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歌剧江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09:29:12 小学作文
歌剧江姐小学作文

篇一:歌剧《江姐》赏析

歌剧《江姐》赏析

摘要:这篇论文由对歌剧《江姐》的研究和赏析出发,分析歌剧表现人物的手法和效果。赏析几个著名唱段的感情表达效果和表现手法,感受其表达的感情。

关键词:江姐 表现手法 革命精神 唱段

一、简介

歌剧《江姐》是中国当代一个值得骄傲的著名歌剧。它由小说《红岩》改编而成,讲述了共产党员江竹筠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故事。

《江姐》很好的塑造了一个无产阶级先进人物的英雄形象。其中的很多唱段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人们,时常能够哼几句《红梅赞》、《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等唱段。很多网站论坛里也有人们表示对它的强烈喜爱和由此引发的对革命时代精神的怀念。这些都说明了歌剧《江姐》在中国歌剧史中的重要地位、极大的社会影响和十分成功的艺术表现。无论在刻画江姐“刚毅”性格的音乐形象上,还是在塑造细腻女性化音乐形象上都是非常成功的,歌剧《江姐》成功的文学写作,使得歌剧中江姐的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1】 可信,歌剧《江姐》是一部传达着爱党爱国精神的一个很好的光辉文艺作品。

二、主要情节及唱段

全国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带着中共四川省委交付的重要任务,离别重庆,奔赴川北,途中惊悉丈夫——华莹山游击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在与华莹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取得联系后,抑制巨大的悲痛,机智地参加组织了抢水抢粮“, 截军车”等战斗,使敌人闻风丧胆。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并押于渣滓洞集中营。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江姐大义凛然,严词痛斥敌人,最后在重庆解放前夕,慷慨高歌,英勇就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的为了革命“赴汤蹈火自情愿,早把生死置等闲”的大无畏气慨。剧中人物形象明性格突出,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江姐的英雄形象,是“我国歌剧舞台上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之一”。其中的主要唱段有: 1.拨开云雾见太阳 2.巴山蜀水要解放 3.红梅赞 4.牡丹花搭彩门迎你还乡 5.漫山野草斩不尽 6.青松林内红旗扬 7.革命到底志如钢 8.男儿有泪不轻流 9.干革命后继有人 10.相对无言难开口 11.踏着先烈足迹向前走 12.我们人穷志不穷 13.共产党里能人多 14.眼前形势多险恶 15.人世间有几番明月清风 16.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 17.孩子啊,快接过红旗去打天下 18.绣红旗 19.五洲人民齐欢笑 20.红梅赞 剧中的著名唱段《红梅赞》、《革命到底志如钢》、《青松林内红旗扬》、《五洲人民齐欢笑》、《春蚕到死丝不断》、《绣红旗》等,琅琅上口,过耳不忘,至今仍在群众中广为传唱;《江姐》1964年在北京首演后,立即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1978年,

【2】 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舞台演出本拍摄了同名舞台歌剧艺术电影。

四、音乐特征

演员在演唱中,不再是单纯的美声唱法或者民族唱法,而是融入更多气声,使之更加通俗。让江姐这个人物从女人角度出发,更加人性化感人化。其中最长的唱段足足有11分钟,非常考验演员唱功,观众们在幕间为王莉精彩的演绎报以热烈的掌声。全剧除了有比较固定的舞美舞美设计——青石板台阶和绘制的远景外,还利用多媒体投射在舞台前方的半透明纱幕上,营造一个流动的云海、竹

【3】林,全景式地展示华蓥山,将观众引入其中。这使得这部歌剧更有感染力,给

观众心灵的震撼。

歌剧《江姐》还同时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戏剧的借鉴和对西方歌剧艺术的学习,它独特的音乐风格、音乐形式都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色彩。由于歌剧《江姐》的创作采用了大量的戏曲音乐手法,同时又由于汉语的语言特点,决定了歌剧的演唱上也必然要借鉴戏曲演唱艺术方法。而一种声乐演唱方式自身的不足以及歌剧对塑造人物形象和剧情发展的需要,这使得声乐表演艺术家们把民族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相结合,充分吸收其唱法中的优点,使声音在保持原来甜美音色的同时,把声音变得更加有张力,更为宏伟、大气,从而能够更加完美

【4】的刻画人物形象,产生令人震撼的戏剧效果。

五、主要唱段分析

在歌剧创作中,对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音乐表现手段,它有利于人物性格的

【5】刻画、戏剧矛盾冲突的展开和情节的发展。在歌剧《江姐》中,很多场面采用

了对唱的形式。

第二场中,“轻松林内红旗扬”是江姐与华为两人对唱,两人在去往华莹山的途中,触景生情,想到了美好的未来,表现出了一种革命主义的浪漫精神。第五场中,“眼前形式多险恶”是江姐、甫志高与蓝洪顺的三人对唱,他展现了人物各自的心理状态,并且在结尾处,一人一句,相互交错,节奏逐渐加快,最后一个人唱一个字,处理的非常巧妙:蓝 洪 顺:冲!甫志高: 抓!江姐 :走!这个三人对唱的安排,使得人物性格鲜明,氛围紧张,艺术效果特新颖。

伴唱是一种在歌剧的创作中被大量运用的音乐手法,通过伴唱的运用,能够给剧中人物带来一定的想象和回忆,强烈的烘托剧中人物的情感,强有力的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伴唱的应用,没有一定的程式,可以穿插在对唱或咏叹调的中间;可以安排在合唱前后;可以安排在对唱前后;可以安排在咏叹调前后; 还可以安排在静场时(即人物在舞台上没有语言时)。

歌剧《江姐》对于伴唱的运用,是结合了川剧帮腔的音乐表现手法,第二场《革命到底志如刚》是江姐的咏叹调,在前面与中间都安排了伴唱,它引出了咏叹调,起到了烘托戏剧情景的作用。

歌剧中有多个三重唱。在江姐发现甫志高的叛变后,甫志高也撕下面具那一段,江姐,甫志高和门外的同志三人的三重唱巧妙而出色的渲染出了那时候的紧张、危险氛围,并且细致的刻画出了每个人的复杂心理变化与感情的表达。给观众十分直观、震撼的感觉,如同进入了歌剧中那个场景。

六、结语

一部出色的艺术作品不仅体现在它的专业性和流传度上,更体现在剧中的角色塑造是否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否能打动人心,歌剧《江姐》成功地做到了这点,到现在还是频繁地出现在艺术舞台上,从来没有被人遗忘,并且不断改进,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充分证明了歌剧《江姐》的艺术价值,它是一部抒情的

革命赞歌,在饱满的情感上还加入了紧张的戏剧冲突,把江姐的崇高形象竖立在人们的心中。“江姐”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她崇高的革命精神却一直深深的打动着我们,正如歌剧《江姐》的艺术价值一样,对人民生活的音乐审美和文化品

【6】 味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歌剧是一种十分美好,十分和谐的艺术,令人享受。希望中国的歌剧有更独特的特色和鲜明的民族文化气息,走向世界,享誉全球。

七、参考文献

[1] 歌剧《江姐》赏析.百度文库.2009

[2] 邱爱金.歌剧《江姐》中江姐的人物形象和音乐表现的分析与研究.2009

[3] 王冲.中国民族歌剧《江姐》经典唱段《五洲人民齐欢笑》音乐作品赏析.音乐美学.2007

[4] 李春伟.论歌剧《江姐》的音乐与表演特征.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2

[5] 张杰.论歌剧《江姐》中江姐的音乐形象塑造及表现.硕士学位论文.2009

[6] 马超伦.《江姐》的音乐风格.黄河之声.2012年第8期

篇二:歌剧江姐观后感及潜析

傲雪红梅

——歌剧《江姐》观后感及赏析 《江姐》是根据小说红岩改变的一部在中国舞台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歌剧,该剧反映的是1948年春,解放战争进入最后的阶段,国名当反动派统治下的陪都重庆已经在工农联合武装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地下党员江姐带着省委的重要指示,奔赴川北革命根据地,途中,她突然接到与自己多年患难的革命伴侣——华蓥山中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江姐抑止住自己内心的悲痛,毅然决然的走上华蓥山,及时传达了党的指示,并与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一起率领游击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但是后来,由于叛徒蒲志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之后被关押在重庆中美联合渣滓洞集中营里,面对沈养斋的威逼利诱和叛徒的出卖,江姐大义凛然,义正词严的痛斥敌人的罪行,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节操和从崇高精神。而后,重庆解放在即,为了配合我军顺利进军重庆,粉碎敌人在逃跑前策划屠杀被捕共产党人的血腥阴谋,江姐在集中营中组织和领导越狱斗争,但就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敌人要害死江姐,为了不暴露计划,保护同志,江姐毅然走向刑场…

歌剧《江姐》相较之于其原型小说红岩,其表象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其受众也更加广泛。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要求作者在创造的过程中,要力求保证素材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形象性。小说的作者从感受生活,积累素材开始,到进入创作活动,凭借的主要是自己的形象思维,在构思中,活跃在作者头脑中的是具体的人物,具体的场面,在写作过程中,诉诸于作者笔下的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是能过感动人的生动故事。小说《红岩》作为一部优秀的军事文化小说,无论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还是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都是无可挑剔的,而歌剧《江姐》在继承这本优秀小说的各种出色的人物形象塑造模式和经典台词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歌剧独有的表现形式,二者各取所长,交相辉映,但是与小说不同的是,歌剧在叙事方面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一个是戏剧性文本(即歌剧的音乐总谱和文字\戏剧脚本),一个是演出文本——各个演出都是在一段长度相同的时间内对戏剧文本进行阐释,使其直观化,并赋予其气韵生动的有形生命,这样一来,就将小说的读者去感知故事和故事中的情感变成更加直观的由观众去体验故事和故事中的情感,这样一来,观众从舞台上得来的剧中人物的形象较之于文中得来的更加生动具体,使观众观众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感知仿若身临其境。

歌剧《江姐》全剧以四川民歌的音乐为主要素材,广泛的吸收了川剧,越剧,杭滩,洋琴,等音乐与会和手法进行创作,既有强烈的戏剧性,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美流畅的歌唱性段落,深刻的刻画了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因此剧中的许多经典的唱段都给人留下了永难磨灭的艺术烙印。就唱腔方面,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就是《绣红旗》,此段唱腔,以咏叹调的方式,娓娓道来,将江姐心中对革命胜利的无限的憧憬和坚定的信念表现的淋漓尽致,此段咏叹调音乐很好听,结构也比较完整,及其完美的表现出演员的歌唱技巧,每一个音符都轻叩观众的心扉,使观众透过舞台,仿佛也置身于红旗飘扬万众欢腾的胜利时刻。而后的《五洲人民齐欢笑》这一段,依旧是咏叹调,但是这一段的悲情元素比较多,唱腔时缓时快,似声声控诉,把对敌人的痛斥和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融合在一个载体中,在同一个时间段表达出来,摄人心弦。在对唱方面,选段《青松林内红旗飘》是比较典型的,此段通过江姐与华为按照各自人物的特性的情绪和戏剧情节对唱,之中参杂咏叹的韵味,结合巧妙,旋律欢快。

不仅是在唱腔方面的,歌剧《江姐》的歌词中所蕴含的文学价值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比如被广为传唱的《红梅赞》,它的词中以红梅欲革命烈士,用红梅不畏严寒,傲然盛放的品质来抒发革命战士面对反动分子的打压不屈服,不畏惧的崇高精神。纵观正个剧本的词句,精简干练,朗朗上口,即符合了此歌剧要通俗易懂,面向广大受众,教育后人,缅怀先烈的

要求,又不乏浓郁的文学艺术气息,是不可多得的弘扬革命精神的教材。

歌剧,虽然是通过各种舞台化的场景和表现手法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的。它所传达给我们的听觉和视觉上的震撼固然值得我们去赞扬,去品味。但是要真正的看懂歌剧,听懂歌剧,我们还需要去深入的挖掘出埋藏的绚丽的舞台背景和动人的旋律之后的歌剧所要表达的精神才行。《江姐》在剧开始不久,就给观众塑造起了江姐的刚铁形象,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没有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现实的打击而变得悲恸不已,她拭去泪水若三寒天得红梅般傲然挺立于世间,她深深的知道她不能倒下,因为党交给她得任务还没完成…即使后来被叛徒出卖,被反动分子摧残,她至始至终都以不屈的性格面对生命磨难,通过塑造这样一个光辉伟岸的形象,我们自然可以看到此剧的魂,正是在教育我们: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我们以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

“到明天~到明天全国解放红日高照,请代我把孩子来照料,告诉他,胜利来得不容易,别把这战争的岁月轻忘掉,告诉他,当好革命的接班人,莫辜负人民的期望党的教导…”——这是江姐全剧结尾的一段唱词,是江姐对自己孩子的期望,更是无双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后背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对后人的希冀…有那段用血染红的历史,才有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珍惜!

全文完。

篇三:浅谈歌剧《江姐》中沈养斋的人物形象

浅谈歌剧《江姐》中沈养斋的人物形象 作者:庞宇

来源:《艺术教育》2012年第10期

【内容摘要】歌剧《江姐》是一部家喻户晓之作,在这部作品中大家往往更关注主人公江姐的英雄事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音乐的表现手段,其实剧中反面人物的烘托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人物特点和唱段两方面分析,谈谈如何扮演好剧中的反面角色沈养斋。

【关键词】歌剧《江姐》 沈养斋 人物特点 唱段 表演

一、反面角色沈养斋的人物特点

1.歌剧中反面人物的刻画

剧中反面人物的刻画有着十分鲜明的特征,为了对比江姐的大义凛然,通常会把反面人物刻画得更为卑鄙,更加猥琐,如剧中人物甫志高、警察局长、唐贵山等。但剧中的主要反面人物沈养斋却一反常态,颠覆了人们心中那种反面人物特有的张牙舞爪的狰狞面目,更没有呲牙咧嘴气急败坏的恶人形象,反而是很儒雅、很有城府的角色。这样的形象更具有塑造力,这种阴险的心态不是用简单的面部表情就能体现出来的,而需要深层次的内心挖掘。

在剧中有很多情节都需要内涵来展现。仅仅在舞台上用夸张的舞台装和表象化的语言,是难以让观众深入了解剧中人物形象的,需要很强大的内心戏份才能将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沈养斋的扮演更需要通过慎微的细节表现。作为反面角色的关键人物沈养斋,是烘托和反衬主体核心的最关键表达方式,在表演时既不能抢戏,又不能表达得不到位,于是表演分寸的把握极为重要。在剧中第六场劝降这一部分里,最有力度的反面人物形象沈养斋有着十分强大的戏剧张力,用感情渲染气氛,以最简单也最真实的情感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引发观众的共鸣。在表演时既不能过于浮夸,又要表现出沈养斋的阴险狡诈。把反面人物的刻画表现得恰到好处,既表现反面人物的丑陋内心活动,又不失整个舞台的亮点。

2.沈养斋的感情诱导

整个歌剧的感情线索十分明朗,是表现共产党员坚韧不催的意志和坚定不移的信念,那么反面人物的感情线索是十分重要的衬托。每个人都有妻室儿女、父母家庭,都有自己的一份执著和最初的信念。在第六场审讯室的场景中,为了表现心中最诚挚的情感,沈养斋利用了江姐的博爱情怀动之以情,以身说法。当所有人都非常紧张地为江姐受到的酷刑心中一紧的时候,也正是本场高潮的时候,那一刻沈养斋由豺狼一般的形象,立刻又转变得儒雅,变得情感细腻。

3.反面人物的内心戏份

剧中人物的扮演,除了外在的表演动作,更需要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沈养斋与江姐内心的对峙和情感的交锋。反面人物的情感是整个歌剧的内在较量,为了凸显出剧情的发展,也为了可以更好地完成歌剧的内心戏份,运用最普通、最简单的情感牵扯是最有效的手段。在第六场的审讯中,沈养斋企图用情感的筹码动摇江姐的信念,瓦解江姐的意志,但是最终江姐的情感突破了这一防线的时候,也是剧情最扣人心弦的时刻。扮演者通过人物内心的挖掘、展现,把观众带入与歌剧合二为一的境界才是最终的目的。

二、沈养斋的三个唱段

1.唱段《局势如麻乱纷纷》《你要三思而行》运用叙述的音乐形式刻画人物

演唱沈养斋的唱段,要求音色刚毅、浑厚、有力。《局势如麻乱纷纷》是沈养斋出场的第一个唱段,在整部歌剧第一场的结尾。该唱段运用了叙述性的音乐形式,表现出一个国民党高级特务老奸巨猾的形象。为了刻画人物,还要塑造出他虚伪多变的人物性格,演唱时尽量采用正常说话的速度,使音乐旋律更加贴近说话的音调走势。

沈养斋的第二个唱段《你要三思而行》出现在歌剧的第六场,沿用了前一唱段叙述性的音乐风格。面对江姐的“执迷不悟”,沈养斋要表现出对江姐的同情,运用温婉的唱腔来讲出这一段的故事,通过家庭的牵绊来引诱江姐投降,表现出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描绘出自己的心情。演唱时要充分运用音乐风格,如宣叙的音调、节奏的平均、非常适合说话的速度以及语气的添加来刻画人物。

2.唱段《笑声中埋葬你蒋家王朝》运用韵白手法反衬剧情的深入人心

沈养斋与江姐的对唱《笑声中埋葬你蒋家王朝》出现在第六场的尾声,此时剧情进入到了最紧张的状态,情感高潮达到了人们最关心的一刻。唱段运用了戏曲中韵白的手法,体现出二人激烈的心理斗争和矛盾冲突。唱段中沈养斋的语言风格更加口语化,音节通顺畅达,富有节奏性,表演时要把握好人物性格,表现出沈养斋的愤怒与狡猾。情感的对比烘托更加让观众感受到剧情的起伏跌宕,给人们一定的空间自己去体味感情的纠结以及反面人物的无耻和内心的卑微,让观众发自内心地去了解敌人的阴险,把剧中人物沈养斋儒雅背后的狰狞一分分地剥露在观众眼前,将全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3.唱段与情节的急缓

沈养斋的三个唱段都彰显出剧情的紧张程度以及戏份的情感色彩。在唱段的急缓中可以区分出剧情的每一段起起落落,更敲击着观众的心弦,牵扯着观众的那份放不下的渴望。所以,当沈养斋威逼利诱江姐时,唱段的节奏比较快、比较急,让观众为剧情多添了一分焦灼。在剧情发展的同时,为了舒缓紧张时候的揪心,唱段慢慢地让观众情绪的节奏慢了下来。剧中反面人物的感情诱导不仅仅针对剧中的主角,也不仅仅是剧情需要,更是一种对观众的情感牵引。

在表演时要衬托出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突出反面人物烘托气氛的重要性,使每一段情节都引人入胜。

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表演的细节决定成败。演出的成功与否不能只在正面人物上下功夫,一部歌剧更重要的是整个场面的展现,所以反面人物的烘托及反衬对一部优秀的歌剧来讲,尤为重要。在歌剧《江姐》中,把反面人物沈养斋的性格阴险、穷凶极恶和丧心病狂用儒雅甚至城府表现出来,更有力地凸显了戏剧的深度和演员的功力。总而言之,剧情的起伏跌宕需要反面人物的情感戏份来衬托,更需要把反面人物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才能堪称一部优秀的歌剧。 参考文献:

[1]王保华.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和思考[J].戏文,2003(3).

[2]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3]刘正维.20世纪戏曲音乐发展的多视角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4]田亚茹.中国歌剧史上的三次高潮引发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4(4).

[5]游红彬.歌剧《江姐》音乐戏剧性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音乐学院

篇四:歌剧《江姐》浅析

观歌剧《江姐》浅析

《江姐》是根据小说红岩改变的一部在中国舞台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歌剧,该剧反映的是1948年春,解放战争进入最后的阶段,国名当反动派统治下的陪都重庆已经在工农联合武装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地下党员江姐带着省委的重要指示,奔赴川北革命根据地,途中,她突然接到与自己多年患难的革命伴侣——华蓥山中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江姐抑止住自己内心的悲痛,毅然决然的走上华蓥山,及时传达了党的指示,并与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一起率领游击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但是后来,由于叛徒蒲志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之后被关押在重庆中美联合渣滓洞集中营里,面对沈养斋的威逼利诱和叛徒的出卖,江姐大义凛然,义正词严的痛斥敌人的罪行,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革命节操和从崇高精神。而后,重庆解放在即,为了配合我军顺利进军重庆,粉碎敌人在逃跑前策划屠杀被捕共产党人的血腥阴谋,江姐在集中营中组织和领导越狱斗争,但就在这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敌人要害死江姐,为了不暴露计划,保护同志,江姐毅然走向刑场......

演员在演唱中,融入更多气声,使之更加通俗,让江姐这个人物从女人角度出发,更加人性化感人化。其中最长的唱段足足有11分钟,非常考验演员唱功,观众们在幕间为演员精彩的演绎报以热烈的掌声。全剧除了有比较固定的舞美舞美设计——青石板台阶和绘制的远景外,还利用多媒体投射在舞台前方的半透明纱幕上,营造一个流动的云海、竹林,全景式地展示华蓥山,将观众引入其中。这使得这部歌剧更有感染力,给观众心灵的震撼。 歌剧《江姐》还同时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戏剧的借鉴和对西方歌剧艺术的学习,它独特的音乐风格、音乐形式都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色彩。由于歌剧《江姐》的创作采用了大量的戏曲音乐手法,同时又由于汉语的语言特点,决定了歌剧的演唱上也必然要借鉴戏曲演唱艺术方法。而一种声乐演唱方式自身的不足以及歌剧对塑造人物形象和剧情发展的需要,这使得声乐表演艺术家们把民族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相结合,充分吸收其唱法中的优点,使声音在保持原来甜美音色的同时,把声音变得更加有张力,更为宏伟、大气,从而能够更加完美的刻画人物形象,产生令人震撼的戏剧效果。在歌剧创作中,对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音乐表现手段,它有利于人物性格的 刻画、戏剧矛盾冲突的展开和情节的发展。在歌剧《江姐》中,很多场面采用了对唱的形式。歌剧《江姐》对于伴唱的运用,是结合了川剧帮腔的音乐表现手法,第二场《革命到底志如刚》是江姐的咏叹调,在前面与中间都安排了伴唱,它引出了咏叹调,起到了烘托戏剧情景的作用。 歌剧中有多个三重唱。在江姐发现甫志高的叛变后,甫志高也撕下面具那一段,江姐,甫志高和门外的同志三人的三重唱巧妙而出色的渲染出了那时候的紧张、危险氛围,并且细致的刻画出了每个人的复杂心理变化与感情的表达。给观众十分直观、震撼的感觉,如同进入了歌剧中那个场景。

歌剧《江姐》是中国歌剧发展第二次高潮的代表作,它从音乐角度赋予了人物鲜活的生命力,通过《红梅赞》《我为共产党把青春贡献》《五洲人民齐欢唱》《绣红旗》等经典红色歌曲来分析,体现了音乐刻画对人物塑造的影响和重要作用,这些歌曲更是通过一些演唱技巧和表现方法将人物内心深处的性格特点以及音乐的含义深刻的表现出来。对于歌剧《江姐

歌剧江姐

》来说,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部具有革命价值的作品,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

篇五:浅谈中国歌剧《江姐》的音乐主题

浅谈中国歌剧

学 校:郑州城市职业学院

专 业:汽车检测与维修 班 级:10级 汽修一班 姓 名:段晓旭

学 号:112 指导老师:陈晓菲

摘 要﹕中国歌剧是在汲取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上,借鉴西方的作曲技法来创作,从而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歌剧《江姐》把中国歌剧的“民族化”推向了一个较成熟的阶段,成为中国歌剧史上的“第二次高峰”。中国歌剧的民族特色是如何体现的本文通过四个部分阐述了歌剧《江姐》中民族特色的必然性、表现手法以及对现今中国歌剧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歌剧、音乐主题、艺术特征、民族化、戏曲

一、中国歌剧的发展

中国民族歌剧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儿童歌舞剧叩开了中国歌剧的创作大门。中国民族歌剧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从无到有、从羸弱到丰腴、从低靡到繁荣,一步步向世人走来,它经历了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萌芽,40年代延安的第一个高潮,50年代的平稳发展,60年代的第二个高潮,十年浩劫的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的复苏,中国民族歌剧基本上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从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到《白毛女》《小儿黑结婚》《江姐》和《党的女儿》,取材于民歌、戏曲、民间音乐素材,走的是参照借鉴中国戏曲的形式、风格和结构的歌剧创作道路,首开中国民族歌剧的先河,“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古典戏曲的统治地位,歌剧艺术遂成为社会主义文艺运动的重要一翼而展现出它特有的青春和活力。”但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在歌剧艺术工作者感到歌剧创作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大量借鉴现代作曲技法和西洋歌剧形式创作的、并投入大量制作成本上演的一些歌剧,在中

国却失去了广大的基层观众,人们不再像喜爱《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江姐》等歌剧那样喜爱它了,中国歌剧失去了很多市场,新时期民族歌剧面临着困境,其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民族歌剧的这种现状,引起了更多人的思考。

二、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

中国民族歌剧要走向世界,必须有自己民族的风格和特色,不能认为歌剧是西方艺术,应向其全方位靠拢,越“洋”越能与世界接轨。它只有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例如早年梅兰芳率领中国京剧团出国演出,所到之处无不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技压群芳的演艺折服观众,让西方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改革开放后,豫剧等地方戏曲走向世界舞台,以其浓郁的地方戏曲特色受到热烈欢迎。因此,做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体艺术水准标志的歌剧,更应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特色、完整的艺术体系、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才能成为世界歌剧艺术中绽放独特魅力的艺术之花。

生活是音乐创作的源泉,人民群众是生活的载体,他们身边涌现了无数令人激动的人物和故事,他们需求反映其现实生活、符合其审美的文化。歌剧《江姐》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其充分运用了现实生活题材,把发生在普通民众身边、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事物做为创作素材,感受和体验了他们的辛酸和疾苦,创作出符合其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的歌剧作品。因此,民族歌剧要生存与发展,必须让老百姓接受、喜欢、爱看。

小学作文