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炎黄子孙的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5:25:01 小学作文
炎黄子孙的意思小学作文

篇一:炎黄子孙的由来

炎黄子孙的由来

相传在上古时代,中国的黄河流域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

黄帝和炎帝就是其中两个大部落的首领。那时候,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一遇到水旱灾,就得搬家。有一次,炎帝部落在搬家的时候,来到了黄帝部落占据的地方,他们看到那里条件很好,就决定长期住下来。可是黄帝部落的人不愿意,结果双方互不让步就打起仗来。经过三次战斗,炎帝部落被打败了。炎帝向黄帝认输,表示愿意听从黄帝的命令。

黄帝就答应了炎帝部落住下来的要求。 黄帝的妻子亲自教给炎帝部落的人养蚕缫丝,黄帝让人把造车、造船的技术教给他们。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药送给了黄帝。他们相处得很好。后来,他们联合在一起组成了炎黄部落联盟,黄帝成了这个联盟的领袖。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此就开始了。

所以中国人就把黄帝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并自称是“炎黄子孙”。黄帝陵就在中国陕西省黄陵县的一座长满了苍松翠柏的山上,现在每年清明时节,都有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到那里去祭祖。

杰出的华人

1、世界著名武术家李小龙,把中国武术发扬到了全世界。

2、现代派建筑设计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

3、丁肇中发现丁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4、李政道,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 诺贝尔物理奖,1957 爱因斯坦科学奖。

篇二:炎黄子孙

炎黄子孙

目录[隐藏] 炎黄子孙 炎黄 关于炎黄子孙的民间传说

为什么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

炎黄子孙

炎黄子孙,也称黄炎子孙,黄帝子孙,是华夏民族的自称,又称为华夏儿女. 传说中,炎帝与黄帝都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陕西关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关中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因此,他们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后来的传说的几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被认为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连蛮、夷也被纳入这个系统。后世的帝王也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几乎所有的姓氏都将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而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等)也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

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近年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这些契丹人也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

在清朝末年,这个观念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建构更加广泛地流传。清末反抗满族统治的早期革命党人,即用“炎黄子孙、黄帝子孙”做口号取得汉人的支持,激进的革命派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而温和的改良派则认为“我国皆黄帝子孙”。面对西

方列强的侵略和蚕食,包括少数民族人士[1]在内的有识之士号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在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机下,“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的概念,成为以祖先崇拜为基本文化的中国人构建民族凝聚力的符号。抗日战争时期,“炎黄子孙”的称谓在抗敌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2][3]在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全体中国人皆为炎黄子孙已成为共识。

“中华儿女”、“华夏儿女”、“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这几种称呼有时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华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异, “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因此,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

[编辑本段]

炎黄

相传在上古时代,中国的黄河流域住着许多分散的人群。他们按照亲属关系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联合起来组成了部落。黄帝和炎帝就是其中两个大部落的首领。那时候,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一遇到水旱灾,就得搬家。有一次,炎帝部落在搬家的时候,来到了黄帝部落占据的地方,他们看到那里条件很好,就决定长期住下来。

可是黄帝部落的人不愿意,结果双方互不让步就打起仗来。经过三次战斗,炎帝部落被打败了。炎帝向黄帝认输,表示愿意听从黄帝的命令。黄帝就答应了炎帝部落住下来的要求。黄帝的妻子亲自教给炎帝部落的人养蚕缫丝,黄帝让人把造车、造船的技术教给他们。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药送给了黄帝。他们相处得很好。后来,他们联合在一起组成了炎黄部落联盟,黄帝成了这个联盟的领袖。华夏民族的历史,从此就开始了。

[编辑本段]

关于炎黄子孙的民间传说

【成语条目】炎黄子孙

【拼音】yán huáng zǐ sūn

【解释】炎黄:炎帝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代表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的后代。指华夏民族的后代。

【典故】

在有关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人是黄帝。传说他发明了车、船、锅、镜子,制造了弩。又传说黄帝让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甲子,岐伯写了医书。

据说,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陕西。黄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达今山东地区。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今山东、

河南和安徽一带。相传炎帝族和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战争。炎帝族战败,向黄帝族求援。黄、炎两族合并。

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可以看到,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个部落,逐步以黄帝族为主,相互融合,黄帝就成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后来,各族都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中华儿女

参考文献

1比如,满族贵族盛昱称:“起我黄帝胄,驱彼白种贱,大破旗汉界,谋生皆自便。”

2 国民政府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中指出:“我们大家都是许身革命的黄帝子孙”。

3中国共产党在给中国国民党的电报中称:“我辈同为黄帝子孙,同为中华民族儿女,国难当前,惟有抛弃一切成见,亲密合作,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伟大前程。”

[编辑本段]

为什么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1.炎黄二部族联合,占据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中华主体,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

2.炎黄的文化文明影响了周围的部落,使它们不断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

3.“炎黄子孙”现在泛指中国人,以及散居于世界各地的华裔。

篇三:由复趾引发的身世猜想

由复趾引发的身世猜想 一天在网上看到关于复趾的说法,我晕,以前一直以为是我脚趾甲长成两半是穿鞋磕的。由此引发了身世大猜想。

小脚趾复形特征就是小脚趾的趾甲如同“劈”成了两半,外侧的的小而厚,内侧的大而薄。也有的人小脚趾甲厚厚的,不完整。有的小时候不表现,长大后才有。

关于复趾,有以下几个版本说法:

1.有复趾的是纯种汉族,(这里的汉族,指的是来自黄河流域的炎黄子孙)。

2.是鲜卑族的标志。

3.复趾的是从山西大槐树移出的那一支。讲的就是明朝时期从山西大槐树移民基地被移民出来的人。

版本一:关于山西大槐树移民: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境内大部土著居民世代相传:祖居山西,洪武年间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据传说元末统治者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中原一带群雄割据,战乱频繁,加之黄河决口,连年灾荒,造成“生民百遗一,千里无鸡鸣”的惨景。朱元璋创建明朝后,曾数次从山西一带向中原地区移民,恢复农业生产。由于洪洞县位于晋南,靠近中原,便于迁徙,故多次组织当地“有丁无田”或“丁多田少”的农户迁籍。传说,当时负责选民的后军都督佥事李恪,采用多种方法,诱迁不愿意开故土的农民。有次扬言:凡自愿迁籍的农民可到广济寺内办理手续,凡不愿迁籍者可到寺左侧的大槐树下等候裁定。此言一经传开,应迁农户多数挤至大槐树下。结果,凡到树下的农户,全部被迁徙。

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都有这一歌谣流传。过去上年纪的人总爱对年轻人说:“咱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即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所以有了那句俗语“谁的小脚趾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 老年人说:“谁的小脚趾甲两瓣儿,谁就是大槐树底下迁来的人的后代。”如今山西洪洞大槐树公园的祭祖堂里仍有两副民谣似的“楹联”,分别是“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说的就是足小趾甲两瓣的事。传说是官兵包围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做识记。后来,移民后代的脚小趾甲便成了两瓣儿。虽然复趾不是被砍的,但也才侧面说明复趾是山西移民后代的一个特征。 考证:2005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研究室副教授边建超、研究生郝卫国等人,对出自洪洞的跰甲传说,做了遗传学方面的考察和研究。结果发现,瓣状甲比例以山西为起点向东南方向呈递减趋势,与历史上发生过的移民史实相吻合。这表明,瓣状甲的分布的确与山西移民有关。

受调查的七个省份晋、陕、豫、苏、浙、赣、闽的瓣状甲比例分别为79.17%、79.51%、63.74%、62.45%、62.54%、36.29%和37.80%。

版本二:关于鲜卑族的说法: 汉族中第一个发现自己是复趾的人是唐太宗。当时他发现这个现象后十分恼火,曾下密令检查宫中所有人的小脚趾的情况,结果使他大吃一惊,原来不光他,后宫几乎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复趾,而这些人均是鲜卑人,那么李世民的复趾从何而来

的呢?当然是从他妈妈那来的,因为李世民的妈妈也是鲜卑人。原来鲜卑人的小脚趾盖是分叉的 。

鲜卑人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大部分融入汉族,同时也把复趾的基因带进了汉族。而融入其他民丶族的鲜卑人就把复趾带入了其他民族。经过一代一代的繁衍,到了宋代,北方汉族人的复趾剧增,而南方汉族群大部分是为了躲避战争从中原移民过去的,很少有鲜卑人的加入,复趾现象当然少之又少 。

其实来源与山西移民与鲜卑后代两者并不矛盾。“大槐树”的传说起源于明代,其实到明代时大槐树附近的汉人并不是汉族正宗,是高度鲜卑化的汉人,鲜卑族在历史上已经被汉化。因此我国56个民族并没有鲜卑族,而是融入了汉族。而被汉化最大的一次是孝文帝迁都,从平城(山西北部的大同)迁到洛阳,而这两地之间,恰巧是包括整个山西(当然也有洪洞)。如唐朝李渊其母即为鲜卑族,而李世民的母亲也是鲜卑族,而李渊父子封地在太原。由此可见,当时在山西一带,鲜卑后代人数众多。而明朝大移民恰巧就是从除晋北一带的整个山西迁往全国各地的。从因此从“大槐树”出来的人都是复趾。 所以说两种说法者并不矛盾,反而相互佐证,即有复趾的是从山西移民来的鲜卑后裔。

那么既然是鲜卑血统那么与第一种说法,即:有复趾的是纯种汉人的说法又矛盾了呢?其实不然。

其一、鲜卑族是纯纯正正的炎黄子孙,比纯净水还纯的炎黄子孙。均有史料记载。 在《晋书》中,对慕容家族(鲜卑的一支)的起源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慕容,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 “有熊氏”是黄帝部落的别样称谓,黄帝部落的重要图腾之一是“熊”,因此黄帝部落也称“有熊氏”。“苗”,原为“初生的植物、禾谷之实”之意,后由禾谷之意转义引申为“子孙后代”;“裔”,就是“后代”之意;所谓“有熊氏之苗裔”,就是黄帝子孙后人的意思。二十四史之《北史》由唐朝著名史学家李延寿所撰。《北史·魏本纪第一》说:“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之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还说:“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 ”这里除了明确说明黄帝之孙“受封北国”外,还明确指出“拓跋”一词就是“黄帝后人”的意思,也就是说建立前燕、后燕的慕容鲜卑与建立北魏的拓跋鲜卑都是黄帝后人。到了宋代,郑樵所作《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鲜卑慕容氏是黄帝后人。郑樵考究说,慕容氏出自中古时期,是部族首领高辛氏的后裔,后建立鲜卑国,自言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称为慕容氏。高辛氏,又名帝喾(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帝喾为黄帝的曾孙。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曾写道:“慕容氏自云轩辕之后。”黄帝即轩辕。朝阳学者雷广臻认为,慕容鲜卑人起初没有自己的文字,世事全凭世代口口相传,但慕容鲜卑人关于自己是黄帝后人的记忆却十分明确而清晰。

其二、万例血样抽查 证明“华夷一家”

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强令鲜卑贵族与中原汉族互通婚姻,那么在如今汉人的血缘基因库中为什么没有留下鲜卑族的基因痕迹?因为:“因为鲜卑族与汉族同为炎黄子孙! ”人类学家依据多达万例的抽样调查与多年谨慎研究,最终得出这样的科学结论:以鲜卑、契丹、女真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人的确是同宗同脉的。前些年,人类学家对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进行了上万例的血样抽查。结果发现,在汉族XY46对遗传基因中,没有发现阿尔泰语系族群如古代靺鞨人所拥有的相似的遗传基因。而从南北方汉族人群的血样抽查看,母系基因有所不同,但父系基因却都是一样的。过去认为,今天的汉族应该是多民族通婚融合形成的民族,是杂血种的,但这一调查却提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汉族的血统基因很纯,几乎没有受到千年以来的民族交融的影响。因为史书上明确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主动融入中原文化圈,并强令鲜卑贵族与中原汉族互通婚姻,

鲜卑族融入汉族是没有疑问的。那么,既然是这样,在如今汉人的血缘基因库中就一定会留下鲜卑族的基因痕迹,但这样的寻找却一无所获!为什么?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鲜卑与汉族的基因无任?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焱聪时白逵牒鹤逋谆谱铀铮?/p>

其三 、隋唐以来,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在这两个朝代居于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国者杨、李二家即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他们的母、妻又是汉化的鲜卑人。至于两朝的达官显宦有很多鲜卑人官位至宰相的就有20余人,其他如尚书、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胜枚举。表明了这时北方鲜卑族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统治阶层。而中国又是受儒家思想很深的影响,所以统治阶层都很在意自己的正统地位。而身为统治阶层的高度鲜卑化汉人当然强调他们是纯种的汉人了。

由以上可以看出,虽然三种说法看似矛盾,其实相互佐证,相互提供支持。即有复趾的人是从山西移民来的鲜卑人,而鲜卑人是黄帝后裔,为纯种汉族。

篇四:炎黄子孙

龙源期刊网 .cn

炎黄子孙

作者:李玉洁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5年第06期

【教学目标】

1.知道炎黄子孙名称的由来及正确的含义。知道海外侨胞也和我们一样是炎黄子孙。

2.观察了解中国人属黄色人种,与黑色、白色人种存在着差别。

3.了解炎黄子孙的杰出成就,激发强烈的自豪感与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如何提升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搜集了解炎黄子孙的杰出成就。

炎黄子孙的意思

【预设过程】

篇五:“炎黄子孙”称谓的来龙去脉

“炎黄子孙”称谓的来龙去脉

?炎黄子孙?是海内外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这个词的真正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雏形?黄炎之后?、?炎黄苗裔?、?黄帝子孙?等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有了,这些都是?炎黄子孙?称谓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现形态。《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 成。?炎黄时代没有文字,也不可能有?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这样的名词,但却为后世此类名词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诸子争鸣,?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淮南子·修务训》)孔子称赞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庄子认为?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大约半个世纪以后,齐威王铸敦铭记?高祖黄帝?,自认为黄帝子孙。《国语·鲁语》说:?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说明舜、禹皆为黄帝之后。《国语·周语》说:?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间之,故亡其姓氏。……夫亡者岂系无宠,皆黄炎之后也。? 秦汉时期是?黄帝子孙?等称谓出现并得到认同的时期。汉高祖刘邦编造了赤帝(炎帝)子斩白帝子的故事,为以汉代秦制造舆论。汉初黄老学盛行,?百家言黄帝?。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10余万大军北巡朔方,归途中?祭黄冢桥山?,开创了黄帝陵祭。王莽代汉时自称黄帝之后,声称?姚、

妫、陈、田、王凡五姓者,皆黄虞苗裔,予之同族也。?真正把黄帝华夏始祖之地位确立下来的是司马迁。翻开《史记》,第一位进入我们视线的人物就是黄帝。在司马迁的笔下,不仅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这些圣贤明君是黄帝子孙,而且秦、晋、卫、宋、陈、郑、韩、赵、魏、楚、吴、越等诸侯们也是黄帝之后,甚至连匈奴、闽越之类的蛮夷原来亦为黄帝苗裔。如此一来,便把各族统统纳入到以黄帝为始祖的华夏族谱系中去了。司马迁坚持大一统历史观和民族观,将黄帝民族共祖的地位典籍化,上承?百家杂语?,下启二十四史,对于国人自称?黄帝子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汉元帝、成帝时,博士褚少孙补《史记·三代世表》时称?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王充在《论衡·案书篇》中亦云?《世表》言五帝、三王皆黄帝子孙?,这说明?黄帝子孙?一词在汉代主要是指圣贤明君,并未泛指平民百姓。 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称炎黄之后者不乏其人。贵族墓志中祖述炎黄者不胜枚举。这么多人竞相自称炎黄之后,未必合乎历史事实,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时人对以黄帝为核心的民族先祖谱系的认同。 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说:?姓氏之学最盛于唐?。唐人林宝的姓氏名著《元和姓纂》?其论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于世本、风俗通?。而《世本》简直就是一部黄帝和炎帝的族谱。唐代族谱已不可见,宋明以后的族谱大都攀附历史上的同姓名人,甚至远祖炎黄二帝,故而梁启超感叹?寻常百姓家谱,无一不祖黄帝?。宋王朝尊奉炎帝为感生帝,宋真宗尊黄帝崇道教。与宋对峙的辽统治者自称炎帝后裔。《辽史·世表》曰:?庖羲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

王政之布濩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契丹人究竟是不是炎黄之后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这正是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魏晋以降至清末以前,虽然炎黄二帝备受尊崇,但?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等词语却隐而不显,很少使用。究其原因,大概与古代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较淡,对炎黄二帝的尊崇文化性大于血缘性,?炎黄子孙?一词的指代范围较小等因素有关。古代中国是?王朝国家?,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王朝国家更需要的是本朝本宗之祖,正如杜佑在《通典》中所说:?远祖非一,不可遍追,故亲尽而止。?窃以为?炎黄子孙?一词的含义与使用,可能经历了一个由直系到旁系,由贵族到平民,由血缘到文化,由实指到泛指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说,尽管炎黄二帝在古代备受尊崇,但其?文明初祖?和?帝王鼻祖?的形象较之?民族始祖?的形象更为突出,故而?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等词语无法成为普遍使用的称谓。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侵华加剧,清廷治国无方,中华民族危机,民族主义传入,长期蛰伏不显的?炎黄子孙?等称谓好像井喷一样涌现出来,频频见诸于书刊报纸,成为广泛使用的流行词语。改良派是这一现象的始作俑者,而革命派则是真正的主导者。二者虽然同样使用?炎黄子孙?,但含义却明显不同,改良派认为?我国皆黄帝子孙?,革命派却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己任的国粹学派,视黄帝为国粹、国魂。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诗云:?人生亦有祖,谁非黄炎孙?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本根。?满族贵族盛昱大声疾呼:?起我黄帝胄,驱

彼白种贱,大破旗汉界,谋生皆自便。?清末?炎黄子孙?称谓的勃兴一方面促进了反清革命的兴起与胜利,另一方面在促使?炎黄子孙?真正成为国人广泛使用的自我称谓的同时,又缩小了?炎黄子孙?一词的指代范围,不利于民族国家的构建。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取代了?驱除鞑虏?,?炎黄子孙?亦由汉人的同义语转变为中国人的代名词。经过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的洗礼,国人进一步形成了?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的共识。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空前觉醒、浴火重生的时候。?炎黄子孙?称谓终于在抗战的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中共中央在给中国国民党的电报中称?:我辈同为黄帝子孙,同为中华民族儿女,国难当前,惟有抛弃一切成见,亲密合作,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伟大前程。?蒋介石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中指出:?我们大家都是许身革命的黄帝子孙?。国共两党同祭陕西黄帝陵,毛泽东亲撰祭黄帝陵文,蒋介石亲题?黄帝陵?三字,他们都以?炎黄子孙?自居。学者们纷纷以笔代枪,弘扬炎黄二帝伟绩,激励军民抗战士气。陈子怡先生在《中华民族,黄帝子孙,一耶?二耶?》一文中指出:?非黄帝子孙者,皆纳入黄帝子孙之中,而无论何姓,皆黄帝子孙矣?;?所以后世之人,咸谓中华民族皆黄帝子孙也?。钱穆先生在《黄帝》一书中认为,?我们自称为‘炎黄子孙’,是很有道理的。?表达了对?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称谓的认同。 ?炎黄子孙?称谓与其说是一个血缘符号,不如说是一个文化符号。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实际上是对中华文化

的认同,是?文化寻根?和?文化自觉?的需要。因此,只要这种认同心理继续存在,?炎黄子孙?称谓就会继续使用下去。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