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读苏东坡的诗词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8 05:24:53 作文素材
读苏东坡的诗词有感作文素材

篇一:读苏东坡诗文有感

读苏东坡诗文有感

【摘要】东坡的诗词不能忘怀,他的赋体散文更让人流连忘返,他的《前赤壁赋》是巅峰之作。中国文化的源、流,到东坡这儿,呈现出逼近天然的融合之势。

【关键词】苏东坡诗文 作品认知 有感

读苏东坡的诗词有感

作家刘小川引用荷尔德林的诗句“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来献给苏东坡,与我心有戚戚然。

东坡出生于小康之家,二十七岁开始发奋读书的父亲苏洵为他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父亲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风格习惯,感染着他;父子三人“南轩”书斋的争辩,提升了他的睿智,眉山特有的语言环境(机智、幽默、充满随意性)熏陶了他;内敛而又貌美的妻妾滋润着他;特有的社会政治现象(重文轻武)造就了他……一代文学大师的诞生,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我对东坡作品的认知,也是有时间推移的。

年少时读《江城子o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是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只感到相爱的男女阴阳两地,永无消息,那是从无望到绝望的凄凉,而今再读它,流泪之后,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离去多年依然有人牵挂,那是何等的幸运、幸福。深深地感受到了东坡乃是一个情圣,他能把恩爱缠绵的时光,回应到梦里缠绕,提纯了普通人的深切感受,彰显了男人柔美的一面。

如果说《江城子o十年生死两茫茫》书写了他的柔美,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壮写了他的阳刚。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追寻他写这首词的背景,是他被贬黄州,借用余秋雨对他的评价“在黄州的十年,使苏轼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东坡虽然政治上不如意,但却迎来了爱情的高潮,爱妾王朝云青春烂漫,古人不便张扬的爱情令东坡激动不已,升华欲望,化为诗文,留给了后世无数的艺术瑰宝,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首推第一,它透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感,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词的韵律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板来伴唱,文如其人,一个多么高大的伟人再现在我们面前,何等的威猛、何等的洒脱。

东坡的另一首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也写出了男人本性的“狂傲”的一面: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意气风发的狂飙式的“狂人”,太守出猎而须报人,人民跟随去看,其一“狂”

也,出看而须“倾城”其二“狂”也,打猎必射虎,其三“狂”也,自比孙郎其四“狂”也,“狂”态毕露。全词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宏,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跃然纸上。

东坡的词令人叫绝,他的诗歌同样的脍炙人口。

他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寥寥数语,说尽多少事,人生就是不断的总结、领悟、参透,千思量,万琢磨懂得了一点道理,却已两鬓斑白,再是喜悦也难掩苍凉……

《题西林壁》体现了东坡诗人、哲人合而为一,那么《咏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棵,不辞长作岭南人。凸现了他人性的铮铮铁骨,被贬惠州,荒蛮之地,居无定所,缺盐少菜,语言不通,吃上几颗荔枝就欢愉异常,这是一个对生活热爱至极的人的真实反映,这是何等的境界,何等的胸怀!

东坡的诗词不能忘怀,他的赋体散文更让人流连忘返,他的《前赤壁赋》是巅峰之作。中国文化的源、流,到东坡这儿,呈现出逼近天然的融合之势。

“文以载道,观其文,知其道”,东坡的一生宦海生涯,颠沛流离,正是他对生活的热爱,练就了他乐观旷达的性格,穷亦兼济天下的胸怀,成就了他的美名,注定了他命运。

篇二:读苏轼诗文有感

读苏轼诗文有感

高 旭

我并不是一个酷爱文学的人,然而第一次接触苏轼的诗文,我就被那一篇篇富有哲理的作品深深折服了。

苏轼诗文名垂千古,而我们若能够品味其为人,品味他那执着而旷达的心境,则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苏轼为人,行诸诗文,而高于诗文。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狂放诗句,充分显示了苏轼威武刚强的英雄本色。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猎猎英姿。相较柳永的“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那种花前月下的儿女情长,则更显得豪气冲天,别有一种至刚至韧的气概。苏轼此词,更流露了他想要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然而,无情的命运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所有报国梦想都被击得粉碎。他也曾在痛苦中挣扎,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以及“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些词句都抒发了他九死一生后对世态炎凉的慨叹。《卜算子》一词是他此时落寞、孤寂、悲凉心境的真实写照。那是一个残月下的独步者,他徘徊踯躅,孑然一身,无人知晓,无人问津。只有那被惊动的未栖的孤鸿,或许可以借凄清夜月黯淡的辉光瞥见他这个寂寞孤独的“幽人”。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然厄运一次次降临,作者依然痴心不改,高洁自许,他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融于流俗,哪怕是只能孤独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也不愿意随意拣一根枝条栖息。“不肯”二字透露了主人公的选择。哪怕是寂寞,哪怕是孤独,哪怕是

无人理解,但那种高旷洒脱、绝尘去俗的境界将永远是苏轼一生不悔的追求。 虽然身处逆境,即使壮志难酬,但他没有陷入悲观的泥潭,他很快从报国无门的焦虑不安中解脱出来,他以超凡脱俗的旷达胸襟接纳了所有的厄运。那份旷达让他最终学会了因缘自适,识度明达,最终走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境界。于是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他吟咏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这首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气象之雄浑,意境之开阔,更让我们领略到他那博大豁达的胸怀。

正如周国平先生所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的胸怀。在顺境中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尚且不易,在逆境中仍能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就更显得难能可贵。

苏轼的旷达胸襟,在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在这些词文中,我们很难看到一个历尽生死劫难、被贬谪、被流放的罪官的潦倒落魄形象。相反我们看到的却是横槊赋诗、豪情勃发的一世枭雄曹孟德和“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我们看不到在自然造化面前悲观自怜的俗者,却看到了超然物外、羽化飞升的仙人。

由此我想到了屈原。 比较屈原的《离骚》与苏轼的《前赤壁赋》,从艺术审美价值上说都堪称“千古绝唱”,但二者对读者的人生启迪,却不可同日而语。 品读《离骚》,我们可以看到屈原高洁的品行,但他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总是一种难以解脱的怨情。我们在欣赏他“上下求索”的执着的精神时,似乎也有了种渴望悲剧的意象。读屈原,令人叹惋。而苏轼诗文则展示了一种跳出苦闷走入旷达的超脱。当他看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自然之理时,便放怀高歌,尽享“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同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然而一位陷入情事的困扰无法开怀,以死亡鉴

证生命的高贵。另一位却在春种秋收的艰难岁月中享受田园生活的清贫、恬淡,在与大自然的契合中坦然释怀。应该说,我感动于屈原的执著求索,更欣赏苏轼的旷达超脱。

从苏轼的诗文中我学会了乐观,学会了释然。

篇三:读苏东坡有感

《苏东坡传》有感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这是我小时候对苏轼的印象深刻的诗句,作为惠州人的其中一员,对外人介绍美丽的惠州就不得不提惠州的西湖,当然也不可以少了这位宋代的大文豪家。这首诗可以说惠州人都知道,就算不能完整的说出整首诗也能把后两句倒背如流了。后者是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词句了,哼歌也是别有韵味。这个如果有读过书的人不认识的话,那真的可以说的上真的“文盲”了(只是开个玩笑而已。个人观点!)

读书工程的书本选读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这本《苏东坡传》,原因之一也是因为他对当时惠州人民的贡献,想通过它了解作者笔下的苏东坡在当时的生活背景。同时也想知道他给世人留下那“既来之则安之”的性情诗句的由来。

从原序里看作者林语堂对苏东坡这个伟人的诠释,让我不得不对苏东坡产生敬佩和爱慕,就像作者说的“只因为他把诗文写得那么美,那么遒健朴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

作为一位政治家,一生都在政治这个战场中徘徊,他可以无惧顽固派的压迫,为了天下的百姓苍生太平而努力变法,但始终逃不了被谪的命运,荣华富贵在他的眼中也许是像沙砾一样的不足以起眼。因为他看中的是百姓的安居乐业,关心的是天下百姓和社稷祥和。问世间清官知多少?到底有多少清官是可以有一个很好的结果,其实现在这个社会也一样,功名、利益、权利、金钱上,有多少人可以一直维护着最初的由衷,靠自己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最后平天下。作为一个诗人,在被贬之后的豁达性情让所有人对他的诗句深表感慨,因为他有着一颗“任性逍遥”的心。

虽然苏东坡的一生是坎坷的,但是一生中朋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那还有什么好遗憾的?虽然后来朝云葬在了西湖的孤山上的六合亭后面,未能与他共度剩下的时光,从书中也可以看得出朝云妻与苏轼的感情是多么深厚。苏东坡也是性情中人,哪能不深受打击呢。每到西湖上看着泗洲塔的后面是朝云所在的六合亭,不得不让我想到,一个优秀的男人背后,总会有那么一个支持他、鼓励他的女人。红尘滚滚,茫茫人海中,苏轼也有过几位妻子,但最懂他的人,非朝云莫属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

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篇四:读苏东坡传有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而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的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道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他决心争论变法,可见他永不放弃的性格!

作者曾经也这样描述过:“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那就是要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会对那些带头人物有所威胁,那你就不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高明的官员永远不说出什么,但只要否认。高明的官员必须深有休养,长于说?无可奉告??阁下听说,诚然不错!?这样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条,他必须讨好朋友。第三条,当特别提防开罪他人。守口如瓶,低声而斯文,使人高兴的窃窃私语,早晚会积劳成疾,因公殉职。”作者说这就是朋党之争时政治之中的规则。显然,苏轼已一一犯规了,但这并不是他不明白这些“秘诀”,实是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何况这些本性是值得歌颂的。苏轼就是要做到说话做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那正是因为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实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灭呀!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篇章里,他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志气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篇五:读《苏东坡传》有感

读《苏东坡传》有感

林语堂著 出版: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8月第一版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林语堂在序中这样说道。我经常见到有作家只是为了乐趣而写文章,但没想到会记录得如此完整却语言婉转自然。在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不仅更加了解了苏东坡,也对林语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原来我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过许多苏轼的文章诗词,也仅仅听过一些有关他的佚事。我心中已经赞叹,这真是文学大家。望着书的封面,我想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思绪;我想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柔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我也想起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怀着满满的好奇心我读完了此书。我知道了许多曾不知道的事,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人好朋友,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 林语堂写道:“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尽管如此,苏轼的一生无疑是成功而值得我们借鉴的。虽然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得意之时还是比失意的时候多,怎能不自在逍遥呢?

认识林语堂也是在课堂上听说过其奇闻佚事,他以幽默的文笔出名。但在《苏东坡传》中我却更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专注与感性。有人评论道,没有人能像林语堂一样把苏东坡分析得如此透彻。我也十分赞同这点,对于一个自己崇敬而喜欢的人,每个人都会对其深入地了解,但能将之记录为文字并继续影响其他人为之动容的,少之又少。林语堂读懂了苏东坡的朴实而高尚,读懂了苏东坡的固执而善良,亦读懂了苏东坡的真性情。或许就是这样,林语堂对自己崇拜的人的描写中并没有用太过华丽的字词去堆砌,而只是朴素地完成了这部传记。这样也的确和苏东坡的性格十分相符。在读《苏东坡传》时,既能读出苏东坡那淡淡的味道,也能读出林语堂这淡淡的味道。林语堂说过:“我不是把书当小说写的。”虽然他写的都是事实,但是那事实读来却并不乏味,通过合理的想象修饰,人物都活起来似的。这些,也正是我们读者想要的。

读完《苏东坡传》,对两位文学大家,我都更加了解,更加喜欢了。 最朴实的作品就如不加修饰的大自然一般,丰富多彩。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