

仅以下文勉励自己。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苏轼不仅以一代文豪著称,也因其豪放旷达,高情超脱而倾倒当时与后世。所谓逆境,对于东坡则是胜地,他居黄四年,黄州赤壁名满天下;谪居惠州,岭南荔枝自显价值;流放海南,留下名句:“兹游奇绝冠平生,海南由瘴疠地变为风景区。”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东坡是中国士人一生的典范;是失意文人逆境的楷模。

“受欺者是欺人者的长辈”, 阿Q 因为精神胜利法成为旧中国重重压迫下,努力摆脱痛苦、无力又无奈的中国底层人物的形象代表。是精神胜利法,让阿Q在贫穷,孤独,阶级的三重困境中,也能快乐与光荣;是精神胜利法,概括了阿Q卑微而简短的一生。

那么,是否因此就能将东坡的豪放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论呢?表面上,阿Q似乎可以和东坡一样的逍遥,然而,从对逆境的处理、从二人的人生底蕴、以及痛苦后到达的境界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二人对痛苦的消解具有本质的区别,在两种解脱的背后,存在迥然不同的过程与境界。

一、终极关怀之于片刻逍遥

如果说苏轼是在整个人生的宏图上来思考消解痛苦的途径,阿Q则是在片刻的时间距离中寻求人生的空间。当前者为不可丈量时,后者却如虫子微茫渺小,二者对人生的定位分别是终极关怀与片刻逍遥。

王水照先生在《苏轼诗词文选》《定风波》议评中指出:超越并不是麻痹痛苦的感觉,而是思考更为根本的东西,世界的本质,人类的命运等。此之谓终极关怀。纵观苏轼贬谪生涯中的创作与诗文,可发现这种终极关怀满溢字里行间,对于人生的困惑与质疑,苏轼一生都在用思考去解决。

对待人生的逆境,苏轼在遭遇贬谪之前就已经进行过探讨,并有独立鲜明的见解:“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苏轼在《贾谊论》

中提出了一个与往不同的才学观:君子怀才不遇,不应郁郁愤闷,哭泣自伤,而当忍辱伺机,成其所志。正是以贾谊为借签,在贬谪时期,东坡不仅独善其身,也深怀扶匡济世志。

除了借鉴史实,东坡更注重精神世界的锻炼与陶冶。在贬谪黄州之际,他就意识到精神乐观的重要性,将修道养气,参悟佛理作为日程的重要安排之一。经过禅门的熏陶,佛理的玄悟,苏轼对于此前的困惑渐悉明朗,心态有如四时之境,晓畅分明。《定风波》记载了诗人这种尘埃落定,而无畏于世间风雨的心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与这种人生的终极关怀对比,阿Q却从未正视过人生,从未对人生的痛苦加以思考,他的人生更多是一种生物的原始状态。只是在生活的创伤触及到他时,他才本能的自卫。从本质上看,他不可能对生活有全面的理解,他对痛苦的对抗更加不能有健全的方法,所以他的治愈“良药”——精神胜利法,也只能是一剂虚幻的止疼药,暂时消解肉体或精神上的痛苦。在第二章,优胜记略中,阿Q只有靠虚构的精神世界对抗生活中的种种不公与不幸都是:他现实中贫困不堪,却自摆气派,因为他“前世阔绰”;目不识丁,却不屑乡村文童之流,因为他的子孙会“光宗耀祖”;为人痛打,却不觉疼痛屈辱,因为是“儿子打老子,且是“第一个敢于自轻自贱”的人。凡是现实中的痛苦,他都能用假想虚构的胜利来调和。然而,这幅自欺欺人的止疼剂,只能起临时麻痹的作用:在“儿子打老子”的精神胜利法被揭穿之后,迎接阿Q的是无情的毒打。当他走向刑场时,落在他身上的是渴血的眼。

二、万顷汪洋之于杯水坳堂

苏东坡豪放旷达是因为其世界之大,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源于狭隘浅陋。二者的世界相比,有如万顷汪洋之于杯水坳堂。

东坡之博大首推其雄厚的人文修养。苏轼一生集文学,绘画,书法造诣于一身。林语堂说:“苏东坡在中国是主要的诗人和散文家,而且他也是第一流的画家、书家。”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作为豪放词的创始人,东坡于黄州赤壁留下了雄浑豪放的《念奴娇》,黄州赤壁因此而成为怀古胜地。关于绘画,东坡也有独立过人的见解。王水照先生在《苏轼诗词文选评》中认为:《王维吴道子画》一诗奠定了中国绘画史的一个基本观念:绘画不应为形式束缚,而应当追求自在的精神意韵,由此苏轼已经跻身于历史傻姑娘最重要的文艺批评家之列。而在《石苍舒醉墨堂》中,苏轼也记下了他自身苦练书法的亲身体验与独特认知。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东坡之博大还来源于其至真至纯的人生情感体验。东坡临终前自算生辰约三万日,在这有限的三万日里,东坡却与他人分享领略了无限的人间真情。苏轼与恩师,亲人,友人,百姓感情之深最显著一例可以从乌台诗案看出:当宋神宗御旨杀害苏轼时,亲朋好友为他求免的呼声遍彻京城。苏轼与其弟的深厚手足情有诗为证,“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缘。”这是乌台诗案东坡以为无救时,写下的对兄弟舍命搭救的深深感恩之情。除了手足之情,东坡还与恩师欧阳修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六一泉铭”就记载了他对欧阳修的深切爱戴与惦怀。东坡与他人的感情还是相容相交的境界;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东坡不仅是思念着故人,而且也确信他人对自己

的情感。东坡的真挚还表现为他不拘一格,与民同乐。东坡无论流放到哪里,都为当地百姓黎民爱戴。也是由于这份真挚,东坡的诗歌流淌着纯净与奔放,洋溢着赤子之心与童真之情。不论逆境如何,东坡都是新意盎然,快乐自适的东坡。

与之对照,阿Q则有如井底之蛙,在黑暗狭小的世界渡过了短暂的一生。

首先,阿Q愚昧虚荣。阿Q不懂革命,却参加革命。在“革命”一章中,阿Q只是因为虚荣才盲从了革命:“ 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其次,阿Q妄自尊大。在未庄,谁也瞧不起阿Q,但他却很自尊。他头上有几块癞头疮,就想尽办法进行掩饰;他忌讳说“癞”,以及近于“癞”的音,连“灯”,“光”,“烛”,“亮”都忌讳。倘若别人硬要拿他的癞头开玩笑,他又会说:“你还不配!”“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刮宫内容的癞头疮”了。他不知道自己家先前的样子,但跟人口角时却往往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他没有儿子,却常常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甚至身上的虱子没有王胡多,放在嘴里嚼得不如王胡响,他也认为这失了体统!这种盲目的自尊,使得他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甚至把缺点当成优点,或者用虚无的幻影来安慰自己,陶醉自己。再次,阿Q封建保守。凡是阿Q看不惯的,新奇的事物,他就视为“异端”,加以排斥。比如城里人把长凳叫做条凳,油煎大头鱼用葱丝而不用葱叶,他就认为城里人错了。钱太爷的儿子钱少爷到东洋留学,辫子剪了,腿也直了,阿Q对他“深恶而痛绝之。”盲目地排斥异端,势必使得他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最后,阿Q畏强凌弱。阿Q因为头上的癞疮疤,起先经常与人打架,但在吃了几次败仗后,再看到对手高大强壮时,便主动投降了。《阿Q正传》第九章大团圆中写的是:“一脸横肉,怒目而视的看他;他便知道这人一定有些来历,膝关节立刻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 这些都是阿Q软弱与胆怯天性的体现。由于这些卑劣的性格,原本无亲无戚的阿Q,一生更加形单影只。服刑之前,他只是围观者的血祭。无人问津,无所造诣,阿Q穷尽一生,正如杯水之于坳堂,从未开启生命之航。

三、彼岸之花与浮光掠影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三万余日月,苏轼已尽握人生的真谛,其境界犹如彼岸之花,菩提之光。他的诗歌记载了这些真理之花。

最先,关于人生的意义,苏轼有雪泥鸿爪之喻。“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将人生赋与禅意,写照了生命的匆忙与流逝。而《百步洪二首》则参透了他对于动静的思考:“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东坡用无心于世完成了世事瞬息流变的对话。对于生命短暂之忧,东坡也留下了最引人思考的言论之一:

“ 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对人生智慧的领悟,让东坡至于道的境界。东坡的一生是诗歌的一生,也是哲学的一生。

而阿Q一个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病态的灵魂,却是旧中国国民劣根性的具体表现。所谓精神胜利法是旧中国国民在重重扭曲重压之下,追求自我解放,而努力鼓吹的一个虚幻泡影。它的产生有如恩格斯说,是由于物质世界的破产与无助—— “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 (恩格斯选集)然而中国人自尊自大,安图现状的本性也奠定了精神胜利法产生的长久渊源。因为自尊自大,所以生活在自我的荣光与圈界,当光环不再时,就假想营造过去一样的世界;因为安图现状,所以不知进取,而落后接至更落后于他人。从阿Q到乾隆,从末庄被攻到火烧圆明园,一样可以看到这种劣根。“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对国民弱性的一副冷静素描。卧薪尝胆确实是中国人的优良精神之一,或者是民族精英的一种表现,然而,其后旧中国落后受辱,以至她古老的文明只能在时间的仓库中腐烂,与中国人的劣根性一面是分不开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何继承东坡的旷达人格,如何摒弃阿Q的精神胜利法,却不失为一个经久的话题。任何一个中国人应努力追求的也许应当是如东坡为韩愈撰写的墓志铭中所说:“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篇四:肖临骏:《X战警》,寻找流连的彼岸之花

肖临骏:《X战警》,寻找流连的彼岸之花

品味《X战警》的角度有两种,而最终可能会得出大相径庭的感受:只盯头尾,那么这个回到过去的穿越故事跟所有类似文本相同,努力改变,努力补救,然后得到一个光明温暖的结果,从《终结者2》便开始反复观看这类逻辑的中国观众,接受任一个戏剧点都毫无难度,甚至会觉得过于简单;倘若仔细理过全片流程,电影内涉及了三部《X战警》正传,两部《金刚狼》,以及前作《第一战》的大量剧情、人物,甚至产生了不少矛盾。反复交叠的逻辑线会组成一个迷宫,让粉丝们带着各种心情往脑洞中填补素材。

美漫体系里,穿梭时空改变剧情的例子比比皆是。为让粉丝长期追看,默认必须在统一大世界观下创作,甚至连风马牛不相及的作品也要慢慢汇拢。但不同作家对着同一个题材本就念头万千,更会有对前作设定的不满者硬要拧出新花样。这边讲两英雄之前从未谋面,那边却一定要添一个前史来加重关系网。更甭说不少当年看似随便的设计,编着编着就成为新空间拓展的极大障碍。

所以重启某经典故事变成一个常见行为,《超凡蜘蛛侠》就与《蜘蛛侠》有各种细节上细微的不同,以顺应新一代的观众。再不然就通过某种理由,创造出平行宇宙,将之前一些故事的存在抹去,让角色相安无事地在自己时间线里活动。逢年过节心情好,可能还画出不同时空的一堆人相遇来玩个大乱斗。

秉承此种思路,布莱恩辛格接手前传第二部,取用了一个原作中早有的剧情设计,将两代X战警的阵容并入一处,于是便有了目前为止阵容最为豪华的一部《X战警》。

由于变种人越来越多,电影特效的展现上也更加叫观众应接不暇。仅就视觉而言,《逆转未来》很少有冷场时间,大动作和小动作都干净利落,尤其是伴随着《time in a bottle》的那一分钟“快银时间”,该是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段落了。但因为文戏被压缩到一个非常狭窄的空间,大量人物的动机铺陈,以及念头的改变,都显得匆忙甚至生硬。没看过前面那些作品,对人物没有保留认知的观众,不用说体会那些极端感情,连理解他们在争什么都很困难,对其中变种人们一会合作一会对立少不了晕头转向。

而这不完全是人物或线索太多的缘故。《第一战》中极富阴邪魅力的反派塞巴斯蒂安肖撑起了双线叙事中非常有份量的一端,他的整个古巴导弹计划伴随着正派变种人聚集逐渐成形,直至最后千钧一发的历史时刻。而《逆转未来》中的哨兵虽然在2073年具有绝对性的毁灭压力,但整个时空本身属于静态,众人只是在等待毁灭或被拯救。七十年代时空里,作为事件核心的特拉斯克,根本是一个被动大于主动的角色。最初任务看似是他会不会被杀,其实根本与之无关,电影核心要讲述的还是X教授、万磁王、魔形女三人之间情感与价值观的三角冲突。再关键一点,是魔形女的个人心路选择。

因果论是一个大魔方,不管怎么解释似乎都能圆回去。前一秒钟还当作生死之选,下一秒就抛弃至脑后。主人公的行为到底基于怎么样的一个判断,电影依靠前五分钟的口述强制给出,但观众自己还是会琢磨。看到中段巴黎会议大混乱时,怕是不少人都会拍大腿念叨“要阻止刺杀成功,办法多的是,为什么一定找上多事的万磁王?”强行动手当然会留下DNA这种常识,是万磁王无论多么牛气轰轰也绕不过去的智商难题。自然尴尬之处就显了出来,相比前作那些不打一架绝无转圜余地的对抗。《逆》中始终是在为一些不确定的可能而纠结,于是再大的冲突都如同幌子,连带着人物情绪也都略微矫情。

篇五:张根锡 青春的彼岸之花

张根锡 青春的彼岸之花

时常梳着朝天锥发型,嫩得能掐出水的张根锡,实际上93年就已出道,有着15年的演艺经历。他6岁不到就任儿童服装模特, 2001年以古装剧《女人天下》作为演员出道,之后在03年参演了韩国的造星电视剧《NONP-STOP4》。过早的踏入演艺圈,过早的进入大人的世界, 过早的成熟,张根锡曾经伤感地说自己是个没有青春期的人,站在青春的彼岸,守望华丽的生命,究竟哪些东西曾经在其中盛放?

天分:张根锡天生是吃演员这碗饭的人。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父母要卖房子,当时一个前辈演员到他家里看房子,盯着他看了一会儿跟父亲说,一定 要把他培养成艺人。一定会成功的。这句话给了父母希望。因为父亲以前曾有过做演员的梦想,也很有天分,外公是话剧演员。所以妈妈说,两家的艺术天分都集中 到根锡一个人身上了。

朋友:天上智喜的天舞Stephanie与张根锡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无话不谈,从出道前就认识,而且交情很深,根锡的妈妈有时会叫天舞来家 里吃饭。不过两个人却因为太熟了,成不了男女朋友。Clazziquai的Alex哥哥和他一样喜欢汽车,所以也很要好,而且每个周末,他都会和孙浩英一 起打篮球。

梦想:张根锡希望30年后的自己,仍然能像现在一样享受荣光,仍然开着保时捷跑车,用莱卡相机拍照,浪漫地爱着妻子,如果能成为这样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真的就别无所求了。

来自:中国影视网

品位:张根锡爱美是出了名的,《快刀洪吉童》里演员的衣服都很独特,不过张根锡觉得他的衣服是最漂亮的,颜色和材料都很高档。就算在平时的日 子里,只要出门他通常都要花费一个小时以上来搭配服装,从头到脚审视合格了才会走出家门。如果感觉哪里不够协调的话,就算人已经在外面也会回家重新换衣 服。

主持:曾经和金希澈搭档主持《人气歌谣》,张根锡也很享受这样的主持时光,他珍惜每个周日,并把它称为是“悠闲自得的时间”,希望在这样的时 间里给大家展示更加真实的自我。他往往会给年长的金希澈打圆场,因为金希澈的ET思维经常跑题,虽然张根锡也会配合着希澈,但是最后总是张根锡把神游的金 希澈拉回现场。

爱好:A型血的张根锡业余爱好广泛,但大多与工作无关,纯粹就是为解除疲苦而进行业余活动。他喜欢滑雪,常常会看到很多他在滑雪场的照片;他 喜欢旅行,借着工作的机会云游各处,忙碌的时候也希望能够开车去兜风;他喜欢美食,CY中常常会透露自己吃了什么喝了什么,甚至会放上自己制作的料理照片 给大家看。

失恋:开始拍摄《黄真伊》之前,张根锡与女朋友分手,第一次经历了整整一个月寝食难安的痛苦。根锡说过去在电影中看到这样的场面,觉得主人公 是个傻瓜,可是等到轮到自己的时候,才发现心不是说收回就能收回的。在从釜山去首尔的车上,张根锡整整四个小时一句话也没说,只是静静地流泪。现在他有时 候还会偷偷去前女友的CY看看,不过会小心地不留下痕迹。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