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伟大的灵魂高贵的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8 03:23:44 体裁作文
伟大的灵魂高贵的心体裁作文

篇一:试论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伟大的灵魂 高贵的心》(K.578)的音乐特征与演唱研究

试论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伟大的灵魂 高贵的心》(K.578)

的音乐特征与演唱研究

摘要:音乐会咏叹调是当前一种能够充分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形象以极富抒情性、戏剧性表现出来的独唱乐段。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充满感染力的听觉效果,收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本文针对经典的莫扎特音乐会当中的咏叹调《伟大的灵魂 高贵的心》(K.578)进行分析,从作品的乐句具体演唱、曲式结构、人物内心和创作背景来进行分析,以期为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伟大的灵魂 高贵的心》(K.578)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莫扎特;咏叹调;K.578

On the Mozart concert aria "great soul noble heart" (K.578)

features music and singing research

Abstract: concert arias is currently a way to fully integrate the character's inner world and the characters in very lyrical, dramatic performance out solo music section. Its unique performing style and full of infectious sound effects, has received the masses love, aiming classic Mozart concert arias were "great soul noble heart" (K.578) for analysis, from the works of phrase specific singing, musical structure, the characters' inner and creative background for analysi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lessons for the study of "great soul noble heart" (K.578) Mozart concert arias.

Keywords: Mozart; aria; K.578

前言:咏叹调(Aria)愿意为意大利文的“空气”,是指具有抒情意境的音乐旋律。在歌剧和独唱曲中存在着大量的咏叹调[1]。音乐会中出现的咏叹调一般都篇幅较大、结构完整,且对于演唱者有着较高的要求。《伟大的灵魂 高贵的心》(K.578)是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所创作的一首经典的音乐会咏叹调。其丰富的内容,合理的结构和适中的难易度,一直都是演唱教学中经典的教学材料[2]。对其展开全面的分析和深入了解,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其在演唱何种需要掌握的背景知识和技巧。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主要内容如下。

1.莫扎特及音乐会咏叹调的概况

1.1关于莫扎特咏叹调的分类

莫扎特的咏叹调创作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根据朋友的邀请或者是音乐会的剧情需要而随性所创作的咏叹调,这种机会对于莫扎特而言是非常多的,在这种形式下她创作了诸如《让我忘掉你,别怕,我亲爱的》、《够了,你都听到了,别怕,我亲爱的》等著名的咏叹调[3]。这两首咏叹调主要运用于歌剧《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的男女二重唱中。第二种是的创作缘由是出于宗教性质的创作,主要通过音乐来表达作曲家对天国幸福的向往,主要的代表作品有《感受上天的慈爱》、《主啊,请告诉我》等;第三种是针对特定的演唱会量身定做的咏叹调,并作为独唱的曲目在演唱会上展示,往往具备一定的音乐情绪起伏和情节故事,代表作品有《我亲爱的,可怜我吧》。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伟大的灵魂高贵的心)

1.2莫扎特咏叹调《伟大的灵魂 高贵的心》的创作背景

《伟大的灵魂 高贵的心》是由著名的音乐家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所创作。莫扎特被誉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杰出大师,更是人类历史上极其罕见的音乐天才,年少时便有“音乐神童”的称号。《伟大的灵魂 高贵的心》是其在1789年为Louise Villeneuve所作的3首咏叹调中的第二首,由Giovanni Palomba作词,并曾在Cimarosa的歌剧《蓝色城堡的两个男爵》中的间奏曲中作为插曲被演唱

[4]。歌曲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女人出于对自己情人对自己态度的转变而怀恨在心,虽爱意未退,但却蓄意报复的心情。

1.3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分布

莫扎特的一生虽然只有短暂的35岁,但是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音乐精品,其中音乐会咏叹调有54首,其中男低音曲目有8首、女低音曲目有1首、男高音曲目有9首、女高音曲目有36首。并且咏叹调的创作数量随着莫扎特的成熟期而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见图1所示。

图1:莫扎特咏叹调分布图例

2.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伟大的灵魂 高贵的心》的音乐特征

本文试从咏叹调《伟大的灵魂 高贵的心》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节奏节拍、个性化音乐特征与艺术特点等方面对其展开论述。

2.1曲式结构

从表1中可以看出,改咏叹调主要由4个变奏曲和主题所组成,在结构上显得较为复杂。引子部分为1-15小节,主题乐段由16-37小节组成,由可以细分为三个小部分,主题一(16-19小节)、主题二(20-23小节)、主题三(24-28小节)。该三个主题可以说是该曲子的灵魂所在,之后的所有变奏都是围绕着这三个主题进行烘托[5]。

表1:《伟大的灵魂 高贵的心》的曲式结构

段落

起始

调性 引子 1-15 b主题 16-37 b变奏1 38-48 F C 变奏2 49-72 C F bB F 变奏3 73-85 b变奏4 86-129 b尾声 130-150 bB B B B B

2.2调式调性

引子部分采取bB大调,Allegro,4/4拍子,分布为1-15小节;主题采取bB大调,Allegro,4/4拍子;变奏1起到衔接前后的作用,主要又主题三转变而来,由F大调转入C大调,占据结构中的38-48小节;变奏2承接变奏1,调性又C大调转入F、bB、F大调。对主题的内容进一步加以描述,占据结构中的49-72小节;变奏3主要采取bB大调,针对主题二进行描述,占据结构中的73-85小节;变奏4采取主题二、三进行演绎,采取bB大调,Allegro assai,4/4拍子,占据结构中的86-129小节;尾声部分主要采取bB大调占据结构中的130-150小节。

2.3节奏节拍

《伟大的灵魂 高贵的心》的节奏节拍主要采取4/4的拍子为主,第16到第30小节的伴奏几乎是运用了前奏的音乐材料,此时出现的一个属音持续八拍半的延长和五小节的花唱片段成了连接下一个主题的巧妙过度。第38到第48的变奏主题在降B大调的属方向调F大调中进行。第49小节伴奏中借助持续的主音和主和弦的分解演奏自然过渡到了C大调,这也预示了第二个主题的开始。从57小节开始又转回到了C大调的下属大调F大调上。这一主题最终结束F大调的主音上(第70小节)接下来是回答主调的第一主题再现,这种再现出现在伴奏声部,这相对于传统曲式再现来讲无疑是一种创新。

2.4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个性化音乐特征与艺术特点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一般都爱去简单明了的风格,不会采取过于复杂的节奏。在一节拍之内采取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组成较多,这样的编排让曲子显得富有弹性和色彩,且在相互交替中体现了延伸和丰富。经过和韵律和演唱语气的结合之后,往往让听众感到既不会过分松弛也不会过分紧张[6]。

在力度和速度上,莫扎特注重在其咏叹调中注入戏剧性,恰到好处的力度和速度让整个曲子的音响色彩充满强弱和快慢的比对。

为了丰富《伟大的灵魂 高贵的心》的表达,体现出戏剧冲突的特点,莫扎

特在其中加入了大量的演奏法记号和装饰,让单调而延长的旋律变得更加充满味道,尤其是跳音的运用,让《伟大的灵魂 高贵的心》的旋律富有更多的跳动性

[7]。

3. 关于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演绎

3.1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演唱形式

在演唱上,《伟大的灵魂 高贵的心》是古典时代大师莫扎特的经典之作,因此主要采取明朗、乐观大气、极富感染力的情绪表达和优美淳朴的延长形式作为《伟大的灵魂 高贵的心》的主要体现形式。

3.2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演唱技巧

3.2.1气息的运用

在《伟大的灵魂 高贵的心》的演唱上,气息的把握至关重要。因为气息是声音发出的根本所在,演唱不同的旋律需要采取不同的气息与之相对应。在《伟大的灵魂 高贵的心》的演唱上,需要运用不拖沓而连贯的技巧来应对旋律快速进行的部分,辞去节制而又平稳的技巧来应对旋律跳动幅度较大的地方。这些都对演唱者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做到气息和声音相互配合和运用,气息的运用既不能完全的松懈,又不能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8]。如何拿捏好这个度的问题,是这首咏叹调气息运用的关键。尤其是在跳进、密集、快速的音程表达的阶段中,一定要将自身的气息调节和声音的运用同步,让良好的声音在气息的有效流动下有控制地演唱。

3.2.2发声方法

《伟大的灵魂 高贵的心》在发声上,不存在太大的技术难题,其音域主要存在c1-g2之间。属于女高音中较为容易掌控的音域。非常适合中级练习者进行咏唱。在15节的前奏之后,进入演唱阶段,演唱者在发声上需要保持积极的演唱情绪,采取流畅、平稳的气息。从声音中表达出女主人翁对于情人的不满情绪。演唱中,尤其需要注意“Pa”字的处理,八拍子的延长需要注意,在吟唱的时候保持喉部稳定的情况下,做到气息、发声位置和声音三者的统一。对该首曲子的

篇二:高贵的心灵

山的存在,让我们永保谦逊和恭敬的姿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

-------- 毕淑敏

高贵的灵魂,是淡漠了物欲而求精神的超脱。

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拥有各种头衔人物的包围之中,可他总是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粗犷的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

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这几个不是别人,正是侵占了维也纳的拿破仑的军官。公爵为了取悦这几位来宾,便非常客气地请求贝多芬为客人们演奏一曲。但贝多芬断然地拒绝了。当公爵由请求转为要求的时候,贝多芬愤怒到了极点。他一声不响,猛地推开客厅的门,在倾盆大雨中愤然离去。

回到住处,他把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给他的胸像摔了个粉碎,并写了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正如贝多芬所言,由于偶然的出身,这个世界上的确有过无数的公爵。然而,历史最公正,时光最无情,当这些显赫一时的公爵一个个都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时,贝多芬却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贝多芬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正是它们,为贝多芬赢得了无尚的荣誉。要知道人民首肯的永远是那些让他们心悦诚服的高贵的灵魂。

“如同所有的贤哲,他知道什么东西给人以幸福和欢乐,什么东西剥夺和糟蹋他们。‘人们靠什么生活?’靠爱,靠情,靠劳动,靠真理。而不靠暴虐,不靠仇恨,不靠兽性的狠毒。他是俄罗斯人民的良知,而且不止是俄罗斯人民的,也是全世界人民的良知。”他一生在追求中游走,一生在追求中创作,一生在写作中思考,列夫?托尔斯泰,从创作的最初到生命的逝去,都在选择属于他的精神领域,正是这一次次心灵的选择,洗掉了人类因物欲而蒙上的恶名,塑造了他高贵的灵魂,堆砌了他生命的高度。

孔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老者安之,壮者信之,少者怀之”的夙愿在他的飘飘素须中尽展无遗。破败的书塾里,朱熹挑灯夜读,笔耕不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陋室里他坐化出一片空灵澄净的天空。他们在世态炎凉中“风雨不动安如山”,秉持着坚毅的信条,教化世俗,生而无息,灵魂因而高贵。

高贵的灵魂,是淡漠了自我而为人。

高贵的灵魂,是忠心报国,不忘国耻。

当岳飞屡次打败金兵却被迫害致死,当林则徐销毁了虎门的鸦片,当苏武的汉节被日月残蚀成光秃的手杖,透过他们高贵的灵魂,我们仍能目睹他们百感的情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他精忠报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义无反顾;“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他淡定牧羊。穿越生死的交接,我们仍能感其赤诚,悟其伟岸,景仰其高贵灵魂。

心灵的灯,在寂静时光明,在热闹中熄灭。灵魂本是游离于天宇间的介质,只有提升了灵魂的高度,才能赋予它高贵。

高贵的心灵会帮助你从灵魂的死寂生活中解脱出来,从最可悲的精神麻痹中重新振奋。

高贵的心灵就像一棵生命的种子,只要有了合适的沃土,就会萌生出灵气、热情、奔放与勇敢的枝叶,最后成长为参天的大树。

像行驶在滚滚江河里的航船无法躲避浊流和漩涡一样,我们的心灵在现实的生活里也无法躲避庸俗的缠绕;曾经有多少燃烧着渴望卓越之火的灵魂,却在人生的岁月里被庸俗的浪花溅湿了理想的柴薪,窒息了进取的烈焰。然而,那些无论在任何境况下都不愿失去自己高贵心灵的追求者,却乘着永不沉没的生命方舟扬帆前进,任凭那庸俗的浊流在舟底暴涨翻卷,也只能将带那些沙尘埃土、腐枝败叶吞没

。 高贵的心灵也许并不鄙视庸俗,就像雍容典雅的兰花不会鄙视善于献媚邀宠的月季,但高贵的心灵绝不会在庸俗的泥淖中沉沦。 高贵的心灵也许会在岁月里与庸俗乘坐同一班列车,就像美丽的天鹅与丑陋的野鸭,在迁徙的途中会在同一个湖泊里歇息,但细细地倾听那湖面上晚风送来的阵阵夜歌里,恐怕没有一个人会把天鹅动听的声音当成斯哑的鸭鸣。

高贵的心灵也许会与庸俗穿着同样色彩和款式的衣服,就像同一条藤上开放的争奇斗艳的花朵。但庸俗却如那随风飘落后陷于虚空的谎花,而高贵的心灵却是硕果累累。 高贵的心灵也许会常常会被庸俗所嘲笑,就像不修边幅的大学者常常会受到披金戴银、衣冠楚楚者的鄙视一样。但高贵的心灵不会去作任何寻求廉价赞美的努力,而是在庸俗的嘲笑里保持着自己的清醒和独立。 高贵的心灵根植于生命的大智大慧,而庸俗却产生于愚昧无知;高贵的心灵常常感受到自己的卑微,因此,他总是养护好自己胸中的浩然之气以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而庸俗却处处表现着自己的不可一世的自大和鸡鸣狗盗般的“小聪明”…… 几

根据上文,请以“高贵的灵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优秀例文1

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怀有二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巴金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有许多事情必须去做,但你不一定要喜欢做,这就是责任;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火的俘虏,这就是执著;翻开命运发黄的扉页,却能用心逐字逐句地感悟生命的真谛,这就是真诚??心,没有底线。任何生命的崇高与优美都可以从人心里荡漾而出。

[评 点]作者对生命的高贵有独特的体悟: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有许多事情必须去做,但你不一定要喜欢做,这就是责任;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火的俘虏,这就是执著??所有这些,只因为“心没有底线”,只因为“任何生命的崇高与优美都可以从人心里荡漾而出”。在论证上,作者巧妙地引用巴金与余秋雨的话进行论证,并用导游小姐文花枝的故事作为核心论据,典型而有说服力。文章的不足之处是“心,没有底线”的提法易产生歧义,应该给出明确的定义。

优秀例文3

当高贵倚靠着丑陋

中国有句老话叫“相由心生”,我很不赞同这个观点。相貌明明是父母生的,怎么可以说是由心生的呢?!如果相由心生,那卡西莫多是怎样长成那副鬼样子的?弗比斯又怎么该有这样英俊的脸孔?

雨果创作完《巴黎圣母院》之后写了一篇跋,里面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高贵往往倚靠着丑陋。他以此来概括他笔下几乎截然相反的两个人:卡西莫多与弗比斯。后者是上流社会受人追捧的英俊队长,有美丽的未婚妻和显赫的社会地位。前者呢,长相无比丑陋的敲钟人,自闭、孤独、缺少温暖,被人抛弃,独眼驼背还瘸脚,几乎占尽了一切倒霉事。美丽的吉卜赛女郎爱斯美腊达选择弗比斯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巴黎圣母院》这个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不是吉卜赛女郎最终的惨死与神甫那罪有应得的结局,而是,外在与内涵的极度不协调。至死,爱斯美腊达的眼睛里都只有那个搂着未婚妻在阳台上看着自己赴刑的英俊队长。而在圣母院楼顶一个无能为力再救她一次的卡西莫多为她无声叹息。从外表上看,卡西莫多几乎“非人”,然而他的内心,在那个黑暗愚昧的

中世纪,他却恪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一准则,甚至对那个已丧失了人性的神甫也是如此。他深爱着爱斯美腊达,然而却因着外表自惭形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仰望纯洁的女郎,不带一丝肉欲。他的身上充满人性的阳光。

粗鄙的灵魂却有着精致的外表,丑陋的躯壳却掩藏着发光的心灵,太多时候,上帝会开这种残酷玩笑。然而,雨果创造内外反差如此巨大的两个人,到底想说明些什么?相不是由心生的,相是由父母生的,对于卡西莫多,这个玩笑是残酷的。然而,当这一切都无力改变时,我们该做些什么?

雨果已经给出了答案。卡西莫多是丑陋的。然而,当吉卜赛女郎即将被送上绞刑架,他从巴黎圣母院楼顶一跃而下,将女郎救走时,他是这样受人瞩目,万人景仰!!他残疾的身体在空中飞翔,灵巧而优美——这些曾被以为一辈子无法与他挂上钩的词语。内外在那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被统一,并变得和谐。

当高贵倚靠着丑陋,那么务必在丑陋中守住那一份高贵;当高贵倚靠着丑陋,那么就试着用高贵去统一丑陋。

生活中真正的幸福就在于心灵的幸福。曾为一首唐诗所描绘的意境所感动着:柳宗元笔下的蓑笠翁,在银白色的严冬时节,独坐一叶单薄的扁舟,而“独钓寒江雪“。不管有鱼无鱼,放弃了种种目的性,超然物外,完全为垂钓而垂钓,完全为心灵上的满足。

还有晋代名士王徽之。王徽之在雪夜乘小舟去访问朋友戴逵,到了门前不敲门就离开了。他因想念朋友,乘兴而至,到门前尽兴而返。王徽之和蓑笠翁都忠于自己的灵魂。他们心灵的指向决定了他们行为的表现。对理想的憧憬,对生活的希冀,没有使他们脱离个人的心灵,反而让他们在与众不同中活得很潇洒。

对追求的不泯使得她的灵魂得以崇高。以灵魂为生的人面对困难会选择追求为幸福。

真正的灵魂是一种坚守精神。坚守自我亦是坚守内心,在祖国漫长的国境线上,在海疆无数的海岛上,为了祖国的安宁,驻守在那里的士兵,他们白天面对茫茫荒漠,渺渺大海,夜晚枯对漫漫星空,寂寂营房。再恶劣的环境再寂寞的心他们都坚持下来了。难道他们只是坚守自己的岗位那么简单吗?不,他们坚守的不仅仅是岗位,更是自己的责任,作为一名中国人应有的责任。他们的灵魂是圣洁的。

边防战士用自己的行动坚守岗位职责,昭示着对国家的承诺,他们及其灵魂早已在人们心中神圣无比。

德兰修女,邰丽华,边防战士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但是他们又都不平凡,因为他们有着高贵的灵魂。相比之下,生活中有些人汲汲于金钱财富,有些人苦苦经营于权势声望,他们以为

这就是幸福,但是没有灵魂的人生又何来幸福而言呢?只有来自灵魂深处的内心丰富充实了,人活着才有意义。

人活着,要有灵魂,要有高贵的灵魂。诚然,只有以灵魂为生,才能获得牢不可破的幸福。

篇三: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

1

2

篇四: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教学设计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学设计

奓山中学 李娜

引子: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马克.吐温

设计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注重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学法上以朗读训练为主,内容探究上注重引导学生自学自主、合作探究。动口、动脑、动手去理解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里,从而自我感悟到拥有积极的精神追求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材分析:《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篇文章安排在九下第四单元“美丽的心灵”。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注意分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体会叙述与议论在文中的作用。另外这一单元所选文章都是一些高尚人物的事迹,都力求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本文中,作者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关注到:“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下,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因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最终导致了灵魂的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因而他在进行分析论证之后提出了自己对年轻人的祝愿。本文的安排,不仅能让学生所学议论文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还能使学生受到有益启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已步入九年级,学过也写过议论文,但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另外,这是九下的课文。在教学时,要注意凸显分层教学,注重让他们合作学习。

1、已有知识和经验:

(1)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学习了解并掌握了简单的议论文知识。在这一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区分中心论点和引证、例证内容,分析中心论点与论证材料之间、名人事例与普通人事例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归纳判断。

(2) 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开始,学生就在不断练习以文为本,从文中提取有关信息来理解文章的方法,现在已到九年级,所以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从文中提炼信息,然后进行归纳整理,理解“灵魂”的深刻含义。

2、 学习方法和技巧:

自主合作应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对于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内容要借助朗读,调动视觉听觉促进对文章思路、内容、语言

的理解和感悟;对于难点“灵魂”含义的分析,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从文章中提炼有关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3、知识掌握,价值提升:

从知识内容角度来看,在复习巩固原有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本文论点和论据应该达到比较明确的区分,对于文章论证语言和论证思路的分析、“灵魂”一词含义的探究,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充分展示阅读理解能力较强学生的特长,使能力较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受到带动和启发。前者理解表达,教师引导点拨,后者理解接受,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先进带后进,最终使所有学生达到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

从思想认识角度来看,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引导每一位学生结合课文来关照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周围社会,找到自己灵魂的高贵之处并引发自豪感,或确立一个“高贵”的目标从而向善而行。商品经济的负面效应,一些人对金钱,权势的追求,无不影响着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对于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保持纯正的追求有着特别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明确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论述顺序。体会对自己写作的启示。

(2) 理解文中“灵魂生活”的内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感受作者严谨的论证语言,理清文章思路。

(2)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进行阅读思考,进一步培养从文中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对文本的揣摩、品悟中,感受人物高贵的精神世界,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文章所选事例与论点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感悟“灵魂的高贵”的内涵。

学习方法:动口、动脑、动笔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与高贵相识

一、 预习

1、扫清字词障碍。

2、初读文章,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本节课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

二、 你悟出了什么?

导入。(要求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导入语的设置一是注重创设情境,激趣,二是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导入了新课。)

三、 你读到了什么?

大声地、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要求:

1、找出文中表述作者观点的句子。(齐读,看看作者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2、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3、概括作者所举事例。(对5个事例的介绍做到言简意赅。提示:谁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

四、 你发现了什么?(几个例子,例子是否过多)

与高贵相知

跳读文章相关段落。思考

1、 事例中的主人公在不同的情形下,最在乎的又是什么,他们灵魂的高贵具

体体现在何处?——引导学生自我感悟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针对主体部分,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教者启发引导的方法)

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观点?他是在什么现象下提出来的?你身边有哪些关注自己内心或不在关注自己内心的人?

教师总结。 2、 3、

与高贵相拥

四、你学到了什么?

没有总结就没有进步。我们要在总结中成长,在交流中进步。学生简谈从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可以从写作技巧和文本启示两个角度来谈)

五、你写出了什么?

作者认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你的心里,对人的高贵也一定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请你以“人的高贵在于____”为开头写一句话,举一个例子并稍作分析。

(事例+精辟评论、个人感受,要求点出灵魂高贵的内涵)

六、展示,交流,评价。

七、教师总结、赠言

也许你没有富裕的家庭,也许你长相平凡,甚至丑陋,但请相信,你是高贵的,因为你有思想,有追求,有丰富的灵魂生活,请昂起你高贵的头颅,为着自己的理想,前进!

八、布置作业:

1、练笔:从自己的记忆里,选取一则“灵魂高贵”的平凡事,字数150字左右。

2、推荐阅读周国平《守望的距离》

九、板书设计:

人 引论: 由帕斯卡尔的名言引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的 本论: 举 名人的事例 阿基米德 高 例 第欧根尼 贵 王尔德 在 论

于 平凡人 列车上的少女 灵 证 看画展的青年 魂 结论: 人们应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祝愿年经人保持纯正的追求。

(板书设计说明:教师板书一部分,其余留给学生,板书紧扣教学目标,由学生来完成)

结束语:

蒙田曾经说过:“物质上的不足是容易弥补的,而灵魂的贫穷则无法补救。”在各种思潮涌动的今天,在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学生需要在精神道德上得到正确的指引,我们的学生需要有积极的精神追求,需要丰富自己的灵魂。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在文本的揣摩、感悟中掌握议论文的结构,学会论证的方法,领悟灵魂以及高贵的真正含义,做一个高贵的人,拥有一颗高贵的心。

篇五:《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导学案及答案

九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一、目标导学

1.体会文章结构严谨的特点。

2.学习以举例论证为主、结合引用论证的说理方法。

3.深刻理解“灵魂”的内涵,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字词的字形、字音或成语比较重要,写在下面并在文章圈画

出来。(不少于10个)

(2)理解词义。

平庸: 卑鄙: 赫赫: 无足轻重: 显赫: 贤哲: 缅怀:

(3)了解作者。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二十多种,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杂记》《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当代具有号召力的学者、作家。

2.二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揭示中心论点的语句。

3.三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交流你认为重要且应该积累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整体感知。思考作者是怎样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三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请你说说文中举出下面人物的事例各是证明了什么观点?

举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的事例是为了证明

举王尔德的事例是为了证明

举车厢中少女的事例是为了证明

(五)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如何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

2.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瞿秋白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位思想家的名言的?试加以阐述。

3. 学完课文,你觉得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哪里?你能说说具有哪些特点才能称得上高贵吗?假如把“高贵”改为“高尚”,好不好?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选择注音有错的一项 ( )

A.蹲(dūn) 踩坏(cǎi) 列举(lia) 揣摩(chuǎi)

B.碌碡(liù) 萎缩(wěi) 羡慕(xiàn) 嘈杂(cáo)

C.不妨(fáng) 闹哄哄(hōng) 混乱(hùn) 手帕(pà)

D.卑鄙(bǐ) 劈叉(pǐ) 胚胎(pēi) 泥坯(pēi)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 ..

(2)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 ..

(3)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揣摩她现在不知怎么样了。 ..

3.选词填空。

(1)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____________(软弱 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

(2)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____________(高贵 高尚)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3)我们不妨稍微留心____________(视察 观察)周围的现象。

(4)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____________(理想 幻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

实际。

4.仿照例句造句。

例句: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 仿句:使他引以自豪的是,___ ________,但_______ _____。

(二)课内阅读。

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 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揣摩她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

我暗暗祝愿她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作者说:“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读叙述少女故事的文字,概括下列内容

“平庸的背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灵魂生活的迹象”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很动人的光彩”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2.根据作者的“羡慕”和“缅怀”,推测作者当时追求灵魂生活的情况。

3.作者根据多年的观察,认为“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变得越来越实际”。请你就这句话发表看法。

4.选择理解有错的一项 ( )

A.“我”对“少女”的羡慕和对自己的青春岁月的缅怀,正反映了“我”对灵魂生活的崇尚。

B.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后来变得越来越实际,原因是年龄增长了。

C.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可悲的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D.作者为列车上的“少女”的举动而感动,并希望“少女”依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热爱读书,求知若渴。

五、拓展阅读

人生如瓶

(1)“人不是可以注入任何液体的空瓶。”这是俄国文学批评家皮萨列夫的一句名言。细细品味,此话看似波澜不惊,却寓意深远,振聋发聩。

(2)人生就如一只空瓶,但不可随意向里面注入任何液体。

(3)如果它装满了卑劣和庸俗,就绝然装不进伟大和崇高;一旦被虚伪和凶残所占据,纯真和善良便无法容身;有了自私和冷酷,便失去了博爱和热情……

(4)今天,我们为自己的房子、票子、位子整日忙忙碌碌;我们的生活一天好过一天,但我们的神经依然绷得紧紧的,我们的心情依然沉重,没有一天感到轻松、感到欢乐。这是为什么?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一则故事。

(5)一个自以为对禅理很精通的和尚,一直没有开悟,便向一位大师诉说自己的苦恼。大师对他的讲述毫不在意,只是一个劲儿地为他沏茶。杯子已经满了,但大师还在不停地倒茶,水从杯子里流出来,淌到桌子上,淌到求教的和尚身上,大师好像没有看见,还是不停地为他倒着茶。

(6)“大师,茶水已经满了,杯子已经装不下了。”和尚说。

(7)大师面无表情地说:“哦,倒空你的杯子,不就能继续装了吗?”

(8)是的,我们的人生之瓶里,装满着欲望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操劳,当然无法容纳安宁与祥和;塞满了无穷无尽的浮躁与烦恼,宁静与欢愉当然被驱逐得无影无踪。

(9)一个想献身于人类公益事业的人,他必将无暇顾及自己物质上的私利。

(10)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新婚燕尔,搬进了五层楼上的三间小屋,他们的会客室里,只摆着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椅子。

(11)后来,客人来了,看见只有两把椅子而没有他的坐处,只好快走。正如居里夫人后来所说:“我在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宁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正因为他们远离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才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攀上了光辉的顶点。

(12)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必须潜心学问,心无旁骛,矢志不渝。

(13)钱钟书是个“名副其实”的人,他一生只钟情于书,博闻强识,学贯中西,辛勤探索,著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但他一生深居简出,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他拒绝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重金聘请,并拒领法国政府授予的勋章,拒当“东方之子”。一次英国女王访问中国,国宴陪客名单上点名请钱钟书出席,他竟称病辞掉。事后,有人问及此事时,钱钟书道:“没有时间,也没有什么可说的。”真是大智若愚,大音若稀。

(14)人生之瓶,注入高尚与纯粹,人的一生将显得光明磊落,冰清玉洁。

1.本文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第(5)~(7)自然段援引大师开导和尚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文中为什么说“钱钟书是个‘名副其实’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的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9.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答案

二、自主预学

1.(2)平庸:寻常而不突出;

卑鄙:(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

无足轻重:无关紧要。

显赫:(权势、名声等)盛大。

贤哲:贤明的人。

缅怀:追想(以往的事迹)。

2.明确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三、互动探究

(三)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文章的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第二部分(第2、3段):列举事例证明——“一切贤哲”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 第三部分(第4、5段):以普通少女为例,说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着纯正的追求。 第四部分(第6段):表达期望——祝愿人们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四)三读课文,自主学习,完成下列任务。

(1)在这些有着丰富内在世界的伟人面前,无论是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亚力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不屑一顾;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2)侧重阐述献身于文选艺术的人,总是把它们看做寄托自己灵魂的所在。

(3)说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着纯正的追求。

(五)合作学习

1. (1)第二段,举例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进行说理。两个例子的角度又各有侧重,一是生命将被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物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精要的议论揭示了所举事例蕴涵的道理:在这些有着丰富内在世界的伟人面前,无论是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亚力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不屑一顾;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2)第三段举一位作家的例子进行论证。它不是单纯的举例,而是把举例和引用紧密相结合。既以王尔德本身的行为为例,又以他的名言为据。侧重阐述献身于文选艺术的人,总是把它们看做寄托自己灵魂的所在。

反思:“布鲁诺因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广场。”这例子同样能证明本文的论点,能否把第三段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例子换成布鲁诺的?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作者选取的三个事例,有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非常典型,有代表性。换成布鲁诺的就跟第欧根尼的例子重复。且第三段的事例即用来做事实论据,又引用他的名言作道理论据。论证很严密。

(3)第五段先叙说一个少女在车厢中专心读书的例子。

反思:有人说,第五段少女读书的例子鲜为人知,做事实论据不合适,你认为呢?

明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重点让学生明白运用事实论据应注意典型性、代表性。)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