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12:16:35 作文素材
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作文素材

篇一:《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1

《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

我将从教材处理、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五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处理

(一)教材分析

来源于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这是一个散文阅读单元,单元阅读主题为“人与自然”。本单元阅读学习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散文语言,把握作者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学习重点为说话的技巧:简明、得体。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我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点:

(二)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品味关键词句,把握红柳形象特征。

2.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对红柳形象进行解析。

3.剖析作者平静叙述下的复杂情感,感悟“

二、说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我所执教的班级是计算机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思维活跃,想像力丰富,但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及语言鉴赏能力较弱。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我采用了分组讨论归纳小结活动方式,驱动本文的阅读教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品味关键词句,把握红柳形象特征;同时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对红柳形象进行解析。

2.教学难点:剖析作者平静叙述下的复杂情感,感悟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主题。的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堂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讨论、归纳导向法,以具体的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在活动启动、任务分配、小组活动、小组展示、集体评价这五个环节中,围绕文本进行自主体验、小组合作、集体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共同探讨与学习。那么这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如何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呢?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

四、说活动过程

(一)准备阶段(上课前自学)

1.教师准备:全班成立6个小组,每组9人,下发任务书。

2.学生准备:每个小组选出发言人2名。

3.阅读准备: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画面或声音的文字。

(二)实施阶段

整堂课用时约四十五分钟,包括“话、探寻、悟”三个环节,即“话柳之形”、“探柳之魂”、 “悟柳之志”。其中“话柳之形”用时约13分钟,“探柳之魂”用时约15分钟,“悟柳之志”用时约15分钟,“悟柳之志”用时约5分钟。整个教学过程,正好契合了由表及里的结构特征,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修正,在修正中发展,并最终实现情感的飞跃。

【教学导入】情境导入(2分钟)

可是因为它的平均海拔5000米,自然

环境特别极端、恶劣,酷冷,缺氧,尽是

沙漠和戈壁,故此鸟兽绝迹、驼马遁形,

人迹罕至。

图1教学导入

【设计意图】一首带着淡淡哀伤和深深遗憾的诉说着人与自然矛盾冲突时不可跨越的鸿沟。在这样的情绪感染下,我们将要走上高原,走近红柳——这离太阳最近却是离人类最远的树的生命历程。

第一环节:“话”——话柳之形(13分钟)初识红柳

任务一:整体感知初识红柳

?1.各小组自行解决字词,3分钟后交流。

(表现好的小组加分)

?2.分角色读朗读课文,小组竞赛。

?完成下面思考题:

?(1)红柳是一种怎样的树,课文当中是怎

样描写的?速读课文完成下表(后边附)小组长带领成员讨论完成。?(2)结合课文及前边填写的表格,概括红

柳是一种什么样的树。

图2 第一环节:话—

—话柳之形

【教学过程】在这个环节,学生将分组讨论。首先与文本对话,用波浪线划出文中有关红柳的画面和声音,并用圈出重点的字词。接着学生与同伴对话,交流所找到的画面和声音,朗读相关的语段。随后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将画面和声音进行分类和归纳,理清红柳在雪域高原的生命轨程。

【课堂示例】以下为学生课堂发言整理:

【设计意图】画面与声音寻找和交流,是对作者行文思路进行梳理,也是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学生可以从作者平静的叙述中想像红柳由昂然挺立高原到訇然倒下直到烟消灰灭的全过程,初步感受红柳生存之不易,形象之美,命运之悲。

第二环节:“寻—— 拍柳之魂(15分钟)

3第二

环节:拍——拍柳之魂

【设计意图】认识红柳精神,突出人类的无知和可悲。

2.小组探讨(15分钟)

任务三:精读结尾升华主题

作者文章的结尾冷静地说: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通常会非得十分遥远。

?这段话有什么深意??

这是作者在为生态平衡和人类的未来

担忧,也是面对破坏生物链的现实做出的

最冷静的思考,更是想唤醒人们。

让人们想到:如果不改变只顾眼前不

求长远的思想,未来的悲剧就是人类的悲

剧。

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

任务三:精读结尾升华主题

作者情怀:

作者在赞颂红柳顽强的生命力、

不屈的精神以及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

同时,突出了红柳的悲剧,挖掘了环

境破坏的深刻原因,更像唤醒人们的

正确环境意识,表达出热爱自然、珍

爱生命的感情和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设计意图】小组探讨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过程。在整个探讨过程中,有全程记录的场记员,也有归纳整理的学生。学生将根据个人能力和特长的不同进行分工合作,让整个探讨的过程更加有序、有效。 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写

篇二: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

《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我所教学的是人教版职高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离太阳最近的树》,该文所在单元是记叙文单元,也是整套教材中记叙文阅读训练的最后一个单元。虽然前三册已有四个记叙文单元的阅读训练,但都只限于对较简单记叙文某一方面的领会。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记叙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要求学生理解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更是耐人咀嚼,作者深刻的思想蕴含在平平常常的叙述和描写中,表层意思易懂但深藏其中的却是作者超越时空的对环境问题的成熟思考。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记叙文的深刻思想,而且可以让学生掌握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认知、能力、情感三大教育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把握作者对沙漠中唯一绿树“红柳”的感情,理解课文在平常叙述描写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确立依据:作者对红柳的特殊感情正是作者对环境问题深刻思考的体现,因此确立这一认知目标就是要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能力目标: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加强文章感染力的写作方法。

确立依据:这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该单元前两篇课文《雄关赋》、《故乡的榕树》已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因此确立这一教学目标既是复习已知,也是引导学生加以运用,锻炼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

确立依据:语文教学不仅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还应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学习本文正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绝好时机,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确立依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环境限制了其对本文深刻思想的理解,而文章所表现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生存环境的思想内涵不仅在几十年前值得反思,更是我们现代人进行社会生产生活的前提,对青少年尤其要加强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写作特色。 确立依据:本文表层意思并不难理解,但易使学生从“托物言志”——借叙写红柳赞红柳精神的角度浅显化理解课文,更难以使他们体会文章的特色:即平静的叙事和描写的结合、赞红柳与叹红柳的感情交织加深了文章涵义,加强了文章的震撼力。因此把这一点定为教学难点,也是指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品味课文。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现状:

据调查,职校学生中有近一半对文化课学习抱以“温吞水”态度,有20%左右认为文化课没必要学,甚至有10%的学生干脆放弃文化课,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费力讲,学生无心听”的现象。究其原因,学生本身的思想不重视、学习习惯差等固然是一方面,我认为教师的教学艺术也是一个主要方面。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尽可能创设多形式多亮点的学习情境,如本节课我所采用辩论赛的方式,从而引爆沉寂的语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与教学内容、达成目标的差距:

学生身处南方城市,对高原、沙漠地区没有切身体会,对沙漠中唯一的绿树红柳的重要作用更没有感性认识,这使他们难以理解作者痛心红柳被毁、呼吁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此外,记叙文虽然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文体,但本文作者将激情蕴含在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中的独特写法却使文章主旨隐而不露,这也会让学生难于把握。因此如何让学生感知沙漠中唯一绿树红柳的精神,耐心琢磨文章中含义隽永的句子,分析理解作者深刻的思想,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巧妙指导。

三、教学构思

1、教学原则

当前,职中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针对此问题,我的语文教学遵循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的原则。因此我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培尔的“期待效应”理论,依据课文不同特点,把每节语文课设计成不同形式的游戏、竞赛或活动,使学生上课前就期待,上课时则兴奋、上课后能领会。本次教学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就设计为辩论竞赛的模式,让学生围绕“赞颂红柳还是悲叹红柳”这一论题展开论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设计思想

依据这样的教学理念,我将《离太阳最近的树》一课的构思确定为“一线引佳境,渐深得精髓”。

“一线引佳境”即指用辩论赛的方式串联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辩论中主动读文、解意、思考、归纳。所谓“渐深得精髓”即指整堂课教学虽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辩论,但教

师适时的点拨可以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精妙之处,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在平常叙述描写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四、教学过程

根据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特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智力问答,导入新课

所谓“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第一个教学环节首先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以智力竞答的方式导入课文,所选的智力竞答题切合本文主题,自然引入新授。

第二环节:感知课文,抛出难题

(一)检测课前预习

1、检查掌握字词情况

2、关于作者与红柳形态的基本情况

这一步骤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总体感知,提出论题

3、朗读全文(多媒体辅助)

借多媒体提供的沙漠、红柳等画面初步感知课文。

4、抛出辩论题

我假装没读懂文章,寻求学生的帮助,问他们:“文章到底是赞颂红柳还是悲叹人们毁灭红柳?”,这样就把教学的重点问题抛出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成两方:一方为赞歌方——赞颂红柳精神;一方为悲歌方——悲叹红柳被毁,举行辩论赛。把“问题的足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传球、抢球、踢球、射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学生分队准备论据

学生的辩论需紧扣课文,我要求他们辩论时所采用的论据必须是文章中的句子,这样学

生自然不断读课文,思考、理解、领悟文章。

第三环节:研读课文,展开辩论

(一)辩论第一阶段:双方自由辩

学生开始辩论,辩论双方在阐述己方论据时自然会读出文中的关键句,引导全体学生注意这些句子,教师再借多媒体将学生读出的同时又需加强理解的句子点击在屏幕上,以备后面分析。

一名辩论队员的“说”指挥了全班学生“听”课文“看”课文,思考课文,而学生的自由辩论也是走在教师预想的教学路子上,这就是用“四两拨千斤”的巧法让学生说出教师想说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想让他们注意的地方。

辩论的学生阐述他所找的句子为什么作为论据的理由,就是在分析句子,理解课文。教师这时立刻把有见地、能辅助学生理解主旨的理由简单板书出来,以备后面的归纳指导。

(二)辩论赛第二阶段:学生答疑

辩论赛的主持人即教师结合已板书的双方论据作简要归纳,指出赞颂红柳的赞歌方所找出论据多为描写红柳的句子,主要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悲叹红柳被毁的悲歌方所找出的论据多为叙写红柳被毁前、被毁时、被毁后的句子,主要是叙述的表达方式,叙述结合描写就是文章的特色,逐渐引导学生去理解教学难点。

继而,分别对赞歌方与悲歌方提出若干思考题,让他们解答。这些思考题既有对他们自己找出的文中关键句深一层次的分析,也有对他们研读课文忽略的关键句的提示和分析。 这个阶段从课堂氛围看是辩论的延续、比赛的激化,从教学设计来看则是对前一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补充和指导,逐步突破教学重点。

(三)辩论赛第三阶段:学生抢答

主持人即教师首先肯定辩论双方赞红柳精神的赞歌方与叹红柳被毁的悲歌方前两轮的

篇三: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

《离太阳最近的树》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 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我所教学的是人教版职高教材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离太阳最近的树》,该文所在单元是记叙文单元,也是整套教材中记叙文阅读训练的最后一个单元。虽然前三册已有四个记叙文单元的阅读训练,但都只限于对较简单记叙文某一方面的领会。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记叙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要求学生理解较复杂的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更是耐人咀嚼,作者深刻的思想蕴含在平平常常的叙述和描写中,表层意思易懂但深藏其中的却是作者超越时空的对环境问题的成熟思考。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复杂记叙文的深刻思想,而且可以让学生掌握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 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认知、能力、情感三大教育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把握作者对沙漠中唯一绿树“红柳”的感情,理解课文在平常叙述描写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确立依据:作者对红柳的特殊感情正是作者对环境问题深刻思考的体现,因此确立这一认知目标就是要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能力目标: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加强文章感染力的写作方法。

确立依据:这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该单元前两篇课文《雄关赋》、《故乡的榕树》已让学生初步掌握这种方法,因此确立这一教学目标既是复习已知,也是引导学生加以运用,锻炼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

确立依据:语文教学不仅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还应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学习本文正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绝好时机,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确立依据: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环境限制了其对本文深刻思想的理解,而文章所表现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生存环境的思想内涵不仅在几十年前值得反思,更是我们现代人进行社会生产生活的前提,对青少年尤其要加强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融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写作特色。 确立依据:本文表层意思并不难理解,但易使学生从“托物言志”——借叙写红柳赞红柳精神的角度浅显化理解课文,更难以使他们体会文章的特色:即平静的叙事和描写的结合、赞红柳与叹红柳的感情交织加深了文章涵义,加强了文章的震撼力。因此把这一点定为教学难点,也是指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品味课文。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现状:

据调查,职校学生中有近一半对文化课学习抱以“温吞水”态度,有20%左右认为文化课没必要学,甚至有10%的学生干脆放弃文化课,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费力讲,学生无心听”的现象。究其原因,学生本身的思想不重视、学习习惯差等固然是一方面,我认为教师的教学艺术也是一个主要方面。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尽可能创设多形式多亮点的学习情境,如本节课我所采用辩论赛的方式,从而引爆沉寂的语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学生与教学内容、达成目标的差距:

学生身处南方城市,对高原、沙漠地区没有切身体会,对沙漠中唯一的绿树红柳的重要作用更没有感性认识,这使他们难以理解作者痛心红柳被毁、呼吁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此外,记叙文虽然是学生接触最多的文体,但本文作者将激情蕴含在平静的叙事和描写中的独特写法却使文章主旨隐而不露,这也会让学生难于把握。因此如何让学生感知沙漠中唯一绿树红柳的精神,耐心琢磨文章中含义隽永的句子,分析理解作者深刻的思想,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巧妙指导。

三、 教学构思

1、 教学原则

当前,职中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针对此问题,我的语文教学遵循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的原则。因此我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培尔的“期待效应”理论,依据课文不同特点,把每节语文课设计成不同形式的游戏、竞赛或活动,使学生上课前就期待,上课时则兴奋、上课后能领会。本次教学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就设计为辩论竞赛的模式,让学生围绕“赞颂红柳还是悲叹红柳”这一论题展开论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设计思想

依据这样的教学理念,我将《离太阳最近的树》一课的构思确定为“一线引佳境,渐深得精髓”。

“一线引佳境”即指用辩论赛的方式串联整堂课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辩论中主动读文、解意、思考、归纳。所谓“渐深得精髓”即指整堂课教学虽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辩论,但教

师适时的点拨可以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精妙之处,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在平常叙述描写中蕴含的深刻思想。

四、 教学过程

根据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特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智力问答,导入新课

所谓“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第一个教学环节首先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以智力竞答的方式导入课文,所选的智力竞答题切合本文主题,自然引入新授。

第二环节:感知课文,抛出难题

(一) 检测课前预习

1、 检查掌握字词情况

2、 关于作者与红柳形态的基本情况

这一步骤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 总体感知,提出论题

3、 朗读全文(多媒体辅助)

借多媒体提供的沙漠、红柳等画面初步感知课文。

4、 抛出辩论题

我假装没读懂文章,寻求学生的帮助,问他们:“文章到底是赞颂红柳还是悲叹人们毁灭红柳?”,这样就把教学的重点问题抛出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成两方:一方为赞歌方——赞颂红柳精神;一方为悲歌方——悲叹红柳被毁,举行辩论赛。把“问题的足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传球、抢球、踢球、射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 学生分队准备论据

学生的辩论需紧扣课文,我要求他们辩论时所采用的论据必须是文章中的句子,这样学

生自然不断读课文,思考、理解、领悟文章。

第三环节:研读课文,展开辩论

(一) 辩论第一阶段:双方自由辩

学生开始辩论,辩论双方在阐述己方论据时自然会读出文中的关键句,引导全体学生注意这些句子,教师再借多媒体将学生读出的同时又需加强理解的句子点击在屏幕上,以备后面分析。

一名辩论队员的“说”指挥了全班学生“听”课文“看”课文,思考课文,而学生的自由辩论也是走在教师预想的教学路子上,这就是用“四两拨千斤”的巧法让学生说出教师想说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想让他们注意的地方。

辩论的学生阐述他所找的句子为什么作为论据的理由,就是在分析句子,理解课文。教师这时立刻把有见地、能辅助学生理解主旨的理由简单板书出来,以备后面的归纳指导。

(二) 辩论赛第二阶段:学生答疑

辩论赛的主持人即教师结合已板书的双方论据作简要归纳,指出赞颂红柳的赞歌方所找出论据多为描写红柳的句子,主要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悲叹红柳被毁的悲歌方所找出的论据多为叙写红柳被毁前、被毁时、被毁后的句子,主要是叙述的表达方式,叙述结合描写就是文章的特色,逐渐引导学生去理解教学难点。

继而,分别对赞歌方与悲歌方提出若干思考题,让他们解答。这些思考题既有对他们自己找出的文中关键句深一层次的分析,也有对他们研读课文忽略的关键句的提示和分析。 这个阶段从课堂氛围看是辩论的延续、比赛的激化,从教学设计来看则是对前一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补充和指导,逐步突破教学重点。

(三) 辩论赛第三阶段:学生抢答

主持人即教师首先肯定辩论双方赞红柳精神的赞歌方与叹红柳被毁的悲歌方前两轮的

篇四:中职语文基础上册《离太阳最近的树》word说课稿

《离太阳最近的树》第一课时说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朱佳。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毕淑敏老师的《离太阳最近的树》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是现代文阅读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对照和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其所选择的四篇文章的都是表达了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关系的反思,并且在主题、写作特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可以说是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对照和比较阅读的机会。《离太阳最近的树》用冷峻而具有穿透力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令人心悸的故事,在平静的叙述和精微的描写中展现了高原上的原住民红柳的过去和现状,我们可以通过本文中红柳的纵向比较以及本文和《森林写意》的横向比较,揣摩作者所表达的对于人类愚蠢行为的谴责以及对于人与自然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思考。我所说的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红柳的过去和现状的纵向比较,揣摩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为本课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生字词以及了解关于毕淑敏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对照和比较的方法进行文学阅读。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对照和比较的方法进行文学阅读。

二、说学情

我的教学对象是综合高中二年级的旅游班学生,女生较多。班级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够独立完成一些较为简单的学习任务;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了初步的形成,对于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看法,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考纲和大纲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片段式品读+感悟教学。想方设法让学生挖掘文本,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热情参与,力争通过团结合作解决问题。具体教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片段分区,逐次探讨。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2、学法:我主张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赏析课文,研读文本,获得独特的体会。此外,我打算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准备按以

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情境导入——展示关于青藏高原恶劣环境以及红柳的壮美和悲哀的图片。 设计意图:红柳的生长环境离我们较远,因此在课堂的开头,展示关于红柳壮美和悲哀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削弱与红柳之间的距离感,并且通过红柳的美艳画面与荒凉的沙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通过视觉冲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本课的学习情景之中。

环节二:检测预习,基础过关。

我设计了三个课前预习作业,如下:

1、完成学案上基础检测部分的字音、字义题

2、查找关于毕淑敏的相关资料,并且以文字的形式整理下来。

3、利用圈点勾画法,在文章当中找出描写红柳的语句。

设计意图:《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再加上旅游班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好,因此我设计了三个能够能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独立解决的较为简单的作业,以帮助学生解决本文的字词基础知识以及初步了解文本,同时也为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首先,按照事先本班安排好的学习小组的顺序,利用实物展示台,展示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再者,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关于毕淑敏的知识要点归纳以及文章中描写红柳语句的整理。最后,学生齐读找出的描写红柳的语句,初步了解并且感受红柳这种植物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明确了文章中描写红柳的语句,则为其下面片段式品读教学中深度探讨红柳打下了铺垫。

环节三:研读课文

设计意图: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讨论,说出自己的见解、体验或感悟;又因为本篇文章内容非常清晰,基本概括为三点:“一种植物”引发的“一件事情”,留给人们的“一些思考”。因此我打算以“一种植物”——红柳为切入点,采用片段式品读+感悟教学法,结合提问和点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抓住重点语段品读赏析文本。为此,我设计下列三个问题:

1、作者对于红柳的美进行了精微的描写,你能否发挥你那双可以善于寻找美的眼睛找出文章中一些片段。然后和别人分享下,你为什么觉得这段描写的红柳美?

讨论后明确(教师在总结时出示相关画面):

(1)在一个广阔壮观的背景下,一片红柳丛“昂然立着”。“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酷寒”、“微笑”突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也写出了红柳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同时暗示了红柳在高原上的珍贵。)

(2)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是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每一块红柳跟,都弥久地维持着盘跟错节的形状,好象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红柳的根有多少,那沙山就有多大。(这部分体现了红柳那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及它对高原的作用。)

(3) “那红柳强大的根系,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般,一旦燃烧起来,会喷发出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它用如此强大的根系牢牢固住了流沙,制服了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它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作出了贡献,最后又为人类的生存献出了一切。

2、如此美,如此坚强,如此有用的红柳人们珍惜了吗?

讨论后明确(教师在总结时出示相关画面)

(1)“人们将大半个沙山掏尽,这样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起在旷野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最后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就訇然倒下了——如此顽强的红柳!

(2)那些被掘起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然大睁着空洞的眼睑。

(3)人们用尽各种手段,包括“高技术的法子”去挖掘红柳,却还在那里振振有词——多么可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寻找到文章中描写红柳美和悲哀的语句,让学生通过对红柳过去与现状的对照和比较,得到一份精神感悟,即红柳这种植物的特点和精神,以及为理解下文人们挖掘红柳这一事件的悲哀。

3、人们费尽心思挖掘红柳,也直接的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是可悲的,可是可悲之处仅此而已? (

设计意图:通过这问题引入“一件事情”——挖红柳,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司务长和我的那段对话)

学生分角色朗读司务长和“我”的那段对话,教室引导学生抓住四个“对不对”揣摩作者写这段对话的用意,经讨论后明确:“可悲的是在于人们并示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环节四: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 我设计的问题是:在这篇文章最后,作者指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飘洒到世界各处?”作者没有回答,那么我们是否能替作者回答呢?

学生根据已往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出示有关沙尘暴日益严重的数据资料以及北京沙尘暴报道(图片)

环节五:总结以及布置作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渐渐关注并且体会到了“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那么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是否如毕淑敏一样,能够关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做到珍爱生命,保护环境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呢?请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主题,为学校的小角落(草坪、教室、操场等)写三条宣传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生命、树立环保意识。

四、说教学反思

1、预习作业的重要性: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语文学习亦如此。学生能够自觉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而教师能够采用一些鼓励性或者略惩性的方法督导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的话,可以帮助课堂的预设和生成顺利的完成。本节课,能够较为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旅游班学生能够认真落实课前预习作文密不可分。

2、文章的内容清晰,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简单易记的语句概括文章的内容,例如本文“一种植物”+“一个事件”+“一些思考”,我觉得这样的整理,既方便了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同时也对学生理解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为一体打下了铺垫。

3、拓展延伸不够:如果能够在拓展这一环节中,补充一些关于环保的诗歌、简短的文章、甚至是标语之类的,可以帮助学生在树立环保的意识之外,也给他们提供一些表达环保意识的范例。我后来找到了一篇文章《跪拜的藏羚羊》,我觉得如果在课堂上用这篇进行拓展赏析的话,学生情感体验可能会更加深刻。

板书设计: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环保的忧患意识

篇五:《离太阳最近的树》第一课时说课

《离太阳最近的树》第一课时说课

尊敬的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赵俊霞。我今天述课的题目是毕淑敏老师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下面我将从述教材、述学情、述目标、述教法学法、述教学过程和述教学反思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审定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是现代文阅读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对照和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其所选择的四篇文章的都是表达了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关系的反思,并且在主题、写作特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可以说是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对照和比较阅读的机会。《离太阳最近的树》用冷峻而具有穿透力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令人心悸的故事,在平静的叙述和精微的描写中展现了高原上的原住民红柳的过去和现状,我们可以通过本文中红柳的纵向比较以及本文和《森林写意》的横向比较,揣摩作者所表达的对于人类愚蠢行为的谴责以及对于人与自然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思考。我所说的第一课时主要是通过红柳的过去和现状的纵向比较,揣摩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为本课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生字词以及了解关于毕淑敏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对照和比较的方法进行文学阅读。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着的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感情和对保护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对照和比较的方法进行文学阅读。

二、说学情

我的教学对象是综合高中二年级的旅游班学生,女生较多。班级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够独立完成一些较为简单的学习任务;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了初步的形成,对于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看法,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考纲和大纲的要求,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片段式品读+感悟教学。想方设法让学生挖掘文本,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热情参与,力争通过团结合作解决问题。具体教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片段分区,逐次探讨。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2、学法:我主张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赏析课文,研读文本,获得独特的体会。此外,我打算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情境导入——展示关于青藏高原恶劣环境以及红柳的壮美和悲哀的图片。 设计意图:红柳的生长环境离我们较远,因此在课堂的开头,展示关于红柳壮美和悲哀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削弱与红柳之间的距离感,并且通过红柳的美艳画面与荒凉的沙漠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通过视觉冲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本课的学习情景之中。

环节二:检测预习,基础过关。

我设计了三个课前预习作业,如下:

1、完成学案上基础检测部分的字音、字义题

2、查找关于毕淑敏的相关资料,并且以文字的形式整理下来。

3、利用圈点勾画法,在文章当中找出描写红柳的语句。

设计意图:《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再加上旅游班的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好,因此我设计了三个能够能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独立解决的较为简单的作业,以帮助学生解决本文的字词基础知识以及初步了解文本,同时也为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首先,按照事先本班安排好的学习小组的顺序,利用实物展示台,展示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再者,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关于毕淑敏的知识要点归纳以及文章中描写红柳语句的整理。最后,学生齐读找出的描写红柳的语句,初步了解并且感受红柳这种植物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明确了文章中描写红柳的语句,则为其下面片段式品读教学中深度探讨红柳打下了铺垫。

环节三:研读课文

设计意图: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讨论,说出自己的见解、体验或感悟;又因为本篇文章内容非常清晰,基本概括为三点:“一种植物”引发的“一件事情”,留给人们的“一些思考”。因此我打算以“一种植物”——红柳为切入点,采用片段式品读+感悟教学法,结合提问和点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抓住重点语段品读赏析文本。为此,我设计下列三个问题:

1、作者对于红柳的美进行了精微的描写,你能否发挥你那双可以善于寻找美的眼睛找出文章中一些片段。然后和别人分享下,你为什么觉得这段描写的红柳美?

讨论后明确(教师在总结时出示相关画面):

(1)在一个广阔壮观的背景下,一片红柳丛“昂然立着”。“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酷寒”、“微笑”突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也写出了红柳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同时暗示了红柳在高原上的珍贵。)

(2) 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是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每一块红柳跟,都弥久地维持着盘跟错节的形状,好象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红柳的根有多少,那沙山就有多大。(这部分体现了红柳那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及它对高原的作用。)

(3) “那红柳强大的根系,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般,一旦燃烧起来,会喷发出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它用如此强大的根系牢牢固住了流沙,

制服了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它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作出了贡献,最后又为人类的生存献出了一切。

2、如此美,如此坚强,如此有用的红柳人们珍惜了吗?

讨论后明确(教师在总结时出示相关画面)

(1)“人们将大半个沙山掏尽,这样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起在旷野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最后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就訇然倒下了——如此顽强的红柳!

(2)那些被掘起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然大睁着空洞的眼睑。

(3)人们用尽各种手段,包括“高技术的法子”去挖掘红柳,却还在那里振振有词——多么可悲!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寻找到文章中描写红柳美和悲哀的语句,让学生通过对红柳过去与现状的对照和比较,得到一份精神感悟,即红柳这种植物的特点和精神,以及为理解下文人们挖掘红柳这一事件的悲哀。

3、人们费尽心思挖掘红柳,也直接的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是可悲的,可是可悲之处仅此而已? (

设计意图:通过这问题引入“一件事情”——挖红柳,引导学生重点品读司务长和我的那段对话)

学生分角色朗读司务长和“我”的那段对话,教室引导学生抓住四个“对不对”揣摩作者写这段对话的用意,经讨论后明确:“可悲的是在于人们并示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环节四: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意识。 我设计的问题是:在这篇文章最后,作者指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那些曾经被固住的黄沙,是否飘洒到世界各处?”作者没有回答,那么我们是否能替作者回答呢?

学生根据已往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出示有关沙尘暴日益严重的数据资料以及北京沙尘暴报道(图片)

环节五:总结以及布置作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已经渐渐关注并且体会到了“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那么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是否如毕淑敏一样,能够关注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做到珍爱生命,保护环境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做哪些事情呢?请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主题,为学校的小角落(草坪、教室、操场等)写三条宣传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生命、树立环保意识。

四、说教学反思

1、预习作业的重要性: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语文学习亦如此。学生能够自觉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而教师能够采用一些鼓励性或者略惩性的方法督导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的话,可以帮助课堂的预设和生成顺利的完成。本节课,能够较为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旅游班学生能够认真落实课前预习作文密不可分。

2、文章的内容清晰,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简单易记的语句概括文章的内容,例如本文“一种植物”+“一个事件”+“一些思考”,我觉得这样的整理,既方便了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同时也对学生理解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为一体打下了铺垫。

3、拓展延伸不够:如果能够在拓展这一环节中,补充一些关于环保的诗歌、简短的文章、甚至是标语之类的,可以帮助学生在树立环保的意识之外,也给他们提供一些表达环保意识的范例。我后来找到了一篇文章《跪拜的藏羚羊》,我觉得如果在课堂上用这篇进行拓展赏

析的话,学生情感体验可能会更加深刻。

板书设计: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环保的忧患意识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