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中国少年文摘经典美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8 07:22:49 字数作文
中国少年文摘经典美文字数作文

篇一:文摘

文摘类杂志投稿箱 (2011-7-5 10:52:00)童新华

1

推荐

读者: duzhe@duzhe.cn

光明日报 gmdaily@public.bta.net.cn

读者欣赏 duzhexs@duzhe.com

小品文选刊 xpwxk@126.com

青年文摘 qnwz@qnwz.sina.net

意林 y2530303@mail.jl.cn

微型小说选刊 wxxsxk@wxxsxk.com

青年博览:陈一鸣:cym7300242@163.com cym7300242@163.com 读友:dyou@snsn.com.cn dyou@snsn.com.cn

大众文摘: dzwz@mail.huash.com

知音文摘 liangyou@zhiyin.com.cn

中国少年文摘经典美文

《高中生·快乐阅读》guoying1230@sohu.com mizi6629@163.com 《科海故事博览·智慧文摘》hu_shuanglin25@163.com

《报刊博览》jxrbbkjc@sina.com

《新智慧》(文摘版)xinzhihuiyuegao@163.com

《健康文摘》jkwz@sina.com

《启迪》qidijg@163.com(荐稿) qidi200706@163.com(原创) 《读者》(乡土人文版)编辑蒲安应 puw@duzhe.cn

《意林·少年版》执行主编宋春华song13747@sina.com

《青年文摘》(绿版)副主编万玉云 wenzhu-wyy@vip.sina.com 《意林金故事》yilinxiaoshuo@126.com her1000@126.com 《青少年文汇》qsnwh@ep369.com

《人口文摘》 bj_dykj@sina.com

《社区·读书》sqds0601@yahoo.com.cn

《微型小说精品》zhangguisheng001@163.com wxxsjp@126.com 《男人世界》nrsj7186@sina.com

《读者(少年版)》gdsnwz@126.com

《小小说选刊》xxsxk@vip.sina.com

《哲思》zhesi88@sina.com zhesi88@tom.com

《37°女人》林钰 lin.jade@163.com

《党员文摘》dywzbjb@126.com

《经典美文》wy_jdmeiwen@163.com

《文苑》wenyuanzg@163.com

《北京纪事·纪实文摘》beijingjishi@vip.sina.com(公共信箱) 张向阳 zhangxiangyang666@126.com 麻雯 mawen214@163.com 李小灵 lixiaoling0430@yahoo.com.cn 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读者俱乐部》

唐一稳 tudutang@hotmail.com 郑玖梅 zjm_80@126.com

肖友松 xiaoyousong126@126.com 心砚 xinyan_430@163.com 《东西南北》

董冰 dongb193@yahoo.com.cn 王淼dxnbwm@yahoo.com.cn

杨微momo_5218@163.com 贾喜程dxnbjxc@163.com 肖云峰maomixiaochou@163.com 孙淑鸿 sunshuhong1425@163.com 王蕾dxnbxy@sina.com 庞椿盈pangliu_1@hotmail.com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caifubianji@163.com,zbk1118@126.com 《故事Party》storyparty@126.com 《科普童话》kpth2006@163.com sharryabc@yahoo.com.cn (探险、探秘、探案、想象、科幻故事、童话故事、儿童生活故事) 《启迪》qidijg@163.com(荐稿) qidi200706@163.com(原创) 静眉yangqiutian@tom.com(荐稿)sinbad-ideal@163.com(原创) 《城市情报》赵雯wenzi969@163.com(情感文摘) 《快乐青春》 klds@eyou.com 《中国少年文摘》duzhetieba@sina.com(公共) wuyusan@sina.com(吴霰)

篇二:一篇让中国式教育震撼的文章

一篇让中国式教育震撼的文章

黑格伯爵教育2014-12-26 14:36:27阅读(10428)评论(113)分享到

美国小学给10岁的儿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中国的昨天和今天》。 环球网讯 10岁的孩子被送进了美国学校,上英文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

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对学生的三六九等的分类排位。这就是呈现在一个中国记者眼前的美国教育。面对与中国教育截然不同的西洋景,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这究竟是教育学者的危言耸听,还是对人与教育之间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我们中国人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我们中国的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

美国小学给10岁的儿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美国老师竟然让10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我由此遭遇美国教育。

当我牵着10岁的儿子登上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飞往美国洛杉矶的班机时,心中就充满了疑惑:我不知道在孩子这么小的年龄就把他带到美国去,是不是一个失策?一位朋友的劝告还响在耳边:最少应该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多少专家也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出色,而基础教育绝对不如中国扎实。 直到我把儿子送进了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内心的忧虑终于得到证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在学校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儿子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弗丝女士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是不用再学了!面对她那双充满笑意的蓝眼睛,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是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觉得沉甸甸的。在中国,他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书包里没了负担,孩子精神上就更松快了,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了我一个字正腔圆的答案: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至此,总不能再把他送回国去呀?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作业?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严声厉色地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微博)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一时语噎: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偌大一个中国,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历史和现状,一个10岁的孩子能说得清么?我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边际可循,那这次真可谓是不着边际了。

儿子猛不丁地冒出一句:饺子是文化吗?

饺子?文化?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真是没少下功夫,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我这个虎头虎脑、从来就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只是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很快就把文章做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参考书。

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没有评价,既未说对,也没说不对。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

是不是?儿子反问我。

我无言以对。心中始终疑疑惑惑:弗丝老师希望他们进入什么境界?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这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开始对美国的小学教育方式有了一些理解。老师正是在是通过这些设问,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引导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情景: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有些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两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审视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弗丝女士: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我上小学时,可没少背课文,没少背教科书的要点。

弗丝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整整5年,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的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

1995年,我回国后,将自己对美国小学教育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一篇小文章——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出乎我的意料,就是这样一篇小文章,发表后引起不小的反响。中国最火爆的周末报纸《南方周末》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教育部的机关报纸《中国教育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全国上百家报刊和网站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摘刊物《读者》与我签订了向他们终生授权转载我的文章的合同,一些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引用了这篇文章,一些探讨中国教育改革的书籍也收录了这篇文章。我当时还在想:这年头中国是怎么了,我写的那么多反映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都没有什么反响,一篇小小的文章居然这样引人注意。中国人可能还是需要看些轻松的东西吧!

不过,我很快发现,那篇小文章之所以有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是因为它恰恰触动了我们中国人心中最为沉重的事情。

文章发表后的几个月,我当年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微博)实验小学举行40周年校庆,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把她的女儿带来了,小姑娘眼睛里分明带着种种不情愿的神色,大概是被母亲强迫而来。我的这位同学这些年来让这个女儿折腾得苦不堪言,小姑娘就是喜欢英语,对别的课程没有兴趣。马上要中考了,当妈的急得茶饭无心,每天都与女儿较劲:你光是英语好,别的科目不好,不也是考不上好学校?

大概是作母亲的情急之下唠叨太过,弄得母女关系十分紧张。我安慰我的同学,让她换个思维方式,给孩子一些自由。我说到了我的儿子,说到了美国的小学教育。

这个小姑娘在一旁听着,突然睁大眼睛,惊异地看着我,问道:叔叔,你是不是写了一篇文章,说你的儿子在美国上小学的事情?

我说:写美国小学的文章可不少,你看的是哪一篇?

小姑娘说:文章有一段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是不是这篇文章?

我很吃惊,一个小姑娘怎么把这么长的一段话都背下来了?我告诉她,这篇文章是我写的。

小姑娘有些雀跃地说:叔叔,你知道吗?我把这段话用刀子刻在我的桌子上了。我是在《读者》上看到这篇文章的,看了很多遍,都快给背下来了。我想,我要是在美国的学校上学就好了!

一个孩子,竟然用小刀把描述美国教育的一段话刻在桌子上,这是为什么?她究竟被什么所打动?

与孩子聊起来,方才知道,他们的课业太沉重了,以致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或者想做的事。学校对她们的管理也太严格了,甚至不让女孩子留长头发,进校门有人专门检查。这个小姑娘无法想像,世界上居然有不用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的地方!有鼓励孩子们给总统决策提意见的地方!孩子太渴望在学习中能够自主、能够轻松、能够快乐了,他们太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太向往课堂外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了!

后来,我的小侄子的经历,也给我上了一课。

那年7月,小侄子从小学毕业,正赶上中国开始倡导素质教育,小学生升中学一律取消考试,就近分配。

按照地理位置,我的小侄子可能被分到他们住处附近的一个臭沟学校,这是全家都难以容忍的。于是,一家人动用各方关系,历经周折,才找到京城一所有名的寄宿中学,交了3万元赞助费,把小侄子送了进去。

大人们终于释然,似乎这3万元买来了小侄子的前途。我问我弟弟,这年头不是都开始素质教育了吗?你们还花这种钱,费这种精力干什么?

我弟弟一脸苦涩地说:什么素质教育啊,孩子高中毕业还不是要考大学?考大学还不是要看分数?你不给孩子找个好中学,不是耽误他一辈子?

我无言以对。

小侄子进了新中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原本聪明活泼的孩子,每个周末回家,都像霜打了的茄子秧似的,没精打采。到了星期天晚上送他回学校时,常常哭丧着一张小脸。以至于后来竟要父母做说服工作,就像当年送他上幼儿园一样。有几次孩子还掉下眼泪来。 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受不了这个学校,纯粹是个集中营。把学校说成集中营?这太过分了!于是大人们开始教育孩子。

但小侄子倒振振有词地控诉起学校:晚自习从6点半到9点,做完作业只许看教科书,其它所有的书都不让看。小侄子撅着嘴说:教科书有什么可看的?前面的内容全知道,后面的内容都不懂。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连玩的时间都没有!

控诉完,小侄子还大放厥词:不让我们玩,就是剥夺儿童的人权!

大人怕这孩子童言无忌惹恼了学校,于是教育他说:你懂什么是人权?让你上这么好的学校,你还觉得剥夺了你的人权!你没看电视上那些非洲孩子,饭都吃不饱。你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就欠把你送到那儿去过几天!

篇三:元济高级中学高二学生经典美文阅读材料选粹

1.摆渡自己

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20岁忽然残疾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因为看穿了“死是一件不用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灭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号”飞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讨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也许一生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一是生存,一是爱情,它们常常突然间就浊浪翻滚地横亘在面前,你愁肠百结找不到过去的桥,痛不欲生找不到可以渡过去的船。这种无路可走的绝望,一生中谁不碰上几回?!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 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剧痛,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黑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有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给互联网上从未谋面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

所以,无论命运多么多变,无论人生多么颠沛,都会有摆渡的船,而且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2.生活似条河

人生似一条河,也似航行在河流上。

只要阅历世事有了丰富的体验,就会深感短短的一生真如行进在一条河流中,中间要流过多少悬崖、峭壁、险滩,中间起了多少翻腾变化......

如果是在航行过程中扬帆而驶,懂得风势、懂得水性、能视野开阔、能操纵风帆,也许可以领略到唐代诗人王湾写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诗境与情趣。

可是,有谁在人生的河流上不受过冲击、险阻,不经搏斗而过来的呢?否则就不成其为人生了!

不问是怎样的历程,应怀“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的勇气、志气,才会有不太平凡的人生。

3.握住日子的精彩与美丽

如悄无声息的冬雪,似淅淅沥沥的春雨,若仲夏浓荫里沙沙而过的风,静静地一页页翻过。

有的早已与草木同腐,有的则填涂着朦胧的色调散乱在心上。蓦然回首,欲将疏忽曾经拾起,却只捡得几页缺角少字的片断,时光它不再倒流。

泪眼婆娑过一段雨季。当莫名地把一个陌生的形象和埋下蒲公英的向往视为美丽的诗篇珍藏,才知在日子的催长中不知不觉套上了成熟的伪装;当走出母亲殷殷的目光,独踏异乡的旅途,才知日子显示的不仅仅是年少对母亲眼路的漫行,更是成长对遥远梦乡的奔赴。

也许那些落叶上写诗的心情会一天一天老去,也许成长要以孤独为代价,逝去的也无非给我们一个把握今天的启示。其实,谁能对完整的人生、完美的日子下一个固定的的概念呢?别人对我们重要,但我们不能失去自我。更多的时候,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拭去旅途的灰尘,用自己的问候驱散跋涉的疲惫,重用自己的心灵去珍惜每一个日子,每一点感动。

是否在眺望远方星空的时候,望不见自己心灵的彼岸?给自己一个承诺,好吗?在回首的某日,还过去一本完整的书,不管装订拙劣还是单薄,只要有内容。

写好人生这本书,握住日子的精彩与美丽待明日细细品读。

4.生活的艺术

很少有人认为生活没有亏待过自己,同样,很少有人会认为自己曾亏待过生活。在你的眼里,别人实际得的总是比他应该得的多,而你自己正相反,于是你感到不平、压抑,甚至愤怒。 其实,生活没法亏待你,只有你自己才可能亏待自己。生活的艺术本来就是平衡得失的艺术: 要装进一杯新水,你就必须倒掉已有的旧水;

要获得一支玫瑰,你就必须放弃到手的蔷薇;

要多一份体验,你就必须多一份创伤。

换一个角度来看,虽然倒掉了一杯旧水,但你拥有一杯新水;

虽然失去了蔷薇,但你采来了玫瑰;虽然受了创伤,但你多了体验。

泰戈尔有诗:“鸟儿愿为一朵云/云儿愿为一只鸟。”

生活是永远没有错的,有错的只是你的心态。其实鸟儿只需做好一只鸟,云儿只需做好一朵云。

无论生活将机遇和幸运赐与谁,都有他赐与的理由。一味的羡慕与嫉妒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坏了你一份平和的心境。只有抱着淡然的心态认真做好你应该做的工作,你才有可能得到并不淡然的结果。

学会接受他人的成功与幸运,并不意味着认同自己的平庸与拙劣,而恰证明了你的成熟与坚韧。只有成熟的、坚韧不拔的人才懂得如何去摆弄得与失的砝码,才懂得生活的艺术原来就是平衡得失的艺术。

5.有梦才有远方

雪野茫茫,你知道一棵小草的梦吗?寒冷孤寂中,她怀抱一个信念取暖,等到春归大地时,她就会以两片绿叶问候春天,而那两片绿叶,就是曾经在雪地下轻轻的梦呓。

候鸟南飞,征途迢迢,她的梦呢?在远方,在视野里,那是南方湛蓝的大海。她很累很累,但依然往前奋飞。因为梦又赐给她另一对翅膀。

窗前托腮凝思的少女,你是想做一朵云的诗,还是做一只蝶的画?

风中奔跑的翩翩少年,你是想做一只鹰,与天比高?还是做一条壮阔的长河,为大地抒怀? 我喜欢做梦。梦让我看到窗外的阳光,梦让我看到天边的彩霞;梦给我不变的召唤与步伐,梦引领我去追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1952年,一个叫查克·贝瑞的美国青年,做了这么一个梦:超越贝多芬!并把这个消息告诉柴可夫斯基。多年以后,他成功了,成为摇滚音乐的奠基人之一。梦赋予他豪迈的宣言,梦也引领他走向光明的大道。梦启发了他的初心,他则用成功证明了梦的真实与壮美——因为

有了梦才有梦想;有了梦想,才有了理想;有了理想,才有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历程: 没有泪水的人,他的眼睛是干涸的;

没有梦的人,他的夜晚是黑暗的。

太阳总在有梦的地方升起;月亮也总在有梦的地方朦胧。梦是永恒的微笑,使你的心灵永远充满激情,使你的双眼永远澄澈明亮。

世界的万花筒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未来的天空下也传来迷人的歌唱。我们整装待发,用美梦打扮,从实干开始。等到我们抵达秋天的果园,轻轻地擦去夏天留在我们脸上的汗水与灰尘时,我们就可以听得见曾经对春天说过的那句话:梦想成真!

6.去自讨苦吃

你让明天披挂着辉煌在前边等你,你浸在今日的霞光里沐浴。你想生活该是一块不化的酒心糖,总有润甜醇美的滋味伴你。

那么,苦涩的青果子给谁,受难的滋味给谁?请柬并不都是来自上帝的召唤,地狱中的魔鬼也从来不会歇闲。也许你人生之旅真都是虹桥花路,没受过羁绊,没遭遇过磨难。失意于你,犹如一个极陌生的路人,你甚至从未同他打过照面。你真想为自己的幸运开瓶爆响的香槟酒了,独自领受那飞喷香沫的祝愿。可是幸运者未必富有,因为生活的馈赠远不止是

跪呈给你的一只摆满香食的果盘,除此还有另一种滋味的供奉,我想,那就是苦和难。对此,你何尝不该虔诚地领受?

人,过于舒适往往会流于平淡,几经磨难往往会生出不凡,莫如时常对自己说:去讨点苦吃吧! 追求你未必能企及的向往,抛弃你已经拥有的安适,尝一只你从未吃过的青果子,走一程你不曾跋涉过的沼地泥湾??学会容纳失意,学会品尝苦难即使折戟沉沙,人仰马翻,只要你意志被铸成一个不倒的硬汉。

没有磨难,不配称真正的活过。没有痛苦,就不是真实的人生。有了这样的经历,你将无意再评说幸与不幸。因为对苦难的咀嚼要选胜于甘甜。

“自讨苦吃”认真地揣上这话上路吧!别在把它视为一句戏言!

7.人生没有失败

一个故事,总要留点遗憾才有令人感到的美丽;一种结局,常需存有惋惜方显言尽意未穷的回味。挫折纵然无情,却给人无尽的砥砺;失败固然残忍,却使人趋于顽强。人生就在这样不甘寂寞与幻灭中周而复始演绎出一幕幕亘古至今的忧伤和难忘——人生多风雨,世事足悲泣。终于发现:是自己奢望太高——何不归于平淡?!是自己不尽完美——何不奋起直追?!隐逸南山——人生玄机与亦得亦失的倏然顿悟;卧薪尝胆——内心痛楚与周身志力的再次凝聚。坎坷和泥泞,不足以停滞前行的步履——失败中同样浇铸着辉煌;阳光和坦途,更需要助长奋进的勇气——功成名后体验出胜利的艰辛。人生没有失败——一湾溪流,曲折回转中竟会激起怡心旷神的鸣响;一波巨澜,潮涌潮退时更能叠出惊魂荡魄般的雄壮!

8.享受失去

失去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得到。

失去了太阳,可以欣赏满天的繁星;失去了绿色,得到了丰硕的金秋,失去了青春岁月,我们走进了成熟的人生,失去了爱情,我们还能继续拥有爱情,爱是很痛,但是我们依然不肯停留下来,继续追寻着属于我们的爱情。或许,生活需要享受收获的喜悦,也该享受“失去”的乐趣。

曾经从书里读过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你失去太阳而流泪,那你也失去群星了!从这句话中,我能深深地体会到一座失望化为希望,痛苦化为快乐的桥。获得是一种幸福,失去是另一种

幸福,明白了拥有什么就品尝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失去了也不要再苦苦的执着,执着也是一种折磨!

人生,其实可以享受的东西很多,即使孤独也可以享受。懂得了人生这本书,只有孤独时才能读出真正的味道。失去了热闹,还有幽静陪伴,失去了爱情,我们还拥有自己,即使失去了月亮,还有月亮与风儿的相伴,记住,要振作起来,不要哭泣,没有了爱情,我们都依然活着!

只要享受“失去”的乐趣,才能真正的去品尝人生的幸福!

9.生命喝彩

生命不是一篇“文摘”,不接收平淡,只收藏精彩。她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次“连载”,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她都不会在你的背后留有空白;

生命也不是一次彩排,走得不好还可以从头再来,她绝不给你第二次机会,走过去就无法回头,只留下遗憾,只留下无奈。

生命是一部大书,所有的章节必须用我们的血汗撰写;生命更是一次竞技,生命没有看台。 生命只属于我们一次,我们该把她打扮得更加光彩。

10.留一份沉默给自己

沉默首先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面对厄运处变不惊的坦然和镇定,是一种无所畏惧的宁静和自信。只有那些小溪才会为自己歌唱,大江大河往往越深广越是沉默无声。

留一份沉默给自己。不要喧哗,不要吵闹,也不要叫嚷。偌大的世界,终究有一块地方是属于你的,没有哪一个人能代替你特定的生命位置。也许大海给贝壳下的定义是珍珠,也许时间给煤炭下的定义是钻石。真正强大的人,用沉默来储蓄自己的才华和学问,而绝不出卖自己的优秀。

留一份沉默给自己。即使有人在说你坏话,你也大可不必反唇相讥暴跳如雷歇斯底里,对一个心灵纯正的人来说,流言永远是苍白无力的。因为流言无论有多坚硬,也是一块迟早要风化的石头,事实会在最关键时为你站出来说话。

留一份沉默给自己。在别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默默地坐下来读一本心爱的小说;在别人沉迷于灯红酒绿狂歌劲舞时关起门来听一首克莱德的小夜曲,让那些灵巧的手指从心间温柔地抚过;在别人谈论飞利浦金利来佐丹奴比利牛仔的时候,守着自己窗内的世界给朋友回一封简短的信,相信自己的真诚足以抚慰一颗孤寂的心。

留一份沉默给自己。思想杂乱了,需要梳理,灵魂蒙蔽了,需要洗涤,头脑嘈杂了,需要冲刷。而沉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剔除我们思想中浮躁和不健康的东西。沉默,是一种包容一切让我们留一份沉默给自己!

11.自己的观音

一名虔诚的佛教徒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你是观音吗?”“是”那人答道。

“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因为我也遇到了难事。”观音笑道:“我可知道,求人不如求已。”

这一则有关佛的趣谈,它让人深思,让人回味。想来凡人之所以为凡人,可能就是因为遇事喜欢求人,而观音之所以为观音,大约就是因为遇事只去求已吧—如此再想,如果人人都拥有遇事求已的那份坚强和自信,也许人人都有会成为自己的观音。

12.用好今天

一位大学毕业的女孩不顾父母和亲友的劝阻,带着大家凑集的30万元南下“闯海”。然而,幸运之神并没有光顾这个北方女孩,两年时间她赔了个精光。

她站到了一座50多米高的大厦项上,想化作一朵无痛苦无烦恼的白云,在万里晴空中随意飘动。晨风掀动着她的一身洁白的衣裙和一头瀑布般的黑发,轻抚她流溢着青春色彩的脸庞。 在迈出大厦边缘的最后一步时,她抬起头向东方看了一眼,恰巧看到初升的太阳又圆又大又红又亮,那数不清的万道金灿灿的霞光,那么耀眼,那么动人。一刹那间,她的心灵慢慢地升华。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的心情每天也都是新的。抓住今天也许会有新的机遇,我为什么抱住昨天的失败不放而弃着今天的机遇不用呢?于是,她毅然地转回身,回到了洒满阳光的那座她曾一度渴盼投入到它怀抱的城市。如今,从失败中崛起的她,已是一家私营大企业的总经理,拥有几百万元的固定资产。面对成百上千封写给她的请教事业成功秘诀的来信,她的回答只有一句话:在失败的时候要告诫自己,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的心情每天也都是新的,还有成功的希望在前边,要大胆地去寻找。

愚昧的人陷入昨天的苦痛中“软化”自己的脊骨,明智的人看重今天珍惜生活赠送的新机遇。我们常常不是失败在昨天,而是失败在没有很好地利用今天。熔炼昨天,我们可以把不需要的记忆忘却;用好今天,我们可以寻找到一个新的向前延伸的成功的“亮点”。对于每位有追求的人来说,可能会有许多个应该熔炼的昨天,也都有许多个萌发希望的今日。把一个个今日穿在一起,就是一条动人的亮丽多姿的希望彩链。人的心情每天都是新的,重要的是善于捕捉到这种奇妙的感觉,那是重新开发自己生命的动力。我们都有许多从零起步的新的机会。 希望是磁石,人生如铁。 失败是成功的阶梯。

13.走向明天

春笋坚持走自己节节攀高的路,穿过了昨天围困于幽深的梦境,越过了今天与她一般高的沉湎于随风轻舞的悠闲生活的柔草——为的是走向明天的凌云。小溪坚持走自己长途跋涉的路,告别了昨天巨石留给她的夹缝,告别今天群峰留给她的弯弯的峡谷。——为的是迎接天的广阔。山花坚持走自己对外开放的路,摆脱了昨天蓓蕾的封闭图式,不满足于今天如火如荼的初绽——为的是创造明天的灿烂。因为:坚持昨天叫作立足;坚持今天叫作进取;坚持明天才叫成功!

14.击败过错

人生是一次壮丽的出海,一次艰难的跋涉。当你怀着无数渴望与幻想打开世界之门,高举起生命的旗帜走向生活,你断不知道你前面哪能里是礁石哪里是沟壑。当汹涌的风浪把你雕成岩石扑向你沉重而倔强的思索,你便顿然领悟,什么是成功,让激动的泪水洗尽我们脸上的悲哀,我们曾面对过错,长久长久地背负着山石一样的沉默。痛悔和思过仅仅是昨天的一个短短的小结,而我们却用凝固的时间换取了长久的谴责,恰恰忘记了我们为错过太阳而流泪的时候,也将错过了那如梦如银的星月。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把你的一切安排得妥妥贴贴,只有自己凭着理性和感觉对外界做出判断和选择,因此,你难免要有失误,难免要经受挫折。灾难并不可怕,关键是你能否冷静地审视并拯救自己,让困惑在重新得到的勇气里获得解脱。

面对过错消极地沉湎于烦恼和悔恨之中,代价实在是付出得太多,那是对生命的一种最刻毒的挥霍。悲哀已无法弥补以往的漏洞,痛苦已抹不掉那许久的失落。面对灾祸你只能选择你人生最艰难的出口:击败过错!从教训中得来铭心刻骨的启迪,然后勇敢地站起来,对困境来一次最庄严的突破。

茫茫宇宙,繁杂世界,充满迷离充满疑惑。只要你把握你的每一时刻,只要你勇于战胜自我,

篇四: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报刊杂志

(二年级)41--130 (三年级)41--131 (四年级)41---132 (五年级)41--133 (六年级)41--134

定价:一年级到六年级均是每年46.80元。

简单介绍:以灵动,实用,亲和,趣美为自身特色,实施“造星”战略。重点服务中上学生。深层激发学习兴趣。强力拓宽知识视野,全面提升学业成绩。

3.[英语学习](阳光英语) 邮发代号:80--510 定价:全年60元

简单介绍:专为初,中级英语学习者打造的素质型读物。

4.[小学生时代。大嘴英语] 邮发代号:32--202 定价:全年24元

简单介绍:幽默卡通加地道英语。快乐,时尚,浅显,有趣。精彩丰富的互动SHOW让你轻轻松松把“大嘴”张开。快快乐乐学英语。

5。[学英语报]

邮发代号:(小学初级版)21--153 (小学四年级版)21--182 (小学五年级版)21--115 (小学六年级版)21--210

定价:旬刊,半年定价14.4元。共十八期。

简单介绍: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强调跨文化交际和教学互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提高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五。家教类。

1.[家庭教育] 邮发代号:32--82 定价:全年36元

简单介绍:关注家庭教育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广聚父母智慧,巧解家教难题。介绍教子经验,启迪家教智慧,博通古今中外,开阔家教视野。权威解读家教理念。系统介绍家教知识。

2.[家庭与家教] 邮发代号:26--180 定价:全年36元

简单介绍:讲述真实的家教故事。介绍成功的家教经验。洞察孩子的心灵深处,解除家长的困惑迷惘。

3.[知心姐姐--生存智慧版] 邮发代号:80--567 定价:全年60元

简单介绍:为你的孩子准备人生的必修课。

4。[知心姐姐--亲子共读版] 邮发代号:82--936 定价:全年60元。 简单介绍:半本供中小学生阅读,半本供爸爸妈妈阅读。面对中小学生成长烦恼。解决孩子父母家教难题。

篇五:美国小学生作文:一篇让中国式教育震撼的文章

美国小学生作文:一篇让中国式教育震撼的文章

10岁的孩子被送进了美国学校,上英文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

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统一的考试,没有对学生的三六九等的分类排位。这就是呈现在一个中国记者眼前的美国教育。面对与中国教育截然不同的西洋景,种种的疑虑、困惑接踵而至,美国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这究竟是教育学者的危言耸听,还是对人与教育之间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我们中国人是否认真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我们中国的教育有缺陷吗?如果有,在哪里?我们这样一个正在全面谋划自己未来前程的民族,应该怎样审视我们为孩子们提供的教育环境?

美国小学给10岁的儿子留的作业是写一篇论文,题目吓我一跳:《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学习二战史,美国老师竟然让10岁的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种种躲闪不开的冲突与思考,我由此遭遇美国教育。

当我牵着10岁的儿子登上中国东方航空公司飞往美国洛杉矶的班机时,心中就充满了疑惑:我不知道在孩子这么小的年龄就把他带到美国去,是不是一个失策?一位朋友的劝告还响在耳边:最少应该让孩子在中国接受完基础教育再到美国,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的。多少专家也认为,美国的高等教育很出色,而基础教育绝对不如中国扎实。

直到我把儿子送进了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内心的忧虑终于得到证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在学校最少让学生玩两个小时,下午不到3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开眼的是儿子根本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弗丝女士看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是不用再学了!面对她那双充满笑意的蓝眼睛,我就像挨了一闷棍。一时间,真是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看着儿子每天背着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地去上学,我的心就觉得沉甸甸的。在中国,他从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他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而在美国,书包里没了负担,孩子精神上就更松快了,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笑着送给了我一个字正腔圆的答案: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的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至此,总不能再把他送回国去呀?也只有听天由命了。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他一边看着那些借来的书一边打着计算机,头也不抬地说:作业。

作业?我忍不住凑过去看,儿子打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标题是:《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是一个小学生的作业?这样天大的题目,即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严声厉色地问儿子这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

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一时语噎:真不知道让一个10岁的孩子去运作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干的工程,会是一种什么结果?偌大一个中国,它的地理和文化,它的历史和现状,一个10岁的孩子能说得清么?我只觉得一个10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弄这些大而无当的东西,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打印出的是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扬,也没评判,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懵,一是我看到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使用的写作论文的方式,那时,我30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个作业又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边际可循,那这次真可谓是不着边际了。

儿子猛不丁地冒出一句:饺子是文化吗?

饺子?文化?我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回答。为了不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真是没少下功夫,我们总算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折腾,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计算机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样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但愿我这个虎头虎脑、从来就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只是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很快就把文章做出来了,这次打印出来的是10页,又是自己设计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着那一本一本的参考书。 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特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样子,似乎他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布置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

没有评价,既未说对,也没说不对。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骄傲,但是她为我们震惊。

是不是?儿子反问我。

我无言以对。心中始终疑疑惑惑:弗丝老师希望他们进入什么境界?

儿子6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这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而此时,我开始对美国的小学教育方式有了一些理解。老师正是在是通过这些设问,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引导孩子们学习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着12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情景: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有些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么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此时我在想,我们在

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复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计算机和缩微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的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两种动物的录像带,拉着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里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审视美国的小学教育。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弗丝女士: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我上小学时,可没少背课文,没少背教科书的要点。

弗丝老师笑着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比他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生院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整整5年,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里提供的优厚的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想,他感受的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着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着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

1995年,我回国后,将自己对美国小学教育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一篇小文章——我所看到的美国小学教育。出乎我的意料,就是这样一篇小文章,发表后引起不小的反响。中国最火爆的周末报纸《南方周末》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教育部的机关报纸《中国教育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全国上百家报刊和网站转载了这篇文章,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摘刊物《读者》与我签订了向他们终生授权转载我的文章的合同,一些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引用了这篇文章,一些探讨中国教育改革的书籍也收录了这篇文章。我当时还在想:这年头中国是怎么了,我写的那么多反映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都没有什么反响,一篇小小的文章居然这样引人注意。中国人可能还是需要看些轻松的东西吧!

不过,我很快发现,那篇小文章之所以有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是因为它恰恰触动了我们中国人心中最为沉重的事情。

文章发表后的几个月,我当年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举行40周年校庆,我的一个小学同学把她的女儿带来了,小姑娘眼睛里分明带着种种不情愿的神色,大概是被母亲强迫而来。我的这位同学这些年来让这个女儿折腾得苦不堪言,小姑娘就是喜欢英语,对别的课程没有兴趣。马上要中考了,当妈的急得茶饭无心,每天都与女儿较劲:你光是英语好,别的科目不好,不也是考不上好学校?

大概是作母亲的情急之下唠叨太过,弄得母女关系十分紧张。我安慰我的同学,让她换个思维方式,给孩子一些自由。我说到了我的儿子,说到了美国的小学教育。

这个小姑娘在一旁听着,突然睁大眼睛,惊异地看着我,问道:叔叔,你是不是写了一篇文章,说你的儿子在美国上小学的事情?

我说:写美国小学的文章可不少,你看的是哪一篇?

小姑娘说:文章有一段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是不是这篇文章?

我很吃惊,一个小姑娘怎么把这么长的一段话都背下来了?我告诉她,这篇文章是我写的。

小姑娘有些雀跃地说:叔叔,你知道吗?我把这段话用刀子刻在我的桌子上了。我是在《读者》上看到这篇文章的,看了很多遍,都快给背下来了。我想,我要是在美国的学校上学就好了!

一个孩子,竟然用小刀把描述美国教育的一段话刻在桌子上,这是为什么?她究竟被什么所打动?

与孩子聊起来,方才知道,他们的课业太沉重了,以致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或者想做的事。学校对她们的管理也太严格了,甚至不让女孩子留长头发,进校门有人专门检查。这个小姑娘无法想像,世界上居然有不用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的地方!有鼓励孩子们给总统决策提意见的地方!孩子太渴望在学习中能够自主、能够轻松、能够快乐了,他们太渴望呼吸自由的空气,太向往课堂外那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了!

后来,我的小侄子的经历,也给我上了一课。

那年7月,小侄子从小学毕业,正赶上中国开始倡导素质教育,小学生升中学一律取消考试,就近分配。

按照地理位置,我的小侄子可能被分到他们住处附近的一个臭沟学校,这是全家都难以容忍的。于是,一家人动用各方关系,历经周折,才找到京城一所有名的寄宿中学,交了3万元赞助费,把小侄子送了进去。

大人们终于释然,似乎这3万元买来了小侄子的前途。我问我弟弟,这年头不是都开始素质教育了吗?你们还花这种钱,费这种精力干什么?

我弟弟一脸苦涩地说:什么素质教育啊,孩子高中毕业还不是要考大学?考大学还不是要看分数?你不给孩子找个好中学,不是耽误他一辈子? 我无言以对。

小侄子进了新中学,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原本聪明活泼的孩子,每个周末回家,都像霜打了的茄子秧似的,没精打采。到了星期天晚上送他回学校时,常常哭丧着一张小脸。以至于后来竟要父母做说服工作,就像当年送他上幼儿园一样。有几次孩子还掉下眼泪来。

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受不了这个学校,纯粹是个集中营。把学校说成集中营?这太过分了!于是大人们开始教育孩子。

但小侄子倒振振有词地控诉起学校:晚自习从6点半到9点,做完作业只许看教科书,其它所有的书都不让看。小侄子撅着嘴说:教科书有什么可看的?前面的内容全知道,后面的内容都不懂。每周只有两节体育课,连玩的时间都没有! 控诉完,小侄子还大放厥词:不让我们玩,就是剥夺儿童的人权!

大人怕这孩子童言无忌惹恼了学校,于是教育他说:你懂什么是人权?让你上这么好的学校,你还觉得剥夺了你的人权!你没看电视上那些非洲孩子,饭都吃不饱。你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就欠把你送到那儿去过几天!

没想到,这一下小侄子倒来词儿了:我还想去非洲呢,我还不知道非洲什么样儿呢!电视上的非洲我都看不到!学校也不让看电视,连广播都不让听!有一个同学带了一个小收音机,被发现后当场就没收了。

小侄子愤愤地说:现在倒好,我不仅不知道世界大事,就连国家大事也不知道。和傻子一样,还当共产主义接班人呢。

我对他说:你这个年龄不把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还想做什么?我们年轻时候正赶上文革,上山下乡,中国的书只能看毛选,外国的书只能读马列。想学文化知识还不行呢,你们现在多幸福。

没想到小侄子一脸老成地叹息道:你们那个时候才幸福呢,不用考试,不用受我们这样的罪。

我有些吃惊:我们的教育怎么把今天的孩子弄得如此不知好歹,竟然向往起文革那样的文化荒漠?

有一次小侄子还说出了更为极端的话:你们再让我上这个学,我就会死!这让全家人都吃了一惊。我心中产生的疑问也更加深重了:中国教育何至于如此残酷,竟然让天真烂漫的孩子会想到了死?

同学的女儿与我的小侄子的事情,使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的教育。我发现,中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走向一个极端,分数被抬到一个越来越高的地位,孩子们被越来越紧的紧箍咒勒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每天被拴在桌前十几个小时,原本天真烂漫的童年陷入过度沉重的学习苦役之中。要说小侄子的话也有几分道理:他们拥有的天地太狭小了,他们离课堂外那个精彩的世界也太遥远了。

我们为什么只把学生的视野、思维甚至行为的准则限制在如此狭小的教科书、课堂和校园之中?

我真是担心,在这样的禁锢之下,让孩子们为了几门课程的考分而耗尽他们能量无限的生命,其结果恐怕不止是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不只是让孩子们生出敌视教育的心态,更可怕的是造成了孩子们狭隘的眼界和心胸。一个孩子比身边的同学高出几分都会受到奖励,以至于他们可以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这些为今天的考题活着的孩子在人类明天的文明进程中会居于什么位置?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