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不复存在的古建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17:28:51 字数作文
不复存在的古建筑字数作文

篇一:浅谈古建筑的保护及意义

浅谈对古建筑保护及其意义

—— 以西安为例

摘要:中华有着上下5000年文明史,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和品味。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来说有一种强大魅力,中国其特有的建筑风格更是有一种独特的美感,置身其中能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但是在科学与技术的高度发达的今天,大量的现代主义高楼大厦出现在我们周围,而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正在不断淡出我们的视野。下面就以西安为例来谈一下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意义;西安

一、西安对古建筑的保护

西安,古时也称其为长安。她坐落在黄河中游,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下,她成为了13朝代的古都,名列我国古都之首。可以说西安浓缩了中国史上的大量的精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与集是聚地。

之前的西安之行让我对这座古城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感。她既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又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它可以说是历史城市发展的一个代表。古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遗,是有形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性文化,西安的古城墙、兵马俑、钟楼等。。

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从这个角度看,那是应该完全的,无条件的保护。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这期间必然会出现现代生活节奏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与古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的。现代生活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而古建筑与现代化的设备又存在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现代化的设备在古建筑中如何布置,安排;消防,水电等实施如何规范和布设。这些都成了古建筑发展保护的障碍。 从踏入西安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古典的气息,虽然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这里的古城墙虽几次被完善和修改,但这都是出于对其的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在大雁塔和钟楼这些古建筑的周围没有高于它们的建筑,尽管现在遍地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也是出于对古建筑的尊重和保护。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就郑州来说,对古建筑的保护觉没有西安做的好,城中村的拆迁、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大肆破坏古建筑,这些都加速了古建筑的消亡。

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古建筑在新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历史使命。西安之所以被称为古城,就是古建筑旅游业非常好,兵马俑,钟楼等这些古建筑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这不仅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公共交通和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发展古建筑旅游业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不能只看到了旅游价值而忽略了古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

同时,古建筑的存在对当今现代建筑也有一定的影响,诸多的现代建筑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古建筑的影子,中国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有辉煌的成就。西安的许多当代的建筑都饱含古代建筑的各种元素,就拿西安饭庄和西京大酒店来说,这两家的建筑有许多亮点,其外观艺术有诸多古建筑的特色,就我个人而言,西安这座现代大都市被称为古城一方面与其是13代古都有关系,另一方面与其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尊重有莫大的关系。

二、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古建筑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不尊重历史的国家是无法速发展的。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华民族来说对古建筑的保护更是有着不可忽略的重大意义。就我们国家对古建筑的保护现状来说还不是令人满意。当然,这不仅要依赖政府对这方面的重视,采取相应的立法及强制手段,还需要我们每个公民格斗参与其中。西安这座城市对古建筑的保护还是相对令人满意的。

对古建筑的保护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现在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申请问题愈演愈烈,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在为了申遗而争的头破血流,然而却忽略了最本质的问题。申请历史文化遗产首先要有对其的保护,要有这样的条件,这样的资格。不能盲目的为了利益。古建筑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毫无疑问的去进行保护,不能为了利益,为了申遗而盲目的去开发其价值。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对古建筑没有太多印象。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作为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保留,古建筑正在快速淡出我们的视线。上次的西安之行让我对古建筑的保护问题感触很深。国家要发展要富强,就无可否认的要破坏一定的资源,但不能一味的以有限的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再现,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力度进行保护,这关乎到历史问题,是刻不容缓的,不能再让古建筑再消亡了。

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一旦损毁,文物本体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都将不复存在。总之。只有把古建筑保护好、维修好,让它们以其原有的面貌长久地保存下去,才能发挥“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等的作用。保护古建筑,让古建筑流芳千古,古为今用,为后人服务,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负的社会责任和神圣天职。也是国家和政府应尽的职责。

篇二:中国古建筑保护问题的思考

中国古建筑保护问题的思考

摘要:中国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意义深远并已刻不容缓。文章主要论证了保护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并提出保护措施,供研究讨论。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保护;意义;措施

中国的古建筑,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意义,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中国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遗留性,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但古建筑在历经岁月沧桑的保存过程中,由于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使得我国古建筑遭受损害、破坏的程度极大。虽说,相关部门花了很大力度对古建筑翻新、重建,但是部分工程却走着一种徒劳之路。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现代的油漆、现代的殿堂以及现代的钟鼓楼,难见始建时的痕迹。因此,保护他们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一、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古代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表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保护古建筑也就由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1.古建筑是历史的例证

古代建筑和其他物质文化遗存一样,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例证,从对古建筑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时期其他科学的发展情况和当时所达到的水平。例如,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距今已有1400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赵州桥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单孔跨度为37.4m,在桥两端采用敞肩拱的形式各辟两个券洞。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桥梁史上是一个创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数学、工程力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高度。对于建筑史的研究来说,古建筑更是直接的实物例证,因为任何一座古建筑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等。因此,研究中国建筑史,古建筑是最好的例证。

《威尼斯宪章》说:“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过去岁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保护古建筑便是保护人民千百年传统的见证,不保护古建筑便是自毁国家历史文明。

2.古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中国的古建筑艺术更是东方艺术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独立于西方建筑体系,形成了东方古典建筑体系。河南登封县的嵩岳寺塔,是一座用青砖和黄泥垒砌的高40m的佛塔,在地震山摇和狂风暴雨等安然无恙地经历了将近15个世纪。首都北京的故宫,建筑设计极为精湛,金碧辉煌的琉璃屋顶,莹白无暇的玉石雕栏,殷红肃穆的宫墙殿柱蔚为壮观,使人感慨不已、浮想联翩。然而,故宫历经沧桑,饱经劫难,又因不能尽情饱览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典藏而遗憾不已。

古代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代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记录历史,展示文化,承载灵魂,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将古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便是今天古建筑保护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再去欣赏古代建筑时不应只关注其外在的美学特征,更应透过古代建筑的砖墙看到其内在的文化魅力。

3.古建筑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

中国的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极其丰富而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古建筑在布局、材料、施工、装饰等方面,是几千年来无数工匠们在长期建筑实践中多积累下来的经验。这些古代技术成就,对现有的有关专业人员,有着极大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如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构建原理和它独特的防震方法,对现代结构抗震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4.古建筑是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要将更为迫切。古建筑在新的时期担当起文化休闲场所的新历史使命。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拥有独特的古建筑,那么该古建筑会将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筑资源本身拥有的巨大品牌效应,可提高远距离游客的到访率。这些名胜古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友人纷纷前来参观游览,为促进城市旅游事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城市交通和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

二、古建筑保护的措施

1.做好城市规划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现代化和乡镇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许多本应得到挽救与保护的古建筑,却在城市现代化的建设浪潮中遭到破坏。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好得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意大利的做法是“让出古城,另建新城”,很值我们借鉴。在法国里昂,至今仍然完好地保留着12—16世纪建筑的古老巷区,区内有250栋保护建筑。19世纪以后建设的建筑,在风格上也与古建筑十分协调。在国内,也有值得借鉴的实例。如宁波在月湖地区进行城市绿化建设时,就保留住了北宋时期的“高丽使馆”遗址等几座极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杭州市近年启动的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工程,就是政府下决心调整规划、撤消房地产开发项目才保全下来的。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事关社会各界,但首要的责任在政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把保护古建筑作为一种责任看待。要保护好古建筑,首先要做好城市规划。

2.增强保护意识

古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只有全民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古建筑才能永久长存。保护文物是全社会、全民的共同义务,全国上下应提高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

3.提高科技含量

古建筑保护的每一项干预、修复活动均需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以前期周详的史料和考古研究、调查、勘测、记录、分析等为基础和前提,开展相关的多学科合作。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相互配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对古建筑进行研究,有助于达到对古代建筑保存的科学认识。在古建筑的修复过程中,相对于传统技

术,现代科技可更全面、确切、深入地认知古建筑,采取的保护措施就可以更有针对性,更科学。如随着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保护与复原开始用于古建筑保护中,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要我们合理利用现在科技,结合传统技术,就能恰当、适合的保护与修复好古建筑。

结语

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一旦损毁,文物本体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都将不复存在。总之。只有把古建筑保护好、修复好,让它们以其原有的面貌长久地保存下去,才能发挥“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等的作用。保护古建筑,让古建筑流芳千古,古为今用,为后人服务,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负的社会责任和神圣天职。

参考文献

[1]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 主编.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论文集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

[2] 罗哲文.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M】.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张青.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J】.安徽建筑,2011(2).

[4] 尚涛,孔黎明.古代建筑保护方法的数字化研究【J】.武汉大学学 报(工学版),2012(2).

[5] 李新建 朱光亚. 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对策【J】.新建筑,2003(4).

篇三:古建筑的修复研究

古建筑的修复与保护

班级:建筑学0402 姓名:高 东 学号: 1203040228

古建筑保护与修复不仅关系到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与人类文化遗产的延续息息相关。保护历史遗产、尊重人类的历史,对社会的发展将有极大推动作用,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如此。因为对历史的尊重与爱护会使人类社会更加丰富、更加健康、使世界更加绚丽多姿。

对古建筑的修复首先要了解其存在价值和修复步骤。古建筑总体说来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使用价值等。原有建筑相关资料的收集相当重要,对原图纸散失无人查找的,应委托有关单位重新测绘,补足所有建筑图纸以了解其平立面和结构的布置方式,并拍照记录,在实测图和草图记录的同时应有照片或图像记录。此类照片和录像,在修复的宣传资料上,也是很好的队对比。然后就是地质勘探:委托有关单位对基础处的地基土进行新的勘测。调查研究破坏的原因,了解究竟是人为原因还是自然原因,一边采用对应措施。研究修理的增减构件和演变过程,查阅有关历史档案和历次修理文献,为复原作依据,确定修复年代,研究每次修理的增减构件和演变过程。 古迹建筑的修复与保护是社会性的,与文化一样,是与人类社会相联系的最完整的人类智慧的环境体现。

文化的发展与历史古迹的保护与修复在各自的轨迹中独立地发展,当它们在一定层面中相互融合,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时,就会到达一个极高的境界。

现在,这种良好的趋势并不十分明显,但这种全面发展的时代即将到来,当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必然会转向对更高层次的道德、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在我们这些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新时期既然到来。回顾历史,在人类社会觉悟普遍提高时,出现了希腊的鼎盛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繁荣。当今的俄罗斯应该对道德、精神的认知重新定位。

民族稳固的基本精神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在这种精神形成之后,高速发展的社会物质生产问题则相对容易解决。我们下一代将拥有更加多样化的技术设备。但我认为,在一代人或两代人之后,社会的发展将回到补充道德精神的轨道上来。那么,当今世界对人类古代文化艺术遗产是如何追求的呢?历史文物古迹建筑在下世纪从各个方面将会引起人们什么样的兴趣呢?

关心这些问题的人和由各专业组成的专家学者群体一样具有崇高的目标,每个民族都为其深厚的民族根源而自豪。在社会文化中明显反映出来的人类道德方面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发展进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睿智的古希腊人创建了帕提农神庙,至今世人无不为之敬仰。这与当时社会及其最

高权力机构重视文化紧密相联。这种历史长河中创造性的壮举及其对后人的影响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20世纪末,人类产生了接触自然的强烈愿望,特别是在工业化社会中,就象专家学者指出的那样,确定有科学根据的预测、审视自己专业活动的前景,是人类科学与文明的前提。对未来生活的预测,不仅体现在人类回归自然之中,对人类自身所创造的文化精神领域的重温在下一世纪将被提到重要的日程中,将会进入人们的生活。当然,这种重温是在更高,更现代化的层次中进行的。

许多事物可以推测与预见,而不应该对其可信度进行无条件的指责。现实世界始终是由自然界的标准的确定的。自然有自己的规律,自然分配是有重点的,这也是其日常运转的严格条件。由于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周期性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特点。人们在不同时期兴趣爱好的表现是不同的。在我们的建筑研究领域,对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修复研究范围正在逐渐扩大,这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及文化回归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当今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古迹建筑、建筑历史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概念众多。但在这个世纪即将结束时,我们不得不思考下一步将要做什么?又将面临怎样的情况呢?

修复活动的范围与质量决定于一定的社会体制。许多历史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受当时政权的利益所左右,虽然其出发点是在考虑社会利益的前提下,社会利益在修复过程中则通常包含有保护历史文明的利益。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种发明创造改善了人类生活。20世纪发明的计算机在现在将成为人类最得力的助手。但计算机是否会在世界范围内占领人类的智慧呢?在新世纪到来时,人们确信了缺了计算机,人类的物质生活将受到稻大限制。但它是否会给人类带新的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满足与享受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在现在我们还必须思考这样的问题:当代人与过去人有什么不同呢?实际上,人们所关心的事物,社会生活的需求、兴趣都不同,而且各种形式的变化还延续着。

20世纪,人类技术的发展使高层建筑的建造成为现实,并得到迅速发展。但在历史建筑周围随意地建造高层建筑却是对历史建筑不道德的侵害。这不仅表现在现代高层建筑与历史建筑体量、形象上的矛盾性,而且在于现代高层建筑对历史环境氛围的破坏。 确定历史建筑古迹保护区的概念,仅从城市平面上考虑历史环境的保护,并不能从根本上抑制现代建筑特别是现代高层建筑与历史文化古迹环境协调融洽地相存问题。

必须确立文物古迹建筑学,特别是建筑历史环境保护的新概念,从空间环境及人道精神两个方面解决文物建筑古迹及建筑历史环境的保护问题。

现在依然存在把城市划分成街道、广场的设计,传统城市的概念将长期存在。在努力发展新技术的同时,现代建筑的技术、建设过程将被确定下来,建筑艺术新的技术型的表现将继续下去。

现在的建筑师是否可以在历史文物古迹建筑中贯彻新的建筑形式,以满足现代人的品及功能需要呢?在俄罗斯东正教教堂建筑中采用新形式的玻璃门,以满足新的需求,这实在是太荒唐了!人对过去的事物的传统感觉将在现在中被延续下来,对建筑遗产的历史形式更是如此!

由于各种原因,自然的、人为的(战争、政治因素)等,我们对历史古迹建筑必须采用科学的修复方法动态地主动地加以保护。由于破坏过程的不间断性,修复工作也必须不断进行。现在历史文物古迹建筑的保护将延续前几个世纪对古迹建筑遗产保护的传统,但以古迹建筑的研究范围及方法会发生新的技术性的改变,修复设计的组成结构也将会发生变化。现在新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发展,对于古代建筑材料的修复与完善及其成分的延续将发生极大影响。新的建筑修复方法将不断在新技术的帮助下得以完善。

计算机也将在古建保护与修复中被广泛应用,但仅限于有用的、合理的领域。修复的方法将基于前几个世纪的综合,但新技术成份、计算机辅助设计将加入到这一过程当中。

人们在20世纪所形成的对建筑历史遗产的态度将会在现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建筑历史遗产价值的认识也将会提高。重建一些具有相当历史文化价值的已不复存在的历史文物古迹建筑将成为可能。在1996年莫斯科国际修复大会上,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的重建工作已得到肯定。但用新的现代建筑材料再现古建筑“新身”必须尊重历史,必须明确标明新的建成年代及历史渊源。

在现在中,按历史样式重建某些已不存在的历史建筑的构想将得以肯定,由于政权结构的发展及对历史文脉的肯定态度,人们将展示历史的辉煌及人类对自身历史的忠诚。

可以肯定的是,在现在的修复事业中,古代传统工艺的建造艺术与技术仍是修复的基本手段之一。

但传统工艺的发展也需要考虑现代新的建筑技术成就。合理的修复工作与新的建筑材料的采用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在现在,修复工艺分工更加细致,一些传统的手工工艺得以保存。新的技术手段应与手工制作方法协调发展,手工艺的失传将会使人类失去许多精神载体。新的建筑材料及结构的应用,应有助于完善古代建筑的艺术形象。 传统手工艺和古代工艺技术在现在的修复活动中将成为修复的基础,并将成为新方法、新材料及新结构的补充。

自然环境、地形、植被与建筑的和谐问题自古以来就存在。历史建筑与自然环境在时间关系上以不同的方式独立发展。

自然环境,例如古老的修道院四周静静地生长的树木要经过150~200年达到

成熟期,而历史建筑可以存在400~500年或更久远。

如今,修道院四周长满了树木,从视觉角度妨碍了历史修道院建筑的艺术表现及环境表现。个别时候,植被、树木的根系发展还会对历史建筑的基础造成破坏。因此现在有必要进行一些“救护历史古迹建筑”的伐木活动。但保护的程度及树木的清理应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应对背景资料进行详细、准确的科学研究。

景观园林式的历史建筑群应保持其最初建成的样式,并应特别注意“救护历史古迹建筑”的树木清理整修工作。在这里,生态因素的意义重大。由于生态因素的变化,树木植被在L.H.托尔期泰庄园博物馆的保护作用正在逐渐消失。雅拉斯拉夫的几座历史建筑物正也处于有害的化学环境的作用下。现在对历史建筑周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应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20世纪中后期修复操作的具体要求,非常迫切地需要改变传统的修复专业人员的培养方式。在俄罗斯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按高等教育大纲进行修复建筑师与修复工程师的专业培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师徒相传的教育方式。

在世界上,俄罗斯首次创建了专业的修复科学院,兴驻培养专业的修复工程师、修复建筑师,而且进行专业的修复科学理论研究。可以想象,在现在,这些专业院校所培养的专家们将成为俄罗期修复活动的主要领导者。当然,这些专家不可能在学校里掌握所有的专业修复知识,许多专业知识的积累应该是在实践中进行的。他们应该成为设计负责人并组织领导完成修复活动的全过程。

欧洲许多国家都创建了专业修复学校。但他们的教育更注重具体的操作工艺,如古建筑的砌筑工艺、石工艺、木工艺、镀金工艺等。在下一世纪,俄罗斯也将从这些详细的古代工艺技术角度培养中、高级修复人才。

在现在,俄罗斯修复科学院将形成完整的修复专业教育体制,用4~5年时间培养古建筑修复与保护专业学士,2~3年时间培养该专业硕士。这种教育体制与国际的接轨,将从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提高人类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水平。

现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也将反映在古建筑修复与保护工作中。但在应用计算机进行古建筑修复设计的具体工艺操作中,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计算机是没有生命的呆板机器,他是不能传达感觉、艺术激情与审美情趣的。

在修复活动中,计算机的使用应建立在研究人员与修复师的智慧的基础上。计算机不可替代专业修复人员创造性的劳动。因为我们深信计算机是不可能创造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列宾等天才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在现在,无论在任何条件下,计算机所做出来的画面都是呆板的,因为它缺乏人类历史积累所形成的感情基础。

在现在的修复活动中,应更加强调人的创造性,否则,许多情况将会变得很糟糕。 数百年中,修复经济学的许多不确定性给建筑历史遗产的修复与保护带来了许多实

际上可以避免的损害。

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修道院长不断请求修复工作资金保障的要求。今天这种历史剧又在重演。现在,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私有制经济的重新定位使这处投资有摆脱国家资金的可能性,但国家投入无论从道义上还是理论上讲都应占第一位。在现在,古建保护与修复投资系统将会发生极大变化,修复所需资金可以通过建立专项基金而获得,甚至可以从旅游、募捐等各种渠道获得。在现在,应成立专门的历史建筑基金会,专门管理该项目资金,明智地分配与使用,以使古建筑保护与修复事业良好运行。 在当今社会变革的进程中,特别是在现在社会注意力与国家结构、作用的调整中,古建筑保护与修复机关的管理职能也应之适应,随之改变,建议应将所有问题集中于一个从属于政府的、统一的专业机构来解决,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将使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保护朝着有利方面演进。

篇四:有关古建筑保护方法的探究

有关古建筑保护方法的探究

作者:严勤干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36期

【摘要】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一旦损毁,文物本体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都将不复存在。本文作者通过对我国当前城市古建筑保护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就如何实现城市古建筑保护措施及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意义;方法;措施

一、保护古建筑的意义

1.古建筑是历史的标志

古建筑文物是历史的标志,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信息,是城市的文脉和灵魂,沉淀着城市的历史记忆,起着标识城市历史,诠释城市发展进程的作用。许多工程宏大、艺术精湛的古建筑,都是过去的劳动人民多少年来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沉淀了人类文明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千年的历史痕迹是无法被替代的。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是将古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

2.古建筑对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建筑的装饰艺术,如木雕、琉璃、壁画、石刻、砖雕、彩画、镶嵌、塑饰、堆叠等等,皆独具一格,成就很高。其中许多技巧,技艺和经验,长期以来不断地为人们所继承和借鉴;无论是对于研究艺术发展史或者创造社会主义新艺术,都有非常很好的指导意义和重要价值。古建筑的消失也使城市特色的逐渐消失,并对城市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古建筑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不过对于古建筑的保护,需要我们把握好方法,不能够盲目,那样不仅不能够真正的保护有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对于具有有着重要文物价值,或者历史研究意义的古建筑,应当尽可能的保留现状加以保护。

二、二、古建筑保护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缺乏保护和利用意识

不少地方对古建筑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保护工作没有摆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没有行之有效的建设规划和措施,偏面强调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基层文化文物部门对规划建设无权干预,文保单位经费紧缺,使古建筑不能得到积极的保护,不适当的现代建设开发,加剧了古建筑的破坏和毁灭。同时,全民保护古建筑的意识不强,还没有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随意处置事件时有发生。

2.古建筑的拆保失衡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一旦城市发展和老城区保护中存在矛盾,人们往往牺牲后者,最终导致大片老城区消失,尤其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现代化城市改造给遗留下来的古建筑甚至历史文化名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该类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正确认识到古建筑存在的意义,导致人们不能将古建筑向对待艺术品一样对待,因而导致“整旧如旧和焕然一新”间矛盾的发生,并往往将焕然一新作为古建筑保护的最终标准。

3.古建筑流失状况严重

现在留存的古建筑大多无人居住或只有老年人留守,对保存工作存在很大困难和问题,往往出现不是毁于火灾就是被贼偷盗部分有价值的雕刻构件,使古建筑不能保持完整而失去保护价值。几年来,无序收购古建筑构件和其他文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一些地方还公开或半公开的开设古建构件和古玩交易市场,违法收购、倒卖民间古建构件和其他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民间藏品。由于交易市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给一些不法分子开了方便之门,给保护古建筑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4.古建筑保护抢救资金匮乏

大多古建筑已年久破损,修复价格高昂,资金无法着落(改成落实到位),仅凭个人力量将无济于事,所以有的古建筑只得让其倒塌损坏。面对严峻的现实状况,本人认为,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文化风貌,充满着“原生态建筑文化”的魅力,为大都市人们的鲜奇关注,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迄今还遗存着无数的古建村落。从保护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独立性,强化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维护文物保护的严肃性,从延续中华文明的高度,重视古建村居保护和利用工作,建议各级政府把保护工作列入城镇乡村规划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美丽城镇、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三、古建筑保护方法研究

1.迁建保护和合理规划

对部分古建筑尤其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所涉及的古建筑可采取迁建的方法对其进行保护,在迁建过程中应遵循古制朝向,即保持古建筑主体不变的原则,并应保持建筑朝向和当地气候、区域脉络以及居民习惯间的和谐关系不被破坏;同时应保证布局经济合理,在迁建过程中应尽量使所涉及的地块趋于整合,并应将建筑内各区域进行合理的分区以延续古建筑的原有风貌。另外,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从整体着眼并进行多方位、全系统的研究,并应在现代城市规划过程中全面统筹考虑老城区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发展性,并应对国际上对老城区及古建筑保护的文化理念和方式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应坚持以人为本,提倡公众参与从多角度、多方位考虑对其进行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2.坚持整体性保护

中式古建筑的保护措施的制定必须顺应整体周边环境的需要,或者是对周围环境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只有这样,保护的理论才有基础,古建筑的物质存在才会有根基,中式古建筑本身不能因为其单纯的建筑形态或装饰纹样等的价值保留和增值而忽视整体的存在环境。整体环境的丢失必然造成建筑的孤立和整体价值损失。因此,从建设整体角度出发,制定对局部建筑有益的措施,以古建筑的细致保护丰富和突出整体群落的个性价值,由此给中式古建筑形成一个多效益、多利益群体、多种方法论的系统性工作,因为众多因素的协调和控制才能保证中式古建筑保护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3.古建筑的修缮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建筑不可避免地由盛而衰。除建筑材料的自然质变之外,建筑的某些功能布局也变得不合时宜。甚至建筑结构出现严重的紊乱,诸如:墙壁出现裂痕、梁柱歪斜、地基渗水、表面墙砖剥落等。年久失修的建筑物需要修缮才能再次使用。一般修缮需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恢复原始建筑的所有优点;二是为建筑赢得额外空间,这里说的获得额外空间是指改变原有空间布局提高利用率,来获得更多使用空间;三是建筑内部的现代化,结合现代材料,保留古建风格,使古建更加具有现代意义,有更高的耐久性等。任何修缮工作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技术措施上,所以应该根据每个建筑的不同情况,发掘与探究与现代保护修复原则相适应的保护修复技术措施。即使是采用传统技术与工艺也要注意寻找它与现代修复理念的结合点。

4.多种途径集资,为古建筑保护传承提供资金保障

在解决中式古建筑保护与传承的资金问题上,从各地方政府制定出台的保护性政策措施中可以看出,大多是通过旅游开发的手段,从建筑群的旅游收入抽取一定比例,对有较大文物价值的古建筑,要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登记、存档,由政府拨出专门的资金对其加以保护修键;对于一些文物价值相对较小的中式古建筑,北京市古建筑研究所的专家建议可以通过引进民间资金的方式加以保护。

四、结束语

总之,古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确是一件艰巨的工作任务, 面临着许多情况和问题, 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和解决。为此我们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在城镇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中, 对古建筑(民居) 的保护能引起高度重视, 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实施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力求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 使古建筑保护工作纳入城镇乡村建设规划的保护之中。

五、参考文献:

[1] 张重天. 论古建筑的再造与传承[J]. 中国建材科技. 2010(06)

[2] 任啸,刘思敏. 对传统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原则的反思[J]. 地方文化研究辑刊. 2010(00)

篇五:古建所

千古胜迹今依旧 华夏文明耀后人

——记团结奋进、勇于攻关的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艺术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梁思成

编者按:山西省地处中国中部,物华天宝,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广布的地上文物,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保留有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筑。旅游界也因此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那些标志着当时文化和科学水准,或者具有特殊人文意义的古建筑,记录着城市发展的沧桑岁月,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一旦损坏,文物本身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将不复存在。保护山西古建筑,让其流传千古,古为今用,是当代人肩上必须扛起的重任。

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以下简称古建所),于1980年1月经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古建部和山西省古建筑艺术工程队组建而成,以“保存文物原状”为宗旨,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方针,主要从事对古代建筑、园林艺术、石质文物、壁画塑像等文物建筑及附属文物的调查研究与科学保护,是对文化遗产进行科学保护和学术研究的省立专业研究机构。

早在五十年代开始,古建所就承担了五台山无量殿大修工程、芮城永乐宫迁建保护工程、永济鹳雀楼仿唐建筑设计(荣获“第四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在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几代研究人员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勤于研究,精心抢修与维护各地受损的建筑物。大规模抢修保护工程的实施,为人们带来了惊喜,使古代文物建筑一代代传承下去。

创新技术 加大投入 科研工作展新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工业生产如此,古建筑保护亦如此。但是,古建筑修缮不同于普通的房屋建造,它是对古建

不复存在的古建筑

筑实施保护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体现。文物不能再生,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之前,必须对文物建筑进行详细科学的论证分析,因而现代高新技术的采用是古建筑修复研究的关键。

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院专门设立了科研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为文物建筑的科学保护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几年的努力,古建所在文物科技保护手段、文物保护用材、壁画彩塑化学分析、古建构件现场保护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增购设备,申报课题,推动古建筑保护向“科研利所”的方向稳步迈进。为掌握最新的古建筑修缮技术,古建所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煤炭设计院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完成了地形图测绘、文保工程加固病虫害防治等项目。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现代技术为保障,确保山西古建筑修复工作科学有效进行。古建所还不断加大国际间的合作,与美国全球遗产基金会、韩国国立文化财建筑研究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相互借鉴,共同研究。

古建筑的保护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为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号召,贯彻落实保护文化遗产的方针,近年来山西省加大了文物保护方面的投入力度。借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山西省古建筑研究所带头实施了一系列文物保护的系统工程,例如五台山申报世界文物遗产、平遥古城保护、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应县木塔修缮保护、佛光寺维修保护、山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等,使古代建筑在保持其旧有主体面貌的基础上更增添了持久的生命力。

山西省古建所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为古建筑保护工作闯出了一条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古老的建筑换上了崭新的面孔并代代相传。

“内外兼修” 加强合作 古建保护显成效

“内”指的是山西省内,而“外”指的则是省外的文物保护和修缮工作。

山西古建所进行了一百多处包括南部工程在内的文物保护工程及规划设计项目,尤其今年云岗五华洞窟檐建设工程、五台山风景名胜区“10+4”重点寺庙勘测维修等省局的重点项目也由古建所承揽,这就为研究我省古代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科技、建筑艺术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实物资料。

古建所一位负责人对记者介绍说:“就以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为例来说吧,山西南部指的是长治、晋城、临汾、运城等地区,这里的早期建筑承载着这片古老土地上一段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文明,但很多都从未进行过修葺、保养。长治市高平二郎庙就是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第一批中的一项重点工程。庙内共保存清代建筑14座;金代建筑1座,其中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的戏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现存最早的戏剧舞台。省古建所对二郎庙全部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制定了保护修缮设计方案。严格遵循正确的保护理念和准则,遵从相关的法规和程序,牢牢把握住保护维修工程的目标、过程与质量。专家们在施工中,边研究、边分析、边施工,使二郎庙的整体工程与原生环境取得协调,充分突出了文物本体。”

山西古建所在抓紧进行省内失修古建筑修缮的同时,还充分利用自己的技术、人员等优势,积极参与省外文物建筑保护设计工作。例如古建所参与承担了西藏布达拉宫实地考察修缮方案制定和保护区工程设计师工作、重庆三峡库区部分文物建筑的搬迁工程勘测设计、四川地震灾区受损古建筑维修设计(被授予“文物系统汶川地震灾后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奖)。此外,古建所还参与了很多大型的辅建项目。例如上海世博会山西馆古建部分的规划设计 ,香港回归时省政府赠送的礼品应县木塔模型,澳门回归时省政府送的鹳雀楼模型都由省古建所设计制造。古建所在“内外兼修”的同时,与省内外的科研院所及专家进行交流合作,共同为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工作保驾护航。

人才培养 团队协作 古代建筑换新颜

人才资源是党和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资源,同时也是古建所进行科学研究的根本保证。但古建筑保护的专业人才缺乏,如何开发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就成为摆在古建所领导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采访中古建所所长董养忠对记者说:“‘科研立所’是我们古建所最新提出的奋斗目标,目前全所有职工61人,其中:正高3人,副高20人,中级14人。省级专家、国家注册建筑师、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技术骨干占60%以上。我们还打算进一步引进高层次人才进行技术研究,加强员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整体科研实力,使我们的研究队伍成为一只敢攻关、勇攀峰、能实战的团队。”

科学细致的分工、团队的精诚协作是古建所蓬勃发展的坚定保证。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下设设计处、规划处、工程处、科研处等科室,由设计处对地面现存各类古建筑、石质文物进行调研,之后再由规划处对文物建筑本体与周边环境进行实地勘察和评估,提出合理保护、环境整治、管理利用措施,工程处则负责对各类文物进行组织修缮、技术指导、工程监理和相关业务培训,而科研室则是整个部门的灵魂,以技术为手段,为文物建筑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单位领导的统筹规划下,各个科室部门各司其职,相互协作,科学运作。在整体队伍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古建所还提出了创建文明和谐单位的口号,发挥党组织的带动作用,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进行规范管理,并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使广大人民

都参加进古建筑保护的行列中来。

俄罗斯文学巨匠果戈理曾说过:“建筑同时还是历史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它还活着”。山西是我国的文物大省,而中国宋金以前的古建筑70%保存在山西,因而保护古建筑,恢复古建筑原貌,是我省长久发展的必然性选择。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在对文物本体保护的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科学保护,持续利用,有效保护了省内外的古代建筑、园林艺术等文物。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还将乘风破浪,坚定的履行其保护我省及其它省份古代建筑的神圣职责,以开天辟地之姿,谋我国古建筑长久保护之计,谱技术与创新融合之篇。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