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无锡寄畅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8 03:24:24 体裁作文
无锡寄畅园体裁作文

篇一:无锡寄畅园赏析

园林史课程论文

展开的天然山水画卷

——无锡寄畅园赏析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展开的天然山水画卷

——无锡寄畅园赏析

摘要:寄畅园是江南地区一座保存较完好的明末清初的别墅型私家园林, 其巧妙的选址,别具匠心的叠山理水,偏多野趣的景色,无不表现出别墅型私家园林的造园特色,不愧是一座优秀的屮国古典园林。

关键字:寄畅园 因借自然 叠山理水 花水配罝 建筑布局

正文

寄畅园位于无锡城西的锡山和惠山间平坦地段(即锡山风景名胜区内),占地约1公顷,属于中型别墅型私家园林。元代原为佛寺的一部分,明正德年间兵部尚书秦金辟为别墅;后经秦氏几代人的经营,寄畅园更为完美,名声大噪。清咸丰十年(1860年),园曾毁于兵火。如今的园林是后来重建的,但山水格局未做变动,依旧传承着文人园林简远、雅致的特质。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名,很多都含有隐喻(象征)的特点。寄畅园也不例外,其初名为“凤谷行窝”, 后取王義之《兰亭序》“一觥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文意,更名为“寄畅园”。

1寄畅园布局

寄畅园总体布局为水池偏东,池西聚土

石为假山,两者构成山水骨架。假山约占全园

面积的23%,水面占17%,山水一共占去全园

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建筑布置疏朗,相对于

山水而言数量较少,故王穉登《寄畅园记》评

价:“兹园之胜??最在泉,其次石,次竹木

花药果蔬,又次堂榭楼台池沼。”

寄畅园区位图 寄畅同平面图

寄畅园西靠惠山,东南是锡山,园的总体布局抓住这个优越的自然条件,以水面为中心,西、北为假山接惠山余脉。东部以水池、水廊为主,池中有方亭,相互对映。园的面积虽不大,但近以惠山为背景,远以东南方锡山龙光塔为借景,空间感、秩序感极为强烈。园内池水、假山是引惠山的泉水和开采山中的黄石做成,所以,寄畅园在借景、选址上都相当成功,处理简洁而效果丰富,水平甚高。在路线的组织上,寄畅园运用了江南园林常用的疏密相间手法。从现在西南角的园门入园后,是两个相套的小庭院,走出厅堂,则视线豁然开朗,一片山林景色。在到达开阔的水面前,又必须经过山间曲折的小路。这种分割空间和景色的处理手法,造成了对比效果,使人感到园内的景色生动和多彩。

2寄畅园赏析

2.1因借自然

寄畅园因其选址之巧妙,能(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无锡寄畅园)充分

收摄周围环境的美好景色,使视野得以

最大限度地拓展到园外,是造园技法—

—远借的最佳实例。从锦汇漪水池东岸

向西望去,透过水池及西岸假山上的蓊

郁林木,可远借惠山优美山形,构成远

中近三层次景深;若从池两岸及北岸的

嘉树堂一带向东南望去,锡山及其龙光

塔均被借入园内,衬托着近处临水亭

廊、水榭,又是一幅以建筑为主景的天

然山水画卷。

畅园借锡山龙光塔

2.2理水

寄畅园的理水传承了中国古典园林“大水宜分、小水宜聚”的基本手法。整体布局以聚为主(以锦汇漪为中心,展开景观空间序列);南北长而东西窄的锦汇漪水池,又通过中部两岸的鹤步滩与东岸的知鱼槛对峙收束,把水池划分为似隔又合的南、北两水域;北水域的北端利用平桥“七星桥”及其后的廊桥,再划分为两个层次,中端做成小水湾架石板平桥(即鹤步滩),北水域被划分为四个层次,加大了景深,又与南水域开敞的景观形成对比。

北水域东北角以跨水的廊桥障隔水尾,池水似无尽头,彰显其疏水脉脉源远流长的意境,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园林创构和园林审美中的体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在理水方面,寄畅园的独到之处体现在从惠山引 来泉水,这从另一角度证明了园址选择的重要性,证明了别墅型私家园林融入自然的特质。

鹤步滩与知鱼槛对峙收束水面 疏水脉脉源远流长的意境

2.3叠山

寄畅园的叠山是著名叠山家张南垣之侄张钺的匠心独运之作。西岸的黄石间土的土石山,堆叠成中部隆起,首尾两端渐低之势,首迎锡山、尾向惠山,似与锡、惠二山一脉相连,犹如真山的余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山上灌木丛生,古树参天,浓荫如盖,盘根错节.与锡、惠二山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又从惠山引来泉水,形成溪流破山腹而入,跌落山堑,如空谷流水之琴音,故名“八音涧”, 所创意境别具一格。

2.4建筑

除新建的双孝祠、秉礼堂一组建筑群作为园林的入口外, 寄畅园的建筑主要集中在水池的北、东两岸,但疏朗冇致,其参差错落、倒映水中的形象与池东南岸的天然景色形成强烈对比。正是因为建筑着墨不多,园林保持着疏朗、天然的格调,故乾隆帝驻跸此园时曾赋诗咏之为“独爱兹园胜,偏多野兴长”。

清秀雅致的涵碧亭 蕴涵典故的知鱼槛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命名,常含冇深刻的文化底蕴,寄畅园的建筑也是如此。如知鱼槛,取自《庄子?外篇秋水》庄子与惠子关于“鱼之乐”的对话;鹤步滩的“鹤”则隐喻洒脱、超然尘世之情。这些赋有寓意的命名,使寄畅园更添雅致风韵。

寄畅园建筑的窗、门等上雕刻有蝙蝠、鹤、寿、松和书等图案以及一些典故,无不在隐喻福、长寿、书香门第或升官、多子多福等,在此不一一枚举。可以说园林中的建筑不仅有其实用功能、审美功能,也有一定的隐喻功能,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

3结语

从上述分析来看,仅用传统造园艺术的法则:借景、叠石、疏密、动静等手法来阅读寄畅园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种理性的艺术梳理,而不是感性的生命体验。寄畅园是一个注入了历代造园者太多智慧和心血的巅峰之作,一个完全可以传之百代永远被人阅读的精品。而更重要的是,寄畅园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一个有灵性、有情感的生命体,我们必须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它。综观寄畅园的空间布局,不难发现,其特点鲜明,个性化强,充满了文人趣味与意境,同时也达到了建筑美、人文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给现今的园林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参考文献:

[1]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第4 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黄茂如.无锡寄畅园[M].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

[3]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 魏嘉瓒.苏州古典园林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5] 顾一群.无锡山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篇二:无锡寄畅园

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二):中国十大名园之无锡寄畅园

陈友冰

第二编 中国十大名园

7、无锡寄畅园

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秦金(号凤山)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将园献给国家,无锡市人民政府进行整修保护,逐渐恢复古园风貌。寄畅园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属于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全国十大名园之一。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游历此处,一再题诗,足见其眷爱赏识之情。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廓然大公(后来也称双鹤斋),均为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该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无锡寄畅园

历史沿革

寄畅园又名“秦园”,园址在元朝时曾为两间僧舍,名“南隐”、“沤寓”。明正德年间(1506—1521),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弘治六年进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购惠山寺僧舍“沤寓房”,并在原僧舍的基址上进行扩建,垒山凿池,移种花木,营建别墅,辟为园。园中多古木,后倚一墩。该墩为江南巡抚周忱为改善惠山寺风水,堆叠于正统十年(1445)。秦金号凤山,而园子又建在惠山的山谷里,因此“凤谷”有包含地名、人名两层意思。“行窝”区别于皇帝的行宫,也表明这座别墅处于草创阶段,以山林野趣为主。所谓“风谷行窝”,就是凤山先生建在惠山山谷里富有野趣的别墅园林。园成之时,秦金作诗道:“名山投老住,卜筑有行窝。曲涧盘幽石,长松育碧萝。峰高看鸟渡,径僻少人过。清梦泉声里,何缘听玉珂。”秦金逝世后,园为其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继承。秦瀚于嘉靖三十九年(1506)之夏,“葺园池于惠山之麓”,园名亦称“凤谷山庄”。秦梁卒,园改属秦梁之侄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湖广巡抚秦燿(字舜峰)。万历十九年(1591),秦燿因座师张居正被追论而解职。回无锡后,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间,疏浚池塘,改筑园居,构园景二十,每景题诗一首。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名园。万历年间东林书院主讲人高攀龙的《寄畅园诗》描述当时寄畅园胜景云:“春风霭然至,令我思山中。选胜入名园,幽情浩无穷。回廊南北连,阿阁东西通。曲池泻清泉,高岗面崇峰”。

万历十九年湖广巡抚秦燿改筑“凤谷山庄”,改名“寄畅园”

清顺治末康熙初,秦耀曾孙秦德藻加以改筑。他延请当时著名的造园名家张涟(字南垣)和他的侄儿张轼精心布置,掇山理水,疏泉叠石,园景益胜。秦德藻有六个儿子:松龄、松期、松乔、松如、松虬、慧航(当了和尚)。其中秦松龄(1637—1714),字汉石,又字次椒,号留仙,又号对岩,晚号苍岘山人。生于明思宗崇祯十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三年,享年七十八岁。秦松龄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检讨。因逋粮案削籍。康熙十八年(1679)荐试“博学鸿儒”科一等,复授国史馆检讨。历充顺天乡试正考官,又因磨勘落职。松龄官庶常时,世祖召试咏鹤诗,有“高鸣常向月,善舞不迎人”之句,因示阁臣曰:“此人必有品”。遂置第一。削籍后,尝从军荆襄,总督蔡毓荣请于军中

讲学,士卒无不耸听。及归里,耽研经训,尤深于诗。与王士祯同年友善,常缄诗一编,题曰《寄阮集》。著有《苍岘山人文集》六卷,诗集五卷,《微云词》一卷,《毛诗日笺》六卷。《清史》中有传。秦松龄磨勘落职后退居寄畅园,邀集故人遗老,倡和其中。并爱昆曲,在园内培养了一个家乐班子,聘请曲师徐君见教习,招待四方宾客。余怀在《寄畅园闻歌记》中生动地描绘了秦松龄在寄畅园中演唱昆曲的情形:“太史留仙(秦松龄字留仙)则挟歌者六七人,乘画舫,抱乐器,凌波而至,会于寄畅之园。于是天际秋冬,木叶微脱;循长廊而观止水,倚峭壁以听响泉。而六七人者,衣青衣,五丝履,恂恂如书生,绰约若处子,列坐文石,或弹或吹。须臾歌喉乍转,累累如贯珠,行云不流,万籁俱寂。余乃狂叫曰:‘徐生!徐生(指曲师徐君见),岂欺我哉!’六七人者,各道姓名,袖低眉,倾其座客。至于笙笛三弦,十番箫鼓,则授之李生,李生亦吴人。是夕分韵赋诗,三更乃罢酒。次日复宴集宪使家,六七人又偕来各奏技。余作歌贻之,俾知徐生之言不谬。良辅(指昆曲音乐家魏良辅)之道,终盛于梁溪(无锡之雅称),而留仙父子风流跌宕,照映九龙(惠山又名九龙山)、二泉间者,与山俱高,与水俱清也”。可见,寄畅园此时又成昆曲发展史的见证之地。康熙九年(1670),余怀另有诗《寄畅园宴集放歌》咏歌寄畅园:“淮海风流是千古,河阳移种花千亩。座间宾客应属别,独我凌波向南浦”。

寄畅园在雍正即位后遭到巨变:雍正即位后,惩治当年与他争帝位的诸位兄弟,其中将与之争夺最激烈的九皇九子胤禟废为庶人发往西宁,后被削宗籍和圈禁,并被改名为“塞思黑”(满语“狗”或“不要脸”)。秦德藻长孙秦道然(字雒生),康熙四十八年的进士,官至礼部给事中,他与胤禟是好友,并因此作了王府总管,因而受牵连。雍正帝将允禟发往西宁时曾斥责说:“你府中管事头领,什么人不能用,而偏偏用汉人给事中秦道然。”秦道然也被随之流放,后来又被囚禁入狱。园被没官,无锡县令割出西南角建无锡县贞节祠。乾隆元年(1736),道然第三子、秦观二十六代孙秦蕙田殿试中探花,入直南书房。第二年痛上《陈情表》,道然获释,园被发还,由秦氏家族中最富有的德藻二房孙子秦瑞熙斥资白银3000两,照旧营构,独立鼎新,保存古园,厥功甚伟。

入值南书房的殿试探花秦蕙田上《陈情表》,乾隆发还秦家寄畅园

乾隆十一年,族议“惟是园亭究属游观之地,必须建立家祠,始可永垂不朽”,将园内嘉树堂改为“双孝祠”,寄畅园为祠堂公产,故又名“孝园”。

篇三:建筑规划知识:无锡寄畅园造园布局特点

寄畅园是江南地区一座保存较完好的明未清初之文人园林,园林总体布局,水池偏东,池西聚土石为假山,两者构成山水骨架,假山约占全园面积的23%,水面占17%,山水一共占去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建筑布置疏朗,相对于山水而言数量较少,是一座以山为重点、水为中心、山水林木为主的人工山水园。《寄畅园记》评价:“兹园之胜最在泉,其次石,次竹木花药果蔬,又次堂榭楼台池沼。”寄畅园是宋以来的文人园林风格(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承传。

要了解其假山、理水特点及借景之妙。

篇四:无锡寄畅园调研报告

无锡寄畅园调研报告

学号 080222

姓名 杨哲晗

寄畅园地处江南风景名城无锡,又名秦园,始建于l506—1512年,至今已有约500年历史,面积大约l公顷,位于惠山寺北侧,紧靠锡山与惠山,与著名的“天下第二泉”遥相呼应,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寄畅园的历史悠久,原是北宋词人秦观迁锡后裔建于明代中期的山麓别墅。园主秦氏,是无锡的名门望族,明嘉靖六年,历任两京户、吏、工、兵部尚书的无锡人秦金,构成别墅园林,名“风谷行窝”。园名的来历是这样的:秦金,号风山,而园子又建在惠山的山谷里,因此“风谷”包含人名、地名两层意思;行窝指区别于皇帝的行宫,也表明这座别墅还处于草创阶段,以山林野趣为主。所谓“风谷行窝”,就是指凤山先生建在惠山山谷中富有野趣的别墅园林。明万历年间,传至第三代园主时,又再造园景,并取王羲之“寄畅山水荫”诗句之意,题名“寄畅园” 清初又聘请著名画家兼造园家对寄畅园重伤规划改造,一时名噪大江南北。从1684年到1784年,康、乾二帝下江南,都多次到寄畅园游览。现在大门西边院墙上立着两块石匾:右面的“山色溪光”为康熙手书,左面的“玉戛金枞”(玉戛指流泉,金枞指假山)为乾隆御笔,是当年秦园接驾的直接证据。乾隆皇帝因为仰慕寄畅园的灵秀,还在北京万寿山东北麓仿建了“惠山园”,该园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由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根据乾隆当年的诗意,改名“谐趣园”。如今,经过数百年的陆续修建,寄畅园不仅具有了风景绚丽的园林特性、井然有序的传统格局,而且拥有了典雅浓郁的文化品位,成为中国古代园林中风格之大成的代表。1952年秦氏后人秦亮工将园献给国家,无锡市人民政府进行整修保护,逐渐恢复古园风貌。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西靠惠山,东南是锡山,园的总体布局抓住这个优越的自然条件,以水面为中心,西、北为假山接惠山余脉。东部以水池、水廊为主,池中有方亭,相互对映。园的面积虽不大,但近以惠山为背景,远以东南方锡山龙光塔为借景,空间感、秩序感极为强烈。园内池水、假山是引惠山的泉水和开采山中的黄石做成,所以,寄畅园在借景、选址上都相当成功,处理简洁而效果丰富,水平甚高。在路线的组织上,寄畅园运用了江南园林常用的疏密相间手法。从现在西南角的园门入园后,是两个相套的小庭院,走出厅堂,则视线豁然开朗,一片山林景色。在到达开阔的水面前,又必须经过山间曲折的小路。这种分割空间和景色的处理手法,造成了对比效果,使人感到园内的景色生动和多彩。

寄畅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艺术的

杰出代表,其空间布局特点鲜明,个性

化强,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1.崇

尚自然、妙造自然。众所周知,中国的

园林是以自然写意山水园的风格著称

的。寄畅园之所以能这样吸引无数中外

游人百看不厌,要从人性的本原来寻找

原因。在社会与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

会,人类的生活节奏与生存环境均受到

了极大地破坏,因此在闲暇之余渴望“亲

近自然、回归自然”就成了人们的一种

追求与奢望。中国园林设计遵循的也正

是“法天象地”的自然法则以及“天人

合一”的自然观。园林是大自然的艺术,

从大自然中摘取自然元素是造园的基本

要求。寄畅园的造园思想强调的是人与

自然的和谐统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观

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寄畅园之所以

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实际上并不在于

对自然形式美的模仿,而在于对潜在自

然之中“道”与“理”的追求。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在营造建筑、山水与植物上遵循追摹自然的原则,并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的天成之美。因此,寄畅园在形式上呈现出来的是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植物配置不按直线排列,姿态自然天成,不受人工约束。在寄畅园的设计中虚实关系表现为山为实,水面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景物为实,倒影为虚等许多景致的对比,这是受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及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山水、植物等自然景物之外,园林又引进了建筑、文学等各门艺术,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它也是受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创造出了“崇尚自然而妙造自然”的自然山水式园林。郭熙说过:“水,活物也。”造园必须有水,无水难以成园。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在造园过程中总是不会忘记设计水系。在现代社会,人们整日呆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玻璃空间里,面对着现代科技产物,在思想上与精神上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因此,人们渴望亲近自然,亲近水,因为水能给人带来清新、舒畅的感受。亲水区的设置与设计也是现在设计师在进行景观或环境设计时所普遍重视与运用的一种元素。寄畅园的水的处理也很成功,锦汇漪(见图2)就是一个较好利用水环境的例子,锦汇漪位于寄畅园的中心,因为汇集着园内绚丽的绵绣景点而得名。锦汇漪水面南北纵深,池岸中部突出鹤步滩,与鹤步滩相对处突出了知鱼槛,二者把水面划分为两部分,若断若连。池北又有七星桥连接陆地,似隔还通,层次丰富。寄畅园的景色,也主要是围绕着锦汇漪而展开,山影、塔影、亭影、榭影、树影、花影、鸟影,尽汇池中。从池北的嘉树堂向东看,又见“山池塔影”,将锡山龙光塔借人园中,空间层次丰富多姿,使之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借景的楷模。横跨锦汇漪的“七星桥”,不用江南水乡常见的拱桥,而是平桥,缩短了桥与水面的距离,表现出池水的溢漫丰盈。七星桥后面的廊桥,又遮挡了锦汇漪尾水的去向,让人产生无穷的意境。2.建筑与环境的巧妙结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寄畅园就具有这种灵性,它的灵性是通过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合一的空灵绝配而造成的。通常,山石、水体、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基本元素,他们的组成与

结合反映了园林的外观形象。一般来说,建筑作为人工景观,其造型、色彩、体量都是非常

考究的,尤其是园林建筑,因为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所以,首先必须根据园林规模、空间尺度来安排其体量、造型等。风景绚美固然是园林建筑建设的重要标准,但还有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要注重整体的协调性,无论建筑多寡,都要与山、水、花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寄畅园就是一个较好的范例,它将浓郁的自然美、建筑美和人文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无论在规模上、布局上还是规划经营上,都具有精美的气派。同时,寄畅园围绕南北长、东西短的锦汇漪,布置北堂、东廊、南树、西山,曲折自由,而且使用假山、小院、漏窗作屏障,适当阻隔游客视线,使人有曲径通幽之感,意境也更加含蓄深远,从造园艺术上应该说是苦心经营的结果。寄畅园建筑物所占的比重较少,而是以山水为主。下面,从园中有代表性的建筑—— 秉礼堂人手分析其呈现出的意蕴。寄畅园是无锡锡惠公园的“园中园”,而秉礼堂又被看做是寄畅园的“园中园”。这种把园林的大空间分隔为若干小空间,在每一个小空间中作精心布置,造成主次分明又互相流通的手法,在古代造园中被经常采用,如苏州的拙政园、北京的圆明园等,使得在有限的面积中求得了无限的美感。秉礼堂这组庭园,面积不到一亩,却非常整洁精雅,庭院内的水池、石峰和花木显得生动活泼。向着庭院的一排漏窗关起来使厅堂静缢安详,开开来鸟语花香。室内布局秩序井然,室外别有洞天。倚坐在窗边低头看池中的游鱼嬉戏、抬眼望盛开的花草争齐斗艳,那真是再惬意不过的了。更为巧妙的是山水相映、人在画中的那种意境,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都能够尽情领略到艺术的神韵。秉礼堂对面有一排碑廊,碑刻很丰富,共有217方,统称《寄畅园法帖》。法帖的原碑,刻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

现在展示的

是根据原碑拓片重刻的,从这些碑刻上,我们仿佛可以触摸到寄畅园深远的历史与文化脉搏,可以聆听到寄畅园悠长的清音。这些稀世珍宝是寄畅园景色的绝妙点缀,它使寄畅园于自然美中更增添了人文美、历史美与艺术美。这排碑廊与整个庭院在一起孕育了寄畅园的品味与生命,体现了建筑与人文、自然环境的高度和谐。如今,它已成为寄畅园中一道光彩夺目的人文风景线。3.充满文人趣味。优秀的园林像画也像诗,需要适时地停下来品尝一番,品尝那远古的神韵与历史的芳香。在寄畅园,你可以邀上一壶茶,静下心来去感受、去品尝,这其中不乏诗情与画意,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似乎都经过了仔细推敲。众所周知,江南私家园林的主人一般都是归隐的达官贵人,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审美趣味,对自然的美丽较为敏感,同时又有丰富的游历经验,因此,他们常如吟诗作文般对待其园林创作,因地制宜地处理景物之间的关系。郁盘、知鱼槛就是主人吟诗作对、下棋博弈的地方,他们不仅要从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而且要讲求环境的优美与内心的感受,这就是文人趣味的直接体现。吟诗做画、诗词歌赋,都需要在空间设计的布局中进行考虑与安排。陈从周教授就曾精辟地论断:研究中国园林,首先应从中国诗文人手。寄畅园的设计里文人趣味是比较浓厚的,其字画陈设,包括匾额、楹联、挂屏、字画、刻石等装饰构成要素和家具、陈设等,都可谓集自然美、工艺美、书法美和文学美于一身,集中了中国古代士大夫精雅文化的艺术特征。寄畅园中轩窗边、几案上、墙壁上,放置的都是古雅之“韵物”,诸如古书画、古瓶、雅石等,或罗列布置在室内博古架上,或陈列在厅堂、镌刻在墙壁上,既可随时得以摩玩舒卷,也能营造出优雅的艺术氛围。4.意境深远。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象外之象”,即所谓的“意境”。寄畅园的空间艺术创作中“意境”的产生与中国的哲学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古代哲学讲究“实中见虚、虚中见实”的虚实相生的思想意境。在寄畅园的空间布局上,有许多地方运用了这种手法。例如,穿过含贞斋,来到九狮台,始有山穷水尽之感,然而从九狮台处一折而变的豁然开朗,锦汇漪由此映入眼帘,从而造成“虚中见实”之效。而且。还有些地方处理为开门于不通之处,映于竹石,有“实中见虚”之意。“形神兼备”也是寄畅园造园的宗旨,寄畅园的山石景观并非是对自然物的简单模拟或翻版,而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它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标准。寄畅园造园艺术所追求的意境美,同时也包含了与天地亲和的理想美、与环境互动的生活美以及与情感共鸣的融合美。以水体为纽带的山、水、建筑组合关系不仅大大丰富了园林艺术手段,而且促进了山、水、建筑及植物景观间更复杂的穿插、渗透与映衬。寄畅园中漏窗的运用也是比较成功的,漏窗在园林中的功能是漏光、透气、聚景。漏的是阳光、月光、灯光,诡谲变幻,晨昏不一,昼夜分明,四时异调,那普照大地、四处弥漫的光线,经由漏窗进入庭园,就成了人为之光、艺术之光。漏窗“聚景”,人们可以通过遮挡物的透空之处,隐隐约约地看见探窗的红杏、临风的红枫;可以嗅到桂花的浓烈、香樟的幽香;可以闻听知了的呜叫、黄莺的啼声。漏窗使景致相互渗透,使不同的景区气息交流,浑然一体。窗框中映出佳景,成为天然图画,这也正是寄畅园在空间布局上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具体表现。

从上述分析来看,仅用传统造园艺术的法则:借景、叠石、疏密、动静等手法来阅读寄畅园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种理性的艺术梳理,而不是感性的生命体验。寄畅园是一个注

入了历代造园者太多智慧和心血的巅峰之作,一个完全可以传之百代永远被人阅读的精品。

而更重要的是,寄畅园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一个有灵性、有情感的生命体,我们必须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它。综观寄畅园的空间布局,不难发现,其特点鲜明,个性化强,充满了文人趣味与意境,同时也达到了建筑美、人文美与自然美的完美结合,给现今的园林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今天的许多园林,只是一味地模仿或追求西方现代派的园林样式,从而失去了其作为传承地域文化与艺术载体的作用。如何把人文、历史、环境因素更好地融入现今 园林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篇五:寄畅园

课题名称 浅谈寄畅园造园艺术

摘要

寄畅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站在新时代的角度来看,它仍然是一个值得借鉴与

学习的范本。本文主要从寄畅园的历史和造园手法等方面入手,探究寄畅园空间布局的

艺术特征,着力分析寄畅园的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底蕴相结合的人文景象,这对我国

现今园林有着很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 寄畅园;造园法则

目录

1 概况3

2借景艺术 3叠山艺术4理水艺术3

5建筑艺术4

6植物造景艺术7 小结 4

参考文献谢辞5

1 概况

寄畅园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它位于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取王羲之《答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名园。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至2000年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锡惠名胜区对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毁坏的寄畅园东南部进行了修复,恢复了其全盛时期的园林景观[2]。使整个古园气机贯通,充满雅致。总体上说,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

2 借景艺术

借,是借景,是景物之间相互资借关系处理,以丰富园景,增加园趣,扩大景观效果[3]。借景,是我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一,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可以互借,也可以外借。

寄畅园面积15亩。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山水地形,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秀色揽人围内,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寄畅园主要赏景建筑都背东面西。为便于西借惠山,从知鱼槛、涵碧亭、环翠楼、凌虚阁等主要观赏点望去,但见惠山绿嶂巍峙,山顶游人蠕动,既远又近。“名园正对九龙岗”,“春雨雨人意,惠山山色佳” [4]。它东南借锡山,“今且锡山姑且置,闲闲塔影见高标”。无论在环翠楼、鹤步滩、六角石亭,举目所极,龙光塔影,总是近在咫尺,使得只有十五亩的寄畅园,收纳了惠山、锡山,使景观延伸的很远,有限的空间变成无限的空间。寄畅园因其选址之巧妙,能充分收摄周围环境的美好景色,使视野得以最大限度的拓展到园外,是造园技法——远借的最佳实例[5]。清屠隆说寄畅园:“七分天然,三分人事”,就是指借景的得法。

3叠山艺术

叠山是主要的造园手段之一;根本的目的是起到一个登高望远,扩大空间的作用。 寄畅园山的轮廓有起伏、有主次。其中部较高,以土为主,两侧较矮,以石为主,土石间栽植藤蔓和树木,配合自然。山虽不高,而山上高大的树木却助长了它的气势。假山间为山涧,引惠山泉水入园,水流婉转跌落,泉声聒耳,空谷回响,如八音齐奏,称八音澜,与“天下第二泉”相连。知鱼槛对面的山岗,是造园者精心掇叠的假山,它是寄畅园内的主山,完全用本地山石围叠,并以土填实,这是明代常用的造园手法。这里把土山当作惠山的余脉来处理,采取南北蜿蜒的方式,这样和横卧在背后的惠山脉络一致,气势相连,而且假山真山山石一致,质理相同,没有人工斧凿的痕迹。

4理水艺术

在中国传统的自然山水园中,水和山同样重要,以各种不同的水型,配合山石、

花木和园林建筑来组景,是中国造园的传统手法,也是园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流动的、不定形的,与山的稳重、固定恰成鲜明对比。水中的天光云影和周围景物的倒影,水中的碧波游鱼、荷花睡莲等,使园景生动活泼,所以有“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之说。

寄畅园之水池,南北狭长,故在中部知鱼槛(半亭)处水面狭一下,使水面分成南北两部分。水池之西的八音涧处有泉眼,确为水源,而又在池之北端做出水湾, 似为池水流出之处。这种做法实例不胜枚举。

5建筑艺术

建筑是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塑料、冰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建筑的本身不是目的,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广义上来讲,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在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的范畴里,建筑是指兴建建筑物或发展基建的过程。

寄畅园把园内的建筑当做整个空间环境中的一个有机部分来看待,使建筑与山石、花木等园林要素按照空间的需要流动,富有节奏感。寄畅园的建筑为园内的景色起到了先抑后扬的铺垫作用,很好的与环境融合。秉礼堂是典型的园中之园,虽可以独立的自成一体,却还是寄畅园的必要组成部分。这就体现了园林艺术构图法则中的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6植物造景艺术

植物造景以自然乔、灌、藤、草本植物群落的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为基础,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其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进行创作,形成山水—植物、建筑—植物、街道—植物等综合景观,让人产生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

无锡寄畅园的绵汇池,面积1667平方米。地中部的石矾上两株枫杨斜探水面,将水面空间划分成南北有收有放的两大层次,似隔非隔,有透有漏,使连绵的流水似有不尽之意。

7小结和展望

通过对苏州园林寄畅园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觉到中国古典园林高超的造园手法,认识了中国园林被世界所公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的原因。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参考文献

[1] 周磊.无锡寄畅园秉礼堂庭院理景设计手法初探[J].江苏建筑.2010(B12).

[2] 朱晓光.江南之秀——寄畅园[J].城建档案.2010(7).

[3] 舒剑平.远山近水皆有情——略谈园林造景中的因借之妙[J].东南文化.2003(4).

[4] 李正,忻一平.因地制宜 巧借外景——浅谈无锡寄畅园的造园艺术[J].国土绿化.2010(1).

[5] 张洪,倪亦南.展开的天然山水画卷——无锡寄畅园赏析[J].园林.2009(6).

谢辞

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xx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写作毕业论文是一次再系统学习的过程,毕业论文的完成,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感谢赵莉老师,对我的工作和学习加以鼓励,以及就业方面给了我很大帮助,使我对社会对工作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跟加努力的工作,再次感谢我们的老师对我的教育和培养。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