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没有免费的午餐定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09:27:33 作文素材
没有免费的午餐定理作文素材

篇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作者:俞可 杨薇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3年第17期

摘 要:全球学校供餐计划保证了儿童的健康与营养,有效提高了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出勤率,但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印度学生午餐中毒事件凸显了全球供餐计划在食品安全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全球学校供餐现状调查报告2013》阐述全球学校供餐计划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各国政府应承担起责任,将学校供餐计划与国家的长期发展联系起来。

关键词:全球学校供餐报告;世界粮食计划署;印度比哈尔事件;政府责任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条广为流传的定律已被破除,遍及全球的学校供餐计划使亿万莘莘学子受益。该计划发端于20世纪中叶的富裕国家,实施手段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学生接受在校供餐模式和将配给的口粮让学生带回家模式。学校供餐计划既是一项社会福利,也是一种教育普及。然而,7月中旬在印度突发的小学生集体中毒事件为该计划蒙上了阴影,进而鞭策各国理性审视并合力推进这项功在千秋的事业。

一、印度事件责问功过是非

今年7月12日,印度比哈尔邦瑟伦区甘达曼村一所名为达拉姆萨蒂的公立小学,27名4~12岁小学生食用学校提供的免费午餐后因食物中毒死亡(以下简称比哈尔事件),全球震惊。印度是学校供餐计划(在印度被命名为“午餐计划”)实施规模最大的国家,至2011年已覆盖全国约120万所学校,惠及1.136亿多名中小学生。2010-2011年度,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对学校供餐计划的耗资总额高达38.5亿美元。对于这个高举脱贫大旗的发展中国家,该计划无疑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善举,绝不会因某一个突发事件而因噎废食。正如媒体所言,午餐计划是印度穷人唯一真正广为受益的项目,用比哈尔事件抨击甚或否定午餐计划,将会在印度造成更大悲剧。

该计划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在泰米尔纳德邦展开的试点。1995年,中央政府启动旨在确保小学生就学与营养的“小学教育营养支持全国项目”,每天为每位小学生提供100克大米或小麦,并为粮食的运输与管理发放补贴,邦政府则负责提供配套的原料、劳力、场地及设备。2001年11月28日,印度最高法院作出历史性裁决,提供免费午餐成为学校义务,接受免费午餐则为学生权利。该裁决于2002年正式生效,2005年,免费午餐计划普及印度全国。

其实,该计划的首要目的并非增强学生的营养,而是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与出勤率。能获取免费午餐,尤其是孩子所钟情的佳肴如比哈尔事件当日的咖喱扁豆,俨然成为广大贫困儿童上学的最大动力。从2001-2002学年到2007-2008学年,下层种姓和贱民部落儿童的毛入学率均显著上升,前者的男童入学率从103.1%上升到132.3%,女童入学率从82.3%上升到

116.7%;后者的男童入学率从106.9%上升到134.4%,女童入学率从85.1%上升到124%。当然,该计划还有一些意外的收获,如推广健康教育(普及营养知识、保健意识和卫生习惯)、扩大就业机会(吸引10万余名贫困妇女参与)。

然而,这项恢弘的计划问题丛生,主要集中于食品安全方面,如约2.2万所公立学校没有标准厨房,近7000所学校没有食物储藏室。比哈尔事件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食油容器曾经储存过一种叫做久效磷的农药,而食油均来自由该小学校长的丈夫经营的杂货店。比哈尔事件之后,在果阿邦首府纳帕吉附近的乌斯冈村的一所私立学校,20名学生午餐后突发食物中毒症状而入院治疗;在比哈尔邦讷瓦达区皮卡姆布尔村一所公立学校,100余名学生到政府门前抗议学校午餐质量低劣……免费午餐存在的问题随比哈尔事件而被媒体关注。

二、学校供餐存在积弊隐患

目前,全球至少有3.68亿儿童每日享受学校供餐,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印度,其次是巴西(4700万儿童)、美国(4500万儿童)和中国(2600万儿童),还有至少43个国家实施百万名儿童学校供餐计划。从世界粮食计划署对其所实施的学校供餐计划的统计来看,学校供餐计划的实施重点仍在亚非拉地区(表1),除极少数新兴国家之外,亚非拉地区依然饱受贫穷与落后之煎熬。比哈尔事件如同一面三棱镜,折射了学校供餐计划在全球普遍存在的积弊与隐患。

(一)营养失调

学校供餐计划对儿童的成长、人力资本的发展等大有裨益,尤其可满足儿童身体发育的营养需求,如包括维生素A和铁在内的各种微量营养素,还能为女童提供足量的铁和叶酸,以提高其免疫力并为生殖做好准备。然而,学校供餐的质量难尽如人意,特别是在食品保鲜和营养搭配上问题百出。如2009年6月,孟加拉国东南部一所小学因发放无生产日期标注的强化饼干致使学生中毒而暂停学校供餐计划。可见,比哈尔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此外,因膳食不均而导致的营养失调和肥胖等问题逐渐凸显,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如美国。

(二)覆盖失衡

尽管学校供餐计划成就卓然,但全球仍有6600万小学生在校忍饥挨饿,6700万小学生因生计问题而辍学,从而导致童工童婚现象泛滥。显然,学校供餐率随各国人均GDP高低而各异。就小学生接受免费餐的普及率而言,中等偏低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在1026~4035美元之间)和低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在1025美元或以下),其整体学校供餐覆盖率分别为49%和18%(图1和图2)。相较而言,高等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收入在4036美元或以上)可基本保证全覆盖。在最迫切需要实施学校供餐计划且食品生产、保鲜、运输及人力成本最低的国家,学校供餐覆盖率却最低。在最贫困的30个国家,仅不足1/5的小学生能受惠于学校供餐计划。不过,仍有3个国家(布基纳法索、海地和利比里亚)实施的学校供餐计划几乎惠及本国的所有小学生。

(三)成本失重

全球学校供餐计划的年成本约为470~750亿美元,主要由各国政府承担,由此造成国与国之间人均20~1500美元的巨大落差。就供餐历史与成本而言,高等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学校供餐计划实施已有38年的历史,年人均成本为371美元,而中等偏低收入国家与低收入国家的年人均成本皆为56美元(表2)。学校供餐成本在国际上通常被视作公共教育财政的组成部分,占比大致在15%~20%范围内。在中等偏高与高收入国家,这一比率为11%(在2%~29%之间波动),中等偏低收入国家24%(在3%~89%之间波动),低收入国家68%(在9%~230%之间波动)。鉴于低收入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过大,即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过大,其学校供餐成本往往远高于教育成本,或可导致公共教育财政支持体系崩溃。当然,缺乏资金监督或过度依赖外援无疑会加剧这种成本倒挂现象。

对上述问题的梳理出自世界粮食计划署今年5月24日发布的《全球学校供餐现状调查报告2013》。

该报告同时揭示了学校供餐计划存在外援依赖过度与制度建设不足的问题。总体上,外援(不包括非政府组织或者政府基层组织如社区募捐的资金)对降低学校供餐成本贡献极其有限,低于总成本的2%,但是,在低收入国家,外援占学校供餐成本则高达83%,这些国家对外援的依赖性极大。针对制度建设,该报告以94个国家为样本展开的调查发现,86%的高等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或出台政策或拥有法律文本,而52%的低收入国家既无相关政策亦无法律框架。不过,令人欣慰的是,16%的中等偏低收入国家和18%的低收入国家正在起草相关政策(图3)。

三、全球协作激发政府责任心

《全球学校供餐现状调查报告2013》首次对全球学校供餐计划的受惠儿童人数、政府投资规模、项目覆盖范围展开调查,旨在客观评价学校供餐计划的现实意义。世界粮食计划署不仅有意通过该报告来盘点学校供餐计划的现状,更力求追问各国政府的责任。

为激发政府的责任心,报告建议各国政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提高收入

收入水平不同的国家在实施学校供餐计划时所显现的显著差异表明,一个国家将项目整合到国家政策中的水平及项目实现的规模与该国的收入水平息息相关。在高等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更容易实施规范的监管流程和统一的制度框架。这些国家往往启动政策杠杆,从富裕家庭收取费用来补贴贫困家庭。相比之下,低收入国家则较少将项目融入国家政策,且没有引入成本回收模式。通常情况下,低收入国家实施学校供餐计划的迫切性更强烈,然而现状是GDP越低的国家越迟实施学校供餐计划,高收入国家则占尽先机。调查发现,当国家GDP水平上升时,学校供餐计划便向更可持续、高效和综合型过渡。比如,佛得角共和国历经过两次项目转

型,因资金短缺,曾一度失败。然而,当其以提高该国收入水平为突破点,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在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帮助之下,2007年成功转型,2010年8月开始实施普及全国的学校供餐。

(二)保障预算

一旦预算紧张,学校供餐计划就可能被搁浅,甚或危及儿童的入学率与出勤率。佛得角共和国在历经1996年转型失败之后,意识到预算的重要性,将项目预算嵌入公共教育财政预算之中,以防止学校供餐计划经费削减。2011年,该国就读于公立幼儿园和小学的8.6万名儿童都获得了免费校餐。当然,必要的外援不可或缺。2000年后,已有8个低收入国家在财政紧缩的背景下启动全国学校供餐计划。这是国际外援成功帮助低收入国家设计和实施更有效益、可持续性更强的项目的较具说服力的案例。

(三)分散管理

根据收入水平的不同,学校供餐计划的覆盖率和质量各异,对于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而言亦然。一国境内,比起破败的农村学校,市区学校的供餐计划实施得更好,因为市区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可见,实施普惠政策虽具吸引力,却降低了目标效益,尤其是在一些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而30%的高等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采用个人目标法,即满足个体而非区域的需求。因此,项目设计重在确保优先惠及穷人。最近,加纳和莫桑比克重新调整项目定位,将目标集中在最贫穷地区。此外,集中化管理无法解决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差异。为此,墨西哥于1997年改革先前的集中供给模式,针对各地实情发布新的膳食标准,实施分散化管理。而社区参与正是分散化管理的典范。圭亚那正在实施以社区为基础的学校供餐计划。参与学校及社区须先交一份提案,并由农业、卫生等各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对相关人员进行财务、食品卫生等基础知识的培训。社区还须确保学校厨房满足一定要求,如提供安全的饮用水。由此,社区参与不仅能实现各取所需,提高本地区儿童入学率和出勤率,增强食品安全性,且还能担负监管学校供餐计划的重大责任。

(四)优化膳食

学校供餐可以提供强化餐以满足儿童必要的营养需求,但长期提供营养单一的高热量高脂肪食物,难免造成儿童营养不良和肥胖等诸多健康问题。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相应的营养需求,政府应及时选择新鲜食材、均衡营养成分、调整膳食结构。2007年,为应对超重和营养不良的双重困境,墨西哥转变学校供餐计划,发布新的营养标准以指导每日膳食,严格控制学生糖和脂肪的摄入,将脱脂牛奶、全谷物和新鲜果蔬作为主要食材。在巴西,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加工食品消费量的增加,果蔬消费量的减少)使超重儿童人数剧增。巴西全国学校营养计划的目标之一便是促进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即根据当地的饮食习惯和生产模式设计食谱,强制性列入果蔬,且每个执行单元必须配备一名营养师。

(五)就地采购

作为全球第二大学校供餐国,巴西实施粮食收购计划,即从小农手上直购学校供餐所需食品,既可降低学校供餐成本,又可增加果蔬消费,改善儿童的饮食结构。又如科特迪瓦共和国,由教育部和农业部组成的学校食堂全国理事会于1999年开始实施“一校一食堂”计划。该计划不仅为儿童提供校餐,还给予农民以技术和财政支持。2008-2009学年,该国961个产品中心参与该计划,并提供了1270吨食物,2027所学校的26.5万名学生从中受益。从学校附近的农民手里如小农协会或市场上就地采购既能降低食品的生产、运输以及学校供餐的行政成本,促使学校供餐扩大受惠面,推进当地农业发展,还能提供更多元化的食品,保证食品的新鲜度。这无疑是一种对抗饥饿和贫穷的可持续化模式。当然,就地采购也存在先天不足,如缺乏强化食物营养价值的能力,但通过提供微量营养素粉、营养强化大米以及多元强化食品如玉米大豆混合油、高能量饼干和其他优质点心,可弥补就地采购的欠缺。

(六)国家自主

学校供餐计划具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性质,涉及教育、农业、卫生、社会保障、妇幼等政府职能部门。在调查的56个样本国家中,学校供餐计划由国家教育职能部门负责实施的占86%,地方政府与国家社会保障职能部门负责实施的各占7%,国家卫生和农业职能部门负责实施的各占2%(图4)。在学校供餐计划以国家教育职能部门主导的样本国家中,几乎(93%)都有国家其他职能部门的参与,其中包括国家卫生(63%)和农业(44%)职能部门以及地方政府(18%)。因而,政府可沿着供应链来构建平台以深化协作并加强质量监测、成本控制与程序优化。计划成功的关键在于制度化建设,并加强机构建设能力,深化监督和发布国家营养标准,确保问责制和公共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协调与其他合作伙伴的行动。为避免外援固化,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的多为短期资助。过度依赖外部捐助会削弱国家的调控能力,致使预算失衡、支出失调、成效失利。显然,短期外援意在促成可持续发展的、具有成本效益的学校供餐方案,并将其嵌入更广泛的国家政策框架之中。世界粮食计划署通过驻各国办事处至少帮助了37个国家推进学校供餐的制度化。如今,没有该署的协助,这些国家也能独立运行学校供餐计划。肯尼亚政府于2009年和2005年分别发起两个学校供餐计划,即由教育部实施的本土校餐计划和由农业部赞助的消除肯尼亚饥饿计划,受惠学生分别为72.9万人和4.4万人。前者年度预算为460万美元,后者前5年投入130万美元。世界粮食计划署则在过渡阶段继续提供校餐。如今,肯尼亚已发展成为东非实施自主型学校供餐计划规模最大国家。

(七)专业支持

作为联合国下属职能部门,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学校供餐计划中最具提供专业支持的资质,并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该署现已投资4.86亿美元,惠及60个国家的2600万儿童。表3展示其2010年和2011年所取得的卓著成就。除帮助各国推进制度化建设之外,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就地采购方面也功勋卓著,分别在20个国家展开了“为进步而采购”试点项目(WFP’s Purchase for Progress,P4P)。该项目将该署的需求与合作伙伴的专业知识及资源相结合,帮助农民降低损失,提高主食作物质量,以提升收益。到目前为止,P4P通过其合作伙伴与800多个小农组织机构展开了合作,与小农组织签约的食物数量已超过29万吨,其中19多万吨产品已交付,农民直接获得7700万美元收益。该项目最终可使实施国家形成“农民收益增长——学校供

篇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哈佛大学的凌晨四点半

哈佛,每个学子心中最高的殿堂。作为世界一流学府,哈佛大学培养了许多名人,他们中有8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30位普利策奖得主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到了哈佛你就会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而是付出了更多努力的人。

哈佛大学占地154公顷,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只有随处可见的用新英格兰红砖建筑的图书馆。当你走进美丽的哈佛校园,置身于晨曦中,只见湖边、路边,许多学子正在聚精会神地晨读;当你走藏书逾千万册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只见每间阅览室都灯火通明,每个座位上都坐着认真看书的学子??他们没穿华丽的服装,更不见四处游荡,有的只是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 英国一家电视台曾做过一期题为《凌晨四点半》的专题节目,内容讲的是,在一个普通的凌晨四点半,哈佛图书馆内,已经坐满了静静看书、认真做笔记、积极思考的哈佛学子??

哈佛的教师经常告诫学生:“如果你想在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得心应手并且得到应有的评价,那么你在哈佛学习期间,就没有晒太阳的时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在感叹哈佛为什么能够成为培养精英的摇篮时,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勤奋努力过?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付出,那么在该收获的时候就没有收获。青少年朋友应该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靠我们勤奋的双手去努力,去创造,才会给自己的人生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如果你走进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叽叽喳喳说话的声音,每个学生端着比萨、可乐坐下后,往往边吃边看书或是边做笔记。即使是用餐时间,哈佛学生也要充分利用起来。可以说,哈佛的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正宗100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

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即使在半夜或者凌晨,整个校园也是灯火通明的,那是一座不夜城。餐厅里,图书馆里,教室里还有很多学生在看书。那种强烈的学习气氛感染着哈佛的每一位学子。哈佛的本科生,每学期至少要选修4门课,一年是8门课,4年之内修满32门课并通过考试才可以毕业。而且,哈佛的作业量很大。学生课后要花很多时间看书,分析案例。每堂课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课前准备充分了,上课时才能在课堂上和别

人交流,否则,你是无法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的。

由于哈佛学生的勤奋努力,在哈佛的校园里,到处可以看到睡觉的学生,甚至在食堂的长椅上也有学生呼呼大睡。而旁边来来往往就餐的人并不觉得稀奇。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睡的学生实在是太累了。

究竟是什么让哈佛的学子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念,这样勤奋努力地学习呢?哈佛图书馆墙上的20条训言似乎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却发人深省。

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

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3、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4、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

5、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

6、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缺乏努力。

7、幸福或许不排名次,但成功必排名次。

8、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 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9、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10、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12、时间在流逝。

13、现在流的口水,将成为明天的眼泪。

14、狗一样地学,绅士一样地玩。

15、今天不走,明天要跑。

16、投资未来的人,是忠于现实的人。

17、受教育程度代表收入。

18、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19、即使现在,对手也在不停地翻动书页。

20、没有艰辛,便无所获。

哈佛是一种象征,最高智慧的象征,最高学府的象征。人的意志,人的才 情,人的理想,在哈佛的凌晨四点半会一一体现。

篇三:自然辩证法

无免费的午餐

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其实是控制论中的一个定理,在《模式分类》中提到过,即没有免费的午餐定理(noerfelunhchtocerm,简称NFL)。

该定理由wolpert和Macerday提出,结论是由于对所有可能函数的相互补偿,最优化算法的性能是等价的。该定理暗指,没有其它任何算法能够比搜索空间的线性列举或者纯随机搜索算法更优。该定理只是定义在有限的搜索空间,对无限搜索空间结论是否成立尚不清楚。

这样去看这个定理可能有些难以捉摸这个定理的本意,那么我就用公式告诉你:鲁棒性*效率=广度*深度=常数。 这是相对于控制论而言的,任何一个的算法都会有它的局限性,无论算法的智能化、快速性、精确性等等性能有多好,实践总是证明了各个算法的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我们得到的无非是这种算法的某个方面的优点,也只能利用这方面的优点而故意隐藏或者使用一切手段消除消极方面的影响。但无论你怎么去消除,它始终是存在的,千万不要天真的认为你得到了最好的。不管你怎样去优化你的控制,所得到的效果总是维持在一个整体均衡的水平上,不过是某个方面更加突出而已。

在自然科学中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热力学三大定律、牛顿三大定律、电磁场理论、能量守恒定律等等,这些公认的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物理量是等价的即一个物理量是一个或者几个物理量综合的结果。那么从纯数学角度讲,我们总是希望用解析函数去描述我们身边的真理世界,这些自然科学的真理往往用等价的公式描述,很显然,若是我们在限定的条件下想得到满足我们需要的解的话我们必须在其他因子上付出代价,降低因子的比重或者增加他的比重。而在社会科学中,我们更容易看到这个现象的存在,伟大的社会进步使人类进入了高度文明的时代,人们在享受伟大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利益的时候同时也在品尝着由此所带来的种种恶果,气候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时时刻刻不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虽然我们无法简单的用一个解析函数来描述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但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地球价值的总量是个定值,我们使自己的需求满足最大化却忘记了这个世界是等价的,我们正在失去另一方面。

马克思哲学也告诉过我们,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当一个事物的发生必然伴随着与之相联系的其他事物的发生。与之相联系的事物必然要伴随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他们受均衡和守恒的约束。我们可以不够严谨把这种想象比作一个瓶子,里面充满气泡,瓶子是约束,气泡是事物,一个气泡的增大或者减小必然伴随着其他气泡的增大或者减小,但总容积是不变的。

任何事物都要看到他的利和弊,这在自然科学上尤为重要,比如在设计中我们要统筹考虑,不要以为在某个整体的一个小环节做得很好就忘乎所以,要知道局部性能的提高必然伴随系统中其他性能的变动,上帝掌握着等价,不要妄想拿到完全的自由,天下无免费的晚餐。

篇四:“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出自哪 故事的由来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出自哪 故事的由来

经常听到一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可是谁知道这句话是出自于哪里的呢?是什么意思?它的来历是什么?它是国外的谚语吗?养生频道小编来为你详细讲解,马上来看一看吧!

这句话出自政治学者杜兰笔下。他在197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两大原理,其一是“世上没有免费午餐原理”;其二是“世上没有无懈可击的影响力原理”。

翻阅《贝尔格莱夫经济学词典》,见有“免费午餐”条,细阅之下,不禁自觉笔者较早前所写有关“免费午餐”的文章有“不详不尽”之弊。事实上,不断发现新资料或富有启迪性的新观点,正是读书的乐处。

在香港,“免费午餐”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词。笔者可以说是第一个将这个词介绍到香港的传媒界人。和一般人甚至象牙塔中人一样,笔者向来以为这句至理名言是货币学派大师佛利民所“铸造”。1997年6月中旬,佛利民前往以色列接受希伯莱大学名誉博士学位时,与以色列国会财经委员会主席路年思言谈甚欢。路年思说,犹太教教义可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八个字概括之,其余都是次要;他请佛利民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其经济学精义,佛利民脱口而出:“世上没有免费午餐——是我的经济理论的全部,其余只是枝节!”佛利民著作等身,见识精深博大,而竟用这几个如此浅俗的字概括他的学说,可见这句话含意之深。

其实,在此之前,“免费午餐”已是佛利民的“招牌货”。他于1972年出版的杂论集《一个经济学家的抗议》在1975年再版时,已改名为《世上没有免费午餐这回事》(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上述种种,令笔者得出这句话是佛利民所“发明”的结论。

没有免费的午餐定理

但是,近读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大卫·波云的《经济结构术》(《Economic Statecraft》,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发现原来这句话出自政治学者杜兰笔下。他在197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两大原理,其一是“世上没有免费午餐原理”;其二是“世上没有无懈可击的影响力原理”。

至此,我们当知道“免费午餐”并非佛利民所创。不过,佛利民名气大,杜兰亦只好让位了。而且事实上,对于此一“原理”的推广,佛利民是功不可没的。

一如大家所知,社会上任何低于市价的商品及服务,都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津贴的——享受“免费午餐”的“普罗大众”,亦因为被抽间接税而作了贡献——而由于派发“免费午餐”的行政费用特别高,“免费午餐”其实是十分昂贵的!

可是,据替《贝尔格莱夫》写“免费午餐”词条的作者的考证,“免费午餐”一词始见于19世纪,当时的酒吧和客栈,为了吸引客商光顾,纷纷在门外张贴广告,以“提供免费三文治和零食”为招徕;但顾客若只吃三文治而不“买醉”,很快就发现不能照字面解释来理解这句广告。不买饮料只索取三文治的人,毫无例外被“抛出门外”。显而易见,“没有免费三文治”,是“没有免费午餐”的“前身”。

正式用上“免费午餐”这个词,始于1933年美国 “新政”时期,为保守派政客和评论家所创用。众所周知,政府本身不能创造财富,政府费用必须靠抽税而得。换句话说,政府推行福利政策的资金来源,都由纳税人奉献,而执行福利政策又形成了庞大的政府架构,这就是免费福利成本高昂的根本原因。

到了越战期间,主张强迫征兵制度的人,认为适龄学子有义务应征,这是他们接受免费教育的回报。“天下没有免费午餐”,便是接受免费教育且认为教育真的免费的学子所应接受的现实。

越战结束之后,“免费午餐”一词渐渐无人提及。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流行在T恤上印上一句时髦口号,“免费午餐”这句话逐渐被商人看中。不过,若非佛利民在《新闻周刊》的专栏上反复分析天下根本没有“免费午餐”这回事,“免费午餐”是不可能如此流行的。

好啦,小编在以上详细为大家讲解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来历,你都看明白了吗?和天上不会掉馅饼是一个意思的,所以说,无论做什么都要有所付出,这样才有所回报,不要想着占便宜的事情。

篇五: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山东广饶一中一校区 53.1 李跃昌

初生的小鹰,经历了多次失败的飞翔才会在蓝天自由地翱翔;初生的小鹿,经过了多次的摔倒才会在广阔的草原上自由的奔跑。他们都是用自己的努力才赢得成功的,换句话说,想要成功,第一步就是脚踏实地地付出,因为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的财富真是一顿巨大的诱人的午餐,但是在他拥有这顿午餐的同时,他的身后有多少日日夜夜地工作,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又走过了多少创业的艰难历程。他的努力奋斗,不断付出,才创造了这份令人羡慕又惊叹的午餐,这不是免费的午餐。

双耳失聪的贝多芬,执著地坐于钢琴前,灵动的手指在黑白的键盘间急促地跳动,刚劲有力的音符充满了整个屋子,然而他却听不见了,充斥他世界的只是“死一般寂静”。他烦躁、痛苦,但却依然在心中默念:“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命运交响曲》随之诞生…… 成功决非朝夕之功,而是日积月累,辛勤劳动的结晶。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付出劳动才接受美餐;鲁迅付出喝咖啡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才成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作;刘翔每天坚持训练,在运动场挥汗如雨才成为飞人;舞蹈家杨丽萍一次次把汗水洒满训练厅,一次次地跌倒和受伤才练 一身精彩舞艺……

学习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从小就听过“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这句话,知道要学习好一门知识和技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是否注重积累了呢?是否有过“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呢? 世上有一个恒定的法则:你付出越多,收获就越多;尤其是对于想获得荣誉和成绩的人来说,更是没有什么别的选择,只有不懈地努力,不断地学习,不停地付出,才能得到常人得不到的成就。

伟大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它永远属于那些用一生的血汗乃至生命去拼搏的人。人们往往容易过多的乞求成功的辉煌结果而忽视奋斗的艰辛过程,其实,世界上没有白捡的便宜,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你还记得成龙的那首《真心英雄》吗?“……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成功不会自动送上门,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那么就请你记住这句话:“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