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云南小矮子山歌电视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21:09 作文素材
云南小矮子山歌电视剧作文素材

篇一:云南民歌《弥渡山歌》赏析

云南民歌《弥渡山歌》赏析

我国的民歌受着各地区的语言、生活、风俗和个人性格方面的影响,因而各民族的民歌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我国云南民歌的集散地——弥渡,以其境内汉族、彝族、回族、白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综合自己地方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历史的变迁中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

一、弥渡简介

弥渡地处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弥渡县城过去在曾是各省游民杂居之地,南来北往的马帮不仅给这里驮来了商业的繁荣,也给这里捎来了夜深人静时思亲的吟唱,于是用歌声释放赶马人的怀乡之情,用歌舞驱散飘流他乡的孤独,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也引起了常常经受着生离死别心痛的当地人的共鸣。而弥渡山歌则是从那时起,这里的人们慢慢养成的用歌声倾诉喜怒哀乐的习性。弥渡山歌小调,口口相传。它就像一部长诗,记录着弥渡的时代变迁,抒发着各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情感,倾诉着人们各个时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

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云南省弥渡县是云南民歌的沃土,这里是《绣荷包》、《十大姐》、《小河淌水》等经典民歌的发源地。《弥渡山歌》也是一首颇为地道的云南景点民歌。

二、《弥渡山歌》的创作背景

云南花灯表演艺术家袁留安先生青年时曾在大理州弥渡县搜集整理了《绣荷包》、《十大姐》等云南经典民歌。这首由云南著名民歌演唱家黄虹唱红大江南北的《弥渡山歌》也不列外,更是袁留安先生最喜爱的一首弥渡民歌。

袁留安先生13岁参加革命工作,15岁的时候就跟云南省文学艺术界到弥渡去参加土改工作。袁留安先生听说弥渡是个花灯之乡、民歌之乡,坚决要求去弥渡。被分在了一个山区的袁留安先生遇到了一个近70岁的打草鞋的老妈妈。袁留安先生帮着老妈妈搓绳子,请求老妈妈教他两个民歌,老妈妈看到袁留安脚勤手快,就教了他一个民歌。这首歌就是《弥渡山歌》的前身、基础,但是一个悲调。袁留安先生把这首歌的曲调、节奏加快一倍,用这首歌的词填上去,将这首歌录下,得到了著名民歌演唱家黄虹等很多人的青睐,从此《弥渡山歌》广为流传。

三、《弥渡山歌》简谱

四、歌曲的艺术风格

(一)自由延长音的巧妙运用

艺术来源于生活,好的艺术作品离不开生活本身。《弥渡山歌》开始的第一个长长呼喊的自由长音就是从生活中的音调吸收进来的,表现出了一种自由奔放、不受拘束的情绪,也表现出了山歌的特殊风格。《弥渡山歌》中自由延长音的运用,就是按照语调的自然趋势,在语气的停顿处作音乐上的延长。这种延长音的处理有一种语重心长、情意无尽的感觉,因为它没有破坏语言和语调的正常节奏,而只是引申它,加强它,所以我们并不觉得这是某种戏剧性、异常强烈和激动的情绪表现,而只是觉得那种语言所没有完全表达的意思在情深意长的绵延歌调中得到了补充,从而丰富了节奏上的变化,使其富有诗意地表现出无限的意境。

(二)旋律的艺术特点

旋律具有轻快、清新优美的特点。全曲主要是“la、do、re、mi”上下五度模进、“la、sol、mi、re”逆行的五声音阶级进四音列和“la-do、do-la”四度跳进的旋律发展手法。乐句之间紧密联系,清新优美,张驰有节。旋律与歌词紧密结合,突出了云南民歌的特色。

《弥渡山歌》口语化的歌词,这是民歌的普遍特征。“小河隔着过不来”、“蜜蜂采花深山里来”这是很口语化的南方语言,一样的语句在南方,尤其在云南地区的口语化中是很常见的。它忠实的记录山歌那抒情的歌唱,那自然的环境,成为加强情感的一种特殊的调式。成就了《弥渡山歌》的特殊魅力及艺术的表达。现实的环境里,唯一的表达情感的媒介便是声音,海誓山盟的恋人,他们通过山折射所听见的声音,却见不到身影。真诚热烈的感情,在特殊的环境中得到共鸣,澎湃的爱恋、豪放的激情,层层加叠,乘河激荡,从山巅冲出。人赋予山峰激情,山河赋予人灵气。

听云南的民歌,是给人的一种享受,原本就很美的东西,它不需雕琢的,像“山对山来崖对崖”,质朴、本真。山中有水便有了血脉,有了生机,有了花草,有了云烟,有了男女,有了神采,此时的阿哥阿妹自然放纵,尽情的歌唱,山歌也就自然地塑造出来。民歌虽质朴但它所表达的却是一份真情实感,此曲篇幅极短,而且重复的地方很多,但乐思中却能传递出它最丰满的意象。优美的人文景观,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弹奏出每个时代的强音。这里文化美、人情美及自然的美孕育了无数美丽的传说,动听的音乐,打动人心,荡气回肠。好歌找不到尾声,它也会永远没有尾声,反反复复的记忆,使得回味更加悠长,美得令人陶醉,存在于我们所感受美的心中。

五、结语

《弥渡山歌》如今已流传了半个多世纪,其音乐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不仅仅体现在演唱方面被不同音乐家、音乐人改编成众多风格各异的独唱、合唱的版本,还在器乐、舞蹈、绘画等艺术表现方面都各有不同,各具特色。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

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大,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应该走自己特色的方向。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音乐工作者们在我国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挖掘出更多更优秀的艺术精品。

篇二:放马山歌

《放马山歌》教案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走进音乐世界9 》(花城版)

第3课 多彩的乡音(五)—— 云南民歌《放马山歌》

二、教学对象

小学五年级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授课人

主力学校 李广锋

五、教学准备

1. 音频、视频资料:《放马山歌》、云南民俗风景。

2.多媒体电脑课件一份。

3.钢琴。

4. 打击乐器:铃鼓、三角铁、梆子等。

六、教材分析

云南是我国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那里的民歌民曲丰富多彩。《放马山歌》属于山歌类型。它采用了由两个乐句组成的乐段形式,旋律明快,富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全曲只包含“ 6、1、2、3 ”四个音,音域只有一个纯五度,五声羽调式。歌词语言通俗、朴素,再加衬词的运用及“吆喝”声,更突出了地方特色。

七、教学目标

1.感受云南民歌《放马山歌》的风格特点,能准确地把握装饰音的时值,了解云南民歌中方言衬词与吆喝的运用,能用好听的声音自信地演唱歌曲。

2.通过聆听、演唱、对比,体验方言衬词在民歌中的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歌曲旋律编创。

3.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民歌特点,了解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愿意聆听民歌、演唱民歌、喜爱民歌。

八、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准确地演唱装饰音。

2.引导学生用好听的声音体验吆喝衬词。

九、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引出民歌地域——云南。

设问:“你听得出这是哪个地区的方言吗?”

教师用云南话念歌词。

2. 感受云南风俗。

老师弹奏钢琴独奏曲《放马山歌》,学生欣赏云南景色,介绍云南是多民族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歌。

3. 引出歌曲《放马山歌》。

设问:“老师刚刚念的其实是一首云南民歌的歌词,叫做《放马山歌》。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找找它唱的跟老师念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播放《放马山歌》。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云南话版歌词中,感受方言的独特,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

老师弹奏《放马山歌》,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有初步的歌曲印象。

(二)引导学生发现、感受民歌特点——衬词

1.聆听歌曲《放马山歌》

设问:“跟老师念的歌词有什么不同?多了什么?”

引出“呜噜噜噜”、“哟”、“哦哟”、“尼”等方言衬词,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2.感受吆喝衬词“哦哟”

设问:“‘ 哦哟 ’这个词是怎么念的?” (音调上扬,甩出去)

“为什么要这么念?” (放马时的吆喝声)

一起念念。(引导学生想象放马的场景,需要嘹亮、上扬的音调)

3.朗读歌词。

师:“跟老师一起念念加入衬词的歌词,注意模仿老师念歌词的节奏。”

设计意图:比较教师念的词与歌曲中的词,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民歌运用 “衬

词” 的特点;引导学生与歌词内容结合,了解民歌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掌握好歌词的节奏,为学唱歌曲做准备。

(三)学唱《放马山歌》

1.师:“这次听歌曲的时候,感受一下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欢快的,旋律明快)

2. 老师教唱歌曲旋律。(提示歌唱状态,提示学生留意歌曲的主音“ la” )

3. 学习装饰音

设问:“下面我要唱一句旋律,但是用两种版本唱,听听有什么不同?”

哪种更有味道?”

教师范唱相同旋律,不带装饰音和带装饰音两种效果。

引出知识点“装饰音”,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其唱法。

4.丰富形式合作演唱

师:“我们已经对歌曲有了一定熟悉,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合作演唱歌曲。”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合作完成歌曲,如:歌曲接龙等不同形式。 另外引导学生运用几种打击乐器,丰富歌曲的层次。

设计意图:不同形式的演唱练习让学生逐渐熟悉歌曲;通过对比老师唱的两个不

同版本的旋律,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装饰音为歌曲增添韵味,引出重难点。

(四)拓展

1. 发现歌曲的旋律特点

师:“大家看看整首歌曲,一共出现几个音?” (6、1、2、3) “每一个乐句最后都结束在什么音上?” ( 6 )

引出民歌的特点,主音通常在最后一个音。

2. 引导学生编创《新放马山歌》

师:“民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他们只要用4个音就能创作出这么有

地方特色的歌曲。我们也一起来尝试一下,编创一首属于自己的《新

放马山歌》吧。” (节奏与主音不变,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旋律编创。)

3.展示作品

师:“下面我们共同来展示一下这首《新放马山歌》,老师来弹旋律,你们

来‘吆喝’。”

云南小矮子山歌电视剧

老师与学生共同合作“新作品”,再加入打击乐器丰富歌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歌曲旋律特点,让他们感受民歌的特色与人民的智慧所

在;对歌曲进行旋律编创并展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

(五)总结。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歌更是劳动人民最朴实、真挚的情感体现。今天学习的这一首《放马山歌》只是我们民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在今后的课堂中,会有更多机会让大家去学习和感受充满特色的民歌。

篇三:民歌名曲大全

民歌名曲大全

江南小调《紫竹调》

云南民歌《弥渡山歌》

湖南民歌《采槟榔》

台湾恒春民谣《思想起》

湖南民歌《浏阳河》

陕北民歌《赶牲灵》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

内蒙古民歌《送亲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在希望的田野上

西北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 我是中国人

我的中国心

七子之歌

难忘今宵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

歌唱祖国

东方红

春天的故事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 山西河曲民间小调《走西口》 山西民歌《走西口》

山西民间小调《走绛州》

江苏民间小调《紫竹调》

陕北民歌《知道不知道》

辽宁沈阳民间小调《正对花》 苏南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 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洲》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江苏江都“秧田歌”《一根丝线牵过河》 浙江海宁山歌《夜夜盼》

江苏扬州民间小调《杨柳青》 江南民间小调《杨柳青》

内蒙古西部汉族民歌《阳婆里抱柴瞭哥哥》 陕北民歌《绣金匾》

江苏无锡民歌《绣荷包》

牡丹江民间小调《绣荷包》

江西兴国山歌

辽宁海城民间小调《新上茨山》 东北民间小调《新东北风》

吉林民间小调《小看戏》

云南汉族山歌《小河淌水》

云南弥渡山歌《小河淌水》

河北民间小调《小放牛》

辽宁营口民间小调《小拜年》

河北民间小调《小白菜》

河北民歌《小白菜》

内蒙古西部汉族爬山调《想亲亲》

甘肃民歌《下四川》

黎族民歌《五指山歌》

台湾汉族童谣《天乌乌》

浙江嘉善山歌《五姑娘》

辽宁民间小调《五朵花儿开》

江苏民间小调《无锡景》

江苏民歌《无锡景》

安徽凤阳花鼓调《王三姐赶集》

山西河曲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

江苏民歌《无锡景》

安徽凤阳花鼓调《王三姐赶集》

山西河曲山曲《提起哥哥走西口》

山西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

浙江嘉善田歌《踏车山歌》

广东梅县客家山歌《送人离别水东西》 青海情歌《四季歌》(《花儿与少年》) 台湾民歌《思念家乡》

浙江衢州民间歌舞曲《顺采茶》

吉林民间小调《生产忙》

回族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

黑龙江绥化民间小调《上茨山》

浙江临安山歌《啥人长,啥人短》

浙江泰顺民间曲调《纱窗外》

蒙古族民歌《森吉德玛》

河北张家口民间小调《散花》

陕西绥德民歌《三十里铺》

山西河曲山曲《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 山西河曲山歌《人家都在你不在》

黄河大合唱

浙江平湖民间小调《七朵花》

辽宁民歌《瞧情郎》

辽宁盖县民间小调《瞧亲家》

浙江舟山普陀渔民号子《起锚》

河北南皮民间小调《茉莉花》

江苏民歌《茉莉花》

辽宁海城民歌《茉莉花》

河北晋县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传统民歌《孟姜女》

山西河曲山歌《眊你两回》

安徽大别山山歌《慢赶牛》

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

辽宁海城民间小调《妈妈娘你好糊涂》

内蒙呼伦贝尔盟传统长调民歌《辽阔的草原》 浙江西部牧童山歌《李有松》

陕北民歌《兰花花》

江南小调《哭七七》

四川民歌《康定情歌》

山西祁太民间小调《看秧歌》

朝鲜族民歌《桔梗谣》(又名《道拉基》) 陕北信天游《脚夫调》

山西中部民间小调《交城山》

河北昌黎民间小调《捡棉花》

山西左权开花调《会哥哥》

安徽巢县田歌《喊秧歌》

黑龙江伊春森林号子《哈腰挂》

江南民间小调套曲《姑苏风光》

山西神池山曲《割莜麦》

云南民歌《赶马调》

内蒙古民歌《嘎达梅林》

皖北民歌《凤阳花鼓》

安徽民间小调《凤阳花鼓》

安徽民间歌舞曲《凤阳花鼓》

台湾高山族民歌《丰年祭歌》

黄河船夫曲

朝鲜族民歌《阿里郎》

云南山歌《放马山歌》

辽宁民间小调《放风筝》

河北南皮民歌《放风筝》

河北民歌《放风筝》

齐齐哈尔民歌《反罗嗦五更》

辽宁民间小调《反对花》

东北民歌《翻身五更》

浙江乐清山歌《对鸟》

山西宁武山歌《东山上点灯西山上明》 台湾民谣《丢丢铜仔》

内蒙古民间小调《打连成》

浙江宁波民间小调《春调》

大型号子联套《川江船夫号子》

台湾高山族民歌《除草歌》

辽宁长海民间小调《猜花》

云南儿歌《猜调》

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

安徽金寨民间小调《八月桂花遍地开》 革命军歌《八月桂花遍地开》 云南民歌《阿细跳月》

彝族民歌《阿诗玛》

藏族歌曲《阿玛勒俄》

青海撒拉族宴席曲《阿里玛》 维吾尔族歌舞曲《阿拉木汗》

篇四:云南弥渡山歌

弥渡山歌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 !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1947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小河淌水》优美的曲调在词曲改编作者尹宜公先生的口中轻声吟唱……而今,60多年过去了,《小河淌水》已成为享誉中外的“东方小夜曲”。《小河淌水》的发源地——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已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文献名邦”、“花灯之乡”、“民歌之乡”。以《小河淌水》为代表的弥渡山歌已成为云南旅游的又一文化名片。

弥渡地处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境内发掘的战国青铜鼓考证,2000多年前,滇西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从这里穿境而过。

当时的弥渡市 ,现如今的弥渡县城 ,已经是各省游民杂居之地,南来北往的马帮不仅给这里驮来了商业的繁荣,也给这里捎来了夜深人静时思亲的吟唱,于是用歌声释放赶马人的怀乡之情,用歌舞驱散飘流他乡的孤独,深深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也引起了常常经受着生离死别心痛的当地人的共鸣。从那时起,这里的人们便慢慢养成了用歌声倾诉喜怒哀乐的性格。弥渡山歌小调,口口相传。它就像一部长诗,记录着弥渡的时代变迁,抒发着各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情感,倾诉着人们各个时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和爱憎。

“一送小郎 是 箱子边,箱子底下两吊钱:” 弥渡方言,“吊”为“千” 。《十送郎》细腻地描绘出了赶马哥上路时小俩口辞别的动人情景,淋漓尽致地唱出了情侣惜别的依恋之情。

流传至今的弥渡《赶马调》,民间流传着五、六个版本的唱法,没有人说得清它起源何时,但一听到这歌声,就知道那是从千里迢迢的驿道上传来的山歌小调。

云南弥渡山歌《绣荷包》:这首歌来源于马帮文化,其速度节奏是明快的,具有弥渡山歌的风格和那种勾人心弦的魂魄性内涵。由此可见弥渡女人非常聪明,一个小小的荷包就让哥哥把她的魂儿带走,走哪儿想哪儿,经济实惠,很有智慧!

《大风刮来树头歪》、《月亮出来亮汪汪》等山歌小调,旋律优美、委婉缠绵。一旦歌声悠然地飘起来,赶马人的生活,赶马人离别亲人的情形,被古道分离了的亲情,仿佛就会活生生地再现出来。

《十大姐》到了弥渡不想媳妇,这句流传了上千年的民间俗语,在云南无人不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弥渡的姑娘普遍长的好看,外来的人看了都会忘了自己家里的爱人。《十大姐》用歌声描述弥渡姑娘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情深意长。

一首歌是一个故事。听曲山歌小调,就是听一个完整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旋律,表现着激扬、高亢、平静的心情,描绘出一个个时刻、一个个季节的真实的情景。

“抬头明月光,低头思故乡。”弥渡“望月思情,以月寄情”的山歌小调比比皆是。《山对山来崖对崖》歌声中,皎洁的月光里蕴涵着的是心心相印的纯朴之情。

弥渡从遥远的古代中走来,经历了古驿站带来的喧嚣、兵家长期征战以及明代以后的屯兵、开疆移民活动。在深隧的历史隧道中滞留了人民的丰富情感,也沉淀着弥渡数不清的山歌小调。

“到了红岩坡,处处闻歌声”、“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小河淌水的地方――弥渡,正以充满地方民族传统文化韵味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篇五:《放马山歌》教案与反思

《放马山歌》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启发学生用欢快、高亢、奔放的歌声演唱歌曲《放马山歌》,并且掌握基本节奏型和衬词的唱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视听结合法、比较法、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学会歌曲,并进一步了解山歌的音乐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放马山歌》,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牧民愉快的放牧生活。让学生知道民歌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培养学生喜欢民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山歌体裁的风格特点。

2、启发学生用欢快、高亢、奔放的歌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掌握基本节奏型

教 具:钢琴、课件、多媒体播放器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好听的民歌,你们仔细的聆听,然后说一说这两首民歌分别是什么地方的民歌?(播放音乐)

音乐片段一: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

音乐片段二:蒙古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学生回答)

三、教授新课: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

师:同学们说的太对了。我们刚才欣赏的一首是新疆民歌,一首是蒙古民歌。那么,什么叫“民歌”呢?民歌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而广泛的口头传唱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集体创作,它是各族人民音乐智慧的结晶。民歌按体裁来分可以分为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现在,老师再请大家欣赏一首民歌,你们猜猜它是属于民歌体裁中的哪一类呢?(学生回答)

2、简介山歌。

师:这首歌曲是流传于云南的一首著名的山歌,叫做《放马山歌》。你们知道什么叫做“山歌”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山歌”是指人们在山野劳动生活中所演唱的抒情性的民歌。山歌的音乐节奏一般比较自由,声调高亢嘹亮,音调悠长,拖腔中常用自由延长的音来抒发感情。有时为了更好地抒发感情,使歌声传得更远,常常加上呼唤性的衬词、衬句。

3、再次聆听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美、节奏美。

师:现在,同学们再来欣赏一遍这首山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山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放马山歌》是牧民上山放牧时唱的歌,它生动地反映了牧民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4、聆听歌曲旋律,了解歌曲的歌唱顺序。

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歌。同学们看歌谱中出现了哪些你们熟悉的音乐记号?(2/4拍号、反复记号、反复跳跃记号)。这些音乐记号有什么作用?(生答)现在,我们再来感受一遍这首歌曲,听听这首歌曲的歌唱顺序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聆听)

5、节奏练习: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歌曲中出现的音乐记号,这首歌曲的节奏型也很有特点,我们来观察一下。(出示节奏)

师:歌谱中的哪些节奏是你不熟悉的?谁来帮一帮他?

(1)熟悉基本节奏型 。

(2)在熟悉了基本节奏型后,学生边打拍子边读出节奏。

6、视唱歌谱、感受歌曲旋律美。

(1)师:歌曲的节奏我们已经掌握了,我们再来看歌曲的曲谱。组成这首歌曲的音特别的少,究竟有哪几个音呢?(la 、do、re、mi)

教师运用柯达伊手势带着同学们唱一唱。

(2)随琴视唱歌谱的第一、二乐句。

师:老师把这几个音填在了刚才我们练习的节奏上,你能试着把它唱出来吗?(自由练习,分组展示,相互纠正)

(3)学生完整演唱歌谱。

师:我们已经把第一、二乐句学会了,那么后两个乐句你们能不能试着唱一下?(自由练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前后乐句相同)我们把歌谱完整的唱一唱。

7、演唱歌曲:

(1)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的好。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用Lu把这首歌的曲谱哼唱一遍,老师还要提几点要求,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到?眉毛眼睛向上挑,嘴角向上翘,口腔打开,像打哈欠的状态。

学生用Lu哼唱曲谱。

(2)师:我们能不能像老师刚才要求的那样再哼唱一遍?

(3)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那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状态把歌词再试着唱一遍?(自由练习)

(4)重点指导“哟哦”的唱法。

师:刚才,在大家唱歌词的时候,我发现有几个地方唱得不太理想。——就是“哟哦”这两个字,“哟哦”有什么实际的意思吗?在民歌中有一些词没有实际意义,但在歌曲中却具有烘托气氛、突出民歌风格的作用,这样的词叫“衬词”,衬词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唱起来朗朗上口。

师: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牧民们喊“哟哦”是在干什么?你能唱一唱吗?(学生唱)“哟哦”这两个字是牧民赶牲口时的吆喝声,表现了牧民欢快、热情、奔放的情绪。在吆喝的过程中要注意“哟”字长一点,起点高一点;“哦”字要向上扬,甩出去唱。(学生可以用挥鞭的姿势辅助自己找到吆喝的感觉)

(5)师:这首歌曲的情绪、速度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再来听一听。(听范唱)我们能用歌曲中那样的情绪和速度唱吗?

歌曲处理:启发学生欢快、高亢、豪放地演唱歌曲。咬清楚每一句话的字头。最后一句“不会发”演唱的速度要逐渐减慢。“哟哦”更要悠长。

(6)运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唱得非常好,但老师听了,感觉还不过瘾,我们刚才的演唱形式是── 生:齐唱。

师:我们能否变换一下演唱方法?想一想设计成什么形式?(男女分唱或一领众和等)

四、拓展:欣赏阎维文演唱的《放马山歌》视频。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作为奖励老师请同学们欣赏我国著名的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放马山歌》,听一听他演唱的这首民歌带给我们又是怎样的感受吧!

五、课堂小结:

我国的民歌浩如烟海,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只是采摘了民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在以后的音乐课上,我们还会学到许许多多的不同风格的民歌,同学们课后也可以搜集一些好听的民歌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教学反思

《放马山歌》是五年级第四单元《多情的山寨》里面的一首云南民歌,歌曲属于山歌类型,表现牧童放牧的生活情景。歌曲情绪欢快、热情、奔放,富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五年级的学生在音乐课的学习中已经进入到了比较高的学习阶段,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与鉴赏能力比起低年段的学生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音乐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五年五班的学生比较活跃,有自己的想法,该班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思维都非常开阔,课堂上学习气氛十分浓厚,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快,模仿能力强、学生们对音乐知识了解的多。在课前声音的训练上,我发现这个班级的学生音色还是比较统一的,能用自然地声音来演唱,针对这个班级学生的特征,我听、练、游戏、模仿的方式来进行歌曲的学习,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和发现,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来完成歌曲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新课前的节奏练习中,我设计以游戏闯关的方式,通过一条“节奏音乐河”。(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歌曲的第一第二句的节奏就是刚刚走过的那条“音乐河”。)

在导课的过程中,通过问题“你去过云南么?”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歌曲。在播放“云南风光”的图片的同时,配有对云南风光的讲解,并且拿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歌作为背景音乐,是学生在听、看等各个角度对云南有了一定的了解。背景音乐的插入也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已经对这首歌有了初步的印象。学习《放马山歌》做好铺垫。

歌曲学习,都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提问,学生解决,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欣赏歌曲,感受情绪,把握歌曲风格,理解山歌特点;自学歌谱,点到为止;为更快的学习歌曲做好基础。歌曲中音乐符号的处理,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例如:四分休止符的处理,学生自己设计拍手,更好的处理并表现歌曲;难点部分(吆喝)的解决,通过学生自己处理,教师指导,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演唱歌曲通过师生接龙、男女生接龙等等不同形式,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会歌曲并掌握歌曲。

最后我进行了男女生的分唱,对于歌曲中的歌词与象声词部分进行分类演唱,让学生在提高合作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与其他小组密切配合,让课堂效果尤其的好。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云南黎族民歌的特点,也提高了对民歌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喜欢民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本堂课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环节设计合理,师生配合默契,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难点突出,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掌握歌唱技巧;让学生在快乐中了解了云南,学习了云南民歌。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